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联同源词。

合集下载

【精编】第五节-同源词介绍幻灯片

【精编】第五节-同源词介绍幻灯片

与RTXA相比其主要不同点:
➢ CH530 控制平台 ➢ CH530 健全完善的控制 ➢温度 & 压力 & 膨胀阀采用CH530 总线控制 ➢控制更精确,运行更可靠.
➢低噪音Skinny IV 风机
➢静音功能(制冷) ➢重新设计盘管
➢ 采用4 排结构,机组结构更紧凑。 ➢ 基于CFD的分析,采用不等同回路的穿管模式 ➢ 油冷却分外布盘管两侧的底部,改善翅片的结霜。 ➢ 冷凝器与过冷部分集成,盘管侧的换热大大增强 ➢ 优化设计了液体分布器,改善了制热运行。
•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 华中工学 院出版社
• 张志毅 《词汇语义学》 商务印书 馆
• 石安石 《语义论》 商务印书馆
• 高守纲 《汉语语义学》 北大出版 社
复习题
• 一、解释加横线词义 •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3.颖考叔为颍谷封人。 • 4.而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 王维《淮城曲》: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故人。”
• “浥”和“浸”、“淫”、“悒” 是同源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轻微 而延展。
• 《楚辞·远逝》:“同邑邑而蔽之。” 《长门赋》:“舒息悒而增欷兮。”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 离原上原,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 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情。”“离”是“丽”的同音借用 字,“丽”有“附着”、 “连接” 的特点,与“联”、 “络”等词同 源。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ystem-1.1version特灵中央空调机组
概述
•RTXA+ 系列产品 •机组主要部件 •机组吊装和安装 •调试和维护保养 •常见故障

理解中的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

理解中的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

理解中的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在语言学中,借词和同源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词汇量,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文化背景。

通过深入理解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一、借词的意义1. 借词的定义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词汇的现象。

这种借用可以是因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似的词汇,也可以是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借词是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 借词的意义借词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扩大词汇的范围。

通过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我们可以为语言增添新的含义和概念。

同时,借词还有助于促进各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3. 借词的特点借词通常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以适应借入语言的音系和词汇特点。

比如,英语中的“piano”是从意大利语的“piano”借入的,但发音和拼写都发生了变化。

二、同源词的意义1. 同源词的定义同源词是指不同语言中源于同一个词根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不同语言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它们有着共同的语源和意义。

2. 同源词的意义同源词的存在表明了各种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渊源。

虽然在不同语言中的形态和发音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意义和基本构词方式是相似的。

通过理解同源词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不同语言的词汇。

3. 同源词的分类同源词可以分为直接同源和间接同源。

直接同源指的是两个语言中的词汇形态和发音基本上是一致的,如英语中的"water"和德语中的"Water"。

间接同源指的是通过中间语言的转换和演变而形成的同源词,如英语中的"father"和拉丁语中的"pater"。

三、借词和同源词的意义对语言学习的影响1. 扩大词汇量借词和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借词和同源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

2. 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借词和同源词的存在反映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渊源。

汉语同源词

汉语同源词

汉语同源词一、同源词的定义同源词是指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

这些词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联系,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声符,在意义上也存在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例如“长”(cháng,长短)和“长”(zhǎng,生长),它们读音相近,意义上有引申关系,是同源词。

二、同源词形成的原因1. 语音演变-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音会发生变化。

由于地域差异、时间推移等因素,同一个语源的词在不同的发展分支中可能会有语音上的差异,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语音相似性。

例如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许多方言中发生了不同的演变,但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联系仍然可以通过历史语音学的研究方法找到线索。

2. 语义引申-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对词语的意义进行引申。

一个词的原始意义可能会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认知的发展等原因产生新的意义。

当这种意义的引申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分化出不同的词,这些词由于有着共同的语义源头,就成为了同源词。

比如“朝”,本义是早晨(zhāo),因为古代臣子早晨要上朝拜见君主,所以又引申出朝廷(cháo)的意思,“朝”(zhāo)和“朝”(cháo)就成为了同源词。

三、同源词的判定方法(人教版相关内容)1. 语音方面2. 语义方面- 要分析词的意义关系。

同源词的意义可能是相同、相近或者有引申关系。

比如“顶”和“颠”,都有物体的最高部位的意思,是意义相同的同源词;“亡”(逃亡)和“无”(没有),意义相近,也是同源词;而像前面提到的“长”(cháng)和“长”(zhǎng)则是意义引申关系的同源词。

3. 文献例证- 从古代文献的使用情况中寻找证据。

如果在古代文献中,两个词在语义和语音上都有联系,并且经常有类似的用法或者出现在相关的语境中,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同源词。

例如“景”(yǐng,影子)和“影”,在古代文献中,“景”较早出现,后来“影”逐渐取代了“景”表示影子的意思,从文献的使用演变过程也可以证明它们是同源词。

论述语言中同源词、借词与关系词的鉴定理论

论述语言中同源词、借词与关系词的鉴定理论

论述语言中同源词、借词与关系词的鉴定理论同源词、借词和关系词是语言学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出现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分别对同源词、借词和关系词的鉴定理论进行论述:1. 同源词鉴定理论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词根或同一词源发展而来的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

在鉴定同源词时,需从语音和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考察。

具体而言,从语音层面上看,同源词在不同语言中的音形对应关系应该是比较相近的,而从语义层面上看,同源词则具有相似或相近的词义。

例如,英语单词father和德语单词Vater虽然词形不同,但它们在语音层面的对应关系是相似的——两个词的起始辅音、元音和重音的位置都是相同的。

在语义层面上,它们的词义更是非常相似——都表示“父亲”的意思,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是同源词。

2. 借词鉴定理论借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而成为自己的词汇。

在鉴定借词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借词的来源语言、词形和词义等。

首先,可以通过查找借词的源头语言,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同一语系或是否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其次,可以通过比较借词与其原本所属的语言中的词形是否相同,来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借词关系。

