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然崇拜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上古世的文明特点有哪些?
上古世的文明特点有哪些?一、技术进步显著在上古世,人类社会的文明呈现出了明显的技术进步特点,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升等。
这些技术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生活便利,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在上古世,人类开始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并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进行耕种、种植作物,从而增加了食物的产量,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2. 手工业技术的提升在上古世,人类对于手工业技术的掌握也逐渐提升。
他们开始制作更加精细的工具、器皿等,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生活质量。
二、宗教信仰广泛在上古世,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在当时起着统治和激励人民的作用。
各种宗教信仰在上古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1. 太阳神信仰在上古世,太阳神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之一。
人类将太阳视为神灵,认为太阳拥有神圣的力量,给予人类生命、光明和温暖,因此对太阳进行崇拜。
2. 自然崇拜此外,在上古世,人类也开始崇拜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山、水、树木等。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神灵的住所,敬畏自然界的力量。
三、城市建设繁荣在上古世,城市建设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化的阶段。
城市成为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推动了上古世的文明进步。
1. 建筑风格多样在上古世,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人类开始建造更加宏伟壮丽的建筑,如神庙、宫殿等。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对神灵的崇敬。
2. 商业繁荣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商业也开始发展。
城市成为了货物交易的中心,人们开始进行商业活动,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物质文明的提升。
四、文化交流广泛在上古世,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始广泛交流,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上古世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交流使得不同文明可以相互学习、吸收,共同进步。
1. 文化遗产传承在上古世,人类开始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如文字、神话传说、工艺品等。
探究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
探究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日本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古老的信仰体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第一部分:自然崇拜的历史背景在古代日本,人们生活在广袤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体系。
这种信仰体系以神道教为基础,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个事物都拥有神性。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正是源于这种信仰。
第二部分:山神与水神的故事在日本民间故事中,山神和水神是最常见的自然神灵。
他们被描绘成拥有人类形态的神灵,有着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山神常被描绘为保护山林和动物的守护者,而水神则被认为掌管着湖泊和河流。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与山神或水神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通过与神灵的互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四季与自然崇拜日本因其四季分明而闻名于世。
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与四季变化密切相关。
每个季节都有与之对应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例如,春天的樱花祭典、夏天的烟花节、秋天的丰收庆典以及冬天的雪祭等。
这些故事通过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之处,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第四部分:道德教育与自然崇拜在日本民间故事中,自然崇拜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还承载着道德教育的角色。
通过讲述与自然相关的故事,人们被教育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些故事教导人们如何与大自然共存,并传递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这种观念深深根植于日本民间文化中,并对今日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论:日本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
同时,自然崇拜与道德教育的相互交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珍惜大自然,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民间故事。
第四章 第二节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第二节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一、自然崇拜客家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南方山区,身处群山环绕的的小盆地中,到处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因此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要在这里生存发展,必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客家人心中,有许多对大自然的崇拜。
1.天公崇拜天公崇拜是客家地区普遍流行的习俗。
客家人称天为“天公”、“天神”、“天老爷”,是至高无上的神明。
客家人“当天烧香”“当天发誓”,意味求老天保佑、老天作证。
客家人发誓中最毒的就是“天打五雷轰”,将被雷电击死的人和事件视为极大的不详。
中原汉人传统上也是敬天的。
周代就有春祈秋报。
清代北京的天坛。
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观,皇帝是天子,天会感应人间的兴衰、善恶。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拜天公”多在露天举行,比如家门口、庭院、天井等处,摆一个香炉,一个供桌。
没有天公的神像,因为天空太高了,人们无法一睹其真容,画不好就是大不敬。
客家人无论拜什么神灵,都必须先拜天公,到庙堂拜神、到土地伯公庙、扫墓,都要先拜天公,才拜这些神灵。
结婚拜堂,也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
