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实背景 2.文学吸收 3.思想个性

1.现实背景

(1)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败后,开始 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宣传,而在20世纪初的出国留学生群体中, 出现了比改良派更为激进的启蒙主义者。就在这股启蒙思潮中,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萌芽形成了,而五四启蒙运动,使得中国 现代浪漫主义的萌芽发展成为了蔚为壮观的浪漫主义大潮,郭 沫若正好碰上了这样的时代,呼吸到民主自由的空气,因此, 他的浪漫主义禀赋得以发展起来。 (2).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 气”,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和对祖国的怀念,以及对祖国现 状的忧思和失望的情感表现得格外强烈,促使了他浪漫主义心 性的发展。

2.文学吸收
(1)郭沫若说过:“凡是对于文学有嗜好或倾向的人,事实上在幼年时 已经有文学资本积蓄在那儿,这是起码的本钱。”郭沫若在少年时期就 特别爱读《诗品》和《唐诗》,并从中吸取了不少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 那时的他“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 更有点痛恨韩退之”(《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2)郭沫若在日本岗山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的时候,读 了很多西洋书。比如惠特曼的《大路之歌》、泰戈尔的《新月集》、 《吉檀迦利》、《园丁集》、《家皮尔百吟》等。“既与泰戈尔结下不 解之缘,他又表示很喜欢歌德和庄子。于是本来有些泛神论倾向的郭沫 若,必然与有这种倾向的印度古诗人家皮尔,以及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也产生思想共鸣……他借助于泛神论扩充了自己形象思维的能力和领域, 以丰富创作的幻想,把宇宙全体作为对象,把思想化为形象,这与他的 浪漫主义创作主张是完全吻合的。”(《郭沫若传》)
我把我青春的残骸收藏在这个小小的《塔》里。 无情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把我逼到了十字街头,像这样幻美的追寻, 异乡的情趣,怀古的忧思,怕没有再来顾我的机会了。 啊,青春哟!我过往了的浪漫时期哟!我在这儿和你告别了! 我悔我把握你得太迟,离别得太速,但我现在也无法挽留你了。 以后是炎炎的夏日当头。 ——郭沫若(写于1925年2月11日夜)
by——第六组 主讲:唐雪
+ 一、走近作者——扶雪
+ 二、创作风格——唐雪 + 三、代表作品——赵雨歆 + 四、情感生活——林美秀
一:走近作者
制作人:扶雪
郭沫若(1892年11月16 日—1978年6月12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 七日(1892年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 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原 名郭开贞,字鼎堂,号 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 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 水”和“若水”),四川 乐山人,汉族。

二、回国(1924-1927):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倡
导革命文学。 代表作: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 君》,塑造了3个勇于背叛封建道德的女性形象。
三、流亡日本(1928-1937): 写回忆录、历史小说,
同时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的研究。 代表作:《我的幼年》、《创造十年》、《中国古 代社会研究》
6.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 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 《战声集》。 7.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 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 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 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8.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甲 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 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 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1924年11月16日,郭沫若带着妻儿从日本返回上海,时值北洋军 阀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吃够混战之苦的人民对军阀恨之入骨, 于是有人建议组织调查团,踏访战地调查江浙战祸,以揭露和抨击此 次战争制造者的罪恶行径。郭沫若受调查团之邀,负责宜兴一路的调 查。在调查途中,郭沫若亲眼看到了战区人民令人感到凄凉、神伤的 生活。严酷的现实,血淋淋的人生,告诉他应该容不得往日那些幻美 的追寻、异乡的情趣、怀古的幽思再来光顾。他关心起在这次调查中 接触到的中国经济问题。自此,他心中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开始萌芽。
二、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一)时期:北伐战争时期——建国前(注意:只是 这段时期内创作了革命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而已,并 不是指这段时期内的作品都是革命现实主义风格的。) (二)特点:比较多的注重反应现实,感情深挚,具 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形成因素
1.现实背景

1.现实背景
第三位夫人:于立群
就在1937年7月,回国后 的郭沫若担当起领导文化界 团结抗日的重任,这时他与 比他小24岁的青年演员于立群 相识了。那时的郭沫若已是 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 动家,因此于立群对他十分 敬重与爱戴,于立群深而不 露其外、蕴而不露其表,默 默中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他 们相伴着走完了以后四十年 的人生旅程,生有五个孩子。
源自文库作风格
——唐雪
前言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巨星,是继鲁 迅之后 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在他的整个 创作生涯中,他创造了大量的诗歌、小说、 散文、历史剧等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体现 出了两种创作风格,即浪漫主义风格和革 命现实主义风格。
一、浪漫主义风格
(一)时期:少年时期——“五四”前后 (二)特点:主观性较强,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崇 尚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 (三)形成因素
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 流氓地痞、土豪 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 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 现 在凡是有 革命性、有良心、忠于国家、忠于民众的人,只有一条 路,便是起 来反蒋!反蒋!——(《请看今日之蒋介 石》)

