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议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特点
议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特点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之一。
在其十多年的短暂创作生涯中,创作了《罗生门》、《鼻子》、《地狱图》等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受到了文艺界的高度评价。
本文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代表作,阐述其历史小说特点。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特点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和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之一,生于1892年,卒于1927年,在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发表了148篇小说。
受益于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古典小说的热爱,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作品具有精巧、别致、深刻、隽永等特点,在日本文学家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大正时代的文坛的“鬼才”。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历史小说,代表作有《鼻子》、《罗生门》等;第二阶段主要为现代小说,代表作有《河童》、《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等。
本文重点分析其历史小说的特点。
1.脱离传统正史取材广泛是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特点之一,他的小说不仅涉及日本的古代、近代史,还涉及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历史。
创作历史小说是如何处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小说的核心之一。
对此,日本近代文学家芥川龙之介、井上靖、森鸥外各有风格。
森鸥外的历史小说更注重尊重正史,力求展现历史正史。
井上靖在注重正史的基础上也加以大量虚构。
不同于井上靖、森鸥外,芥川龙之介认为历史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历史小说创作应深入历史事件和任务中探寻其精神实质,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进行艺术加工,并通过这些加工后的人物和事件表达作者的思想。
《罗生门》和《鼻子》就体现了这一点。
《罗生门》以《今昔物语》中的两篇古典物语为原型进行加工,故事情节简单,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饥荒时,一个京都的仆人,被主人解雇后在罗生门城楼避雨的故事,仆人在城楼上看到一老妪在拔一个女尸的头发,了解到老妪以此做假发为生和女尸生前卖蛇肉后,仆人不再拔刀问责,反而将老妪的衣服抢走的故事。
仆人、老妪和女尸在《今昔物语》中是分属于不同古典物语的人物,但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罗生门》中却将其者合而为一,用合并后的故事表现出人性丑恶的一面。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芥川龙之介(1892年6月19日—1927年6月24日),是日本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成为日本文学的领军人物。
他的作品涉及到了痛苦与幸福的主题,通过其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他对于这两种情感的体验和思考。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深受日本文学传统的影响,但又赋予其独特的现代感。
他的作品常常揭示出人性的痛苦,同时也充满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对于幸福的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痛苦和幸福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世界。
芥川龙之介曾经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在他的作品中,痛苦往往是他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他的代表作品《罗生门》中,描述了一个充满痛苦与绝望的武士和他的妻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在恶劣环境中为生存而展开的抗争。
在这个故事中,痛苦几乎成为了主题的核心,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展现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生活的悲观态度。
与痛苦相对的是幸福。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于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在《行人》中,他以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以及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人们。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作者的笔下却透露出对于幸福的渴望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这个作品中,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的,即使是在痛苦之中,仍然存在着幸福的可能性。
芥川龙之介对于痛苦和幸福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上,他的个人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对于这两种情感的理解。
他曾经历过家庭的困难和心理的煎熬,这使得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正是在这些痛苦的经历中,他对于幸福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痛苦和幸福并不是孤立的两种情感,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正是因为有了痛苦,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幸福;正是因为有了幸福,我们才能更加坚强面对痛苦。
这种痛苦与幸福的交织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反映了他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体验。
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特征
