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课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测云和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云和雨的形成过程以及观测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云的种类和特点,了解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观测云和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观测云和雨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测云和雨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云和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云,了解云和雨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观测云和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云的种类和特点。
2.雨的形成过程。
3.观测云和雨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云和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法:设计观测云和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观测方法。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云和雨的形成过程。
2.准备观测云和雨的工具,如望远镜、雨伞等。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云和雨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呈现(10分钟)介绍云的种类和特点,如积云、层云、卷云等,让学生了解云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观测云和雨。
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适时观测云和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望远镜等工具观测云和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学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活动。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时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二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知识点梳理:1.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天中,。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制定简单的观察记录计划。
3.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关注自然规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PPT、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见附件1)、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小组讨论记录单(见附件2)、手电筒、日晷套装(工具箱)等。
课前准备:在第1课下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根据老师下发的微课视频-“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方法(见附件)”(可以通过“之江汇APP”课前导学或者班级群等平台发送视频),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记录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下节科学课带来。
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5-1《种子萌发》第2课时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5.1《种子萌发》第二课时教案(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教学意图及效果]集中学生注意力,确立本课学习活动主题。
2.探究实践一、制订研究计划,证明假设1.提问:你是否种过植物,它发芽了吗?在什么条件下发芽的?学生:我种过葫芦,把种子埋在地下,然后浇水,过几天它就发芽了。
2.提问:通过大家交流,你觉得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阳光、水、空气,还需要合适的温度。
[教学意图及效果]结合生活中种植的经验,寻找种子萌发条件的线索。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是不是这些因素影响种子萌发。
研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需要一个真空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们无法来操作,因此我们这节课主要研究阳光、温度和水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
提问:怎么用实验证明这三个因素会影响种子萌发?如果我想研究水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应该怎么做?小组讨论、交流:这个实验需要两个人来做,准备两粒种子种到土里,一粒种子浇水,另外一粒不浇水,看一看哪个会发芽。
提问:你觉得她的这个想法可行吗?4.谈话:就像我们同学说的,需要通过对两粒种子进行比较,看哪个条件下的种子会萌发,才能判断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关于水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设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请你来阅读设计公告牌,思考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学生阅读设计公告牌。
[教学意图及效果]利用设计公告牌这个脚手架,为学生设计种子萌发实验提供帮助。
5.提问:通过阅读实验公告牌,谁能说这个实验怎么做?学生: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不给种子浇水,对照组给种子浇水,但是这两粒种子都要受到阳光照射,放到相同的温度下。
提问:为什么要放到相同温度下且都受到阳光照射?学生:如果不放到相同温度下,最后不知道是温度还是水影响了种子萌发。
谈话:为了我们实验的公平,通过设计公告牌可以看出在这个实验中既要有改变的量也要有不变的量,但改变的量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所有因素都改变了,就像大家说的,不能够比较出到底是哪个因素影响了种子萌发。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认识其他动物的卵》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认识其他动物的卵》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卵是许多卵生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能发育成小动物。
(2)不同的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内部结构相似,如鸡卵有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这些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探究目标
(1)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2)能观察并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并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二、知识梳理
1.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如蛙、龟、蛇、鸡、蚂蚁等。
卵是这些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会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2.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都有卵黄和卵白。
3.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可以分为有硬壳卵和无硬壳卵两类。
有硬壳的卵有蛇卵、龟卵、鸡卵(鸡蛋)等,无硬壳的卵有蛙卵、鱼卵、蚂蚁卵等。
4.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胚盘、气室等结构。
5.鸡蛋各部分的作用: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孵化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主要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鸡。
三、实验解析
1.实验重现
(1)实验名称: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2)探究问题:鸡蛋内部有哪些结构?
