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型科学定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型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让他们逐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课型。
实验探究课型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种课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记录和推理。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和器械,让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解导读课型在科学课堂中,有些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很难直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导读的课型。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并逐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加以拓展。
这种课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互动合作课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探索科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然后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互动合作,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观点,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故事情景课型故事情景是一种富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教学方式,适合小学科学课堂。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搭建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段与学科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理解科学知识。
这种课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科学把握提问三度 促进历史有效教学
科学把握提问三度促进历史有效教学学习与探究课是历史课程改革下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开放式课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教学为基础,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打破学科界限,借鉴不同学科的教学成果,重新体会历史,感悟历史。
因此,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切凝聚智慧的观点,都可以为学习与探究课服务。
“教无定法”“学习与探究”课更应如此,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就当前历史课中“学习与探究”课程的常见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反思,从而为进一步构建“有血有肉”、内容形式俱佳的探究课堂模式奠定基础。
一、选准”角度”,巧用历史模拟法,让“模拟”亮点迭现所谓“历史模拟”法,即教师事先编好历史情景的“脚本”,由学生扮演历史情景中的角色,再现历史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历史情景进行评析,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内容、升华情感、提高能力。
表演小品或短剧等活动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历史模拟”式教学构建的“生活化课堂”,可以让历史课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
总结经验与教训,我深切地认识到:“历史情景”的选取至关重要。
情景选得好则课堂生动活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情景若选取失当,则模拟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那么到底如何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选取一个理想的案例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内容主题展开讨论,不至于“离题千里”,也才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其二,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其中,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发展。
二、保证“广度”,化用辩论探究法,让“辩论”惠及众生“分是非、明同异”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结合高中生自主意识、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的年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个与现实社会中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同时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合作。
科学课常见的几种课型与教学规律
科学课常见的几种课型与教学规律一、观察课课型特点:以观察活动为主要活动样式,引领学生进行科学观察,能对观察对象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进行发现、准确观测并进行客观记录的综合活动。
观察课课型教学规律:提供观察情境,激发观察兴趣——制定观察方案,合作观察发现——汇报观察结果,获得观察结论——(二次观察、三次观察)——拓展观察。
二、制作课课型特点:以学生的动手制作活动为主要活动样式的课,称为制作课。
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
制作课课型教学规律:以制作为主要活动样式的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为:激发制作兴趣——制定制作方案,合作制作——展示作品,反思改进——作品应用。
三、实验课课型特点:小学科学实验是实验主体(小学生)按照一定研究目的,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凭借一定的实验仪器、装置设备和各种工具,采用特殊的实验操作方式和方法,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作用于实验客体使之发生某些变化。
以实验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称为实验课。
这一课型在每册教材编排上所占比例比较大。
实验的类型:根据实验中量和质的关系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根据实验中师生活动情况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条件的控制情况分为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差异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发现性实验。
课型教学规律:以实验为主要活动样式的课堂教学主要环节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假定与猜测——制定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拓展应用。
四、专题研究课课型特点:以围绕一个专题(主题)通过调查等形式开展科学学习活动为主的课堂,青岛版教材中专设“研究与实践”单元,称为专题研究课。
课型教学规律:专题研究的主要环节为:(第一课时)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课后)合作探究——(第二课时)交流成果,得出结论。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二、培养证据意识 体现科学本质
观察与实验 ——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逻辑推理 ——获得理论上的证据
结论
磁性真的消失了吗?
