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讨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决办法:以碳循环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和习题训练,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及突破的办法: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突破的办法:通过碳循环模型的分析和列表比较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讨多媒体显示蔬菜大棚,提出问题:1.某密闭蔬菜大棚内有白菜、菜青虫等生物,密闭蔬菜大棚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2、如向此密闭蔬菜大棚注入一定量的CO2,C原子在此生态系统各成分是怎么转移的?并画出它转移的图解。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图解情景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入课题碳循环物质循环物质循环能量的流动的关系一、碳循环1、投影碳循环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如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以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形式存在。
(2)、自然界的碳元素以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通过作用或作用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中,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着往下传递;也可以流向分解者。
有机物中的碳可以通过、和三种方式以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是循环的形式是。
老师评价,总结碳循环过程课堂训练见学案2思考与讨论以下问题2.1、(阅读书P101页)根据碳循环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的措施2.2、解决的温室效应你打算怎么做?每组至少写3条具体的措施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阅读书P101页,完成以下问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物质指的是,物质循环范围,物质循环特点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设计: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一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记识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2)分析、应用碳循环过程;(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能力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培养学生迁移和分析的能力;(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最终来源是什么?学生:太阳能2、引入新课: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有地球提供的。
请学生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教师评价:回答的很好,接下来我们首先来讨论碳循环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延续和深化,又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首先介绍了物质循环的概念,然后分别以碳循环为例详细阐述了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最后探讨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这为学习物质循环奠定了基础。
然而,物质循环的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3)阐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模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和特点等重点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碳循环的示意图、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范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生物圈联系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为了深刻地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参照PPT展示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图解,准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进行表达陈述。
小组代表发言,借助PPT图片陈述观点环的关系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10分钟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以“温室效应为例”,这就是物质循环失衡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以及解决的措施。
观看短片,归纳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使学生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
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6分钟。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上看,此前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通过构建碳循环的过程,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从能力上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中生物学习,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效果分析1.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做《评测练习》统计,76%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练习的过程中,能完成变形和拓展练习;24%的学生除完成基本练习以外,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做一些较高要求的作业。
从自评和互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感觉自己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
通过课后练习的批改统计,其结果也和学生自评不相上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面我们以碳循环为例,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过程。
观察课本上“碳循环模式图〞,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CO2、碳酸盐;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碳通过哪些途径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答复,教师补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且循环的范围具有全球性。
现在我们尝试用模式图的形式把碳循环的过程表达一下。
〔板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大,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大,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的途径。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间一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氮循环的过程〔教师讲解、板图〕在生态系统中,其它物质的循环过程和碳循环类似,长期以来,各种物质循环都是保持稳定的,所以地球上各种物质的含量根本稳定,但是工业开展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其中的碳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这样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还和近代人类对森林的大量采伐有关,森林在维持生物圈的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开展大力植树造林活动,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还应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用表格总结一下。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推理、思维迁移的能力。
3.通过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指导学生做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使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植物,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3.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图片和问题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构建碳循环知识,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碳循环的概念图等多种方式加深对于碳循环重点知识的(2)利用例题,巩固应用碳循环过程的知识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突破策略:学生列表比较两者关系,从而突破难点三.预习提纲1.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①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 ②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③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间2.物质循环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3.碳元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没有碳元素就没有生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标准和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应用)2、课程标准解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分析”为应用水平,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联系起来。
以碳循环为例,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其特点。
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奠定基础,并且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流动有效地衔接起来。
二、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3节,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的重点,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包括三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材由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让学生重视保护环境。
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是刚刚学过的知识,所以从知识上看,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储备,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能力上看,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只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那么,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也是生物圈。
他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中碳的固定量=碳的吸收量,若平衡被打破,则会出现温室效应,学生联系物质循环的知识,思考教师提问的下列问题:(1)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以无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循环流动联系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3)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并且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对能量贮存在物质中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学生可统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动手制作碳循环模型强化重点。
难点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会较难掌握,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联系以往知识,导出二者关系,并多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本节课结合导读单和课本内容采用学生先自学,再分组讨论,再展示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查找学生的错误,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中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比较多,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及展示图片的引领下,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让学生动手做出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模型,对学生掌握碳循环过程非常有利。
这堂课感觉有点遗憾的是,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2. 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土壤、植物和动物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和氮的循环过程。
3. 准备一些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以及过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来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概念:在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将详细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
我会解释物质循环的含义,说明物质循环包括哪些物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
3. 深入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过程,我将通过一些实例和实验数据来说明。
例如,我会介绍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4. 小组讨论:在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了深入了解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可以包括: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此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碳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其中教学重点是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物质运行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
