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一、课标文言文21篇单篇阅读

一、1. (4分)(1)竭尽自己的心力 (2)疑惑 (3)能忍受 (4)改变

2. (4分)(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 (3分)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

4. (3分)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也是一无所得。

5. (3分)因为孔子讲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传达了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胸怀,所以后世很敬仰他。

二、1.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间”,前者译为“参与”,后者译为“夹杂”。B项中的两个“属”,前者译为“类”,后者译为“连接”。C项中的两个“请”,前者译为“请求”,后者译为“请教”。D项中的两个“故”,均可译为“所以”。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均可译为“凭借”。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相当于“比”。D项中的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者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故选B项。

3. (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

(2)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第(1)题“狱”是“案件”,“虽”要翻译成“即使”;第(2)题“鼓”是动词“击鼓”;“再”翻译成“第二次”。

4. (2分)B 【解析】本文第一段写了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时详写了曹刿对战机的判断,

至于战争的规模及具体过程等方面则略写或不写,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据此可知,全文并

没有记叙战争的全过程,B项表述有误。故选B项。

5. (2分)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或“有家国情怀”)、富

于谋略。

三、1. (3分)D 【解析】“得”同“德”,感恩、感激的意思。故选D项。

2.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译为“却”;后者表修饰,可不译。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代词,都可译为“它”。C项中的两个“为”,前者是介词,译为“为了”;后者是动词,译为“吟唱”。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比”;后者译为“在”。故选B项。

3. (3分)C 【解析】第一段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正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反面

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故选C项。

4. (4分)假如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四、1. (4分)(1)真正,确实 (2)同“汝”,你 (3)准则,标准

(4)居住

2. (2分)D 【解析】“以顺为正者”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A项中的“以”是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B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按照”。C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因为”。D项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与题干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项。

3. (4分)(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4. (3分)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

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5. (3分)它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应当坚守原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五、1. (3分)A 【解析】A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B项中“曾益”是“增加”的意思;“所不能”属于“所”字结构,不可分开。C项中“必先”强调“一定首先”,是不能分开的。D项中“出”指“在国外”,不可与“则”划分在一起。故选A项。

2. (3分)C 【解析】“征于色”中“于”是介词“从”的意思。A项“于”的意思是“到”,B项“于”的

意思是“在”,C项“于”的意思是“从”,D项“于”的意思是“与……相比”。故选C项。

3. (3分)B 【解析】紧抓关键实词:“困”是“忧困、困扰”的意思;“衡”同“横”,意为“梗塞、不顺”;“作”意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故选B项。

4. (3分)C 【解析】文章开篇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暗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非是论

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故选C项。

六、1.(2分)D 【解析】A、B、C三项中的“是”为“这”的意思,D项中的“是”作判断词。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冥”同“溟”。C项中的“衡”同“横”。D项中“舍”同“释”。故选B项。

3. (1分)示例:鹏程万里(或示例:九万里风鹏正举)

七、1. (4分)(1)美味的 (2)不 (3)味美 (4)因此

2. (2分)B 【解析】“然后能自强也”中“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A项中“也”是助词,表判断,译为“是”。B项中“也”是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与题干中“也”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中“也”是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呢”。D项中“也”表示感叹或祈使,译为“啊”。故选B项。

3. (4分)(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2)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 (2分)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5. (3分)启示: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习就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

机会。“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八、1. (4分)(1)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意境 (2)想到 (3)领会,体会 (4)同“猝”,突然

2. (2分)C 【解析】“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项中的“之”是代词,

代指讲学家的观点。B项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与题干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之”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C项。

3. (4分)(1)心中悲伤,就拿琴弹奏起来。

(2)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旨趣。

4. (2分)示例: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理解,心意相通,互相支持的人。

九、1. (4分)(1)同“熟”,仔细 (2)偏爱 (3)认为……美 (4)满一年

2. (2分)A 【解析】“今齐地方千里”,此处“地方”是两个词语。“地”的意思是“土地”,“方”的意思是“方圆”,因此本句正确的划分是:今齐地/方千里。故选A项。

3. (2分)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4.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修”,前者是形容词,译为“长”,这里指身高;后者是动词,译为“修建”。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前者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C

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译为“因为”。故选C项。

5. (3分)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6. (1分)察纳雅言。

十、1.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光”,第一个是动词,“发扬光大”;第二个是名词,“光亮”。B项

中的两个“简”都同“拣”,“挑选”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之”,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第二个是动词,“到”。D项中的两个“与”,第一个是连词,“和”;第二个是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故选B项。

2. (4分)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3. (3分)C 【解析】选文中指出如果陛下“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忠谏之路”将会被堵塞,如果“陟罚

臧否”的标准不相同,会导致“内外异法”,C项理解和分析有误。故选C项。

十一、1. (4分)(1)交错相通 (2)通“邀”,邀请 (3)沿着,顺着(4)做记号

2. (4分)(1)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或: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 (3分)C 【解析】“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桃花源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题干中“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故选C项。

4. (4分)①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②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意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归纳。细读《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鸡犬之声相闻”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所描述的场景一样,都表现出人们生活祥和,远

