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说文解字注_的同源词研究_何书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注》的同源字系统

《说文解字注》的同源字系统
召力 的 , 如 “ 于 不 能 坚 持 服 用 药 物 或 运 动 节 食 等 减 肥 方 参 考 文献 : 由
法 ,使 已取 得 的 减 肥 效 果 退 回 到 减 肥 之 前 ,这 实在 是 她们 … 1贺国伟. 新词板块 中的金融股市词语考察 【 . J 语文建设,1 9 ] 99 不 愿 意看 到 的 ” 。 再 者 , 用 “ 弹 ”来 形 容 身 材 由瘦 变 回 反
清 代 学 者 段 玉 裁 所 著 《 文 解 字 注 》 推 崇 “ 形 以 上 两 个 层 次 就 是 段 玉 裁 《 说 因 说文 解 字 注 》 “ 声 求 义 ”的 二 因 得 其 音 , 因音 以 得其 义 ” 的 训 诂 之 法 。又 认 为 : “自 《 尔 元 。 前 人研 读 段 注 , 多割 裂 此 二元 , 实 际 上 该 二 元 之 值 亦 雅 》而 下 ,训 诂 之 学 不外 假借 、转 注 二 端 。 ” ( 《 书 可 统 摄 于 同 源 字 这 一 概 念 之 下 , 即对 异 体 字 、 古今 字 、通 见 六 音 均 表 ・ 假 借 必 同部 说 》 )段 氏所 谓 的 “ 注 ” , 多 类 假 字 以及 记 录 同 族 词 的 书 写 文 字 等 等 ,我 们 均 可 以称 之 为 古 转 似 于 词 源 学 中 “ 转 ” 的概 念 ,所 以段 玉 裁 又 说 : “ 注 同源 字 (2 z 。 《 语 转 1 1 ” 说文 解 字 注 》 的 同源 字 系统 从 层 次上 8 异 字 同义 ,假 借 异 义 同字 ,其 源 皆在 音 均 。 ” ( 《 书 可 分 为 异 体 字 系 统 、 通 假 字 系 统 、古 今 字 系 统 、 同族 词 系 见 六 音 均 表 ・六 书 说 》 ) “ 注 以 义 为 主 , 同 义 互 训 也 … … 统 四个 子 系 统 。下 面 我 们 将 在 前 贤 专 项 研 究 的基 础 上 ,重 转 义 不 外 乎 音 , 故 转 注 亦 主 音 …… 转 注 取 诸 同 部 、异 部 各 新 理清 这 四个 层 次 的 内容 。 半 。 ” 其 大 意 可 理 解 为 : “ 声 求 义 ”之 训 诂 ,一 在 明通 因 一 、通假 宇 系 统

训诂学论述题2

训诂学论述题2

1.训)?以形索义应注意哪些问题?①“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如刀刃的刃,象刀有刃,休息的休,从人从木。

注意的问题:①利用对应说文和古文字,因为说文是以形索义的专书,它对一万多个汉字的本义做了归纳,并且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因为古文字出现的时代比说文的小篆要早,字形更能反映本义,纠正说文的不足,如“为人民服务”的“为”字,许慎说本义是母猴,这个解释是错误的,甲骨文的“为”字是用手牵头大象,字的本义是手牵大象帮助人们劳作,这就纠正了说文。

②分清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

在以形索意时应依据笔意,不能依据笔势。

如甲骨文的“为”字就是笔意,而小篆的“为”字就是笔势。

③防止望文生训。

如“游子不顾反”中的“顾”就是归返、回来的意思,而不理解为“念,想”。

2.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音义的结合最初是偶定性。

音和义一旦结合便具有约定性,如大家用“风”字来表示刮风这种现象,就不能再用其它字来表现。

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在最早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源词根与根有音近义通的关系。

如间,本义是缝隙,引申出中间,后产生了同源词涧,本义是两山之间的水。

音与涧就是音近义通的关系。

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同一事物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变体,在音义关系上有脉络可寻。

如《方言》记载“蝇”在齐鲁一带称为“羊”,是一种转语。

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音近义通的关系不局限于某一两个词,而是具有普遍特性。

如“攸”声的字(词)多含有长的意思。

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某一个音素所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思也可不同的音素来表达。

3.简单介绍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的发展。

①声训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训释,推求事物得名之由,注重单个词的音义关系。

②右文说从一组词的角度出发,认为凡是具有同一声符的字词,含有共同的意义音素,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统的研究汉字,揭示了汉字孳乳变易的某些特征。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作业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作业参考选题
网络汉语研究
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词典释义研究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
汉语的优点和缺点:
汉字和汉文化
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
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
部件研究
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
《繁星》、《春水》简论
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
如何整理异体字
如何整理异性词
规范汉字的研究
汉字的前途
“修辞与语境”浅谈
“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
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谈“成语的活用”
谈“叠用句”
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谈“比喻”
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字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作业参考选题
———————————————————————————————— 作者:
———————————————————————————————— 日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作业参考选题
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

同源词综述

同源词综述

同源词综述【摘要】同源词研究古已有之,但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过分关注语义或语音,考察的大多是词语的概念意义,没有考虑到词语的源流问题,对同源词的判定并不那么准确全面。