每年除夕零时开始拜天公,正月初九是“天公生日”,正月十五是“许天神”,正月二十是“天穿日”(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十月十五日要“还天神”。
2.土地崇拜:土地神,客家人称“社公”、“土地伯公”、“福德正神”,潮汕地区则称为“福德老爷”,是人们对土地的崇拜而人格化的神明,社公管一方土地,每个村庄必然有一个社公庙,尽管这个社公庙很小,仅用三四块石板搭起来的。
有些客家地区还把土地神称为“土地伯公”“土地爷”,是颇有人情色彩的尊称。
一个村庄里,除了社公,还有许多“伯公”。
有庄头伯公、庄尾伯公、水尾伯公、榕树伯公、石头伯公、桥头伯公),成为社公管理整个村庄的得力助手。
但土地庙只有一个。
土地、伯公的关系:村长、小队长。
村长1个,小队长可以许多个。
土地神也是台湾客家人最亲近的神祇(qí)。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类在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人类在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始终征服不了大自然,如果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大约五千年前,发生了全球性大洪灾,在大洪灾面前,人类显得非常渺小。
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开始重视大自然,开始对大自然崇拜,不少国家封职的专业大臣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大地进行测绘,于是国家地理产生了。
自然崇拜是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
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
原始人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求告,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佑护。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
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
这种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宗教信仰之一。
白色崇拜雪域高原辽阔的大地上,很多雪山被冠以神山而朝拜,白色正是雪山的颜色。
原始的游牧民族(古羌族)依赖白色卵石敲击获得火种,从而演化出游牧民族对白石的崇拜。
冬季的雪原,天降的白雪使大地一片苍茫,生命经历着严酷的考验,这时,白色使人们产生敬畏,进而则是对白色的依赖。
白色是藏民族最为崇拜的颜色。
在一些描绘神山的唐卡中可以看到。
许多山神被绘成具体形象,胯下骑白马神驹。
位于云南与西藏交界的康藏卡瓦格博面庞皎洁白满月,双目比日月明亮,身材魁梧跨白马,威武盖世功德高。
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
2
3
以下是一些传统民俗中的生态文化表 现
【1】
节气时令
节气时令
1
节气时令 2
3
节气时令是古代中国根据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 关注和适应
比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诗,就反映了古人 对四季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观察和理解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此,我要感谢所有老师和一起成长的同学,是你们在我的 大学生涯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老师,
感谢您的耐心指导,您辛苦了!
3
这些传说不仅具有文化价值, 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元素
传统艺术中的生态元素
1
传统艺术中也有很多生态元素
2
比如,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 式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环境的描 绘和模仿
3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自然的 敬畏和尊重,也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 了生态文化的信息
【8】
环保仪式和习俗
环保仪式和习俗
1
在传统民俗中,有很多环 保的仪式和习俗
2
比如,一些地区在特定的 日子里会举行祭祀山神、 水神等活动,以祈求自然
环境的和谐稳定
3
此外,还有一些习俗,如" 植树节"、"环保日"等,都 是传统民俗中环保意识的
体现
【9】
传统医药中的生态观
传统医药中的生态观
比如,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认为人的身体和
伐等习俗,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放生"仪式,以表 达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自然崇拜名词解释
自然崇拜名词解释自然崇拜是指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崇拜,认为自然环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并且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崇拜一直是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如原始信仰、古代文明、自然宗教等。
在原始信仰中,自然崇拜是重要的信仰之一。
在许多原始文明中,人们相信自然力量是神灵或神明的体现,他们认为自然灾害是神灵对人类的不满或愤怒,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祈求或献祭等方式,希望与自然力量建立联系,以保护自己和他们的家园。
在古代文明中,自然崇拜也是一个重要的信仰。
例如,古希腊文明中的哲学家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就对自然提出了崇敬和崇拜。
他们认为,自然是一个超越人类理解和控制的力量,人类应该通过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来寻找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哲学家的思想,自然崇拜在宗教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基督教中,上帝被认为是全能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他的旨意是保护自然、使其繁荣。
在伊斯兰教中,伊斯兰信仰认为自然是一个公正的、仁慈的伙伴,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以回报自然的恩惠。
除了对于宗教信仰的影响,自然崇拜也对人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传统中,自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与人类的生活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认为自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界的山水、花鸟鱼虫等,都被赋予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灵感。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一直认为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例如,罗丹的雕塑“大卫”就是对自然力量的象征。
自然崇拜是一个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它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自然崇拜都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它提醒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与解构
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与解构自从人类走出了洞穴,迈向文明的道路,我们就一直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与崇拜之情。