离纷扰,人人安居乐业,生活自给自足。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美味,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

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十二、1. (2分) (1)季节(时节 时令) (2)鱼

2. (3分)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情景交融,忘情山水。

十三、1. (4分)(1)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2)冲上、漫上 (3)连接 (4)消失

2. (2分)D 【解析】D项中的“虽”与“虽乘奔御风”中的“虽”都译为“即使”。A、B、C三项中的“虽”都译为“虽然”。故选D项。

3. (4分)(1)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2分)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5. (2分)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十四、1. (2分)C 【解析】C项的句意为“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不出来”,根据句意,正确划分节奏为

“才美/不外见”。故选C项。

2. (2分)B 【解析】“食”同“饲”,喂养。故选B项。

3. (2分)B 【解析】“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选B项。

4. (6分)(1)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2)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 (5分)①成为千里马要努力具备良好的资质或才能;②成为千里马要努力争取适合发展的环境;③要有善识千里马的伯乐;④成为千里马要有主动展现自己才能的智慧。

十五、1. (2分)B 【解析】“苔痕上阶绿”的“痕”应读“hén”。故选B项。

2. (4分)(1)出名 (2)博学的人 (3)弹奏 (4)说

3. (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 (2分)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解析】这两句是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意思是: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可见其环境的幽静雅致,而本文就是从“景雅(不陋),人雅(不陋),事雅(不陋)”三个方面来突出主题的,这里就用环境的清幽凸显出陋室的不陋。

十六、1. (4分)(1)大约 (2)静止不动的样子 (3)忽然 (4)凄清

2. (4分)(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 (3分)D 【解析】“斗折蛇行”是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描写溪流。故选D项。

4. (4分)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我心情烦闷时就外出游玩,有时会遇到幽静的树林和巧妙的石头,暂时为之一笑,过一会儿又不快乐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一遇到温暖的日光,就伸展一下四肢,也会感到片刻舒适,然而终究还是不能逃出去,又怎么能长久地保持心情舒畅呢?

十七、1. (3分)(1)同“嘱”,嘱托 (2)离开 (3)一起

2. (4分) (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 (3分)C 【解析】C项“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理解有误,第③④段表明了迁客骚人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故选C项。

十八、1. (4分)(1)取名(或“命名”) (2)寄托 (3)酒杯 (4)遮盖(或“遮蔽”)

2. (4分)(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

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荫”)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的事情”)

3. (3分)B 【解析】第③段中的“颓然”指作者酒后醉醺醺的样子,并无抑郁和苦闷之意。故选B项。

4. (4分)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解析】课文第①段中“环滁皆山也”,一个“环”字已经将滁州四周皆山的地理特点表现出来,生动简洁。链接材料具体描写了滁州四面的山,远不及“环滁皆山也”简洁。此外,“环滁皆山也”一句,在本篇文章中只起引子作用,为下文写“作者于醉翁亭与民同乐”作铺垫,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不宜用过多笔墨,

因此作者做此修改。

十九、1. (4分)①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生枝;枝枝节节 ③但是,却 

④少;很少

2. (4分)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②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3. (3分)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

浊世风的鄙弃。

二十、1. (3分)(1)门 (2)考虑,想到 (3)到 

2. (2分)C 【解析】A项中的两个“然”,前者是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后者是连词,译为“这样”。B项中的两个“者”,前者是名词性词尾,译为“……的人”;后者是助词,表判断。C项中的两个“遂”均为副词,译为“于是、就”。D项中的两个“于”,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故选C项。

3. (4分)(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 (4分)作者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包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二十一、1. (2分)(1)等待,等到 (2)热水

2. (2分)B 【解析】A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第二个“以”是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B项两个“之”均为助词,可译为“的”。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可不译。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向”;第二个“于”是介词,可

译为“比”。故选B项。

3. (3分)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4. (4分)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二十二、1. (4分)(1)消失 (2)撑(船) (3)裹、围 (4)尽力 

2. (2分)B 【解析】例句中的“而”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A项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B 项中的“而”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C项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且”;D项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故选B项。

3. (4分)(1)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 (4分)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二十三、1. (4分)(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 (2分)A 【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均为介词,译为“在”。B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后

者是副词,表反问,相当于“难道”。D项中的两个“然”,前者与“则”连用,可译为“那么”;后者与“而”连用,表示转折,译为“然而,但是”。故选A项。

3. (4分)(1)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颠倒吗?