他们的研究仍是值得肯定的,后人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的。

同源词并不等同于同义词,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又相互交叉。

【关键词】同源词;历史;同义词一、同源词研究的历史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开始于先秦,当时只是个体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汉代出现了一些涉及探源问题的书,例如《释名》、《说文解字》、《白虎通》,这些著作中的同源词研究通常就某一事物、某一词语来探讨其来源,如“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但并没有提出同源词的概念。

中古以来产生了“右文说”,代表人物有晋代杨泉,宋代王子韶、王观国,他们通过系统系联的观念,利用声符相同系联成批同源词,描写汉语中存在的同源现象。

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章炳麟、高本汉、杨树达等研究汉语词源的大家,其中章炳麟和高本汉的成就最为突出。

章炳麟的代表作是《文始》,此书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同源学的理论,给语音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在意义的分析上提出了孳乳、变易、同状异所、异状同所等“义通”的条例。

他研究的是同源词,却以文字的造字法为词义孳乳、变易的起点,这样就将“字”“词”混为一谈。

另外,章氏有时为了满足“义通”的需要,放宽音转限制,甚至为了探求文字孳乳变化,对语音有所曲从。

事实上《文始》对语音把握还是较为严格的,大多数音转都是正对转和正旁转。

无论如何,《文始》是系统研究同源词的一部著作,其创始之功是应该肯定的。

高本汉借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术语word family指称汉语同源词。

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是为了比较亲属语言中有共同来源的词,用来判断亲属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是为了研究汉语词汇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以研究亲属语言的理论研究汉语同源词,势必造成差异。

高本汉自己也说“要肯定各类里的语词都‘是’亲属的,我现在还差得很远,我的意思只是说它们是‘可以测定’为亲属的”。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 同义词的大量存在,是汉语词汇丰富性的集中体现。挖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是整理词汇的系统性的基础工作,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创造性的功绩。
• 许书常用互训形式解释同义词。 如:“讽,诵也。”“诵,讽也。”“讽”和“诵”的 区别,《周礼•大司乐》郑注云:“倍(背)文曰讽,以 声节之曰诵。”段玉裁据此作了申述:“(讽)谓不开读 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诵,以声节之。《周礼》经注 析言之,讽、诵是二;许统言之,讽、诵是一也。”
说文解字注
• 贯串精密的古音条理 在《说文解字》的每字释义、辨形之后,一一注 明该字在古韵十七部中所属何部,“使学者循是 以知转注假借,而于古经传无疑义。”
如:

治人者也。治與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爲訓 也。从一。从史。此亦㑹意也。天下曰从一大。此不
曰从一史者。吏必以一爲體。以史爲用。一與史二事。
• 另一方面,他又从字形、字义、书证、校勘、体例、俗语 等不同角度去探求本义。 如:《说文解字•宀部》:“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段注》云:“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 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牢,牛之居也,引申为所以拘罪 之非牢,庸有异乎?豢豕之生子得冒据之。盖自古而然。 许书之作也。尽正其失,而犹未免此,且为之说,是千虑 之一失也。”
• 有些同义词差别在于程度不同。 如 :《说文解字》:“顾,还视也。”“眷,顾也。” 似乎“眷”、“顾”没有区别,实际上,“眷”并不等于 “顾”,《段注》云:“凡顾、眷并言者,顾者,还视也, 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止于反,故毛云: ‘反顾’。许浑言之,故曰‘顾’也”。
成就
说文解字注
• 《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 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 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 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 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 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 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凡典籍训诂与《说文解字》 有异同者,无不采集考订,故本书考辨精当之处。

段玉裁声义观的再认识

段玉裁声义观的再认识

段玉裁声义观的再认识通过《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隐性同源词研究,发现段、王二人在语源研究方法上是一致的,段氏在语源研究中也是不受形体束缚的。

标签:《段注》隐性同源词不拘形体《段注》是同源词研究的宝藏。

段玉裁在对《说文》的注解中,将音韵、文字、训诂相互渗透,以语音为中心,形、音、义三者互求,突破了传统训诂学以形义为主的研究模式,并且提出了“声与义同源,故谐声偏旁多与字义相近”“凡同声多同义”“同谐声者必同部”“于声得义”“义存乎音”等理论观点,为汉语同源词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

一、《段注》中的同源词分类《段注》中的同源词根据表述时是否有明显语源术语标志,可以分为显性同源词和隐性同源词两种。

显性同源词是指具有明显语源术语标志的同源词。

如:(1)莞:艸也,可㠯作席。

……玉裁謂:莞之言管也。

凡莖中空者曰管,莞葢卽今席子艸,細莖,圓而中空。

[1](P27)按:在“莞”篆下段氏认为“莞之言管也”,莞、管上古的声韵①状况均为见纽元部,双声叠韵。

共同义素是中空,莞、管声同义通,因此段氏认为同源。

莞、管是同源词,由于有语源术语“之言”作标志所以容易判断,因此称显性同源词。

《段注》中显性同源词的语源术语标志有以下几类:第一,双声叠韵类;第二,语转类;第三,之言类;第四,义同义近类;第五,会意形胜两兼类;第六,“凡某之声多有某义”类;第七,转注类;第八,犹、如等比况类。