(3)提出猜想:鸡蛋内部可能有卵白、卵黄等结构。
1/ 2。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和雨的形状和颜色,通过观察云和雨来预测天气情况。
2.学习使用天气等级表,能够辨识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能够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培养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观测云和雨》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云和雨的形状和颜色,能够通过观察云和雨来预测天气情况。
2.学习使用天气等级表,能够辨识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教师:科学教材,天气等级表,云和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学生:课本,铅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教师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云和雨。
引导学生开展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究云和雨是如何形成的。
2.通过学生的阐述,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观察云和雨,并通过它们的形状和颜色来预测天气情况。
5.2 讲解新知1.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介绍云和雨局部的构造和形态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云和雨的基本特征。
2.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天气等级表,并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天气等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天气等级。
5.3 操作实践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理解不同天气类型的影响,并结合天气等级表让学生判断不同天气类型的等级。
2.教师通过云和雨的实例依次讲解如何判断天气情况,引导学生加深对云和雨的形态、颜色、位置等细节的观察,以便做出正确预测。
3.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天气,根据所学知识,以铅笔或笔记本等方式记录所观察的云和雨的形态和颜色,确定天气类型。
5.4 总结反思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程中所学内容,检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再次强调和解释重点知识点。
5.5 课堂练习1.请根据天气等级表选择一个天气类型,介绍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请回答一个问题:观察云和雨可以预测什么?六、教学扩展1.让学生自己观察云和雨,并结合天气等级表来预测天气情况。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拟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活动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拟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第二局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做标记” 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表达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用比拟、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观察、比拟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全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拟、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
[学生]1.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教材分析《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开始探究光与影的相关知识。
本课通过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光与影的兴趣,从而归纳总结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太阳位置的变化,了解太阳对地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关于光影的知识,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日食、月食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本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在观察记录纸上画出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
通过分析、讨论,了解影子的变化包括长短变化和方向变化,光源变化包括高低变化和方向变化两个方面,以及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三、科学概念及解读日晷是一种视太阳位置而告知每天时间的装置。
在古代,人们根据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规律,制作了测量时间的仪器,这就是日晷,又称“日规”。
这种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赤道式。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年级科学下册肥沃的土壤第二课时
书
设
计
制作肥料袋
坚持观察记录
学情
反馈
优 秀
良 好
达 标
待 达 标
教学
反思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重点
难点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
教具学具
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或瓜果皮、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
程序
昔阳县东关小学盟区教学设计备课表
科 目
科学
年级
三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单位
授课
教师
耿志燕
单位
东固壁小学
课 题
肥沃的土壤
课时
第二课时
评论或修改
教
学
目
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2、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时候影子最短吗?对,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影子最短。
你能推测上午8:00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吗,和9点的有什么区别。
8点比9点的影子要长还是短呢?对8点比9点的影子长更长。
朝哪个方向,是的朝西,那下午4点的影子比3点的影子会更长吗?是的,方向呢,对朝东。
大拇指,送给你们。
三、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并掌握和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五、板书设计
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建立知识体系。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设计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
4.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5.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6.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7.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8.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9.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难点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知道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呢?出示图片,从蚕卵孵化出来的,很多动物和蚕一样,通过产卵繁殖后代,我们称为卵生动物。
学生交流回答。
旨在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聚焦: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分析: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最常见的就是鸟类和昆虫。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动物的卵有鸡蛋、鸭蛋、鹅蛋、鹤鹑蛋等,这些动物的卵的大小和颜色都不一样,如鸡蛋是白色或棕色的,鸭蛋和鹅蛋是青灰色的,鹳鹑蛋是带花纹的。
但是这些动物的卵的内部结构都相似,都有蛋黄和蛋白。
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卵生动物的卵在形态、大小、颜色、有无硬壳等方面各不相同。
探索: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材料:蛇和蛇卵、鸡和鸡卵(鸡蛋)、鱼和鱼卵、蛙和蛙卵、龟和龟卵、蚂蚁和蚂蚁卵6种动物及其卵的图片。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小组代表或科代表回答。
学生观察、记录交流并汇报。
由蚕卵拓展到其他更多动物的卵。
通过观察图片中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观看不同动物的卵的视频资料。
三年级科学第二课doc
三年级科学(下册)作业第2课.塑料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设计人:张新玉一、精彩补白。
1.光碟我们都见过,它是用制成的。
2.塑料矿泉水瓶遇热水会变。
又变凉后,矿泉水瓶会变。
3.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优点有、、、。
4.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虽然方便,但它的缺点是埋入地下后。
5.像电视、洗衣机、空调等电器的外壳都是用制成的,其优点是。
6.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
7.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制造出更多的。
9.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晶粒,强度却的“纳米材料”。
10.用材料制造的小机器人,只有一粒尘埃那么大,可以在人体的血管里游泳,清扫血管,治疗疾病。
二、明辨是非。
1.树脂眼镜的镜片是用塑料制成的。
()2.用塑料可以完全代替钢铁。
()3.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少扔废纸,多用塑料袋。
()4.因为塑料的硬度很大,所以我们可以用塑料制成锅。
()5.塑料的防水性能一般都比较好。
()6.塑料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材料,它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
