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讲课稿: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方论】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小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薄荷、杏仁、蝉蜕、甘草、羌活、天麻、当归、赤芍药、防风。
【处方来源】《银海精微》卷上。
【方剂主治】小儿胎风赤烂,小儿眼生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总结:胃腑实满
编号:002
组成:大黄(酒洗,12克)厚朴(去皮,炙,6克)枳实(炙,9克)
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谵语便硬,潮热而喘。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2.及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归经:此少阳阳明药也。
方义:(1)邪在上焦则满,在中焦则胀,胃实则潮热,阳邪乘心则狂,胃热干肺则喘。
故以枳﹑朴去上焦之痞满,以大黄去胃中之实热。
(2)此痞满燥实坚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无伤下焦真阴也。
变化方:(1)金匮用本方治支饮胸满,更名厚朴大黄汤。
(2)本方加羌活,名三化汤,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
炮制:厚朴姜炒,枳实麸炒。
命名:一名二物厚朴汤。
备注:一名二物厚朴汤
来源:仲景。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泻下能力)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泻下能力)三承气之应用,别有异点。
三个承气汤不同:调胃承气汤搁个“调胃”,就是胃不和有热,芒硝是寒性泻下剂,此方以大便干,以热为主;小承气汤也是大便干,但以满为主,有厚朴、枳实,还有大黄,小承气汤去热差得多;大承气汤既能以芒硝治发潮热,又有枳实、厚朴去满,能去大热,去大满,同时大泻下,故此药峻猛。
如燥热结实,口渴便闭,舌苔燥黄者,用调胃承气汤;如湿热结实,腹胀便闭,舌苔黄膩者,用小承气汤;如热结颇甚,津液将竭,急须急下存阴者,则必用大承气汤。
用大承气汤不要老守常规,有三个急下证: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二是“发热汗出多”,马上就津液脱尽,也得急下,此时不管大便硬不硬;三是发汗后当时就腹满痛,又满又痛,病势来得凶。
大便五六日不行,绕脐周疼,烦躁(说明有热),发作有时,这肯定是有燥屎,是大承气汤证。
大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还不解者,且腹又满痛,为有宿食,这与病人乱吃有关,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一阵难一阵容易,有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为有燥屎,宜大承气汤。
如热结旁流,于小承气汤加川连3克尤妙。
如肺伏痰火,胸膈痞满而痛,甚则神昏谵语,腹满便闭,用陷胸承气汤(生大黄、半夏、瓜蒌仁、风化硝、川连、枳实)加莱菔子15克,其效尤捷。
如发汗利小便太过,肠火炽盛,灼胃蒸脾,胃中燥而烦实则大便难,用三仁承气汤(火麻仁、光杏仁、松子仁,油木香、生大黄、大腹皮、炒枳实),亦治慢性之便秘。
如火郁便秘,不下则无以去其热,液枯肠燥,不润则适以速亡其阴,用养营承气汤(生地、知母、生白芍、油当归、生大黄、枳实、厚朴),惟既液涸阴枯,朴枳不要妄投。
如邪火壅闭,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致昏不识人,谵语发狂,大热大烦,大渴大汗,大便燥结,小便赤涩等证俱见,用白虎承气汤(生石膏、知母、陈仓米、生大黄、玄明粉、生甘草)。
盖诊病难,用药更难,诊病之难难在变,用药之难亦难在变。
虽然,病之变也固难治,而用药欲随之变而变,岂非难之又难乎,苟不识成法,焉有准绳;拘守成法,何能治变。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小承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起源于《伤寒论》,由张仲景创制。
它是由大黄、枳实、芒硝、生姜等药物组成的,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的功效。
在临床上,小承气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就小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承气汤的适应症小承气汤主要适用于湿热下注、脾胃失调、大便秘结、口渴欲饮、舌薄黄腻等症状的患者。
它常常被用于治疗疾病,如急性痢疾、便秘、肠炎、痢疾后遗症等。
此外,小承气汤还能缓解胸闷腹胀、口苦咽干等不适症状,对于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排便、消除湿热有一定的疗效。
二、小承气汤的禁忌症尽管小承气汤有着明显的疗效,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禁忌症。
患有脾虚泄泻、体表外感等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小承气汤。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体质虚弱者也应谨慎使用。
在使用小承气汤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三、小承气汤的服用方法小承气汤通常以煎剂的形式服用,每次剂量视患者病情轻重而定。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9-15克,儿童可酌减。
煎药时,应控制火候,尽量避免药性损失。
小承气汤服用前应保持胃部空腹,饭后一小时服用效果更佳。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四、小承气汤的不良反应小承气汤虽然疗效显著,但在服用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腹胀、恶心、头晕等症状。