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信仰和神话传说中。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不断探索的脚步,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被解构,揭示出它的另一面。
本文将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其进行解构的过程。
1. 自然的崇拜自然对人类来说一直是神秘而庄严的存在。
古代的人类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经验,将自然神秘化,赋予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他们相信自然是有意识、有灵魂的存在,可以掌控人类的命运。
人类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这种崇拜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中,还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2. 科技的发展与对自然的解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对其进行解构。
科学研究的进展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
通过实验证明和理论分析,人类开始从客观和现实的角度看待自然,探索其中的本质和机理。
这种解构不仅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有影响,也影响到人文社科领域,如人类学、哲学等。
3. 环境保护与对自然的再崇拜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解构和剥削,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消费方式导致了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进而重新崇拜起自然。
环境保护运动兴起,人们努力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人们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球家园的稳定和平衡。
4. 自然与人类的平衡自然的崇拜与解构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在对自然进行解构的过程中,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和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是有限而宝贵的,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的幸福。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生,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解构的必要条件。
结语:人类的对自然的崇拜和解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我们与自然共生的必要条件。
自然崇拜最重要的因素
自然崇拜最重要的因素
自然崇拜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对自然的敬畏: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还是小自然的微妙变化,都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源于其无限的力量和智慧,使人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产生了崇拜之心。
2. 对自然的依赖:人类依赖自然获得食物、水源、空气等生存必需品。
自然的丰富资源滋养了人类的生活,使人们对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感促使人们崇拜自然,并希望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对自然的美的追求:自然的美景、美妙的声音、和谐的生态系统等都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满足感。
人们欣赏自然的美丽,通过自然景观、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等方式来弘扬自然的美。
这种美的追求使人们深深地向往自然,并对其心生崇拜。
4. 对自然的治愈效果:自然有着独特的治愈效果,可以舒缓压力、增加幸福感和提升心理健康。
例如,大自然的静谧、清新的空气和绿意盎然的景色都能有效地减轻压力和疲劳。
这种对自然的治愈效果让人们更加崇拜自然,并积极地与之亲近。
总之,自然的敬畏、依赖、美的追求和治愈效果是自然崇拜最重要的因素。
这些
因素使人们对自然心生敬仰,并将其视为生命、力量和灵感的源泉。
通过自然崇拜,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保护和维护自然的美好。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和谐观念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中。
中国古代人认为自然是神圣而有力量的存在,他们相信自然界中有许多神灵和精灵,可以影响人们的命运和幸福。
因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使他们尊重自然,希望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以获得平安和幸福。
这种敬畏的态度体现在中国古代人的宗教信仰、祭祀仪式和文化传统中。
其次,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还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破坏的认识上。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在农耕社会中,中国古代人始终强调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丰收。
他们还注重保护山林、水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以维护生态平衡。
这种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例如诗歌、书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
另外,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还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的敏感和重视上。
中国人注重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变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的观察,来指导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健康养生。
例如,中国古代人根据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来制定农事计划,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他们还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锻炼和休息,以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这种对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的敏感和重视,有助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
最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也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达上。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许多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和音乐等,都以自然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原始宗教与古代祭祀礼俗