《段注》中的隐性同源词是指注解中没有以上术语标志的同源词。

如:(2)天:顚也。

……始者,女之初也。

[1](P1)(3)祖:始廟也。

……《釋詁》曰:“祖,始也。

”《詩》毛傳曰:“祖,爲也。

”皆引伸之義。

如初爲衣始,引伸爲凡始也。

[1](P4)(4)𦣻:頭也。

“頭”下曰:“𦣻也。

”與此爲𨍭注。

自古文𩠐行而𦣻廢矣。

《说文解字注》的同源字系统

《说文解字注》的同源字系统

《说文解字注》的同源字系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明通假”“求词源”为核心,疏通了古汉语的同源字系统。

该系统从层次上可分为通假字系统、异体字系统、古今字系统、同族词系统四个子系统。

标签:同源字同族词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清代学者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推崇“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的训诂之法。

又认为:“自《尔雅》而下,训诂之学不外假借、转注二端。

”(见《六书音均表·古假借必同部说》)段氏所谓的“转注”,多类似于词源学中“语转”的概念,所以段玉裁又说:“转注异字同义,假借异义同字,其源皆在音均。

”(见《六书音均表·六书说》)“转注以义为主,同义互训也……义不外乎音,故转注亦主音……转注取诸同部、异部各半。

”其大意可理解为:“因声求义”之训诂,一在明通假,二在明语词的通转(大致也就是“求词源”),其推求的根本在于“先通古音”。

《说文解字注》“因声求义”的训诂疏通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考辨了异体同词的字际关系。

这主要包括对异体字、通假字以及古今字的揭示;其二,疏通了异词同源的词际关系,该工作主要表现为对命名缘由的探讨和同族词的系联工作[1](P79)。

以上两个层次就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因声求义”的二元。

前人研读段注,多割裂此二元,实际上该二元之值亦可统摄于同源字这一概念之下,即对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以及记录同族词的书写文字等等,我们均可以称之为同源字[2](P128~129)。

《说文解字注》的同源字系统从层次上可分为异体字系统、通假字系统、古今字系统、同族词系统四个子系统。

下面我们将在前贤专项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理清这四个层次的内容。

一、通假字系统段玉裁以为,“异义同字曰假借”。

以现代文字学理论观之,他的假借理论缺陷比较明显,其常遭后人诟病者有二:其一,以引申为假借。

段玉裁把除本义以外的其它意义统统看作假借,这在理论上混淆了字、词的区别。

如:《说文》:家,凥也。

从宀,豭省声。

一、立论依据(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选题意义

一、立论依据(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选题意义

一、立论依据(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选题意义“即使只从商代后期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1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处于不断变迁之中。

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从构建汉字系统出发,以秦代规范过的小篆字体为基础,优选东汉可见的历代汉字字形,全面体现了汉字形与义的统一。

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便是注释、阐发《说文解字》的一部权威性的巨著,被王念孙赞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

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里,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汉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段玉裁注意到文献用字中形义的演变,在作注时常常注出“某行某废”、“某义行某义废”。

但目前所见的资料,极少对于文献用字中形义行废的专门研究。

本文拟通过对《段注》中段玉裁明确注出“某行某废”、“某义行某义废”的条目进行描写归类,剖析这些条目所涉及的文献用字中形义行废的内容和本质,以期对意义与形体在用字行废中的相互关联作出准确判断,总结由文献用字中形义行废所体现的汉字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

同时,通过对“某行某废”、“某义行某义废”这一内容的考察,探析段玉裁的语言文字观及其对文字学、词汇学的贡献。

希望这一研究,既可补《段注》专题研究的相关空白,又能为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相关理论提供较富价值的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关于《段注》的研究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研究文字形音义的集大成之作,《段注》一出,便使得当时其他众多“说文学”著述黯然失色。

段氏弟子江沅在为该书所作的后序中说:“沅谓世之名许氏之学者夥矣,究其所得,未有过于先生者也。

许氏著书之例以及所以作书之恉,皆详于先生所为注中。

”2两百多年来,存在于《段注》中的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版,第28页。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乔二虎【摘要】《说文解字》是一部依据字形而编排的字书。

以形编排体例的背后亦有声音之联系。

在对《说文》中以“康”为声符的形声字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双声、同训、互训途径将《说文》中含“空虚”之意字进行简单地系联。

且从音韵角度证其声韵相同或相近。

使得我们对《说文》中含“空虚”之意字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得我们对于同源词的系联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与探索。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 is a book edited according to the shape ofcharacters .Besides the sty-listic rule and layout, their connection of pronunci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with“康(Kang)” as the sound symbol, words with meaning of “empty” in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 are connected by means of alliteration, explanation with same words and explanation with different words .Their identical and sim-ilar sound is also proved in a way of ancient pronunciation .This allows us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with meaning of “empty” in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系联;双声;同训;音近义通【作者】乔二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兰州 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

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

所以古老。

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

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

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

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

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

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

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

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

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

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A4.D5.C二、填空题1.解训、义疏、章句2.释字、析义、考证3.词义的解释、词源的解释、词义和词源的综合解释4.辅助记忆、阐释词义5.诠释、注三、名词解释题1.乾嘉学派:唐代训诂学派之一,注重考据和研究字义。

2.《经籍纂诂》:唐代XXX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3.以形说义:一种训诂方法,即通过字形来推断词义。

