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遗嘱

合集下载

曾国藩遗嘱原文及译文注释

曾国藩遗嘱原文及译文注释

曾国藩遗嘱原文及译文注释曾国藩遗嘱原文如下: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无间。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失焉。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

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者,教弟终身行之者也。

无论和顺逆境且宜事事于省吾身。

知其过而速改以从善也。

家中兄弟子侄到老堂前住过之后无论愚贤有无成人须早寻一艺业认定勿要改换门径不可坐吃山空不可鄙事小利方可靠近君子而急远小人免受欺诈耶。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曾国藩的用人理念,最可贵的莫过于“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他以一生经历,在给儿子写的遗嘱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这里引用的是《论语·雍也》,孔子解说何者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这也是曾国藩能够聚拢天下人才,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咸丰九年五月初八,曾国藩与九弟一起谈话,特别讲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四知”中。

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四知之目,即《论语》末章之“知命、知礼、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

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进人,恕道也。

立者足以自立也,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礼》云:“推而放诸四海而准,达之谓也。

”我欲足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

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诸人”,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皆恕也、仁也。

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愿与沅弟共勉之。

沅弟亦深领此言,谓欲培植家运,须从此七者致力也。

看来,他不但自己努力践行儒家的“立人达人”之“仁道”,而且嘱咐他最亲近的人也要这样做。

他还指出,家运旺盛也离不开这一纲领。

对此,曾国藩的幕僚说:在军营里,每每听到曾国藩谈到收复安庆的事,他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后来攻下金陵,则又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有一句话提及自己和他的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时,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这从他的奏折和信函中都能看出来。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让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一是: 慎独,则心里平静。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
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二是: 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三是: 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

四是: 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古代的圣君贤
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曾国藩节俭的事例

曾国藩节俭的事例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以节俭著称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体现曾国藩节俭的事例:
住房节俭: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新建了一所房子,并花费了三千串钱时,曾国藩写信责备他,表示新房子搬进去容易搬出来难,他自己发誓不住新房子。

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于节俭的重视,甚至宁愿放弃居住舒适的新房子。

穿着节俭:曾国藩平时只穿家人为他织的土布衣服,不追求奢华的绸缎衣物。

这种在穿着上的节俭,显示了他不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饮食节俭:在饮食上,曾国藩每顿饭只有一个菜,被人们称为“一品宰相”。

这种在饮食上的极简,不仅体现了他的节俭精神,也显示了他对于生活的淡泊态度。

提倡节俭:曾国藩不仅自身力行节俭,还在大堂上亲自书写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于节俭的重视,以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他人。

身后事节俭:曾国藩在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他的后事一切从简,沿途不收礼,灵柩通过运河运回江南归湘。

这种在身后事上的节俭,再次证明了他一生坚守的节俭原则。

以上事例充分展现了曾国藩的节俭精神和他对节俭的坚持和倡导。

他的这些行为不仅在清朝末年树立了典范,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偶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曾国藩的文章,细读后颇有收获,现保存留念。

作为一个以“立德、立言、立功”传世的历史人物,他的遗嘱尤其可看,那里面有他一生大智慧的总结和传给后人的心得。

看后不得不服,人生三大忌:骄、奢、逸,人生六大宝:勤、孝、俭、仁、恒、谦。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做事情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人对事都极其认真。

怪不得周国平说“人类最高的智慧是敏感和警觉。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如下:曾国藩说过:“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

正因如此,曾国藩死后并没有留下什么金银珍宝,他认为,真正的珍宝是经过千百年考验而应遵循的家教,子孙奉行这些家教,则家族可长盛不衰。

同治十年(1871年),60岁的曾国藩,已经身患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后又大小便失禁,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经验,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互勉。

这封信写成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

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父亲去世了,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正话家常,突发中风,扶进屋后,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便是他早已写好的这封遗嘱。

儿子纪泽哽咽念完,与弟弟纪鸿一齐说到“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

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

人虽远逝,但他传下来的精神却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说:“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这四条遗嘱,可谓话尽兴家之本,道尽一生所得。