()7.天然材料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人造材料是多余的。
()8.纳米材料是一种还没有应用的材料。
()9.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10.棉手套与塑料手套给手的感觉是一样的。
()三、择优录取。
1.用火烤塑料制品,塑料制品会变( )。
A.软、烧着 B.硬、变硬 C.软、变硬2.下列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 ) A.牙刷 B.锅 C.铅笔芯3.用塑料制成的塑料袋易造成污染,是因为塑料制品( )。
A.易燃 B.耐磨 C.不易腐烂4.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 )。
A.变软 B.变硬 C.不变化5.下列不是塑料制品优点的是( )。
A.轻便 B.防水性好 C.耐高温 D.耐磨6.下图中属于新材料制品的是( )。
7.1米等于( )纳米。
A.10亿 B.8亿 C.7亿D.6亿四、对答如流。
1.儿童玩具大部分是用什么做的?用这种材料有什么好处?2.既然塑料的硬度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塑料制成一辆汽车。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课《天气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2课《天气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天气现象》这一课是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第2课。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天气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四大要素(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天气现象的本质和天气的四大要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和掌握天气现象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天气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天气的四大要素,能够识别常见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天气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天气的四大要素,能够识别常见的天气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判断天气状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天气现象,了解和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现象的相关知识。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各种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现象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天气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的四大要素等。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认识蚕卵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多动物的卵。
本课分两个主体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卵,并以此为基础,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卵。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生熟鸡卵的内部结构,从画脑海中鸡蛋的内部结构开始,再到观察切开的熟鸡蛋,最后到生熟鸡蛋的比较,一步步引领学生梳理和完善对鸡蛋结构的认知,同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词汇描述鸡蛋的结构,并能准确指认各部分结构。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卵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知道卵是动物生命的开端,学会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学习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卵,但蚕卵孵化前里面是怎样的,学生无法观察到。
三年级的学生一定还见过不少动物的卵,而经常吃的鸡卵(鸡蛋)应该是最熟悉的,此外鹌鹑卵(鹌鹑蛋)、鸭卵(鸭蛋)、蛇卵、乌龟卵、青蛙卵、鱼卵等也是他们所熟悉的,但他们对卵的熟悉更多的是停留在“食物”上。
对于各种各样的卵有什么异同,卵各部分结构有什么作用,动物为什么要产卵,卵对动物自身来说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学生可能从没有思考过,更没有研究过。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通过列举和研讨,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通过观察比较生熟鸡卵,知道鸡卵有卵壳、卵黄、卵白、气室等结构,并知道它们各自的作用。
科学思维:1.用比较的方法,能以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给卵分类。
2.通过识别生熟鸡卵的结构,来推测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探究实践:在解剖观察中,能用画图来记录鸡卵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和观察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卵,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神奇,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不同动物卵的某一特征给卵分类,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难点:画出鸡卵各部分结构,并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第2课《磁铁有磁性》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磁铁有磁性》一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中的第二课。
本课有两个实验活动,第一个实验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首先,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12种材料进行预测、记录,实验、记录,得出结论,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够吸铁,,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修正有的学生认为磁铁能够吸引所有的金属,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进而让学生用磁铁的磁性去辨别一些铁质物体,比如生活中常用到的硬币,分辨出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做的,最后让学生用磁铁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铁材料做的。
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概念。
第二个实验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
这个探究活动指向的科学概念最明显的是“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其实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系等。
【学情分析】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都见过或玩过磁铁,而且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磁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有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不能吸引哪些物质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金属。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会对继续研究磁铁有很强的兴趣。
以上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土壤的种类》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土壤的种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简单区分不同的土壤类型•能够简单描述土壤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尊重他人的品格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基本特点•能够简单描述土壤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部分: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包括图片)•实验用品:砂土、黏土、壤土、横岗土等•工具:显微镜、量筒、滤纸、试管等•学生手册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用图片或幻灯片呈现不同的土壤类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实验环节认识土壤1.教师现场向学生展示砂土、黏土、壤土、横岗土等土壤,并让学生观察、摸索和比较,准确描述它们的外观、颜色、结构和粘性。
2.让学生自备一些泥土或其他碎石等材料,观察并尝试区分不同的土壤。
土壤通透性实验1.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土壤的通透性,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遵循不同的通透性规律进行简单的实验。
2.推广泵水法,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善用水的方式。
土壤筛选实验1.授课过程中使用一个筛网来演示不同粒径的颗粒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是如何沉淀的。
2.动手让学生尝试筛选材料。
土壤含水量实验1.展示土壤含水量实验概念,并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2.让学生探究土壤的含水量与生活的关系。
3. 总结环节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第五部分: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的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2.观察家中的花盆或树盆中的土壤,简单描述其特征。
3.如果有机会去野外,观察野外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
第六部分:板书设计学科内容科学土壤的种类及特点,土壤与生活的关系第七部分:思考本节课教学设计恰当,注重教学目的的引导,可否在讲授中加入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2课 茎叶的生长1| 鄂教版
17
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 物”。
18
课后拓展: 观察生活中各种植物的结构, 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认识他们!
