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Guo MoruoGuo Moruo郭沫若(郭希孟),生于1892年11月16日,逝于1978年6月12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文学的多个领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郭沫若的人品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评价。
1. 正面评价在正面评价中,人们普遍认为郭沫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品质:1.1. 爱国精神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用自己的作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歌《在延安、在陕北》和《伟大的斗争》等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1.2. 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众多方面。
他的作品《牡丹亭》和《文成公主》等戏剧作品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1.3. 教育贡献郭沫若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为该校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提倡教育革命,推动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子。
2. 负面评价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以下是一些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2.1. 政治倾向郭沫若在政治上持有浓厚的共产主义倾向。
尽管他在中国共产党中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但他的政治信仰常常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他忠诚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有人认为他为了迎合政治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信仰。
2.2. 历史扭曲有人批评郭沫若对历史事实的扭曲和编造。
他在《文成公主》一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戏剧性的改编,这引发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和争议。
他这种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被一些人视为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2.3. 个人生活郭沫若的个人生活曾经饱受争议。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是我国新诗的代表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郭沫若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郭沫若的作品

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历史剧本《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高渐离》;回忆录《洪波曲》评论集《雄鸡集》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翻译书目《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虎符》(剧本)1942,群益《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孔雀胆》(剧本)1943。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屠场》 《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 《隋唐燕乐调研究》 《华伦斯太》 《赫曼与窦绿苔》
时间
1929 1930 1931 1934 1936 1942
体裁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米海里斯(德国)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马克思(德国)
这正是郭沫若笔下英雄性格的特质,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理想的生命归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实现。郭沫若的作品在对 现实的抨击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静成熟的睿智和对历史反思的沉。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结构艺术
1
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用心别致,一开始就已牵动观剧人的眼、耳、心。戏剧结构通常有多种组织安排方式:或用开放式、 线条式,或用闭锁式、团块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追叙,或明写,或暗写,或详写,或略写。
第二章节
主要作品
— MAIN WORKS —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名称
《牧羊哀话》
《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 《三叶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
《女神》 《卓文君》 《星空》 《卷耳集
《王昭君》 《聂嫈》 《文学论集》 《瓶》
时间
1919
1920 1922 1923 1924 1925
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 •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
郭沫若诗词 郭沫若十首最经典的现代诗

郭沫若诗词郭沫若十首最经典的现代诗郭沫若的诗集如下:《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郭沫若诗集代表作是《女神》。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郭沫若诗词,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个诗集郭沫若诗词,饱含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深厚情感,歌颂了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表达了对工农群众的敬仰和颂扬,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深情讴歌。
《潮汐集》分为两部分,按写作时间近远编次。
诗集的前一部分为《潮集》,选入作者解放后诗集《新华颂》以后的作品,后一部分为《汐集》,是作者解放前所在新旧体诗词,包括少数早期作品,其中很多是作者此次从日记中选录出的。
《百花齐放》总共收入100种花的诗歌和木刻画,另加一篇“其郭沫若诗词他的花”,全书全有101首诗配画。
其中一百首每一首咏花一种,第一百零一首是《其他一切花》。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郭沫若的诗集还有那些郭沫若的诗集还有那些郭沫若的诗集还有郭沫若诗词:《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具体内容如下郭沫若诗词:1、《女神》郭沫若作。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郭沫若诗词我的母亲郭沫若诗词!》、《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0月17日-1978年3月19日),字公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戏剧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郭沫若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化研究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祝福》、《我的祖国》等,也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出使天竺》、《春日里的梦》等。
他的诗歌作品以热情奔放、雄浑激昂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炎黄子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等,以叙事性、描写性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撰写了大量该领域的著作。
他的历史研究作品有《国史新论》、《南京条约释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大义》。
这部著作是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研究和理解,他提出了“封建秩序转型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思路。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还热衷于戏剧创作,他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激浪青春》等,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
郭沫若通过戏剧作品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大义。
他曾参与中国革命,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号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奋起反抗。
郭沫若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他将中国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并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他多次出访各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1—1978.06),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沙湾区)观峨乡沙湾镇人,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石沱、鼎堂、麦克昂、杜徵、易坎人、高汝鸿、杜荃等,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
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
郭沫若的作品有哪些

郭沫若的作品有哪些1、天狗:《天狗》是现代作家郭沫若在1920年2月初创作的一首诗。
于1920年7月《时事新报学灯》年首次出版,后被收入作者第一部新诗集。
2、屈原:《女神》(戏剧)根据战国时期政治家屈原的个人经历和政治挫折,由陈立廷执导,总结了诗人一生的悲剧。
3、《星空:《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收录于1923年出版的诗集《星空》。
他没有赞美“灿烂的太阳”,而是仰望闪烁的“星空”,没有“赤足”和地球的“母亲”永远约会,而是羡慕“天空中的市场”。
