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与介词连词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
古汉语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及区别吴莎【摘要】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
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以”;古汉语;介词用法;连词用法【作者】吴莎【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以”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却十分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力强,用法繁复,尤其是作介词或连词用的时候,在一些用例上很容易混淆。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而是经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词结构,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介词“以”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这与白话的“拿”和“用”相当。
这是介词“以”最基本的用法。
例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醒来,用戈驱逐子犯。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搅沸。
(《荀子•议兵》)——以桀去诈骗尧,就好像用蛋去碰石头,用手指去搅动开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用公平正直汇报怨恨,用恩惠报答恩惠。
儒以文乱发,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五蠹》)——文人用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用暴力触犯律例。
前两例中,“以”的宾语“戈”和“卵、指”都是具体名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后两个例子中的宾语“直、德”与“文、武”都是抽象名词,为抽象事物。
但不论“以”所带的宾语是具体事物或是抽象事物,“以”字介宾结构在这里都叫做工具状语或工具补语。
吕叔湘和郭锡良在谈到“以”字的介词用法时都认为,“以”字作介词用,最普通的涵义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虚词你光记意思不行,比如“且”这个词,你 可以翻译成“并且”,但是“并且”可以表并列也可以表递进,你光记翻 译还是会错;再比如“与”这个词,你可以翻译成“和”“跟”“同”, 但“和”“跟”“同”也是有很多种用法。比如“教室里只有我和(and)你” 这里的“和”是表并列的连词;“我和(with)你出去玩”这里的“和”是 表示偕同的介词。
●1.连词表关系,介词表意思; ●2.连词前后有词/词组/句子,介词前头可以没有词/ 词组/句子; ●3.连词前后可以是各种词性,介词后面必须接名词 或名词性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介词“以”和连词“以”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介词这个“介”字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是 “介于二者之间”,但这样理解的话就和 连词区分不开了。所以介词我们最好换一 种说法,叫“前置词”。
● 连词是连接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把前面的东西和后面的东西连起来, 表二者的关系。因为它表的是关系,所以不要记意义,要记用法。
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及用法整理
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及用法整理介词和连词在英语中都属于词类的一种,它们在句子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尽管它们的用法有时候会相似,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对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及用法进行整理并加以说明。
一、介词的定义和用法介词(preposition)是一类用于连接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词类。
它通常位于名词短语之前,用来表示方向、位置、时间、方式等含义。
1. 表示方向或位置:-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这本书在桌子上。
)- She walked through the door.(她穿过了门。
)2. 表示时间:- I will see you in the morning.(早上我会见到你。
)- The movie starts at seven o'clock.(电影七点开始。
)3. 表示方式:- He does his work with passion.(他工作充满激情。
)- She sang the song in a sweet voice.(她以甜美的声音唱了这首歌。
)4. 表示原因和目的:- They went to the park for a walk.(他们去公园散步。
)- She studies hard for good grades.(为了好成绩,她努力学习。
)二、连词的定义和用法连词(conjunction)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类。
它用来连接句子或句子中的成分,使句子关系更加密切、连贯、完整。
1. 表示并列关系:- I like pizza and she likes spaghetti.(我喜欢比萨,她喜欢意大利面。
)- He is tall but his brother is short.(他很高,但他的兄弟很矮。
)2. 表示选择关系:- Do you want tea or coffee?(你想要茶还是咖啡?)- You can either go with us or stay at home.(你要么跟我们一起去,要么待在家里。
以的用法
四、通假
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五、固定组合
以为
1.认为,把.把……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
有以、无以
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介词,相当于“把、拿”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可译为“凭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相当于“从、由”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介词,译为“按照”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 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三、用作连词
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文言词“以”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
认为,以为 皆以臣美于徐公
使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率领 宫之奇以其族行
二、用作介词
“以”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短 语,用作状语或补语,表示与动 作行为有关的种种关系。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
高考常考虚词“以”的用法归纳作者:湖南省南县方谷学校高中部邱伟时间:2008-6-4 16:13:11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1380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高且用法复杂,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
从高考和平常的练习来看,学生对“以”字用法模糊容易混淆,为此我主要从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上对其探析,以期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触类旁通,更好地掌握这一虚词。