最后,考察借词的词义和本土语言中的同义词,以确定它们在词义方面是否存在相似之处。

例如,汉语中的“咖啡”一词即为从阿拉伯语中借用过来的,经过了汉语的语音、语态的变化,而在词义方面,它依然表示“一种由咖啡豆磨制而成的饮品”,与其阿拉伯语原意相符。

3. 关系词鉴定理论关系词是指在一段话语中起到联系上下文、引出从句或修饰其他成分等作用的词汇,如“因为”、“如果”、“所以”等。

关系词的鉴定主要从语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来考虑。

从语法角度看,关系词是否符合语法要求或是否与其他单词有搭配关系等是鉴定该词是否为关系词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关系词在语句中往往起到连接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在鉴定关系词时也需考虑其在文本中的位置和功能。

从语义角度看,关系词应该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境要求,且在修饰其他成分时需要表达出其从属关系和修饰的语义,否则可能会违背文意。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

《释名》同源词疏考《释名》同源词疏考陈建初(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刘熙《译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探索语源的着作.本文对其中部分同源词进行考证阐释,以验证它们的可靠性.同时,考证中还推论系联了其他同源词.关键词:释名;同源词;考证本文考证《释名》中部分同源词,行文体例一依拙文《(释名)同源词疏证》(载《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1.脐一剂(释形体67J刘熙:"脐,剂也,肠端之所限剂也."今按:剂,齐断之义;从齐,齐亦声."《尔雅?释言》:"剂,剪齐也."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邢呙疏:"剂,为齐截也."《后汉书?刘梁传》:"《春秋传》日:'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李贤注:"《左传》作齐."王力《同源字典》以剂与齐为同源.《尔雅?释言》:"齐,中也."王引之《经义述闻》:"人脐居腹之中央,故谓之脐.脐者,齐也."按,王氏以为脐得名于齐,而刘熙以为脐得名于剂.从剂,齐同源而推,从系源的角度来考察,两说皆可懿行《尔雅义疏》日:"齐者平也,等也,皆也,同也,又整齐也,五者实一义,皆无长短高下之差,故为中也."则《尔雅》训齐它齐声字也有取平齐,等齐之义者,可为推证.如:侪,等辈,指人的地位,身份,辈份等等相平齐,属同类,同等之人.齑,《说文》日:"等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与侪略同."齑,《说文》日:"材也."段玉裁注:"取人材整齐之意."又《释名?释丧制》:"齑,齐也."《说文》:"齑,缏也."朱骏声日:"缝缉其边日缏."按,取缉齐之义,故文献通用齐字,《仪礼?丧服记》:"若齐,裳内衰外."胡培翠正义:"齐,谓缉其边."语音关系:脐与剂,皆从纽脂韵,双声叠韵;侪,崇纽脂韵;齑,齑,从纽脂韵;窬,精纽脂韵;精从为旁纽,崇与从为准双声,皆脂部叠韵.2.坐一挫(释姿容20)刘熙:"坐,挫也,骨节挫诎也."今按:挫,折屈之义;坐,两膝折屈,臀着于足上,故二者同源.《周礼?考工记?轮人》: "外不廉而内不挫."郑玄注"挫,折也."《庄子?天地》:"不以物挫志之谓完".成玄英疏:"挫,屈也."《孟子?滕文公》:"威武不能屈."赵歧注:"屈,挫其志也."按,挫为使屈之义.《论语?乡党》:"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刘宝楠正义引江永《图考》日:"古人之坐,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以膝隐地,以尻着踱,而体安者,坐也."则坐的特点正是膝胫折屈,身体较站立为短,故坐声字既有折屈义,又多有短小义.如《说文》:"坐fJ,折伤也."段玉裁注:"与手部挫音同义近."《玉篇》:"判,去芒角也."去物之芒角即折断之义.物折断则短小,如《说文》:"荃,斩刍."段玉裁注:"谓以铁斩断之刍."《资治通鉴?周纪五》:"置荃豆于前而马食之." 胡三省注:"堇,寸斩之藁."即斩切细碎的刍草.又《周礼?天官?醢人》郑玄注:"作醢及鬻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堇之."孙诒让正义:"荃,引申为细切肉之称."其他如:锉,垄,脞,脞,痤,矬等字皆有短小义…"",可证坐之与挫,语源实同.语音关系:坐,从纽歌韵;挫,精纽歌韵;,堇,清纽歌韵;精清从为旁纽,皆歌部叠韵.3.蹋一榻(释姿容46)刘熙:"蹋,榻也,榻着地也."今按:蹋,以足着地;榻,低矮近着地的床具,故二者同源.《说文》:"蹋,践也."《慧琳音义》卷四十四"蹴蹋"注引《埤苍》:"蹋,谓足着地也."字亦作踏,《玉篇》:"踏,足着地."《说文新附》:"榻,床也."《玉篇》:"床狭而长谓之榻."《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日床,……长狭而卑日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则榻是一种低矮近着地面的床.又:"榻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按刘熙的说法,大床前蹋脚以登床的小床叫小榻,还是取低矮近着地为义.但"榻登"应是指铺在榻上的毛毡之类,字又写作作者简介:陈建初(1955.),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28郑庆君:《释名》同源词疏考也有含贴着义的,如褐,贴身的汗衣;揭,以纸贴着器物以捶印文字图案(今写作"拓"),皆与蹋,榻同源o[2](m23)语音关系:蹋,榻,定纽盍韵,双声叠韵;褐,《玉篇》丁塔切,透纽蕖部;搦,《广韵》i乇合切,透纽合部.