浅析芥川龙之介作品特征作者:商文淑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9期芥川龙之介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家,他一生写出将近150篇小说,更有大量的诗词和评论,其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独树一帜,开拓了日本文学史坛不曾有的领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早期的文学作品大都以取材丰富的历史小说为主,中期的作品是以反映社会现实位核心,晚期的作品整体弥漫着抑郁的气息,内容是反映他对贫富悬殊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
纵观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共存不确定性、戏剧性、富有怀疑主义和反传统性等极具代表性的特征。
文学作品的特征(1)文学作品具有不确定性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写作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设定都极具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他通过对人物深层次内心的刻画,突出人物实际内心与表面形象的颠覆性,来激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此外,他的文学作品大都采用复杂的叙事技巧,使得故事情节吸人眼球,采用开放的、流动的“召唤结构”,使得读者对故事结尾的不确定性引来多种可能性。
在《袈裟与盛远》此篇文学作品中,芥川龙之介通过描写女主的真实的内心独白呈现的失德与其在公众前的贞洁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及盛远表面因爱生恨杀死袈裟丈夫与其内心想凌辱和作贱袈裟才出此下策,进而突出其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的不确定性,更是引发读者对人性的反复思考。
袈裟当初因感情笃定嫁给丈夫,但其内心即使知道盛远仅因欲望而示爱,她依旧选择谋杀丈夫与盛远在一起做一位失德的妇女,最后为了自尊而让盛远了结自己。
但在公眾眼中她是因失去丈夫而因爱与夫共赴黄泉的日本传统的贞洁妇女。
这样的颠覆对比无疑是给因循守旧的资本主义道德带来冲击。
(2)文学作品富有戏剧性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主要采用直观的表达方式,但是故事情景富有场景化、情景化又含有冲突,这样的设计使得整个文学作品容易因生动形象而吸人眼球,又因其情境设定让读者心生悬念极具戏剧性。
论芥川龙之介创作的怀疑主义倾向
论芥川龙之介创作的怀疑主义倾向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怀疑与探究为主题,具有强烈的思考性和探索性。
本文将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中探究他怀疑主义的倾向,并从以下九个提纲标题展开论述。
一、芥川龙之介的背景及创作风格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早年受到英国文学的熏陶,主要作品有《蜘蛛红线》、《入殓师》等。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清新、流畅,以探索人性、揭示社会现象为主要创作主题。
二、对传统秩序的怀疑芥川龙之介对传统秩序深持怀疑态度。
他的作品中时常描绘了传统道德与现实人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鼻》中的主人公野坂以及《羅生門》中的复杂关系,均是对传统秩序的怀疑。
三、对个人内心的怀疑除了对传统秩序的怀疑外,芥川龙之介也较为关注个人内心的怀疑。
他的作品常常关注角色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挣扎,如《再生》中的牧和《罪人》中的主人公均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究与反思。
四、对社会现象的怀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关注到了社会现象的怀疑。
他关注了社会底层的人无法改变其命运的境遇,如《杜子春》中的主人公就是逼迫下从小失去了自我决定的能力。
而《半面人》则关注了社会现象中的另一面,即在社交场合中个人行为所面临的压力。
五、对知识与现实之间的怀疑芥川龙之介也关注到了知识与现实之间的怀疑。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人类在通过知识活动时所面临的无意义和困难,如《金闲史》和《和菓子》中等。
六、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芥川龙之介对宗教信仰也有所怀疑。
他反复探讨了人类对宗教的信仰是否会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如《竹取物语》中主人公对宗教信仰的蔑视和嘲笑。
七、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关注到了现代文明的怀疑。
在《羅生門》中,他描绘出一个混乱的幕府时代文化,而在《罪人》中描绘了一个扭曲的社会。
八、对普遍价值观的怀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包含了对普遍价值观的怀疑。
在《人的一生》中,他对“欲望是罪恶”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而在《在风中》中,他开展了对个人行为层面的怀疑与挑战。
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
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戏作三昧》反映了他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
本文首先探讨了《戏作三昧》中呈现的艺术至上主义,以及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然后分析了他在作品中如何表现艺术至上主义精神,以及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最后总结了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并讨论了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展望了他的艺术观念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独特艺术追求,以及他对艺术至上主义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戏作三昧》、艺术至上主义、文学创作风格、艺术追求、艺术精神、独特见解、当代艺术、现实意义。
1. 引言1.1 介绍芥川龙之介及《戏作三昧》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年)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日本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艺而闻名于世。
《戏作三昧》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探讨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边界,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追求和对艺术的探索。
芥川龙之介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的是艺术的至上主义,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生活的精神表达,是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在《戏作三昧》中,他通过小说人物的对话和行为,展现了对艺术至上主义的追求和思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通过对《戏作三昧》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至上主义的执着追求。