一、慎独“慎独而心安。

”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做到这一点,便会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这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道路,也是寻找快乐的方法。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慎独,是古代圣贤最为看重的品德,也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很多经典古籍中也都提及这一观点。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守本分,表里如一,不违反道德,不自欺欺人。

慎独,是对前贤的继承和吸收,更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省悟。

曾国藩家书翻译

曾国藩家书翻译

下册:P401 P45 P225原文:1、谕纪泽纪鸿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

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

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

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

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皙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运河搬回江南归乡为便。

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

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

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

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

毋贪琐物而花途费。

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

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余历年奏摺,令夏吏择要抄录,今已抄一多半,自须全行择抄。

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

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抄一分寄余处存稿。

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

尤不可发刻送人。

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

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

切嘱切嘱。

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

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

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修、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

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窗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佐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

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

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钞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

曾国藩给他父亲在死后写的墓碑上的文章墓志文我想看一下

曾国藩给他父亲在死后写的墓碑上的文章墓志文我想看一下

曾国藩给他父亲在死后写的墓碑上的文章墓志文我想
看一下
经典之语
积苦力学,应有司之试十有七,始得补县学生员。

不获大施,则发愤教督诸子。

批注
德孝至纯,孝之不嫌父母衰弱老污,奉亲如己。

父奋发求学十七载。

户部未仕。

批注
批注二每日析读曾国藩为父亲写墓志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教子有方从小至成人,曾国藩没离父亲身旁;读书识字都是父亲亲教,可说曾国藩其学,本出自家,后辈承之延之。

曾国藩也如此教育二子,纪泽纪鸿皆成社会杰出人士,此家教家风之生之起。

德孝至纯曾国藩爷爷得了重病,曾国藩父亲三年没有睡过安稳觉,尤其对半身不遂的爷爷,照料的无微不至,以至所有家人皆效父亲侍奉爷爷,细节之描述,感人至深。

积苦力学父亲奋发求学十七年中了秀才,一生中没有大的学业施展,但发愤教育督导孩子,终使后人曾国藩崛起而功于社会。

本文从教子有方、德教至纯、积苦力学三个方面描述了父亲一生,记述之详,情挚之真,今日读来,触动内心,若身临其境,不免思之久远。

今社会流传,“三代方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从曾国藩的成长来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仅仅曾国藩父亲很优
秀,实际曾国藩的爷爷星岗公也很优秀,是曾家开山之祖,至曾国藩为三代矣。

家风家教如此,国风国教亦如是。

曾国藩遗嘱原文与翻译

曾国藩遗嘱原文与翻译

曾国藩遗嘱原文与翻译曾国藩遗嘱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

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

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没有做过一件问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会觉得十分安稳,自己的心情也常常会是快乐满足宽慰平安的,(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强不息的道路和寻找快乐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础。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第二、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

内心专一宁静浑然一体,外表衣着整齐态度严谨,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

想要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安抚老百姓,必须做到一丝不苟恭恭敬敬这样老百姓才能信服,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效果。

聪明的人和机智的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所以总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曾国藩三次投水自杀之谜连夜写下遗嘱2000言

曾国藩三次投水自杀之谜连夜写下遗嘱2000言

曾国藩三次投水自杀之谜连夜写下遗嘱2000言2013年02月25日13:43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编者按:在近代中国,曾国藩是一个非常人物。

誉之者说他是理学大师、大儒、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是一代名臣;毁之者说他是卖国贼、刽子手、魔鬼。

他可谓是历史上一位最具争议的人物,他鉴于长期与各界人士交往,具备了善于识人、知人善任的才干。

《太平天国十四年》中就为您解读了曾国藩的官场"厚黑术"。

曾天养马上单挑塔齐布1854年,西征军韦志俊、石祥桢部鏖战于武昌城下,久攻不克,就分兵向湖南挺进,开辟第二战场。

在湖南战场上,他们遇到了强大的对手,即曾国藩新建的湘军水陆师。

进入湖南的西征军有两支主力部队: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的前军;国宗石祥桢的后军。