透纽双声,与定为旁纽,合与菜为旁转,合部古音并入缉部,蕖部古音并入盍部,古音缉盍旁转.——踌(释姿容56)刘熙:"持,踌也,踌之于手中也."今按:踌,止也;持,使物止于手中,执之也.毕沅疏证:"案持之手中亦止义也."故二者同源.《广雅?释诂》:"踌,止也."《慧琳音义》卷七十四"踌立"注引《说文》:"踌,行步不前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松乔高踌孰能离."刘良注:"踌,立也."又《西京赋》:"踌游极于浮柱,结重栾以相承."薛综注:"踌,犹置也."字又作止等,《玉篇》:"止等,止不前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列子? 汤问篇》:'不得踅止寻'.止等,与踌同."《说文》:"持,握也."《左传?昭公元年》:"子与子家持之."孔颖达疏:"持,谓执持之也."《诗?大雅?凫骘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孔颖达疏:"执而不释谓之持."执而不释是持的特点,正含止之义.按古汉语中寺声(寺从"之"声)字多有止义,如:侍,待,等,时,峙,恃,等等."持"之音义与之相通,语源当相同,则刘熙以"踌"为训,可以信从.语音关系:持与踌,定纽之韵,双声叠韵.5.寝一侵(释姿容82)刘熙日:"寝,权假卧之名也.寝,侵也,侵损事功也."今按:侵,渐次进入,引申指军队渐次进入他国;寝,卧睡,人睡觉亦渐渐而入睡,故二者同源.刘熙以侵训寝,从系源而言有理,但申训以为取"侵损事功"之义则难从.《说文》:"侵,渐进也."段玉裁注:"又侵陵,亦渐逼之义."《易?谦》:"利用侵伐."焦循章句:"侵,渐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钟鼓日伐,无日侵."孔颖达疏:"寝钟鼓以入其境日侵."按孔氏此以寝说侵,说明二者声义相通,但以为取止息之义,不从.《说文》:"寝,病卧也."又:"寝,卧也."王筠句读:"此为日入而息之字."则睡卧之寝本字作寝,但文献通用寝.《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刘宝楠正义引郑注:"寝,卧息也."其它与"侵"同声符字有渐进之义者如:浸,浸润,水渐次进入,《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郭庆藩集释引《正韵》: "浸,渍也,又渐也."《易?迈彖传》:"浸而长也."孔颖达疏:"浸者,渐进之名."字又作寝,《汉书?成帝纪》:"寝以成俗."颜师古注:"寝,渐也."按,《释名?释疾病》:"目生肤入眸子日浸.浸,侵也,言侵明也,亦言浸淫转大也."此种目病日浸,亦取渐进而入眸子之意.稷,古人指阴阳相侵之气,或谓日旁云气,认为不祥之兆.《左传?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衩,非祭祥也,丧氛也."孔颖达疏引郑注:"稷,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是亦取渐入之义.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亏}与蔓,草覆地.《说文》:"蔓,覆也."徐锴系传:"蔓,草覆地."按,草之覆地犹水之浸润,亦渐渐而进之义.豉,淹制豆豉,其过程亦渐渐浸渍之,故《广雅?释器》:"豉谓之睹."王念孙疏证:"最犹寝也."按曼声之字音义多通,故刘熙以为寝))之与侵同源,盖可信也.语音关系:寝与侵,清纽侵韵,浸,衩,蔓,精纽侵韵;最,《广韵》七林切,清纽侵部.精清旁纽,皆侵部叠韵.6.眠一泯[恨](释姿容83)刘熙:"眠,泯也,无知泯泯也."今按:眠,睡眠,睡眠则视不见而觉无知,故刘熙以"无知泯泯"为训,当可从.但"泯泯"为叠音词,状无知之貌,"泯"非其本字.《尔雅?释诂》: "泯,尽也."邢罱疏:"泯者,灭尽也."《诗?大雅?桑柔》:"靡国不泯."毛亨传:"泯,灭也."马瑞辰传笺通释:"泯者,f民之假借."王引之《经义述闻》即训为:"泯,乱也."桂馥《札朴》卷一:"泯泯棼棼,泯,正作f民."则泯泯之泯,本字当作一『民.《说文》:"恨,恢也."又:"恢,乱也."桂馥义证:"f民,或借泯字."《玉篇》:"泯,泯泯,乱也0"《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蔡沈集传:"泯泯,昏也."两例中,泯字皆t民之借字,而昏乱与无知义近,可见刘熙所训"无知泯泯",亦为t民之借也.按眠与泯亦通用,《廿二史考异?史记五》:"视眩眠而无见兮."钱大昕按:"《汉书》眠作泯.泯,眠声相近."《广雅?释诂》:"眠,乱也."此眠亦当『民之借字(王念孙《广雅疏证》以为与"瞑"通)J,但从语源上说,眠与t民当可通.另外,二者皆从民得声,"民"本身亦有无知,昏冥之意.《苟子?礼论》:"外是,民也."杨惊注:"民,民氓,无所知者."《史通?自叙》云:"民者,冥也,冥然罔知."《书?多士序》:"迁殷顽民."江声集注音疏:"民,无知之称."《周礼?地官?遂人》:"致田亡以田里." 郑玄注:"变民言田亡,异外内也."贾公彦疏:"民者,冥也;田亡者,懵懵.皆是无知之貌."按民之训昏冥无知,不能完全理解为阶级偏见和贱民思想作祟,而应看作是社会观念在语源义上的文化积淀,有认知的心理基础.而且据郭沫若考证,民的金文字形象利刃插入左目而盲之,则民的本义与盲相通,含有昏冥无视,懵懵无知之意,引申指众萌,民众,则眠,f民之声符承载的语源义相同,当可信.又王力《同源字典》分别以眠与瞑,瞑与冥同源,则两条可以系联,冥声之字可进一步证明眠之得名,取昏冥无知之义.语音关系:眠与{民,明纽真韵,双声叠韵.7.寤一忤(释姿容85)刘熙日:"寤,忤也,能与物相接忤也."今按:忤,逆反,相反之义;寤,寐而转寤,即睡觉醒来,与寐相逆反,故二者同源.《淮南子?主术训》:"故智者先忤而后合."高诱注:"忤,逆也".《汉书?刘向传》:"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忤于贵戚尚书."颜师古注:"忤犹逆也."逆可训迎,迎,逆义通,故引申为接触,迎遇义,刘熙所言"与物相接忤"是也.《史记?