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尤其在当今社会,社会适应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关系,并提出一些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建议。
一、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绪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正常状态。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他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首先,心理健康有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更加乐观、积极,与他人相处融洽。
其次,心理健康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再次,心理健康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适应社会环境、进行社会交往时的能力和效果。
社会适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
首先,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减少个体的心理压力。
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个体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与认可,从而减少心理压力的产生。
其次,社会适应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心与自我认同感。
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个体会感到自己是被接受和尊重的,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再次,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助于个体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在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个体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满足感,从而提升心理健康。
三、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建议为了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建立健康的心理态度。
个体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加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个体应该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适应各种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个体应该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13-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另一种是纯属于由单纯的心理和社会原因引起的、非器质性的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恐怖症、癔症等。这类疾病主要由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来处理;
3.身心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生理的变化并由此导致躯体病变。这类病主要由医学和心理学共同研究解决。
引拒力吸引力排斥力Lewin的心理冲突论阻力物理阻力社会阻力心理承受能力环 境 1++ 环 境2 + + + 环 境3 - - - 环 境
(四)Lewin 的心理冲突论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目标1+ + + 目标 2 + + +目标1- - - 目标 2 - - - + + +
中,通常对人类心理的表述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因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指出:所谓环境是"影响机体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社会)等因素的集合体"。由上述有关机体环境的定义可推论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影响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社会)等因素的集合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又可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环境,如提供人们基本生存所需的自然条件等;另一类是社会环境,主要指人际关系。
二 如何在社会适应中保持心理健康
(一)适应和社会适应
从生物学上说,适应是指一个动物或有机体适合其环境以便生存的过程。含有调整自身以适合环境的含义。由此而推,社会适应则是指一个人能调整自身适合其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生存的过程。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是什么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两个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实现个人价值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能够良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保持乐观的情绪,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当一个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时,他们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理性地看待问题,并且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坚韧和积极的态度。
那么社会适应又是什么呢?社会适应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思维和情感,以适应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较好的成果。
心理健康对于社会适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
他们能够在面对社会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时,保持情绪的稳定,不会轻易陷入焦虑、抑郁或愤怒等负面情绪中。
这种情绪的稳定性有助于他们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各种社会情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在生活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和陪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同时,心理健康的人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角色,从而更加自信地融入社会。
反过来,良好的社会适应也会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因此,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讨论大学生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并适应变化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一员,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一个不良的社会适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首先,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里,大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他们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降低负面情绪,并建立稳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其次,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认同。
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区,大学生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积极融入社会群体,大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提升个人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大学生需要学会灵活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积极思考和全面分析,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并从困境中走出。
二、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措施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保持心理健康,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措施:1.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大学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通过与专业心理师的交流,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
2.加强学生社团和组织建设。
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和组织活动,如学术研究团队、志愿者服务团队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展人际关系网络,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
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确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内涵和特点。
2.掌握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保持、增强和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施。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正确的适应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1. 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含义与特征2. 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3. 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保持、增强和调节的方法和技巧4. 适应社会心理健康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5. 适应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些案例或图片,引导学生对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意义进行探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通过讲解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含义、特征、重要性等内容进行教学,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讨论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保持、增强和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享。
