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分类..

合集下载

第3章-土壤生物

第3章-土壤生物
第三章 土壤生物 Soil Organisms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生物多样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重点) 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土壤中的主要生物种类,认识土壤生物的 多样性;重点掌握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各种 因素;了解土壤细菌、真菌、防线菌、蚯蚓、 线虫等生物的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00-30000 约 250% 约 12% 约 4% 约 10% > 90%
> 50%
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不能被分离和描述
三 、 土 壤 生 物 空 间 分 布 多 样 性
四、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 •主要作用:
黑钙土 > 棕壤 > 灰壤 > 水稻土 > 砖红壤
用直接测数法测定前苏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土壤类型 灰壤
森林灰化土
黑钙土
灰钙土
土壤状况 生荒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1g 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 3.0×108~6.0×108 6.0×108~1.0×109 1.0×109~2.0×109 2.0×109~2.5×109 2.5×109~3.0×109 1.2×109~1.6×109 1.8×109~3.0×109
确定群体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土壤样品 经典方法
DNA 浸提
PCR PCR 扩增
DGGE(变 性土 壤 生 物 的 主 要
类 群 示
意 图
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
微生物
真菌 细菌 病毒 节肢动物 高等植物 昆虫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3)各粒级的主要特征
①石块:主要是残留的母岩碎块,山区的土 壤中常见,土壤中含石块多,对耕作和作物 生长是不利的,一般可发展林业与果树,如 农业利用时要设法除去。 ②石砾:多为岩石碎块,山区土壤与河漫滩 土壤中常见,含量多时,孔隙过大,易漏水 漏肥,损坏农具,应进行改良。
③砂粒:常以单粒存在。主要为石英颗粒。 通透性好、保水肥能力差。比表面积小,无 粘着性、可塑性和胀缩性等性质。矿质养分 含量低。
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 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 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 光滑的实心圆球,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 的圆球直径,作为该土粒的直径,这样所得 到的土粒直径,就叫做当量粒径。
土粒和水的 密度差
重力加速度
土粒半 径
水的粘滞系数
至于如何把土粒按大 小分级,分成多少个 粒级(粒组),各粒 级间的分界点定在哪 里,至今尚缺乏公认 的标准,不同国家和 部门所采用的土粒分 级制都是不同的。
63
<0.005 10
长石
14
12
15
8
10
云母
——
——
7
21
67
角闪石 ——
4
2
5
7
其它矿 物
——
3
4
3
6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由于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所以它的分 布规律是粒径越大者含量越多;
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弱,在越细的粒级中 分布越多;
角闪石极易风化,甚至彻底分解而消失, 只在较细粒级中有所残留。
砂粒 粉粒 粘粒

打字稿

打字稿

二、土壤分布规律随着地形的变化和土壤水分的再分配,绥棱县土壤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地势从高到低,方向从东到西,分布的次序是黑土一草甸土一沼泽土或泛滥土。

另一形成是黑土一草甸黑土一草甸土一沼泽土或泛滥土。

(附我县土壤断面图)三、土壤分类及其命名我县土壤分类是依据土壤发生学,物理特性和人类因素的影响,进行综合分类的。

采取五级分类制,即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省略),各级分类单元是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土壤属性和肥力特征进行划分的。

1、土类:土类是土壤的高级分类单元,它是根据土壤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土壤主要属性划分的。

不同土类在成土过程中存在着质的差异。

各种土类都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水文、地质、耕种等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每一土类代表土壤形成过程的一定发育阶段。

各自具有独特的成土过程和剖面形态。

土类与土类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同一土类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及其利用,改良培肥方向基本一致。

2、亚类:亚类是土类的辅助单元,是在同一土类范围内的过渡类型,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以外的条件,例如:由地形等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水、热状况,植被类型差异而产生的成土过程或新的附加的成±过程来划分的。

它是反映土类的主导成土过程中,新生的发育阶段,即在原有成土过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附加的成土过程。

同一亚类具有相同的成土过程和发育阶段,有比较一致的水热状况和一致的剖面构造。

所以,同一亚类利用改良,培肥和农田基本建设方向比土类更为接近。

3、土属:土属是在土壤发生学上有互相联系的,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

其位置在亚类和土种之间。

主要是根据母质、水文、浸蚀和堆积的地方性因子来划分的油于这些方面性条件的差异,所引起土壤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只能延续或加速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土属应能明确反映出土壤的主要毛病和改良途径。

