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儒家的贫富观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其中包括了关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之道,主张“广施仁政”,通过推行仁政政策来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贫困治理政策构想,探讨儒家对于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之道。
儒家思想鼓吹“仁政”、“仁者爱人”,主张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应当以仁爱之心为本,推行仁政政策。
《论语》中有“仁者爱人”的论断,儒家思想家认为,政治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推行仁政政策来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贫困问题。
仁者爱人、仁政治国,就是要把政治原则和制度建立在对人的爱和尊重上,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脱贫致富。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的修德养性。
孔子在《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这里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在说明个人应当首先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行的人,然后才能去治理家庭、国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儒家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会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愿意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
个人修身齐家就是为了将这种仁爱之心融入到社会治理中,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这种个人修身的理念也体现了儒家对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即通过提倡个人修身来改善和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儒家倡导“以德治国”,主张通过德治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为先,通过道德力量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孟子曾经说过:“民非好而无得也,得之非易也。
得之以道,仁也。
”(《离娄上》)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解决社会中贫困问题,政府首先应该推行仁政政策,以仁爱之心去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化解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儒家提倡仁政政策,建立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通过德政来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贫困问题。
关于儒家的贫富观(DOC)
儒家的贫富观周北辰贫富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正确处理贫富问题是解决好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人心和人性问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问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国家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理想问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等等。
因而,对贫富问题处理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政治清明与否,制度美好与否的标准。
儒家历代圣贤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贫富问题,儒家传统思想中饱含贫富之辩的智慧。
故此,阐释儒家贫富观,疏理儒家贫富之辩的智慧资源,于我们创建中国式的现代工商业文明模式,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励民致富儒家治世之道,以“富民”为本。
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的社会,必须让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要做到“藏富于民”,即孔子所谓“既庶矣”则“富之”的思想。
这一思想到孟子则发展成为“民本”观念。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以民为贵,以民为本,施仁政于民。
在孟子看来,施仁政必首先关注“民生”问题,要“置民之产”。
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所谓“置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
这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
只有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定,社会和谐秩序的建构才有可能。
故孟子进而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民心”的基础,“置民之产”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美好社会所必备的条件,是“民贵”思想的具体落实。
“民贵”首先必须体现为“富民”,民不富则无以贵。
求富之心是人性本然,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朱子也说:“利者,人情之所欲”(《论语·里仁》)。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儒家学派在社会政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
儒家强调政府应该以保护和增进人民的福祉为最重要的责任,富民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之一。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富民”思想:
1. 重视教育: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民众社会地位的关键,政府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尊重农业:儒家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基。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 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儒家主张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避免对人民过分征税,减轻人民的负担。
4. 保护财产权益:儒家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防止任意侵犯或剥夺财产。
5. 推行仁政:儒家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
政府官员应以仁爱为出发点,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为民众谋福利。
6. 鼓励商业发展:儒家注重商业的发展,认为商业可以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应推动商业繁荣,并为商人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以上就是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贫富观