4. 提问互动: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5.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培养。
6. 总结提出任务: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留下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施。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五、教学手段1. 课件: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辅助,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2. 角色扮演道具:利用小道具或图片等辅助工具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3. 社会实践: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实施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方法。
六、教学反馈通过课下作业、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评价通过平时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层面保持稳定、适应环境的状态。
而社会适应能力则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与互动的能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相互因果关系和影响机制。
一、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拥有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互动,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心理健康良好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具备更强的动力和意志力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社会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意味着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获得支持与认同,能够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
这些因素将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感,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抗压能力和自信心,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互促进机制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机制。
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个体拥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合作,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种积极的社交互动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健康的稳定和发展。
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个体的心理韧性和社交支持系统,使个体更能应对挑战和困难,维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改善为了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个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培养和改善这两方面的能力。
首先,个体应该注重情绪管理,学会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
其次,个体可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子,并学会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此外,个体还可以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和专业的心理咨询,获得更好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涉及一个人内心的稳定和良好的情绪状态,而社会适应能力则涉及一个人在社交环境中适应和交流的能力。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辅相成。
本文将通过探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来说明它们对个人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的信心,有着较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能够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心理健康的人更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和调适能力,以及与他人的良好交流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个体可以得到情感的支持和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
这种积极的社会互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交活动中,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则能够使个体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减少人际冲突和压力的产生,从而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因此,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需要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个人而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方式来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
例如,个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学习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通过这些努力,个体可以提升自己的整体适应能力,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更好的状态。
在社会层面上,政府部门和各个社会组织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怀。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1.挫折在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努力去做的事会失败,需要的东西却未满足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中把这种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
挫折常使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失眠、焦虑、抑郁等。
挫折似乎只有消极意义,其实不然,若处理得好,挫折同样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
心理素质坚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极大,面对困境,主动积极地迎接挑战,以百倍的力量去努力奋斗,以摆脱挫折的困扰。
在挫折面前,强者常利用挫折对个体的有益作用来提高自己的活动力量。
而对弱者,挫折则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减弱自我控制力,使弱者显得更加无能为力,甚至发生行为偏差。
与强者不同的表现是,弱者面对挫折悲观失望,畏缩后退,冷漠无情,焦虑,甚至采取攻击、压抑、倒退、轻生等方式来自我解脱,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这些消极方式的利用,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个体动机、认识、情感上的障碍。
2.影响人们对挫折忍受力的因素(1)个体生活经历一帆风顺的人比经历坎坷的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挫折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太少,日后的生活中将不知如何应付挫折;太多,则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等人格特点。
(2)躯体状况有躯体疾病和缺陷的人较常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3)认知评价同样的挫折,却由于人们的判断不同,挫折感受也就不同。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和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力,将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使心理健康。
3.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人们遭遇挫折、伤害等不测事件时,为了度过难关,平衡心理,主观上通常不自觉地会选用某种调节的“心术”,以达到“内适应”,这种过程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自卫机制或自我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有学者将心理防御机制概括为以下特点:1)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2)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以某种行为模式而表现的;3)防御机制保护自我或自尊在面临威协时免遭可能的伤害,或以间接满足需要的方式提供出路;4)防御机制用以对抗挫折引起的焦虑、痛苦、不安等情绪;5)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仅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思考方式;6)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地与歪曲事实、自我欺骗相联系;7)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8)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免除或减轻痛苦或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景之中。
2-2 第二章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选用的教材是《体育与健康》中的“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章节。