(2)(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4. (2分)C 【解析】文中两次写到“笑”,第一次在文中第②段“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其中“之”指寺中僧人打捞石兽的做法。因此教书先生嘲笑的是寺中僧人;第二次在文中第③段“一老河兵闻之,又

笑曰”,其中“之”指教书先生认为的在何处打捞石兽的观点。因此老河兵嘲笑的是教书先生。C项错误。

5. (2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统编37篇文言文176个重点实词分组集训

1. (1)怎么 (2)安稳,稳定 (3)安逸 (4)怎么,哪里(5)怎么,哪里 (6)怎么,哪里 (7)指安身

2. (1)完备,齐备 (2)防备 (3)详尽 (4)佩戴 (5)准备

3. (1)这里指飞奔的马 (2)跑,疾走 (3)奔腾的骏马(4)急走,跑

4. (1)原来,本来 (2)本原 (3)原来的,固有的 (4)原来,本来

5. (1)完成,结束 (2)尽、全

6. (1)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2)遮挡,遮蔽 (3)遮挡,遮蔽 (4)覆盖、遮盖

7. (1)士兵 (2)兵器,武器 (3)兵器,武器

8. (1)一起 (2)副词,都 (3)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可译为“连同”“和”

9. (1)迫近 (2)轻视,看不起

10. (1)仅仅、只 (2)才能,才干 (3)才能 (4)才能,才干 (5)才干

11. (1)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马鞭

12. (1)竟然 (2)同“增”,增加 (3)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4)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13. (1)早晨 (2)早晨 (3)朝廷 (4)早晨 (5)朝见

14. (1)长久 (2)推动,促进 (3)长度 (4)成长 (5)长,与“短”相对 (6)年纪大,辈分或职位高 (7)长,与“短”相对

15. (1)经常,常常 (2)经常,常常 (3)平常的,普通的

16. (1)与“谢”连用,向人称谢,表示问候 (2)称赞 (3)著称(4)称赞 (5)称说

17. (1)确实 (2)诚心 (3)真正,确实 (4)真正,确实(5)真正,确实

18. (1)指在国外 (2)露出 (3)发出 (4)生长出来(5)出去,与“入”相对 (6)拿出 (7)出来,与“入”相对

19. (1)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传来 (3)传播 (4)传达

20. (1)推托 (2)告别 (3)言辞 (4)言辞

21. (1)顺从、听从,意译为“学习” (2)跟随 (3)听从(4)跟随 (5)自,由 (6)跟随 (7)跟随 (8)自,由(9)跟随 (10)顺从 (11)向

22. (1)到达 (2)通达 (3)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显贵

23. (1)应当,应该 (2)在(某处、某时) (3)在(某处、某时) (4)掌管,担当 (5)应当,应该 (6)在(某处、某时) (7)应当,应该 (8)将要

24. (1)道路 (2)正确方法 (3)方法 (4)讲述 (5)学说 (6)讲述 (7)道路 (8)道理 (9)道义,正道

25. (1)得到,获得 (2)同“德”,感恩、感激 (3)领会 (4)与“无”连用,表推测 (5)办到 (6)找到 (7)

找到 (8)能够,可以(9)能够,可以 (10)能,可能 (11)得到,获得 

26. (1)攻击 (2)敌方 (3)匹敌、相当

27. (1)安定 (2)平定

28. (1)使……受到震撼 (2)感动 (3)活动,游动 (4)活动

29. (1)只 (2)独特 (3)独自 (4)只 (5)老而无子(6)独自 (7)只

30. (1)向着 (2)应答,回答 (3)相对,面对面 (4)对偶的词句

31. (1)出发 (2)显露、流露 (3)兴起,指被任用 (4)开放(5)发射

32. (1)砍伐 (2)攻打

33. (1)法令 (2)守法度

34. (1)同“返”,往返 (2)同“返”,返回 (3)反思 (4)返回(5)反而

35. (1)地方 (2)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3)正,正要 (4)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36. (1)停止,中止 (2)残废 (3)荒废了的事业

37. (1)分开,分裂 (2)半,一半 (3)分给 (4)职分,职守 (5)本分,职分

38. (1)侍奉 (2)供给 (3)接受

39. (1)违背 (2)同“弼”,辅佐

40. (1)信服 (2)穿戴

41. (1)凭借 (2)背着东西 (3)背着

42. (1)再,又 (2)恢复 (3)恢复 (4)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5)再 (6)再

