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笈多王朝
古印度笈多王朝(公元540年)
古印度笈多王朝(公元540年)古印度笈多王朝(公元540年)孔雀帝国灭亡后,南印度的羯陵伽(卡林加国)和安达罗曾强⼤⼀时。
羯陵伽在公元前1 世纪卡罗维拉国王时,曾两次进攻北印度,致使摩竭陀国王屈服在他的脚下。
他还远征过南⽅,征服了潘地亚国。
在卡罗维拉国王死后,这个国家的情况就不清楚了。
曾兴盛⼀时的安达罗以后也衰落了。
孔雀帝国灭亡后的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侵。
先是中亚的⼤夏王国,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西北印度。
⽽后⼜有安息和塞种⼈的⼊侵。
公元1世纪,中亚的贵霜兴起,在侵⼊并占领了印度的西北部以后,建⽴起⼀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帝国。
这个帝国兴盛⼀时,⾄公元2世纪以后就开始衰落了,公元3世纪30年代以后,南亚次⼤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为许多⼩国。
贵霜帝国仅能维持对犍驮罗和旁遮普⼀部分地区的统治。
其他的⼩王国,⼀部分为摩揭陀的笈多王朝所统⼀,另⼀部分被来⾃北⽅嚈哒⼈所消灭。
4世纪初北印度⼩国林⽴,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和南部的安度罗国⽇益衰微之际,恒河上游地区(今⽐哈尔地⽅)摩揭陀的⼀个⼩国国王室利笈多家族逐渐强盛起来,它制服其他⼩邦⽽成为当地的强国。
320年,旃陀罗笈多⼀世(⽉护王,320—335年)起兵占据曲⼥城,建⽴了笈多王朝,成为笈多王朝的始祖。
⼈们对笈多家族的背景不甚清楚,它可能属于吠舍种姓。
旃陀罗笈多与北⽅望族栗占婆联姻,实⼒⼤⼤加强。
栗占婆族在佛教时代是跋耆共和国联邦的主要成员,笈多家族对这个通过联姻⽽取得的政治进度⼗分重视,不仅在旃陀罗笈多的货币和铭⽂上到处注明,甚⾄⼏代以后的君王还⼀再提及祖上这门亲事。
这说明笈多族原来的出⾝可能⽐较低下,才以和栗占婆族联姻为荣。
旃陀罗笈多以孔雀王朝的旧都华⽒都为⾸都,沿袭贵霜帝国以来君主夸⼤头衔的习惯,⾃封为“摩诃罗阇”("王中之王、⼤王"),其实他统治的辖区只有摩揭陀地区和恒河流域中部地区。
笈多帝国以恒河流域中下游为基地,迅速统⼀北印度,形成⼀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化昌盛的⼤帝国。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讲义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讲义一、中古时期的印度中古时期的印度,是一个充满了多元文化和复杂政治格局的地域。
在政治方面,这一时期印度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替。
其中,笈多王朝被视为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
笈多王朝统治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贸易发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入侵逐渐削弱了其统治。
在宗教方面,印度教和佛教在这一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发展。
印度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复杂的神灵体系、宗教仪式和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层面。
佛教虽然在印度本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却通过对外传播,在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印度文学、艺术和科学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梵语文学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戏剧和史诗作品层出不穷。
艺术领域,精美的建筑和雕塑展现了高超的技艺。
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印度学者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印度的种姓制度在中古时期依然根深蒂固。
这一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并且对人们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流动和发展。
二、中古时期的日本中古时期的日本,政治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大化改新是日本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改革学习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天皇的权力得到加强,土地和人民被重新分配和管理。
在文化方面,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
汉字、儒学、佛教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字、哲学、宗教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文学作品,如《万叶集》等,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情感。
平安时代,日本的文化进一步繁荣。
贵族文化盛行,和歌、物语文学发展迅速。
女性文学也崭露头角,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成为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政治格局上,平安时代后期,武士阶层逐渐崛起。
他们凭借武力掌握了实际的权力,最终建立了幕府统治。
幕府时期,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二元政治结构,即天皇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幕府将军掌握着实际的政权。
二、印度贵霜与笈多王朝
印度思想文化专题(印度因明研究)二、印度贵霜与笈多王朝A、贵霜王国1、孔雀帝国遗产继承者• 公元前183年,时任军队总司令的普什亚密多罗谋杀了孔雀王朝最后一王,创建了僎伽王朝。
• 僎伽王朝最初拥有几乎整个恒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区。
• 由于战争不断,他们出征德干北部的邻国,抗击希腊人在西北的侵袭,抵抗东南方羯陵伽国王的进攻,统治力量日趋衰落。
在大约一百年内,僎伽王国丢失了大部分土地,不断向东退缩最后仅仅剩摩揭陀地区。
2、泰米尔三邦• 印度南端自古以来是泰米尔三邦称雄,它们是朱罗、潘地亚和其罗。
• 泰米尔三邦的战火不断,既有对外战争,也有相互间的争斗,但一度真正称霸泰米尔地区的是朱罗。
• 朱罗人一度独霸半岛南端,并在东西两海岸修建港口,开展对罗马的贸易。
• 公元4世纪以后,朱罗遭到婆腊代和潘地亚的攻击,一度衰弱,唐玄奘到那儿时,是“土野空旷,获泽荒芜”。
• 但朱罗在9世纪时复兴,并达到历史顶盛。
罗马与印度的贸易大多集中在南方,所有这些有助于结束南方诸王国的孤立状态,泰米尔人带着自身的特性紧密地与次大陆的其它部分联系起来了。
3、西北外族• 约公元前88年,塞人经休养生息后强大起来,通过波伦山隘,一拥而入印度河流域,定居西印度。
• 约公元前80年,进入印度的第一位塞人国王毛伊斯在犍陀罗建立了塞人的政权。
• 以后他们分而治之,在西北印度形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小国,最远达到邻近于德里的马土腊。
• 印度人称他们为塞人州长,所谓“州长”,是波斯人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州长为世袭,其中较有名的是乌衍那的塞人州长鲁陀罗达曼。