该章节强调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通过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基础,同时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好奇心强、乐于参与、个性张扬,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
针对这些特点,本教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了解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心理压力和提高自信心。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如放松训练、压力管理、自信心训练等。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中职学生,他们在年龄上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需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针对这些特点,本教案注重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教案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健康锻炼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益处,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如何融入社会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如何融入社会在当今社会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尤其是在一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衡量个体在社会中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所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同时积极融入社会,成为了现代人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体验、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的个人感受,更与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适应社会的要求,融入社会之中。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往往具备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压力和挑战,具备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
反之,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也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因为他们能够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获得社会认可与支持,从而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融入社会融入社会是每个个体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建议: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人建立友好关系,扩大社交圈子,让自己更容易融入多样化的社会群体。
2.适应社会规则:了解并尊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避免违反社会规则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冲突。
3.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增加社会交往机会,同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度。
4.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相互关联的,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发展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融入社会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如何融入社会
• 压力认知:认识到生活中的压力, 并学会应对 • 放松技巧:学会通过放松技巧, 缓解压力
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应用
心理治疗:通过专业心理治疗,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个体提 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 和行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 心理动力学疗法:通过探讨个体的内 心世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案例实践:通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 策略,解决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
题
• 心理健康策略:运用心理健康自我调 适策略,维护心理健康 • 社会适应策略:运用社会适应能力培 养与提高策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06
结论与建议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性和关联性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性:心理健 康和社会适应是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具有重 要影响
案例解决: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解决个体心理健康问题
• 心理治疗:通过专业心理治疗,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 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个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困难的案例分析与解决
案例解决:通过培养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社会适应困难
• 能力培养: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解决问题和抗压能力 • 能力提高:通过实践和应用,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与家庭适应的关系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适应家 庭生活
• 家庭责任感:能够履行家庭责任,关 心家人的需求 • 情绪调节: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避 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家庭关系 • 家庭沟通:能够与家人进行有效的沟 通,解决问题,增进感情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可能 会影响个体在家庭中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状态的能力。
它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和发展的基础。
而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因素在个体的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适应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适应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促进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
他们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取得较好的社会适应效果。
2. 良好的社会适应促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够获得正面的社会反馈和认同,减少负面的情绪体验。
他们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助于个体建立稳定的心理结构,增强心理韧性和抵抗能力,维持心理健康。
二、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1. 自尊心理因素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肯定和自信感。
具有健康自尊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相反,自尊低的个体可能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2. 社交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具备良好社交能力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解决与他人的冲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水平。
而社交能力差的个体可能面临与他人的矛盾和困难,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3. 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通常能够积极面对挑战,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困境。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30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0 No.3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04Ξ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陈建文,王 滔(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
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
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8;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320034206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操作上的需要,大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比较关注。
这些探讨都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另外个人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2]。
尽管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其基本结论是都承认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一是对社会适应的分歧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其二是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
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社会适应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系统地分析,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3]。