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对艺术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领着读者思考和反思当代艺术的意义和方向。
.2. 正文2.1 探讨《戏作三昧》中反映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戏作三昧》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反映了他的艺术至上主义观念。
在这部小说中,芥川龙之介通过主人公的境遇和行为,揭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主人公在追求“戏作三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突破现实的束缚和规范,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艺术境界。
《戏作三昧》中的主人公面对着现实社会的种种难题和压力,却选择了逃避和放纵,将艺术视为唯一的解脱之途。
罗生门的叙事手法
罗生门的叙事手法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戏剧。
这部作品以一个谋杀案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面性。
而这些深刻的主题正是通过芥川龙之介独特的叙事手法来呈现的。
首先,芥川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
整个故事由三个不同角度的叙述者分别讲述,分别是被害者的丈夫、罗生门的看守和作为目击者的一个受过教育的男子。
每个叙述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动机,他们的故事在细节上有所不同,甚至有些矛盾。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不断思考,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
其次,芥川还运用了时间跳跃的手法。
故事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的,而是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和闪回来展现。
这种手法使得读者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推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最后,芥川还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作品中的罗生门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面性。
主人公的名字叫做无名,象征着他的身份模糊和无法确定。
这些象征手法深刻地体现了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让读者对事件的看法和推理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通过多重叙述、时间跳跃和象征主义等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地呈现了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
这使得作品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 1 -。
山鹬芥川龙之介解读
山鹬芥川龙之介解读
《山鹬》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反映了芥川龙之介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故事概要
《山鹬》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僧侣在山中迷路,偶遇一个猎人的故事。
这位年轻的僧侣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最终遇到一个猎人。
猎人向僧侣展示了他捕获的山鹬(一种鸟类),并解释了如何捕捉它们。
故事随后描绘了僧侣在林中的观察和他对猎人行为的反思。
主题解读
1. 人与自然的关系:芥川在作品中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紧张关系。
僧侣对猎人捕杀山鹬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安,这反映了对自然界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类干预自然秩序的批判。
2. 道德的相对性:猎人捕杀山鹬是为了生存,而僧侣则从宗教和道德的角度对此行为提出质疑。
这展现了不同生活背景和信仰体系中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3. 生存的挑战:故事中的猎人代表了人类为生存而不得不与自然作斗争的一面。
这种生存的斗争不仅是物理的,也是道德和心理的。
4. 孤独与寂寞:僧侣在森林中的迷失不仅是物理上的,也象征着精神上的迷茫和孤独。
这反映了芥川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探讨。
风格特点
芥川的写作风格以其简洁、凝练而闻名,他擅长通过细节描绘和象征手法来传达深层次的主题。
在《山鹬》中,森林和山鹬成为象征性的元素,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以及内心世界的纠葛。
总的来说,《山鹬》不仅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短篇小说,也是芥川对人性深层次问题的探索。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他引发了关于道德、生存和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对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风格的赏析
对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风格的赏析作者:田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3期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傻子的一生》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被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是作者的自传,本文将以这部作品为载体,对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进行赏析。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文学风格一﹑有关作者芥川龙之介的总体概述芥川天资聪明,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大学时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思潮并且参加了“新思潮”文学组织,后来在夏目漱石的指导下成为了日本文坛上的一颗“巨星”。
芥川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被称为是日本文坛的“鬼才”,一生进行文学创作的时间只有十三年,但是有148篇短篇小说,55篇小品,随笔66篇和大量的评论、游记、诗歌流传于世。
小说《傻子的一生》是其著作之一,也被称为是随想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是对作者芥川龙之介生活的一种折射。
本文将以这部文学作品为基本的载体,对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进行赏析。