林绍璋,原是一个总制,随朱锡琨至六合,当时各支太平军均溃败,只有林的第四军全军退回。

杨秀清大为欢心,也许此时他记得三国故事中的火烧连营,刘备各路人马尽溃,只有向宠一军独全,因而破格擢升为春官又副丞相。

他们凯歌行进。

刚开始,两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2月27日,林绍璋部占领岳州,又西渡洞庭占领湘阴;即溯湘江而上,攻占离省城长沙仅60里的靖港、新康。

长沙城门紧闭,进入一级战备紧急状态。

3月11日,西征军攻占长沙城西宁乡。

他们的战略,是占据长沙周边城镇,而后全面围攻长沙。

当时曾国藩新编的湘军已北上,因宁乡失陷,又赶来反扑。

西征军失败,北撤。

曾国藩派王錱、塔齐布等追击,夺取湘阴、岳州。

湘军初战获胜,得意之至。

岂料西征军退出岳州后,即调动第二梯队大举反攻。

4月4日,在湘鄂边境的羊楼司,与乘胜北上的湘军王錱部相遇。

湘军败溃,王錱及曾国葆等部均退入岳州城。

其他军队因城空无粮,均离城它去。

王錱部独留城中,后果然因缺粮而人心混乱,王錱急缒城逃走。

西征军再占岳州。

西征军继续南下。

4月22日再次占领靖港。

他们仍采取一个月前的陈规旧例,由石祥桢率水师驻守靖港,林绍璋率陆师南下,以攻取长沙周边卫星城市,孤立长沙。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的四条遗嘱)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

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

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

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

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sǒng]惶惭赧[nǎn]。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遗书

曾国藩遗书

电费,9839760425227曾国藩的四条遗嘱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提问者:husaiyang - 试用期二级最佳答案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曾国藩的四句遗嘱

曾国藩的四句遗嘱

龙源期刊网 曾国藩的四句遗嘱作者:董深纯来源:《闽南风》2012年第06期人言,富不过三代。

这话诚然不假。

甚至,在古代官场,很多人活不过三代。

细数古代的名将良相们,大多下场不好。

他们的后代,基本都默默无闻。

更有甚者,遭满门操斩。

然而,也有一些人可以善始善终。

比如三国时候的贾诩和晚晴时节的曾国藩。

贾诩是曹操手下的第三号谋士,字文和,早期却多行乱武之事。

曹操攻打张绣之时,贾诩鼓动张绣投降。

张绣投降之后,贾诩又鼓动张绣趁曹操不备反叛,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第一猛将典韦战死于这一战役。

而在曹操再次攻打张绣之时,贾诩却再次鼓动张绣投降。

大家都知道,曹操一向多疑,而贾诩的行为又有点小人做派。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曹操那些忠心耿耿的谋士们都大多下场不好,为什么唯独反复无常的贾诩却可以善始善终,并官至太尉。

直到后来,我读到曾国藩的四句遗嘱,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

忽然,他连呼“脚麻”,瞬间已不能说话。

临终之时,他用手指了指已经写好的遗嘱。

他的遗嘱在概括了一生的经历后,写道: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裔影响十分深远。

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成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大都出国留学。

曾氏后代没有一个人加入行伍之列,甚至很少有人当官,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

其实,贾诩之所以下场比其他谋士好,正是和曾国藩的遗嘱说的一样——在他终于找到了曹操这个明主之后,开始做到慎独、主敬、追求仁爱、参加劳动,达到了心里平静、身体强健、人高兴、鬼神敬重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虽然曹操手下的人勾心斗角,他却能泰然处之。

在别的谋士早死的早死,被杀的被杀的时候,贾诩却可以步步高升。

曾国藩16字家训说出家道兴旺的玄机

曾国藩16字家训说出家道兴旺的玄机

xx16字家训,说出家道xx的玄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这是曾国藩留给子孙的十六字家训,这十六个字强调的是勤与俭的结合。