43. (1)被……所感动 (2)感慨 (3)感奋

44. (1)重新 (2)还 (3)更加

45. (1)共同 (2)同样的 (3)一共,总计 (4)共同,一起

46. (1)所以,因此 (2)所以,因此 (3)原因,缘故 (4)学过的知识 (5)从前,原来

47. (1)回头看 (2)看,视 (3)探望,拜访

48. (1)顽固 (2)必,一定 (3)本来 (4)本来

49. (1)阅读 (2)看出,推出 (3)景象 (4)观赏 (5)观看,欣赏

50. (1)光亮 (2)光耀 (3)发扬光大

51. (1)增长 (2)宽广的 (3)增广、扩充 (4)扩大

52. (1)一道 (2)返回 (3)返回 (4)聚拢 (5)女子出嫁

53. (1)国家 (2)指国都

54. (1)经过 (2)犯错误 (3)过于 (4)超过,胜过 (5)过错 (6)过错

55. (1)喜爱,爱好 (2)美丽的

56. (1)(风)呼啸 (2)给以称号,称作

57. (1)祸患,灾难 (2)忧虑 (3)忧虑,担忧 (4)祸患,灾难

58. (1)回旋的 (2)曲折、回环

59. (1)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2)有时 (3)有时 (4)倘若

60. (1)到 (2)比得上 (3)和 (4)到,等到 (5)待,等到(6)来得及

61. (1)至、到达 (2)达到极点 (3)尽头 (4)非常

62. (1)快 (2)生病

63. (1)已经 (2)既然

64. (1)施予 (2)增加 (3)益处 (4)虚夸,夸大 (5)戴上

65. (1)假装 (2)借 (3)借

66. (1)参与 (2)期间 (3)断绝,隔绝 (4)间或、偶然(5)中间。指处在一定的空间里

67. (1)接见 (2)同“现”,表现 (3)拜见 (4)了解 (5)看见 (6)知晓

68. (1)想要,打算 (2)将要 (3)将要 (4)将军 (5)扶持

69. (1)结交,交往 (2)交相 (3)交错 (4)互相 (5)交错

70. (1)告诫 (2)谨慎

71. (1)尽头 (2)全,全部 (3)竭尽 (4)完,没有了(5)吃完

72. (1)直径 (2)径直

73. (1)坐在 (2)停留 (3)处在 (4)住宅 (5)经过(6)居住

74. (1)详细 (2)详细地 (3)同“俱”,全、皆 (4)具有,有

75. (1)与人世隔绝的 (2)隔断 (3)停止 (4)极高的(5)极 (6)消失 (7)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8)断

76. (1)驻军 (2)军队 (3)军营

77. (1)大约 (2)值得 (3)可以

78. (1)天空 (2)消散 (3)澄澈 (4)空旷的 (5)在空中(6)使……穷困

79. (1)慰问 (2)劳累 (3)劳苦

80. (1)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2)站立 (3)站在

81. (1)甚,很 (2)肥沃的 (3)忠良 (4)贤明

82. (1)面对 (2)居高面下 (3)临近 (4)到 (5)迎着 (6)靠近 (7)面对

83. (1)扰乱 (2)混乱 (3)祸乱、战乱 (4)扰乱 (5)纷乱(6)混乱 (7)作乱

84. (1)谋略 (2)完全 (3)一点

85. (1)懈怠 (2)怠慢,疏忽

86. (1)面对 (2)脸 (3)当面

87. (1)明确、坚定 (2)显明,清楚 (3)明亮 (4)清明 (5)英明

88. (1)命名,取名 (2)出名,有名 (3)出名的,著名的(4)有名誉的,有名声的 (5)名字

89. (1)命令 (2)命令 (3)命令 (4)教导

90. (1)谋划事情 (2)商量 (3)谋划 (4)在这里指“奸诈之心”

91. (1)铲除 (2)平坦 (3)公平

92. (1)约定 (2)满(一年)

93. (1)奇妙的 (2)零数、余数 (3)奇丽景色 (4)特异的,罕见的

94. (1)前面 (2)上前,向前 (3)向前 (4)在前面

95. (1)打发 (2)派遣

96. (1)勉励 (2)尽力

97. (1)父母 (2)亲近 (3)用作动词,以……为亲

98. (1)请求 (2)请教 (3)请教 (4)请求

99. (1)尽 (2)穷尽 (3)极 (4)穷困 (5)止,息

100. (1)探求 (2)希求,追求 (3)请求 (4)要求 (5)寻找(6)请教 (7)寻到的

101. (1)离开 (2)消失 (3)离开 (4)离开

102. (1)整块的 (2)完全,肯定(是这样) (3)保全

103. (1)及,比得上 (2)像,如同 (3)好像 (4)及,比得上 (5)假如

104. (1)进入 (2)注入 (3)指在国内 (4)侵入 (5)照进

105. (1)像 (2)如,比得上 (3)你 (4)好像 (5)像(6)如,比得上 (7)如,及 (8)假如,如果106. (1)充满 (2)阻塞 (3)阻塞,堵塞