二﹑短小精悍,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傻子的一生》整部作品共由五十一个部分组成,并且每个部分都用了最为简洁凝练的语言,通常都是很短的段落,甚至其中很多部分都是一句话一个段落。
这样短小精悍的语言就将一部分结束了,所以很难称之为是章节,我们这里就先称之为是片段。
这样简短的话语,看上去似乎是轻描淡写,实际上是意味深长。
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短小精悍的篇章框架结构,除了俳句以外恐怕就不多见了。
虽然作品笔墨不多,可是篇章之中到处都显示出了芥川龙之介的高超文采。
仔细读来,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在作品的第三十七片段中:“草笠随风舞,飘摇落道旁;我名何所惜,但愿君名扬。
”渴望遇见和自己财力相当的红颜知己。
作者在摆脱心灵危机的时候,还可以写出来如此有特色的内容来解脱精神,不仅体现了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学水平,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创作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写作韵味。
芥川龙之介怪谈小说气韵浅析——以《地狱变》为中心
Feb. ,2021Vol.42 No.l2021年2月 第42卷第1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芥川龙之介怪谈小说气韵浅析-----以《地狱变》为中心易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 要:由于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与融贯中西的阅读积累,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呈现出哀怨玄奥的风格特点,具有 极高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造诣,这一点在其笔下的怪谈小说中得以突出显现。
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与个人气质出发,以小说《地狱变》的具体内容为中心,分析了其笔下怪谈所具备的独特气韵。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怪谈小说;《地狱变》;气韵中图分类号:1313.44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2-8173.2021.01.013《南齐书•文学传论》有言:“文章者,盖情性之风 标,神明之律吕也。
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 气韵天成。
”气韵,文之意境韵味,文人情感风格之外显也。
所处环境不同,个人心境有别,笔下所成者,气 韵皆有所异。
作为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颇大,兼备西 方哲学思辨与本土人文情怀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 所作怪谈小说呈现出超脱于日式怪谈的独特气韵,本文试以《地狱变》为中心,略论“芥川氏怪谈”玄与哀 的体现。
一、芥川氏怪谈:多重因素的产物“气韵以气为基础”⑴,所谓“气”,乃“人的生命 状态和生命活动的性格、情感以及气质、风度”⑴。
芥川笔下气韵,亦多由其人生状态所凝汇。
芥川出生8个月后,其母精神失常,及其10岁,母亲撒手人寰。
母亲的发疯与早亡给芥川的人生带来莫大的丧失感,这于其作品中反复呈现的母爱主题与随笔日记中淡 然零落的笔调中可窥一角。
母亲病后,芥川被送至舅父家为养子。
舅父家位于本所区小泉町十五番地,隅 田川流淌于其间,回向院、《忠臣藏》舞台等古建筑坐落于附近,地理环境颇具传统气息;舅父膝下无子,同 住之人皆好风雅重守旧;再加之芥川自幼体质羸弱,易胆怯又颇敏感,如此一来,其“落寞孤独”便渐次显露。
浅析《竹林中》的多重叙事手法
51
z 。 4 年 4 期 总 第 s 期 l 妻 擎
一
、Hale Waihona Puke 词. 真 砂 的 叙 述 来 自寺 庙 中 的忏 悔 . 而金泽 武弘则 已 经死亡 . 所 谓 巫 婆 的 通 灵 之 说 更是 无从 考 证 三 人 说 话 的情 境 是 相 互 封 闭 、 不沟通 的. 或 者 说 是 自足 而 独 立 的 。 每个 人 的话 都 构 成 封 闭 的 圆满 . 但 这 种 圆满 是 封闭 的, 不 接 受 相 互 质 疑 的 。第 三 , 樵夫 、 云游僧 、 捕 役、 武 士 的岳 母 四人 只 为 辅 证 , 不能帮助找出真凶。 因 此. 结合七个叙述 。 我 们 只能 判 断 三 人 能 够 自圆 其 说 , 但 不 能 辨 别 这些 话 的 真伪 。 这样 。 小 说 的核 心 部 分 , 强 盗 与 武 士 夫 妇对 案情 的述 说 也 变 得 充 满 不 确 定 二、 叙 事 的不 确 定 性 这 七 种 叙述 构成 了扑 朔 迷 离 的 整 个 事 件 真 相 . 既 像一首七声部的合唱 . 又 像 一 幅 七 人参 与创 作 的立 体 画 七 个 声 部 的 歌虽 然 复 杂 难 懂 . 但 是 七 个 人 作 的立 体画 . 其 中风 格 反 而 比单 一 作 者 的 画 作 更 生 动 、 更 有 特色 . 更立体却更不稳定。 《 竹 林 中》 构 思 巧妙 , 形 式 新颖 、 别致 , 令 人 耳 目一 新 “ 一 般 小 说 用 第 一 人称 或第 三人 称 叙 述 故 事 。 叙 述 时或顺叙 、 或 倒 叙 或 插 叙 但 是 芥 川在 《 竹 林 中》 采 取 的叙事方式 . 与 传 统 的 迥 然 不 同 他让 七个 人 从 不 同 角度讲同一个故事。 七个人 中, 四个 是证 人 , 三个 是 当 事者。 他 们 的 叙述 既相 互 补 充 . 又 相互 矛 盾 , 构 成 一个 纷繁 、 复 杂 的世 界 。这 种 多 层 次 、 多角度的叙事方式 , 颇 似美 国意识 流 大师 福克 纳 的代 表作 《 喧 哗 与 骚 动》 。” [ 1 1 因此 , 郑克 鲁 在 《 2 0世 纪 外 国 文学 史 》 中 盛赞 《 竹 林 中》 是一本“ 写 了七 遍 的 奇 书 ” 。 叙 事 的 不 确 定 性 是 现 代 小 说 家 对 小 说 艺 术 的一 种 自觉 追 求 . 芥 川 龙 之 介 也 不 例 外 芥 川 在 小说 中有 不 少 表 现 叙 事 不 确 定 的作 品 , 如《 秋 山图 》 、 《 水 虎》 等。 而《 竹 林 中》 显 然 将 这 种不 确定 叙 事 发 挥 到 极 致 , 并 使 之 成 为 这 篇 小 说 最 突 出 的 艺术 特 点 一 方 面 这 种 不确 定 的叙 事 能 够 通 过 读 者 的 反 复 回味 延 长 审 美 时 间 . 让 人觉得意味深长 : 另 一 方 面 这 种 不 确 定 性也 常 常 能使 我 们 发 掘 出 更 多 丰 富 而 深 刻 的蕴 藉 三 对 人性 的怀 疑 和 嘲 讽 为什 么芥川要在《 竹 林 中》 采 用 多 重 叙 事 的艺 术 手法呢?分析多襄丸 、 真砂 、 金 泽 武 弘 的动 机 后 , 我们 可 以窥 见 一 斑 支 配 他们 这 么做 的根 源 是 一 致 的 . 即 人 性 中 的某 种 阴 暗 这 种 阴 暗可 以理 解 为 类 似 于 利 己 主 义 的 私 欲 .也 可 以 说 是 那种 不 敢 直 面 自身 的虚 伪 。 正 因 为 这 种 利 己 的私 欲 .他 们 不 择 手 段 地 为 自己 粉 饰. 以种 种 谎 言 来 掩 盖 真 相 , 用 自己 的 叙 述 来 解 构 他 人 的叙 述 . 以 求 确 立 自己 的 正 面 形 象 . 满 足 某 种 不 可 告 人 的 目的 正 是 人性 中 的这 种 阴暗 遮 蔽 了命 案 的 真 相, 构成 了《 竹 林 中》 的重 重 迷 雾 。芥 川 真 想 表 现 的 不 是 扑 朔 迷 离 的故 事 情 节 . 而 是 他 作 品 的 一 贯 主 题— — 人 性 的 阴暗 及 其 不 可 信 任 性 芥 川 从 人 性 的角 度 为 我 们 打 开 了另 一 扇 窗 .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寻。
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
从《戏作三昧》看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至上主义态度和多样化的作品风格而闻名。