孔子的贫富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
在孔子的思想中,贫富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孔子认为,贫富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他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他说:“君子不以贫富为意,而以正直为本。
”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贫富而改变自己的道德准则,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孔子也认为,贫富不应该影响一个人的教育机会。
他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贫富。
他说:“教育无贵贱之分,天下之子,一视同仁。
”这表明孔子认为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不应该因为贫富而有所区别。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节俭和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节约开支,勤俭持家,不浪费资源。
他说:“俭德之行,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说明孔子认为节俭和勤俭持家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之,孔子的贫富观强调了道德、教育和节俭。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因为贫富而有所区别,而是应该看重其品德和道德水平。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学
习。
儒家贫富辩证观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儒家贫富辩证观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儒家贫富辩证观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贫富现象是社会人生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包含着极其丰富、极为宝贵的关于贫富问题的辩证认识,在历史上对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对我们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深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然具有启迪价值。
但是在后期儒家(包括所谓“新儒家”)建构庞大的儒学体系时,没有将贫富作为一对重要范畴看待,因而也就没有系统全面地考察儒家对贫富问题的辩证认识及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并由此产生许多片面性的误解。
例如,认为“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安贫乐道”等是儒家的全部主张和根本主张。
本文力求在全面探讨儒家学说对贫富问题辩证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归纳和分析方法,从儒学内在整体逻辑上对之作出新的阐释,揭示这一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的理论价值。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在谈到富贵这个问题时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在句法结构上均属于转折句,前面为偏句,后面为正句。
按照一般对转折句的理解,是以正句对偏句进行否定,所以人们更关注后面的话,孔、孟之语常常被解释为对富贵的否定。
事实上,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话中,前一句均属于三段论所谓“大前提”,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也是不必再作论证的前提。
因而,孔子的那句话,只是否定“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而不是否定“富贵”本身;孟子的话,只是说“富贵”具有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否定“富贵”本身。
恰恰相反,从语言逻辑上讲,他们都肯定了富贵是人之所欲这个事实。
辨析以上两句话的目的在于弄清一个问题:儒学贫富观的逻辑前提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抛开“道”、“义”等其他因素,在贫与富之间,儒学是取富弃贫的,而且这一倾向是非常显著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子的贫富观
孔子的贫富观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最为难得平常心-----塞翁失马黑格尔说“人的自由来自于他的私有财产”,否则的话等于白讲。
孔子到卫国的时候说三句话“人口众多,让他发财,受好的教育”(反对自杀)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在他的墓旁盖房子守孝三年,子贡自己在墓旁又住了三年,共50个月,没有钱是不行的。
子贡小的时候很贫穷,后来他发财了孔子也提到过子贡发财的事,他说子贡赚钱不是坏事,只要手段正当子贡的口才很好啊孟子说酸葡萄心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我们知道有一句话也是有根据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什么才是正确的财富观念呢?有人为了富贵不择手段,也有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当我们处在穷困窘迫当中时怎么办?老师认为这样怎么样?人穷的时候啊,●●●●●●●●●●●●得人心者得天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精神胜利法一个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难免遇到贫富问题,出身寒微的智者孔子是如何看待贫穷和富贵的呢?这对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又有着什么样的启发呢?孔子的贫富观总结为八个字: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要说明什么是善没有人反对这四个字是善每一种善●一拍即和-----------一拍两散●●●在美国心理医师是最危险的职业:自杀率高、离婚率高●儒家认为不能关起门来做圣人与周围的人们老死不相往来,同时也必能死板固执,儒家讲究变通,通权达变●●这太残忍了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加在我身上●这是有的,但是你说德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说所以你就是有财富、有很高的地位●●●不这样的话这四个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都不是所谓的成功者平常心”虽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在生活中,却是人人都难超越的一道坎,因为我们并不懂得何为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得怎样来保持自己的平常心。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兴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农民和平民的生活困苦,社会秩序不稳定。
如何有效地治理贫困成为当时政府和思想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儒家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他们强调“仁政”、“民贵君轻”的理念,主张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在面临贫困问题时,儒家提出了许多政策构想,试图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治理体系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家们思考如何建立贫困治理体系,实施农田改良政策,推行教育扶贫计划,推广义务劳动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以期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这些政策构想体现了儒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也为后世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未来,我们也可以借鉴儒家的广施仁政理念,积极推动扶贫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2 问题提出贫困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们也曾深刻思考过如何有效治理贫困。