107. (1)脸色 (2)颜色,色彩 (3)光

108. (1)好的 (2)擅长 (3)好处 (4)好事 (5)好

109. (1)舍弃 (2)房舍 (3)舍弃 (4)停止,停留 (5)这里指客舍 (6)同“释”,解除、消除

110. (1)生命 (2)生长 (3)使……生存 (4)读书人的通称(5)年轻人 (6)生育

111. (1)取胜,得胜 (2)美好 (3)尽 (4)战胜

112. (1)军队 (2)老师

113. (1)丢失的 (2)丧失 (3)背离

114. (1)食物 (2)吃 (3)食物 (4)吃 (5)同“饲”,喂 (6)吃 (7)供养,给……吃

115. (1)诚实(的人) (2)实在,确实

116. (1)使唤,这里可以理解为“劳力” (2)让 (3)使者 (4)出使 (5)派遣 (6)致使,让 (7)假使

117. (1)开始 (2)才、刚 (3)才

118. (1)视线 (2)查看

119. (1)遭受 (2)接受 (3)接受 (4)接受 (5)授予

120. (1)书籍 (2)信 (3)文书

121. (1)谁 (2)跟“与”连用,表示比较,可译为“与……相比怎么样” (3)同“熟”,仔细

122. (1)几 (2)几 (3)计算,计数 (4)几,几个

123. (1)类 (2)(相)类似 (3)连接 (4)同“嘱”,嘱托 (5)类

124. (1)同“悦”,愉快 (2)陈述,叙述

125. (1)竟(然) (2)于是,就 (3)最终

126. (1)热水 (2)水势浩大的样子

127. (1)通过 (2)贯通 (3)共,总共 (4)通晓 (5)顺利(6)连通 (7)通向

128. (1)裸露 (2)只,仅仅

129. (1)使……灭亡 (2)灭亡 (3)无,没有 (4)无,没有

130. (1)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无,没有

131. (1)远望,远看 (2)名望,声望 (3)远望,远看 (4)远望,远看

132. (1)如果没有 (2)稍稍,稍微 (3)微微

133. (1)为,是 (2)对……说 (3)命名 (4)认为,以为 (5)叫作,称作

134. (1)听到 (2)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3)听说,听到 (4)收获 (5)闻名,著称 (6)使……听到(7)听说,得知

135. (1)平息 (2)叹息 (3)气息,这里指风

136. (1)少 (2)新鲜 (3)新鲜

137. (1)轻薄 (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138. (1)互相 (2)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3)互相 (4)互相

139. (1)告知,开导 (2)清晨的 (3)了解,通晓

140. (1)诚信 (2)信用 (3)诚信 (4)信任 (5)实情(6)信用

141. (1)起 (2)兴起 (3)兴办,兴建 (4)兴盛

142. (1)行走 (2)同行 (3)行走 (4)实施,施行 (5)出行(6)品行 (7)行动 (8)读“hánɡ”,特指军队编制单位

143. (1)修养 (2)长 (3)培养 (4)修建 (5)长,这里指身高

144. (1)表示约数 (2)答应 (3)答应 (4)赞同

145. (1)寻找 (2)寻找 (3)随即,不久

146. (1)全 (2)全 (3)一次 (4)第一次 (5)一个

147. (1)平 (2)平易

148. (1)遗留的 (2)读“wèi”,给予,赠送 (3)遗留的(4)读“wèi”,给予,赠送

149. (1)停止 (2)已经 (3)已经 (4)停止 (5)停止

150. (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2)悲凉 (3)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4)不同 (5)不同

151. (1)更替 (2)交换

152. (1)意志 (2)这里指神情、态度 (3)意图 (4)意思 (5)意趣,情趣

153. (1)好处,益处 (2)更加 (3)增加 (4)更加 (5)益处

154. (1)阴暗 (2)阴冷 (3)树荫 (4)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55. (1)拉,牵拉 (2)延长 (3)称引

156. (1)遵从 (2)由于,因为 (3)从,自

157. (1)将要 (2)想要,希望

158. (1)告诉 (2)说话

159. (1)了解、明白 (2)譬喻

160. (1)寄托 (2)寄居

161. (1)遥远 (2)距离远 (3)远播 (4)在远处 (5)远处(6)疏远 (7)长远,深远 (8)差距大 (9)远大目标162. (1)看,浏览 (2)经过,经历

163. (1)两(顿) (2)第二次

164. (1)准则,标准 (2)正确的 (3)真正的 (4)恰好,正好

165. (1)了解 (2)得到 (3)明白 (4)知道 (5)识得 (6)觉得 (7)明白

166. (1)笔直 (2)径直,直接 (3)笔直 (4)只是

167. (1)仅,只 (2)停下,停止 (3)阻止

168. (1)直 (2)用手指指 (3)向上

169. (1)得到 (2)达到

170. (1)询问 (2)资质,禀性

171. (1)研究 (2)惩治 (3)修养

172. (1)做记号 (2)记号 (3)志向 (4)有志 (5)志向(6)记载

173. (1)最好的 (2)到 (3)到 (4)到 (5)周到

174. (1)充足 (2)值得 (3)充足 (4)脚 (5)充足

175. (1)蹲坐 (2)坐下 (3)座位

176. (1)劳动,劳作 (2)做 (3)兴起 (4)发出 (5)写作,创作 (6)建造 (7)做 (8)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鼓起

三、课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群文对比阅读

第1篇 出师表

考点1 实词

1. (5分)(1)……的原因(或“这里表示原因”) (2)痛心、遗憾 (3)希望 (4)偏爱(课内链接: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5)这样

2. (4分)(1)亲身,亲自 (2)器重,看重 (3)往,到,拜访,访问(课内链接: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4)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3. (3分)(1)都,全部 (2)通晓,知晓 (3)给予

4. (2分)D 【解析】A项中两个“闻”,前者意思为“闻名”;后者意思为“听到”。B项中两个“明”,前者意思为“圣明”;后者意思为“显明,清楚”。C项中两个“足”,前者意思为“充足”;后者意思为“值得”。D项中两个“谋”均为“考虑”的意思。故选D项。

5. (3分)A 【解析】A项中的两个“鄙”均为“目光短浅”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顾”,前者意思为“拜访”;后者意思为“回头看”。C项中的两个“许”,前者意思为“答应”;后者意思为“赞同”。D项中的两个“使”,前者意思为“派遣”,后者意思为“出使”。故选A项。