在出现不良反应时,患者应停止服药,并及时就医。
同时,在长期服用小承气汤时,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小承气汤的临床前景小承气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小承气汤在治疗肠胃疾病、湿热病等方面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小承气汤将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综上所述,小承气汤作为一种中药经典方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小承气汤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四)小承气汤——妊娠腹痛,腹大呃逆,肠梗阻,术后腹胀
(四)小承气汤——妊娠腹痛,腹大呃逆,肠梗阻,术后腹胀23妊娠腹痛昏厥——孙文垣医案(明)夫人妊,腹痛昏厥者五日。
名医如高陈二公者,沈姻娅,无巨细悉任之,亦不能措乎。
予至诊之,两手脉皆洪大,法当下。
众佥以妊难之。
予曰:“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妊已九月将解。
即胎动奚伤。
若当下不下,不独其痛难忍,而变且不测。
考功是于言而请药。
予即用小承气汤加苏梗、砂仁下之而安。
《赤水玄珠》医案解要:本案之腹痛,系实热结滞胃肠而致;昏厥为实热上扰心神造成,其辨证要点仅为六脉洪大,可见切脉在临证之时不可缺少,是不容置辨的。
既有实热之邪结滞于内,自当用攻下之法驱邪外出,即使有孕之妇,下法亦在所不禁。
盖有胎之人,邪扰则胎不安,邪去胎自安,攻邪即所以安胎也。
案中以小承气汤加理气安胎之砂仁、苏梗为治,攻邪而不伤胎,安胎而不留邪,更属万全之策,真可谓善用古方之范例。
出处:《孙文垣医案、三吴治验》卷一《经方一剂起沉疴》《名医经方验案》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1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24胃病呕吐(胃扭转症)——翁工清陈某,男,35岁,农民,1977年2月22日就诊。
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进食后不久即呕吐食物已经6个多月。
1976年初开始上腹部疼痛,进食后似稍减轻,半年多来,进食后疼痛不减,亦兼呕吐。
同年9月至12月底,曾先后在当地两个医院治疗。
经X线钡剂透视:胃泡呈圆柱形,侧位见2个胃泡,胃大弯翻向上方与膈肌相接,胃小弯成胃的下缘,贲门位于胃的下方,胃窦区及幽门位于十二指肠壶腹部上方,胃张力高,蠕动快,黏膜皱襞大小排列无异常,幽门一时性痉挛,十二指肠壶腹部外形无异常,未见龛影。
诊断为胃扭转(牛角型胃,扭转180)。
考虑外科手术治疗,病者及家属拒绝,经中西医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而出院。
近两个月来,上腹部依旧疼痛,胀闷不适,食后片刻即全部吐出,少许汤液缓缓点滴而下,还可以受纳,口苦,大便稀水样,量不多,体重由原来65千克减至45千克。
小承气汤证的病因病机
小承气汤证的病因病机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阳明病,法多汗,此时只是里热盛,还是白虎汤证。
“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津液大虚,就从白虎汤证变成了白虎加人参汤证。
如果还没有及时治疗,邪热由表入里,津液亏虚,胃中干燥,肠道失其濡养则大便硬。
阳明以肃降为顺,肠中浊气排不出去,就会上逆,出现谵语,从正气虚变成了邪气实。
因为没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里热证,所以没有用调胃承气汤,而是用了小承气汤。
从本条大便硬,谵语用小承气汤,可知209条大便微硬就用大承气汤不合理,用康平本的小承气汤才对。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如果喝一次药后谵语就好了,说明邪气已去,本着中病即止的原则,剩下的药就不喝了,以免损伤正气。
之所以强调“谵语止”而不是大便出,是因为谵语止说明阳明之气开始肃降,之后津液自回,大便自出。
本条相对简单,讲述了从正气虚发展到邪气实的过程。
阳明里热→其人多汗→汗液外泄→胃中干燥→肠道失濡→大便干硬→浊气上逆→谵语,层层相因,环环相扣,完整的展示出小承气汤证的病因病机。
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课前思考:1.阳明病谵语,三承气汤皆可治之,胡希恕胡老认为这是大承气汤证,为什么用小承气汤?2.小承气汤将息法为煎取一升二合,分温二服,一次六合,此处为什么改为服一升?3.“脉弦者生,脉涩者死”,脉反微涩者为难治,难治非不治,如何治之?。
小承气汤(古代经典名方1010)
小承气汤(古代经典名方1010)
小承气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213条,主治阳明腑实轻症而偏于痞满者,具有攻下通腑、轻下热结之良效。
方中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枳实破气消痞;厚朴下气除满。
三者合用具有泻热通便、除满消滞的作用。
小承气汤中所用饮片为生大黄、姜炙厚朴、麸炒枳实(大者,实为酸橙枳壳)。
方中选用生大黄。
《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处方大黄炮制方法为酒洗,经考证,大黄主产于甘肃,常于秋末春初采挖,此时产地多为阴雨天,药材块根不易干燥,故多熏干储存故饮片配伍之前,用酒洗大黄,以除去大黄表面的烟泥,减轻患者的不适反应。
临床应用于治疗肠梗阻、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异常、便秘、清洁肠道等。
承气汤系列(2)小承气汤(1)
承气汤系列(2)小承气汤(1)展开全文小承气汤的条文也比较多,所以同样分开几部分来学习。
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小承气汤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炙,去皮,二两(6g)枳实炙,大者三枚(9g)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这一条辩证什么时候可以用大承气汤,什么时候可以用小承气汤。
