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病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

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一、按病因分类

(一)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四)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

(五)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的一类痹症。《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以意在其中。“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点。

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很少独伤人,多兼夹而至。故上述风、寒、燥、热、湿诸痹,是以某一外邪为主致病,并非不兼夹他邪。

二、按部位分类

(一)五体痹

1.皮痹

2.肌痹

3.脉痹

4.筋痹

5.骨痹

(二)五脏痹

1.心痹

2.肺痹

3.脾痹

4.肝痹

5.肾痹

(三)肢体痹

1.颈痹

2.肩痹

3.腰痹

4.膝痹

5.足痹

(四)筋脉痹

三、按特征分类

1.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因其表现为周身关节皆痛,故曰名之。

2.痛风

3.鹤膝风、鼓槌风

4.顽痹

5.尪痹

6.周痹、众痹

7.产后痹

8.狐惑

四、按证候分类

1.正虚痹

2.邪实痹

3.淤血(痰)痹

风湿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代表了古人对风湿病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故《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又指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体现了古代的唯物辨症思想。概括的说正气不足时风湿病发病的内因,是本;而风、寒、湿邪则是风湿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是标。日本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其中比寒冷更有影响的是湿度,同时指出引发类风关的诱因50%是过劳。我国上海陈之才也曾对200例类风关调查,结论是因荣血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内湿等,外感风寒与潮湿而诱发本病者占47%.因此,分析风湿病之病因,应从内外俩方面考虑。

现将风湿病的病因病机祥析如下。

一、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外邪是风湿病的外因。《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并认为,虽然是三气杂至,但因受邪次序有先后,感邪程度有偏重和轻重,发病后的症状则不尽相同,即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引起肢节疼痛。风邪善行数变,故行痹表现为关节游走疼痛。湿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寒气胜者,气血凝滞不通,发为痛痹,表现为关节冷痛。湿为阴邪,重浊粘滞,阻碍气血运行,故著痹表现为肢体重着,痛处不移。如若三气之中两气偏盛,表现出的症状就复杂了。当然也有可能出现风、寒、湿三邪邪气相当合而为病的情况,形成风寒湿痹阻证候,则具有关节冷痛、游走不定及沉重、肿胀等三邪致病的表现。由风寒湿邪引起的风湿病,除见于行痹、痛痹、著痹外,多见于漏肩风、肿股风、肌痹、骨痹、历节风、尪痹等病中。

在风、寒、湿中,作为外因来讲,哪一种外邪对风湿病的作用更重要呢?清.陈念祖曾指出:“深究其源,自当以寒湿为主。盖风为阳邪,寒与是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帅,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谈也。”但在寒与湿二者之中,更应强调的是湿邪。汉代的《说文解字》及《神农本草经》说过:“痹,湿病也”。湿邪是风湿病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古今的认识基本一致。

论湿邪有寒热之别。不尽寒湿引起关节痛,湿热同样可以阻滞经脉,引发气血不通而致痹痛。张仲景其所论及的“湿家病身疼发热”、“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湿家身烦痛”,以及对发热的描述为“日晡所剧”等,颇似湿热痹症,亦是今日西医之“风湿热”症状。

湿气阻痹,或由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外受风湿之邪入里化热,或为风寒湿痹经久不愈,蕴而化热,或湿热之邪直中入里,均可使湿热交阻,气血淤滞经脉关节,而现关节肌肉红肿灼痛,屈伸不利。热为阳邪,故可见发热;湿性粘滞,故病程缠绵难解。历节风,骨痹、皮痹、肌痹、脉痹、寒热痹均可见湿热痹症状,而西医所称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SLE、痛风、皮肌炎等均有湿热痹阻的表现。

《素问.痹论》指出:“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因生活环境和气候的变迁,饮食谱的变化,导致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从而发生热痹。而火热毒邪引发风湿病,在宋明时期即有记载。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对热痹描述“热痹之症,肌肉热极,唇口燥,体上如走鼠样。”随着对现代疾病的病因及原理认识的深化,部分风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太过精美肥甘则易于生热毒。长期饮食中各种化学添加剂及残留农药等,也会使毒热之邪自内而生,流入四肢关节而发为热痹证。结合古人的认识,分析今日之风湿病,认为风湿病缠绵难愈,久之,脏腑受损,易生寒热之变。加之邪气蕴蓄难解,久而成毒,则生热度之痹。运用清热解毒之剂治疗风湿病不仅论之有据,且已有大量成功经验。

风热之邪外侵,病邪在表,则阻塞经脉,发热,畏寒,身痛肌酸,皮肤肿胀,甚则筋脉干涸失养,张口困难,五指难展,中医谓之皮痹,西医学之全身硬化病。若素体阳盛之人,风热入里化火,火极生毒,热毒交炽,燔灼阴血,淤阻脉络,伤于脏腑,蚀与筋骨,热毒伤及血络者,则血热外溢,凝于肌肤则见皮肤红斑,热毒阻滞经络关节则关节红肿热痛,内攻犯脏者,则五脏六腑受累,心、甘、肾、脑受损,可见于中医之骨痹、周痹,西医学之SLE、类风关、风湿热及皮肌炎、硬皮病、Still病等疾病中。

关于燥邪所致风湿病,或外受,或内生。如风燥之邪由外而入,或风热之邪伤人后,燥热耗伤津液,津液干涸而经脉痹阻,其证可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口干唇燥,口干唇疡,目干泪少,苔干脉细;或肝肾虚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津液枯燥,经脉气血痹阻,口眼干燥,少泪少唾,少涕少汗,目红咽红,龈肿齿(血丑),干咳少痰,肌肉酸痛。以上两种病因所致的病证,中医均谓之燥痹,与西医之干燥综合征颇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