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和同源词
同源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映了词的音义联系的偶然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断丰富。
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
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例如:“言”和“语”是同义词,但两个词并不同源,特点不同。
“言”和“谚”、“唁” 同源,“谚”是传说,是主动说话,“唁”是慰问,也是主动说话。
“语”的同源词有“御”“”、“圄”、“”,“御”、“”、“圄”、都有“抵抗”义,“抵抗”是与对方相反的动作; “”是一种乐器上的装置,可以有开合的相关动作。
这几个词都具有“相对”这一特点。
由“言”和“语” 各自的同源词可以清楚地看出,“言”是主动说话,“语”是与人对答,互相交谈,这一差异正是由于它们不同源而造成的。
“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珏”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 是宫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
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ft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是酒厚;“脓”是汁厚;“”是衣厚;“”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是一种耳饰;“”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名词解释1
13、无句读:旧版古籍无句读的标志,更没有分词成语:是经过冶炼、长期习用而流传下来的固定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
15、典故:古诗文多用典,或称“用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7、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8、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9、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了文字。
10、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11、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51、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52、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53、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关系。
63、义界(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64、描写:即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6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66、比较:即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
67、举例:即举其一,以见其他。
68、由反知正:这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16、古译语:即音译的外来语。
17、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用,词的义项多起来了。
18、词义的减少:指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评王力的同源词与同义词关系论
那么, 应该怎样看待I源字与同义词及其研究的关系呢?必须明确同源词与同义词虽有某些 A l 相似点, 但它们是两种不同属性甚至是对立属性的语 言现象, 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研究。具体说 来, 其不同处有以下几条: 第 一, 聚合关系的性质、 特点不同。它们都是聚合关系的词群, 都必须在词群中存在。但词群 的性质 、 特点不同 同源词组巾的成员无论先后或同时产生 , 都必须有相同或相近的音 与义作维 系 的纽带, 组内诸词都是同 个源头滋乳发展而来, 这个所谓源头一般称为语根、 初文, 即形音义三者 最f. t 最简单的一个语言单位。其中音与义最重要,, i _ 个同源词组就是由这种语言单位系联起来、 含有共同音 与义, 并由它发展而成的词群。如八, 表剂分之意, 其同源词有分、 判、 半、 剖等, 都含剖 分意。专, 最早是纺专, 旋转的圆形物, 故由此产生转、 . 缚. 传 、 篆 啡. 团、 薄等字, 均有圆转意。有的 无形 , 如表示厚意的一组, 浓 、 醋等, 脓、 橄、 农声无厚意, 农声无非寄托 了 一个表示厚意的 nn 声。 og 无论有否本形, 均有一个声义的源头。同义词组中, 其中的成员无论先后或同时产牛, 同源还是异 源, 都必须有 」 个相同的意义( 即义位) 作为维系的纽带 , 而不论这些成员语 音的异同, 语音 卜 通常 还是异多于同。因此, 上举的三个同源词组都不能同时作同义词组。而翻开任何一种同义词典. 包 括工力《 古代汉语・ 常用词》 中所附的诸多同义词组 ,音义皆同” “ 的词组几乎没有一组。 第二, 组合标准不同。任何科学的分类都要符合穷尽性和排他性原则, 而为保证分类的排他 性, 分类只能根据一个标准来进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分类法, 则必须坚持把握一个主要标准, 而 主要标准是由事物的性质、 特点决定的 同源字组和同义词组虽然都涉及到音与义, 而且有时都可 以是“ 音义皆同”但由于性质、 特点的不同( 见上)它们组合的主要标准是不同的 王力在U 源字 , 司 论》 中从语音方面和词义方面分析同源字, 作为不同角度的研究当然可以, 但是若论决定同源字的 生要标准, 毫无疑问是语音( 也含义)而决不能把词义作为决定同源字的主要标准。而同义词 自然 , 也可以从语音和词义两方面研究, 但若论决定同义词的主要标准, 不容置疑是同义, 决不能把语音 作为同义词分类的主要标准。按照主要标准的不同, 两者的区别就很明显。就音而言, 同源字必须 要求语音的相同或相近, 这是它的“ 生命线” 。而同义词则否, 即使同组诸词语音相同相近, 这不过 是少数偶合的情况, 充其量提供了它们来源关系的一点信息, 却无关同义词研究的主要任务。就义 而言, 同义词的组合必须坚待按一个相同义和有相同的词性, 这是它的“ 生命线” 。而同源词则否, 它的相同的意义不是也不需要一个词义, 而是一个共同的义素, 所谓语根 、 初文之类, 对于一个同源 f 组中的诸词都是义素。王力谓同源字常常是“ 以某一概念为中心”不够准确, , 事实 上是“ 以某 一