• 根据镌刻于公元150年的朱纳加尔长长的岩刻铭文,他是屡战屡胜的征略者,在德干、印度河下游流域和拉费斯坦等地的出击都获得了胜利。
这重要的梵语铭文还记载,他本人在文法、政治学、逻辑学上颇有研究,并且精通音律。
• 塞人州长统治西印度的格局一直维持到公元4世纪,是时笈多王朝的崛起,将他们一一征服,此后塞人逐渐同化于印度人中。
中古印度
阿克巴的改革 阿克巴在征服南亚次大陆的战争告一段落后,为了加强帝 国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阿克巴集行政、军事、司法和 宗教大权、军事、司法、宗教和监察 等部门,各部门的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分为21省,派总 督统治。文武百官如前所述,实行军衔制和等级制,共分 33 级,称“曼沙布达尔制”(另一说是66级,最高为万夫长,最 低为十夫长),按级授予采邑。 其次是加强财政和税制的管理。丈量全国土地,测定土地 单位面积产量,据此规定税额。赋税分实物税( 1/3 )和货币 税,取消包税制,租税一律由中央派官员征收,既增加了政府 的收入,又限制了官商的勒索。
2、哑哒人(白匈奴人)入侵及分裂时期(5-6世纪)
5 世纪中叶,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 6 世纪初,哑哒人 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 528 年,笈多王朝联合其 藩属组成联军打败哑哒人。但笈多国家经哑哒人打击后于 570 年瓦解。此后,北印度分裂为若干小国,并陷入混战之 中。
3、戒日帝国(606-647年) 戒日帝国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7世纪 初,戒日帝国( 606-647 )兴起,哑哒人被逐,戒日王统一了 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的几 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 好的礼遇。 4、拉齐普特人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 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8世纪时,拉齐普特人统治的 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人印度学者认为是白匈奴后裔,也 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土著王公贵族后裔,军事种姓(马克尧认为 拉齐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罗人的游牧部落,后与当地贵 族融合,因而该民族的源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他们勇武好 战,彼此削弱,失去了对外防御能力。
第三是为了巩固统治,调和宗教和民族矛盾,改变传统的 歧视土著人的政策。1563年,下令取消印度教徒的朝圣税和人 头税。对印度教封建主改用怀柔政策,提拔他们,授予高官。 如1582年,在212名高级军政官员中穆斯林占 40%,印度教徒占 21% 。还委任许多拉其普特酋长任帝国的军事长官。对印度教 徒实行较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信教自由,原先被迫改信伊斯 兰教的人可以恢复原来的教籍。但他的宗教政策引起伊斯兰教 贵族的激烈反对,1580年,发生贵族大叛乱,阿克巴亲率大军 平定了叛乱。阿克巴还综合各种宗教的教义,创立一种“神圣 宗教”,自任教长,主张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和平共处。他打算 以此统一各种宗教,消除彼此的分歧和矛盾。但他创立的新宗 教只在宫廷有少数贵族信徒,未能发扬。不过,这种宽容宗教 政策有利于减轻社会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
二、印度贵霜与笈多王朝
•
•
5、印度的社会状况与种姓制度
尽管笈多王朝和孔雀王朝都被 视为印度古代的“黄金时期”,但 从统治结构来看,两者只是形式上 的相似,实质上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从法显的《佛国记》及印度同时 代文学的描述中,人们可以知道笈 多时期的城市十分繁荣。 • 印度最早的敎育称为“净修林 ”式。圣哲们远离尘世,居于森林 中修行,他们的栖息地就称为“净 修林”。
印度思想文化
第二讲
•
第二讲
•古代印度的贵霜 • 与笈多王朝
• 印度在亚洲的位置
第二讲:古代印度贵霜与笈多王朝
• 第二讲:
一、贵霜王国1、孔雀帝国遗产继承者
•
• 公元前183年,时任军队总司令的普什 亚密多罗谋杀了孔雀王朝最后一王,创建了僎伽 王朝。 • 僎伽王朝最初拥有几乎整个恒河流域和西北印度 的部分地区。 • 由于战争不断,他们出征德干北部的邻国,抗击 希腊人在西北的侵袭,抵抗东南方羯陵伽国王的 进攻,统治力量日趋衰落。在大约一百年内,僎 伽王国丢失了大部分土地,不断向东退缩最后仅 仅剩摩揭陀地区。
•
09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全国第五次因明会上发言
• 印度地图
•
641年曲女城举行学术辩论大会,唐玄奘在 会上宣讲大乘佛教。玄奘论毕,懸讲本于会场外 ,“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破者,请斩首相谢”, 结果“竟十八日,无一人敢问”。 • 钵罗耶伽集会是每五年一次的“倾竭府库 ,恵施群有”的施舎大会,人们不分贵贱,不论 宗教信仰,都可以参加讲法和施舍财物,史称“ 无遮大会”,会期长达75天。 • 戒日王统治约41年,直接控制范围是恒河 上游和中游。 • 所谓“臣服五印度”,其他地区仅是称霸 ,因为当地的政权仍存在,仅表示效忠;后期“ 三十年不用兵”的说法,也仅限曲女城周围。
20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吴于廑 齐世荣 (3)
戒日帝国的征略
612 年戒日帝国形成后,戒日王继续南攻北伐,东征西讨,使 北印度基本上处于戒日王政权的统治之下
戒日王对东方和西方的征服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玄奘旅印与中印文化交流
唐太宗贞观三年启程,随商人西行 从长安(今陕西西安) 经河西走廊,出敦煌,再经今新疆、中亚
印度教的兴起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佛教和耆 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了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
在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新的形式下得共复兴 印度教没有公认的教祖,也没有统一的经典 印度教大致有四个主要教派:即尸摩多派或称传统主义派、毗湿
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
文化和学术
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的文化和学术达到相当繁荣和昌盛阶段 戒日帝国时期是凮度文学由古典梵文文学向中世纪民间各种地方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 成
第三章 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第二节 戒日王朝的兴衰 第三节 封建制的发展和印度教的兴起 第四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第一节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
笈多王朝的建立 超日王时期的强盛 法显旅印 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因素的产生 文化方面的成就 笈多王朝的衰落
胁益趋严重 520 年中国求经者宋云和僧人惠生等一行途经哒国赴印度求经 摩醯逻矩罗死后,人对北印度的统治即行瓦解
第二节 戒日王朝的兴衰
北印度再次分裂 戒日王朝的建立 戒日帝国的征略 玄奘旅印与中印文化交流 权力的分散和帝国的衰亡