原始宗教与古代祭祀礼俗人类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了对神灵的崇拜与祭祀,这被称为原始宗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祭祀形式也逐渐演变,逐渐形成了古代祭祀礼俗。
本文将探讨原始宗教和古代祭祀礼俗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
原始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是一种自然崇拜,它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敬。
在原始人类社会里,人们感到自然界的力量是神秘而伟大的,同时也深深地畏惧着它们。
为了能够安全度过自然灾害和天灾,人们开始向自然界示好,祈祷自然界的神灵不要伤害他们。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没有写和记录的能力,因此这种宗教形式是口头传承的。
原始人类产生了图腾崇拜,他们认为某些动物、植物或其他东西,在它们的某个神秘的方面,能够代表整个种族。
而他们就用这些图腾来代表它们,并进行祭祀和崇拜。
同时,原始人类还相信并崇拜祖先和灵魂等不可见的存在。
古代祭祀礼俗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祭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变得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此外,宗教祭司出现了,他们成为连接人类和神灵之间的媒介。
宗教仪式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隆重,其中的祭品也越来越珍贵,代表了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不同。
在古代祭祀礼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埃及祭祀。
古埃及人认为,当一个人死后,他的灵魂仍会在人世间徘徊,这就需要进行空前壮观的埋葬和祭祀来确保其灵魂安息。
古埃及人的祭祀仪式通常包括神像和神灵代表的图片,同时也有自己的神庙为祭拜而准备好的祭品。
在神庙的仪式中,祭司会读祷文、献祭品,添酒浇祭,一呈信类。
而这些祭祀的形式和仪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有所不同。
原始宗教和古代祭祀礼俗的影响原始宗教和古代祭祀礼俗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原始人类来说,宗教信仰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相互影响,一些社会规范也源于宗教信仰。
而在古代社会中,信仰是维系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
祭祀仪式也成为社会中人的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另外,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对人类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吗
自然与人
当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开始为了自己的 欲望而破坏自然,人类抡起斧子肆无忌弹 地砍伐着树木,人类端着装满火药的枪枝 向林中奔跑的动物以及天上的飞鸟不停地 勾动着扳机,人类向所有的河流甚至海洋 里丢弃着垃圾、污物。而自然也开始进行 “报复”,水土流失、温室效应、酸 雨……在这样的时代,人类不再畏惧自然, 也不再尊重自然,一味利用科学技术向自 然无限度的索取,一时的富有带来往后无 尽的灾难。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吗?
机械135硕 第一组
何谓自然
自然,最广义而言指的即是自然界、物理 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自然” 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与及普遍意义上的 生命。人工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在常 见使用中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 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自然通 常与超自然分别开来。自然的规模小至次 原子粒子,大至星系。
•
如果人类不再停止对自然不合理的利 用与改造,自然也不会停止对人类日 益强烈的报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 人与自然的共同灭亡。因此,我们必 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新 的发展道路。
自然与人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 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 的真正复活”。由此可见,人与自 然是一个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自然 而独自存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改造自 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 自我约束。人类应该不断追求人与 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
人类最初对自然是畏惧的,当我们的老祖先 从树上跳了下来开始直立行走时,大自然在人 类的眼里是多么神圣,人类曾多么虔诚地崇拜 着自然,崇拜着天、地甚至某种动物,这种崇 拜甚至近乎于盲目。
人与自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很 快便学会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是 没有错的,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改善 自己的生活条件,就只能像自然索取。自 然界的资源是多么的丰富啊,利用自然开 创了人类的历史一个新的纪元。
浅论中国古代自然崇拜
浅论中国古代自然崇拜13级ZLB人类早期宗教大多经历过自然崇拜的阶段,天地日月、山河湖海、风雨雷电、草木禽兽等等自然力或自然物由于对人类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都被崇拜为神灵而祭祀。
这种普遍的、原始的自然崇拜基于早期人类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远古祖先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渺小无助,在以原始的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中,大自然的恩赐是赖以生存的依靠。
于是,人们将自然力或是自然物的威力想象得无比巨大,将鬼神的力量幻想得神通广大。
简言之,“自然崇拜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伴随着早期人类最初的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原始信仰”,而就其实质而言,它是“将支配早期人类生活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人格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作为崇拜的对象”[1]。
对于中国也是如此,自然崇拜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宗教习俗,产生于原始生活之中,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同时,它还随着原始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与许多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样,中国最先产生了太阳崇拜。
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与温暖,又显现了四季的更迭,这使人们对其既感恩、崇敬同时,又产生畏惧、感到神秘。
之后随着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了相对集中的崇拜对象。
