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心理学领域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阐述。

1. 自我意识的建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之一就是自我意识的建立。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偏向自我中心,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在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2. 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表现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掌握语言,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系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能够用语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交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包括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逐渐融入社会集体,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互动,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情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其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4. 感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表现在感知能力的提升上。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以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结回顾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复杂课题。

从自我意识的建立到语言能力的提高,再到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感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度的特征。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些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表现为简单的条件反射活动,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之后的心理活动会越来越复杂,具体表现为由不齐全到齐全,由笼统到分化。

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儿童的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活动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生理成熟因素 ◈ 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
度和水平。
①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②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③ 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
◈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 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陈鹤琴
◈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和成人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如何了解它呢?最普通的办法 就是“察其言观其行”,这是由于人的任何有意行为或活动, 都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而人的心理总是通过他的言 语和行为或活动表现出来的。
(二)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在儿童积极的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同 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一句话,儿童心理内 部矛盾是在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 1.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 2.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 3.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谢谢观赏!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高速度
◈ 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学前儿 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 间为指标。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 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 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 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 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 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偏爱的注视可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 序——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 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

新生儿的眼睛还不能准确地聚焦;由于视敏 度不够,导致分辨能力差,新生儿还不能利用眼 的聚焦功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新生儿眼里, 一个距离 6 米的物体,相当于成人从 200米远看这 个物体。我们成年人看较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较 近的东西清楚,而新生儿则不同,在他们眼里, 一个东西不管距离1米还是距离10米,他们都看不 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不能聚焦,他们 不知道在身边有东西需要留意。即便是从近处看 人的面孔,也是模糊的。
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 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 水平。 4.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 ~ 96小时的新生儿 就能察觉光的闪烁。 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 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敏 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7岁,也有人发现在10岁 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
2.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展
新生儿: (1)新生儿脑细胞的体积小,神经纤维短、分支少、 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脑重约39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 的25%--30%。 (2)神经系统的忍受性差。 (3)兴奋易泛化,对外界事物较难做出准确地反应。 (4)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差。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 连续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从简单的发音到单词句,再到简单句、复合句,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从出生后的咿呀学语开始,他们不断地模仿和学习周围人的语音、语调,逐渐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明显的跳跃。

- 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连续的。

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从对简单的形状、颜色的感知,逐渐发展到对复杂的空间关系、物体特征的辨别。

他们的注意力从最初的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慢慢发展起来,这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2. 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在0 - 1岁是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

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经历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等)、初级循环反应(重复偶然发现的有趣动作,如偶然用手碰到玩具并不断重复这个动作)、二级循环反应(对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产生兴趣并进行有目的的动作,如为了听拨浪鼓的声音而摇晃它)等发展过程。

- 2 - 3岁是幼儿早期,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掌握简单的口语,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会说“我”“我的”等词汇,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

在思维方面,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依赖于具体的动作,比如在摆弄玩具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 3 - 6岁是幼儿期,儿童的思维从直观动作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够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维,例如在计算3 + 2时,可能会通过数手指或者脑海中想象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的形象来得出答案。

同时,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开始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能够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 方向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从认知能力来看,他们的感知觉越来越敏锐,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不断提高,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时间段:婴儿期(0-2岁)、幼儿期(2-6岁)和学龄前期(6-7岁)。

2、发展的层次:从反射、感觉、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五个层次展开。

3、发展的特点:发展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全局到局部的,具有阶段性的发展顺序。

4、发展的理论:根据婴儿期、幼儿期和学前期的发展特点,实行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方法,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发展理论。

5、发展的方法:积极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多种方法,营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认知发展规律:1.感知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儿童对世界的感知逐渐从模糊的、混沌的整体向更加清晰、具体的方向发展。

2.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他们的记忆从无意识、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识、理解记忆过渡。

儿童开始能够回忆和再认之前的事件,并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分类和编码。

3.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但仍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行动来理解和思考问题。

4.想象的发展:想象是指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想象从简单的、模仿性的形象逐渐向更丰富、有创造性的形象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表现一些创造性的行为。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规律:1.情感表达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他们开始能够体验和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并开始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结果。

