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全力打造科技示范高位平台

莱芜市水土保持办公室

(2015年4月6日)

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莱城区口镇,总面积110公顷,2002年市水保办以租赁形式取得了50年使用权。该园区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在北方土石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显现了区域内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程度、危害及生态环境、地质地理特征。多年来,我们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科技示范的整体功能已有效发挥。2007年,该示范园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典型小流域和典型监测点”;2012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围绕示范园的规划、建设及运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理念,统筹规划,建设四园十区精品工程

2005年,我们抓住水利部、水利厅鼓励支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总结数年来的工作经验,联合省水科院、山农大、省水文局,在全面勘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高标准制定了园区建设规划。园区总体布局结合项目区立地条件与科技示范体系,重点规划建设“四区十园”,实现园区建设功能互补、

特色鲜明。

一是规划建设了科学试验与示范功能区。以科学试验研究为主,布设了气象因子监测园、坡地水土流失监测园、土壤水文生态监测园3个园,为水土保持科研人员提供研究示范基地和窗口。主体工程现已建成自动气象站1处、径流观测小区1处、实验室1处。

二是规划建设了技术示范与推广功能区。以汇集展示当今水土保持技术及系统集成为主要功能,建设坡面生物工程示范园、沟谷综合整治示范园和高效特色产业示范园3个园,为广大民众提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示范及科技服务。主体工程现已建成治沟骨干工程1座、蓄水谷坊6座、蓄水池4座,石坎、土坎梯田3.1hm2,果园13.28 hm2,发展节水灌溉10 hm2。

三是规划建设了科普宣传与教育功能区。以宣传、教育和培训为主要功能,配置科教培训园、模拟示范园和水土保持植物园3个园,为广大中小学生和民众学习科技知识以及开展对外技术交流提供服务。主体工程现已栽植水保林30 hm2,完成封育治理56.11 hm2,设置模拟降雨观测场1处,布设宣传版面30多块。

四是规划建设了生态休闲与观光功能区。以园中心区两座小二型水库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利用滨水地带优越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设置精品景点,同时通过汇集、配置北方地区不同景观格局的植物树种,营造一个认知植物、爱护植物的绿色

休闲空间,打造了一处休闲游憩园。主体工程现已完成两座水库除险加固,拦蓄水源360万m3;实施园区绿化、硬化、亮化“三化”工程,栽植花草苗木6万株,边坡喷播1.2万m2,铺设步道17条,建成旅游主干道路4.5公里、生态长廊120米以及亭阁等其他景观建筑1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5盏,设置休闲垂钓区、槐花桑葚桃杏采摘园6处。

二、精心组织,全力实施,构建科技创新工作平台

“四区十园”工程面广量大、技术要求高。为此,我们密切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协作,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布局、优化设计和精心施工,确保园区建设浓缩与汇总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最新经验和成果,为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的新理念、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

一是引进新技术,加快发展了高效节水灌溉。引进风力提水设备4台套,自主研发和装配使用风力与太阳能蓄能提水一体机,实现了利用光能和风能的自动提水。采取“项目+企业+用户”模式,对上争取省厅科技推广项目资金,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综合应用和展示喷灌、带灌、滴灌和小管出流等多种现代节水技术,装配“生态型水资源智能管控装置”10台套,网络化布局节水管道6200米,分区配置视频监控器8台,并应用无线网络控制平台和手机指令启闭用水设备,实现管控系统的远程控制、视频检查,建成了节水灌溉示范区。

二是配置新装备,扎实开展了水土流失监测。建设了10°~30°五个自然坡度25个径流观测小区,全年全天候采集水土流失信息,每年向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报送监测数据1000多件次,为生态建设战略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引进德国自动集水采集系统、模拟降雨系统、植物根系自然生长观测设备、土壤理化试验设备等先进装备,数次开展了水土流失试验和研究。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控制站、量水堰,配置泥沙自动采样机、自动水位计、自动雨量计等设备,对水土流失状况实时监测,对比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充实了科研基础资料。

三是探索新经验,高效推进了坡地综合治理。在园区内建设石坎梯田0.8 hm2,砌石2400 m3,护坡1600 m;土坎梯田2.3 hm2,整修边坡7660m,边埂栽桑植果6100 m2;形成了不同措施、连片治理的坡地展示工程。探索总结生态袋在河道护坡中的成功经验,把握生态袋护坡成本低、施工快、生态效应显著等特点,计划将其用于梯田护坡,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经治理的梯田,从山脚盘绕至顶,不仅改善立地条件,蓄水保土,增加收益,而且形成了一条条优美如画的曲线,装点了景色怡人的生态园区,也为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治理技术的经验借鉴。

四是融入新理念,努力打造生态清洁与文明和谐园区。建设中,我们开挖明渠、埋设暗管,保障了雨洪利用、雨污分流,加固水库、疏通沟渠,构建了抗旱排涝工程体系;对沟道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栽植护坡林木,兴建了大批谷坊和排水沟渠;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面,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覆盖,适地栽植水保林,发展经济林,耕种农作物,形成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得益彰的立体防护网络,加速培植了绿色经济;采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技术,集成利用节水、节肥、节能技术以及农田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控源减排技术,综合调控面源污染,落实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各项要求。管理上,我们配备专职管护人员,完善管理维护和运营服务工作机制;实行封禁治理,严防猎杀鸟兽;开展宣讲服务,传播园区文化;营造清新氛围,规范旅游行为,使园区万木葱茏、鸟飞蝶舞、生机盎然,吸引游客览四季风光、学科技知识、留文明风范,共同构建了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在创新理念、构建文明和谐小流域上树立了典范。

三、典型引领,辐射带动,扩大园区建设示范效应

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历时十年打造,形成了集生态、科研、技术推广、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为一体、功能完备的科技示范体系,并充分发挥了园区建设在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是总结推广治理模式,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结合栖龙湾小流域治理,探索和完善了地成、水成、林成、路成、主导产业成的“五成”治理模式以及沟道梯级开发、生态观光等5种综合治理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帮扶基层建成了龙山、茶叶等一大批生态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