刺客列传》:"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 1292o07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第4期司马贞索隐:"忤者,逆也.不敢逆视,言人畏之甚也."按,逆视即迎视,不敢忤视即不敢迎面看他.忤,字又作牾,《说文》:"牾,逆也."又作迕,《管子?君臣》:"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尹知章注:"迕,背."《汉书?灌夫传》:"与太后家迕."颜师古注:"迕,相逆忤也."《说文》:"寤,寐觉而有信日寤".《汉书?董仲舒传》:"朕夙寤晨兴."颜师古注:"寤寐之觉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三"觉寤"注:"寤,眠后觉寤也."皆与寐,眠等相对而言,是寤之得名,确当取忤逆为义.按吾声(吾从五声,五有交午义)与午声字义通,从吾,从午得声之字多取逆反义,如:悟,觉悟,由蒙昧到觉悟,犹如从寐眠到睡醒,悟亦取逆反为义,故王力《同源字典》以寤,悟同源. 牾,与镭同.《方言》卷十三:"适,牾也."钱绎笺疏:"牾,相触迕也."《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无敢牾陛下言者."胡三省注:"牾,逆也."逼,同迕,《尔雅?释言》:"逼,寤也."陆德明释文:"孙本吾字作午."郭璞注:"逼,相干寤."按,干寤犹触迕也.梧,支撑房梁的斜柱,取触迕为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离褛梧而相撑".李善注引《汉书音义》臣瓒日: "邪柱为梧."刘良注:"梧,逆也."晤,相遇,接触,今言会晤.《诗?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毛亨传:"晤,遇也."郑玄笺:"晤,犹对也."毕沅《释名疏证》:"晤之义为接晤."捂,《集韵》:"斜相抵触也."《史记集解序》:"或有抵捂." 司马贞索隐:"捂,亦斜相抵触之名."《仪礼?既夕礼》:"则捂受之."郑玄注:"谓对相授."贾公彦疏:"捂即逆也."按,五,古文作X,许慎说象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交午实即交X.又《说文》:"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午逆即忤逆,牾逆,则午之训牾,即借为X(五),故五声字与午声字义通,语源义多相同.王力《同源字典》以寤与悟同源,又以忤(牾牾午迕悟)与逆同源,实则可系联为同族词.语音关系:寤,忤,悟,牾,逼,梧,,晤,捂,皆疑纽鱼韵,双声叠韵.——蹇(释姿容87)刘熙日:"嚏,定也,声作定而出也."今按:定,碍滞不通;嚏,鼻塞不通而气喷出阻塞发出声音,故二者同源.《说文》: "囊,碍不行也.:'王筠句读:"囊乃事之有碍,非物之有碍,祗是行不去耳."段玉裁注:"定,即踬字,音义皆同."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踬碍"注引《通俗文》:"事不利日踬,限至日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六"道踬"注:"踬,碍不通也."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囊其尾."马瑞辰传笺通释: "囊,与踬通."《说文》:"嚏,悟解气也."朱骏声通训定声: "嚏,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喷嚏"注引《考声》:"嚏,气奔鼻而嚏也."又引《说文》日:"鼓鼻而气悟解日喷嚏".则嚏之为名,取于鼻气受滞碍,冲破滞碍而出,冲破滞碍则发出声音,这就是刘熙所谓"声作囊而出",实际上应该说:"定而出声作".然则喷嚏者,喷囊之义也,嚏与囊同源当不必疑.语音关系:嚏,透纽质韵;熏,端纽质韵.旁纽叠韵.——完f释长幼17)刘熙E1:"九十……或E1龊齿,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完齿也."今按:兑,小兄,完童;龊,老人新长出的小完牙齿般的细齿,故二者同源.《说文》:"兄,孺子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幼小之称."《汉书?张汤传》:"汤为兄守舍."颜师古注:"称为完者,言其尚幼小也."《说文》:"觇,老人齿."《玉篇》:"舰,谓齿堕更生细者."《尔雅?释诂》:"龊齿,寿也."郭璞注:"龊齿,齿堕更生细者,皆寿考之称也."龊又通作兄,《诗?鲁颂?闽宫》:"黄发完齿."陆德明释文:"兄,齿落更生细者也.字书作龊."段玉裁《说文》"龊"字注引此诗日:"按,毛诗作完,古文;他书作龊,今文也."则龊为完之分别文,属《广雅?释亲》:"婉,子也."王念孙疏证:"凡物小者谓之倪,婴儿谓之婉,鹿子谓之竟,小蝉谓之蚬,老人齿落更生谓之龊齿,义并同也."又如《玉篇》引《仓颉篇》:"抗,城上小垣."《广韵》:"睨,口完呕,小完言也."《苟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畹呕之."杨f京注:"畹呕,婴儿语声也."王先谦集解:"睨呕,盖为小儿语声慈爱之也."语音关系:龊媲,疑纽支邻纽,支部叠韵.参考文献:[1]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殷寄明.语源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TextualResearchaboutPar0nymofShiming(c.如.厂厶6咖fA,HunanNormalUniversity,ltunanChangsha410081)—perdoestextualresearchaboutpa~ialparonyminordertoverifytheauthenticityofetymologi calrelation.Meanwhile,it alsodeducesandlinkswithsomeotherparonyms.Keywords:Shiming;paronym;textualresearch(责任编校:李彬)130。

