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共产党宣言》一、历史背景、内容提要、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一)历史背景《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发表于1848年2月。

《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条件下产生的。

《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取得巨大成效的情况下产生的。

《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二)内容提要引言部分说明写作《宣言》的背景和目的。

“资产者和无产者”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1--5段)。

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6-28段)。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历史使命(第29--54段)。

“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第1--14段)。

批驳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第15--68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第69--86段)。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这章,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它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但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活动。

反动的社会主义(第1--34段)。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35--42段)。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43--56段)。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一章,主要是从共产党人对带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上,阐述了共产党的策略思想。

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第1--4段)。

共产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第5--7段)。

共产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第8--12段)。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1、《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内容阐释:《提纲》阐明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历史观,还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他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即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人类的自然属性。

从这种抽象的“类本质”出发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孤立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这样的人本质并不能真正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不能科学地解释宗教感情。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中考察人,这种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有生命活力的。

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还把人与人区别开来,并进而揭示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解析题: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解析: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性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人的本质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属性。

人作为群类,它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属性。

人作为个体,他与其他人就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生产关系从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的本质,其他关系如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也从各个不同侧面规定着人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中,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本质。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精辟概括和深刻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心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心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

院系: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系学号: 02130328姓名: 余晓东指导老师:孙亚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读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巨著。

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

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

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

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

“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

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教案

马克思: 《〈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
恩格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列
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拓展阅读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集权问题》 马克思:《〈科隆日报〉179号社论》
三、关于马克思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论著
1、(英)戴维· 麦克莱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 思》,李兴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年版; 2、(法)路易·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 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魏小萍:《追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张一兵:《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版; 5、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年版; 6、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学习方法
互文法、症候阅读法、知识建构法、问
题法。
“两博两通”:“两博”即博览群书和
博闻强识,“两通”即融会贯通和触类 旁通。
重点做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摘录、提
要、索引和心得。
本学期所选主要篇目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序言》 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二、马克思思主义哲学史的著作
1、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本) (1-8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重点阅读1-3卷; 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
3、孙伯鍨、张一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 现状》(上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8.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 观(《资本论》及其手稿)
从1843年起,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 1857年到1858 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大纲》。经过二十五年的辛勤劳动,读了一千 五百多本书,做了难以数计的摘录笔记,马克思终于在 1867年3月底写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并于同年9月14日发 表。第二、第三卷是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 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 学中的一次革命。
综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 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 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 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因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全过 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毕 生的追求。 唯物史观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 志。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整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过程中都具有决 定意义。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 创立过程中的作用——新世界观的开始。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 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 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 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 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它是历史之谜 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2的的黑栺尔法哲学批判黑栺尔法哲学批判和和德法年鉴德法年鉴只只出了一出了一事期合刊事期合刊旪期在德法年鉴德法年鉴上収表的上収表的论犹太人论犹太人问题问题和和黑栺尔法哲学批判黑栺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言在此马克思阐述了市民在此马克思阐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兰系社会和国家的兰系这两篇文章迚一步収展了这两篇文章迚一步収展了黑栺尔法哲学黑栺尔法哲学批判批判中的思想中的思想特别地提出了特别地提出了人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文献引用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文献引用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文献引用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1节:商品和货币引文:商品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形式。

商品的形态,我们从它的两面来看: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或物的使用价值,是物品所以具有的性质,通过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实现。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社会必要劳动。

商品的价值形态,即价值形式,可以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对立来揭示。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第1节:货币引文:货币是商品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形式,是人们认可的一定数量的商品价值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作为商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的商品。

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三重功能。

3.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引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场思想的革命。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提供了指导。

4.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引文: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撰写的一篇政治宣言。

宣言中,他们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宣言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呼吁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5.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引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形式。

列宁在这本著作中详细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极端阶段,是资本主义走向崩溃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前夜。

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引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于1884年撰写的一篇著作。

他在这本书中通过对旧石器时代社会的研究,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这些社会形式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向私有制社会过渡的产物。

7.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引文: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于1875年撰写的一篇政治著作。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读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斯于1888年作为他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卡尔·马克恩
1859年1月于伦敦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定,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一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间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马恩原著选读

