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三单元《父母的心》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增强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a. 父母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品质?b. 子女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牺牲。
(2)学生课后阅读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懂得珍惜父母的爱,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感悟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母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父母之爱的表现。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感悟文章。
2. 请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孝敬之事,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牺牲,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的教案
八年级上苏教版《父母的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父母的心》相关内容。
2. PPT课件。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父母爱的故事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父母爱的思考,导入新课《父母的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母的心》,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母的爱。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孝敬父母的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起,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10.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发言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父母心的理解和孝敬父母的行动。
2. 结合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家长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分享孝敬父母的心得体会。
2. 开展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感恩之情。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3)学会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父母的心,学会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激发学生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1. 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理解父母的心,培养感恩之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中父母爱的表现。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父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尊重父母,回报父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父母的爱。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3.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分享等。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准确性。
3. 作文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于“父母的爱”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4. 感恩行为: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感恩表现,如帮助家务、关心父母健康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父母的心》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十五父母的心【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3.理解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学习重难点】1.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重点)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
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她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她,这个地方,叫做“家”;当然还有这么一颗心,她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濑.户(lài)褴褛..(lán lǚ)酬.谢(chóu)舱.(cāng) 女佣.(yōng)3.理解词义。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祈祷:一种某某仪式,信仰某某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恩重如山:形容恩德极大。
褴褛:(衣服)破烂。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你能按照情节发展的规律给文章划分结构吗?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破题。
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第3-6段),故事的开端。
《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育新中学语文组符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理解用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现在,我来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最崇拜是明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三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
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三;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三;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三。
同学们,中国学生把父母放在第三位,与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
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父母说说其中的原因吗?二、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疑(一)初读,理情节。
我以反弹琵琶的的手法,设疑1.师: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
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二)二读,抓神态师: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
他们把三岁的小女儿送去姑且不论,单是每次送孩子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的。
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1)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的词语。
追问:由以上分析可见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传达出父母怎样的心情?(三)三读,析语言师:虽然这对父母“不可恶”、“不心狠”,但读了第三遍课文后,我觉得他们很“狡猾”,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父母的心》教学案(新版)苏教版
十五父母的心基本目标: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提升目标:学习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段落、通过语句的品读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默一默: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缘故无精打采如数奉还羡慕褴褛失魂落魄三、读一读:请大家通读全文,概括小说各部分的大意。
设计目的: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吸引读者,帮助学生分段概括大意,有利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预设:学生会将文章分成几个段落,但不会从小说的文体特点上去理解。
可以给学生补充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
开端:送走长子发展:送走次子高潮、结局:穷人夫妇最后一次索回女儿,一家人团聚。
追问: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让学生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同时感受到父母的心意,从而准确掌握主旨: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更为明确的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
)四、想一想:1.再请大家浏览文章,找出描写父母送走孩子时的片段,并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父母的心。
(先在书本上找到,并写好分析,最后选一例写在横线上)设计目的:解决目标1 这个问题既是再次让学生回到文章熟悉文章,也是深入文章让学生通过品析语段语句理解主题: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从具体的词语入手,让学生有形象化的感知。
)预设:例如:找出一段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无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
而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我们想用老二换下老大。
”这段语言描写里主要是抓住几个关联词语,从中可以看出父母的犹豫,难以割舍。
例如:父亲第二天早上送走二儿子时用了神态描写“无精打采”非常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心里的不舍。
(可以启发学生找类似之处,也可以分配任务,每组学生找一个片段,然后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
《父母的心》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2、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2、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体会至爱亲情,并珍视亲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
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为主,采用学生自由朗读的方法。
内容上引导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结构特点;2、透过语言感悟、揣测人物的内心世界。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出示课题:父母的心二、资料宝袋: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
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
《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
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