考点2 虚词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B项中的两个“则”,都为连词,译作“就”。C项中的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后者是连词,表转折。D项中的两个“以”,前者为介词,可译为“把”;后者作介词,译作“因为”。故选B项。

考点3 断句

1. (2分)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解析】阅读句子,理解本句的大意为“这个人只能前去拜访,不可随便招致来,将军您应该屈尊去看望他”,再结合动词“见”,语气词“也”,据此断句即可。

2. (2分)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

【解析】阅读句子,理解本句的大意为“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再结合

助词“者”,据此断句即可。

考点4 句子翻译

1. (1)(2分)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

(2)(2分)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2. (1)(3分)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2)(3分)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3. (1)(2分)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2分)我生来与人无所争。

4. (2分)因此感奋激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5. (3分)刑法政令虽然严厉,但人们却没有怨恨,是因为他用心公平而劝诫明确清楚。

6. (1)(2分)先帝曾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

(2)(2分)项羽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考点5 文意理解

1. (2分)汉室之隆 立身成败

【解析】结合【甲】文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可知“亲贤臣,远小人”的目的是“汉室之隆”。【乙】文首句“立身成败,在于所染”是

这一段的中心,后文具体阐释对待君子小人的不同态度决定了“立身成败”,故填写“立身成败”。

2. (3分)(1)报先帝而忠陛下 (2)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 (3)忠君爱国(意思对即可)

3. (2分)C 【解析】C项表述有误,诸葛亮举荐向宠管理“营中”之事,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故选C项。

4. (4分)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②善行,指好的品行。

【解析】从【甲】文来看,结合句子“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知这里的“善”表现为对国家忠贞可靠、能

够以死报国的贤臣和君子;从【乙】文来看,结合句子“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可知这里的“善”主要表

现为有气节、讲名声的良好品行。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 (3分)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6. (3分)①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对刘备父子的忠心。③兴复汉室的决心。

7. (3分) ①颇具政治远见。②忠心赤诚。③感恩图报。④治国有方。⑤用兵仁义。

【解析】语段【甲】主要通过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兴复汉室等一系列事件表现诸葛亮的政

治远见以及对刘备的感激,对刘氏父子的忠心。语段【乙】从“本于仁义节制”“一出于诚”“言如蓍龟,

终身不易”等可以看出诸葛亮用兵仁义、对君主忠诚,知恩图报,并且颇具政治远见等特点。根据以上分析,任选三点作答即可。

8. (2分)(1)广开言路;“开诚心,布公道”。(2)赏罚公正分明;“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解析】《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即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根据【甲】文内容可知所提建议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两条。【乙】文中所对应的两条分别是:“开诚心,布公道”

和“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9. (3分)相同之处:都强调重用人才并且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同之处:诸葛亮侧重亲贤臣,远小人;高祖则侧重用人所长。

【解析】【甲】【乙】两文中都提到对人才的重用问题,让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但稍有不同,

诸葛亮侧重于亲贤臣,远小人;高祖侧重于用人所长,给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

【参考译文】(2019安徽)【乙】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熏陶。陛下在贞观初年,

励精图治,注重名声气节,不偏爱外物,只赞许善行。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现在却不是这样,

亲近狎亵小人,却从礼节角度过于看重与君子的交往。过于慎重地对待君子,于是对君子尊敬却不愿接近

君子;过于随便地看轻与小人的交往,于是对小人变得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尊敬却

不愿接近就看不到他的对处了。

(2019连云港)【乙】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诵读《梁父吟》。身高八尺,常自喻为管仲、乐毅,当时常人都不以为然。惟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交情笃厚,说他确实是这样。

当时刘备正驻军新野县。徐庶谒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前去拜访,不可随便招致来,将军您应该屈尊去看望他。”

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刘备屏退随从(对诸葛亮)说:“汉室朝纲倾颓,奸臣窃取国权,皇上风尘避乱。鄙人没有估量自己的力量和德行,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智谋和谋术不足,就因此失败,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2019滨州)【乙】卜式,河南人(黄河以南人),以种田畜牧为事业。那时候汉朝正在与匈奴交战,卜式上书(说),愿意送出一半家财帮助边疆。汉武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愿意做。”使者说:“难道你家里有冤情,希望说出来吗?”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所纷争,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我居住的地方的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么会被冤

枉呢?”使者说:“那么,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

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2019河南)【乙】诸葛孔明是千年的伟人,他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动,全部都出于一片赤诚,他生在乱世,亲自耕种田地,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的三顾茅庐,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第一次会见玄德,就谈论不可

与曹操较量高低,可以与孙权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是不容变更之论。

(2018宜宾)【乙】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法度,省减官职,遵从合乎时宜的制度,广开

言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人并且有利于国家实势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

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认罪并表示悔改的人犯的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罪行的人

即使罪责很轻也会处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诸葛亮)精通各类政事,治理百姓从根本上入手,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但人们却没有怨恨,是因为他用心公平而劝诫明确清楚。

(2018张家界)【乙】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等

人回答说:“您派人攻城占地,所攻降的地方就给予部属,跟部属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嫉妒贤能,战争胜