4.义训:一种训诂方法,即通过对词义的解释来阐释古代文献。

5.同源词:指具有相同词源的词语。

6.增字足义:一种训诂方法,即通过增加字词来补充词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1.随文释义2.通释语义3.以形说义4.解训5.以形说义6.义训7.以形说义8.解训9.解训10.以形说义五、简答题1.义界的实质是指词语所能表达的意义范围,其原则是以文献本身的语境为依据,进行严密的考证和推理。

其局限性在于受到文献本身和时代背景的限制,不能超越其所在的历史和文化环境。

2.通释语义是从整体上解释词语的意义,强调词语的本义和义项之间的关系;随文释义是根据文献语境来解释词语的意义,强调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演变。

3.“望文生训”是指根据字面上的理解来解释词语,而不考虑其文献语境和历史背景。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古代文献的语言和时代背景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导致现代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

4.以形索义是指通过字形来推断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不要过于依赖字形,要结合语境和历史背景来判断词义;不同字形可能有相同的词义,不同词义也可能有相同的字形。

5.“读曰”、“读为”强调的是音韵的读法,而“读若”、“读如”强调的是意义上的读法,即读成与某个词语相似的发音或意义。

六、论述题1.“字”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构成词语的基本组成部分;“词”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的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

在训诂学中,“字”和“词”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字和词的解释来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

_说文_示部_说解与同源词研究11111

_说文_示部_说解与同源词研究11111

2006年5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y 2006第3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3《说文·示部》说解与同源词研究李茂康颜嘉慧*(西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重庆邮电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摘要:《说文解字》对字义说解中,有时直接或间接揭示了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

本文具体分析该书《示部》说解所涉及的同源词,并略评其得失。

关键词:《说文解字》;《示部》;同源词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6)03-0026-03《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与同源词的探索,以往曾有一些学者论及。

通过对《说文》全书这一问题的宏观论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书对训诂学的重大贡献。

本文具体分析《说文·示部》说解所涉及的同源词问题,试图以此探寻利用该书探讨同源词的途径,虽不免有管窥之嫌,然或许能为有关研究者提供一点线索和素材。

许慎对《说文·示部》字的说解中,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部分字与字(单音节的词与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对我们认识词与词的同源关系,给了许多有效的启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亦声”示源。

许慎在分析有的字的形体结构时,用了“从×、从×、×亦声”的格式,许氏这类说解,指出了这些会意兼形声字的声符与该字之间的同源关系。

《示部》共有这类字两个(不含“ ”,“ ”属下一类):“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禮指祭神以致福之事。

又《豊部》(指《说文· 豊部》,下同):“豊,行礼之器也。

”甲骨文“豊”字“象盛玉以奉神 之器,引申之奉神 之酒醴谓之醴,奉神 之事谓之禮;初皆用豊,后世渐分化”。

[1]豊、禮、醴同源。

“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

一曰大夫以石为主。

从示、从石,石亦声。

”祏为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匣,一曰以石作的大夫的神主。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试题

训诂学百题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永选第一章1.什么是“训诂”? 2.传统小学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第二章3.什么是形训? 4.试论述形训的理据。

5.形训为什么要求文献参证? 6.什么是声训?7.声训的理据是什么? 8.古代声训有哪些类型?9.简述声训的作用。

10.什么是同源词?11.什么是转语? 12.什么是直训?直训的理据是什么?13.直训的类型有哪些? 14.同义词释义有哪几种情况?15.试论述义界法释义的基本方法。

16.训诂学中的“反训”是怎样形成的?17.什么是境训? 18.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各包括哪些因素?第三章19.文献训诂使用的名称有哪几类? 20.“笺”的特点是什么?21.“诠”的特点是什么? 22.章句的特点是什么?23.义疏的特点是什么? 24.正义与义疏有什么不同?25.集解的特点是什么? 26.补注的特点是什么?27.以“校”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8.以“疏证”为名称的训诂著作有何特点?29.什么是正文体训诂?30.正文体训诂对后世有哪些影响?31.什么是传注体训诂? 32.属于汇释群书的训诂著作主要有哪些?33.简要介绍《经典释文》的内容体例。

34.训诂术语“曰、为”用法上有什么特点?35.“谓之”的用法有哪些? 36.“谓”与“言”的相同用法有哪些?37.“谓”与“言”的不同用法有哪些? 38.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什么?39.“之言、之为言”用法有什么特点?40.“属”和“别”作用各是什么?41.“辞”和“词”含义是什么? 42.“读为、读曰”用法上有什么特点?43.什么是“对文”? 44.“浑言”和“析言”用法上有什么特点?45.“通语”、“凡语”的含义是什么?46.什么是代语?47.什么是“破读”? 48.训诂术语“如字”的作用是什么?49.什么是互文?什么是“连文”? 50.什么是重文?什么是连语?51.“读若”与“读为”作用有何不同?52.为什么说“叶音”是错误的?53.“古文、今文”指的各是什么? 54.“当为、当作”有什么作用?55.“或为、或作”表示什么意思? 56.“脱、衍”的含义各是什么?57.串讲与翻译有什么不同?58.什么是阐释句旨?59.训诂解释篇题有哪些情况? 60.什么是章旨?61.叙事补史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62.考证包括哪些内容?63.什么是校勘?64.古书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有哪些?65.校勘古书的方法有哪些?66.他校法有什么特点?第四章67.论述训诂专书与文献训诂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及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1.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是东汉___许慎__编著的《___说文解字_____》,由宋代徐铉校定的文本,正文分为__14__篇。