也是曾国藩留给后人兴家、旺家的不二法门。

以俭持家,养福,养德古人认为,俭是福气的来源,一个人的福气是从廉洁、清廉、节俭来的。

整日穿金戴银、大鱼大肉的人未必有福气。

反而那些节俭自律的人最能享清福。

福生于清俭,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交游,寡过息劳;俭于应酬,自得本心;俭于嗜欲,优游自得,自然有福。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俭以养德,节俭、俭朴才有利于我们养成高尚的德行。

奢侈最终会让我们私欲膨胀,狂妄纵欲,最终使人虚弱。

晚清吏治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而曾国藩却能出淤泥而不染。

他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当总督时,三弟曾国荃也当了巡抚,家中客人、子弟增多,房子不够住。

其九弟便新建一屋,花了三千串钱。

曾国藩知道后,写信责备九弟:“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后,终其一生未入新屋一步。

曾国藩平时只穿家人为其织的土布衣服,不着绸帛。

吃饭上,曾国藩每顿饭只有一个菜。

“每食仅菜一品”,被人们称为“一品宰相”。

为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曾国藩临终前仍不忘节俭,他留下遗嘱:“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运回江南归湘为便。

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曾国藩的墓穴在荒凉的无名山上,这是他一生节俭、低调的写照。

人勤则刚健,有为《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人勤就不会穷困,家勤就不会短缺。

曾国藩16字家训中说,人勤则健。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是天的品格,天运行不歇,云行雨施,四时成序。

所以作为一个君子要自强,最重要的就是要勤劳。

千古一士 一士千古--曾国藩

千古一士 一士千古--曾国藩

感悟
• • • • • 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首先是立坚定不拔之志。 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 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 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 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下手, 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 多举一会儿。 •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十分钟,第二群人竭尽全力, 平均坚持了十五分钟。第三群人,却平均坚持了二十 分钟。
• 北京聚集了当时最顶级的人才,而翰林院 更是精英之渊薮。一入翰苑,曾国藩见到 的多是气质不俗之士,往来揖让,每每领 略到清风逸气。 •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 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 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 正是在三十一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 “学作圣人”之志。
(四)廉
• 清末时,官贪,吏也贪。对于外官来说, 贪实在太容易了,反正天高皇帝远,我的地 盘我做主。而对于京官来说,以权谋钱就难 得多,因为在京城,高官比比皆是,谁会买 你的帐?所以京官的日子就相对过得清苦一 些。不过京官也有找钱的路子。这路子一是 外官的馈赠。外官要找靠山、通消息,总是 要有京官为其服务。如外省官员送给京官的 礼品,有别敬、冰敬、炭敬、车敬、书敬、 门敬、妆敬、文敬、印结等等,路子也不算 少。如想过富足生活,便得收索地方官员的 礼物银钱,这些陋规被粉饰性地称为各种 “敬”、“仪”。
三、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治学
修身
进德
“四条遗嘱”
•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 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 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 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

曾国藩缘何落葬长沙坪塘

曾国藩缘何落葬长沙坪塘

曾国藩缘何落葬长沙坪塘作者:李超平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43期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一代名臣曾国藩在江宁(南京)两江总督署内猝然去世,终年61岁。

一场隆重的丧事随即在千里之外的湖南展开——先是浅葬于长沙金盆岭,最终安息在长沙坪塘伏龙山。

这是因为曾国藩生前并没有选定自己百年后的安息地,在去世后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曾家亲朋也未能在他的故乡湘乡县境内找到一致认可的地方。

生前未定葬地当曾国藩年事渐高时,曾委嘱弟弟曾国荃在老家的祖坟(曾祖父竞希公墓地)周围为其择卜一块墓地,但不巧曾家祖坟范围内上好的位置已经用完,倒是他父母的墓地附近有一处,但空间太小,如果将父母的棺冢往外移动一下,可空出一大块地来。