一、作介词的几种情形1、“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2、“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3、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4、“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作动词的几种情形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是主谓式短语,“媪”作主语,“为长安君计短也” 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例:自以为关中之固。
(与今义同,以为、认为)三、作连词的几种情形,“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用1、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例:猥以微贱。
介词连词的概念
介词连词的概念介词和连词是语法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而连词则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
一、介词的概念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
它通常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或代词的意义。
介词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
常见的介词有"在、于、向、从、到、为、对、关于、因为、由于"等。
介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表示时间关系:例如"在、自、从、到、至、以、以后、以前"等。
例如:"在早上"、"自从去年"、"从明天开始"、"到今年为止"等。
2. 表示地点关系:例如"在、向、从、到、离、往、过、上、下、内、外"等。
例如:"在教室里"、"向前走"、"从家里出发"、"到北京"等。
3. 表示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关系:例如"以、为、对、关于、因为、由于、比、和、与"等。
例如:"以书面形式"、"为了学习"、"对这个问题"、"关于这个话题"、"因为下雨"、"由于工作忙"、"比他高"、"和他一起"、"与他合作"等。
二、连词的概念连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连词可以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可以连接主从复合句中的主句和从句。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因为、所以、然而、而且、既然、只要、如果"等。
连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例如"和、或、但"等。
以、与介词连词区别
介词:“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 其他成分;“与”出现在句子开头。
•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 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 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 介词 以+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连词 • 以+短语或分句(主谓)、动词、形容词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 余年。 2、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 陋也。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连词 2、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 连词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连词 4、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 介词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介词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连词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连词 介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 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 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 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 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7、执其手而与之谋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与风水相吞吐。 连词:并列关系,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 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
2020高考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和“与”的用法以一、 '以'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例:虽董之以严刑。
(表手段、工具,用)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例:农人告余以春及。
(“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9、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10、“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二、 '以'用作动词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例:成以其小,劣之。
以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以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以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在汉语中,虚词“以”的用法非常广泛,它可以作为介词、连词、副词等词性出现,具有多种含义和用途。
1. 介词“以”的用法:
- 表示手段或条件:以书为友,以钱换物。
- 表示根据或据称:以经验判断,以他的话为准。
2. 介词“以”的意义例子:
- 以老师的身份,我要对学生负责。
- 我以前的工作经验让我更有信心。
3. 连词“以”的用法:
- 表示目的或方式:以便,以致,以至于。
- 表示条件或前提:以(是)…为条件,以致于。
- 表示比较或对照:以…而论,以…为例。
4. 连词“以”的意义例子:
- 我们要努力学习,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 他工作过度以致身体垮了下来。
5. 副词“以”的用法:
- 表示程度或范围:大为,极为,多长,长久不变等。
6. 副词“以”的意义例子:
- 我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他尚未到达。
总而言之,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非常灵活多样,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其具体含义。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用法和例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方法归纳: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 看它后面的成分:
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词
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分句
连词
“以”巩固练习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2.洎牧以馋诛。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2.连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主谓 结构。
第二组: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8.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 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就职。
相如闻,不肯与会。 欲呼张良与俱去。