第二节 戒日王朝的兴衰
北印度再次分裂 戒日王朝的建立
哒国灭亡后,在 6 世纪末和 7 世纪初,北印度又呈分裂状态 四个较强的王国,两个互相敌对的政治军事集团 604 年,坦尼沙国王波罗羯罗伐弹那派其长子曷罗阇伐弹那和
印度三大王朝分别是什么
印度三大王朝分别是什么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印度三大王朝分别是什么吧!印度三大国王:笈多帝国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另一个大帝国。
公元3世纪,摩揭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大约公元320——380年)乘机兴起,夺取华氏城,在恒河流域东、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
到沙摩陀罗·笈多(公元335——380年)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大规模向外扩张,他在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后,又挥师南下,征服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南印度马德拉斯西南地区。
他海上的势力扩大到马来半岛、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的印度人侨居地区,为印度历史上另一个辉煌的大帝国——笈多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沙摩陀罗·笈多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拿破仑。
他的事业由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继承。
后者在位时间大体是公元380——413年。
超日王继续实行对外征战政策。
他一方面用联姻的办法,加强与北印度和德干地区酋长们的关系,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向统治西北印度的几个塞种人小王国进攻,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
到公元409年前后,除了克什米尔以及印度南端的一些小王国外,几乎统一了全印度,其版图与孔雀王朝相当。
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经历了约100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
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控制着下面众多的小王公,王公下属的官吏管理着行政。
在这个时期内,以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旃陀罗·笈多二世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修复了许多被破坏了的大型灌溉设施以发展农业。
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同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希腊、埃及和阿拉伯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
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恒河三角洲以及羯陵伽港口,即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印度商人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
中古印度
一、中古印度文明进程
1、笈多王朝(320-540年) 笈多王朝(320-540年 4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笈多王朝(320-540)兴起, 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笈多王朝(320-540)兴起, 建都华氏城,该王朝取代贵霜帝国, 建都华氏城,该王朝取代贵霜帝国,逐渐统一了以恒河流域 为中心的北印度 地区。 到超日王( 380- 415) 印度地区 为中心的北 印度 地区 。 到超日王 ( 380 - 415 ) 时 , 国势强 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首都是华氏城。 盛,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首都是华氏城。该王 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来。 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来。 2、哑哒人(白匈奴人)入侵及分裂时期(5-6世纪) 哑哒人(白匈奴人)入侵及分裂时期( 世纪) 世纪中叶,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 世纪初, 5 世纪中叶 , 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 。 6 世纪初 , 哑哒人 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528年 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 。 528 年 , 笈多王朝联合其 藩属组成联军打败哑哒人。 但笈多国家经哑哒人打击后于 藩属组成联军打败哑哒人 。 570年瓦解 此后,北印度分裂为若干小国, 年瓦解。 570 年瓦解 。 此后 ,北印度分裂为若干小国 , 并陷入混战之 中。
3、戒日帝国(606-647年) 戒日帝国(606-647年 戒日帝国是从笈多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 戒日帝国( 606- 647) 兴起, 哑哒人被逐, 初 , 戒日帝国 ( 606 - 647 ) 兴起 , 哑哒人被逐 , 戒日王统一了 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 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的几 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 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 好的礼遇。 好的礼遇。 4、拉齐普特人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 拉齐普特人时期( 世纪中叶-12世纪末) 世纪末 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 世纪时, 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8世纪时,拉齐普特人统治的 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人印度学者认为是白匈奴后裔, 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人印度学者认为是白匈奴后裔,也 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土著王公贵族后裔,军事种姓(马克尧认为 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土著王公贵族后裔, 军事种姓( 拉齐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罗人的游牧部落, 拉齐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罗人的游牧部落,后与当地贵 族融合,因而该民族的源流是多种多样的) 族融合,因而该民族的源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他们勇武好 彼此削弱,失去了对外防御能力。 战,彼此削弱,失去了对外防御能力。