本文以他的代表作《戏作三昧》为切入点,探讨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态度和观念。
在我们分析了芥川龙之介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对真实与虚构边界的模糊态度、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追求、对艺术价值的探讨以及对艺术创新的尝试。
在我们探讨了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他艺术至上主义精神的探讨和传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芥川龙之介的艺术理念和其对文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艺术至上主义, 现实生活, 真实与虚构, 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价值, 艺术创新, 当代文学影响, 文学史地位, 传承艺术精神.1. 引言1.1 《戏作三昧》的背景介绍《戏作三昧》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922年。
这部作品以戏剧形式展现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荒诞的虚构世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这个作品中,芥川龙之介运用了许多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通过《戏作三昧》,我们可以看到芥川龙之介对现实与虚构、真实与虚幻的边界模糊态度,以及他对于艺术表现形式、价值和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也为后来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深入探讨《戏作三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以及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2 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在《戏作三昧》中,芥川龙之介展现了对艺术的一种至上主义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热爱和追求。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心灵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类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在《戏作三昧》中,他通过各种形式和技巧来呈现出自己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不断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追求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芥右整理文
芥右整理文
摘要:
1.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简介
2.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
3.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4.芥川龙之介对后世的影响
5.总结
正文:
芥川龙之介,原名藤野严九郎,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
他生于1892 年,逝于1927 年。
在他的短暂生涯中,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成为了日本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上。
他的作品以形式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深刻著称。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求索。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日本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有《羅生門》、《蜘蛛的线》、《地狱变》、《河童》等。
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例如,《罗生门》通过一个故事框架,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蜘蛛的线》则通过对一位母亲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与束缚;《地狱变》和《河童》则以其独特的幻想世界,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好奇。
芥川龙之介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的创作方法和文学理念对后来的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后来的日本作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了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精神。
同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从芥川龙之介作品看其他独特艺术风格
从芥川龙之介作品看其独特艺术风格芥川龙之介1882年3月出生于东京,本姓新原。
生母于生下他八个月后猝然精神失常,后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为养子,改姓芥川。
芥川家是延续十几代的武士家族,舅父喜欢南画和俳句。
其居住地是江户时代文人墨客的汇聚地,芥川自幼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芥川天资聪颖,少年时期熟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大学时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参加了“新思潮”文学组织。
后在夏目漱石的指导下,取得了文坛上的名声。
1919年,芥川加入“每日新闻”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以芥川为首的“新思潮派”开始每况愈下。
当时芥川体弱多病,神经衰弱等多种病症接踵而至;另外姐姐家庭的变化,使得家中经济负担加重;担心母亲精神病会遗传给自己,又使得他精神负担很重。
在多重压力下,1927年7月,年仅35岁的他在家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
他是一名多产的作家,被称为文坛“鬼才”。
其一生创作时间仅仅13年,却问世了短篇小说148篇,小品55篇,随笔66篇,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诗歌等。
《傻子的一生》是其遗作之一,有人称之为随想集,也有人称之为近似自传集。
该作品中诸多地方映射的是芥川本人的一生。
本文仅从以下几点探析其晚期文学作品的几点特征。
一、篇幅短小精悍,却极具韵味《傻子的一生》这部作品中,内容共分成51部分,因为每部分都使用了极其简练的措辞,多由一两个小段落构成,甚至其中有几部分仅仅由一两句话构成。
例如第16部分全文是:“他枕着散发玫瑰叶香的怀疑主义,读着阿纳托尔•法朗士的书。
可是,他没有注意到枕中还有半人半马神。
”第29部分全文是:“那是一把铁制酒壶。
这只细纹酒壶使他懂得了…造型‟的美。
”如此寥寥数语就结束一部分,因此难以称之为章节,此处姑且称之为片段。