中国古代居民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于是所崇拜的自然物很多又相互区别。
例如,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多崇拜海神;居住在河流两岸的多崇拜河神;居住在林木山间的又多崇拜山神和树神。
然后,随着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非凡意义不断凸显,人们对于土地的依赖越来越强烈。
他们认为五谷杂粮、菜蔬瓜果都是土地的恩赐,由此产生了土地崇拜。
土地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得到日益重视。
播种前祈求丰收的仪式与获得丰收后的谢恩仪式都是这种崇拜的体现。
自然崇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就如何星亮教授在《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中所论述的那样,自然崇拜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
“人们崇拜自然并不是崇拜天的苍茫、地的辽阔、日的光辉、月的明亮、雷的怒吼、云的多变、山的雄浑、石的坚硬等,而主要是祈求自然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
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人类对自然基本态度的转变一,对自然的膜拜---远古时代1)原始人始终受到自然的限制、支配和威胁,所以面对着种种神奇力量的自然界,难免会产生某种畏惧和崇拜。
2)图腾、巫术、神话。
二,人类为中心---农业文明时期荀子:“水土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而有义,故为天下贵。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标志着人类从自然压迫中的解放,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类理性的崛起。
人类成为大自然“理所当然”的中心。
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1)日心说战胜地心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2)人猿同祖说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也是进化而来的,不是天生是地球上最优良的物种。
郝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将人类中心的自我优越感一扫而光。
1860年6月30日。
3)潜意识理论:人类具有高贵的理性。
但在意识上,人类并不完全脱离动物界,精神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成分。
19世纪末,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理论:一些精神病人发病起因于某种无意识的精神压抑,它发生于本能的无意识领域。
四,大自然的报复“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恩格斯1 远古文明的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
但这些地方今天都成了荒芜的不毛之地。
2 本世纪中叶的“八大公害事件”。
人们终于看到了由工业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命的直接危害与威胁。
五,《寂静的春天》1962卡逊(R.Carrson)1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5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35%的耕地土壤受到侵蚀。
2 淡水资源匮乏。
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1% 。
3 森林减少,空气污染严重。
4 能源危机。
5 动植物种类锐减。
六,悲观派与乐观派的争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提出决定和限制增长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粮食、工业、资源、污染。
原始社会人类依赖自然的例子
原始社会人类依赖自然的例子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
在原始社会,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变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从而激起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定居生活尚未稳固,为生存所迫,人们不得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迁徙。
虽然环境改变了,但有些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却始终伴随着他们,这种现象是影响人们生活的自然条件。
一般说来,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和季节的更换以及与自身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庆祝活动。
这就是说,最古老的崇拜对象是自然力,是那些经常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都具备有神的力量,因此,自然物便成了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
中国古代居民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所崇拜的自然物也很多,而且与居住的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
例如,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多崇拜海神;居住在河流两岸的多崇拜河神;居住在林木山间的又多崇拜山神和树神。
自然崇拜 的名词解释
自然崇拜的名词解释自然崇拜是一种宇宙观和生活态度,指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景观、现象和力量抱持崇敬的态度,并将其视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自然崇拜早在古代就开始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这种信仰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并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自然崇拜的起源、表现形式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自然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宗教信仰的领域。
在古代的部落社会中,人们尊崇天地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事物,将它们视为拥有生命力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之中都存在着至高无上的道德力量,而人们应该顺应天命,遵循自然规律。
此外,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们将各种自然现象和力量赋予神性,崇拜并祭祀它们。
自然崇拜也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景观的崇敬和美化。
自然风景的壮丽景观往往能够触发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细的构图,将自然界的山水美化为充满灵性的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业的兴盛也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紧密相连。
人们追求和欣赏自然的美丽景色,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自然的力量与魅力。
除了景观,自然现象中的力量也引起人们的崇拜。
例如,雷电、瀑布等自然现象常常被认为是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古人们相信,这些力量既是自然界的表现,也具备某种超自然的能力,因此常常用来解释各种灾难和奇异现象。
