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习题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彩陶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

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

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

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

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

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一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

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者、纵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111_附答案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111_附答案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一、选择题部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4、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5、古希腊建筑的三大柱式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5.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6.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锡,以降低熔点。

7、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靛蓝8、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9、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10.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唐代11.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约翰·拉斯金12、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13、1851年英国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著名的“水晶宫”14、德国工业同盟主要人物有穆特休斯、凡•德•威尔德、彼得•贝伦斯15、穆特修斯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

15. 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于1919 年,它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16. 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斯市。

17、维也纳分离派的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自由。

”18、《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19、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一是注重结构美,二是注重材质美,三是注重造型美,四是注重装饰美。

21 哥特式的艺术设计,主要流行于12—15世纪的西欧、中欧。

22、在西方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父’的是莫里斯23 罗马式艺术设计是封建王权与宗教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24 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其次是俄国和荷兰。

中国艺术史考试资料-共10页

中国艺术史考试资料-共10页

中国艺术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青铜器: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19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中国的青铜器类型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2.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

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与古代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

研究者称为兽面纹。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3.兽面纹(同上)4.窃曲纹: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

其名称是据《吕氏春秋》而来。

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

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

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带有明显的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

5.凤鸟纹: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象征吉祥。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

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

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

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中国设计史名词解释

中国设计史名词解释

中国设计史名词解释失蜡法:是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出现于春秋时期。

其优点为铸件不分型面,表面光洁,尺寸精确,能够铸造复杂的立体空间效果。

夹纻:是以漆灰调和成的粘合剂,将麻布层层粘贴制胎,而后髹漆制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常以夹纻方法制作行像,晋代雕塑家戴逵以夹纻方法制造佛像五尊,被称为“瓦棺寺三绝”之一。

髹饰录:明代漆工黄成根据实践经验撰写了髹饰录,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漆工艺专著,详细介绍了各种漆器的制作和装饰方法,后传至日本,影响很大。

缂丝:织法为以本色经丝缚于木机之上,用小梭子按照花纹轮廓一小块一小块的织出。

纬线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纬线遇到花纹的边缘如同尖刀刻断一般,故称“通经断纬”。

宋代缂丝的产地为定州。

天工开物:全书19卷,详细记述了全国各地手工业生产的全过程与具体操作方法,并有详尽的实验数据,是关于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尤其是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通体鎏金,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其造型为宫女跪坐双手执灯状,灯盘、罩可拆卸清洗,屏板可开合,以调整灯光亮度和方向,宫女右臂、胸、腹处设置为烟道,膏烛燃烧时产生的烟尘可顺烟道沉积,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撒答拉欺:中亚织锦通称,特点为花纹轮廓不圆润,成阶梯状,织物幅面有横向色带。

它对唐代丝织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三彩:低温釉陶器,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着色剂,釉色呈黄、绿、白、褐等多种色彩,相互交错流动融合,形成绚丽多彩的效果。

丝:织法为以本色经丝缚于木机之上,用小梭子按照花纹轮廓一小块一小块的织出。

纬线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纬线遇到花纹的边缘如同尖刀刻断一般,故称“通经断纬”。

宋代缂丝的产地为定州。

撒答拉欺:中亚织锦通称,特点为花纹轮廓不圆润,成阶梯状,织物幅面有横向色带。

它对唐代丝织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青花:元代景德镇所产,白地蓝花瓷,属于釉下彩绘。

它体现了元代社会三种主要的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文化。

彩陶:是表面有彩绘的陶器,选取细腻的黄土,以矿物质颜料在器表彩绘,而后入窑烧制而成。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及论述题名词解释1、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2、画像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3、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说画圣吴道之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分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三国两晋曹不兴所画人物其特点画衣纹稠叠即衣纹稠叠如贴在身上一样。

4、金文:铸或刻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5、南宋四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他们四人被称为.6、三远:郭熙的山水画论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高、平。

8、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9、骨法用笔:通过用笔捉取人物的骨象法则,进而揭示他的风神韵度。

10、《人物龙凤帛画》:此画于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这副画高28厘米、宽20厘米,图中画一细腰女子,身穿宽袖长衣,头后挽这一个垂髻,衣服和冠都有装饰物.妇人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作合掌状,左侧而立,女子左上方画有一展翅扬尾的凤鸟和一仅现一足的龙.11、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以极强烈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举世公认的原始时代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仰韶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一致地跳舞,如同将野兽赶入圈内,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欢快的气氛,生动地再现了涉猎舞蹈的场面.12、海派:上海画派的主要画家任熊、任薰、任颐、虚谷、等人,他们既学习传统,而又不拘于传统,有所革新。

13、兰亭序:著名的行书帖.为东晋王羲之在兰亭引酒赋诗写序.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14、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的作品.绢本大青绿设色,51。