短短几句话,似乎是轻描淡写,却又意味深长。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如此短小精悍的篇章结构,除了俳句之外恐怕实不多见。
尽管笔墨不多,却处处彰显出芥川龙之介文采的高超之处。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尾生的信》描绘了一段离奇的爱情故事。
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尾生的眼睛,揭示了人类的欲望与虚荣,同时也探讨了生死与爱情的复杂关系。
尾生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内心矛盾的复杂人物,他的爱情与欲望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情节发展中充满了悬念与反转,让读者难以预测结局。
艺术手法上,芥川龙之介运用了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
通过阅读这篇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思考人性与情感的真实意义。
《尾生的信》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让人思考人类的欲望与虚荣的本质,以及生死与爱情的无常。
【关键词】引言: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作者背景、作品简介正文:主题、意义、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艺术手法、读后感结论:作品评价、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了解作者背景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日本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深受欧洲文学影响,作品风格独特,充满黑暗和荒诞。
芥川龙之介擅长描写人性的扭曲和矛盾,以及人类内心的黑暗面。
芥川龙之介曾经在日本文学界引起过一场轰动,因为他的作品挑战了当时的文学规范和道德观念。
他的作品《羅生門》、《竹取物語》等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芥川龙之介一生饱受抑郁症的困扰,最终在年仅35岁时自杀身亡。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与死、疯狂与理智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深层心理的探索。
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文学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折射人类本性的镜子。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内心世界的扭曲和矛盾,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1.2 作品简介《尾生的信》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于1910年发表。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尾生和尚在一封神秘的信件中发现了自己的罪行和内心的痛苦。
这封信让他陷入了愧疚和绝望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人性的探讨而著称,被认为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
格是怎样的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
风格是怎样的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据说在他短短的生涯中,就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文章。
那么芥川龙之介作品风格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芥川龙之介
通过人物解读,我们了解到芥川龙之介作品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题风格,首先芥川龙之介的作平品大多数是以短篇小说为主,并且他的小说也是从历史题材这一方面开始着手的,然后才转向于明治文明开化题材。
在他后期的时候则转向于写现实题材。
第二:怀疑主义,因为芥川龙之介本身就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就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
并且还在小说中,呈现了他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从而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第三,宗教题材,在芥川龙之介众多的作品之中,关于基督教题材可以说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是有一定的基督教文化情结的。
第四,利己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他都在作品中展露了他对利己主义的披露,以及揭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
芥川龙之介创作风格的转变及原因
芥川龙之介创作风格的转变及原因孙延永【摘要】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都有重要影响.他在短暂的35年人生中,创作了140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前期创作在古典文学中寻找素材,追求完美的故事情节,过于强调小说的结构;后期创作受日本文学界私小说思潮及好友萩原朔太郎的创作风格的影响,加之认识到了前期作品中缺乏诗意精神的不足,转而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出能够带给人们诗意感受,具有广义上的抒情诗般的小说,颠覆了前期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开创了日本小说的新领域.【期刊名称】《日本问题研究》【年(卷),期】2015(029)006【总页数】6页(P75-80)【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创作风格;转变;故事性;诗意精神【作者】孙延永【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芥川龙之介在大正五年(1916年)到昭和二年(1927年)短短的十几年间,撰写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
芥川认为生活与艺术是相反的,并且认为理想的状态是生活和艺术相脱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创作。
与日本其他作家相比,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更加生动有趣。
芥川晚年肯定直贺直哉主张,即没有故事情节的心境小说,例如《海市蜃楼》,完全否定了自己前期追求故事性的文学理念。
芥川文学从题材上看,分为历史和现实两种题材。
他初期的文学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通过历史典故以及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心情,列举社会问题加以批判,展现当代人的烦恼。
芥川晚期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愉快的场景变少,悲伤的画面增多,与作者自己的人生观和社会环境联在了一起。
从芥川文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前期历史题材和后期现实题材之间,素材自不用说,创作风格也发生彻底的转变。