阳明病出现脉迟,就是和脉数相反,但是仍然是有力的,如果无力,就是阴证了。
虽然出汗、但是不怕冷,说明没有表证。
身体会沉重,移动肢体很艰难;短气,呼吸迫促;腹部膨满,因而胸部受到压迫,出现喘鸣;发热如潮热状,说明有里热,可以用承气汤。
手脚不断出汗,绵绵不断,湿漉漉的,是大便已经硬了表现,才可以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比较峻烈,辩证较严格。
总结一下这条对于使用大承气汤的要求:要有汗出、潮热、腹满、不恶寒四个点。
还有表邪的情况:如果汗出多,微有热,不是潮热这种里热,并且怕冷的,是还有表证的证据,不可以用承气汤。
用小承气汤的情况:如果没有潮热,只是肚子胀满不通,可以先用小承气汤,调和胃的机能,不可以直接就使用峻烈的大承气汤。
看一下小承气汤结构:用厚朴、枳实,所以主要是消胀力量强,用大黄,也有通便作用。
用于热不严重,胀满严重的便秘。
服用方法: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就是不能全部喝完,有效就可以了。
调胃承气汤VS小承气汤VS大承气汤:药物组成: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炙甘草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
以下内容,请于知识星球阅读。
037?小承气汤
037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方义:此排除肠胃积滞较轻之剂(偏重在胀满方面)。
主治:阳明病,肠胃积滞,腹部胀满,拒按,大便不利,但没有舌苔芒刺等燥热较重之证。
药品:大黄一至三钱厚朴二至三钱枳:二至三钱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禁忌症:(1)腹胀满,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
此系寒证之胀满,不宜用大黄。
(2)腹不胀满,但大便不利者,亦不宜用。
此以通便为主,厚朴、枳实没有使用的必要。
用药大意:厚朴消胀,枳实导滞,大黄通便。
类似方剂参考:(1)大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重剂。
腹胀满拒按、大便燥结者宜之。
(2)调胃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轻剂,大便燥结、腹不胀满者宜之。
(3)厚朴三物汤:此治腹痛大便闭之方。
(4)厚朴大黄汤:此治胃中燥热逼水饮上逆之支饮胸满的方剂。
(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此治虚证胀满之方。
谭杰中论述:小承气汤(桂林本9-36、9-37、9-38条)【9-36】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9-37】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9-38】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矢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然后呢,这个9-36条,这个,如果你9-36条只看最后三句话,"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其实听起来是蛮属于大承气汤的范围哦,所以在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哎,这里为什么要用小承气汤啊?是这样子,首先这一条里面呢,并没有高烧潮热的描述,也就是它缺了一个发烧的那个从蒸蒸发热变成潮热的那个过程,所以这个人现在就热可能不很多,就光是一个大便干哦,这是一点;另外呢,就是这一条的语感跟语法来讲的话是,这个人他出很多汗,然后呢,因为他一直出汗,所以就一直把肚子里面的水抽干哦,胃中是指肠子,然后呢越抽大便就越干,他说抽到后来大便一定就会鞕掉,鞕了之后就要发谵语了,所以当你不,就是这个便秘谵语在这条里面是讲说最后会变成那样,那在他还没有变成那样之前你看那个人哦,好像已经几天不大便了,然后一直在出汗,一直在一直在出汗这样子,那你就会知道说他大便一天比一天干,但是明显的热还没有出现,那这个时候就小承气汤,因为这个东西如果是跟热有关系的是调胃承气跟大承气,但是跟热没有什么关系的,就看到他水越抽越干,那这个是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用法】...
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用法】...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用法】水煎服。
【主治】阳明腑实,胸腹痞满,便硬,潮热,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证析】便硬是本方主证,按脏腑辨证定位,病在阳明大肠;兼见潮热、苔黄、脉数,按八纲辨证定性,属于实热;兼见胸腹痞满,按气血津液辨证审察基础物质盈虚,属于气滞津伤。
其机理是:因热入阳明之腑以致伤津,因肠道津枯以致肠中燥结,因肠中燥结妨碍气机运行以致脘腹痞满,故是阳明腑实证候【病机】阳明热结。
【治法】苦寒泻下法。
【方义】此证与大承气汤证机理相同唯轻重有别,仍宜苦寒泻下。
方以大黄泻热通便为主,枳实、厚朴消除痞胀为辅。
由于便虽结而未坚,无需芒硝软坚,故与大承气汤之芒硝、大黄并用有所不同。
仲景用大黄、枳实、厚朴三药组合成方,药味相同仅因剂量不同而异其方名者有三:①《伤寒论》的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组成。
治热入阳明之腑,见潮热、痞满、便硬者。
此为实热便秘,法当苦寒泻下,故重用大黄泻热荡积为主,枳实下气消痞为辅,厚朴行气宽胀为佐。
病人所苦,苦在大便不通。
②《金匮要略》的厚朴三物汤,用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
治“痛而闭者”。
此为内实气滞,法当行气导滞。
故以厚朴行气宽胀为主,枳实下气消痞为辅,大黄泻下通便为佐。
病人所苦,苦在气滞而胀。
③《金匮要略》的厚朴大黄汤。
用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治“支饮胸满”者。
支饮是指“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等证。
此处以胸满为着眼点。