通过同源词看汉语词语的造词依据

通过同源词看汉语词语的造词依据

通过同源词看汉语词语的造词理据摘要:汉语中大量存在同源词,同源词展现着汉语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探析同源词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造汉字的依据,对同组同源词的辨析有助于对每个词的意义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同源词辨析造词依据一、同源词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所谓同源词,就是“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1〕。

同源词由同一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

同源词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形成一个词族。

词族是一个有系统的音义关系群。

任何两个词语,只要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渊源承袭关系的,都是同源词。

客观上表现为:它们读音相近,意义也相近。

二、同组同源词的辨析同源词分为音近同源词和音同同源词两类。

同组同源词如:“囱、葱、聪、窗”这四个词,就是音近同源词。

“囱”字,是“烟囱”之意,是走烟的通道;“葱”,是一种调味的菜,其叶中空;“窗”,表示墙孔,室中通空气所用;“聪”,闻审谓之聪,表示接收事物通达。

刘熙在他的《释名》:中说:“窗,聪也。

于内窥外,为聪明也”,可见,这一组同源词共同的核心义素是“中空”,因而构成了一组同源词。

通过对这组词的辨析,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这些词读的是跟“囱”相近的读音而不是其他读音了,我们的祖宗在造这些字的时候也一定是有对其意义的了解,然后根据已经有的词,若与该词意义中的核心义素相近,就采用与该词相近的读音。

我们再看另一组同源词:才、材、财。

这三个字的差异相当大,但其实是音同字异的同源词,都读“cai”音。

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财”,人才的“才”也常写作“材”。

”《说文解字》“材,木挺也〔2〕。

”段玉裁注:“材谓可用也。

”又《说文解字》“财,人所宝也〔3〕。

”因而,它们的核心义素都是“有用”。

三、通过同源词的系联以及语素分析可以确定汉语词语的造词理据我们看一组同源词:稍,苗末。

可以看做是禾类+叶末端渐小处;秒,麦芒。

可以看做是禾类+叶末端渐小处;艄,船尾。

同源词词源意义考查

同源词词源意义考查

同源词词源意义考查本文论述了何为“同源词的词源意义”及其在同源词判定中的作用,并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历史和方法作了简要的回顾和评价,在肯定立足于语言“因声求义”来研究同源词这一传统方法的同时,对其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作出简单阐述。

标签:同源词词源意义音近一、引言同源词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早期语源学是伴随着训诂学而产生的,对同源词的研究是汉语语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的同源词研究经历了汉代的声训、宋代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

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王力《同源字典》的出版,使同源词的研究到达了一个高峰。

但是从历代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个时代的研究,“音”都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汉代的声训,它不是一般的训释词义,而主要是根据声音来推源,即探求事物名称的由来;而宋代的“右文说”是以“一组同声母字”为研究对象,突破了声训法两两相对的局限,扩大了同源词系联的规模,在形声字音义关系的研究方面有所发展;清代的“因声求义”则把主型字­­——形声字作为研究对象,这就紧紧抓住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语源研究的一大进步。

段玉裁总结出“凡某之声多有某义”的语言规律,对同源词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力先生是同源词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因声求义”的观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同源词的产生和确定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凡意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

”[1]虽然上述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近”的标准难以确定。

随着历史的变迁,语音变化之大超乎人们的想象,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这样,何为“音近”,怎样才算“音近”就越加难以确定了。

因此,对同源词的研究放宽音的标准,多考虑词源意义的决定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论述同源词的词源意义以“音”为前提,着重考查词源义在同源词判定、同源词之间的系联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词源意义在同源词关系网中的存在方式,词源意义关系的种类等。

同源词综述

同源词综述

同源词综述【摘要】同源词研究古已有之,但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过分关注语义或语音,考察的大多是词语的概念意义,没有考虑到词语的源流问题,对同源词的判定并不那么准确全面。

他们的研究仍是值得肯定的,后人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理论的。

同源词并不等同于同义词,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又相互交叉。

【关键词】同源词;历史;同义词一、同源词研究的历史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开始于先秦,当时只是个体研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汉代出现了一些涉及探源问题的书,例如《释名》、《说文解字》、《白虎通》,这些著作中的同源词研究通常就某一事物、某一词语来探讨其来源,如“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但并没有提出同源词的概念。

中古以来产生了“右文说”,代表人物有晋代杨泉,宋代王子韶、王观国,他们通过系统系联的观念,利用声符相同系联成批同源词,描写汉语中存在的同源现象。

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章炳麟、高本汉、杨树达等研究汉语词源的大家,其中章炳麟和高本汉的成就最为突出。

章炳麟的代表作是《文始》,此书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同源学的理论,给语音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在意义的分析上提出了孳乳、变易、同状异所、异状同所等“义通”的条例。

他研究的是同源词,却以文字的造字法为词义孳乳、变易的起点,这样就将“字”“词”混为一谈。

另外,章氏有时为了满足“义通”的需要,放宽音转限制,甚至为了探求文字孳乳变化,对语音有所曲从。

事实上《文始》对语音把握还是较为严格的,大多数音转都是正对转和正旁转。

无论如何,《文始》是系统研究同源词的一部著作,其创始之功是应该肯定的。

高本汉借用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术语word family指称汉语同源词。

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同源词是为了比较亲属语言中有共同来源的词,用来判断亲属语言亲属关系的远近。

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是为了研究汉语词汇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以研究亲属语言的理论研究汉语同源词,势必造成差异。