• 一位老师上电磁铁的性质一课,其中一个 环节,把电磁铁装置断电之后,再去吸引 回形针,以图说明如果没有电,电磁铁的 磁性就会消失,而实际上磁性并没有消失, 仍然能吸引1-2枚回形针,这时候老师把手 轻轻一抖,回形针自然没有被吸住,顺利 地证明了结论。
• 会不会一枪打中2只鸟?不会! • 那好,学生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打死的鸟
挂在树上,那么就剩下一只;如果打死的 鸟掉下来了,一只也没剩下。 • 老师:…
一个思维严密的学生
观察与实验——获取充分的事实证据
科学研究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因为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 世界,它的解释是基于事实,是依据共 同的步骤和规范获取事实证据,而且这 个步骤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以 至于别人可以重复研究。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科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模式
初始概念
观 察
提 出 问 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猜想\假设
实
验
提 出 新 问 题
制定计划
表达与交流 (描述)
科学概念
思考与结论
验证 (描述、解释)
表达与交流 (解释)
获取证据
观察、实验、考察、采访、阅读
科学探索与一般人的探索
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臆测与逻辑
设计与制作课型的一般教学过程
观
提出问题 表达与交流(解释) 设 想
察
思
考
提
出
表达与交流
新
(解释)
问
题
验证 (描述、解释)
设计
表达与交流 (描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基本要求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一、课型的分类
1 、以教学任务为基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
3、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基点可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二、小学科学课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来叙述:
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使用
准备材料明确目的小组交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提供方法集中汇报判断属性
形成问题具体指导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观察的方法:
细致法:(用各种感官全面观察)方位法:(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提纲法、比较法、推断法、想象法
4、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又分为观测和测量。
短期观察和长期观察。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一、课型的分类
1 、以教学任务为基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
3、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基点可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二、小学科学课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来叙述:
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使用
准备材料明确目的小组交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提供方法集中汇报判断属性
形成问题具体指导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观察的方法:
细致法:(用各种感官全面观察)方位法:(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提纲法、比较法、推断法、想象法
4、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又分为观测和测量。
短期观察和长期观察。
把握模式内涵体现学科课型特点——“三环N步动态生成性”科学观察课型教学模式探索
2013年第6期我们学校在“为每个平凡生命增添绚烂”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了以生本教育为理念,从生命高度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
本学期,学校又分学科、按课型大力推进学科分模式的构建工作。
科学组在把握模式“开放、互动、发展”的核心内涵,并基于四步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观察课课型的特点,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形成了“三环N 步动态生成性”科学观察课型的教学模式。
三环,指三个大的教学环节;N 步,指每个大环节上实施的那些步骤,但考虑到每节课都有不同,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在原步骤上作增加或替换的处理。
其具体环节和基础步骤如下。
第一环节,引发矛盾产生新问题:了解学生已有认识;引发认知矛盾产生新问题。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学习的定向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趣、以旧引新、启发交流、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为后续观察与探究活动做好准备,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后续教学活动。
教师对于学生在生活及已有经验中发现的现象进行梳理点拨,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矛盾,进而形成课堂研究的科学问题。
带着疑惑学习,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
交流过程中同学间的争论、讨论、辩论、各抒己见本身就是思维的碰撞,不仅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低效,也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更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产生成就感,进而有足够的信心克服下一个困难。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注意:1.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心理状况出发,不要盲目而一味追求情境,不要过度追求形式。
2.创设情境应体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趣味性。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他们学起来才会真正地体现主动性。
3.要及时抓住有价值、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集思广益。
教师要保持思维的敏锐性,敢于抓住分歧意见,善于激发引导,并运用好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形成新认识:指导观察,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形成解释。
这是模式的发展、核心环节,也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真知的环节。
幼儿园课程教学内容精准定位 幼儿园课程定位
幼儿园课程教学内容精准定位1. 介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幼儿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幼儿园课程定位的重要性幼儿园的课程定位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阶段,孩子正处于对世界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探索阶段,因此教学内容的定位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幼儿园课程定位的原则幼儿园课程定位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幼儿发展为中心。