中美史填空名词解释作品赏析

中美史填空名词解释作品赏析

中国美术简史填空名词解释作品赏析1、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的使用为主要标志。

2、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棕黄色、红褐色的装饰纹样的陶器。

它是一种制陶的工艺,是在已经成形的器物泥坯上,以天然的赭石、红土、或氧化锰颜料,绘上各种纹饰,再入窑进行烧制而成的。

3、夏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

4、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它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5、先秦雕塑主要有青铜雕塑、玉雕和陶雕等。

青铜雕塑首先是三星堆的新发现。

6、《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是目前所知先秦时期最具独立意义和代表性的绘画作品。

7、画像石发端于西汉武帝时期,流行于东汉时期。

8、最能代表秦代雕塑艺术成就的是秦始皇兵马俑。

9、马踏飞燕:武威雷台的铜奔马造型格外精美、构思特别奇巧,亦称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了一匹飞驰电掣的骏马,三足腾空,一只足踩在展翅疾飞的鸟背上,侧视的基本轮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被誉为汉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10、秦代书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

11、秦代书法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程邈等。

12、佛教美术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建筑、雕塑和壁画。

13、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

14、佛教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15、王羲之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合成“二王”16、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7、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被誉为“六朝三杰”。

阎立本、吴道子一大成果。

18、顾恺之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19、谢赫“六法”2021、历代帝王图:从西汉到隋唐的十三位帝王的肖像。

22、步辇图:文成公主入藏。

2324、李思训:唐朝宗室,曾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

擅画山水,唐人推为“国朝山水第一”。

25、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和山水画家。

他所画的《辋川图》,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理想境界。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附答案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附答案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学生用)一、选择题部分(30题)1. 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 C.雅典卫城A.凯旋门 B.城市规划 C.雅典卫城 D.金字塔2. A.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A.彩绘 B.刻画 C.堆贴 D.拍印3.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A.锡,以降低熔点。

A.锡 B.银 C.汞 D.金4. 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 B.靛蓝A.朱砂 B.靛蓝 C.石青 D.石黄5. A.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A.明代 B.清代 C.唐代 D.汉代6. A.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A.宋代 B.六朝 C.秦 D.元7.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 C.唐代A.宋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8.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 AA.威廉·莫里斯 B.彼得·贝伦斯 C.格罗佩斯 D.约翰·拉斯金9. 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于 C.1919 年,它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A.1907 B.1851 C.1919 D.1952 10. 以下哪一位不属于包豪斯的师资B.莱特。

A.康定期基 B.莱特 C.莫霍里·纳 D.约琴夫·艾伯斯11. 意大利设计师罗莫齐设计的棒球手套形沙发是C.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A.波普风格 B.宇宙风格 C.现代主义风格 D.国际主义风格12.在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A.董仲舒A.董仲舒 B.孔子 C.刘安 D.管仲13.在宋代又称为“生色花”的典型纹样程式的是C.折枝花式A.团花式 B.穿枝花式 C.折枝花式 D.几何纹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出自于B.《老子》A.《荀子》 B.《老子》 C.《墨子》 D.《庄子》15.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 C.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15 B.16 C.17 D.1816 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一是注重结构美,二是注重材质美,三是注重 A.造型美,四是注重装饰美。

《艺术设计史》题目和答案

《艺术设计史》题目和答案

《设计史》复习提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

(《旋涡纹瓶》)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

2、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先民所居住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南北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北方气候干燥,雨水少,主要是穴居、半穴居和简单的(地面)建筑;而南方由于雨水较多,空气湿润,则设计了一种下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干栏)式建筑。

3、(《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也是一部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总汇。

它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4、秦代的(陶俑)的制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其陶俑制作的巅峰。

5、瓦当俗称瓦头,是一种泥制陶器,为古建筑瓦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

王莽时流行一种“四神瓦当”,即在瓦当上面绘烧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6、(宋代)是我国陶瓷的鼎盛时期。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7、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

它们是(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8、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雅典卫城)及其中心建筑(帕提农)神庙。

9、欧洲中世纪的设计总体来看具有以下四种设计风格:(拜占庭)风格、早期中世纪风格、(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式风格。

10、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

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发起者是(威廉•莫里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印花陶瓷器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上打印出花纹。

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已在江南一带普遍出现,经后代发展,至宋代,印花装饰达到成熟阶段,定窑印花瓷为宋代最高水平的代表。

刻花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在瓷坯上用刀刻出花纹。

宋代最盛行,尤以南方龙泉窑和北方耀州窑最具代表性。

贴花陶瓷器传统装饰技法之一。

使用印模制出纹饰后,贴于器物上,再施釉烧成。

釉下彩在生坯上彩绘,再施釉人窑高温烧成。

彩色花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故名。

如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釉里红等。

釉上彩在烧好的素色瓷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

因彩附着于釉面上,故名。

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蓬勃发展,出现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许多名贵品种。