在当时的社会中,贫困问题严重,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社会秩序动荡。
儒家思想家们提出了广施仁政的理念,希望通过政策构想和制度建设来解决贫困问题。
在贫困治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贫困人口众多,治理难度较大。
贫困问题根源复杂,单一政策难以根本解决。
贫困地区资源匮乏,发展基础薄弱,需要综合施策。
社会各界对贫困治理政策的认同度和执行力也是一个挑战。
对于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之道。
我们也需要借鉴儒家思想的智慧,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贫困治理路径。
【字数:206】2. 正文2.1 建立贫困治理体系建立贫困治理体系是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重要一环。
在古代社会中,贫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建立有效的贫困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日渐兴盛,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政,即以仁为本,以政为纲,通过施政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贫困治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在治理贫困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构想。
本文将从儒家的仁政理念出发,探讨先秦儒家对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儒家主张仁政,以仁为本,以政为纲。
仁者,仁爱也,善待人,以仁政治,可以化解贫困问题。
在儒家看来,政府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制定合理政策来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
针对先秦时期的贫困问题,儒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构想。
儒家提倡实施民生政策。
在先秦时期,儒家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儒家主张应该优先保障农民的利益,推行农业小康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业收益。
儒家提出应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减轻贫困群体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生活。
儒家主张实施教育扶贫政策。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
儒家提倡应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实现教育的普及。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就业能力,从而摆脱贫困。
儒家主张实施扶贫产业政策。
在儒家看来,产业是带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关键。
儒家提倡应该通过拓展扶贫产业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政府应该加大对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兴业,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建设产业园区,发展产业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儒家主张实施慈善援助政策。
在儒家看来,仁政就是要善待贫困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儒家提倡应该广泛开展慈善援助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
先秦儒家贫富观及其当代启示
先秦儒家贫富观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刘晓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2期摘要先秦儒家论述贫富差距思想较为全面,其中的“富民”、“均富”、“致富”、“处贫之道和处富之道”的思想对处理贫富差距问题有着当代启示意义,阐述先秦儒家独具特色的贫富观,做到古为今用,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贫富差距均富致富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159-02一、问题的提出贫富问题从古延续至今,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关于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先秦儒家圣贤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对处理贫富差距问题有当代启示,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和谐。
二、儒家贫富观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圣贤认为财富要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阐述了如何进行公平分配?掌握大量财富的富人怎样生活?而穷人又如何脱贫致富?以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等问题。
(一)富民思想先秦儒家圣贤主张“藏富于民”,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孟子所说:“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
”荀子所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儒家的礼乐文教和道德理想得以实现都是建立在“富民”的基础之上,“富民”是儒家治世经国的基础。
因此,儒家鼓励民众致富,发展社会生产以增加物质财富,从而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
正如孔子所说:“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必须使全天下的人民富裕起来,关于如何富民,孔子主张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材,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
孟子主张“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荀子主张“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他鼓励人民脱贫致富,认为人民富裕有利于生产发展,而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从而上下俱富。
关于儒家的贫富观
儒家的贫富观周北辰贫富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正确处理贫富问题是解决好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人心和人性问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问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国家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理想问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等等。