同源词与同义词阐微
同源词与同义词阐微袁健惠【摘要】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源词和同义词.对于同源词和同义词问题前人虽有过相关的论述,但对同源词的"义同"和同义词的"义同"这一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鉴于此,本文从二者"义同"的区别入手,阐述了科学的区分方法.【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02(017)004【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同源词;同义词;义素分析法【作者】袁健惠【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2语源的本质是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体。
它们是在原始语中语义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与语音相结合而成的。
文字发明后,语源仍以文字为媒介转化为书面语词的音义,它是隐蔽、有限且成系统的。
语源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词的来源、历史、以及词语形式与意义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维能力的增强,词汇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踵事增华、孳乳繁衍的过程。
这种繁衍首先表现在同源繁衍方面,可以说,同源词存在于汉语中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汉语词汇系统中蕴含了无数的同源词,同源词是汉语语源学的研究对象。
但对于什么是同源词,学术界虽尚未得到一致的意见,王力、张世禄、陆宗达等先生都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同源词的音义关系作了说明。
其中王力先生的代表作《同源字典》标志着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源学已纳入科学化轨道。
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指出:“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个来源”。
他对同源字的这一界说影响很大,同时他又将同源词的语义亲缘关系概括为三种类型:即实同一词、同义词(包括完全同义、意义微别)、各种关系,这实际上是从词义的相通和词义引申变化的角度分析同源词的形成。
从王力先生的分类中,我们知道,同义词是同源词的语义亲缘关系的一种,但对于同源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如何,同源词的所谓“义同”与同义词中的“义同”是否是一回事,文中并未阐述。
第四节 同义词和同义词的辨析
• (三)探求本源分析法: • 这种分析法,是追溯同义词不同的 本义和根词,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特 点的不同和指向的不同。如果一时 找不到本义和根词,就系联它们的 引申义列和同源词,以展示其特点。 例如:
• (1)“迁”和 “徙”(移动、迁 移) • 两个词在很多地方都能互相置换, 唯有“迁官”与“徙官”意思不同。 “迁官”是提职,“徙官”是一般 的调职。
• 《说文》说:“迁,登也。”本义 是往高处挪动。 • 《诗经· 小雅· 伐木》:“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 乔迁
• (2)“潜”和“间” (悄悄地, 秘密地) • “随风潜入夜” 杜甫《春夜喜 雨》 •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 《鲁仲连义不帝秦》
• “潜”本义是“藏在水底”,引申 为“隐蔽”、“埋藏”义,再引申 为“秘密”义,它的特点是掩藏。 • “间”的本义是“缝隙”,引申为 “隔离”,“秘密”义是由“隔离” 引申来的,它的特点是隔开众人, 单与一个人说,或只有少数人知道, 大家不知道。
• • • •
“贫”和“穷” (匮乏): “贫” ——“富” “穷” ——“通”、“达” 《庄子· 德弃符》:“死生存亡, 穷达贫富。”
• (3)“坚”、“刚”、“强” (牢固 ) • “坚”专指土一类的东西,硬而不 易碎叫“坚”,它的反义词是 “脆”。 • “刚”专指金属一类的东西,韧而 富有弹性叫“刚”,它的反义词是 “柔”。
• “视”:近看 “望”:远看
• (二)对立意义分析法 • 这种分析法,是用不同的反义词来 辨别同义词的差异。每一个词都要 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跟一个与它意义 相对立的词构成反义词,用不同的 反义词可以衬托出同义词不同的特 点。
• (1)“精”和“纯”(不羼杂质 ) • “纯”——“杂” • “精” ——“粗”、“糙”、“粝” • 可见,“精”的特点在细巧,不在 纯真。
同源词
(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
官、吏——这两个词都有“官员”、“官吏”的意思,但词义适用的范围不同。“吏”的词义范围小,只用来表示官员,《说文》:“吏,治人者也。”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汉代以后,则专指小官和差役,《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的词义范围大,可以表示职位较高的官员,《说文》:“官,吏事君也。”《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也可以表示“官府”,如《礼记· 玉藻》:“凡君 召,…… 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注:“官,谓朝廷治事处也。”也可以表示“官职”,如《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等等。
类义关系的词语
类义关系的词语
1.同义词:指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如“美丽”和“漂亮”、“幸福”和“快乐”。
2. 反义词:指意思相反的词语,如“好”和“坏”、“大”和“小”。
3. 上下义词:指一组词语中,一个词语是另一个词语的上下级关系,如“水果”和“苹果”、“动物”和“狗”。