那么,通过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军。
然而,在面对留学、求职、情感困扰等各种压力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
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其良好社会适应的保障。
因此,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探讨与社会适应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挑战1.心理压力加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2.情感困扰增多: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恋爱、友情、亲情等各种关系带来的挫折与纠纷,导致他们情感困扰增多。
3.适应困难:大学生从学生时代到社会角色的转变过程中,面临巨大的适应困难,不同的社交规则和价值观念差异对他们造成困扰。
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相互关系1.心理健康促进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大学生更具备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各类社会问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社会适应促进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其生活幸福感,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培养1.加强心理教育:高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2.建立个人支持系统:大学生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个人支持系统,如与朋友、家人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分享情感,解决问题,增强社会支持,促进社会适应。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类社会问题,增强社会适应力。
4.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
五、大学和家庭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的作用1.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和生活场所,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支持,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学目标:1、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2、正确理解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4、了解人的社会化含义5、知道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教学内容:一、心理健康(一)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表现1、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行、情、意等方面保持持久、稳定的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判断标准人际关系方面:(1)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与同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与同学交往中能够真诚地赞赏别人的优点,善意地批评对方的缺点。
(3)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学习方面:(1)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因此而增强自信心。
(3)能够合理用脑,张弛有度,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方面:(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2)对于新事物充满兴趣并勇于尝试,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立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
(3)具有自制力,能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能够摆脱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困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提高唤醒水平2、降低应激反应3、消除疲劳心理4、增加社会关系5、治疗心理疾病二、社会适应1、人的社会化(1)了解人是如何由一个自然的人(生物)逐渐转化(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社会成员)的,以及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强调每个人都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说明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2、体育队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运动为人们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2)通过体育中的角色承担和角色学习,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人际关系。
(3)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们可以体验和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一个关乎青年群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议题。
大学生作为处于转变阶段的群体,既要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各种挑战,同时也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探讨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阶段是青年群体由依赖家庭过渡到独立自主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和个人幸福感。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1. 学业压力过大: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增加、学习竞争加剧等方面的压力,在应对学业压力时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人际关系困扰:进入大学意味着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人际关系的变化可能带来情感困扰和适应问题。
3. 就业压力: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造成困扰和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方法1. 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应主动参加社团活动、交往多样的人群,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3. 健康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均衡、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睡眠,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 积极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应提前做好就业规划,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四、大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大学生顺利过渡到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并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
五、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1. 角色转变困难:由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角色,面临着从依赖到自主的巨大转变,需要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演讲稿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重要话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交往,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呢?心理健康,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积极的状态。
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而社会适应,则是指我们能够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听起来很抽象,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王是一名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他满怀热情和期待,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大展身手。
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再加上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不畅,小王很快就感到心力交瘁。
他开始焦虑、失眠,对工作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这就是一个因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社会适应能力的典型例子。
如果小王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处理人际关系,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骄傲自满,也不自卑怯懦。
只有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其次,我们要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阴云密布。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沮丧等。
这时候,我们不能让这些情绪控制自己,而是要学会通过合理的方式来释放和调节情绪。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收养子女和过继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有什么关系?☐过去的亲子关系——自我状态、人格、心理健康☐现在的亲子关系——情绪状态、人格发展☐未来的亲子关系——新家庭的亲子沟通、反哺一、过去的亲子关系①: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在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立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脱敏感到很压抑,脱敏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恋: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极度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母亲表现出犹豫不决。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尔突然跑掉。