因而,对贫富问题处理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政治清明与否,制度美好与否的标准。
儒家历代圣贤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贫富问题,儒家传统思想中饱含贫富之辩的智慧。
故此,阐释儒家贫富观,疏理儒家贫富之辩的智慧资源,于我们创建中国式的现代工商业文明模式,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励民致富儒家治世之道,以“富民”为本。
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的社会,必须让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要做到“藏富于民”,即孔子所谓“既庶矣”则“富之”的思想。
这一思想到孟子则发展成为“民本”观念。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以民为贵,以民为本,施仁政于民。
在孟子看来,施仁政必首先关注“民生”问题,要“置民之产”。
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所谓“置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
这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
只有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定,社会和谐秩序的建构才有可能。
故孟子进而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民心”的基础,“置民之产”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美好社会所必备的条件,是“民贵”思想的具体落实。
“民贵”首先必须体现为“富民”,民不富则无以贵。
求富之心是人性本然,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朱子也说:“利者,人情之所欲”(《论语·里仁》)。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开始兴起,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治理模式。
贫困治理作为仁政的一部分,成为了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
那么,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要明确的是,儒家贫困治理的核心不是给予贫困家庭物质上的援助,而是助其自救。
儒家认为,国家的贫困问题不是简单的救济问题,而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是每个人都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
因此,儒家的贫困治理政策不仅涉及到政府和个人责任的强调,更注重于提供一个完善的体制保障,发动全社会,共同承担贫困问题的解决。
其次,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包括了一些特殊措施,如推行中央化帮扶政策。
即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对全国的贫困地区进行资源集中投放,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协调管理,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
而在地方方面,儒家提出了“乡约”的制度,即由贫困地区的村民自主组织,利用自有资源和劳动力,实现自给自足。
儒家的这种发扬群众力量的做法,可以把贫困地区的人们组织起来,达到共同开展生产的目的,既增加贫困地区的收入,也减少了中央政府的投入。
此外,儒家还采取了很多社会治理手段,如重视教育普及,让贫困地区的农民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另外,儒家还会对地方上的各种活动实行一系列监管规范,如控制教育行政区域,确保公共工程均可涵盖所有贫困区。
这些制度、规范、监管都起着组织、协调、监察和调控的作用,使贫困地区得到了必要的规范和保障。
最后,儒家还提出了“分田制度”,即以土地分配为基础,实现土地权益、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配。
以此来建立社会公正,宣传社会道德,实现平等、和谐的社会。
这种分田制度符合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既不偏不倚,更不将人们置于不公正的环境之中。
同时也为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人们解决了地缘性的问题,提供了发展保障。
总之,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并非通过大量的援助来救济贫困人口,而是通过一系列崇高的理念和方法,在保障和体制框架的保证下,发动和组织整个社会,以期形成共同治理、分权分片、监察和调控的全新体系,用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危机,实现一个和谐而稳健的社会。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论语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论语咱们聊聊孔子对贫富的态度吧。
这事儿得从《论语》里找答案,孔子在里面说了不少关于贫富的话,咱挑几个有意思的,好好说道说道。
孔子啊,他是个讲究人,对贫富的态度,那是既现实又理想。
他说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话听着就挺有深度的。
你想啊,穷的时候,咱不巴结有钱人,不低头哈腰的,这就是有骨气。
富的时候呢,咱不骄傲自大,不欺负穷人,这就是有修养。
孔子觉得,贫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咱怎么对待贫富,怎么做人。
他还有句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话挺有意思的,孔子觉得啊,大家不怕穷,怕的是分配不均,有的人富得流油,有的人穷得叮当响,这就不行。
还有啊,大家不怕日子苦,怕的是心里不安定,整天提心吊胆的,这日子也没法过。
所以啊,孔子觉得,要想社会和谐,贫富得有个度,大家心里得有个平衡。
孔子自己对贫富也挺看得开的。
他一辈子没怎么享过福,有时候还得饿肚子,但他从来不抱怨。
他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就是说,吃点粗粮,喝点凉水,胳膊一弯就当枕头,这日子也挺乐的。
孔子觉得啊,贫富都是身外之物,心里头有乐子,那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啊,孔子也不是完全不在乎贫富。
他有个弟子叫子贡,特别有钱,还老拿钱出来做好事。
孔子就夸他,“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一听,挺高兴的,觉得自己做得不错。
但孔子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就是说啊,虽然你做得不错,但要是能做到穷的时候还能乐乐呵呵的,富的时候还能讲礼貌,那就更好了。
孔子觉得啊,贫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穷的时候咱得保持乐观,富的时候咱得保持谦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对贫富的态度啊,还体现在他对待弟子的方式上。
他有个弟子叫颜回,家里穷得叮当响,但学习特别刻苦,品德也特别好。
孔子就特别喜欢他,夸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就是说啊,颜回真是个贤人啊,吃点粗粮,喝点凉水,住在破巷子里,别人都觉得没法过,但颜回还是乐乐呵呵的。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
钟金雁
【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1
【摘要】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不反对求财致富,但强调获得财富应遵守"道义"原则.指出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基本制度设计违反"道义",造成"重税、兼并",从而使特权、垄断盛行,侵蚀人们的劳动所得,应根据"道义"原则建立相应的财富约束与调整机制,从基本制度设计上竭力防止和避免贫富分化.