每篇又分上下,加上目录和自叙共__30___卷,分为__540___部首,共收___9353___单字;重言字__1163____个。

2.《__尔雅__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

3.专门解释唐宋元明人诗词曲中习见语辞的特殊讲法的辞书是近人__张相_____的《___诗词曲语辞汇释___》。

4.我国现存收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我国现存收词最多的词典是《_汉语大词典》。

5.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检字法主要有部曲、音序检字法、笔画和四角号码检字法。

6.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主要有读若(读如)和直音,反切其中反切较为科学。

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成就主要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和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代表作有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诠》、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

9.汇集唐以前对古典文献解释的大型古汉语字典是清代阮元等编的《经籍纂诂》。

10.汉代运用“声训”原理而编纂的辞书是刘熙的《释名》。

11.专门研究古代方言的著作有扬雄的《方言》。

12.从顾炎武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段玉裁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30部。

13.《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王先谦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郭庆藩_的《庄子集释》。

14.《切韵》是隋代陆法言编写的,分为__193______韵。

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陈彭年编成《广韵》。

15.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16.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精清从心邪,舌上音是指_____知徹澄娘_____。

17.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仄仄平平仄仄平____________。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指导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选题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格式一、毕业论文项目构成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的有关部分。

二、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论文中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

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教材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涉外论文要附外文资料目录。

三、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1.纸型及页边距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

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

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35mm,地脚(下)30mm,订口(左)27mm,翻口(右)27mm。

2.版式与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

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

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

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封面:统一做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排在第一页,标题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

关键词三个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5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7个,词间空一格。

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

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

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

同时,项目名称用4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排印注释内容,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语言学方面:“对方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语音研究(某一方面)XX作家(或XX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动/形+介词+名词”格式的短语性质汉语的优点和缺点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性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商务活动中语言文学应用的问题及对策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合成词“动+名+结构的归类问题教学体态语的应用原则汉语副词的分类归属当代语言应用中的缩略语略论当前汉字使用中的繁简并行问题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语法中的语义因素“是”字用法研究语用与语法的关系新兴词缀研究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新兴辞格研究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方言现象专题报告代词的语用研究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助动词的语用研究时下新词描写句型的语用研究语气词的语用研究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的心得综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分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篇幅不宜过大) 古代汉话“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小学汉字教学中现行汉字形体与“六书”造字法的关系及处理古典诗文注释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典诗文白话译本中的语言问题(以一部书为研究对象)古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和判断《史记》、《汉书》“高祖纪”的语文学比较研究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常用语文工具书在释义上的比较研究读《说文解字》X部(任选《说文》中的某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禹《雷雨》的戏剧艺术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率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的《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日出》的次要人物(黄升三、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我读海子的诗重读寻根小说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汪曾棋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鲁迅杂文的艺术性浅论《呐喊》与《彷徨》之比较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论鲁迅的抒情散文——关于《野草》和《朝花夕拾》论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读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鲁迅小说知识分子的形象和灵魂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新诗歌运动的丰碑——《女神》试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史、剧、诗的完美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关于郁达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的形成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繁星》、《春水》简论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朱自清和他的散文艺术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美评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的思想倾向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闻一多、徐志摩诗歌风格比较试论戴望舒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论戴望舒诗歌的美学特征论《子夜》中的资产者形象论《子夜》的人物刻划论《子夜》的艺术结构市民生活的画卷——论老舍三十年代的创作论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与京味小说老舍《茶馆》浅析从《家》到《寒夜》看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雷雨》戏剧冲突的艺术结构论曹禹的悲剧艺术曹禹创作的前后期比较夏衍剧作《上海屋檐下》简论论《南行记》的审美特征从莎菲到黑妮——谈丁玲创作的独特性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论闻一多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影响论艾青诗歌的意象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对沈从文小说表现人性的思考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倾向论陈奂生析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人到中年》的艺术感染力量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浅析巴金新时期的散文创作黄宗英报告文学作品初探析李瑛诗作艺术贺敬之抒情短章的艺术特色读舒婷的诗冰心小诗研究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故事新编》研究“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吴荪甫的悲剧特征《腐蚀》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五.四”乡土小说研究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散文艺术新感觉派小说艺术“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胡风的诗和诗论路翎小说艺术研究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瞿秋白杂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试论高觉新形象《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苏青小说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论徐志摩的诗论闻一多的诗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论穆旦的诗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论沈从文的《边城》萧军小说研究论田汉的戏剧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丁玲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中周民族史诗的艺术价值论《诗经》中农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诗经》中战争徭役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诗经》中的燕飨诗看周代的礼仪文化谈《诗经》中政治美刺诗的思想性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谈《诗经》中的弃妇诗谈《诗经》中的婚嫁诗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的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写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西厢记》《西厢记》、《牡丹亭》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沈自徵之剧作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论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论《水流》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试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论《诗经》的“思无邪”论《诗经》中的恋爱和婚姻主题富于永久魅力的艺术想象——谈我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先秦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比较(任选二、三作家作比)《左传》创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略说《左传》的人物评述和描写略论《左传》描写战争的问题从人物形象论《论语》的文学价值略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论屈原的人格美“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比较试论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传记文学艺术成就简论谈《史记》的人物人性描写关于《史记》的细节描写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略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现实性试论谢灵运及其山水诗王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论孟浩然诗歌的美学观论岑参、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差异李白与民歌杜诗对南宋爱国诗人的影响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特点杜甫绝句的特点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技巧李贺诗的格调杜牧七绝风格试议苏、辛词风异同辨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论李白在四川的诗歌苏东坡诗中的四川王维诗歌的情、景、理论唐代的边塞诗柳宗元游记散文的诗化意境陆游、辛弃疾词的悲壮美关于《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探讨《红楼梦》中的众丫鬟《水浒》中的晁盖与宋江《聊斋志异》中的鬼狐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艺术晚清诗歌中的民主意识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自”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格医生》中俄罗斯精神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西方文论方面: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诗艺》与亚里士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比较对莱辛《拉奥孔》的现代阐释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译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方面: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取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中国当代文学部分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茶馆》简论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金庸小说主题论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余华小说艺术探讨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长恨歌》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平《抉择》的意义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写作部分论小说的叙述视角论小说的误乐性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论小说的新典型观论小说语言的创新论小说的写作技巧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意识流写法的魅力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文学创作情感论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四体二用: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2.古汉语:从时间上看,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称为古汉语。