利却不给予别人功劳,夺得了土地却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要讲率领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我不如

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第2篇 送东阳马生序

考点1 实词

1. (4分)(1)热水 (2)跟随 (3)满足 (4)到,等到

2. (4分)(1)交往,外出求学 (2)引述 (3)喜爱(课内链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4)很,非常(课内链接: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3. (4分)(1)①完成,结束 ②询问,质疑 (2)⑤ (3)客居

4. (3分) D 【解析】A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可分别译为“在”;“比”。B项中的“故”,前一个可译为“因此”;后一个可译为“原因,缘故”。C项中的“得”,前一个可译为“得到”;后一个通“德”,可译为“感激”。D项“归”都是“归依”的意思。故选D项。

考点2 虚词

1. (2分)C 【解析】A 项中的两个“之”,前一个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为代词,代指“这件事”。B项中两个“若”,前一个为介词,可译为“比得上”;后一个为介词,相当于“像”。C项中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D项中两个“以”,前一个为连词,可译为

“来”;后一个为介词,译为“凭借”。故选C项。

2. (3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一个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一个是语气助词,无实义。B 项中两个“以”均为介词,可译为“把”。C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可译为“在”;后一个可译

为“比”。D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前一个可译为“于是,就”;后一个可译为“才”。故选B项。

3.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为”,前一个是“成为”的意思;后一个是“对,向”的意思。B项中

两个“户”均是“门”的意思。C项中两个“属”,前一个是“写”的意思;后一个是“连接”的意思。D

项中两个“之”,前一个和“后”连用,是“以后”的意思;后一个是代词,代指“千里马”。故选B项。

考点3 断句

(2分)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解析】阅读句子,理解本句的大意为“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

的高度)应该不止是这样啊”,再结合关键词“若”“当”,据此断句即可。

考点4 句子翻译

1. (1)(2分)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

(2)(2分)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2. (1)(2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2分)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

3. (1)(2分)我看见您题写的字,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写的)。

(2)(3分)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

4. (1)(2分)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2分)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

考点5 文意理解

1. (4分) (1)宋濂:勤奋好学;诚信。

(2)学业上没有古人优秀;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 (2分)①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②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

人的意见。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解文章大意可知,【甲】文

中主要讲述宋濂的学习态度,在各种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努力,肯吃苦,不怕困难。【乙】文中主要讲

述了王生找到了“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学习方法。

3. (6分)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

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4. (3分)侧面衬托,突出了祖莹勤奋刻苦、才能出众。

5. (3分)只有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参考译文】(2019兰州)【乙】郑玄因为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

扶风人马融为师。马融有门徒四百多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多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没能见他一面,只是让自己有高学问的弟子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

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恰逢马融召集门生研讨专论占验术数的书,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询问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

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客居东莱为

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

(2019南充)【乙】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

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

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

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秀的人而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想

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不这样,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

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您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用来

告诫(自己)。”

(2018沈阳)【乙】我看见您题写的字,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写的)。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

憾没有和您见面。庭坚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贫乏,即使很早就知道应该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做了官。因此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了官

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有十分之三了,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到现在落后在各位之后了。(我)私下看您的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应该不止是这样啊。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中称贤,只是还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以为您的岁月感到惋惜啊。

(2018营口)【乙】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祖莹八岁的时候能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成为中书的

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

读书。祖莹经常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住窗户

和门,害怕漏出光亮,被家里人发觉。因此他的声誉非常盛大,里里外外的亲戚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常常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比得上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第3篇 富贵不能淫

考点1 实词

1. (4分)(1)同“汝”,你 (2)有时(课内链接:或王命急宣《三峡》) (3)离开(课内链接: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4)恰逢

2. (3分)A 【解析】A项“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实”。故选A项。

3. (3分)A 【解析】A项“移”是“使……改变,使……动摇”的意思。故选A项。

考点2 虚词

1. (2分)D 【解析】A项两个“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是代词,指所借书籍。B 项两个“焉”第一个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第二个是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C 项两个“乃”第一个是连词,可译为“于是,就”;第二个是副词,可译为“竟然”。D项两个“诚”均是副词,可译为“确实,实在”。故选D项。

2. (3分)A 【解析】A项两个“之”均为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B项两个“其”均为代词,第一个可译为“他的,自己的”;第二个可译为“他”。C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第一个可译为“用”;第二个可译为“把”。D项两个“为”,第一个是判断词,可译为“是”;第二个是介词,可译为“给”。故选A项。考点3 断句

(2分)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解析】阅读句子,理解本句的大意为“虽然处在不同的房间内,但是可以听到对方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能赋诗相酬答”,再结合动词“闻”、数词“两”,据此断句即可。

考点4 文言翻译

1. (1)(2分)军中的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

(2)(3分)经过了四十几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2. (1)(2分)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2分)昨天(我)听说海瑞县令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

3. (1)(2分)(文天祥)问集市上的人哪里是南哪里是北,(然后)面向南方两次拜别,从容赴死。

(2)(2分)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

考点5 文意理解

2019江苏省中考专题测试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附答案.