本草文献记载:方中大黄有治“留饮”和“除痰实”功效;枳实有“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作用;厚朴有“消痰下气”,“去结水”之功,三药组合成方,是用枳实、厚朴调畅上焦气机,大黄引导水饮下行,饮邪一去则胸满等证可解。
由上述三方可知,一个方有多种用途,剂量每随主治重点而变。
小承气汤证侧重于津伤而呈肠燥,厚朴大黄汤证侧重于津凝而呈水饮,厚朴三物汤证侧重于气滞而生胀痛,津气盈虚是决定此方剂量变化的关键,学者识之。
(二)小承气汤——阳明腑实,阳亢伤阴,脱肛
(二)小承气汤——阳明腑实,阳亢伤阴,脱肛2阳明腑实——许叔微医案市人张某,年可四十。
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更三医矣。
皆曰:伤寒最恶证也,不可治。
后召予,予不得已往诊之。
曰:此诚恶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
况经吐下,难于用药,漫以药与,若大便得通,而脉强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
一投热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切微弦,半月得,。
[《伤寒九十论?证八十六)]按语:阳明腑实重证。
腑实内结,浊热上攻,神明被扰,则目直视急,两手撮空。
又经吐下,故宜小承气通便泄热而愈。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3外感病实——范文甫医案陈君,伤寒,热盛多汗,便秘谵语,舌黑中有裂纹,脉沉数,证殊不轻。
生大黄9g,川朴9g,枳实9g,生地黄24g,麦冬9g二诊:病势大减,大便得下,谵语止。
生地黄24g,麦冬9g,元参9g。
善后出处:《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经方一剂起沉疴》4阳明腑实——施沛医案(明末)太学施原廓乃仆,患伤寒,身热谵语,手足厥冷。
原廓召余诊,寸口脉沉紧,舌上白苔,胸满。
脉法沉为在里,紧为宿食。
病属阳明实热,宜小承气下之。
《伤寒论》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主之。
予曰:不知者见其脉沉而若伏,手足厥冷,便作阴证治矣。
主人曰:顷一医先诊,谓是阴证,方乃理中汤,用参附各五钱,何二君之见相反若是耶?予曰:二方所系生死在反掌间,岂堪误投?病者之子不无狐疑,乃卜之,占者曰:承气吉。
遂服之,下后果愈。
出处:《云起堂诊籍》。
《经方一剂起沉疴》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1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5燥土克水病(少阴病)——孙兆医案(北宋)东华门窦大郎,患伤寒经十余日,口燥舌干而渴,心中疼,自利清水,众医皆相守,但调理耳,汗下皆所不敢。
经方:小承气汤(阳明腑热,小肠便秘)
经⽅:⼩承⽓汤(阳明腑热,⼩肠便秘)⼩承⽓汤【原⽂】⼤黄四两(酒洗)厚朴⼆两(炙,去⽪)枳实三枚(⼤者炙)右三味,以⽔四升,煮取⼀升⼆合,去滓,分温⼆服,初服当更⾐,不尔,尽饮之。
若更⾐者,勿服之。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必重,短⽓,腹满⽽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也,⼿⾜濈然汗出者,此⼤便已鞭也,⼤承⽓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汤;若腹⼤满不通者,可与⼩承⽓汤,微和胃⽓,勿令⼤泄下。
(伤寒)2、阳明病,潮热,⼤便已鞭者,可与⼤承⽓汤,不鞭者,不可与之。
若不⼤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汤。
汤⼊腹中,转失⽓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者,此但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也。
欲饮⽔者,与⽔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便复硬⽽少也,以⼩承⽓汤和之。
不转⽮⽓者,慎不可攻也。
(伤寒)3、阳明病,其⼈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便必硬,硬则谵语,⼩承⽓汤主之。
若⼀服谵语⽌者,更莫复服。
(伤寒)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虚者,⼩承⽓汤主之。
因与承⽓汤⼀升,腹中转⽓者,更服⼀升,若不转⽓者,勿更与之,明⽇⼜不⼤便,脉反微涩者,⾥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汤也。
(伤寒)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者,宜⼤承⽓汤下之,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者,但鞭⽿,宜⼩承⽓汤下之。
(伤寒)6、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便数,⼤便因鞭者,与⼩承⽓汤,和之愈。
(伤寒)7、得病⼆三⽇,脉弱,⽆太阳柴胡证,烦躁,⼼下鞭,⾄四五⽇,虽能⾷,以⼩承⽓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安,⾄五六⽇,与⼩承⽓汤⼀升。
若不⼤便六七⽇,⼩便少者,虽不能⾷,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承⽓汤。
(伤寒)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承⽓汤主之。
《⾦匮》【组成】枳实厚朴⼤黄【时机】1、病⼈⼀个主要症状是排⽓很多,因为⼤肠是空的,治⼤便不通,哕,数谵语;2、⼩便⼀定是黄的。
小承气汤方歌方解,小承气汤原文解析道医网
小承气汤方歌方解,小承气汤原文解析道医网【方剂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
按:原方大黄量为18克,以上为经验常用量。
【用法】水煎温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再服之。
若更衣者,勿再服。
【方歌】小承气本大承气,减厚朴量芒硝去,虽属里实之下剂,大承气汤怎敢比。
【方解】本方是大承气汤去芒硝,又减厚朴量组成。
既去攻坚除热的芒硝,又减量消胀行气的厚朴,虽亦属里实的下剂,但较大承气汤则显有不及,故谓之小承气汤。