3.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4.《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比较系统完备的字典,是研究古代汉语和古文学极为重要的资料。

书中所收录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后进行解说,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5.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6.同源词: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

7.《词诠》:近人杨树达编,出版于1928年。

全书收古汉语虚词五百多个,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对每个虚词的解释,都先标明词类,然后解释意义,再列举大量例句,例句都注明出处,比较通俗。

眉目清楚,系统性强。

但语法用语比较陈旧,分类过于琐细。

8.古书注解: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毛传的“传”和郑笺的“笺”在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9.粘对:近体诗每两句组成一“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10.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 / 1。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试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A. 《毛诗诂训传》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C. 《说文解字》D. 《尔雅》2.魏晋隋唐时期是()A. 训诂的产生期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A. 许慎B. 梅膺祚C. 段玉裁D. 戴震4.《墨子间诂》属于()A. 传注B. 章句C. 义疏D. 集解5.《释名》的作者是()A. 许慎B. 段玉裁C. 刘熙D. 黄侃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

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乾嘉学派:2.《经籍纂诂》:3.以形说义:4.义训:5.同源词:增字足义: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尔雅·释宫》)2、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方言》)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释鸟》)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诗政训传》)5、天,颠也。

(《说文解字》)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

(《礼记》)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解字》)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

(《庄子·齐物论》)9、乱,治也。

(《尔雅·释诂》)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

(《诗政训传》)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研究
背景与意义:
《汉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同样的,《汉书注》也是一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著作。

颜师古是明代学者,他著有《汉书注》一书,本书在研究汉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然而,《汉书注》中出现的许多词语和其他文献中的词汇并不相同,因此研究《汉书注》中的同源词,对于深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和考证汉朝历史的真实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同源词,这些词语在汉朝时期也存在并使用。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中诸多同源词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以探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以及汉朝历史的真实性。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
1. 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的汇总分类;
2. 统计同源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
3. 分析《汉书注》中同源词的用法和含义;
4. 探究同源词在汉代和其他文献中的差异,以及演变的原因;
5. 考证《汉书注》同源词的信源和地域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和比较研究方法,以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同源词为起点,通过对比其他文献中相同或相似的词汇,来分析同源词在不同文献中的演变和用法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

研究意义: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同源词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更好地解读《汉书》的历史真实性。