初三复习专题训练:古诗文阅读( 1)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2 题。(2019 年栖霞区一模卷) 【古诗阅读】 陪润州 ①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 〔宋〕 杨蟠 试上蓬莱 ②第几洲,长云漠漠鸟飞愁。 海山乱点当轩出,江水中分绕槛流。 天远楼台横北固 ③,夜深灯火见扬州。 回船却望金陵 ④月,独倚牙旗 ⑤坐浪头。 (选自《宋诗三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 4月版) [ 注释 ] ①润州:宋朝时润州行政区域为现在的镇江市。②蓬莱:传说中海上仙山,喻指金山。③北固:指 北固山。④金陵:唐宋时,金陵也指润州。⑤牙旗:旗杆顶上饰有象牙的旗。多为主将主帅所建 , 亦用作仪 仗。 1. 本诗前两联写金山胜景, 首联用“长云漠漠鸟飞愁” 写出金山山势的 ,颔联用“ “ ”两个动词性短语写出金山被江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 2 分) 2. 这首诗尾联对江中明月的描写非常别致,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3 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3-4 题。( 2019 年鼓楼一模卷) 剑客行 [南宋]陆游 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 ① 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雠,归告昌陵 ②泪如雨。 (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集》,陈祖美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7 年版) 注]①正 昼:大白天。②昌陵: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3. 下列对宝剑的描摹,手法与《剑客行》首联、 A. 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B. 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C. 床头忽觉蛟龙吼,天上方惊牛斗空。 D.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4. 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意?( 3 分) (三)古诗阅读。 (4 分)(2019年浙江金华、丽水卷) 遣意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渐喜 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酿黍:酿酒。移橙:栽橙。 5.古诗讲究对应, 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 ,“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 2 分) 6.《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颔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剑池》) (《琴剑》) (《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 )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 ,诗人所遣何“意”?( 2 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2020备考专题-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 (时间:45分钟满分:61分) 一、(2019潍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2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庐.墓侧( )

(2)人以为不可绝嗣.( ) (3)德秀自乳.之( ) (4)会.虎为暴( ) 答案:(1)搭建庐舍(2)继承人(3)喂养(4)适逢,正赶上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导析:B项,均为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问;A项,副词,才/副词,竟,竟然;C项,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项,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哥哥有儿子,我的祖先可以得到祭祀,我为什么还要娶

2020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一、(2019·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元年①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②。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③,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④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⑤,偶语者弃市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⑦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⑧。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释】①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②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霸上:古地名。③组:绳索。④轵道:亭名,后以“轵道”借指亡国投降。⑤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⑥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⑦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⑧吏:指当时的大、小官员。案堵:同“安堵”,形容百姓安居乐业。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2处)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又让.不受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将或.言诛秦王一食或.尽粟一石 B.乃以秦王属.吏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乃.不知有汉 D.系颈以.组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C.刘邦攻入咸阳,考虑到利害关系,听从了张良和樊哙的劝告,没有进驻宫中,而是退守霸上。 D.沛公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因为和各路诸侯约定在霸上汇合。 5.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就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能力训练十一文言文阅读(二)

专题能力训练十一文言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 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 ..。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 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 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 ..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 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 ..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 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 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有改动)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 头曰/唯使君所命/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古代一种官职,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属员外级,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 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B.“通漕”,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8.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山东省泰安市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

专题复习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时1)习题2 一、(xx·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有人于.此。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乃:副词,就 2.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B.“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译文:楚国的地方有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有五百里。C.“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译文:公输盘因为我制造了云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国。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译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敌人了。 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类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与“有窃疾”者无异,目的是规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11.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 一、课标文言文21篇单篇阅读 一、1. (4分)(1)竭尽自己的心力 (2)疑惑 (3)能忍受 (4)改变 2. (4分)(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 (3分)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不惑。 4. (3分)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也是一无所得。 5. (3分)因为孔子讲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传达了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胸怀,所以后世很敬仰他。 二、1. (2分)D 【解析】A项中的两个“间”,前者译为“参与”,后者译为“夹杂”。B项中的两个“属”,前者译为“类”,后者译为“连接”。C项中的两个“请”,前者译为“请求”,后者译为“请教”。D项中的两个“故”,均可译为“所以”。故选D项。 2. (2分)B 【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这件事”;后者为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均可译为“凭借”。C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相当于“比”。D项中的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者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故选B项。 3. (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 (2)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第(1)题“狱”是“案件”,“虽”要翻译成“即使”;第(2)题“鼓”是动词“击鼓”;“再”翻译成“第二次”。 4. (2分)B 【解析】本文第一段写了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经过时详写了曹刿对战机的判断, 至于战争的规模及具体过程等方面则略写或不写,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据此可知,全文并 没有记叙战争的全过程,B项表述有误。故选B项。 5. (2分)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意识”)、善于听从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或“有家国情怀”)、富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②瑟:古代弦乐器。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古诗题 xx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古诗文阅读题汇编 1.(安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 月圆⑴【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 2.(北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⑴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十道)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水仙(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三)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欲:欲望 D.卒为良民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四)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