4. 同源词:指来自同一语言根源的词语,如英语中的“nation”和“national”。
5. 近义词:指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语,如“家”和“宅”、“晚餐”和“晚饭”。
6. 异义词:指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意思,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土堆。
7. 同音词:指发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词语,如英语中的“flower”和“flour”。
8. 同形词:指拼写相同但意思不同的词语,如英语中的“lead”和“lead”。
以上词语是类义关系中常见的一些词语。
了解这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也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1 -。
浅析同源词与同义词的辨析
浅析同源词与同义词的辨析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认为“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①他还认为,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而同义词却未必都是同源字。
在这一观点上,我们结合各家对“同源词”与“同义词”的定义来研究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辞海》语言分册“同源词”条载:“词汇中意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如汉语中的‘柔’和‘弱’,‘刚’和‘强’,‘明’和‘灭’,‘寒’和‘暖’,就意义上看,有同义和反义的关联,就声音上看,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张世禄《汉语同源词的孳乳》指出:“所谓同源词,是指音近义通或者音同义近,可以认为同一语源,即表示相关意义的音素派生出来的词。
”王蕴智《同源字、同源词说辨》中指出:“凡语音相同或相近,具有同一语义来源的词叫同源词。
”白兆麟《简明训诂学》指出:“同一词根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同源词,顾名思义是语源相同的词。
语源是语言中载义的音节,包括声韵两部分,同源词必须是同音(双声兼叠韵)的词,包括各种通转关系在内。
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指出“……由同一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
”他在《训诂与训诂学》中还说:“……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旧词引申到距离本义较远之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产生语词的分化。
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
在同族词中,派生词的音义是从其语根的早已约定俗成而结合在一起的音义发展而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音近义通’现象。
”从王宁先生的论述可知,同源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音近义通”,故分析同源词有两个线索,一为音近,一为义通。
《新华字典》:“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在侯学超、王理嘉的论文《怎样确定同义词》中指出:“同义词的传统定义为‘语言中发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王力:“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在某一个义项和那个词的某一个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
同源词与同义词辨析_杨宏
!一 "
" 同源词 $ 是指一种语言内部在发生学上有 共同来源的词 ! 它们的核义素 !即词源意义相同 ! 而类义素不同 % 同时 !它们必须有很近的声音关 系 % 如 " 乔 $&" 荞 $&" 桥 $&" 峤 $&" 鞒 $&" 足乔 ’ 高跷之 ( 跷 ) 的异体字 *$! 它们的词汇意义分别是 + 高的 树木 & 高的秆子的植物 & 高于水面的梁木 & 尖而高 的山 & 马鞍上高拱的部分 & 抬高腿的动作或使人 变高的娱乐活动 " 高跷 $%不同的词汇意义背后却 包含着相同的词源意义 +高 %在字形上 ! 同源词往 往有相同的声符 ! 这个声符既提示字音 ! 又解释 所记录词的来源 ! 我们叫它 "释源声符 $% 上面各 字中的 " 乔 $! 就是有双重的功能 + 提示这些词读 音跟 " 乔 $ 的读音 "!"!# $ 相同或相近 ! 同时把自身 "高 $的意义带进这组同源词 % 当然 !也有相当一 部分来源相同的同源词从字面上看形体完全无 关 ! 如 "宏 &洪 & 江 & 鸿 $!分别表示空间里很大的声 音 & 大水 & 大河 & 大鸟 ! 有共同的源词 "大 $! 上古音 声音很近 !" 宏 $ 是匣纽蒸部字 !" 洪 & 鸿 " 都在匣纽 东韵 ! 完全同音 !" 江 " 上古音在见纽东韵 ! 匣 & 见 纽是牙音和喉音 ! 声纽近 $ 韵部 " 蒸 $&" 登 $ 更是很 方便的通转关系 ! 所以这组词看似字形无关 !实 则为音近义通的同源词 % 而同义词是指两个或多个词有不同的来源 &
同义词与同源词
• 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
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 字通》: “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
“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韩非子·饰邪》:“语 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 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左传·宣公二
共观而言之。”“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 《说文》:“察,覆也。从宀、祭。”徐锴《说文系传》:
“察,覆审也。从宀,祭声。”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 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左传·庄公十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的本义是以手加
• 书、籍——这两个词都是指“书本”。但“书”偏 重于文字内容,“籍”偏重于簿册档案。《说文解 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正 字通》: “凡载籍谓之书。”《说文》:“籍,簿
书也。”《释名》:“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 口也。”作动词用时,“书”强调“书写”,“籍” 强调“登记”。
• 府、库——这两个词都指收藏物品的库房, 但“府”指收藏文书财物的库房,“库”指 收藏兵车武器的库房。《说文》:“府,文 书藏也。”“库,兵车藏也。” 《尚书·大 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孔 颖达疏云:“府者,藏财之处。”《礼 记·曲礼下》:“在库言库。”郑玄注云: “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 《吕氏春秋·分 职》:“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财物)与众, 出高库之兵(武器)以赋民。”句中“府”、 “库”的差异十分清楚。
• 门、户——这两个词都指房屋的出入口,但所指对 象有异:《说文》:“门,闻也。从二户,象 形。”“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玉篇》: “门,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 门。”“户,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户,两扉曰门。” 由上述材料可知,“门”和“户”的差别是:“门” 是两扇的,“在区域”,即大门;“户”是一扇的, “在堂房”,即房门。
英语同源词
英语同源词以下是20个包含英语同源词的内容:一、act1. 同源词:action(名词,行动)、active(形容词,积极的)、actor (名词,男演员)、actress(名词,女演员)2. 英语释义:do something; perform an action.3. 短语:act as(充当)、act out(表演出来)4. 用法:作动词时,可表示“行动;表演;起作用”等。
作名词时表示“行为;法案”等。
5. 双语例句- 动词:He acts very well in this play.(他在这部剧中表演得非常好。
)- 名词:It was an act of kindness.(这是一个善举。
)二、beauty1. 同源词:beautiful(形容词,美丽的)、beautify(动词,美化)2. 英语释义:the quality of being pleasing to the senses or to the mind.3. 短语:beauty spot(风景区;美人痣)4. 用法:beauty为名词,可指人或事物的美。
5. 双语例句- Her beauty attracted everyone.(她的美貌吸引了所有人。
)三、build1. 同源词:building(名词,建筑物)、builder(名词,建筑者)2. 英语释义:construct (something) by putting parts or material together.3. 短语:build up(逐步建立;增强)4. 用法:可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5. 双语例句- They are building a new house.(他们正在建一座新房子。
)四、care1. 同源词:careful(形容词,小心的)、careless(形容词,粗心的)、carefully(副词,小心地)2. 英语释义:feel concern or interest; attach importance to something.3. 短语:take care(注意;小心)、care for(照顾;喜欢)4. 用法:可作名词和动词。
同源词名词解释
同源词名词解释同源词是指在不同语言中具有相同词根的词语。
这些词语可能有着不同的意思和拼写,但是它们的词根是相同的,源自同一个单词。
同源词的存在是由于不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同的词根,并且这些词根在不同语言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同源词的出现反映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的起源。
举个例子,英语中的 "mother" 和德语中的 "Mutter" 就是同源词。
它们的词根都来自古印欧语言中的词语 "mater",意思是"母亲"。
虽然英语和德语的发音和拼写不同,但它们的词根是相同的。
同源词不仅存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也存在于其他语言中。
比如,中文和日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有同源词。
比如,中文的 "书" 和日语的 "本" 就是同源词,它们的词根都来自古汉语的词语"本",意思是"书籍"。
虽然中文和日语的发音和拼写不同,但它们的词根是相同的。
同源词的存在使得学习不同语言变得更容易。
如果我们学会了一个词语在自己的语言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同源词在另一个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这样,我们可以更快地理解和学习另一个语言。
同源词也可以帮助我们探究不同语言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研究同源词,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共同起源和演变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同源词是指在不同语言中具有相同词根的词语。
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的起源。
通过学习同源词,我们可以更快地学习和理解不同语言,并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和概念等同的词语
和概念等同的词语概念等同的词语是指在语义上具有相同或非常相似意义的词语。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概念等同词语,并对其相关特点进行解释。