【总页数】4页(P129-132)
【作者】钟金雁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先秦及两汉时期法家与儒家思想融通方式管窥 [J], 郭新榜;常潞炜
2.先秦儒家的贫富论 [J], 程壮飞
3.先秦儒家艺术哲学思想——谈先秦儒家的“对立统一”音乐美学观 [J], 陈静
4.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两汉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J], 唐令芳
5.论先秦儒家自然观对先秦儒家技术思想的“基础”作用 [J], 阚迪;吴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家的财富观
儒家的财富观
儒家的财富观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认为财富只是一种外在的物质,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儒家强调的是内在的美德和品德的积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达到道德的完美。
在儒家看来,真正的财富是指内在的美德和道德,这种财富是无价的,可以在个人的一生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儒家主张节俭持重,强调在生活中节制
自己的欲望和消费,不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和外在的繁华。
他们认为过度的物质追求会破坏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价值,使人变得贪婪和自私。
因此,儒家倡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修身齐家,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财富。
总之,儒家的财富观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认为真正的财富是指内在的美德和道德,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
- 1 -。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摘要】在先秦时期,贫困问题一直是儒家思想关注的焦点之一。
面对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儒家提出了广施仁政的政策构想。
他们认为贫困治理是必要的,因为贫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儒家主张通过设立公共福利机构和实行公平税收制度来帮助贫困群体,同时推动教育普及,提高整体人才素质。
实施方式主要包括建立贫困人口登记制度、统一扶贫标准和监督检查机制等。
预期效果是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增加社会稳定和减少犯罪率。
儒家的广施仁政政策构想为当时的贫困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政策构想、背景介绍、必要性、实施方式、效果预期、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广施仁政是儒家治理理念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贫困者的生活。
对于先秦时代的儒家而言,如何有效地治理贫困问题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先秦儒家关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探讨如何通过广施仁政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通过对背景介绍、贫困治理的必要性、政策构想、实施方式和效果预期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先秦儒家在治理贫困方面的智慧和方法,为当今社会的贫困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一个充满智慧和仁爱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尊严和幸福,广施仁政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正文2.1 背景介绍在先秦时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困问题。
贫困不仅令人们生活困难,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儒家始终关注着社会的福祉和公平,认为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帮助贫困人口脱离困境。
当时的政府缺乏有效的贫困治理政策,导致贫困问题迅速扩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贫困治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贫困人口的援助和帮助机制,以及缺乏对贫困原因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措施。
在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中,贫困被视作个人的命运,而非社会的问题,因此缺乏对贫困人口的同情和援助,导致了许多贫困人口无法脱离困境。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主导了社会思潮,提出了广施仁政的理念,主张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来治理贫困问题。
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人民的团结进步。
儒家提倡以仁德为核心的政治理念,并将之应用于贫困治理中。
仁政的核心思想是以爱人之心来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推行仁政,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他们认为,国家应该建立起一个以仁义道德为准则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体制,通过培养和引导人民的道德修养,让人们互相关爱,促进社会和谐,减少贫困人口。
儒家主张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以期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提升和社会阶层流动。
儒家提倡教育为一切的基础,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才,并进一步改变社会。
他们建议国家应该大力投资于教育事业,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教育,无论其出身和经济条件。
他们还主张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机制,设立奖学金,提供贫困学生的资助,以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实现自身价值。
儒家主张加强农业生产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以解决农民贫困问题。
儒家提倡实行均田制,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他们认为,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必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鼓励农民种植优良农作物,增加农业生产。
他们还主张通过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儒家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减少贫困。
他们主张加强社会组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还提倡推行慈善事业,通过捐资助学、设立济贫基金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离困境,实现自我发展。
儒家还主张设立官员监察机构,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着眼于解决社会的贫困问题,通过推行仁政,加强教育普及,改革农业制度,加强社会管理,构建起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这些政策构想,无论是当时的先秦时期还是今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儒家的社会主义财富分配观
儒家的社会主义财富分配观说起儒家思想,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世界观,也会想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观。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中其实还隐藏了所谓的社会主义财富分配观。