19
茎叶的生长
1
植物从幼苗 长成参天大 树,茎有哪 些变化和作 用?
2
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的 变化
3
成长期:开枝散叶,茎是成长最快的部分
4
成熟期:粗壮的茎部支撑起了整个植物
5
6
观察茎的显微结构
一、切取凤仙花茎部的组织
二、在显微镜下观察颈部组织的结构 三、把在红墨水中放置的凤仙花切取茎部 组织,再观察!
7
8
9
10
各种各样的叶片
11
叶子的组成:Biblioteka 12叶脉的种类:叶脉具有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水分与营养物质的功能
13
叶子分为单叶和复叶
每个叶上只有一个叶 叶柄上有两个以上的
片的叫做单叶
叶片的叶叫做复叶
14
叶在茎上着生的次序叫做叶序,叶序通常可分互 生、对生和轮生
互生
对生
轮生
15
看图思考!
16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运动》课件
它们的运动形式一样吗?
把这些物体贴上圆点,用多种方法让他们运动起来,观 (Guan)察并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
第五页,共十三页。
钢尺上下摆动
把这些物体贴(Tie)上圆点,用多种方法让他们运动起来, 观察并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
第六页,共十三页。
指尖陀螺圆形旋转
第七页,共十三页。
悠悠球上的圆点运动(Dong)形式是怎样的?
第八页,共十三页。
马身上的(De)圆点(中心点)是怎么运动的(De)?
第九页,共十三页。
观察和记(Ji)录圆点的运动形式并交流。
物体的名称
指尖陀螺 钢尺
小车 弹簧马 悠悠球
运动形式
转动 移动 移动 摆动 滚动
如果换个位置贴上(Shang)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 吗?
第十页,共十三页。
第一页,共十三页。
各 种各 样的运
(Ge)
(Ge)
动
生活中的各种(Zhong)物体是怎样运动 的?
跷跷板上下摆动
秋千前后摆动
悠悠球上下移动旋转
第二页,共十三页。
指共十三页。
雨刷左右摆动
用多种方法让这些物体运动起来,观察(Cha)并比较。
第四页,共十三页。
第十二页,共十三页。
第十三页,共十三页。
退(Tui) 出
研讨
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Xing)式? 物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摆动、滚动等。
第十一页,共十三页。
移动 滚动 转动 移动 滚动 转动
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 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 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拓展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Dong)形式。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2)
影子方向 影子的方向会由西到北,再到东。
西→北→东
活动二: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
为什么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这样的变化 规律呢?
怎样来验证 小可的猜想?
可能与太 阳的位置有关。
活动帮助卡
任务: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
第( )组
1.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手电筒代表太阳;
活 2.对准方向放平纸板,在纸板的中心立上铅笔; 动 3.利用手电筒照射,使纸板上的影子分别与8:00; 内 10:00;12:00;14:00;16:00记录的影子重合; 容 4.记录下此时太阳的位置,确定不同时间点太阳
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的位置是 如何变化的?
太阳的位置变化:低→高→低; 太阳方向变化:东→南→西。
课外拓展
认识日晷
古人在很久以前就 发现了影子的这种变化 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 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 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
2.判断题
(1)晴天时,在室外可以根据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来辨别方向。
( √)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
了热量。
( √)
(3)太阳、物体及其日影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 ×)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 大家
的方向。
活动记录
8 时间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太阳高度 低
中
高
中
低
太阳方向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我的 太阳的位置变化是_低___→ __高__→ _低___; 发现 太阳方向变化是_东___→ _南___→ _西___。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 影子长度:长→短→长; 影子方向:西→北→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点
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教具
木块、直尺、木板等难点了解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教法
谈话法,研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
同学们课前准备的怎么样?请展示一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鞋底花纹里面的科学。
2、活动一:探究摩擦力的存在
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摩擦力的活动和游戏,如:用手造作面上摩
推、拉动蹲在木块上的同学、在桌面上推拉文具盒等,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大小及方向等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讨论、描述什么是摩擦力,明确“当我们在桌面或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的时候,就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桌面或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课题
2、鞋底花纹的启示【实验课】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作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有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摩擦力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知识改善生活。
研究鞋底花纹
组织
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
板
书
设
计
2、鞋底花纹的启示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
学生达标情况
班级
上课人数
达标人数
达标率
矫正后
达标率
3
43
39
91%
99%
教
后
记
优点:
孩子们能从生活经验中说明摩擦力的存在。
缺点:
个别孩子对于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不大理解。
3、活动二: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参照书上的图片,了解人们有效利用摩擦力的实例,以及人们克服摩擦力的做法,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克服摩擦力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们要尽可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使学生全面认识到摩擦力的利与弊。
4、活动三: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怎样使木块滑的快?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