南亚封建社会
• 印度教改革了原婆罗门教的教义、 教规,革除了繁琐的祭祀仪式,削 弱了婆罗门以往那种过分的特权地 位。虔诚派、性力派、林伽派呼吁 种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传又博得 了民心。这样,佛教的上述优势便 被剥夺。
• 第三,大乘佛教的出现使佛教在许多方面 向印度教靠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 第四,佛教由印度教取代从更深层次上说, 与印度社会封建关系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封建关系的形成相应地要求突出王权,加 强社会等级制度。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 间王权在神学思想上的反映,有利于突出 王权。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把世间等级神圣 化,有利于加强社会等级制度。而佛教在 这两方面都起不了印度教的作用。
公元4——15世纪的印度
白马寺印度佛殿
孔 雀 王 朝 版 图
中古南亚次大陆
• 中古时期的印度,是南亚次大 陆的总称,包括现在的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 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 国。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 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一、笈多王朝的建立
•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 • 旃陀罗笈多一世 :1.与著名的犁车部 族联姻,继承了华氏城一带的统治权 2.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 朝 3.扩大了版图 • 沙摩陀罗笈多 :扩张为印度的强盛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笈多王朝的强盛
•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 ) :1.继承 父业,首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 。方法: 征服、联姻、和谈。2.迁都华氏城 .3. 实行中央集权制 ,官吏从国王府库中 直接领取薪俸。 • 笈多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 昌明,宗教宽容
法显眼中的笈多王朝
• 法显旅印 (399~413)《佛国记》 • 社会状况:“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 (自然)“民人富盛,竞行仁义”(社会) “举 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 罗。” “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酤及 估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猎师卖肉 耳。” (生活及习惯) • 政治稳定,罪犯不多,刑罚不重 • 社会保障:慈善事业和医疗事业已有相当规模
笈多王朝名词解释
笈多王朝名词解释
笈多王朝是印度史前时期的一个王朝,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左右存在于今天印度河流域地区。
该王朝的名字来源于发现
它的遗址——哈拉帕遗址(Harappa),因此也被称为哈拉帕文化。
这个王朝的历史和文化主要通过考古学研究进行了解。
据考古学家推断,笈多王朝是在印度河流域地区形成并繁荣起来的一个城市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成就。
这个王朝可能是由一些城市国家组成的联盟,而不是单一的中央王国。
它的社会结构复杂,分层明显,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等活动,并且已经出现了文字、铸币和商品交换等特征。
然而,笈多王朝的灭亡原因至今仍有争议,可能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有关。
印度史09刘建:笈多王朝:古代印度的黄金时代
印度史09刘建:笈多王朝:古代印度的黄金时代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刘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印度历史。
在上一讲中,我们了解了印度历史上孔雀帝国君主阿育王是如何放下屠刀,成为一代传奇式伟大帝王的。
今天,我们将了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笈多王朝。
在笈多王朝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印度当时长达五个世纪的南北对峙。
阿育王去世后,在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孔雀帝国逐渐解体,被巽伽王朝取代。
弑君篡位的布舍密陀罗在宗教政策方面一反前朝做法,大力支持婆罗门教,反对佛教,国势江河日下。
巽伽王朝一共10个国王,统治112年,末代君主同样被大臣杀害,王朝灭亡。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也就是从阿育王之死(公元前231年)到笈多王朝建立(公元320年)的约5个世纪里,印度呈现政治分裂的局面。
在此期间,来自今天阿富汗的大夏希腊人、来自中亚的塞种人和大月氏(支)人,乘虚而入。
公元纪元初,在大月氏五个分支中,贵霜最为强大。
贵霜王消灭异己势力,建立贵霜帝国,领有印度西北部。
在迦腻色伽王统治时期,贵霜帝国成为当时四大帝国之一,公元2世纪后期开始衰落。
大月氏人的西迁对中亚及印度历史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汉武帝的注目,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就在北印度为异族统治之时,南印度古国安度罗国持续存在了400余年。
安度罗国是在孔雀帝国衰落时宣告独立的,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形成较大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印度这段历史比较复杂,也比较混沌不清,最大特点则是南北政权对峙,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情况不无相似之处。
孔雀王朝灭亡后,历经五百年的战乱和分裂,北印度在笈多王朝时代才再度获得政治统一。
那什么是笈多王朝呢。
笈多王朝(约公元320-550)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国王名字都以“笈多”(Gupta)收尾,这个王朝便被习惯性地称为笈多王朝。
公元4世纪初期,320年左右,随着贵霜帝国的衰落,摩揭陀国境内或邻近的一个小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登基,攻陷华氏城,建立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的经济发展趋势
笈多王朝的经济发展趋势
笈多王朝的经济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发展:笈多王朝期间,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王朝通过改善水利设施、推广耕作技术、发展灌溉系统等措施,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并且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如红姜、小麦和水稻等。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商业与贸易:笈多王朝对商业与贸易的发展非常重视。