幼儿园课程应该围绕幼儿的心智、身体、情感和社交发展展开,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 多元化教学内容。
幼儿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各个方面,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素质。
- 注重德育教育。
幼儿园课程定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中应该融入德育教育元素,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 尊重个体差异。
幼儿园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思考和做法,不应一刀切,而应因材施教。
4. 幼儿园课程定位的内容针对上述定位原则,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和文学教育。
以儿歌、童谣、故事等形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引导孩子接触简单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
- 视觉艺术和音乐教育。
通过绘画、手工、音乐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节奏感。
- 身体素质和健康教育。
注重幼儿的身体锻炼和卫生保健,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
- 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活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社交能力。
5. 幼儿园课程定位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游戏化、趣味化和情感化。
老师可以通过游戏、集体活动和情景教学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与课型简析
二、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5. 5E教学模式
• 探究Explore
• 提供学生验证想法与解释新概念的机会 • 增进学生澄清自己想法和其他同伴、老师想法不
同的机会 • 对所调查、探讨的观念,提供基本的经验基础
❖ 提出探索问题 ❖ 师生或小组讨论收集证据的方法 ❖ 探究活动
二、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5. 5E教学模式
• 解释Explain
• 鼓励学生基于先备知识与探讨经验做合 理的解释
• 协助学生整合组织,并澄清说明,使其 接近科学家的观点
• 使用操作型定义,引入相关科学字汇, 加强对知识的了解
二、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5. 5E教学模式
• 精致化(迁移)Elaborate
7
二、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观察
科 实验 学 游戏
谈话
教 讲述 ……
学
事思 问 实考 题
的 基 (认识论) 感性认识
本 (信息论) 输入信息
模 式 (教学论)
导入新课
(兴趣)
假说 验证
观察
实验 调查 事 阅读 实
讲述
……
思考 研讨
判断 举例 结 应 预测 论 用 设计 制作 实验
理性认识
加工信息
学习新课
教学过程结构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观察实验 获取事实
分析比较 形成结论
巩固应用 加深理解
三、小学科学的基本课型
“概念学习”课型的教学结构
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思路:抽象——概括
教学过程结构
呈现材料 提出问题
观察例证 获取事实
分析比较 抽象特征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是对现行小学自然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此次改革体现在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性质的界定,以及基本的思想和观念的确立等方面,因此,认识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的理念,对全面掌握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地位1.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现行大纲中的“自然”。
“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而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另外,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多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所谓“宗旨”,是指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面对儿童提出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科学课程将抱以极大的热忱,使儿童的思维得以展开,使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找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对科学具有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得以保持和发展,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在确定问题和假设后,学生需要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6、科学引导、创设氛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模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问题假设和探究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观察实验方法。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和思考,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他们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
课程设计中的课程定位
课程设计中的课程定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3.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
2.第二章:XX学科的应用技能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应用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技能。
3.第三章:XX学科的发展和现状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
4.第四章:XX学科的实践和创新本章主要介绍XX学科的实践和创新,通过项目研究和实验设计,使学生运用XX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高效和谐课堂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
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
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
大致分为六个板块。
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
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
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学生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幼儿园教学课型有哪些内容的参考方案
幼儿园教学课型有哪些内容
1. 课型概述
幼儿园的教学课型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
通过课型的设置,可以帮助幼儿在不同领域得到发展,如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
每个课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标,用于支持幼儿的成长和学习。
2. 语言课型