曾国荃表达了此意,但曾国藩坚决不同意,認为不可以让父母灵魂受扰。

同治十年三月,老友冯卓怀(字树堂,长沙人)来到江宁的两江总督署,自他们在祁门发生不快后一别已有十多年,两人的友情恢复如初。

冯氏对曾国藩说:“人上了年纪,当为百年后着想。

我今将去上海等处为吴竹如(即吴廷栋)相择阳宅阴地,等八、九月到湘乡二十四都(即曾国藩老家)等处,为中堂大人也预卜一葬地。

”曾国藩默许了他。

同年八月,冯卓怀曾两次去湘乡觅地,据郭嵩焘的日记记载,冯一共在湘乡物色了12处地方,并逐一绘图说明,与曾国荃、郭嵩焘商酌。

随后,郭嵩焘随他赴湘乡。

两人乘船于九月二十二日下午抵达湘乡县城,径直往城东的东台山,住凤凰古寺(现已复建)。

东台山海拔323米,自古为湘乡名胜之山,古人形容其为“东台起凤”,故又名“凤凰山”,是古湘乡八景之首。

冯、郭两人在东台山实地看了两天,郭嵩焘得出了“三善”“三疑”的结论,意思是有三个优势,也有三个不大确定的地方,尤其是地势太过险峻。

勘查至九月二十五日结束,两人仍坐船返回长沙,分别致信曾国藩,都认为东台山是一块事关一县文运的好地。

曾国藩就此复信冯卓怀,对他的极力推荐谈了具体意见。

曾国藩认为如果这块地他自己占据了,肯定有碍湘乡大众之利益,更不利于一县之文运昌盛,所以他决定舍弃。

曾国藩黑雨十二 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清朝人物

曾国藩黑雨十二 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清朝人物

曾国藩黑雨十二遗嘱念完后,黑雨倾盆而下清朝人物两江治内的大小政事,曾国藩都可以移交给马新贻,唯有两件事他放心不下,要亲自交代一番。

第一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事,他拟亲赴上海一行。

容闳得到消息,自己驾驶新制的火轮船由沪赴宁来了。

曾国藩十分高兴。

他兴致勃勃地登船观赏,并命容闳向采石矶开去。

容闳开足马力,船在江面飞也似地前进,近两百里水路,不到两个时辰便到了。

曾国藩坐在船舱里,颇有点意气风发之感。

到了采石矶后,容闳又掉过船头,开回江宁。

因为是下水,更快,一个半时辰便回到下关码头。

曾国藩兴奋地说:“纯甫,这艘船比起安庆内军械所造的黄鹄号又要强多了,简直与洋人的船不相上下。

”容闳说:“与前些年洋人的船相比,速度是差不多了,但洋人这两年造的船又快多了。

洋人的东西日新月异,学不胜学。

”“我们中国人并不蠢,只要有志气,今后总可以超过洋人的。

”曾国藩坚定地说,又问,“这艘船取的什么名字?”“还没有名字哩,正等着大人为它命名。

”曾国藩站在甲板上,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凝神良久,说:“就叫它恬吉号吧!取四海波恬、公务安吉之意。

你看如何?”“最好!”容闳欢喜地说。

“纯甫,我此去直隶,最令我挂系的就是上海机器制造总局,它还刚上轨道,并不成熟。

在中国建机器制造局,是我曾某人办的一桩破天荒的事,它也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说不定今后还会招致众多非议。

不过,依老夫之愚见,这个事业非要办成功不可。

中国的徐图自强,只能肇基于此。

纯甫,我看重你,主要还不是因为你留过洋,与洋人熟悉,而是看重你的能吃苦、性格坚毅。

你千万不要辜负我的期望,今后不管有千难万难,你都要把这件事坚持办下去。

你尚年轻,今后的日子还长,是可以看到成功的一天的,老夫却不一定看得到了。

”“曾大人,卑职感大人知遇之恩,也深知此事重大,卑职一定尽力办好。

”容闳办机器制造业已经五六年了,先前是满腔赤子之心,恨不得两年三年就把美国英国的全套机器搬到中国来,让国家立即强盛。

这些年来,他在办事过程中,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还是挺下来了。

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思想家,他非常注重家庭教育,曾多次给儿子写信,传授人生经验和处世之道。