读者读到此处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何以见得?请大家放心的是,此处我绝不会省去一个字,而会一五一十地将全部讲给大家听。
首先,儒家有关财富分配的思想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主义财富分配观的第一个证据就是,在儒家看来,财富在人际之间的分配当然应该遵循所谓的公平原则。
不过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儒家所谓的公平原则并不是人际之间在财富分配量上的完全平等,而指的是所有人在财富分配上的机会均等。
举个例子,某些人能力较强,结果他比别人获得更多的财富,这个算公平吗?按照儒家的思想,这就是公平,因为只要大家都拥有相同的机会,这本身就是公平。
孔子认为,财富的公平分配主要是从人们的本性得出来的,因为人际之间的财富如果出现很大的不均等,人们之间就会出现相互勾心斗角、相互的猜测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
“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
那么,谁又应该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者呢?在儒家思想来看,当然应该是政府。
比如,董仲舒就认为,国家应该采取再分配的措施,让富贵的人不要太过富贵,让贫穷的人不要太过贫穷,应该始终以这个标准来管理社会,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谐,并维持稳定。
“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如果我们沿着儒家的思想继续往下想,我们自然而然就能想出很多达到儒家所谓的财富公平分配的办法。
比如,政府怎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呢?从现代公共财政学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通过财富的初次分配以及财富的再分配两种手段,而所谓的初次分配就是通过工资、奖金、劳动报酬实现初次分配,之后再通过税收、捐赠、救济等实现再次分配。
儒家的富贵观
儒家的富贵观是指儒家对于富贵的看法和态度。
儒家认为,富贵是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儒家认为,富贵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道德和人格的提升,只有在道德和人格的提升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获得富贵的意义。
儒家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追求财富应该遵循道德原则,不能为了追求财富而违背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财富只是外在的表象,真正的富贵是内在的修养和人格的提升,只有在道德和人格的提升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获得富贵的意义。
此外,儒家认为,富贵也应该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富贵应该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贡献来实现的,同时也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
因此,儒家主张“富而好礼”,即在追求个人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礼仪和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儒家的富贵观认为,富贵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道德和人格的提升,同时也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富贵观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兴起,儒家思想强调仁政以治理国家。
在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秩序不稳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于如何治理贫困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政策构想。
本文将通过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解读,探讨广施仁政的政策构想,以期为当代贫困治理问题提供借鉴。
儒家思想强调仁政以治理国家。
仁者,为善之本也。
儒家强调仁政,就是以怜悯之心去对待国家的贫困之民。
儒家提倡的是以仁慈之心治理国家,注重平等、公正、慈爱,对于贫困人口给予尊重和保护。
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思想认为扶贫济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只有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权益,社会才能平稳发展。
儒家强调教育与治理贫困的关系。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改变人的立身之本。
儒家思想主张“立家则勤俭,立业则敬业”,青少年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培养自强自立的品质。
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儒家主张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推行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身命运,脱离贫困。
儒家提倡善政以治理国家。
在儒家思想中,政治的运作应该以善政为主导。
对于贫困家庭,政府应该推行积极的扶贫政策,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政府要通过公平的政策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让贫困家庭能够享有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权益,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道德与治理贫困的关系。
在儒家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与道德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
儒家认为要治理贫困问题,需要从家庭层面入手,加强家庭道德建设,培养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使贫困家庭能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
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以身作则。
在治理贫困问题上,儒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榜样。
领导者应该注重廉洁自律,勤勉勤政,关爱人民,努力为广大贫困人口谋取利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广施仁政是先秦儒家对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儒家思想认为,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推行仁政,注重教育、善政、家庭道德,领导者以身作则,在实践中落实对贫困人口的关爱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的正当使用
• 儒家对贫跟富观念的时候,如果有钱,不是为自己, 要能够用钱来帮助别人。我们有时候很羡慕有钱人, 为什么呢?他能够用钱来做好事。我们有时候看到许 多人要人来帮忙,爱莫能助,因为自己的力量有限。 在这个时候你才会想要说有钱真好,因为他可以行善。 没有别的考虑,我们不会说有钱真好,因为他可以享 受高楼大厦,可以享受最好的设备,享受最好的设 备,凡是跟感官,跟身体的享受有关的,都有他的弹 性疲乏,都有他们所说的效率递减。到最后还是重复 而乏味。但是如果说你能帮助了别人的话,那个力量 大得不得了。好像水里面丢了一块石头,涟漪一直向 外面扩张。我们也是这样,能用个人一己的力量,帮 助很多的人,那是一种快乐。
子贡有钱多居三年
• 孟子说,孔子过世后,他的弟子舍不得离开 他,就在他墓边盖了很多房子,守墓,守上三 年。三年之后,同学们痛哭一场,各自回家, 继续自己的生活跟事业。 • 子贡,则又回到孔子墓前,盖个房子,再住三 年。前后住了50个月 • 问题是子贡为什么可以住50个月,除了对孔子 的敬爱之心非常深刻之外,他还必须有钱。
• 这种快乐并不是一种求于外的快乐,是一种内在精神 的快乐。看到人性里面去。 • 一班人只看到人的行为的外表,大家怎么样互动,那 些人得意失意。财富、权力、地位等快乐是外在的。 • 儒家看到人性的本象,你只要真诚,就会发现由内在 引发一种力量。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自己去 做该做的事。因为是由内而发的,所以我的快乐也是 由内而来。也就是说,我做了我认为该做的事,我对 自己就会满意。 • 我这么做只要知我者满意,怎么可能让天下人都满意 呢?