【仲景原文解析】《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
解析:见大承气汤条。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解析:见大承气汤条。
《伤寒论》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解析:阳明病,因其人多汗,使津液大量外出,胃中水分被夺则必燥,大便因硬,硬则谵语,宜小承气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即不要再服。
按:此只由于汗出多,则使胃中燥、大便硬而谵语,既不发热,更无潮热,故不宜大承气汤而宜本方。
宜与大承气汤条互参细研。
《伤寒论》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解析:前于大承气条,有阳明谵语、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主之;又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医方解释
小承气汤医方解释功能:胃腑实满提纲:仲景,二物厚朴汤(检核-84-1)出典:伤寒论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检核-83-2)(3)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2)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3)邪在胃,支饮腹满者。
(金匮,痰饮)(4)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者。
(伤寒,阳明篇)方义:此少阳阳明药。
(1)邪在上焦则满,在中焦则胀,胃实则潮热[1],阳邪乘心则狂[2],胃热干肺则喘。
(2)故以枳朴去上焦之痞满。
(3)以大黄去胃中之实热。
(4)此痞满燥实坚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无伤下焦真阴也[3]。
加减方:(1)金匮用本,方治支饮复满,更名厚朴大黄汤(检核-83-2)。
(金匮,痰饮)(2)三化汤:加羌活。
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4](杂病,中风)(机要方) 口诀:(1)小承气汤-治伤寒阳明证;及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大实厚(2)小承气汤──大时候注:(1)犹潮水之潮,其来有时。
阳明燥金主于申酉,故日晡潮热。
伤寒潮热为胃实,无虚证。
(2)故谵语。
(3)大承气通治三焦,小承气不犯下焦,胃承气不犯上焦。
按:阳明证有正阳阳明,有太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自阳明经传入胃腑,不恶寒,腹满便者,宜大承气下之,若汗多发热微恶寒者,为外未解,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谓阳明有在经者,未全入腑,尤宜审慎。
阳明少阳病,多由太阳传入。
成无己曰:「自太阳少阳传入者,众所共知,自三阴传入者鲜。
或能识三阴有急下之证多矣。
岂非仲景之微旨欤?」经曰:「伤寒脉浮缓,手足温者,系在太阴,当发黄。
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者,阳明病也。
」程郊倩曰:「此证谓之太阴阳明。
阳明为病,本之胃实,不特三阳受邪,能转属阳明,三阴亦能转属阳明,推之少阴1.(D)下列何者非组成小承气汤之药物﹖(A)大黄(B)厚朴(C)枳实(D)生姜。
(检核-83-2-组成)2.(B)下列何者为仲景二物厚朴汤﹖(A)半夏厚朴汤(B)小承气汤(C)大承气汤(D)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小承气汤的配方是什么
小承气汤的配方是什么养生之道网导读:小承气汤的配方是什么?小承气汤,中医方剂名。
那么小承气汤的配方是什么?下面就具体介绍下小承气汤的配方,一起来看看吧。
【方剂名】小承气汤【出处】《伤寒论》【组成】大黄(五钱),厚朴(三钱),枳实(二钱)。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方歌】少芒硝,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方解】既去攻坚除热的芒硝,又减消胀行气的厚朴,虽亦属里实的下剂,但较大承气汤则显有不及,故谓之小承气汤。
【功效与作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文献摘要】1、《内台方议》:证属阳明者,皆为可下也,若大满、大实者,属大承气汤。
今此大热,大便硬,未至于大实,只属小承气汤也。
以大黄为君,而荡除邪热;以枳实为臣,而破坚实;以厚朴为佐使,而调中除结燥也。
2、《医方考》:邪在上焦则作满,邪在中焦则作胀,胃中实则作潮热,阳乘于心则狂,热干胃口则喘,枳、朴去上焦之痞满,大黄荡胃中之实热。
此其里证虽成,病未危急,痞、满、燥、实、坚犹未全俱,以是方主之,则气亦顺矣,故曰小承气。
3、《伤寒附翼》: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
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
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
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
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消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以上就是小承气汤的一些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方剂,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中医养生频道。
?实性便秘——小承气汤来帮忙
实性便秘——小承气汤来帮忙舌照如下:舌淡红,偏淡,苔薄,舌呈长条状,也呈倒三角形状。
明显是肝血不足、肝气不舒之象。
主述:四天不大便,现在肚子胀、痛,用手按压更痛。
不怕冷,出汗。
问:手心、足心有没有出汗?答:没有。
问:口渴不?答:口干口渴。
根据舌照与主述症状,这明显就是阳明腑实证,给开了小承气汤。