语言课型是指帮助幼儿建立对语言和沟通能力的认知。
它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发展。
在这个课型中,老师可以用图画书、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语言技能。
3. 数学课型
数学课型通过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有助于幼儿的认识发展和数学知识的提升。
幼儿可以通过计数、排序、比较、分类、测量等数学活动的实践,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理解力。
4. 科学课型
科学课型有助于幼儿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幼儿可以对周围的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课型中,老师可以用实物模型、照片、录像等多种方式来展示科学知识,带领幼儿发现科学现象。
5. 艺术课型
艺术课型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在这个课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各种艺术表达方式,如画画、唱歌、跳舞等,让幼儿在艺术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结:
幼儿园的教学课型有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每个课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标。
在这些课型中,老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和成长,例如讲故事、游戏、观察、实验、画画、唱歌、跳舞等。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认知、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能力,为日后的各种挑战做好准备。
课型的概念及分类
课堂要从 “ 知识本位 ” 走向 “ 能力本位 ” 。自悟互教的课堂结构建立在 “ 能力本位 ” 的理论基础上。这种导创课型强调让学生参与从目标制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自悟互教上体现出以下 特点 。(1) 自悟 :由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实践活动有:勾画批注、自问自答、使用工具书 。画出知识树、练习朗读等。要注意克服语文学科理科化的倾向,因为悟的学习过程常常表现出内化性、模糊性、隐蔽性(不宜用语言表达出来)、多样性(不宜有一种答案)。 (2) 互救 :好为人师是人的天性,充分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就会开辟一个教与学的新天地。可采用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全班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一般可以让学生自己怎么学就怎么教。课前可由老师协助小老师备好课,帮助小老师抓住重点讲清楚、讲明白。课后可组织自评、互评、师评。评价不要纠缠学生的 “ 非 ” ,要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后面的小老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 课型的概念
“ 课型 ” ,一是指课的类型,它是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有的课主要是传授新知识,有的课主要是复习巩固应用知识,有的课要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型就是把各种课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就是一种课型。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对各类型的课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13.演读课——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
14.想读课——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训练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
15.助读课——让学生在有关教学资料的帮助下学习朗读,进行阅读;
16.联读课——也叫“扩读课”,就是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 学;
17.比读课——将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朗读
附:课型说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定位把握课型
——以一次普通话训练公开课为例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语文教研室王振
2012年2月3日星期五
关键词:课型理论课训练语音教学
内容提要:要科学定位各类课型,认识清楚理论知识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大胆为理论课正名,就是要传播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培育理论思维,用理论指导实训的。
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就业,更要着眼学生未来可持续的职业人生发展,这才是内涵打造的应有之义。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用理论去科学指导实践变被动训练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活动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技术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现代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
提升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打造内涵的根本在于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课堂是科研的阵地。
课堂是教师求真、求美、求善的园地。
为此,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上午第三节,张琳老师在11级(1)班教室为全体教研室同志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
课题是《语音的性质》。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语音的概念及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等概念。
张老师教风自然稳健,基本功扎实,善于使用例子对比,在课堂上进行较多的普通话训练,体现训练为主的特色。
课堂气氛活跃。
张老师把这一课定位为理论课是恰当的。
从课程知识的编排看,这一课是为学生语音训练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的。
这一课既然是定位为理论课,课堂教学就要围绕着基本的语音理论概念去展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用这些概念指导自己的普通话语音训练,自觉纠正方音的错误,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要严格按照知识逻辑,而不是按照技能发展的逻辑去上课,更不可在理论与技能实训之间游移不定,造成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目标不清。
很多教师对于技能实训课把握的不错,但对于理论教学往往是不自觉地往实训课的教法靠拢。
特别是当前要谨防出现这样的倾向。
当下很多人一提高职的教学,往往开口就提倡要突出实训。
就整体而言,高职教学要如此,但不是说不要基础的理论知识。
过犹不及,过份强调技能往往会造成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传授。
适度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技能学习、后继的发展是有益的。
这是探索高职课堂教学中需要旨意的。
否则,高职教育只是等同于职业培训。
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是成就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职业教育。
它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考虑学生当前的职业诉求,