富而好礼
• 富而好礼比较好理解。为什么呢,有钱 人能够喜欢礼仪,有规矩,人最怕有钱 了之后,就胡作非为,反正我钱多。 • 一个人身上穿着名牌,带着名表,开着 名车,带着劳力士也不守时,开着跑 车,不得了的跑车,照样闯红灯,这有 什么用呢?
贫而乐道
• 颜渊了不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三点 就说明了他穷困得不得了。人不堪其忧,所有 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回也不改其乐。 • 回也不改其乐,谁学得到?别人都受不了这种 忧愁,颜回没有改变他的快乐,他好像还是很 有钱一样。有钱人也不见得比他快乐,别人都 觉得他很奇怪,快乐是因为我有钱,要什么我 有什么,可是他要什么没有什么。怎么他也快 乐呢?这就显示了人的生命不同的内涵。 • 所以颜渊一定有他的价值观。否则这种人一定 精神有问题。 颜渊有更大的精神追求。
2.财富与合法性有关
• 如果认定人生的目标是赚钱,他就会为了这个 目标而不择手段,这例子很多。孟子也说过, 他引用阳货的话,他说为富者不仁,为仁者不 富。这就是追求财富的话就很难做好事了,你 做好事的话就很难发财 •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是有道理的。 • 《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先说不仁者,他用亡命去赚钱,这就是以身体 来赚到钱。那仁者以财发身,仁者就是把钱都 花掉,来使现在的身体、生命得到好的名声, 得到好的效果。
一、儒家的入世心态决定无法回 避富贵问题
• 贫就是贫穷,富就是富裕 • 儒家个人修养及自我实现,是与整个社会的 繁荣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无法不面对财 富。
孔子尊重隐士,但不赞同隐士
• 隐士独善其身,退出社会:隐居的人认为世界 太乱,不如明哲保身,我自己找个偏僻的地 方,耕田,自食其力算了。不要管这个混乱的 天下。 • 孔子遇到这些人,就讲一段话。夫子怃然 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们人不能跟鸟兽一起 生活,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要不跟人类 在一起,我跟谁在一起?这儒家思想的入世性 格,每一个人生下来都在家庭,在社会里面, 才有可能成长。
沟通
• 你要跟别人来往,当然你要知道别人有什么要求,别 人希望你做什么,你不管这个,一意孤行,自以为 是,认为我是天下的好人,那这个是笑话。对谁来说 你是好人?一个人可以是好的儿子但不一定是好的爸 爸。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好的学生吗?也不一定。一 个好的先生是一个好的朋友吗?所以你要把每一方面都 做到好,你一定要考虑到哪些人对你的期许,你不能 讨好每一个人。你讨好每一个人就变成乡愿了。反而 变成是儒家最讨厌的人了。所以在这个里面你就要衡 量自己的能力。尽量减少交往的复杂性,跟别人交往 越单纯,你越能够诚恳的去面对。
6.善是与他人适当关系的实现
• 我自己能够对我自己的要求做到,不是 我的享受,是我去做我该做的事。该做 的事就是善 • 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善是与人的适当关系
• • • • • • 孟子四种善,孝悌忠信。 孝是我跟父母的关系, 悌是我跟兄弟姐妹的关系, 忠是我跟老板长官的关系, 信是我跟朋友的关系 这没有例外,这都是我跟特定的人之间 的关系。离开了别人,就我一个人,就 没有善的问题。
• 子贡年轻的时候很穷,后来做生意发了财。个 人经历过贫穷跟富裕。 • 孔子曾经也提过子贡发财的事情,“回也其庶 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 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 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猜测行 情,且每每猜对。“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 家累千金”。 • 所以子贡发财了,发财之后他才能再陪孔子三 年。
二、财富的三性
• • • • • 苏格拉底论财富 西方哲家苏格拉底对有钱人提出两点看法: 他说:你看到一个人有钱,要不要称赞他呢? 要考虑两点:第一个,问他是否用正当手段挣 到钱。如果是的话,当然要尊重了。因为赚钱 需要能力,努力,聪明,加上运气等等。 第二,赚钱之后你对金钱的态度了。一种是守 财奴,有钱之后,变成金钱的奴隶,穷得只剩 下钱了。二是变成金钱的主人,赚钱之后可以 使用金钱来行善,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8.贫贱对人生修养的意义