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贸易港口,如墨捡和旁遮普地区的巴贾尔,以促进国内外贸易。
墨捡成为了中亚、西亚、中东和中国之间贸易的重要枢纽。
同时,王朝还推行了一系列促进商业的政策,如减税、鼓励贸易和开放市场等,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和贸易商。
3. 工业和手工业:笈多王朝期间,工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王朝支持和鼓励各种工艺品的生产,如织造、陶瓷等。
同时,王朝还推动了金属冶炼和制造业的发展,如铜和铁器的生产。
这些举措促进了工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收入。
4. 货币和财政制度:笈多王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发行了属于自己的硬币,如笈多钱。
这种货币制度方便了贸易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王朝也建立了完善的财政制度,加强了财政管理,保障了国家的金融稳定。
综上所述,笈多王朝期间,经济发展呈现出农业、商业与贸易、工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良好态势,为王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印度尼西亚的王国和贸易帝国
印度尼西亚的王国和贸易帝国印度尼西亚在历史上曾有许多王国和贸易帝国的存在,下面列举了
一些重要的王国和贸易帝国:
1. 斯里维杰亚亲王国(Kediri Kingdom):该王国位于爪哇岛东部,11世纪至13世纪时达到鼎盛。
它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早的统一国家
之一,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国内外贸易而著名。
2. 满者伯夷王国(Majapahit Empire):该王国成立于13世纪末,
位于爪哇岛东部。
满者伯夷王国是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伟大的王国之一,拥有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它是东南亚地区最早的贸易
帝国之一,通过海上贸易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3. 邦咯王国(Sultanate of Banten):邦咯王国位于爪哇岛西部,于
16世纪至18世纪间达到鼎盛。
它是一个强大的穆斯林国家,通过控制
爪哇海峡的贸易路线,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4. 马来王国(Sultanate of Malacca):马来王国位于现今的马来西
亚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一带,成立于15世纪初。
它是一个重要的
穆斯林国家和贸易帝国,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贸易航线,促进了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
5. 亚齐苏丹国(Aceh Sultanate):亚齐苏丹国位于苏门答腊岛的北部,成立于16世纪初。
它是一个重要的穆斯林王国和贸易帝国,通过
控制马六甲海峡的北部贸易航线,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保持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这些王国和贸易帝国在各自的鼎盛时期都对印度尼西亚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印度尼西亚的古代王国与海上丝绸之路
印度尼西亚的古代王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
在古代,印度尼西亚是周边岛屿的中心,曾有多个王国在这片土地上崛起和衰落。
这些古代王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创造了繁荣的时代。
一、古代王国的兴衰1. 斯里维加亚王国斯里维加亚王国是印度尼西亚古代王国中最早的一个。
它位于爪哇岛中部,存在于公元7世纪至14世纪。
斯里维加亚王国通过海上贸易和农业发展壮大,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
2. 马佳亚普王国马佳亚普王国位于苏门答腊岛,存在于公元7世纪至13世纪。
这个王国以出产香料而闻名,特别是肉豆蔻和丁香。
马佳亚普王国通过与东南亚、中国和中东等地的贸易往来而富庶。
3. 淡马锡王国淡马锡王国是印度尼西亚最有影响力的王国之一,位于爪哇岛西部,存在于公元7世纪至16世纪。
淡马锡王国以经营海上贸易而闻名,与周边国家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这个王国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力量,保护自身利益和海上贸易路线。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1. 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印度尼西亚古代王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国通过海上贸易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地进行商品交换,带来了丰富的财富和物资。
这种经济交流促进了王国的繁荣和富裕。
2. 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商人和航海家的往来,印度尼西亚古代王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外来的语言、宗教、艺术和技术影响了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面貌,丰富了民族多元性。
3. 政治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印度尼西亚古代王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外交往来,增强了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一些王国还与中国和印度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关系,互派使节增进友好和合作。
三、古代王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1. 西方殖民影响16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扩张殖民地。
西方殖民者以武力强迫印度尼西亚王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剥夺了王国的主权和贸易权益,严重破坏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行。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 讲义
《中古时期的印度、日本、朝鲜》讲义一、中古时期的印度中古时期的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在政治上,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强大的王朝。
其中,笈多王朝被认为是印度中古时期的黄金时代。
笈多王朝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拥有较高的权威。
在经济方面,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灌溉技术得到了改进,农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