高本汉自己也说“要肯定各类里的语词都‘是’亲属的,我现在还差得很远,我的意思只是说它们是‘可以测定’为亲属的”。

小议《方言笺疏》中的同源词系联

小议《方言笺疏》中的同源词系联

作 ,吸 收 并继 承 了前 人 因 声求 义 ” 的训 诂学 理 论和 方 ‘ ’、 ‘ ’,与 虔 声 同 ”。 披 剧 法 ,其 中, “ 以音近 ( 同)义通为 根据 ,系联 同源词 ”的
部 分 就是 对 此 法 的 实 践 ,取 得 了不 小 的 成 就 。 以判 断它 们 是 同源 词 吗 ?
古代 训诂 ,无 非要证 明各组确 实同源 ”。因此 ,在判 定 同 “ , 辖 也 。 ” 《 文 新 附 ・ 部 》 : “ ,辖 牛 也 。 ” 犍 说 牛 犍
源 词 的 问 题 上 ,王 力 先 生 总 结 道 : “ 将 要 谨 慎 从 事 ,把 《 韵 ・ 韵 》 : “ ,辖 牛 名 。”后 同 “ ” ,意 思 是 阉 我 广 元 犍 剧 同源 字 的范 围 缩 小 些 , 宁缺 勿 滥 ” 。
的 词 , 这 些 词 的 读 音 相 同 或 相 近 , 词 义 相 同 或 相 关 。 ” 即 郊谓 贼为虔 ” 。又卷三 : “ ,杀 也。青 、徐 、淮、楚之 虔 判 定 一 组 词 是 同源 词 要 满 足 三 个 条 件 : ( ) 同一 个 语 源 ; 1 间日虔 ”。 《 左传 ・ 公十三年 》: “ 成 芟夷我 农功 ,虔刘
表 ”,晋灼注 同。左思 《 都赋》 : “ 盱衡而诰 曰”, 魏 乃
刘 逵注 : “ ,举 眉 大视 也 。 ”重言 之亦 日 “ 盱 ”。 盱 盱 《 子 ・ 十 二 子 篇 》 : “ 盱然 ” ,杨 惊 注 : “ 盱 , 苟 非 盱 盱 张 目 之 貌 。 ” 卷 十 三 : “ , 大 也 ” , 注 云 : “ 犹 舒 芋 芋 ( ) 耳 。 ”此 注 云 : “ , 亦 作 ‘ ’ , 音 义 同 。 ” 同 竽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乔二虎【摘要】《说文解字》是一部依据字形而编排的字书。

以形编排体例的背后亦有声音之联系。

在对《说文》中以“康”为声符的形声字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双声、同训、互训途径将《说文》中含“空虚”之意字进行简单地系联。

且从音韵角度证其声韵相同或相近。

使得我们对《说文》中含“空虚”之意字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得我们对于同源词的系联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与探索。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 is a book edited according to the shape ofcharacters .Besides the sty-listic rule and layout, their connection of pronunci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with“康(Kang)” as the sound symbol, words with meaning of “empty” in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 are connected by means of alliteration, explanation with same words and explanation with different words .Their identical and sim-ilar sound is also proved in a way of ancient pronunciation .This allows us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with meaning of “empty” in Shuowen Jiezi (说文解字).【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系联;双声;同训;音近义通【作者】乔二虎【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兰州 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经义述闻》特殊音近材料与同族词系联

《经义述闻》特殊音近材料与同族词系联

刘江涛系联汉语同族词至少需要音近和义通两方面的证据,而音近如何判定,很难准确把握。

二王经典著作《经义述闻》的音训材料中存在一部分较特殊的音近材料,对于系联汉语同族词判断音近有一定参考价值。

今不揣浅陋,试讨论之。

一.何为特殊音近材料为研究《述闻》的音近标准,我们全面收集了书中的音训材料千余条。

选材原则如下:(一)二王所述均收,统称“王氏”;(二)只要是王氏作出的音训而非单纯引用,均计入;(三)训释字和被释字相同的,仅取一次,反向训释亦不复取。

我们采用王力先生三十三个声母、三十个韵部(包括冬部)的上古音系统,查出训释字和被释字的上古音(少量查不到的搁置不论)[1],整合出可用的音训材料1099组。

再根据王力《同源字典》中的方法,标出训释字与被释字声纽、韵部的相转关系,归到双声、旁纽、对转、旁转、通转等等类别。

我们发现,《同源字典》中的现有类别常常不够用。

1099组音训材料中,声纽关系不能归类的有60例,韵部关系不能归类的有59例,声、韵关系同时不能归类的有4例,即共有115例不能被判断为音近,占10.46%。

这10.46%就是本文所称的“特殊音近材料”。

十分之一的特殊音近材料,表明不能固守王力先生的旧例,而应当有一些补充,也引导着我们去分析这115例特殊音近材料,尝试归纳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条例。

二.声纽上的特殊音近《述闻》音训中声纽方面的特殊音近材料如下表(数字为例数):表中很多相通现象,可从现代学术成果中找到相应解释。

(一)喉牙音与馀纽相通有匣馀6例、见馀5例、疑馀2例、影馀5例。

喉牙音之间、牙音之间可以互谐,王力先生把喉牙算作邻纽,故我们把这些现象当作同一类型。

馀纽即所谓的喻四,王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拟为[?捭],“这是与[?掎]、[?掎‘]、[ ]同发音部位的边音……汉语喻母四等也一样,在上古时代是个[ ],到中古时代变为半元音[j]”。

他自注道:“最近看见李方桂先生一篇文章,他把喻四的上古音拟测为某种r,和我的意见相近。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

摘 要 : 《 说文解字》 是一部依据字形 而编排 的字书。以形编 排体例 的背后 亦有声音之联 系。在对 《 说文》 中 以 “ 康” 为声符 的形声字进行 归纳分 析的基础之上 ,通过双声 、同训、互训途径将 《 说 文》 中含 “ 空虚” 之意字 进行简 单地 系联 。 且从音韵角度证 其声韵相 同或相近。使 得我们对 《 说 文》 中含 “ 空虚” 之意字有更清晰 的认识 。也使得我们对于 同源词的
收 稿 日期 :2 0 1 3—0 4 —1 0

同声 符的初 步 系联
汉 字在 创 造 之 初 ,先 民 “ 见 鸟兽 蹄远 之迹 , 知分理之可别异也” [ 。可见造字之初是 “ 据物
作者简介 :乔二虎 ( 1 9 8 8 一) ,男 ,陕西咸 阳人 ,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文字 、训诂 。
能一概视之 , 要具体分析 。 《 说文》是小学家们治学 的门径 ,也是其主要 研究对象。 《 说 文》 是一部依据 字形 而编排 的字 书。清代之 前 治 《 说 文》 之 学 者对 其 研 究 多据 “ 因形释义” 之理。而对其 内在语音之线索探究相 对而言不很多。有清一代 ,《 说 文》 的研究取得 了 巨大的成就。因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 进展 ,且高 邮王氏父子及段玉裁 等人 用 “ 因声求
义 ” 之法 研 究 语 言文 字 。 “ 因声 求 义 ” 即是 声 训 ,
在它们的形体联系之外也有一定 内在的声音联 系。 汉字中的同声符字就是 如此 ,也就是 我们所说 的 “ 右文说” 。“ 右文说 ”在汉代 的 《 说文》 和 《 释 名》这两 部 著作 中都 有 体 现。晋人 杨 泉 《 物 理 论》 :“ 在金石 日坚 ,在草木 日紧 ,在人日贤。 ”后 来的王圣美亦是。如此论断实属附会 ,但亦有学者 充分利用 “ 右文说”进 行研究 ,也 取得 了巨大成 绩 。清代说文大家段玉 裁在 《 说文解字 注》 中多 言 “ 从 某声 多有 某义 ” 。近人 沈兼 士 也认 为 “ 凡形 声之字 ,不惟其形有义,即其声亦有义” - l J l M 。声