4、土种:土种是土壤分类的基本单元。

也是农民区别土壤的基本单元,土种划分是根据:土壤的熟化程度和肥力特点。

第三章 土壤基本性质

第三章 土壤基本性质
解离成离子,形成符号相反而电量相等的两层 电荷,所以称之为双电层。
• 双电层由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组
成。
•土壤胶体的特性
•(1)土壤胶体比表面和表面能
•比表面(比面)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土体颗
粒的总表面积(cm2/g, cm2/cm3)。
表面积
• (2)土壤胶体电荷
• 永久电荷:由于粘土矿物晶格中的同晶置
2∶1型粘粒矿物,其不同点为水云母的晶层间 夹含钾离子,晶格距离较为稳定。
铝片
硅片
铝片 硅片
高岭石
• (2)有机胶体(organic colloid) • 有机胶体中最主要的成分是腐殖质(胡
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还有少量的木 质素、蛋白质、纤维素等。
• 特点:颗粒极小、具有巨大的比面和带
换所产生的电荷。
• 粘土矿物的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
铝氧八面体,硅氧四面体的中心离子Si4+和 铝氧八面体的中心离子Al3+能被其它离子所 代替,从而使粘土矿物带上电荷。
• 如果中心离子被低价阳离子所代替,
粘土矿物带负电荷;如果中心离子被高价 阳离子所代替,粘土矿物带正电荷。
1O

1O


4+ Si
• 3、胶结作用
• 土壤中具有胶结作用的物质很多,大体上可
分为以下三类:
• a:有机物质:是土壤中主要的胶结物质,胶结方
式多种多样。
• ①有机物质能通过阳离子(比如Ca2+、Fe3+、Al3+)
为桥梁与粘粒连在一起。
• ②有机物质表面的—COOH、—OH 能与粘粒表
面的氧(O)原子通过氢键连接在一起。
[H+]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本节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土壤孔隙的概念、类型 及调控。 难点:土壤比重和容重的区别。
第二节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和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两项基本物理性质, 两者密切相关,并有互补性。土壤结构是指土粒(单粒 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包含两重意义:结构体和 结构性。通常所说的土壤结构多指其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特性
(2)毛管孔隙 当量孔径为0.02-0.002mm,土 壤水吸力为150-1500KPa。植物的细根、原生动物和真 菌等很难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植物根毛和一些细菌可 在其中活动,有利于养分的吸收与转化,毛管孔隙保 存的水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为有效孔隙。 ( 3 )通气孔隙 当量孔径大于 0.02mm ,相应的 土壤水吸力小于 150KPa 。通气孔隙的水分主要受重力 支配而排出,因而成为空气流动的通道,不具有毛管 作用,所以叫通气孔或非毛管孔。
土壤结构体或结构单元,它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 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和土团。他们具有不同程度 的稳定性,以抵抗机械破坏(力稳性)或泡水时不致分 散(水稳性)。 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 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 合性质。
土壤结构体的分类
1.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 3. 柱状结构 4.片状结构 5. 团粒结构
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肥气热比较相互协调故团粒结构被称为土壤肥力调节三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一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目前主要有多级团聚说和粘团说两种观点但无论哪种观点团粒结构的形成都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土壤孔性、结构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通过 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土壤中孔隙、结构的概念、类型 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 肥力特征及创造机理;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与耕性的关 系,从而了解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朝阳褐土

朝阳褐土

第三章土壤植被第一节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分布朝阳市土壤总面积为3357万亩,其中褐土24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3.16%,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棕壤673万亩,占总面积的20.05%,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在高山上也有零星分布;草甸土219万亩,占总面积的6.52%,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超河漫滩及低阶地上,在山间谷地、丘陵漫岗间低平地和山间小平原上也有少量分布;风沙土8.87万亩,占总面积的0.26%,主要分布在建平西部接近内蒙古的边缘地带。

土壤的分布与成土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朝阳市地域辽阔,地形复杂。

因此,土壤分布不仅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区域分布规律,而且还具有垂直地带性的分布。