一、近义词近义词是指在意义上相似或接近的词语。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义内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在某些场合互相替换使用。
例如,"美丽"和"漂亮"是近义词,它们都表示外表或风景等方面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此外,"高兴"和"愉快"、"聪明"和"机智"等也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
二、同义词同义词是指在字义上或某一特定语境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同义词往往具有相近的内涵、外延和词义,可以基本互文替换。
比如,"乐观"和"积极"、"希望"和"期待"都是一些常见的同义词。
同义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三、词汇上下位关系概念的上下位关系是指两个词语之间存在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
上位词是指泛指概念的词语,它的内涵较宽,而下位词则是指具体表示概念的词语,它的内涵较窄。
比如,"水果"和"苹果"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水果"是泛指各种种类的果实,而"苹果"则是具体的一种果实。
四、词语辨析词语辨析是指在语义上非常相近或者近似的词语,通过对比它们的内涵和用法的区别,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述。
例如,"教育"和"培养"都可以指人的教育行为,但前者更侧重于知识和道德方面的传授,后者更侧重于潜能的发展和培养。
五、同源词同源词是指来自于相同词根或词源的词语,它们的形态和意义可能有所变化,但仍然具有某种联系。
例如,"国家"和"国际"都来自于"国"这个词根,前者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国家,后者则指的是多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什么是同义词
什么是同义词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
拼音tóng yì cí 注音ㄊㄨㄥˊ ㄧˋ ㄘˊ
词性名词
基本解释
◎ 同义词tóngyìcí
[synonym] 词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词
引证解释
1. 词汇学中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王力《逻辑和语言》三:“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是所谓同义词,例如‘肥皂’又叫‘胰子’,衣服又叫‘衣裳’。
” 王力《理想的字典》:“世上真正的同义词极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
因为每一个词汇往往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而所谓同义词者,往往只能在一个意义上是相同的。
”
2. 同“ 同义语”。
祖慰节流《线》三:“先驱常常和异端是同义词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同义词和同源词是古代汉语中两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和同源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和同源词的判断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同义词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例如,《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贫、穷——这两个词都有“贫穷”之义。
“贫”的本义是缺少钱财,《说文》:“贫,财分少也。
”“穷”的本义是“极”、“尽”,常用以指仕途不得志。
“贫”的反面是“富”,“穷”的反面是“达”。
“穷”的引申义是“贫穷”、“穷困”,与“贫”同义。
但“穷”在程度上高于“贫”。
《左传·昭公四年》:“分贫振穷。
”孔颖达疏:“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
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生业。
”《荀子·大略》:“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
” 等等。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门、户——这两个词都指房屋的出入口,但所指对象有异:《说文》:“门,闻也。
从二户,象形。
”“户,护也。
半门曰户,象形。
”《玉篇》:“门,人所出入也。
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
”“户,所以出入也。
一扉曰户,两扉曰门。
”由上述材料可知,“门”和“户”的差别是:“门”是两扇的,“在区域”,即大门;“户”是一扇的,“在堂房”,即房门。
书、籍——这两个词都是指“书本”。
但“书”偏重于文字内容,“籍”偏重于簿册档案。
《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正字通》:“凡载籍谓之书。
”《说文》:“籍,簿书也。
”《释名》:“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
”作动词用时,“书”强调“书写”,“籍”强调“登记”。
府、库——这两个词都指收藏物品的库房,但“府”指收藏文书财物的库房,“库”指收藏兵车武器的库房。
《说文》:“府,文书藏也。
”“库,兵车藏也。
”《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孔颖达疏云:“府者,藏财之处。
”《礼记·曲礼下》:“在库言库。
”郑玄注云:“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
”《吕氏春秋·分职》:“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财物)与众,出高库之兵(武器)以赋民。
”句中“府”、“库”的差异十分清楚。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哭、泣、号、啼——这四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
“哭”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
”《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