同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纺织、金属加工等行业颇具规模,商业贸易活跃,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
宗教在印度社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印度教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教义和仪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这一时期虽然有所衰落,但仍在一些地区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文化方面,印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学作品丰富多样,诗歌、戏剧等形式蓬勃发展。
其中,迦梨陀娑的作品被视为印度古典文学的瑰宝。
数学领域,印度人发明了“0”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方面,阿育吠陀医学体系不断完善,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理论。
艺术方面,印度的建筑、雕塑和绘画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例如,那烂陀寺等佛教建筑宏伟壮观,雕塑作品精美绝伦,展现出高超的技艺。
二、中古时期的日本中古时期的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
政治上,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通过这次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唐朝的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天皇的权力得到加强,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此后,日本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出现了幕府统治时期。
经济上,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部门,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如纺织、金属制造等。
商业逐渐兴起,城市开始形成。
宗教方面,佛教在日本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也依然存在,并与佛教相互融合。
文化方面,日本积极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笈多王朝有着怎样的宗教信仰?笈多王朝有着怎样的文化
笈多王朝有着怎样的宗教信仰?笈多王朝有着怎样的文化本文导读: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
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盘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
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正理论》,也只希望统治者常常与沙门婆罗门咨询政事。
这里用了‘沙门婆罗门’字样,没有单独提出佛教来,与龙树作《宝行王正论》的情形已大不相同。
那时龙树完全站在佛教立场,要国王不亲近崇奉外道,因为案达罗国王信仰佛教对龙树十分尊重的缘故。
现在的情况,笈多国王仅是对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说话的口气就不能那么硬了。
但是,真谛译的《婆薮盘豆传》中说到世亲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为名外,还以阿迭多──日为名),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
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传闻记录了那烂陀寺建造的历史,说该寺建立的历史很早,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觉护王时代已有资料可考,帝日是觉护的前一代,大概相当于塞建陀笈多,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并无文献可征)。
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了政策,对佛教已重视起来。
这可能与其国势日衰有关,塞建陀王开始还能抵御外侮,并取得一次胜利,曾建婆罗门信仰的大庙庆祝,后来一蹶不振,不得不改变他的宗教政策,藉以振作人心。
梵文诗人及剧作家迦梨陀娑更成为超日王王宫中的九宝之一,留传有四部诗歌及三部剧作,《云使》以恋人情书的形式描写印度北部山水秀丽;《鸠摩罗出世》是关于湿婆及其妻儿的神话故事;剧作《沙恭达罗》是讲述美丽善良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相爱及误会分开的故事。
另外,印度教的神圣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建筑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爱罗拉石窟为经典。
前者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奥藩加巴德县之阿旃陀村附近,开凿于瓦古尔纳河谷的花岗岩壁上,共二十九个洞窟。
印度笈多帝国兴衰史
印度笈多帝国兴衰史由印度人自己创建的统一王朝很少,著名的孔雀王朝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4-6世纪,还有一个印度人自己建立的空前繁盛的王朝,那就是笈多帝国。
统一的孔雀帝国瓦解后,印度地区呈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中部、南方的几大强国称雄争霸。
诸国中,贵霜王朝和萨塔瓦哈纳王朝更胜一筹,但两国国力还不够强盛,难以担当统一印度的大任。
4世纪中叶,笈多王朝在北印崛起。
笈多王朝原是贵霜帝国的藩属小国,帝国瓦解后获得独立。
319年,在旃多罗·笈多的统治下,笈多王朝致力于在恒河中游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不少地方。
335年,伟大的征服者沙摩多罗·笈多继位,他以丰饶的恒河地区为依托,大举扩张,在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后,又挥师南下,南印强国帕那瓦也被迫承认了他的宗主权。
笈多王朝由恒河流域的小国扩展为声威远播、贯通南北的大帝国,沙摩多罗·笈多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拿破仑”。
到旃多罗·笈多二世(他自称为超日王)统治时期,笈多帝国的疆域达到极致,建立了一个囊括整个北印(克什米尔除外)和南印大部分地区(以建立宗主权为主)的统一大帝国,促进了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并存。
佛教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极致,呈现出下降趋势。
而印度教文化则刚刚起步,呈现上升趋势。
两种文化的不同发展曲线使它们在笈多王朝时期平分秋色。
笈多王朝时期也是佛教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的佛教艺术逐渐形成了印度本土与外来艺术形式融合的新风格。
笈多式佛像代表了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在注重肉感塑造的同时,注入沉思冥想等精神内涵,体现了印度古典审美标准。