同源词名词解释

同源词名词解释

同源词名词解释同源词是指在不同语言中具有相同词根的词语。

这些词语可能有着不同的意思和拼写,但是它们的词根是相同的,源自同一个单词。

同源词的存在是由于不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同的词根,并且这些词根在不同语言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同源词的出现反映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的起源。

举个例子,英语中的 "mother" 和德语中的 "Mutter" 就是同源词。

它们的词根都来自古印欧语言中的词语 "mater",意思是"母亲"。

虽然英语和德语的发音和拼写不同,但它们的词根是相同的。

同源词不仅存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也存在于其他语言中。

比如,中文和日语中的许多词语都有同源词。

比如,中文的 "书" 和日语的 "本" 就是同源词,它们的词根都来自古汉语的词语"本",意思是"书籍"。

虽然中文和日语的发音和拼写不同,但它们的词根是相同的。

同源词的存在使得学习不同语言变得更容易。

如果我们学会了一个词语在自己的语言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同源词在另一个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这样,我们可以更快地理解和学习另一个语言。

同源词也可以帮助我们探究不同语言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研究同源词,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共同起源和演变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同源词是指在不同语言中具有相同词根的词语。

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的起源。

通过学习同源词,我们可以更快地学习和理解不同语言,并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同源词

同源词

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映了词的音义联系的偶然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断丰富。

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

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例如:“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 ”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是宫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

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山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 ”是酒厚;“脓”是汁厚;“ ”是衣厚;“ ”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 ”是一种耳饰;“ ”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以上各组词,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意义中心,声音也相近(或相同),它们之间具有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是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1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

判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从上古音表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

声母相类指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稍有不同,例如d和l,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d是塞音,l是边音,d和l可以称作声母相类。

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归纳出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一般认为同韵部就算同音,韵部相近就算音近。

同族词的名词解释

同族词的名词解释

同族词的名词解释同族词,也被称为同源词或同根词,是指在不同语言中,由同一个词源衍生而来的词汇。

这些词汇虽然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们之间仍然有明显的词源联系和共同的语义特点。

同族词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的同族词,可以揭示语言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历程。

同族词的存在可以追溯到语言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的语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之间也发生了相互影响和借用。

同族词的出现正是这种借用和影响的结果。

在同族词中,常见的形式有相同的词根以及前缀和后缀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是音韵上的,也可以是语法上的。

例如,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以“子”为词根的词汇,如“儿子”和“son”,它们在表达上的意思是相近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它们是同源词,属于同一个词族。

同族词不仅存在于两种语言之间,也可能存在于多种语言之间。

在欧洲语系中,同族词的情况尤为常见。

例如,德语、荷兰语、瑞典语和英语等语言中都存在以“Haus”(意为房屋)为词根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形式上有一些变化,但在意义上都有房屋的概念。

通过对这些同族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之处。

同族词的研究对于了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的同族词,我们可以推测出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共同的词汇来源。

同时,同族词也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一种方法来重建古代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通过对同一个词族中的词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出古代语言可能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同族词的研究还对翻译和学习外语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中的同族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学习外语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同族词进行比较,来推断出词汇的意义和语法的用法。

在翻译领域,同族词的存在也有助于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语义上的偏差。

总之,同族词是语言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汉书注》训诂条例看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从《汉书注》训诂条例看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从《汉书注》训诂条例看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颜师古的《汉书注》没有专门的理论来系联或论述同源词。

它在训诂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运用声训系联了部分同源词。

本文通过《汉书注》中解释字、词,破通假,贯通异文或古今字这三个训诂条例分析了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标签:颜师古《汉书注》同源词训诂颜师古《汉书注》的训诂成就相当高,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诠释《汉书》,让读者读懂《汉书》,不像刘熙的《释名》是为了推求事物的命名之义。

唐代,学者们使用声训来训诂,为“右文”说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语言材料。

“右文”说理论到宋代才产生,“语转”说还停留在凭感觉来解释的状态。

直到明代的方以智、黄生分别从韵部和声纽上分析语转的规律,才使语转说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但是颜师古《汉书注》的训诂成就相当高,它的训诂条例是为了解释字词、破通假、贯通异文或古今语、注音等,而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系联了同源词,为研究语源学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根据这些训诂功能,我们把颜注中系联了同源词的训诂条例分为以下几类:一、解释字、词颜师古为《汉书》作注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

解释字、词的意义非常重要。

颜师古在解释字词的过程中,有时看到了字音与字义的内在关系,以声音通训诂,推求事物的命名之源,系联了部分同源词;有时纯粹因为同源词本身意义相通,在解释词义的过程中偶尔使用了跟被释词同源的释词,系联了部分同源词。

(一)某,某也属于单字相训,即用单个的词来进行训释,揭示释词和被释词之间的关系。

从训释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阐明词义的来源,一是阐明词所含的意义。

1.阐明词义的来源,也就是阐明词义产生的源头,它的目的是为了推因。

声音对词义的演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声训来推求语词的音义来源,通过声音来观察词义的演变,对词语进行探求,了解词义演变的来龙去脉。