具体如下:酒大黄6克厚朴9克枳实12克,400毫升水泡20分钟,大火烧开转中火煎至15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一剂。
服用一次后,如果排出大便,剩下的药就不吃了,如果没排的话,过四小时后,吃第二次。
因为考虑舌质较淡,方子中原应该用生大黄的,我改为酒大黄,怕攻伐太过。
这里没有用大承气,是考虑到患者还口渴、手足没有汗出这两点,如果大承气汤证应该会大满、大胀、大痛、手足汗出,她还没有到这个地方,而且主述是以胀为主,所以选用小承气汤。
并把注意事项也说清楚,如果喝一次排便了,就不要喝第二次。
然后患者喝完第一剂,发微信说,还不大便,问我是不是改方子还是再抓来喝。
那这种情况当然是再了解清楚了。
问:现在是否有手足汗出?答:没有问:喝了小承气汤后,是不是有放屁?答:是的,老是放屁。
问:肚子还痛不痛?有没有加剧的情况。
答:痛,但没有加剧的情况。
按理说喝了小承气转矢气,是可以用大承气汤了,但通过这样一了解,我还是不敢给用大承气,于是让她再抓一剂小承气来喝,并让她把酒大黄改为生大黄。
然后,她正准备出门去抓药,就大便了,并且说很通畅。
那药自然就不用抓了。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证:大实、大满、大痛、大胀。
大便硬和手足汗出都是大承气的必备条件。
小承气证:“若腹大满不通者”,主要是没有潮热、但有大满、腹胀、大便不通。
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不知道大家认识它兄弟俩吗?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大家看这些方,能明白当初创方的前辈们,他们当时的思路是怎么的呢?当病毒进入我们阳明时,会出现什么症状?我在讲阳明课的时候已经讲过,不会再重复了。
如果有哪位不知道的请在百度输入4个字,它是我新浪博客。
里面有感冒阳明症状。
病毒进入阳明,有经热,有腑热。
比如:我们额头痛,或额头烫是什么热?额头是胃经,气血经过的地方。
平时这里不太舒服的时候,总有点头痛的小毛病,只要一感冒这里就痛,老人家称它为“老毛病”了它就是经热,明白了吗?大家跟我背:师父教我一句话阳明无寒经,头痛怎么办?赶快用什么?是用川芎川芎,白芷都治头痛,治的是阳明头痛。
腑热?是什么热?哪里热?当然是胃了,胃热!症状:肚子痛,便秘是因为胃下面屯积了东西,没有消化我教大家用2味药,大黄,甘草就治好了。
有的问多少量呢?我反问他:你拜师了吗?没有,他的声音低下。
我回答更小声,她听不到,我说没量,多少也没有?开玩笑的,不是不告诉他们,药店里的大黄泡在水里切,没药效了,我告诉你了病没治好,到时还骂我的祖宗呢?我祖宗被日本人杀光了,要骂就骂吧。
如果吃进的东西堵在十二指肠,症状:便秘加恶心,肚子中间会痛有时会排气我们用大承气汤三味药大黄,甘草,再加芒硝有一句话说,大黄无芒硝不泄堵在小肠,小便是黄色的,补充说明讲了大承气汤说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堵小肠,小承气汤堵那里了呢?当然是大肠,症状:放不出屁,肚子痛,胀加厚朴、枳实了枳壳与枳实区别在哪?枳实重,没成熟,大便多,挤不出来的时候,当然用重的枳实才能把屎挤出来也!枳壳是枳实成熟后,开壳了,轻也用在上焦宽胸、它们兄弟俩都是破气的药,但是用法,功效大不一样。
如果上焦用枳实会把我们心脏破下来的大家跟我背:大承气汤放狗屁小肠空空屁来清大黄,甘草,加芒硝小承气放不出屁小肠满满屁不通只有强行枳实用厚朴除胀腹不痛枳壳叫宽胸枳实叫破气陈皮爷爷它理气病轻病重分仔细先用爷爷兵(陈皮)再来用枳壳枳实当然是孙子辈万不得已用枳实。
管窥长沙方—小承气汤
管窥长沙方—小承气汤在大承气汤的基础上,如果病人症状没有那么严重,可以减药,而用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在伤寒论中有7条条文,金匮要略中有2条。
涉及的条文相对大承气汤要少得多,而且伤寒条文208、209条还是和大承气汤共有的。
伤寒条文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伤寒条文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伤寒条文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伤寒条文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条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伤寒条文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伤寒条文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金匮条文338补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金匮条文34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在阳明里热证的基础上,如果病人只有腹胀满、便秘、谵语、脉滑数、烦躁、心下痞硬等里热和糟粕相结的症状表现,而其热不潮,没有定时的发大热、手脚汗出的严重结实表现,则虽然同样需要考虑大黄攻下,但是不需要用大承气汤,而是化裁成小承气汤。
名医经方之小承气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承气汤证名医经方之小承气汤证51、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医案:陈××,男,12岁。
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
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
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
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一剂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
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2)大实类虚案医案:张××,男,21岁。
患者头晕体疲,不欲饮食,勉强进食则腹中胀痛不已。
自以为体虚而前来求开补药方。
询问先前所服药物,皆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不但不见疗效,而反更显体弱无力。
视其舌苔黄腻,切其脉滑而有力,不属虚证,因而再问其二便情况,果然大便干硬而小便黄赤。