从先行研究来看,山敷和男在《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论》中,分为(1)艺术完成论,(2)技巧论,(3)形式和内容,(4)艺术活动意识说,(5)粗细和纯粹等五个部分[1],论述了芥川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介绍了迄今为止的芥川文学论。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风格纤细华丽,在创作中注重技巧,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之一,关于罗生门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日本方面的研究中有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罗生门》与教学相结合。
有分析作品中仆人的心理变化来展现人为了生存,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可以轻易的行恶这一主题的,有从作品的构思及布局出发来深入分析文本的叙事方式的,有结合作者的人生体验及背景来分析人如何由善转变为恶,以及作品反映的是作者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的。
有探讨作品的结局的。
本文尝试对罗生门中的景物描写以及小说的结尾进行分析,探讨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小说的结尾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一、《罗生门》中的景物描写分析《罗生门》中的环境描写也极具特点,作者运用不同的色调,描写不同的事物使小说的画面更加的鲜明,小说中关于“雨”的描写也贯穿全篇,使读者产生压抑之感。
(一)《罗生门》中对“罗生门”的描写“薄暮时分,罗生门下。
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①首先是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点罗生门的描写,“只有一只蟋蟀伏在红漆斑驳的粗圆的桂木门柱上。
”蟋蟀往往给人一种凄凉之感,“乐得狐狸来栖,盗贼人住。
”狐狸和盗贼多有狡猾奸诈之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
”“尤其门上方的天空回光返照之时,乌鸦浑如播撒的芝麻历历在目。
”乌鸦是凄凉衰败之兆,“蟋蟀”“狐狸”“死尸”“昏鸦”给人的整体感觉都是暗色调的,在景物描写上不同的色调总是给人不同的感觉,暗色调则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
这些事物聚集在一起,给人一种恐惧之感。
小说的时间是黄昏时分,下着大雨,再加上荒凉衰败的罗生门,这样一幅黑暗的,压抑的,阴森的画面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②当时的京城已经混乱到如此地步,其他的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而罗生门的存在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又像是一个充满着“丑恶的窝”。
就这样仆人进入了阴森,恐怖的罗生门。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精妙的多角度叙事方式而闻名。
通过多视角的揭示和交错,芥川龙之介成功地展现了人性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多角度叙事的定义、揭示角色内心世界、深化故事的复杂性等角度来探讨《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首先,多角度叙事是指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来叙述故事事件发展的一种叙事方式。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式,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故事中的事件。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物的不同视角:妻子、丈夫和偷窃犯。
每个人物的叙述都呈现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件。
比如,妻子的叙述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丈夫的叙述展现了他的冷漠和自私,而偷窃犯的叙述则突显了他的愤世嫉俗。
通过这些不同的视角,读者可以逐渐拼凑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故事。
其次,多角度叙事在《罗生门》中还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妻子在面对丈夫的死亡和自己的生存选择时,表现出了对婚姻的绝望和对社会道德的质疑。
丈夫则通过自私的行为来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偷窃犯则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些不同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反思,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此外,多角度叙事也为故事增添了复杂性和悬疑感。
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版本的叙述,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设置了故事的起伏和矛盾,使读者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猜测。
比如,在妻子的叙述中,她描述了一个神秘人的出现,但在丈夫的叙述中,却没有提到该人物。
这种矛盾和悬疑感让读者陷入对真相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解读。
在小说的结尾,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正是多角度叙事的巧妙之处。
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多角度叙事的方式,以其精妙的艺术巧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
解读芥川龙之介《尾生的信》【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作家,其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尾生的信》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尾生形象的描写和性格解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哲学思考。
文章分析了尾生信中的哲学思考,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尾生的信》也深深影响了读者的思考。