[土壤的水平分布] 朝阳市地貌由努鲁儿虎山脉、松岭山脉的北东向构造平行山脉所组成,使全区地势由北向东南呈阶梯或倾斜状。

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努鲁儿虎山侵蚀构造中低山;北票-大城子的大凌河两侧断块盆地及侵蚀丘陵谷地;辽西古拗陷松岭山地及山海关隆起褶皱块山的北缘等。

努鲁儿虎山和松岭山脉,构成朝阳市山地骨架,是北南和西北热量与水气交流的天然屏障,构成朝阳市不同生物气候及土壤水平地带分布的重要界限。

松岭山脉南麓为棕壤主要分布区,由南向北依次出现的土壤为棕壤-褐土。

朝阳县王营子、六家子、瓦房子、董家店,喀左县的羊角沟、尤杖子、十二德堡、南公营子、白塔子,凌源县的三十家子、佛爷洞、河坎子、三道河子、大河北、松岭等乡和建昌县均为棕壤分布区;到朝阳市中部、北部,则由棕壤区变为褐土区,形成纬度地带分布规律。

松岭山脉东麓亦为棕壤主要分布区,由东向西依次出现地带性土壤仍是棕壤-褐土。

北票、朝阳两县与义县、锦县接壤地区,北起北票小塔子、常河营子、上园、三宝营、巴图营子向南延至朝阳县大屯、根德、王营子、王伦沟等乡均为棕壤分布区,此线向西则为褐土区。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朝阳市为辽西中低山丘陵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就有数十座,地势坡度较大,因气候、植被随地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类型的变化。

第3章 土壤分类和分布

第3章  土壤分类和分布

第三章土壤分类和分布第一节土壤类型的划分一、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土壤是在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随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发育和演变,并在自然界中能看到、摸到、量测和研究的实体。

土壤形态和属性的差异,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所以土壤分类,就是以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础把各种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按发育程度系统地加以区分。

二、土壤分类依据土壤是历史的自然客体,人类劳动的产物,深受其多种成土因素的作用影响,但其深刻的程度是不一致的。

不同母质、不同植被、不同气候、不同地形以及成土时间长短和人类活动强弱不同,土壤的形成、发育、演变和所呈现的基本特性因地因时而异,自然界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壤,但不同土壤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

所以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人类活动有机地结合是土壤发生分类的依据。

三、土壤分类原则(一)土壤分类发生学原则土壤分类是土壤普查的技术核心。

分类系统的科学性、生产性、地方性,关系到土壤普查的质量和资料的应用价值。

分类是综合地反映了土壤的发展规律,不但要体现不同发育阶段,各类土壤的基本性质,肥力特征,而且,要揭示土壤内部矛盾和改良利用方向,同时还必须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主导成土过程与土壤基本性质,高、低级分类相统一的原则。

各级土壤分类单元不仅具有独特的土壤属性,而且还有发生学联系。

(二)自然土壤与耕地土壤相统一的原则土壤是劳动的产物,耕地土壤是从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耕作,培肥、改良、熟化演变而成的,只有把两者视为一个统一体,才能充分体现土壤分类系统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三)土壤分类系统性原则土壤有一个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系统规律,所以,土壤分类也必须相应地全面地反映各级土壤的上下联系和演变规律,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分类系统。

四、土壤分类的划分标准杭州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是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及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修订稿)和1985年9月“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修订稿)”的分类要求,结台各县(市、区)土种的比土评土和土壤分析化验结果,归纳,修改县(市,区)分类后拟订的。

3 土壤有机质

3 土壤有机质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 (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
C/N比( carbon nitrogen ratio )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碱溶后加电 解质NaCL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轻组)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HA)和黄腐酸(FA)
聚合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thropic人为表层:P2O5,磷肥使用造成磷的累积。 Plaggen 草垫表层:人造表层厚度>50cm
2、诊断表下层及其他层次(B层)
淀积粘化层:明显硅质粘粒淀积 高岭层:粘粒含量高于表层,以1:1型为主,伴有铁铝氧
化物,厚度在30cm以上
耕作淀积层:耕作层以下淀积粉砂、粘粒或腐殖质
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以 成土因素和其对土壤发生的影响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代表国家:前苏联、越南、缅甸和东欧的一些国家
(2)以美国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
观点:分类依据是具体的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 测量的土壤属性,划分的标志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代表国家:世界上有45个国家使用美国土壤分类系统, FAO/UNESCO,南京土壤研究所
(二)分类单元及划分原则
分类系统共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系 、土相等8级。
1、土类
发育在相同类型生物、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具有 一致的土壤形成过程的土壤组合。
① 有机质的分解及转化过程一致 ② 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特征相同 ③ 物质移动和聚积的特征相同 ④ 土壤剖面构型相同 ⑤ 土壤肥力培育方向和农业利用方式相同
5、亚种 土种内发育的数量程度的差异划分为不同亚种,如弱 碱化、强碱化、强盐化等。 6、变种:土壤机械组成划分 7、土系:母质特性、盐分积累特性或泥炭积累特性划分 8、土相:根据风蚀、水蚀和残积、冲积来划分
(三)分类系统的编排