以下是一些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书:
1. 《谕纪泽》: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儿子纪泽 21 岁生日时写给他的,主要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鼓励他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2. 《谕纪鸿》: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儿子纪鸿 16 岁时写给他的,主要强调了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要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奋努力。

3. 《致澄弟、沅弟》: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弟弟们的,主要强调了家庭和睦、兄弟团结的重要性,告诫他们要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4. 《致沅弟》: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沅甫的,主要强调了为官之道,告诫他要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忠于职守。

这些家书不仅是曾国藩对儿子的关爱和教育,也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遗书余通籍三十余年,官到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疚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则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曰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怠,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出一源。

若但知私已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背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意,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村而见用,逸则无芝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只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氏遗训,在曾家的作用在他死后便显现了出来。

曾国藩的父亲曾书麟育有五子四女。

曾国藩居其长。

其余依次为潢、华、荃、葆。

曾国藩一生清廉,虽然官至极品,是满清入关以来,汉官中的第一人,但他终身严格用《大学》里的八个字来要求自己,他认为:修养是人生最大的谋略,是立身的根本。

其弟曾国荃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后,官至一等伯,也算是了不起的大官了,但由于修养不如乃兄,见识不如乃兄,留给儿孙的财产多于教诲,其子孙却不如乃兄之子孙。

曾国藩的儿子纪泽后来做了大官,且延之几代而未衰。

曾国藩要子孙记住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可谓用心良苦。

一般说来,君子独处,往往自已反省自己在为人处事上的过失,以便日后改正。

小人独处,往往会邪思侵淫,从而做出一些坏事来,所谓无事生非是也。

君子独处的时候很谨慎。

小人恰恰相反,独处的时候会做出不好的事情来,一见到君子就会去掩饰,越是想隐藏,反而暴露得越彻底。

一个人能够做到做事无愧于天地,堂堂正正,他(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心安理得呢。

心中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猜疑,这就叫心正。

小人恰恰相反,他们由于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心中充满忧虑,充满恐惧,充满猜疑,整天提心吊胆。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这个道理。

慎独要做到“诚”。

诚就是不欺人,不欺已。

不欺人一般容易做到。

不欺已,却较难。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没有检讨自己的习惯。

有了矛盾不是从自身方面去找原因,而是想法去从别人身上找不足,从而来掩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做人做事不找借口,严于律已,是最聪明的。

主敬,简单地说,主要放在人与事上。

对人要恭敬,平等待人,这就会广结善缘。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很成功的推销员,晚上已经上床睡觉了,突然想起还有一件业务没处理,于是翻身起床,将衣服从里到外穿整齐,领带打好,袜子鞋子穿好,对着镜子看了一下,头发没乱,然后微笑着拿起电话给客户通话。

他老婆说他:“你穿这么整齐谁看得见?神精病。

”他说:“你不知道,一个人做事,要在人前人后都要一个样,这样才会无愧于心。

”这个例子,既可以说是敬人,也可以说是敬业。

不敬人,人也不会敬你,不敬业,就更危险,小的方面说,就会不出成绩,进而有失业之忧。

大的方面来说,一生都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不然怎么会有“天道酬勤”一说呢。

求仁,就是心胸要宽厚些。

心胸狭隘,就会容不得人。

看人家做事,横竖都是错。

把人看得一无是处。

于是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于是有了指责,有了争吵,有了矛盾。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件事,都存在着两面性。

对与错同时并存。

这是对立的统一。

你认为对,其中难道没有错的成分?你认为错,就没有对的成分?你判断对与错的标准就那么正确吗?如果标准错了,结果会正确吗?更何况,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一个智力健全的人,到了18岁,便有了完全行为能力,其行为受法律承认。