”段玉裁注:“‘哭’下曰:‘哀声也。
’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
此哭、泣之别也。
”“号”的本义是高声呼叫,引申指带着言词诉说的呼号,《汉书·刘向传》:“而号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
’”颜师古注:“号,谓哭而且言也。
”《颜氏家训·风操》:“礼以哭有言者为号。
”《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弔之,三号而出。
”“啼”指放声大哭,悲痛之声甚于“哭”,《庄子·骈拇》:“枝于手者,龁之则啼。
”(“枝于手”指大拇指旁歧生一指,成六指;“龁”是“咬”、“咬掉”之义。
)观、察、看、望——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
”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
”《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
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
从宀、祭。
”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
从宀,祭声。
”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看”的本义是以手加额遮目而望,《说文》:“看,睎也。
从手下目。
”桂馥《说文义证》:“《九经字样》:‘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故看从手下目。
’”徐锴《说文系传》:“以手翳目而望也。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玉篇》:“望,远视也。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执、秉、操、持、握——这几个词都表示用手拿,但“拿”的特点不同。
“执”的本义是拘捕罪人,引申为“拿”,强调把东西拿紧握牢,勿使丢失。
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文子执戈逐之。
”《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秉”的本义是“禾束”,“从又持禾”会意,引申为“拿”,它的特点是只表示用手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如《诗经·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龠指舞龠,三尺长、六个孔的管状乐器;“翟”指作舞具的山鸡羽毛。
)“操”的本义是“把持”,即用手抓住,其特点是强调拿得稳,掌握得熟练。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由此引申出“操纵”、“驾驭”之义,重在“稳”、“熟”,《庄子·达生》:“津人操舟若神。
”“持”所表示的“拿”义,强调托扶、保持不变,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托着下巴)。
”其引申义“掌管”,仍强调“维护”、“保持”,如《乐府诗集·陇西行》:“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
”“握”的词义特征,是强调把较小的东西握在手掌之中,如《诗经·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郑玄笺:“持粟行卜,求其胜负,从何能得生。
”《楚辞·九章·抽思》:“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粟”、“瑜”均是小物,故用“握”字。
(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
“周”的本义是“密也”,从用口会意,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何晏注:“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杀、弑——这两个词都有“杀死”之义,但“杀”重在叙述事实,是中性词;“弑”是臣子杀君,儿子杀父,重在“正名”,古代是贬义词。
《说文》:“杀,戮也。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说文》:“弑,臣杀君也。
”段玉裁注:“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
《春秋》,正名之书也,故言弑不言杀;三传,述实以释经之书也,故或言杀、或言弑。
”《周易·坤卦》:“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
”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
”《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
”郑玄笺:“有钟鼓曰伐。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
”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
伐者,敌国相征伐也。
”“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
“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眷、顾——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
“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说文》:“顾,还视也。
”《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矣。
”毛亨传:“迴首曰顾。
”“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
”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
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疾、病——这两个词都表示病和生病,但“疾”一般指轻病,“病”则指重病、重伤。
《说文》:“疾,病也。
”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论语·秦伯》:“曾子有疾。
”《说文》:“病,疾加也。
”《玉篇》:“病,疾甚也。
”《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