按水热条件、风化作用和生物循环特征,把前苏联的土 壤类型归为9个生物气候省,每一个省内划分自成土、半 水成土、水成土、冲积土(表3-2),在每个土类内划分 各级分类单元。 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同置同一分类系统,受耕作影响显 著的列为独立的土类,影响较小的在土种划分中反映。 另附有有关水热状况、形态特征、质地、盐基状况的12 个附表,以利于定量化研究。 共划分118个土类,424个亚类、478个土层、460个土 种。
2、亚类 亚类划分主要考虑:土壤形成的主要和附加过程的区别, 不同亚类成土过程及亚地带或自然条件具有过渡性。 3、土属 土属形成取决于地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如基岩和成土母质 的化学特性、地下水的化学特性等,同时包括土壤形成 中继承的历史时期的发生层次。 4、土种
土属范围内,主要成土过程、发展程度一致的土壤组合, 如灰化过程、腐质化过程的深度和程度。
宜选择不连续的土壤特性作为诊断特性,来鉴别土壤类型 ;对于连续的特性,应用通过数理分析,赋予定量指标的 范围。
一、基本方法
(一)土壤特性的选取依据 发生性、独立性、区分性、可量化 (二)土壤特性的定量及划界 (三)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设定 (四)检索表
二、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一)诊断层 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 诊断表层 ( A 或 A+AB ) Surface soil layer 2. 诊断表下层( B 或 E ) Subsoil layer
(4)其他土壤分类体系
澳大利亚的分类系统(5级): 门、亚门、部、纲、土壤剖面种 以土壤形态学和分类学相结合,亦属于土壤形态分类学 分类体系。
第二节
土壤发生学分类
土壤发生学分类的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随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成土因素中的气候有分布规
律,故产生的土壤亦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因此,土壤分类应 以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地理环境作为主要依据。 等都提出土壤发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可进行进化、因子、 特质、阶段及历史发生学分类。 个因子的结合。
土系命名则应用土壤所在地的名称 诊断分类的字根命名法易于辨别土壤性状
(三)土壤类型的检索
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可根据土壤特性(诊断层与诊断特
性)确定未知土壤的类型。 美国土壤分类的土壤划分与检索实例:以土纲为例
冻土检索
对土纲的分类首先以表层0-40cm的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
的土壤定义为有机土纲。
(一)分类单元及划分原则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按照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族及土系等6级。
前苏联发生分类的分类单元土类、亚类、土属、土种
、亚种、变种、土系及土相等8级。
各级分类单元的划分原则如下:
1、土纲
分类系统的最高级分类单元,根据剖面分化、形态特征、
主要发生层的发育程度等性质,尤其是土壤诊断层的特征 作为划分依据。
⑧ 地方种:土壤成土中岩石学特征划分
莫根浩森将库比恩那的分类体系应用到德国,发展了
自己的分类体系,共7级,不包括亚纲:
• 门、土纲、土型、亚型、变型、亚变型和地方种 • 共4门,15个土纲。 •
在“陆上土”和“半陆上土”种,增添了“人工土”土 纲,突出了耕作土的地位。 形态发生学分类体系,是以与自然条件、成土过程有直接 联系的土壤剖面形态进行分类,重视土壤性状,但缺乏完 整的定量的分析指标。
余下土壤中2m深度内有灰化淀积层的为灰土。 火山灰土检索 2m深度内有氧化层,且无淀积粘化层的为氧化土。 地表下50cm土层粘粒含量在30%以上,干时有裂痕为变性
土。
一年中一半以上时间干燥,且无松软表层的为干旱土 有淀积粘化层,在地表下1.8m处盐基饱和度小于35%
为老成土
发生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的基础,是因地制宜的推广农业技
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
分类的成果,在理论上反映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在实践
中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世界土壤分类概况
土壤分类因其发生、属性的研究而不同,迄今为止国际 上尚没有统一的分类体系。
(1)前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