由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所以本节课对于充分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比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地方,通过案例分析加以指导,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碳循环的过程【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时间安排2课时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问题串: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在哪里?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师: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8: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碳循环的过程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在新的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深化“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决方法]⑴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⑵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1、讨论、分析、比较相关问题。
2、完成探究活动。
八、教学程序⑴明确目标⑵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
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清: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呈现教材P10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读材料P100—10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5、物质在何种之间进行循环?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何种形式传递?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10、什么叫温室效应?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教师总结。
能量流动和物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有何关系呢?1、区别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生物高二年级必修三第5章第1节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组邮箱: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1节。
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本小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材以“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为切入点,逐一具体地讲述了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同时一一对应地对各种成分推而广之,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交待的一清二楚,并针对消费者又依据其食性不同分为不同级别。
介绍到此,足以吻合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最后,教材又概括性地说明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说明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食物链和食物网,教材以初中生物学为基础,讲述了营养级的概念,最后以“温带草原示意图”为例形象地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二.课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前面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前面种间关系的知识密切相关,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后面生态系统功能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能力目标(1)通过构建生态鱼缸,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我为自己代言”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生态鱼缸中食物链的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举例身边生态系统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推理、思维迁移的能力。
3.通过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指导学生做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使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植物,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3.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图片和问题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构建碳循环知识,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碳循环的概念图等多种方式加深对于碳循环重点知识的(2)利用例题,巩固应用碳循环过程的知识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突破策略:学生列表比较两者关系,从而突破难点三.预习提纲1.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①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 ②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③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间2.物质循环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3.碳元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没有碳元素就没有生命。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有多种形式: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
一些是无机化合物,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岩石中的碳酸盐。
一些是有机物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
请大家参考课本P101完成以下填空题:①碳在无机环境大气中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②碳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代谢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③碳以_______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形式传递,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渠道进行传递;⑤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代谢反应(过程)返回到无机环境;⑥碳以________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⑦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4.请用线条将大气中的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建立一个碳循环简图。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分为7个环节1.情景创设。
本节课从“问题探讨”导入,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便于激发学生兴趣。
2.采用问题链和概念图突出碳循环这一重点。
采用7个问题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构建碳循环这一新知识。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观念讨论温室效应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后果。
4.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同时对实验设计的等量对照原则再次巩固。
5.学生列表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6.回顾小结。
7.精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问题探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它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耗尽吗?”等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1)煤、石油等是人类从事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2)煤、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二)教学过程1.碳循环通过问题链方式,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构建碳循环知识,启发学生归纳出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及特点。
鼓励学生构建碳循环简图。
引导学生画出碳循环过程简图,搞清楚两个问题:(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讲清楚以下要点: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这是所说的“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这里所说的“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物质的单纯移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3.温室效应联系生态环境的实际,如滥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出温室效应这个话题。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温室效应的存在。
对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包括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对策)。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4.探究活动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准备分析理解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质循环的形式;尤其是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复习前面的物质鉴定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实验设计的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等。
5.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通过讨论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主要功能综合起来理解。
概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之处:在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6.小结:本课重点是以碳循环为例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六.板书设计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碳循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的形式3.碳循环的范围和特点4.碳循环的过程5.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2.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
本小节内容虽不多,但与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能量流动及其他章节的联系很紧密,教学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讲解物质循环概念时,多给学生时间理解: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往复。
(2)碳循环的形式、特点、过程的归纳,要用好投影片,直观地理解各个环节的生理变化,强化知识点在习题中的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运用表格的形式既可以节省时间,也相当于自学提纲,有利于学生有序的思维活动,真正起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助作用。
(4)探究性实验能否确实完成是一个问题,千万不能走个过场,学生学了之后还是不会做实验设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及必须遵守的原则,落实到位。
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应以小结的形式概括本小节内容,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学会学习的方法。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这次准备的时间充裕些,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以及现成的教学设计,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主要表现在:1、教材处理比较合理。
如打破教材安排顺序,让学生先分析讨论碳循环的过程,进而深入讨论滥伐森林对碳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与温室效应等问题。
在理解了碳循环过程的基础上,引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并分析讨论物质循环的特点。
2、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由于是学校的录像课,学生往往也会失去平常心而比较紧张。
本节以复习回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基础,以“问题探讨”问题为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一个比较自然的课堂状态。
3、敢于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给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时间,自主完成绘制碳循环概念图。
教材和预习提纲中有的尽量不重复,让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对于有些难度、需要点拨的师生共同分析。
4、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课件直观的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肉眼看不到的物质循环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图解和表格,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在自主探究中将问题一步步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应良好,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也基本达成。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分析教材第5章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等知识。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连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需达到应用水平。
本小节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碳循环;二是物质循环的概念;三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四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一个讨论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都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把主题带入课堂,接着通过碳循环过程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关于碳循环,这是本小节的重点内容。
教材首先用碳循环模式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碳循环的过程,紧接着,精辟地讲述了碳循环的形式和范围,教材用较长的篇幅,用“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讲述了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
关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教材首先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概括地指出;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接着辩论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关于探究性实验,课本中分步骤进行了详细的引导并设计了两个案例供参考,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