这是省略句,“与”连接的不是“会”,而是省略了的 “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 析。
“与”“以”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 语。 名词或代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
1句连词。“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 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
2句介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争” 的状语。
3句介词。“吾与之”不能互换,从上文看, 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且前后可以拆分, 在“与之”前可加“必”,所以句中“与之” 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状语。
再看一组: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未得与项羽相见。 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8.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9.执其手而与之谋
1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1.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 (介词) (连词) (连词) (介词) (介词) (连词)
以和与 是介词还是连词
以和与是介词还是连词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1)、“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
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2)、“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但用法却不同。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一、连词文言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文言文里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而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2、“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现代汉语 介词、连词
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引入行为动作关涉的对象 太子怒,入,为王泣。(《史记·大宛列传》)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阍人为君在,弗内也。(《礼记·檀弓》)
人而无知,与木何异?(范缜《神灭论》)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3、则
《说文》:“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 货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法则,假借为语词。”
戴侗:“刀、贝,古之货币也,轻重有则,故 取义焉,因之为法则、典则。”
“则”古音精母职部,“即”古音精母质部,二字音近。 表两件事情时间上相承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动词,用
工具、材 料等实物
抽象的 条件
资格 身份 地位
原
因
3、为(wèi)
爲 说文曰:母猴也,误。
会意字,手牵象,表示劳动
“为”的本义是“劳作、从事、做”,动词。后虚化为介词。
读第四声。
表示发现,有“原来已经”的意思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
传·僖公三十三年》)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表让步关系,有“虽然”、“倒是”的含义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shan》)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之
介词说 马建忠、黎锦熙、王 力
引入行为动作所依据的抽象条件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荀子·非相》)
虚词 以 介词连词区别
文言虚词“以”解释为“因为”时如何判别其词性是介词还是连词首先,我们要明确现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的意义,介词跟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而连词则起连接作用。
我们看下面的例句: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因为《廉颇蔺相如列传》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你看看这两个例句就可以看出哪个是介词哪个是连词了。
例1的中心动词时“欺”,句子的翻译是:赵王哪里能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呢?这个句子的整体意义是强调“不敢欺骗秦国”,中心动词是“欺骗”,“以”与“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欺”的状语,这个“以”译成“因为”,是介词。
例2是两个句子,,一是公子贤,多客,一是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全句的翻译是:诸侯因为公子贤能,有很多门客,(所以)对魏国不敢动用武力发动战争。
这里的“以”(因为)是连接两个句子的,表达的是说明诸侯不敢动用武力的原因,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我们再看两个句子:3.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的“以”翻译成“因为”,但它是中心动词“死者”前面的修饰成分(原因),不起“连接”作用,是介词。
例4的“以”翻译成“因为”,它不是与“两人”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在”的修饰成分,而是“连接”“不敢加兵于赵”和“两人在”这两个句子,表明因果关系的,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其实,文言虚词理解的关键是语言环境,句子的上下文。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与连词区别区分方法
介词与连词区别,区分方法1.“和、跟、同、与”,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而且属兼类词,所以很难区别。
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连词)[2]弟弟跟妹妹借书。
(介词)区别的方法有三点(1)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而介词前后成分则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
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妹妹跟弟弟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妹妹跟弟弟借书。
(2)如果谓语部分有“都”、“全”、“一起”等词语,则前面的“和、跟、同、与”必是连词,例如“弟弟跟妹妹都借书”,其中“跟”即为连词。
(3)如果是介词,它前面可以加上某些副词状语,而连词之前则不行。
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弟弟老跟妹妹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弟弟老跟妹妹借书。
[注意]:“和、跟、同、与”有的分工:“和”常作连词,”、“同”常作介词,“跟”口语中使用,“与”书面语中使用。
例如:[1]我国同美国和日本等国情不同。
[2]你别跟我来这一套。
[3]酒与文学(文章标题)介词与连词的区别:和、跟、与、同(1)连词所连前后项平等并列关系,共作同一成分,位置互换而意义不变,介词则否;(2)介词前可出现修饰语(状语),连词则否;(3)介词之前成分可省略,连词则否;(4)连词所连后项之后可有“都、也、全”等,介词则否大多数情况下,连词与介词是很好区别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二者的语法特征:连词起连接作用,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词性肯定是相同的,如“跑和跳”“你或者我”;介词是介绍作用,在句子成分中,在动词谓语之前,则充当状语,之后则充当补语。