笈多帝国虽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但由于征服过程中力量有限,帝国的直辖地仅限于今天的印度中北部,在南印广大地区则大量采用藩属国制度维持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这些藩属国保留有自己的王公,虽然接受笈多王朝的管理,但在政治和文化发展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因而统一的外表下隐藏着大量不统一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笈多王朝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540)。
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
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约320~330在位)据华氏城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0~380在位)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
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东部,直抵帕拉瓦王国首都建志。
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征服乌阇衍那的塞种州长国,夺取马尔瓦、卡提阿瓦和信德。
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外,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鸠摩罗·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时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
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间(455~467 ),嚈哒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调集兵力击退敌人,保卫印度免于灭亡。
但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发生经济危机,各地封臣叛离中央,国家陷于分裂。
嚈哒王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卷土重来,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
然后灭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
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
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
笈多时期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
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公元三世纪以后,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分裂成许多小国。
这些小国一部分被笈多王朝统一,另一部分则被北方的嚈哒人(白匈奴人)所灭。
当时恒河上游地区一个小国君主室利笈多(Śri-Gupta)家族逐渐强盛,制服附近小国并自称“摩诃罗阇”(Mahārāja),意为众王之王。
室利笈多之孙,旃陀罗笈多一世时,势力更盛,约在308年,旃陀罗笈多娶当地著名部族离车公主鸠摩罗提毗为妻,离车族统治华氏城及附近地区,旃陀罗笈多因婚姻关系继承了华氏城,令笈多家族实力大增。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今巴塞尔城)。
五世纪初月护二世超日王在位时,是笈多王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不过,这种繁荣,仅延续了二十年左右,此后,国势便处于守成的局面。
始大规模向外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地区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地区,然后回师东进,征服恒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后挥师南下,进抵奥里萨及德干高原东部,甚至南印大国帕拉瓦王国也臣服于笈多王朝并纳贡,势力直抵苏门答腊及爪哇。
沙摩陀罗笈多文武全才,被称为“卡维罗阇”,即诗人国王。
沙摩陀罗笈多之子旃陀罗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I)(380-413年),笈多王朝达到极盛期,他被称为“毗克罗摩阿迭多”,即“超日王”(V ikramāditya),纳伽人(贵霜人后裔)势力被征服。
在西方面对三大势力,分别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东地区的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他们臣服于笈多王朝。
西部沿海地区古吉拉特的塞种人,与笈多王朝敌对。
西南部德干地区的伐迦陀迦王国,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普拉巴瓦蒂笈多下嫁其国王楼陀罗西那二世,两国同盟。
超日王在西方主要与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种人的国家。
388年起,超日王先后征服马尔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领土扩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东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
另把首都迁至华氏城(今巴特那),并在马尔瓦建立行宫。
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间,国内矛盾激发,那马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叛乱,国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军镇压,几乎被败。
战争间,鸠摩罗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继位并成功镇压叛乱。
未几,嚈哒人来袭,由西北印侵入,塞建陀笈多再率兵击退敌人。
开头还能抵抗一阵,后来就无法抵御,国势日颓,民穷财尽,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货币来维持现状。
塞建陀笈多死后,内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当时嚈哒人灭了印度河上游残余的贵霜势力,嚈哒国王头罗曼成以犍陀罗为据点大举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统治者反与嚈哒人结盟,嚈喡人在500年前后进占朱木拿河及恒河流域。
丧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实际终结。
最后,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带,保持残局,是为后笈多王朝。
517年,头罗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酰逻矩罗(即密希拉古拉,517-542年)继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尔城,在那里建太阳神庙,并立石歌功颂德,但不久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击败,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区。
摩酰逻矩罗死后,嚈哒人对印度的统治瓦解,567年,萨珊波斯与突厥人夹击下更灭了嚈哒国。
嚈哒国的入侵对印度经济政治造成严重破坏,笈多王朝的地方长官自我称王,印度又再次分成诸多小国。
笈多王朝时期的印度社会组织仍以农村公社为主,而长期建立的奴隶制度正走到尽头并被封建制度取代。