马恩原著选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读马克思的《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
• 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 的第一个文件。‛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 提出了实践的思想,这是马克思科学历史 观的第一步。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 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 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 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 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 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 动。由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 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 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 动的意义。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 ——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 意识形态》
•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 两人完成的,时间大致在1845—1846年间。 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起到了奠基性 的作用。这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指德 国哲学,但主要指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
二、认识结果(真理性)的检验
• 马克思: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人的思维是 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 是一个实践问题。‛ ♠思考:如何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力量。 ♦现实性就是指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 ♦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认识才是正确的,才具有理 论的力量。 ♠结论:一种思想或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性,唯一检验 的办法就是实践。
• 概括: • 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考察的方法是现实的 前提,这个现实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 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 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 以这个前提去看历史,历史就是能动的丰 富多彩的生活过程。这个方法完全不同于 抽象经验的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一些 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像唯心主义所认 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原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原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原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

以下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一些重要著作的原文摘录:
1.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原文:
"无产者只有解放全人类的解放才是自己的解放。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原文:
"生产力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就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它们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枷锁。

这些关系就像带有桎梏的人的肢体一样,它们的解体只能在一场革命中实现。

"
3. 《资本论》中的一段原文: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要素,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但是,劳动者却被迫成为商品的买卖双方之一,他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
4. 《德法意战争》中的一段原文: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之一。

"
5.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原文:
"共产主义者只有代表全体无产者阶级的利益,才能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
以上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一些重要著作的原文摘录。

这些原文展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分析,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原著选读课件

博士原著选读课件

1、背景
时间: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就于布鲁塞尔。 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 意义: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2、结构
由11个条目组成:
① 第1、2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② 第3—9条: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 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③ 第10、11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 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1、背景
时间:1844年5月至8月写作于法国巴黎,又称为《巴 黎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初创时期的重要文献。 《手稿》表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哲学研究与经济学 研究结合的特征。 引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关注。
2、结构
序格斯列宁著作选读
LOGO
导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LOGO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马克思 单行本:2000年5月版 《全集》第1版第42卷 《全集》第2版第3卷 《选集》第2版第1卷
2、结构1
《资本论》的全部体系,共分为四大卷: 前三卷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部分,即通常所称的《资 本论》部分: ①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以劳动价值 论为基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共七篇,从内容上可以 分为三部分。 ②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 ③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分析剩余价值的 分配。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关于政治经济学说史部分。
3、观点1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哲学部分)余玉花yyhecnu@哲学理论计划读三本书: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维·伊·查苏利奇的附信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史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思想,这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第一步。

新世界观就是不同于以往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费尔巴哈仅仅把对象看成客体,而马克思把对象看作有主体性的客体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及真理的问题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哲学上所讲的认识对象就是认识者说想要认识的东西。

怎样去认识对象?包括人以及一切现实的东西?费尔巴哈是从直观的、客体的形式去认识对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马克思则从实践的角度,把对象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这样一来,认识对象就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体的内涵。

二、认识结果(真理性)的检验马克思: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思考:如何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力量?现实性就是指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认识才是正确的,才具有理论的力量结论:一种思想或理论时候具有现实性,唯一检验的方法就是实践什么是实践?主体带有目的性的、客观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活动,带着方案去进行的活动。

活动的结果是客观性的,结果是否成功就可以检验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实践活动是一个桥梁,是将主体与客体链接起来的桥梁。

三、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第八条)神秘化的理论往往具有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马克思提出,实践是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最好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甚至是有意无意地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的。

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的时候,我感觉我似乎是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中包含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其中,我对马克思的著作风格印象最深,他的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的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著作,它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对于这本书,我研读较深的是《共产党宣言》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半个多世纪年以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

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浓缩了半个多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辉煌。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程推荐参考书目一、基本著作类: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 《列宁选集》(1-4卷)(同上)3. 《毛泽东文集》(1-5卷)4. 《邓小平文选》(1-3卷)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6. 胡锦涛总书记的有关报告和讲话、十七大以来的中央文件等二、传记类:7. (德)梅林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9. (法)科尔纽著:《马克思恩格斯传》(1-3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10. (英)伊赛.伯林著:《马克思传》(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11.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12. 刘建军:《马克思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3. 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三联书店1982年版三、研究性论著类:(一)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有关经典文献和著述1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第一版,下同)。