2.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3.社交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解决冲突、合作游戏等。

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交规则,如轮流和分享。

三、动作和身体发展动作和身体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大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发展。

以下是动作和身体发展的主要规律:1.大肌肉运动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跑、跳、平衡等大肌肉运动能力逐渐提高。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是指3-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育,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交能力。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 感知与认知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味道等,并能够将这些感知整合成一种认知。

例如,他们能够认出不同的动物和物品,并开始学习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2.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他们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性别和特点,并开始探索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行为,如“我是一个男孩”或“我喜欢这个颜色”。

3. 情感与社交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并开始形成情感上的联系。

例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友好、合作和分享的行为,并学习如何解决冲突。

4.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习语言和语法,并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例如,他们能够说出简单的句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5. 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学习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任务,如穿衣服、洗手和上厕所。

同时,他们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开始学习自我约束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形成、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以及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这些规律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前儿童的需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学前儿童,虽然年龄相同,心理发展的速
度却往往有所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刚刚1岁零2 个月就会说话,有的孩子已经两岁了,还没有开 口。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虽然在速度上是不均衡的, 发展有先有后,但是,从横的方面看,同一时间片段中, 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各认识过程的发展之 间,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过程的发展之间,认识过程的发 展与个性形成与发展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趋势?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
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 到分化和明确。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 象和概括化。从思维的发展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 是直觉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 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的客观因素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客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2.生理成熟 (二)社会因素 (三)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主观因素 三、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 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 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一)从简单到复杂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1.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 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 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到6岁儿童的心理过程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孩子们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操作期、符号操作期和具体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0-2岁),孩子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形成基本的协调能力和意识。

在前操作期(2-4岁),孩子开始使用简单的思维符号,发展出想象力和记忆能力。

在符号操作期(4-7岁),孩子逐渐掌握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并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在具体操作期(7-12岁),孩子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并能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推理。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对于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1. 感知: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完善,他们能够通过感官来接收和辨别外界的信息,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注意力: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他们的兴趣容易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3. 记忆: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增强,但在记忆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提高记忆效果。

4. 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具体和非逻辑性的。

他们倾向于从自身和具体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并缺乏抽象和推理能力。

5. 语言: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的语言,但在表达时常常还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和困难。

三、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孩子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逐渐形成。

1. 社交能力:学前儿童通过与家人、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合作、分享、交流和接纳他人。

2. 自我认知能力: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喜好和特点,并逐渐形成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一、个体差异原则每个学前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育和培养学前儿童时,应该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

不同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差异、性格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等。

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每个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注和教育。

二、阶段性原则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所处的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比如,在思维发展方面,学前儿童逐渐从感知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这一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思维发展的任务。

三、综合性原则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多方面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比如,在情感发展方面,学前儿童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培养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使他们在情感发展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四、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原则学前儿童的个体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通过社会环境的作用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创造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比如,学前教育机构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往机会。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五、自主性原则学前儿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性,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和家长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学前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游戏性原则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游戏密切相关,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专题拓展资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

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不齐全到齐全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

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二)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浑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并提供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是阶段性。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幼儿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自主与怀疑阶段(2-3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体验到自己的自主性,并怀疑自己能否独立完成任务。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探索世界并建立起对事物的好奇心。

2. 行为与想象阶段(3-4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来学习。

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拥有自己的幻想世界。

3. 创造与批判阶段(4-5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展示出丰富的创造力,并喜欢提出问题和批判性思维。

他们开始发展对数字、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并展示出对社会规则的兴趣。

4. 观察与抽象阶段(5-6岁):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建立对时间、空间和数量的观念。

他们对于解决问题和理解抽象概念表现出更高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心理发展方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制定有效教育方法与策略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1. 游戏和自主探索:幼儿通过游戏和自主探索来发展自己的感知、认知和社交能力。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社交合作:幼儿在社交互动中学习并发展各种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促进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艺术和表达:艺术和表达是幼儿自我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和舞蹈等活动,鼓励幼儿通过这些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情绪管理:幼儿在情绪管理方面常常面临困难。