(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郭沫若于日本别妇 弃雏归国,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艰苦的战争环境 使他眼界开阔、阅历增多,创作 的题材和反映的生活也随之更加 宽广了,在创作时中,在注重表达个人思想内涵的同时,更多的 把握住反映的思想与现实的生活相吻合。
另外,他还有婚外情人三五个
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 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 上同郭沫若度过短时“蜜月”,后被抛弃,下落不明。 于立忱(1912—19 37),于立群的胞姊,被抛弃后自 杀(谢冰莹《于立忱之死》)。 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沫若的早年密友,大革 命时期的一代风流女将,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 在,定居山西省。 妓女×××等,姓名不详,只知太过多情,将性病传 染给了郭沫若,并殃及安娜。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回到国内,创作了大量 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 代表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 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 《屈原》最受欢迎。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 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五、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 术会主席。 代表作:《潮汐集》、《骆驼集》《新华颂》、《东风 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出生在一
个中等地主兼商人 的家庭。早年留学 日本,先学医,后 从文。
• 1.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诗集《女 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 2. 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 的宣传科长武装北伐。 • 3.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 党。 • 4.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 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 文研究》。 • 5.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于日本别妇抛雏回国投入到轰轰 烈烈的抗日战争中。
第二位夫人:佐藤富子(安娜)
1916年8月初的一天,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 等学校医科班的郭沫若遇到了22岁的日本姑娘佐 藤富子。郭沫若一见到她就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他觉得佐藤富子的眉目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圣 洁的光辉令他肃然起敬,以后他们便开始了频繁 的书信往来。郭沫若如实地讲述了家中父母包办 的婚姻和痛苦,佐藤富子回信说希望郭沫若把苦 恼都忘去,他们共同分担苦和乐,郭沫若为佐藤 富子又起了个名字叫“安娜”。从1916年到1937 年,郭沫若与安娜共同生活了21年,并且育有五 个孩子。二十年中他们相亲相爱,共同度过了郭 沫若在日本的最困难时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 变爆发,全世界都为日军的血腥暴行感到震惊。 他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告别了安娜,从1947年抗 战结束直到解放战争,安娜一个人在日本顶着政 治和生活的双重解放后,在日本等了整整11年的 郭沫若第二个妻子安娜带着一群儿女历经辛苦来 到北京。当她看到日思夜想的丈夫身后站着年轻 的于立群和五个孩子时,这才相信丈夫果然另有 家室了。

情感生活
——林美秀
第一位夫人:张琼华
1912年,20岁的张琼华由父母做 主,与一个正在成都读中学的男人订 婚。当他拖着一双小脚走下轿子时, 迎接他的是一个男人惊恐的目光。当 郭沫若发现新娘是个并不漂亮、会抽 水烟的小脚村姑时,心中苦不堪言, 转身离去。张琼华空守了一夜洞房, 痛苦不堪的郭沫若则从书架拿下一本 满是灰尘的老书,一直读到天亮。几 天后,郭沫若不顾家里人的阻挠去了 日本,这期间,他曾写信给父母,希 望解除与张琼华的婚姻,但遭到父母 的严厉的拒绝。一气之下,他26年不 曾回家。1939年,郭沫若衣锦还乡, 长年的苦守使张琼华满头乌发变成了 白发。郭沫若向原配妻子深深鞠躬表 示道歉,这区区一躬竟使守了一辈子 寡的张琼华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她守 了一辈子的活寡,并无怨言,却依然 一如既往的孝敬公婆。
同胞们请相信,我们决不是放弃了上海。也决不停止了战斗。 我 们是希图我们的战斗更加有效,而使上海成为事实上的地雷和潜 航艇。 我们要再说一遍:我们的抗战是长期的、全面的,所争的是整 个民族、 整个国家的生存,并不是一个城市、一寸土地的得失。 我们目前所失掉的并没有什么,只是做奴隶的镣铐而已。 ——(郭沫若《救亡日报》“沪版终刊致辞”)
代表作品
——赵雨歆
一、在日留学(1914-1923):表现了他强烈的 反帝爱国思想。 代表作:《凤凰涅槃》、《天狗》、《太阳礼 赞》、《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 篇,1921年编入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中。 《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 物,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开创性和革命精神,为 以后的新诗的发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天上的 街市》、《星空》等诗篇收入1923年出版的诗集 《星空》中。

(2)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爆发,时任广东大学文 科学长的郭沫若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宣传科长 武装北伐。征途中慷慨激昂的形势大大的激发了他的 革命精神,加上领导北伐战争的总司令蒋介石野心暴 露成为了反革命势力,更是激发了他的革命激情。 (他奋笔疾书,草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公开反蒋,后遭到蒋介石全国通缉而流亡日本。)
总结:

郭沫若,这个伟大而又充满矛盾的人物,自有 他独特的经历和遭遇,自有他非凡的欢乐和痛 苦,自有他光辉的业绩和难言的隐衷(摘自龚 济民《郭沫若传》)。历史需要参悟和理解, 嘲笑和谴责历史是浅薄可笑的,至少应该尊重 历史,客观的评价那些已经逝去的,不会再为 自己辩解的历史人物,公正地对待他们,玉有 瑕疵,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应站在客观的角度 和立场上来看待他和他的作品,绝不能因一些 特定的历史因素和他个人的风流韵事而简单的 用一句对或错来评定他,更不能因为对他为人 的判定而带着情绪来审视他的作品。
3.思想个性

(1)诗国的英雄们大都重主观,强调写我为主。郭沫若
一跨进诗国大门,就 公开承认自己是个偏于主观的人,他 要借诗歌这支芦笛以抒发自己的胸臆。诗必 须“表现自 我”,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常常是 通过 这种热烈而奔放的感情的抒发来表达的。

(2)受惠特曼在作品《草叶集》中表现出来的与我国 “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正相合拍的自由、雄浑、 豪放的个性的影响,激起了郭沫若如狂涛暴涨般的创作激 情。“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 也找 出了喷火的方式”(《弗羹集.序我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