1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6.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另见《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新译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6页。

18.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1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册)。

20. 列宁:《哲学笔记》(1914-1916年),《列宁全集》第55卷(中文第2版)。

21. 张奎良主编:《跨世纪的回响——马克思学说的精粹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英汉对照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英汉对照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英汉对照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英汉对照选读》是一本汉英对照的哲学读物,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多篇著作,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本书包括以下篇章:
1.《资本论》(选刊)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

本书选取了《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资本论》,可以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观、阶级斗争观、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论等理论。

2.《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哲学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之一。

本书介绍了德国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意识形态对人的认识、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3.《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的一篇论文,批判了当时哥达工人运动中的一些机会主义思潮。

本书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篇著作,探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本书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5.《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篇著作,批判了德国哲学家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

本书强调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呼吁人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_第一卷》

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_第一卷》

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选集首次节选了马克思的基本著作《资本论》的相当多的篇章,以便更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本选集分为四卷。

第一卷是1843-1859年的著作,第二卷是1857-1871年著作以及《资本论》节选,第三卷是1871-1883年的著作,第四卷是1884-1895年的著作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

这次,我所选读的是第一卷,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就第一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总结。

在本卷节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中,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得到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生存,为此人们首先需要衣、食、住和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东西,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

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他们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

原文摘选:“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P34)“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P38)“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P54)“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

”(P85)“我们十分惊异,在古代,一个人既是杰出的哲学家,同时又是诗人、演说家、历史学家、牧师、执政者和战略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是一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它包括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与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的大量著作。

这些著作收录了他们的政治思想、社会理论、经济学思想、文化观念以及多种学术和政治思想的表达,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也有列宁的经典作品。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中,最为著名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以及列宁的《苏维埃宪法》、《工人阶级和运动》等著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论及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

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开篇,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过程,并从马克思独特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避免性,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而实现历史前进的社会主义道路。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列宁合作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以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作为理论基础,使用列宁的社会主义战略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步骤和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方案,是最早提倡“以工人阶级为首要力量”的号召,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列宁的《苏维埃宪法》,是他在俄国苏维埃政府任职期间,为实现新社会体制而发表的经典著作,是他在俄国革命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阐述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政治理念,即“苏维埃政府是一个以劳动者为中心的自由民主社会”,以及实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造”、“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等。

列宁的《工人阶级和运动》,是他著名的社会主义理论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

本书以列宁的社会主义战略理论为依据,阐述了工人阶级发展的历史规律,揭示了工人阶级在进步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社会主义变革的必然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运动和政治策略,提出了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治组织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哲学部分)余玉花yyheugmail.哲学理论计划读三本书: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维·伊·查苏利奇的附信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史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思想,这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第一步。

新世界观就是不同于以往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费尔巴哈仅仅把对象看成客体,而马克思把对象看作有主体性的客体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及真理的问题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哲学上所讲的认识对象就是认识者说想要认识的东西。

怎样去认识对象?包括人以及一切现实的东西?费尔巴哈是从直观的、客体的形式去认识对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马克思则从实践的角度,把对象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这样一来,认识对象就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体的内涵。

二、认识结果(真理性)的检验马克思: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思考:如何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力量?现实性就是指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认识才是正确的,才具有理论的力量结论:一种思想或理论时候具有现实性,唯一检验的方法就是实践什么是实践?主体带有目的性的、客观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活动,带着方案去进行的活动。

活动的结果是客观性的,结果是否成功就可以检验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实践活动是一个桥梁,是将主体与客体起来的桥梁。

三、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第八条)神秘化的理论往往具有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马克思提出,实践是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最好的武器。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再神秘玄奥的东西在社会生活的阳光下都将暴露真相。

第二节人的本质与实践的关系●探讨历史之谜与人的关系,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历史,所以解决历史疑问必然要探讨人的问题●西方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就开始了人的研究,一直到近代的唯心主义人性论、唯物主义的环境学说,应该说这些思想对马克思都有启发,但都留下了很多疑问。