同时,这个研究可以对古汉语的文化认识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汉朝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戴震就 曾指出 :“训诂音 声 , 相为表里 。” [ 3] 王念孙也 说 :“诂训之旨 , 本于声音 , 故有声同字异 , 声近义同 , 虽 或类聚群分 , 实亦同条共贯 。” [ 4] 这些精辟之见 , 成 为指 导当时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同源词探索的重要理论 。
作为乾嘉学者的杰出代表段玉裁 , 在同源词的研究 中 , 自有较为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这一理论 , 是建立在他 对词的音义关系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 这主要包括以 下两个方面 :
“ 因音以得其义” , 即“ 因声求义” 。 此说虽由宋末元 初的戴侗首先提出 , 明代的方以智也对此作过探索 , 但 是 , “上古音的体系如果不建立起来 , `因声求义' 就只是 一句空话” 。 [2]所以“因声求义”作为训诂的重要方法 , 作 为同源词研究的重要途径 , 直至乾嘉时代 , 因古音学的 昌明才臻于系统化 、理论化 。 而段玉裁正是运用自己建 立的古音体系 , 把“因声求义” 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自己的 同源词研究和训诂实践中 。
一大进步 。同时 ,他注意将词义引申 、新词派生的研究与同源词研究相结合 , 并把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相结合 。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氏的同源词研究在同时期的同类研究中独对一帜 ,在同源词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 关键词]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同源词 ;成就
[ 中图分类号] H13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7489(2004)02 -0073 -04
2004 年 6 月 第 20 卷 第 2 期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n .2004 Vol .20 , No .2
《 说文解字注》 的同源词研究
何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7)
二 、 从多种角度较为全面地进行同源词的探索 、 系 联 , 为后世此类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途径 。
(一)以声训系源 。 1 、运用汉代人使用的“之言”术语 。注明词与词之间 的同源关系 。 《说文 · 糸部》 :“纟两 … …一曰绞也 。”段注 :“ 绞之言 交也 。”“ 交” 、“绞” 同属见母 、宵部 。《说文 · 交部》 :“ 交 , 交 胫也 。”《易 · 大有》 :“厥孚交如 。” 孔颖达疏 :“交 , 谓交接 也 。”《说文 · 交部》 :“绞 ,缢也 。从交 , 从糸 。”段注 :“两绳相 交而紧谓之绞 。”“交”为腿胫相交 , 孳乳出“绞” ,两字同源 。 《说文 · 马部》 :“ 驾 , 马在轭中 。”段注 :“驾之言以车 加于马也 。”“加”和“驾” 同属见母 、歌部 。《尔雅 · 释诂》 : “加 , 重也 。”王力《同源字典》 :“驾谓以轭加于马上 。”可 见“驾”是“加” 的后起孳生字 , 二字具有同源关系 。 2 、直接以音同或音近字作注 。 《说文 ·午部》 :“午 , 午吾也 。”段注 :“午吾者 , 朔也 。” “午吾”和“ 朔” 同属疑母 ,“ 午吾” 属鱼部 ,“ 朔” 属铎部 , 鱼铎 二部对转 。《说文 · 午部》 :“午吾, 逆也 。” 又《说文 · 干部》 : “ 朔, 不顺也 。”二者同源 。 《说文 · 口部》 :“嗌 , 咽也 。从口 , 益声 。 ”段注 :“嗌 者 , 扼也 , 扼要之处也 。”“嗌”和“扼” 同属影母锡部 。《说
(二)义存乎音 。这是由“声义同原”说直接生发 、与之 密切相关的理论 。在注解《说文》中 , 段氏提出“义存乎音” 之说 ,这是用极其通俗的语言 , 对音与义关系的进一步阐 述 。正因为“义存乎音” , 故应“于声得义” , 因此 , 他一再强 调 :“学者之考字 , 因形以得其音 , 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 重于得义 , 得义莫切于得音 。”这既是治经释义的训诂原 则 , 也是同源词研究的基本原理 。例如 :《说文 ·禾部》 :“ 禾康 , 谷皮也 。”段注 :“云`谷' 者 , 日亥 黍 、稷 、稻 、粱 、麦而言 。 谷犹粟也 , 今人谓已脱于米者为禾康 , 古人不尔 。禾康之言空 也 , 空其中以含米也 。凡康宁 、康乐皆本义空中之引伸 , 今字分 别 , 乃以本 义从禾 , 引 伸义不从禾 。”“ 禾康 之言空 也”即是根据“义存乎音”之说而“ 因音以得其义”而推出 的结论 。“禾康” :溪母阳部 , “空” :溪母东部 , “禾康” 、“ 空”二 字双声旁转 , 古音相近 , 意义相关 , 二者同源 。
一 、《说文解字注》同源词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语言学史上 , 对词与词之间音义关系的探索 可上溯到先秦 , “ 乾 , 健也” 、“ 政者 , 正也”之类的声训即 是其例 。传统语言学中 , 以汉代刘熙《释名》为代表的声 训研究和扬雄《方言》为代表的转语研究 , 以及宋代王圣 美开始的“ 右文” 研究 , 可以说是这类研究的先驱 , 它们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方面对词的音义关系进行探索 、阐 释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 , 以上研究基本上属于训诂实例 , 而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 。清代乾嘉时代是传统小学 的鼎盛时期 , 古音学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 其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 2]学者 们对古音与古义关系的认识也 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说文 · 衣部》 :“ 衤金 , 交衽也 。” 段注 :“《释器》曰 : `衣皆谓之襟 。' 孙 、郭皆曰 :`襟 , 交领也 。' 《郑风》 :`青青 子衿 。' 毛曰 :`青衿 , 青领也 。' 《方言》 :`衿谓之交 。' 按 : 衤金 之字一变为衿 , 再变为襟 , 字一耳 … …凡金声 , 今声之 字皆为禁制之义 。”