在公元最初几世纪的《政事论》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要求,并制定释放奴隶的条件,包括能够交回赎金的奴隶应被释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种征收一部分收成取代奴隶制度。
中国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统,指明国王、长者及居士皆拥有大量土地,而他们又把土地及动产捐予寺院僧侣,这种行为为合法手续,从而产生宗教地主。
值得注意的是,法显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户皆随土地转移,这有别于一般奴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封建因素。
另有自由农民,他们耕种王地,缴纳租税,欲去便去,欲往便往,与随土地转移的民户形成对比。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及婆罗门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顾问。
全国分若干省,省下设县,省总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亲属出任,县级地方官由总督任命及管辖,协助国王进行统治顾问大臣及各级官吏,都从国王处领薪。
笈多王朝(320~500)是封建制的完成时期。
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
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
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
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发生变化。
原属吠舍下层的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与首陀罗日益接近。
他们与首陀罗和不可接触者是封建依附农民的主要来源。
社会制度从种姓制逐渐分化,形成为类似中国的门阀制。
即在原来的种姓中,依据职业的不同,又分出许多姓阶来,并且是世袭的,所谓‘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每一姓阶之间,不得互通婚媾,从而使姓阶制度更为巩固。
而且姓阶愈分愈多,数以千计,这就使得农村公社的残余,长期不能改变。
因为每一公社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附属有一整套手工业行业。
这一制度,即使到了后来变化也是不大的。
以上的变化,对当时的文化,如宗教、哲学等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超日王重视水利灌溉,特别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北印度农业发展,推动铁农具使用,谷物种植包括大麦、小麦、水稻、黍米、豆类、芝麻等。
经济作物包括棉花、大麻、甘蔗、亚麻、生姜,另有蔬果培植,家畜业包括黄牛、水牛、骆驼、驴、绵羊及山羊,并且把著名的棉花种植引入其他邻近国家。
笈多王朝的手工业同样发达,包括棉织、丝织、毛织、武器制造、金属制造、珠宝首饰、采矿冶金等、另造船业极盛,以产多桨帆船著名。
贸易交换多为贵族之奢侈品,与亚欧非多国有来往。
在印度发现大量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及萨珊波斯之货币。
超日王主力向西发展,这与争夺西方出海口及控制西北商路有直接关系。
印度处于欧亚大陆中间。
东方以恒河口的耽摩粟底港(今西孟加拉的米德纳普尔县的塔姆卢克港)为出海口.与东南亚及东亚诸国贸易,并于印度支那及马来群岛建立商业殖民地。
西方以古吉拉特港口出阿拉伯与东非及波斯湾诸国贸易。
陆路以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出,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连接,西通欧洲东至中国。
输出棉花、谷物、细布、挂毡、首饰、香料、靛蓝、象牙等。
输入各国珍奇、丝绸、茶叶、白铜、瓷土、肉桂及黄莲等。
笈多王朝时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发展,大臣和将领就有信奉佛教及湿婆教。
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由鸠摩罗笈多一世修建,其后成为笈多文化的学术中心。
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罗门教,对佛教并不重视。
当时佛教对统治者的态度,像《涅盘经》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国王给予外护就可以了。
从佛教立场来谈政治的《王法正理论》,也只希望统治者常常与沙门婆罗门咨询政事。
这里用了‘沙门婆罗门’字样,没有单独提出佛教来,与龙树作《宝行王正论》的情形已大不相同。
那时龙树完全站在佛教立场,要国王不亲近崇奉外道,因为案达罗国王信仰佛教对龙树十分尊重的缘故。
现在的情况,笈多国王仅是对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说话的口气就不能那么硬了。
但是,真谛译的《婆薮盘豆传》中说到世亲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为名外,还以阿迭多──日为名),特别是新日王跟世亲受过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随世亲出了家,后来新日王和他母亲又请世亲常住于阿逾陀。
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传闻记录了那烂陀寺建造的历史,说该寺建立的历史很早,开始于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后来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都有所扩建(觉护王时代已有资料可考,帝日是觉护的前一代,大概相当于塞建陀笈多,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并无文献可征)。
从真谛和玄奘所记述的事实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时,就开始改变了政策,对佛教已重视起来。
这可能与其国势日衰有关,塞建陀王开始还能抵御外侮,并取得一次胜利,曾建婆罗门信仰的大庙庆祝,后来一蹶不振,不得不改变他的宗教政策,藉以振作人心。
梵文诗人及剧作家迦梨陀娑更成为超日王王宫中的九宝之一,留传有四部诗歌及三部剧作,《云使》以恋人情书的形式描写印度北部山水秀丽;《鸠摩罗出世》是关于湿婆及其妻儿的神话故事;剧作《沙恭达罗》是讲述美丽善良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相爱及误会分开的故事。
另外,印度教的神圣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建筑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爱罗拉石窟为经典。
前者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邦奥藩加巴德县之阿旃陀村附近,开凿于瓦古尔纳河谷的花岗岩壁上,共二十九个洞窟。
于公元前一世纪至650年间建成,当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现印度风格。
室门依地势建造,上有飞檐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类壁雕,多来自佛教传说,然而却洋溢生活气息。
爱罗拉石窟距奥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于三世纪,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种宗教庙宇,香火不断。
另外在天文、数学、医学、冶金方面有巨大成就,王朝后期的数学及天文学家亚利雅巴达算出圆周率至小数位后四个字,并认定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