更应该考虑学生将来发展的可塑性及可持续的发展。
基础知识是构筑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的正确方向。
无论是对于通用的职业能力还是岗位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适度学习基础知识。
没有理论的武装就没有理论的自觉。
基本的语音理论是构筑普通话训练这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基石,掌握这些基础理论就有了基本是理论的指导,学习有自发进入自觉。
对于语音学习,要熟悉发音器官部位及发音的原理。
在人体的生理器官中,用来发音的器官叫做发音器官。
学习普通话,辩正方音,首先需要了解各个器官及其功能。
如了解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的部位。
找准了部位有利于正确发音。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语音的概念中导出语音的三大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物理属性。
顺理成章,方便学生学习记忆。
过多的语音材料训练反而冲淡了学生对语音及相关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把握的,不利于建构自觉学习能力。
何况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更要打造学生的发展潜力,必要的理论训练是重要的一环,是基础。
不要理论指导的实训是盲目的、自发的。
必要的理论学习如果都没有的话,理论指导就是空话。
同样不要任何语音基础的普通话实训是缺乏理性的自觉,也必然是缺乏发展的后劲的,而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对学生的方音错误一一纠正,这样往往是吃力不讨好。
在这一节课中语音诵读材料是理论认识的佐证材料,是为证明语音概念服务的。
过多的诵读训练有点喧宾夺主。
而且学生对于普通话已有非常多的感性经验,学不好的重要原因是没有理论的指导,对发音的原理缺乏明确的理性认知。
要突出的是语音概念及其属性的学习认知,帮助学生学习原理及方法。
不仅是要教学生技能,更要教学生方法及与方法紧密相关的原理知识。
发音方法及原理是紧密相关的。
为此,这样的课要出彩,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抛砖引玉,以供商榷。
(1)课堂定位要清晰,整堂课要严格按照理论课的逻辑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的理性的语音概念及属性的认识。
(2)这节课要让大多数学生牢牢掌握语音概念及其属性,要把生理属性作为重点,社会属性作为难点
突破。
讲到生理属性是,要求每位学生要找准发音器官及其发音部位,为以后纠正方音奠定方法的基础,从而举一反三,提高普通话训练的教学效果。
(3) 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语音材料,读只应是这一节课的辅助的手段。
(4)要从语音的概念中推导出语音的三大属性,这样理解概念具有整体逻辑性,理论课就有了知识
的严密性,而不是单一逐条式的讲解语音是三大属性。
(5)如恐怕一节课讲解这些概念时间充足,可一二节的理论内容都放在这一节中学习。
(6)上好课要把教学目标、教材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
不过笔者认为一节课就上这一节的内容也是很好的。
要之,普通话训练既然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就要把理论讲足、讲透,不要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理论课要象理论课。
高等教育强调理性素养,这是高等教育的本职要求,培养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思考能力。
高职教育理论学习要适度,不是不要。
要大胆为理论课正名,就是要传播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培育理论思维,用理论指导实训。
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就业,更要着眼学生未来可持续的职业人生发展,这才是内涵打造的应有之义。
从根本上讲我们没有从理论上理清学科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的模糊必然造成行动上游移不定。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提到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技能实训。
这未必有点机械理解。
那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有什么关系呢?是否可以抛开基础理论去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呢?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水和盐的关系,不是水和油的关系。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任何专业基础知识都来源于专业技术的实践,是长时间的技术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这一理论最具科学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实践发展不断发展,其理论必定会得到完善,最终成为科学体系。
科学的理论必定能够指导技术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正确的。
教学中,我们只有有专业理论去界定每一个技能,去分解每一个动作,去指导每一次训练,才能做到理解的准确化,掌握标准化,训练的统一化,结果的效率化,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上去科学地指导实践,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这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训练发展为主动地进行训练;由自然的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为其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发展自己提供良好的方法。
文化科学知识是技能是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基础。
经过长时间不断完善的技术本身就符合科学规律,就蕴涵着科学的内涵,只有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用其指导专业教学,才能避免专业技术教与学的盲目性,才能使技能训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要把科学文化知识融于专业技术教学中,技能的训练不再是对动作机械的的模仿和简单的重复,而是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学习专业技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
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将会用更新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技术训练,其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提升,为他们成为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要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和中轻实践重理论的两种倾向。
二者不可偏废。
重理论轻实践会造成专业技能的萎缩。
最终是华而不实,更不可能适应劳动实践的需要。
二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会造成出现熟练工,他们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缺乏可塑性和发展潜力。
这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的。
要将基础知识贯穿于技能训练当中,不能将二者孤立起来。
在强调基础知识训练的指导意义时,重
点是应用,只有应用在实践中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适用的,要体现出适用为度。
因此,只有把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课堂活动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技术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现代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