现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1、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
2、我很高兴和妈妈到超高买东西。
第1句中的“和”应该是“连词”。
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
虚词“以”的用法解惑作者:王俊侠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54期【摘要】“以”作为重要文言虚词,在介词还是连词,修饰关系还是承接关系,“因为”还是“凭借”这三个方面特别容易混淆,本文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有效地区别他们。
【关键词】以易混用法区别高考常考十八个文言虚词中,“以”的用法比较多,地位也比较重要。
因此弄懂它就非常有必要。
一、介词与连词的区分(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鸿门宴》我们来看这个句子,会发现“以”可以理解成连词,连词相当于“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表达某种关系。
但是好像也可以理解成介词,因为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发生省略的现象,那么就可以理解成“樊哙侧其盾以(之)撞”。
到底哪个是对的呢?我觉得连词的理解是对的。
因为如果作介词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所带的宾语本来是“盾”,“盾”在“以”的前面已经出现过,现在又重复出现,这就使得整个句子累赘拖沓,不符合文言文简洁的特点。
而下面的句子中的“以”就是典型的介词。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
”宾语补出后,不显的拖沓,不补出来反而有成分残缺之感。
二、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的区分(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这个句子经常可以见到,但是答案很不统一,有的说是修饰关系,有的说是承接关系。
这个句子的翻译人教版的教学用书上是这样的: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这个处理方式是把“以”按照相当于文言虚词“而”用法处理的。
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可以取得共识的。
就是说,无论是承接关系,还是修饰关系,都认可它与“而”的用法的相同性。
承接是前后的动作行为在时间、空间、程序或逻辑上有先后关系,修饰是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中华书局出版《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在讲到连词“而”字的作用时,王力指出,“而”有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的作用。
以作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引出凭借依据
用、拿、凭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后面跟着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引出涉及对象
把、与
今以钟磬置水中
引出间处所
在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引出原因
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引出界限范围
往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词性
类别
解释
举例
语法位置
连
词
表示并列递进
而、又、而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后面跟着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
表示承接关系
而、从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表示目的关系
用来、以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表示修饰关系
地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表示因果关系
因
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果
因而、以致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
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根据句意,几个“与”都翻译成“和”“同”,但用法却不同。
“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这里的“与”用作连词。
“吾与之”却不能前后互换,因为从上下文看,是说“吾”要采取的做法,而不是大家;且前后可以拆分,在“与之”前加“必”,成为“吾必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所以句中“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知”的状语,“与”用作介词。
3、4两句“与之”“与其妾”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作“争”“讪”的状语,这里的“与”都作介词,因为前面的成分可以省略,所以第4句“与”出现在了句子开头,而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则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
总之,“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
再看几个句中加点词语: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7.执其手而与之谋
8.君安与项伯有故?
9.与风水相吞吐。
第5、6两句中,“他盗之出入”和“非常”“稻”和“脂”能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二者之间不能加入其它成分,“与”均为连词。
第7、8句“与”前有“执其手而”“安”,为介词。
第9句“与”出现在句子开头,没有其他与之并列的成分,“与”用作介词。
另外,“与”作介词时,后面必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之”“项伯”“风水”无一例外。
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代词或名词已经省略的情况除外。
例如:
10.相如闻,不肯与会。
这是省略句,和“与”连接的不是后面的“会”,而是省略了的“之”,即廉颇,所以判断时省略句要补充成分再辨析。
“以”同理。
我们要明确现代汉语的“介词”和“连词”的意义,介词跟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而连词则起连接作用。
我们看下面的例句: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因为《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信陵君窃符救赵》)
你看看这两个例句就可以看出哪个是介词哪个是连词了。
例1的中心动词时“欺”,句子的翻译是:赵王哪里能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呢?这个句子的整体意义是强调“不敢欺骗秦国”,中心动词是“欺骗”,“以”与“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欺”的状语,这个“以”译成“因为”,是介词。
例2是两个句子,,一是公子贤,多客,一是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全句的翻译是:诸侯因为公子贤能,有很多门客,(所以)对魏国不敢动用武力发动战争。
这里的“以”(因为)是连接两个句子的,表达的是说明诸侯不敢动用武力的原因,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我们再看两个句子:
3.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的“以”翻译成“因为”,但它是中心动词“死者”前面的修饰成分(原因),不起“连接”作用,是介词。
例4的“以”翻译成“因为”,它不是与“两人”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在”的修饰成分,而是“连接”“不敢加兵于赵”和“两人在”这两个句子,表明因果关系的,所以,这个“以”是连词。
其实,文言虚词理解的关键是语言环境,句子的上下文。
简单地讲
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注意:承接性
至于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还有一点就是介词后只能带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