合法行为,受法律保护,违法行为,受法律追究。

其法律责任由自己负责。

不管是家里人,还是外人,严格说,我们都无权干涉。

但可以从亲情,道义方面提一些建议,采纳与否,全在他自己。

对人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领地或私人权利的现代文明。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说得上“立人达人”。

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说要想自己被人立,说要先立别人,要想自己发达,就要先使别人发达。

这是上等智慧,一般人是不易理解的。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一种大谋略。

可以减少对立面,同时可以让人家发自内心地拥戴你。

现在很多人不仅不讲“立人达人”,愚蠢到不伤害自身利益的好事都不会做。

例如一个人本来很不错,但你就是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客观地说几句好话。

一个同事本来很有本事,应该得到晋升,当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却投了反对票。

为什么?忌妒心在着怪。

你这样处事,那里会有“亲情”和“友情”。

没有“亲情”和“友情”,就是无情!关于“习劳”曾国藩讲得很清楚:“勤则寿”。

我要加一句:勤则健。

现在很多人食必珍馐,动必车驾。

以为这是享福。

殊不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食必珍馐,动必车驾,必然会“因富而伤身”,各种富贵病会不期而至。

现在有几句顺口溜:“吃饭吃素,穿衣穿布,上班走路。

”说明已经有人认识到,享福不是好事。

多做事,多劳动,把劳动当做煅练,身体自然会好,长寿也是可以预期的。

曾国藩的遗训对教育人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如果一个人能不折不扣地去实践,他的一身一定是会有所为的。

不管他是为官还是为民,都会平平安安地生活一辈子。

人生难得的就是平安。

现在有一种错误观念,总认为有钱,或者当官,才算成功人士。

成功人士又错误地与幸福联系在一起。

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有钱人或当官的人,实际上是很危险的生活着。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钱人面临两大危机:一是来自自身的危机。

这主要是说驾驭金钱的本事。

金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有倾覆的危险。

这种倾覆的危险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从内部来讲,有德的人,有钱是多多益善。

因为他不会把钱仅仅看成是自己的财富,他会让亲人得到好处,进而让社会得到好处。

如香港大亨邵逸夫捐资助学,在国内到处可以见到逸夫楼便是一例。

在国际上,有钱人捐资公益事业几乎是一种很平常的事。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多数人认为,财富的积累与社会支持分不开,回报社会理所应当。

也有一部分是追风的。

这样做,也会化解贫富悬殊带来的怨恨。

良好的公众形象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无德的人一旦有了钱,他便会趾高气扬,好事占尽,全不想明天会如何。

有的人欺男霸女,危害一方;有的五毒俱全,以嫖赌为乐事。

这样的人,他的富贵会长久吗?从外部来讲,人家见你有钱,就会眼红,想方设法要从你手上弄点钱。

或从交易中正当取利;或借,或偷,或抢。

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再说财富与幸福。

其实财富并不等于幸福。

现在有钱人多的是。

有钱人一般都很忙,忙生意,忙应酬。

家有老父老母也没时间照顾。

有的还算有孝心,给老人买一栋别墅,请几个佣人,名曰请老人享福。

实际上,是看房子。

房子冷冰冰的,老十分孤独。

没有膝下之欢,没有天伦之乐。

老人幸福吗?其实老人的要求是很低的。

不饥不寒不寂寞,也就足够了。

金钱对他们并无多大的意义。

有人打了一个比方,说人是数字,1、2、3、4、5……财富是数字后的0,假如人是1,你的财富再多,也是增加了几个0而已。

一旦人没了,0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在物质世界里,不注重财富也是不现实的。

人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财富。

只是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万不可忘记加强自身修养。

《大学》曰:富润室,德润身。

就是说财与德都很重要。

财富是有形的,人们往往十分重视,德是无形的,往往难以引起重视。

殊不知,财与德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财,人难以生存;没有德,人难以立足社会。

财因德而保,德因财而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