•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跟贵是每个人都要 的,哪里有人不要富贵呢?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不是正当得途径让我得到富贵,我不要。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跟贱是每个人讨厌的,不 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问题来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 途径加在我身上,让我变成又贫又贱,我不会排除它。 你说富跟贵是每个人都要的,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我 不要。贫跟贱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的,因为不正当的途 径加害我,我应该拒绝。 • 儒家的看法不一样,这就是了解儒家的关键。就是你 贫跟贱加在我身上,虽然不正当但是我是个人才。贫 贱在我这种人身上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是我不要避开 它,我接受它。 • 儒家认为一个人贫贱的话,比较容易掌握到人生的正 确途径。因为他没有其他任何的分心的事情。专心修 德。
孔子之乐
• 孔子也很穷。由于周游列国的时候苦得 不得了,孔子怎么说他自己呢。我们就 念一段话,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吃一点简单的饭,喝一点白开水,手臂 弯起来做枕头,就睡觉了。乐亦在其中 矣,这么穷困,怎么快乐得起来呢?这 儒家的快乐是什么?
5.由内而外的快乐至刚至大
7.如何达到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
• 内心感受要真诚, • 对方期许要沟通, • 社会规范要遵守。
真诚
• 真诚代表什么,我对你有几分感情说几分话,我决不 隐瞒,我也不要夸张,孔子曾经说过,你把怨恨藏起 来跟别人交朋友,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也是 觉得很可耻. • 交朋友要坦诚。 • 朋友之间,一起共处,甚至共事,一定会有误会。 • 怎么可能说,一路下来我们做朋友都是坦坦荡荡,有 这种事,那代表你们根本没有合作。你只要合作了, 一定会有许多复杂的状况。这个时候最好有什么想 法,情绪,坦白,沟通。这样大家将来可以慢慢调整 改善,还可以有很长的路走。否则你彼此之间误会到 最后,一拍两散了。 • 所以内心的真诚是第一步,是你可以控制的,你可以 掌握的。 先小人后君子。
孔子的贫富观
——财富面前如何做人
主讲:张树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 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 ——《史记·货殖列传》
钱神论
•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 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 有节。……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 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 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 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 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出世者才反对财富
• 佛:一切皆空 • 真人:至性至情,羽化飞仙 • 自弃于世之人:散财
庶之富之教之
•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 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子路篇第十三》) • 孔子带学生去卫国,他第一句话是人口很多,儒家肯 定人的生命。 • 人口多的时候,就让他们发财,有钱不是坏事,有钱 你就自由。 • 黑格尔就说,人的自由来自于私有财产。自由,需要 以金钱作为它的基础。 • 孔子讲的第三句话就是,教之,就是要让他们受教育。 人口众多,大家发财,受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代表你 有正确的人生观,知道人生的目溺而援之 手
小结
• 能掌握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并且 教你怎么样判断适当,从真诚开始。你 能把握到的是真诚,你跟别人一定会有 认知上的落差,就要沟通。社会规范, 作为社会规范的标准,这样下来错误就 很少了。因此,我们说的道,就可以常 常实践了。
树之阴阳部分
• 没有人喜欢贫贱,我们再说一次。但是万一时 也,运也,命也不好,我就是处于贫贱的情 况,我不要逃避。这样才能学颜渊学孔子,在 里面真正深刻享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一棵 树,要长得高,一定要扎根很深。扎根很深很 辛苦,地底下是黑暗的。你要如何让自己出于 最艰苦的环境,扎根很深,你将来才能够长成 高大的树木。人的德行是没有侥幸的,赚钱有 侥幸,
3.财富有终结性
• 首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那么多的 钱不能带走,我们也替他们感到伤心。 莎士比亚说:有钱人就好像一头驴子, 背着沉重的金币走完一生,我们没有钱 的人身上轻松得很,不用担心。
4.儒对财富的态度: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