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

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坯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经 1300~c高温烧制而成。

蓝白相映,色彩恬静素雅,给人以清新明快之美感。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烧制成熟,并已出口世界各地,明、清两代青花瓷已成瓷器生产主流。

因原料不同,制品色彩也各具特色。

窑变指在釉中加入适当的铜、铁、钴、锰等金属呈色元素,在坯体上二次或多次施釉后,经1300℃高温烧制。

釉色呈自然流垂融合,色彩灿烂瑰丽,光彩夺目的效果。

宋代钧窑首创,清代景德镇窑有仿宋代钧窑窑变品种。

五彩釉上彩品种之一。

在烧好的白瓷上施用红、绿、黄,紫等多种彩料绘画,经炉火二次烧制而成。

系明、清两代景德镇烧制的新品种,题材多样,画笔生动,色彩浓艳,加上金彩更显富丽堂皇,别称“硬彩”。

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个瓷器装饰品种。

指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再经二次烧成。

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斗奇媲美,故名。

创烧于明成化年间,制品胎薄釉莹,彩色鲜艳,画面清雅。

粉彩釉上彩品种之一。

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烧制而成。

系借鉴了国画中的用粉和渲染之法,色调丰富,淡雅柔和,故又称“软彩”。

粉彩瓷器胎薄釉白,画面工整秀丽,创烧于清康熙晚期,雍正时盛行,作品精致。

珐琅彩釉上彩品种之一,由清宫廷画师用自己炼制或西洋的珐琅料,按指定样稿,在烧成的白瓷上作画,再人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器胎质轻、薄、细、洁、白,画面精致,彩色瑰丽。

始烧于清康熙年间,雍正时在白地彩绘之外,并题诗两句,加印图章,接近传统工笔重彩绘画。

乾隆时又创珐琅彩、粉彩并用于一件器物上的新技法。

白瓷一种釉色白润光亮的瓷器。

由于坯土、釉料和烧窑工艺的差别,白瓷有多种色调。

唐代河北境内的邢窑盛产白瓷,与同代浙江越窑产的青瓷齐名,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被选为贡瓷。

宋时定窑盛产白瓷,风格典雅。

青瓷瓷器表面呈现青色,故名。

商周时原始瓷的青黄釉色是青瓷的初期阶段;汉代青瓷釉色较纯正;六朝时呈色青绿,匀净光润;唐、五代臻于成熟。

南方越窑瓷器为青瓷系,与北方邢窑白瓷齐名。

宋代许多名窑以烧造青瓷器闻名,如汝窑、哥窑、官窑、龙泉窑、耀州窑等。

后由于配釉、施釉、烧窑技术不断提高,青瓷中又出现了各种不同色泽的名贵品种。

青白瓷亦称“影青瓷”。

它介于青、白瓷之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中带白,白中显青,晶莹明澈。

宋代景德镇窑首先烧制成功,后很多瓷窑也模仿烧造,形成青白瓷系。

鎏金是以金液和水银溶和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使水银挥发,而使金镀在器物上,金光闪烁。

具体制作过程是用金和水银的合金涂在金属的表面,经烘烤或研磨,使水银挥发,而金留在器物上。

我国古代铜器常用这种方法作为装饰,尤其在佛像上多用。

金银错指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流行的金属镶装饰工艺,它用金银、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花纹缝间,再加以磨光,作为纹饰或铭文,产生色彩斑斓的效果。

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成器形和装饰,内外赋泥注入铜液,它可以产生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

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

夹贮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制胎方法,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

夹注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

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秘色器以青瓷为主。

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

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

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

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因为它经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釉里红以红铜料在胎上画花一次烧成,它和青花一样同属釉下彩。

只是红、蓝色调不同钠石失可能是波斯语派译而来,指的是一种加金的丝织物,以金线纹织成的金锦。

漆器一种工艺品。

大多以木为胎,也有夹纻胎等,外髹天然漆。

有各种日用器物,也有大型家具屏风等。

漆器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以楚国最为发达,汉代漆器达到一个鼎盛时期。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上的五百余件漆器。

唐代漆器更向华美的装饰方向发展。

其后各代漆器工艺继续发展,至清代已逐步形成多个制作中心,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建的脱胎等。