总结指出,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一部传世之作,引发人们对人性、存在和命运的深思。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尾生的信》的内涵,从中获得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尾生的信, 文学风格, 形象描写, 性格解读, 哲学思考, 意义, 启示, 影响, 思考影响, 总结.1. 引言1.1 介绍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日本著名小说家,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和深刻的内心矛盾,以及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芥川龙之介在文学界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之父”,被视为日本文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芥川的文学才华在他的短暂一生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羅生門》、《鼻》、《沉潜》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他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了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同时又带有深沉的悲剧色彩。
他擅长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将人物的情感与道德困境相结合,展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人性。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深入探讨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也体味到他对人性的真挚关怀与无奈感慨。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和传播,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尾生的信》简介《尾生的信》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出版于1918年。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者尾生写信向他的儿子,探讨了生死、存在、孤独、悲哀等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
风格是怎样的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据说在他短短的生涯中,就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文章。
那么芥川龙之介作品风格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芥川龙之介
通过人物解读,我们了解到芥川龙之介作品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题风格,首先芥川龙之介的作平品大多数是以短篇小说为主,并且他的小说也是从历史题材这一方面开始着手的,然后才转向于明治文明开化题材。
在他后期的时候则转向于写现实题材。
第二:怀疑主义,因为芥川龙之介本身就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就渗透着他的怀疑主义态度。
并且还在小说中,呈现了他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从而体现了他的怀疑主义的倾向。
第三,宗教题材,在芥川龙之介众多的作品之中,关于基督教题材可以说是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是有一定的基督教文化情结的。
第四,利己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他都在作品中展露了他对利己主义的披露,以及揭露利己主义是现实丑感的发源,也是人性丑恶的体现。
第五,死亡意识。
我们知道,死亡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小就目睹母亲去世的经历,激发了他对人对己的悲剧处境的一个认识,并且还将这一认识通过小说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芥川龙之介是怎么死的
在1927年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之年。
在同年的7月24日这一天,将艺术看作是一切的芥川龙之介去世了,也就是这样,日本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那么芥川龙之介又是怎么死的呢?
芥川龙之介
通过对于人物的解读,我们知道,著名人物芥川龙之介是应为服用安眠药而自杀身亡。
关于他的死,可以说是文学的一场悲剧,也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世界观的必然归结。
曾在他亲笔写的遗书中这样提到:对于自己的将来,总觉得很是不安。
那么到底是那些原因使他这样不安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呢?
通过相关资料的考察,部分学者给予了这样的答案。
第一点就是他的性格所导致的,他原本就出生于一个牛奶工人的家庭,亲生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精神失常,直到他十岁的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又跟母亲的亲妹妹结婚,还废除了他的长子继承权力,销了他的户籍。
就这样,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母爱,在加上复杂的家庭关系,无疑给他带来了心灵是哪个的阴影。
这样一来,对他日后的形成孤僻,敏感抑郁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点就是他的厌世的人生观。
因为,他从小就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苦恼,童年生活也是比较压抑,并且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这样的
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厌世的人生观。
综上两点就足以说明使他自杀的原因了。
芥川龙之介评价
作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之一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人物,他在短暂的生涯中,创作了将近有150篇短篇小说,不仅题材新颖,内容多样,还为他创作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评价又有那些呢?
芥川龙之介
记得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曾经就评论过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当时是这样说的:从他的文学中,可以看作是大正时期小市民知识阶级层的良心、感觉、神经等经过提纯而获得的结晶。
可一会所他的创作是他的学识与才华的一个化身。
后来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还曾指出,他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
当然对于芥川龙之介的评价并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芥川龙之介的部分典籍,同样有着不同声音的评价。
高木卓就曾这样评价过:虽然说从古典中屈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芥川的作品来看,他的小说多是以历史小说为主,并且基本上全部仰赖于以《今昔物语》为主的众多古典题材。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芥川缺少一些创意和想象力,并且在文章结构上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但是对于这样的观点,也有人提出了异议。
吉田精一就曾反对过说:不应该把芥川只当是一位改写的作家,其中有的东西如果不是被芥川
发现,并告之于众,否则就会被埋在地底。
并且还高度赞扬了芥川的这种发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