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我会读:濑佣褴褛酬谢舱2、分析本篇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穷父母、四个孩子、贵妇人和她的女佣;环境:航行在海上的轮船;情节:开端,贵妇人想要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发展,穷父母三次换送子女给贵妇人;高潮,穷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儿;结局,穷人一家六口又团员团聚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父母的心》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父母的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重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难点】学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构思技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从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能找到这句俗语最好的诠释。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他惯常的柔腻、纤细的笔触,怀着淡淡的哀怨,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优越的条件,却割舍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一、自主展示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成名作)(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
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的少男少女》(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羽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l—1962)等。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整理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整理竹山县茂华中学张国强[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采纳一波三折,体会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3、体会父母的爱子之心。
[重点难点]1、重点:情节的曲折性。
2、难点: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情境导入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因受到关怀和照看而倍感幸福的事例,导入新课“感谢同学们让我共享了你们的幸福感受,让我在这个寒冷的早晨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当我们在品尝幸福的时候,你是否体察过父母的内心世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体悟“父母的心”。
2、简介由同学介绍本文及他们所知道的相关学问。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课文,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留意:1、抓住主要事物2、语言生动简明(二)读课文,理情节。
领悟本文一波三折的曲折情节。
(三)读课文,品细节1、故事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并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怜悯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2、依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四)读课文,绘心理同学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绘出父母在以下场景中的心理活动。
1.财主夫人要一个孩子时;2.送走长子时;3.用次子换长子时;4.用小女儿换回次子;5.要回女儿时。
三、合作探究1、贫困父母有没有爱心?2、贵妇人有没有爱心?3、课文假如一开头就写贫困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四、拓展延长1、文中说“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设想一下,这家人在团聚以后命运会怎样。
2、有一种情感或许被我们疏忽了太久,让我们走近父母,想一想父母最让我感动的事是……五、自我检测1、仿写句子,抒写感受父母的心是一缕春风,吹暖了我们的心田;父母的心是一条溪流,带来了一路的欢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父母的心》教案设计执教者:李明伟执教班级;镇江市第十中学八(1)班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2. 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之中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3. 体会小说语言意味深长的特色,激发学生想象力4.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一则故事导入新课二. 研读课文(一).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速读课文,回答问题:1.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要把孩子送给贵妇人?仅仅是因为穷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3.三次把孩子要回来的理由是什么?4.文中除了那一对父母与贵妇人的对话可以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相关语句(三).小结三.拓展延伸1.这篇小说不仅很感人,而且文章中很多地方读完之后值得我们回味、思考,甚至会引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1)文中三次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借那一对夫妻的口讲的很清楚,第一次决定把大儿子送给贵妇人的时候人物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斗争,什么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把他们商量的过程写出来。
(2)文末“那一家六口又终于团聚了。
”这一喜剧性的结尾让我们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团聚时的场面吗?2.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学父母对我们的爱时总习惯于直接抒情,往往写出来让人觉得不真实,不能感动人。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方面。
你能联系实际,用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写一个最能体现父母对我们的爱的小片段吗?我们能为我们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四.以学生集体背诵孟郊的《游子吟》结束课文父母的心(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父母的心》教案学习目标:1、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一、导入。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增进对家庭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天下父母心》,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2)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父母的爱。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的爱。
(2)教师总结:强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呼吁同学们珍惜家庭时光,孝敬父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整理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父母的心》,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家庭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树立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父母的心》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父母的心》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母的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分析父母的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发现课文的新意。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父母的爱的伟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父母的爱。
(2)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关爱父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课文《父母的心》。
2. 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体会开头和结尾写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朗读训练。
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一波三折的特点。
揣摩人物心理。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波三折的结构。
2.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词音形义:
二、猜读
教师讲本文故事的开端,请学生猜测:贫穷父母会怎么办?
三、细读
阅读课文,了解文中的贫穷父母又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3.教师组织讨论:文中的这对穷夫妻在经历了犹豫、三次送子的波折后,最终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出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角色朗读7—15段,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
听的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能显示贫穷父母内心活动的词语。
小结:这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曲折生动:先犹豫不决,之后又三次送子、三次要子,最后决定不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送与不送都是爱,那矛盾冲突的父母之心经历着怎样的痛苦煎熬啊。
正是这矛盾的爱子之心激荡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1.简介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3.交流: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感受。
五、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心
请结合文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以“父母的心是”为形式,写上一两句话,写出你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检测
1、《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
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成名作是《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
”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
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
(10分)
3、给下面文字续写一句话。
(6分)
对一个年近古稀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子女们对父母为他们创造幸福所表示的感激更为高兴的事了,反之,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