此乃大实而有虚候,胃肠内有结滞,胃气不降,燥热上熏。
干扰清阳则头晕;腑气壅滞不通故腹胀疼痛;气蕴于里而不达于外则体疲乏力。
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3次,头晕顿时减轻,周身轻爽如释重负,腹胀愈其七八。
后用平胃散调和胃气而愈。
解说:小承气汤是为治疗大便已经成硬,但尚未至操屎的程度。
所谓大便已经成硬,指的是大便干硬,但犹能形成条状。
临床所见,腹部胀满,大便干硬,辨为小承气汤证比较容易。
但腑气不通,邪实于内,反见虚赢之象者,却不容易辨认。
曹颖甫用大承气汤治头痛,认为是“阳明燥气上冲及脑”;本案用小承气汤治头晕,辨为“燥热上熏,干扰清阳之位”。
二者方证虽然不同,但其辨证思路及治法的选择则基本一致。
这类情况临床不属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此外,凡服承气类方剂,临床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辨证明确时,当下则下,若明知腑实当下,而又恐攻下伤正,则延误病情;二是服药后,得大便利则止后服,不可过服求快反而伤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讲课稿:小承气汤上一次讨论到泻下剂寒下法的第一个方剂,大承气汤,这个大承气汤,从它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到方义分析,功效归纳,到最后变证要点,基本我们都讨论完了。
下面呢,从大承气汤演变到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现代中西医结合,治急腹证所配的复方大承气汤,形成了一个系列,特别是三承气汤,是做为大承气汤这个系列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讨论附方,小承气汤。
附方: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小承气汤也是《伤寒论》的方。
它主治证候,我们根据大承气汤主证来对比,大承气汤是痞满燥实,四证俱全,即使它可以用于热结旁流证,或者热厥、痉病、发狂,这些都是属于在热实互结基础上发生的,热实互结在大承气汤证里,相对是重证,所以要峻下热结,小承气汤证是轻下热结,在《伤寒论》里,形容小承气汤证,说它是一有一个特征是,初头硬,后必溏,大便秘结,大便不好解,开始是硬的,后面会软的,这和大承气汤燥屎的特点,燥屎、燥结特点就不同,说明它燥结不甚,而是痞满燥实四证当中燥证不具,而是热实互结轻证,热实互结阻滞气机,这是有的,痞满有的,当然也不是很重。
所以从病机和大承气汤比,它具有痞满实而不燥,临床燥屎内结,燥实不重,所以有大便秘结现像,往往有初头硬,后必溏这个特点,这是小承气汤治疗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痢疾一般是湿热,湿热郁滞肠道,搏结气血造成的。
因为它有湿热积滞,而且这类属于较轻的,用小承气汤能够攻下积滞,它虽然轻下,反能攻下积滞,热毒搏结气血,大黄也能起到通因通用,清热解毒,解除热毒的作用。
所以这个小承气汤,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因为里面有调气和血的成份,体现通因通用的思想。
这里也就是异病同治,在主治方面的体现。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大黄量是没有变,厚朴量减少了,只剩四分之一。
枳实也减少了,而且大黄又不后下,那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
后世有很多方剂,利用小承气汤做为一个基础方,经过配伍,也经常用于兼有热实互结的证候,所以这个方,既是大承气汤衍生出来的加减方,又成为一类病证的热实互结不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甘草、芒硝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调胃承气汤也是《伤寒论》上,承气系列里面一个很有名的方。
它的组成,是大承气汤去掉厚朴、枳实,加上甘草,以这个煎服法来讲,这个方是大黄和甘草同煎,甘草能够缓和药性,遇寒可以缓其寒,遇热可以缓其热,和大黄同煎,大大地缓和了大黄的清热泻下作用。
芒硝融化服,整个方体现了一个缓下。
调胃承气汤名称叫调胃,实际上调胃有和胃的意思。
通过清热通下和胃,一个是使胃气下行,恢复下行。
一个能通过畅通腑气,畅通胃肠腑气,使上部之热下行,所以这方常用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它也是常用作缓下热结的一个基础方。
后世运用这个基础方来配伍,往往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有大便燥结,但是阻滞气机不明显,所以从痞满燥实四证来讲,气滞造成的痞满不明显,这种情况清热泻下用调胃承气,还有一类用调胃承气,是上部有热。
特别是胃脘以上,胸膈,甚至于包括头面咽喉,上焦有热用这个方,它可以起到以泻代清,釜底抽薪,这个作用。
所以后世在这方面用的反而多起来,譬如像血热上冲,吐血衄血等等,用这个方,釜底抽薪,引热下行,治上通过治下来体现了。
所以从主治来讲,说他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这个胃肠燥热证,没有谈到他一定有没有大便不通,可以用于大便不通,没有大便不通这个也能用,就是上部热盛,它引热下行,比如上部口渴心烦,而且阵阵发热,像这种就反映了上部的热,胃肠有热,热性升散,造成了比如发斑、兔衄,口齿咽喉肿痛,用它来引热下行,釜底抽薪。
因为阳明腑实证比较轻,比较轻证,这个热实互结,阻滞气机不明显,腹中可以有一些胀痛。
但是不是痞、满、胀、痛很重,那也可以用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
所以这三个方,一个峻下,一个轻下,一个缓下。
针对性各有不同。
所以痞满燥实四证俱全的,大承气汤做为参照。
(通过)比较体会这三个的不同。
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证)组成厚朴、炒莱菔子、枳壳、桃仁、赤芍、大黄、芒硝功能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这个复方大承气汤,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证期间的成果。
从精神来讲,就考虑到大承气汤泻下阳明腑实,这是用多少年,都是确有成效的。