声训的形式之一就是单字相训。

这种训释的根本特点是,被释词是释词源词。

如:(1)大事者,祫祭也。

“参”及其同源词考——基于《说文解字》的同源词系联

“参”及其同源词考——基于《说文解字》的同源词系联

“参”及其同源词考——基于《说文解字》的同源词系联第一篇范文“参”及其同源词考——基于《说文解字》的同源词系联“参”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参,星名,三星位于北斗之南,天枢之下,天璇之上,天玑之下,天权之上,一名伐,一名斿,一曰参差,一曰三星。

”。

在这里,“参”指的是猎户座三星,即参宿三星。

参宿三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观测农业生产和天文导航的重要标志。

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语源演变而来的词语,它们在词义上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说文解字》中,与“参”同源的词语有“惨”、“餐”、“曾”、“增”等。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同源词进行系联考察。

1. 惨:惨,色彩深黑也。

引申为凄凉、悲伤、痛苦。

与“参”在词义上并无直接联系,但从词源上看,惨字从参声,可以推测惨字与参字的发音有关联。

2. 餐:餐,咽也。

指食物进入口中,经过咽喉,到达胃中的过程。

与“参”在词义上并无直接联系,但从词源上看,餐字从参声,可以推测餐字与参字的发音有关联。

3. 曾:曾,层也。

指重叠、累积。

与“参”在词义上并无直接联系,但从词源上看,曾字从参声,可以推测曾字与参字的发音有关联。

4. 增:增,益也。

指增加、扩大。

与“参”在词义上并无直接联系,但从词源上看,增字从参声,可以推测增字与参字的发音有关联。

进一步探讨“参”字及其同源词的词义演变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演变过程,以及古代人们对天文、农业等方面的认知。

同时,这也体现了《说文解字》在研究古代汉语词义演变和文化内涵方面的重要价值。

由于文字数量限制,下面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第二篇范文“参”及其同源词考——基于《说文解字》的同源词系联“参”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参,星名,三星位于北斗之南,天枢之下,天璇之上,天玑之下,天权之上,一名伐,一名斿,一曰参差,一曰三星。

”。

在这里,“参”指的是猎户座三星,即参宿三星。

参宿三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观测农业生产和天文导航的重要标志。

字际关系视角下同源词系联研究

字际关系视角下同源词系联研究

一般认为,同源词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读音相 同或相 近,意 义 相 同 或 相 关,可 以 证 实 有 同 一 来 源。[1](P322)所以,同源词一个潜在条件明显是“异词 同源”,即属于不同词之间的词际关系,而非简单 的字际关系。而研究书面汉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 面对字词关系对应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因为汉 字与汉语关系极为复杂,会出现大量的一字记多词 和一词用多字来记录的现象。故同源词研究一定 是以词汇研究为出发点,第一步是将记录的字转化 为词,然后再考证其音义关系和是否有同源的可 能。而字转化为词的过程,就是辨析汉字职能系统 的字际关系,即考察个体汉字记录语言中“词”的 职能 系 统,以 及 记 录 言 语 中 “词 项 ”职 能 系 统。[2](P235)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字际关系,来探讨系 联同源词当中的成功与失误之处,并对同源词系联 的方法和材料选择展开了自己的思考。
如王力 《同 源 字 典 》将 “余、予 ”系 联 为 同 源,[5](P160)实则“余 ”像 木 柱 撑 顶 房 屋 之 形。 《说 文》进行理据 重 构,用 来 表 示 “语 之 舒 也 ”。 在 文 献中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予”的本义为“给 予”,《段注》也说“推予之予假借为予我之予,其 实予字 一 也”。另 《段 注》在 “余”字 条 下 注 明: “余予古今字。”古今字实则为在某一职能上的历 史用字不 同,两 者 都 是 借 字,但 是 记 词 职 能 完 全 相同,其本 义 所 记 录 之 词 又 不 可 能 同 源,所 以 不 能系联为同源词。
20182 No2,2018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18年 2月 Feb.,2018
字际关系视角下同源词系联研究 Nhomakorabea陈秋月1,陈正正2

小议《方言笺疏》中的同源词系联

小议《方言笺疏》中的同源词系联

小议《方言笺疏》中的同源词系联本文针对清代钱绎的《方言笺疏》中的同源词系联问题提出了一点疑问。

笔者同意蒋绍愚、王力、陆宗达和王宁等先生的观点,认为对同源词的判定不应只凭“音同(近)”和“义通”两个条件,还应追溯其是否是“同一语源”,并列举《方言笺疏》中的两组例子加以阐释。

标签:《方言笺疏》同源词语源清代钱绎的《方言笺疏》是一部关于扬雄《方言》的训诂专著。

他是在其弟钱侗遗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部著作,吸收并继承了前人“因声求义”的训诂学理论和方法,其中,“以音近(同)义通为根据,系联同源词”的部分就是对此法的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是,仅凭“音近或音同”和“义通”两个条件就可以判断它们是同源词吗?蒋绍愚先生对同源词的定义是:“同源词是同一语源的词,这些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词义相同或相关。

”即判定一组词是同源词要满足三个条件:(1)同一个语源;(2)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3)词义相同或相关。

王力先生对同源词也作了三个方面的严格规定:(1)“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2)“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3)“有同一来源”。

“字典中引用许多古代训诂,无非要证明各组确实同源”。

因此,在判定同源词的问题上,王力先生总结道:“我将要谨慎从事,把同源字的范围缩小些,宁缺勿滥”。

显然,如果按照蒋绍愚和王力先生给出的条件去衡量钱绎系联的同源词,很多恐怕是不符合要求的。

陆宗达、王宁强调:“由同一语根派生出来的词叫同源派生词,简称同源词。

”钱绎在系联同源词时,似乎只注意到了“音”和“义”的问题,而有些忽略了“语源”“语根”的问题。

下面我们列举《方言笺疏》中的两组例子来说明以上问题。

1.虔、扌虔、虔刂、犍卷一:虔、刘、惨、扌林、杀也……笺疏:“虔、刘”者,卷三云:“虔,杀也。

青徐淮楚之间曰虔。

”《广雅·释诂一》:“虔(刘),杀也。

”成十三年《左氏传》“虔刘我边陲”,杜注:“虔刘,皆杀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