绳纹陶器上最早出现的也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

该纹样为绳索印痕的规律性排列,是用缠绕着绳子的拍子拍印的结果,有粗细之不同。

云雷纹一种几何纹样。

它常见于商周时期青铜器和陶器上,呈方形或斜方形,多半为青铜器装饰的地纹。

饕餮纹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婪的恶兽,有首无身,大目巨口。

商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多以此为装饰,造型规整、严谨、诡秘。

夔龙纹夔龙是想像中的一种怪龙,头上长一只角,常见于青铜器装饰纹样上。

蟠螭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形图案组成。

开片又称冰裂纹,是指瓷器釉层中出现的裂纹。

因胎和釉经高温后膨胀系数不同,以及瓷器烧成时温度的变化而形成。

本是制瓷工艺中的一个缺陷,但被智慧的古代工匠利用来装饰瓷器,形成某些瓷窑所产瓷器的主要纹饰和风格特征,如宋代的哥窑、官窑等。

青铜器青铜器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但熔点很高(1083摄氏度),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摄氏度),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用青铜制成的器具叫做青铜器。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因为它经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成为三彩。

瓷器古代页称窑器。

瓷器以瓷上(瓷石)为原料,经成形、彩绘和施釉等工艺后,经128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烧成。

瓷器外观质地坚硬致密,表明光洁,胎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特种工艺品,广泛流行于明景泰年间。

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最出色,故习惯称为景泰蓝,产于北京。

制作工序分打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

品种有碗、盘、瓶、烟具等,清代以后远销国外,广受欢迎。

琉璃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再人窑烧制成的一种工艺品。

据历年出土实物证明,在战国时期已出现琉璃工艺,但质料不纯,至宋代,出现真正的琉璃工艺,明清以来,烧造技术更有发展,釉色及品种均有增加,北京北海的九龙壁等都是琉璃工艺代表作。

缂丝亦称刻丝,一种传统丝织工艺品,盛于宋代。

织造时,经丝纵贯织品,而纬丝则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其成品的花纹,正反面如一。

缂丝的题材,明清以来多仿制古代绘画作品,技艺极高,主要产地为苏州。

泥条盘筑法我国最早制作陶器的成型方法。

制作方法是先将和好的泥揉成泥条,然后由下向上盘筑叠起成型,再把里外修饰抹平。

轮制法用轮车制作陶瓷器形体的方法。

始于新石器时期末期。

轮车为一木制圆盘,盘下有立轴,轴上下有枢纽,便于圆盘旋转。

操作时,利用轮车的旋转力,用手将泥捏成所需器形。

制作的器物胎体厚薄一致,器形弧度规矩,器表光洁,比之泥条盘筑法是一很大进步。

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即用此法。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碑帖前面的文字称“题”,后面的文字称“跋”。

一般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

元代以前多不用款,或隐之于石树缝隙。

元代以后,随文人画发展,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

粉本古代中国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后引伸为对一般画稿的称谓。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

其法有二: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粉,用簪钗之类,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以粉痕落墨。

园林由人工营造或加工的林木、山水、建筑群体,供人们游憩观赏的场地。

早期有秦始皇筑秦宫,汉武帝营造上林苑等,后贵族富人也群起仿效,于屋后宅旁,模仿自然,巧妙布局,造成富于诗情画意的环境,达到虽居宫室,而有山林之趣的效果。

古典园林分两大类,一为皇家园林,宏大豪华,以颐和园为代表。

另一类为私家花园,小巧富情趣,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中国园林是山水规划、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融建筑美、文学书画美、自然美于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园林艺术。

阙古时建于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一种具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

最早起于西周前,汉代崇尚厚葬,帝王显贵墓前常设双阙,成一定制。

如今存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即为此时石阙范例。

屋顶古代单体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物大体以台基、梁架、屋身和屋顶几部分组成。

外观上有着醒目的大屋顶是古代中国建筑独特的传统和鲜明的特征。

屋顶有多种形式,如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等。

分别简介如下:悬山顶为人字屋顶之一种,山墙两际屋面出挑,屋面两坡交界处常以片瓦垒砌,或砖砌作脊。

这种屋顶大量用于我国南方各地民居。

硬山顶也为人字屋顶之一,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顶两坡交界处常用片瓦垒砌或砖砌屋脊,普遍用于北方民居。

庑殿顶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尊贵的屋顶形式,一般用于殿宇、寺庙、陵寝等大型建筑,形象庄严宏伟,屋面作四坡式,略呈凹曲面,至四翼角及檐口处复向上起翘,屋顶有一正脊及四垂脊。

歇山顶在古代建筑中尊卑等级仅次于庑殿顶,由正脊、四垂脊、四戗(qiang)脊(垂脊下端岔向四隅之脊)及四个坡面组成,其上半呈两坡式,下半转成四坡式,形象雍容华贵。

卷棚顶为一种圆脊的屋顶,两坡式,其正脊作成圆弧形曲线,多用于北方民居或园林等建筑。

攒尖顶为一种尖锥形的屋顶,随建筑平面形状不同而有方、圆或正多边形等样式,大小也不拘一格,屋面一般皆用筒板瓦铺盖,顶端置金色宝珠等饰物,大型攒尖顶高耸轩昂,用于殿宇、楼阁、寺塔,如天坛祈年殿等,小者玲珑精致,常用于园林建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