文 ·手部》 :“扌鬲 , 把也 , 扌鬲或从户乙 。”段注 :“护乙 , 今隶变作 扼 。”“嗌” 、“扼” 二词音同义近 , 王力《同源字典》 :“ 依段 说 ,则`嗌' 、`扼' 亦同源 。”
3 、在作注的阐述中 , 包含一个与被注字音义相关的 字。
《说文 · 手部》 :“ 挟 , 俾持也 。” 段注 :“俾持 , 谓俾夹 而持之也 。”“ 挟” 属匣母 , “夹” 属见母 , 二者同属叶部 。 《释名 · 释姿容》 :“ 挟 , 夹也 , 在傍也 。”“ 挟”是“夹” 的后 起孳生字 ,故同源 。
[ 摘 要] 段玉裁《说文解字》 运用自己建立的古音体系 , 以 “声与义同原” 、“义存于音” 为理论基础 , 深入分析了
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 。段氏的同源词研究融声训法 、转语说 、“古文说”为一炉 , 形 、音 、义互求 , 充分重视汉字形体
的辅助作用 , 总结出汉语语词孳生 、演变的一些规律 , 这对于主要以训释单个字词意义为目标的传统训诂学来说 , 是
《说文解字注》 [1] 是清代文字训诂大师段玉裁的传 世名作 , 古今学者对此书颇为推崇 , 并从多方面进行了 研究 , 本文从同源词的角度全面总结了《说文解字注》在 同源词研究方面的成就 :(一)《说文解字注》同源词研究 的理论基础 ;(二)从多种角度较为全面地进行同源词的 探索 、系联 , 为后世此类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途 径 ;(三)综合运用归纳 、演绎 、类比等逻辑推理的方法 ; (四)将同源词研究与词义引申 、 新词派生研究相结合 , 揭示词汇发展的系统性 ;(五)将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 相结合 ,为词义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
[ 收稿日期] 2004 -03 -04 [ 作者简介] 何书(1969—), 女 , 四川仪陇人 ,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
2004 .2 NTSFXYXB 73
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 , 语言中由此出现了“ 声近义通” 的 同源词 。“ 声义同原”体现了段玉裁对词的音义结合关系 以及同源词的产生问题有较明确的认识 。
(一)声义同原 。这是段玉裁论述音义关系的重要理 论 。是“声近义通”等学说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说文 · 示 部》 :“礻真, 以真受福也 , 从示 、真声 。”段玉裁注(以下简称 段注):“此亦当云 :`从示 、从真 , 真亦声 。 ' 不言者 , 省 也 。声与义同原 , 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 。”“声与义 同原” ,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 , 即词的音和义同一来源 。 就 单个的具体的词而论 , 其音和义来源于语言 , 同时产生 , 同时存在 , 紧密相依 , 不可分割 。其中语音是这个词的形 式 , 语义是这个词的内容 , 词正是形式与内容的完整统 一 。就整个词汇系统而言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 范围的扩大 , 词汇不断丰富 , 词义不断引申 , 新词也不断 孳生 。“ 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 就是在旧词引申到 距离本义较远之后 ,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 。 [5] 这类新词既然由旧词所派生 , 在意义上与旧词有一脉相 承的关系 , 由于声义同原 , 新词就常用与旧词相同或相
(二)对古今字的研究 段玉裁关于古今字的观点是 :“ 古今人用字不同 , 谓 之古今字 。” [ 1]“非如今人所言古文 , 籀文为古字 , 小篆 、 隶书为今字也 。” [1]段注所说的古今字 ,指记录同一个词 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 。他在为《说文》作注指出的古今字 中 , 有相当一部分的今字是由古字增添偏旁而成 , 二者 具有造字相承的同源关系 。 《说文 · 丘部》 :“虚 , 大丘也 。山昆山仑 丘谓之山昆 山仑虚 。” 段注 :“按虚者 , 今之墟字 , 犹昆仑今之山昆山仑字也 。”“ 虚” “ 墟”同属溪母 、鱼部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 虚为大丘 , 即所谓四方高 , 中央下者 , 故引申为虚空之称 , 其后引申 义行 , 又加土作`墟' 。 ”即“墟”为“ 虚”的后起孳生字 。 《说文 ·又部》 :“叉 ,手指相错也 。”段注 :“谓手指与物 相错也 , 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 , 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 是 以首笄曰叉 ,今字作钗 。”“钗”是“叉”的后起孳生字 。 (三)对形声字声符兼义现象的研究 1 、用“形声包会意” 、“ 会意兼形声” 、“凡从某之字多 有某义” 、 “ 凡同声多同义” 等术语 , 指出声符的兼义现 象 , 从而把声符相同的一组同源词系联起来 。《说文 · 部》 :“真 ,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 ”段注 :“凡稹 、镇 、 、讠真 、 月真 、填 、空真 、阗 、嗔 、滇 、鬓真 、王真 、真耳 、慎字皆以真为声 , 多取 充实之意 。其颠 、木真字以顶为义者 , 亦充实上升之意也 。” 段注指出 “ 稹” 、“镇” 、“ ” 等十三字具有相同的声 符 , 即“皆以真为声” ;意义上又“ 多取充实之意” , 声近义 通 ,所以这一组词属于同源词 。 《说文 · 句部》 :“ 钱句 , 曲也 。 从金从句 , 句亦声 。 ” 段 注 :“按句之属三字皆会意兼形声 , 不入手 、竹 、金部者 , 会意合二字为一字 , 必以所重为主 , 三字皆重`句' , 故入 句部 。” 《说文 · 句部》收有“笱” 、“拘” 、“ 钱句” 三字 , 按照 《说文》的体例 , 这三字应分别收入《竹部》 、《手部》和《金 部》 , 段注指出这三字表意的重点在于共同的声符 “句” , 声符“句” 声中兼义 , 因此这三字具有“ 弯曲” 义 , 是一组 同源词 。 2 .指出形声字声符的声近义通现象 。字形不同的谐 声偏旁 , 只要音同 ,所表示的意义也可能相同 。 例如 : 《说文 · 鼓部》 :“贲鼓 , 大鼓谓之贲鼓 。”段注 :“ 凡贲声字 多训大 , 如《毛传》云 :`坟 , 大防也' 、`颁 , 大首貌' 、`汾 , 大也' 皆是 。”“ 贲鼓” 、“坟” 与“ 颁” 、“汾”皆训大 , 两组字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