4、十大批判:《序诗》,2023年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讲述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被推翻,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在文化和学术方面,儒学的统治地位相对被打破,学术思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延伸阅读马季简历个人资料简介1.马季(1934年8月2日-2023年12月20日),男,汉族,原名马书怀,中国相声演员,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
2.1956年参加全国业余民间艺术从业人员观摩演出,以相声《都不怨我》获全国冠军。
被调到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正式推出相声处女作《打篮球》。
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国家电台说唱之旅”。
1963年,他创作了相声《画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了批评。
1973年改编演出相声《友谊颂》。
1979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3年,他担任1983年央视春晚主持人。
1984年在1984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相声《宇宙牌香烟》。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
3.1987年,相声《五官争功》在1987年央视春晚上演。
1989年,他获得了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3年,他当选为第八届cppcc全国委员会成员。
1996年在央视春晚表演相声《老少乐》。
2004年,他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进行了告别演出。
2023年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12月20日上午10点25分,马季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2岁。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年5月15日-1978年10月31日),原名郭润田,字颐之,后改名沫若,字澄甫,男,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和“文艺界泰斗”。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他曾在北洋政府工作,但最终选择离开公职,转而致力于文学事业。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激进思想,如《临江仙》、《神州行》等,成为了众多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他的小说作品则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平凡的世界》、《晚霞》等。
而他的剧本则以《白毛女》、《海瑞罢官》等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他还是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以外,还致力于历史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新编》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翻译作品《奥德赛》等也广受好评,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
郭沫若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创作的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积极呼吁和倡导人民的觉醒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用他的笔触诉说着自己对中国民族复兴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当代的读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978年10月31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偶像。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903-2000),南京人,著名文学家、诗人、词曲作家,汉
藏文明传播家,享受国务院挂职特殊津贴。
中学教育的郭沫若崇拜陆小夏、吴宓等士大夫,擅文学创作,尤其善诗词述评。
20岁就以《宗派统编》一书问世;21岁出版《西江漫谈》,赢得宗
派统编奖;24岁出版詩集《憶明月湖》,受到蔣中正总統褒奖;31岁出
版散文《忆林和靖》,出版《贤良淑德》,先后受到蒋中正、蒋介石夫人
厚礼;55岁发表《汉藏文明史》、《汉藏文明对照》、《汉藏文明对话》等新书;60岁发表《佛与中国文化》,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郭沫若擅长文学、史学、宗教学、哲学、民歌创作等,被誉为“中国
第一诗人”。
他坚持以汉藏文明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优秀精神和文化遗产
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对推动新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 ,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常用名鼎堂,号尚武。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一个地主 兼商人的家庭。
幼年入家塾读书。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小学,1910 年到成都高等 学堂分设的中学班学习, 受大哥郭开文的影响, 接受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积极参加爱国运动。
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岗 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 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接受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 年春写的 《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1919 年登载在《新中国》月刊 1 卷 7 期上, 署名沫若。
1918 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创作的新诗。
最先发表的诗 作是 1919 年写的《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运动,积极投身于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写出了《凤凰涅?》、《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有名的诗篇,投寄国内《时事新报》副刊发表。
这 些诗收入 1921 年编辑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中。
《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 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 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开创性和革命精神, 为以后的新 诗的发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1 年 6 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 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 造周报》和《创造日》。
创造社的这些活动,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活动中产生了深 广的影响。
1924 年到 1927 年间,他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后来到广州任广东大 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时期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南昌起义时, 任起义军总政治部 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时期,他批判了纯文艺论,倡导革命文学。
在他 写的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中,塑造了 3 个勇于背叛封建道 德的女性形象。
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的作品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艺术家。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诗歌、戏剧和美术等。
以下是对郭沫若主要作品的简要介绍:文学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这是郭沫若最著名的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
《临江仙·满江红》展现了作者爱国情怀和对中国历史的热爱。
这首诗描述了岳飞抵抗金兵入侵时的壮丽场面,寄托了希望中国能够重新振兴的愿望。
《白求恩诗选》这是郭沫若为纪念加拿大医生白求恩而创作的诗集。
白求恩是一位在中国奉献自己一生的医生,他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备受赞赏。
郭沫若通过这本诗集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敬意和对医疗事业的关注。
戏剧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郭沫若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爱情故事的经典之一。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位青年的爱情故事。
郭沫若通过这部作品展现了对爱情、友情和正义的追求,深受观众的喜爱。
《海瑞罢官》这是一部反映明代官员海瑞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戏剧作品。
通过这部剧,郭沫若表达了对正直和公正的追求,呼吁人们勇于反抗不义,维护社会正义。
美术作品《长征》这是郭沫若创作的系列油画作品,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景象。
这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一。
《诗词手稿》这是郭沫若整理出版的一套收录诗词手稿的作品。
通过整理和研究这些手稿,郭沫若向读者展示了的诗词才华和领导风采,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郭沫若的作品不仅丰富多样,而且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他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和美术作品都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瑰宝。
郭沫若介绍

太阳的光威 要把这全宇宙来熔化了! 弟兄们,快快! 快也来戏弄波涛! 趁着我们的血浪还在潮, 趁着我们的心火还在烧, 快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 全盘洗掉! 新社会的改造 全赖吾曹!