但是针对像肠梗阻,单纯性麻痹性肠梗阻这一类,如果延误时间长一点,可以有气机阻滞,热实互结阻滞气机,气滞导致血瘀,也就是说,很多肠梗阻,造成坏死的很重要原因,所以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加了活血行气的力量。
桃仁、赤芍是在活血化瘀当中,疗效确凿又药性比较平和,加莱菔子,既能行气,畅通腑气,侧重在降气。
同时莱菔子还能消积导滞。
所以这个方,60年代到70年代用得很多。
寒下法现在相对来说,在我们中医的医院,地区一级以下医院,很多还在用。
但适用于重症,有些危重症或者大承气急下存阴这类相对少了。
因为遇到这类证都,哪怕中医院大一点,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这一类,很多都马上中西医结合,以西医为主治疗。
但实际上这套方法,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我刚工作的时候,用这套方法,能够减少做手术的例数。
我们也从用这个体现到中医治法的很多好处。
特别当时刚刚,文革当中,离开北京分配到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当地的西医条件是比较差的,并不是人少,也并不是设备没有,而是西医它需要,学生毕业需要一个时间,一个过程。
我记得当时我们到四川省甘崰壮族自治州,参加军队一个医疗队,去到泸定县的县医院,同时又是医疗队,同时帮助医院工作。
那个山区有很多地方,比如吃柿子、黑枣这类,像北京郊区有一段时间也很多,肠梗阻发病率很高。
我记得在北京,读书实习的期间,实习西医课期间,老师带我们到北京延庆一带,山里面,这类病人,当时交通不便,车都通不进去。
走路进山都走三、四小时,只有骑毛驴了,那种情况下,西医的手术设备,这些不可能。
所以我们西医老师也无能为力。
所以做为一般的常见病,这类的,一些农村的巡回治疗一下,但有一次遇到肠梗阻,我们一个西医老师,三个中医专业学生,就跟他学西医,但遇到这个肠梗阻病人怎么办呢?要运出去很困难,运到公路起码好几个小时翻山,当时病人情况也怕路上出问题。
路上是没有人家的。
后来跟老师商量,他说,你们不是讨论的时候说,当时跟着在北京看着老师治病,中医老师用这个方,后来我记得一毛一分钱,当时就把肠梗阻治好了。
那时也就是,当时还没有复方大承气汤,就大承气汤为主的,结合一些黄龙汤,那种结构来调整。
三个同学商量了一下,也能起作用。
后来给我印象最深的,那就是刚工作以后,四川那个山区肠梗阻也挺多,所以也就是实践当中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一种好处。
所以用复方大承气汤的话,必然要遇到一些问题,梗阻病人呕吐很厉害,很难接受你的药。
光用那个反佐方法,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正气很快气阴亏虚,营阴要脱了。
各类情况都可能碰到。
一开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用复方大承气汤来治阳明腑实证,是个偶然的情况下使用,原来那医院里有个外科医生,过去从部队上下来的,卫生队长出身,护士出身,做手术做得非常好,但是他没有系统学习过,西医的医学知识,所以大家喊他叫开刀匠,诊断时必须要医生来诊断。
告诉他这士什么病,从哪里开。
因为他从野战医院手术做惯了,就会做,不知道它的诊断。
做完以后,医嘱善后都是其它人处理,这是很特殊,很少见的这么一位医生。
所以为了培养他,把他送到四川医学院去学一年。
这学一年没人开刀了。
所以那一次来了个老太太,情况本身也不好,后来我们看,应该说是到达阳明腑实,气阴两伤的程度了。
西医保守方法,各种方法都用了,肠梗阻有时候用颠颇疗法。
因为那个医疗队里,西医的内科医生这些也不熟,外科都是野战外科。
后来这病人就不治了。
第二天又收了一个病人,这病人比较特殊,在当地还是很有影响很有名的一个劳动模范级,影响比较大的这么一个病人。
他是前两天做了腹股沟斜疝的手术以后,受手术刺继发麻痹性肠梗阻,应该不是很重的。
但是当时我们的医疗队的组成,那时有九位是四川以外的,像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广州中山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这些构成的。
这些学生毕业到那里工作,其它那个,当地还有,所以这些西医,也是毕业了不久,所以腹股沟斜疝手术他们做了,做了这个继发这个病,第二次又来外科做手术,就不敢处理了。
而且这个人做了腹股沟斜疝手术,在家里待了两天后才来,情况都不是很好了。
胀、疼痛很厉害。
当时还有一些政治影响问题,西医年轻医生不敢弄,医疗队队长,部队的,就大家商量会诊,会诊不做手术看来肯定不行,那地方,现在大渡河边的公路通得可以了,那个时候都翻山,到县城州府要走两天,所以打电话请州里医疗队来支持做的话,最快速度一天半以后可能赶到,估计这个病人这个状况不行了,所以逼得没有办法了,大家商量说,中医有没有办法?当时我们有两三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同学就商量,那个时候年轻,胆也大,我就跟我们老师说,我们治过肠梗阻,坐一起商量,西医不相信你这个能治,他就问,你用什么方呀?那个时候,当然在学校里附属医院,看过老师用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这一套,西医问很多问题,他这病要胃肠减压,你还往里灌中药,加重他的负担,病情恶话你怎么处理?他吐,你怎么处理?就是一个个问题,不能接受药,那后来中西医结合嘛,我们提出来的是几方面,你用这个方的话,一个呢,我灌了药以后,20分钟以后,最长30分钟,20~30分钟以后抽出来,这个等于不灌了。
你胃肠减压抽出来。
过了20~30分钟,我又灌一次。
灌一次也就是20~30豪升,不多,但次数多,反复的灌,过20~30分钟又抽。
他总能吸收。
同时加大芒硝用量来灌肠,芒硝溶服,一部分方剂是用来内服,一部分用来灌肠,这个做法两头夹攻,这样会师就好了,解决问题。
他吐,那就足三里,叫家里人平时按摩足三里,当时也不是每次后来药都注射了,后来用穴位注射的方法。
那个年代不是有新疗法,穴位注射吗?穴位注射就打点西药好了。
打一点冬眠灵,它止吐效果挺好。
所以后来他就没有吐,但是由于延误时间长了,病人整体情况比较差一些,后来用的这个同时,参附汤这些在其它时间,也在灌上去。
我记得那时候年轻人,想了按中医这个,该用什么就用什么,西医实际上就是除了补点液,其它办法没有。
不做手术没有办法。
那边医疗队也往这边赶,这边一天一夜用七付药。
因为煎熬一次,又分很多次吃,同时又药灌肠,一天一夜当中要用得很多,大家天天守着这个病房。
终于一天一夜差不多的时候,到清早,护士说,一下子就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