教师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和分享感受。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一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个性、情感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感官发展迅速:学前儿童的五官逐渐成熟,他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外界的事物。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感知和理解世界,并且能够通过这些感官的发展获得更多的信息。

2.运动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肌肉和骨骼发育迅速,他们的运动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他们能够跑、跳、爬、滑梯等,这些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空间感知能力的提高。

3.语言和沟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和词汇来交流,并且可以初步理解别人的语言和指令。

4.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开始对自己产生自豪感和自尊心。

他们能够理解和使用自己的名字,能够描述自己的外貌和个人特征,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满意,并且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

6.自主意识的启蒙:学前儿童的自主意识得到启蒙,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

他们会表现出决断力和主动性的表现,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玩具等。

他们会表现出对探索和学习新事物的热情,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

7.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开始喜欢通过角色扮演和幻想来模拟和解决问题,开始表现出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感官发展迅速、运动能力提高、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自我意识形成、情感和社会发展、自主意识的启蒙、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等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对孩子的综合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体验性学习:学前儿童利用身体活动和锻炼实现自身发展,喜欢探索、实践实验,以身边的事物为学习主体,以体验为主要手段。

2.情感爱护:学前儿童有自己的情绪,渴望被父母表示关爱和温暖,如果得到爱护和理解,它们会促进心理发展,培养良好的性格。

3.认知能力:学前儿童有较强的认知能力,会观察、比较、模仿他人的动作,学习语言,掌握基本计算能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4.情绪反应:学前儿童有自己的情绪反应,容易把不喜欢的事情表达出来,对事物表现出喜爱或厌恶,会有害怕、忧虑、抗拒或生气等情绪反应,需要父母引导和沟通。

第二章__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__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年龄特征?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 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 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 有可变性。
二、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
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 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 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 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如:6个月: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 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3岁:计算能 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音乐才能发展的关 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8岁: 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 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例如,4、5个月的婴儿想要拿面前的玩具 时,往往不是用手,而是用手臂甚至整个 身体,更谈不上用手指去拿玩具了。随着 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加之儿童的自发 性练习,动作逐渐分化,儿童能逐步控制 身体各个部位小肌肉的动作。儿童用手握 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写字,往往要到6、7 岁才能做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 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 进行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 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 质的心理特征。
见右图---尾随反应
关键期
小鸭的“印刻学习”的关键期在出生后 的10~16个小时。 小狗的“印刻学习”关键期在出生后的 20~50天。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是指人类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它涉及到个人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儿童在认知发展的初期,主要通过感观和运动来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形成了符号化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言、符号和逻辑推理进行思考。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情感发展是指个体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逐步成熟。

婴幼儿时期,情感主要通过亲子关系来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对其他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在情感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会经历情感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比如喜怒哀乐等不同种类的情感,以及情感的深度和强度的变化。

同时,个体的情感发展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认同方面的发展。

儿童从幼儿园时期开始,逐渐融入到社会集体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社会发展也包括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能力和技巧的提高,比如沟通能力、解决冲突能力等。

总体而言,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它是一个渐进、连续的过程,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的速度和路径上也存在差异。

因此,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只有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培养环境,才能促进个体的全面而健康的心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拓展资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本书的第一章讲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发展的方向、顺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我们实际上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都已经有所接触。

本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将对这些知识加以条理化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阐述,以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本章着重讨论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两大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上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从第六章起的以后各章,又从认识、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介绍入学前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从这些横向的和纵向的发展特征,可以看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不齐全到齐全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比如:初生时还不能集中注意,头几个月的孩子还不会认人,1岁半以前还没有想象活动,2岁左右才开始真正掌握的语言,6岁左右个性才开始初具雏形。

这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它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二)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浑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感觉是对物体的某个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看到皮球的红色,是对皮球的颜色这一个属性的反映,摸到瓶子是硬的,也只是对瓶子的软硬这一属性的反映。