当然,现代科学已经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真实原理,但自然崇拜依然在一些地方以及一些宗教中保持着影响力。
自然崇拜的意义和价值超出了宗教的范畴,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首先,自然崇拜可以提醒人们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与珍贵,才会更加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其次,自然崇拜可以使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城市的喧嚣,人们可以通过与自然接触来寻求心灵的平静,减轻压力和焦虑。
自然崇拜资料
自然崇拜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自然产生着敬畏与崇拜。
自然是我们存在的根基,是赋予我们生命的源泉,因此人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自然进行崇拜也就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行为。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如同一条纽带,密不可分。
我们的生活受自然的影响,无论是空气、水资源,还是农作物、自然灾害,都与自然息息相关。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保护自然,维护与之和谐共处的关系。
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源远流长,海纳百川,万物生长。
无论是蔚蓝的天空、青翠的森林,还是绵延的山峦、流淌的河流,都展现出自然的奇妙与神秘。
我们可以从微小的花朵、树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们心怀敬畏之情,对自然怀着崇拜之心。
自然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温柔如水,有时狂暴如火。
大自然的力量可以毁灭一切,也可以赐予生命。
风、雨、雷、电,都是自然的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学会敬畏与尊重自然的力量,不可轻视。
自然与文化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自然一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祭祀仪式、传统的节日、民间的习俗,都与自然相关。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回归自然,学会欣赏、尊重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择日不如撞日。
人们向往自然之道,寻求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懂得自然之道,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追求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结语自然崇拜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方式。
唯有尊重自然、崇拜自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与魅力,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心怀感恩之情,怀着崇拜之心,珍惜与自然的每一次相遇,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人与自然关系的类比主义
人与自然关系的类比主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
最初,人类刚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还没有把自己与外在事物以及意识中的产物区分开。
人与自然是合而为一的,人类“只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与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
由于这一时期地球上人口稀少,尽管人类群体采集或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但环境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而此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因而人类只是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既恐惧又依赖的关系。
在恐惧和依赖的生存状态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宗教神学自然观,“敬畏自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崇拜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自然界,人类的很大一部分精神财富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永恒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在古代社会,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非常低,对许多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感到迷惑不解,甚至非常恐惧。
看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而且每时每刻都发出耀眼的光芒,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他们感到非常惊异;看到天上会下雨、下雪、下雾、下冰雹,他们感到非常奇怪;看到朋友或伙伴几天前还和自己一起狩猎,但没过几天害了一场病就死了,他们感到非常痛心和不可思议;看到地震、洪灾、瘟疫、干旱、火山迸发、蝗灾等各种灾害性自然现象,他们感到非常恐惧。
而且在同时代的人类中神的模样都是差不多的。
古代人把鬼神看作是自然现象的主宰,无疑导致了各种迷信思想和神秘思想的诞生,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恐惧感。
对自然界的恐惧感和神秘感不仅严重地阻碍了,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还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大胆改造和利用。
这就意味着,由于古代人认识自然界的水平低,对自然界的许多奥秘感到无法理解,因而导致他们既没有能力,也不敢对自然界进行大规模地改造和利用。
如此一来,他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就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只能任其摆布。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冲毁了庄稼和房屋,病魔夺走了亲人的生命,干旱使庄稼颗粒无收,瘟疫使全村的人死得所剩无几,飓风卷走了他们的一切。
是神的惩罚;他们从自然界中所获得的一切好处,都是神的恩赐。
既然他们没有任何能力阻止、控制或改变神的惩罚——自然灾害,那么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乞求神的慈悲、怜悯和保佑,即对主宰自然界的神顶礼膜拜。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何种文明,无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还是澳洲,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国家,整个人类似乎都经历了早期的自然崇拜阶段,无一例外。
这可以从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资料得到有力佐证。
总之,古代人由于对自然界奥秘的认识能力,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和对自然灾害的抗拒能力都极其有限,因此他们对自然界感到非常惊异、迷惑不解、恐惧和无可奈何,这必然会导致他们把自然界当作神来崇拜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