1919年9月间作
沫若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 手后,整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研究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 《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 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 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 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 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 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 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 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 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谨祝 健康、愉快与精神焕发! 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于延安。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⑴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
寄生树站在一株古木的高枝上,在空气中洋洋得意。它倨傲地俯瞰着下面的 细草说道: "你们可怜的小草儿,你看我的位置是多么高,你们是多么矮小!" 细草们没有回答。 寄生树又自言自语地唱道: "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有大树做我庇护,有大树供我养料。我是 神不亏而精不劳,高瞻科宇宙,君临乎小草,披靡乎浮云,揖友乎百鸟。啊哈哟, 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 一场雷雨,把大树劈倒了。寄生树和古木的高枝倒折在草上。细草儿们为它 哀哭了一场。 寄生树渐渐枯死了。每逢下雨的时候,细草们便追悼它,为它哀哭。 寄生树被老樵夫捡拾在大箩筐里,卖到瓦窑里去烧了。每逢下雨的时候,细 草们还在悼它,为它哀哭。 1924年,在上海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以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
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学术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创建颇多,影响很大。
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选全国文联主席。
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时代》等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语)。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全集》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于1982—1992年陆续出版。
二、关于郭沫若的散文既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散文自然不同凡响。
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
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这恐怕是杰出诗人的气质与才气使然,杰出学者特有而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厚学养使然,杰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非凡经历使然。
郭沫若的小故事

郭沫若的小故事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云深,字沫若,号南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家和翻译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郭沫若的小故事。
郭沫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对郭沫若的文学才华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培养。
在家庭的熏陶下,郭沫若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年少时的郭沫若就读于长沙的一所私立学校,他在学校里表现出色,成绩优异。
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作家的决心。
1910年,郭沫若考入了北京的清华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在清华的四年里,他不仅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和戏剧社团。
他的文学才华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毕业后,郭沫若决定去法国留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在法国的几年里,他广泛阅读了西方文学名著,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他的作品多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题,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1921年,郭沫若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文学界的各种活动。
他的作品《祝福》、《临江仙》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的文学地位也逐渐稳固起来。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对历史学和美术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深入研究过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系列的历史剧和美术作品。
他的历史剧《白毛女》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广受演出和赞誉。
郭沫若一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翻译家。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将它们引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保持了原作的风采,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郭沫若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文学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郭沫若生平简介_郭沫若怎么死的

郭沫若生平简介_郭沫若怎么死的郭沫若是中国近代的诗人及文学家,关于郭沫若生平有哪些介绍?郭沫若又是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郭沫若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生在四川省的铜河沙湾。
1914年的时候就因为成绩优异留日,学习医学,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
1921年的时候,郭沫若对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女神》的出现,对中国新诗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之后又和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了“创造社”,是扛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重要人物。
1926年的时候,郭沫若做了过了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委员,次年,郭沫若做了北伐军政总政治部的副主任。
1930年的时候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因此在中国开展了唯物史观派。
之后又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的院士。
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到中国,还拜见了汪精卫。
在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厅长期间,郭沫若组织了武汉的抗战文化运动。
郭沫若怎么死的也是在这个期间,郭沫若创作了许多的话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屈原》了,除此之外还有《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等多出作品。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文学艺术会主席。