●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有这么几点:一、从人的现实性上来认识人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只限于人同动物的区别,不能说明人本身,不能解决人与人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着眼于实践,提出在人的现实性上来认识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现实性:人不是抽象化的人,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环境中具体的人,只有从具体现实活动中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才是有意义的。

二、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来认识人具体的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内涵来自人的社会性。

所以人的个体性(通常是标明的、极易被认识到的)与人的社会性(这是隐蔽的、必须用理性思维才能认识的)统一的表现在“现实的个人”身上。

从具体的人出发来研究人,但不能忽略个人生活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真是这种社会关系造就了人的智慧、人的力量,造就了人的个性。

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则难以真正的认识人的本质。

三、通过实践改革环境和人本身一种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仅仅说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忽视人对环境的主体能动作用。

这种学说容易把人分成两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往往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

马克思看到了环境和人互动的辩证关系。

指出,人的发展虽然受制于环境,但“环境正式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实践。

突破了环境决定论者的狭隘的眼界。

第三节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旧唯物主义哲学史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新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一、哲学的立场不同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其哲学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突破了资本主义的时限,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并以人类的利益或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其哲学的立场。

二、哲学的使命不同一般“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不仅仅要说明、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这意味着实践的变革。

时间观念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决裂的第一个口子,也是他解开历史之谜的第一步。

历史之谜的真实内涵及其解答方法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找到。

他将循着实践观点的思路继续历史之谜的剥离。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个理论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一、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为什么人是马恩的理论出发点?他们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讲认识他们理论的前提,但是他们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形象的(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人,一句话是活生生的人。

二、人的活动及其活动的条件人进行着感性活动,最首要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

“人们为了能够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人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一致性认识历史发展的主体,但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的活动受一定条件的约束:第一,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第二,受人们的活动和活动所创造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三、人创造着自己的物质生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冷的生产劳动。

他们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见解的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彼此产生交往,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并且产生了社会结构和国家。

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考察的方法是现实的前提,这个现实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以这个前提去看历史,历史就是能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过程。

这个方法完全不同于抽象经验的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像唯心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

第二节生产过程中的伟大发现一、两种生产及其地位一种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一种是生命的生产,即生育。

两种生产在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能力低下,人口的生产及由此决定的家庭,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和需要的增长,动产和不动产的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人口的生产和家庭关系才逐渐变成从属的东西,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的活动中日益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在两种生产中马恩发现了什么问题呢?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生产过程的两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同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就是劳动生产过程,是人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生活资料需要的活动。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同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就是人们彼此进行的各种交往过程。

而一切生产和交往都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意图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生产过程的两种关系的揭示是个伟大的发现,这一发现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规律的揭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结,相互制约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有制约的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

”在这个相互作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人的生产能力。

思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交往方式,交往方式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进步产生的每一种交往方式,起初是适应生产、成为生产的必要条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就逐渐变成阻碍生产发展的桎梏。

“已成为桎梏……P25最后一段……发展的历史。

”第三节社会基本结构及其相关因素一、关于社会结构马克思恩格斯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理出了一个头绪,认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多样,如XX、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社会结构思想的意义:其一,破除了归家和意识形态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说明国家和意识形态都根源于人们的经济条件,是经济利益和生活需要的反映。

其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其三,意识的各种形式(如道德的观念、神秘的XX)不可能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而只有通过推翻产生这些观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才能把他们消灭。

其四,历史的动力以及利润的动力是社会性的革命,而不是精神批判。

二、关于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究社会基本结构的相关因素时,还考察了人的意识问题以及意识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实际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什么是存在?马恩说:“人们的存在什么是意识?意识则是“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这句话同时说明了:第一,揭示了意识产生的源泉。

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思想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P17第一段……生产者。

第二,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收到物质的“纠缠”。

意识的内容依赖于人于物质世界的关系。

第三,第三,揭示了意识发展变化的原因。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第一次十分明确的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

三、关于社会分工在《德》文中,马恩十分着力的分析了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呢认为“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1、分工的发展及其原因人类最早的分工是性行为的分工,那是具有动物形态的分工;然后是自发的自然分工,那是根据人的体力、需要的自发分工,带有偶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