在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带有概括性。

知觉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

比如对一个苹果的知觉,就不仅是看到它的红色,而且要把苹果的形状、香味等等属性综合起来,知觉到那是一个苹果而不是西红柿。

和思维相比,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比如早上起来,看见屋外地上是湿的,想到昨夜一定是下过雨,没有直接看见下雨,而是通过看见地湿,通过先前多次经验的概括,推想出下过雨'这是思维过程,带有抽象概括性。

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也遵循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趋势进行。

两三岁儿童的思维非常具体,比如认为“儿子”只能是小孩,“长了胡子的叔叔是老师的儿子”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抽象的语言不能触动幼儿的情感。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所谓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例如,突然一声巨响,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头转向声源,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无意注意。

有意的或称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例如,小学生本想去看看窗外小朋友们在玩什么,但因正在上课而要求自己集中注意听讲,这是有意注意。

新生儿原始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的。

后来出现有目的方向性的活动,但是幼小儿童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

到了幼儿期,儿童出现自己能够意识到的、有自觉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

比如,幼儿末期不仅能知道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也就是说,儿童的注意、记忆、情绪等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出现有意的过程,如有意注意、有意记忆等等。

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那已经是学龄晚期了。

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过程,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对心理的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比如,幼儿初期儿童思想、情感外露无遗,对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很差,都和他的生理未发育成熟有直接关系。

随着生理的成熟,生理对心理活动的限制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渐渐增长。

比如,幼儿末期,儿童虽然身体稍有不适,但由于认识到演出任务的需要,能够克服困难,集中注意,努力完成任务,稍大的幼儿能够在一段时间和一定场合控制住自己的激动或不愉快的心情,例如在幼儿园不表现出来,等到离园回家见到亲人时才倾诉。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

特有的个性。

以上所列是儿童心理发展趋势的几个侧面。

这几条发展线索并不是简单地并行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心理活动的复杂化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分不开,心理活动的复杂和概括化又和主动性的增长紧密想连,与此同时,逐渐形成个性体系。

上述发展趋势贯穿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

学前期既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当然更多体现了发展线索起始部分的特点,即各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形式陆续出现,从笼统状态开始分化,从非常具体到出现抽象概括的萌芽,从完全被动到出现最初的主动性,从极其零乱到有了一定体系。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主观因素则指儿童心理本身。

主客观因素又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心理是人脑对周围世界的反映。

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

儿童心理的发展决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的客观条件。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遗传素质虽然是天生的,但不一定在出生时就有所表现。

有一些出生时表现出来的生理特征,却不是遗传素质,而是胎儿在发育过程或出生过程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提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初前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

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

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

大家知道,黑猩猩即使有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其智力发展的高限也只能是人类幼儿的水平。

这些事实从反面证明了正常的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前提作用。

第二,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研究证明,血缘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而发育起来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研究表明,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比无血缘关系者高,而同卵双生子的相关则最高。

又有的研究指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相关。

儿童个体的遗传差异决定着心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基础——大脑及其活动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心理机能的差异。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新生儿就有明显的行为差异。

遗传素质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认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受遗传影响大些。

比如音乐家、运动员、画家等所以能取得成就,不能否认遗传在其中的作用。

他们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遗传素质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最优发展方向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可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生理成熟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遗传所提供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基础上,经过胎内时期的发展,儿童出生到人世。

生后又要经历十多年的生理成熟过程。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即所谓首尾方向和近远方向。

儿童的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

我们知道,儿童动作发展也是按首尾规律和近远规律进行的。

这种顺序就和动物不同,动物是先会爬行,后会看,儿童是先会看,后会四肢动作。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例如,儿童5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80%,骨骼肌肉系统的重量还只有成人的30%左右生殖系统则只达成人的1O%。

儿童生长发育速度的规律,总的来说是出生后头几年速度很快,青春期再次出现一个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达到一定成熟时,能适时地给予恰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

如果生理上尚未成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上述身体各方面的成熟规律对儿童心理发展都有制约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

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学习爬楼梯。

T从生后第48周起接受训练,每天练习1O分钟,连续6周。

C则从生后第53周开始,每天练习时间相同,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必须充分肯定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因此,我们谈论儿童心理在各年龄阶段和各方面的发展时,都涉及其生理基础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