在1958年至1918年之间,郭沫若在共产党中央政府担任了许多之位,还曾做第二、第三、第五届的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1978年的时候,郭沫若患病严重长期治疗无效,在北京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郭沫若人品怎么样根据现有的一些史料记载,郭沫若的私生活非常的而混乱,十三岁的时候,就暗恋过自己的嫂子。
跟张琼华结婚后五天,独自离家,张琼华在老家守活寡六十八年。
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和佐藤富子同居。
回国后在同居的情况下就生下了五个孩子。
这次期间,和彭猗兰有着不正当的关系。
之后开罪了蒋介石,逃到了日本,在这期间也没有消停,还得上了性病,还曾一度疯狂的追求于立忱,说自己不爱佐藤富子,骗得于立忱怀孕之后要求打掉孩子,于立忱活到上海后就自杀了。
抗日战阵爆发之后,郭沫若就抛弃了佐藤富子,在去祭奠于立忱的时候看见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半年后两人就同居了,而且还生下了六个孩子。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位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创造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对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郭沫若就读于湖南省立一中,在那里他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1914年,郭沫若前往北京参加清华学校的文学系。
在清华期间,他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
这些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并且对他今后的政治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郭沫若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
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破坏与自由》的演讲,呼吁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
这篇演讲使郭沫若声名鹊起,并使他成为了中国知识界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且积极参与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他致力于将古典文化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包括《白毛女》、《庐山谣》和《七律燕子楼》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诗意和激昂的革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1930年代,郭沫若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
他被派往中国西南地区并参与红军的抗日战争。
在战争期间,他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民的苦难和希望,并努力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鼓励农民参加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成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者。
他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并在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还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沫若遭到了批判和迫害。
他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并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
一.郭沫若
(一)狂飚诗人·戏剧家·革命家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
自小聪颖好学,充满叛逆精神。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是学医,后弃医从文,组办创造社,从事新文学工作。
郭沫若是五四时期的狂飚诗人,他的《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他又是个戏剧家,从20年代开始从事历史剧写作,40年代创作的《屈原》等堪称历史剧的峰巅的作品。
他的史剧理论推动着中国现代历史剧走向成熟。
郭沫若早期是个泛神论者,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并投身革命,他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抗战,以及民主运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早期文学思想
1.泛神论哲学观:人与自然精神相通
2.浪漫主义文学观:主情主义——自我表现——自然流露——形式自由——社会职能
二.《女神》等诗集
诗集:《女神》、《星空》、《前茅》、《恢复》、《瓶》。
(一)《女神》
1.五四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A 破坏与创造精神:《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
B 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等
C.个性解放:《天狗》等
D.劳工神圣精神:《地球,我的母亲》等
E.力的精神:《太阳礼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2.艺术成就
A浪漫主义杰作: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想象奇特,构思宏伟;气势壮阔,诗风豪放。
B全新的自由诗体:形式“极端自由”,不拘一格,诗歌节奏统一于情感的节奏。
3.分析代表作《凤凰涅槃》
诗意: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破坏与创造精神的理想表现,万物和自我融汇一体的泛神论思想。
艺术:浪漫主义的瑰奇想象;
传说与理想合一的象征(凤凰象征着祖国、青年、我,“火”象征着革命);
自由奔放的形式与谐美的节奏。
4.《女神》与外国文学
A泛神论哲学:郭沫若从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哲学中接受了泛神论。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神。
”泛神论强化了《女神》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个性解放、反对偶像的精神。
B 惠特曼诗风:郭沫若从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中找到了诗情喷火口。
他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飚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
(二)从《星空》到《恢复》
1.诗集内容概述
A 《星空》:“五四”退潮期的苦闷和彷徨
B 《前茅》:革命时代的“前茅”
C《瓶》:恋情的剖示
D《恢复》:第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诗集
2.诗风的改变
A 由泛神论到阶级论
B 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三、小说与散文
(一)小说探索:
1.寄托小说:《牧羊哀话》
2.自叙传小说:《漂流三部曲》,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三部曲”形式
3.意识流小说:《残叶》,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二)抒情散文
1.自传性散文:《芭蕉花》,《铁盔》等
2.散文诗:《路畔的蔷薇》等
四、《屈原》等历史剧
《三个叛逆的女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一)浪漫主义史剧观
1.“失事求似”观:求似,传达真正的历史精神;失事,在历史框架内大胆虚构。
2.“借古讽今”观:在历史精神与现实时代精神之间找到契合点。
3.“诗情”观:历史剧应有诗的灵魂、诗的意趣、诗的韵律。
(二)分析代表作《屈原》
1.悲剧主人公:屈原
A、爱国者的悲剧:屈原爱国爱民的坚定立场、合纵抗秦的正确主张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主降派靳尚、郑袖的陷害和昏庸的楚怀王问罪中遭到了“毁灭”。
B、高尚者的悲剧:屈原忠贞高洁、光明磊落,在邪恶势力的造谣中“身败名裂”。
屈原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皖南事变后,“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郭沫若语)
2.浪漫主义史剧特色
特色之一:以情用史人物理想化——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
史实虚构——弟子婵娟,郑袖陷害屈原,宋玉背叛恩师。
特色之二:以情写戏情节线索与情感线索双向推进,同步发展。
第一幕交待人物关系;第二幕出现冲突高潮,由郑袖陷害而激起屈原愤怒情绪,接着是城外交锋,南后下毒,冲突层层推进,情节推向高潮,感情也推向大爆发。
这里,情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诗意地展现内心世界。
特色之三:以情写人屈原既是历史人物,又是作者自己。
作者明确说:“屈原就是我。
”屈原是作者感情的喷火
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