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自我模型他人模型积极消极积极安全型(安全型依恋)过度型(抗拒型依恋)消极消极型(回避型依恋)恐惧型(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过度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消极型依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恐惧型依恋: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收到伤害,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二、过去的亲子关系②:父母养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养育方式,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与社会化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心理学家用两个轴区分四种不同类似的养育方式:而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社会适应状况的关系可见下表: 类型 民主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拒绝型父母特点父母规定了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与孩子讨论,虽然他们认可孩子的正确判断,但他们同时也使用理由和权利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行为标准。
父母建立了严格的规则和期望,并要求孩子严格执行。
这些父母期望和要求孩子服从命令。
父母任孩子的表现而不顾他们自己对孩子的理想期望。
他们很少强迫孩子遵循父母的行为准则。
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需要,并且很少期望孩子有什么行为。
孩子的行为表现 这些孩子表现出精力充沛的-友好的行为。
这些孩子表现得非常自立、愉快,他们能够应对各种压力并倾向于成功。
这些孩子经常在行为上表现得矛盾冲突的、易怒的,即情绪化,他们对刺激非常脆弱,并且不友好。
这些孩子通常表现出冲动-攻击性的行为,通常是难以对付的、专横的,并且一般成就较低。
这些孩子通常不成熟并容易出现行为或心理困扰。
三、亲子沟通①:亲子边界高期望低期望高关注、应答低关注、应答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拒绝型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模糊 (缠结) 清晰 (弹性) 僵化 (疏离) 心理距离 过近 合适 过远 责任不合适分派 过度承担 合适 责任清晰 推诿不承担责任 角色角色混乱角色明确角色缺失四、亲子沟通②:有效处理亲子冲突(1)父母-青少年的冲突常出现在五个方面:社会生活和习惯方面。
责任方面。
学校方面。
家庭关系方面。
社会规矩方面。
(2)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中年一代青少年一代小心谨慎、富有经验胆大、喜欢冒险,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愚蠢的尝试喜欢回首往事,倾向于把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应当活在现在,过去与己无关 比较现实,有时会怀疑生活和人易理想化,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模糊——清晰(弹性)————僵化⏹ 缠结——一定程度的渗透性——疏离在习惯、道德等多方面都比较保守不受传统束缚、喜欢挑战传统观念、体验新的习惯容易满足、接受现状批判事物、期望改革和变化希望保持年轻、惧怕衰老希望长大,但不喜欢变老的想法受“人应该保持与年龄相对应的行为”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行为这一观点的约束☐☐☐妥协——顺从儿童对抗——叛逆儿童☐回避——顺从儿童✓亲子冲突中的自我状态和沟通模式分析✓成人自我会如何处理?✓自我管理、交往技能、谈判协商✓亲情是处理亲子冲突的基本条件✓冲突往往来自于混乱的人际边界✓向父母展现你的成人意识请思考:如何在与父母的关系之中体现你的成人意识和成人角色?第七讲大学生恋爱发展与人格发展爱情是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
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
爱情具有:(1)相互吸引的魅力。
(2)情感的依恋性。
(3)情感的忠贞性。
(4)与性爱不可分。
一、爱情是什么——爱情三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
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1. 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
2. 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
3. 在一起做事情时,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4. 尊重对方。
5. 跟被爱方互相理解。
6. 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
7. 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
8. 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
9. 跟被爱方亲切沟通。
10. 珍重被爱方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
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
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短期的承诺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长期的承诺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
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
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爱情的三种成分构成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
很多包办婚姻属于这种类型。
⏹喜欢:只有亲密关系。
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
⏹痴迷的爱:只有激情体验。
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
⏹空洞的爱:只有承诺。
⏹浪漫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
⏹伴侣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
⏹愚昧的爱: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
⏹完美的爱:同时具备三要素。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普遍的恋爱现象,与以往相比具有的特点:(1)低龄化,以往高年级或毕业生恋爱情况多,现在低年级学生也开始恋爱。
(2)公开化,以往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不愿公开;现在不在乎别人的注目与议论,大胆公开。
(3)进展快,以往相识—热恋需漫长时间;现在相识—热恋进展迅速。
(4)恋爱观,以往恋爱以结婚为目标;现在不以婚姻为唯一目标,恋爱动机与目的逞多样化。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1)自主性强。
(2)不成熟性。
(3)不稳定性。
(4)自我控制差。
(5)耐挫折力弱。
三、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与目的1、情感寄托:生活乏味,寻求知己。
2、功利:恋爱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3、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爱好一致。
4、把握时机:把大学作为最佳恋爱场所。
5、满足欲望:追求性的体验。
四、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要求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貌仪表:容貌、身材、体态、风度、身体素质。
2、学识才干:专业技术、学识水平、办事能力、社会阅历。
3、思想品行:思想境界、兴趣爱好、生活及事业的取向。
4、社会地位:对方本人、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的职业、名望、地位。
5、经济条件:对方及其家庭财产、收入、住房条件。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的差异:男大学生选择标准:(1)共同语言、相互理解、志趣相投、性格和谐。
(2)温柔贤慧、知书达理、善于持家。
(3)心底善良、尊老爱幼,能赡养家庭。
(4)有主见、有能力、能在事业上相互扶持。
(5)漂亮、美貌。
女大学生选择标准:(1)有气质、有事业心、胸怀宽广、博学多才。
(2)要诚实、感情专一。
(3)谈吐举止文雅、幽默风趣、爱好广泛。
(4)生活事业两兼顾。
(5)物质条件、地位权力、经济利益。
五、大学生相互爱恋的心理因素1、生理、心理的成熟所决定。
2、对未来事业及婚姻家庭的憧憬。
3、受外界环境影响。
4、不甘寂寞、填补空虚。
5、需求互补。
6、态度相似、时空接近。
六、爱情的发展阶段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接触热恋磨合承诺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好感、喜欢、爱?单相思追女/男仔“情人眼里出西施”学做男女朋友“冲动是魔鬼”“有异性没人性”振奋与不安边界的模糊“老公”和“老婆”爱的天平油盐酱醋茶“性格不合”我家-你家为了我,为了你“异地恋没结果”包容七、大学生恋爱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一)自我评价失当:1、自视过高。
2、自卑感。
(二)理想脱离实际:用虚幻的理想形象去比照现实生活中的异性,盲目要求异性对象的完美。
(三)急于求成的心态:1、担心毕业后难找对象。
2、由于年龄大或迫于父母压力。
3、不能慎重地对待恋爱问题。
(四)影响恋爱交往的心理:1、羞怯心理:过于胆怯、羞涩、举止失态等情绪反应,常使人陷入难堪的境地。
2、嫉妒心理:变态的嫉妒心理不利于恋爱关系发展。
3、猜疑心理:由变态嫉妒心理所引起,给双方感情带来伤害。
4、逆反心理:越是难以得到的越是珍惜;越是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
5、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采取自我封闭,逃避现实。
6、光晕心理:即光环效应。
在交往中将对方的印象加以想象和夸张,模糊了对对方的正确认识。
八、应对恋爱中的心理挫折和感情危机(一)单相思与爱情错觉:1、改善认知。
2、大胆表白。
3、做好思想准备。
4、及时转移注意力。
(二)失恋:1、端正认识,理智疏导。
2、更新、升华、积极投身工作与学习。
3、代偿迁移。
(三)恋爱中的感情纠葛:1、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
2、本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审慎负责的态度。
3、寻求切实可行的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具有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决心。
(四)恋爱中的情感危机:1、注意避免自己的情感任意发泄。
2、防止过分压抑自己,造成严重心理障碍。
3、求助于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和指导。
九、大学生恋爱的误区(一)沉溺于恋爱而荒废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