(四)土壤命名
伊万诺瓦的《苏联土壤分类》亦然采用道库恰耶夫的连 续命名法,在土类名称前加亚类形容词,再在前面加土 属名称……
发生分类学的缺陷:
① 分类依据侧重成土因素,对土壤本身属性研究不足 ② 侧重研究中心地带的典型土壤类型,对过渡带土壤注意
不足
③ 指标界限不明确,定量化不足
④ 过分强调地带性因素,将自然带与土壤带混淆
碱化层:棱柱状或柱状结构的淀积粘化层,交换性钠离子 (ESP)在15%以上。 腐殖质淀积层:B层腐殖质积累 灰化淀积层:活性无定形物质沉淀,包括有机质和铝
薄层铁磐层:黑色、暗红色的硬磐,由铁、锰及有机质胶
结而成,2-10cm
雏形层:蚀变层,沙性物质为主体
氧化层:风化度高,富含低阳离子交换量的粘粒和氧化物
的依据。
美国土壤分类中土纲与亚纲的主要特征,表3-6,p103。
3、土类
土类的划分根据土层性质、排列状况的相似性。同一土类
具有相同的剖面层次、土壤盐基状况和土壤水热状况。
4、亚类
亚类是土类内按中心概念和次要因素偏离特征细分,包括
土类中典型亚类、过渡到其它土类的亚类、过渡到其它亚 纲或土纲的亚类等。
① 土壤门:根据土壤水渗透方向,分为3个门
② 土纲:根据土壤剖面层序和物质动态划分,17个土纲 ③ 亚纲:原始土纲外的亚纲 ④ 土型:根据土壤剖面层序的特征和各土层特有性质划分,
分40个,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类
⑤ 亚型:根据土型的质的差异划分,相当于亚类 ⑥ 变型:根据亚型中附加成土过程发展程度的不同划分 ⑦ 亚变型:根据变型的成因在质或量的特殊性划分,A层
湿润:土层的干燥时间低于90天
半湿润:介于干旱和湿润之间 夏旱: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湿夏季暖旱
土壤温度状况等级:
按年平均土壤温度和50cm深的冬夏季平均土壤温度差划分 永冻 冷冻 冷性 中温 热性 高热 恒冷性 恒中温 恒热性 恒高热
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美国土壤的诊断分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订,1975 年正式出版《土壤系统分类》一书。
⑤ 对耕作土壤注意不足
⑥ 连续命名法比较拖沓冗长,不便使用
第三节
土壤诊断学分类
土壤诊断学分类是依据能够直接感知和定量测量的土
壤特性进行比较划分土壤类型的方法。
诊断特性:能够鉴别土壤类型,并有定量指标的土壤
性质。
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具有定量特性的土壤发
生层。
诊断特性和诊断层的判断与选择:
第三章


土壤分类
第一节
第二节
土壤分类概述
土壤发生学分类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土壤诊断学分类
中国的土壤分类 不同土壤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
一定的分类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尤其是土壤地理学和
(3)土壤形态发生分类
形态发生分类是土壤形态学与发生学相结合的分类, 以库比恩纳和摩根号森分类为代表。
①土壤是环境的产物,分类应根据与自然环境相关的性
状进行。
②不同类型土壤的差异因形态发生发展的阶段而异,如
不同土体构型等。
③土壤水分渗透方向与程度、母质等都可作为分类依据。
库比恩那的土壤分类体系(表3-1):
有松软表层的为软土
有淀积粘化层为淋溶土
表层暗色、松软或有草垫表层或雏形层的为始成土
其余土壤为新成土
(四)美国土壤诊断分类的优缺点
优点: ①分类指标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主,利于观测与度量。 ②分类的属性的数据库建设,为自动分类提供了可能。 ③拼音命名,简明扼要,利于理解。
除道库恰耶夫外,伊万诺娃、格林卡、扎哈罗夫、波雷诺夫
现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
前苏联土壤分类
前苏联的土壤分类为地理发生学分类,以伊万诺娃1976年出 版的《苏联土壤分类》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