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后第一次城市扩建跟新住宅区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绿地区通过南部与街道横置的行列 而显得更加宽阔。住宅区北部边缘建有 高层住宅。
作为城市扩建的第一批新住宅区
不莱梅的田园城市瓦尔
1955-1959年作为第一个市内绿地上不莱梅大型 住宅区,新瓦尔紧邻东部建成住宅区的设计者恩 斯特.迈称这一住宅区为“瓦尔旁边的绿色城市”, 因为他设想在绿地上建房。这与20世纪20年代末 他在法兰克福的做法完全相同,当时他和莱贝雷 希特.米格几乎只是在较低的住宅旁设计了私人花 园,而在这里他完全放弃了私人绿地,不仅是平 整的行列住宅拥有自己的花园,不同的高层“出 租住房”也建在类似公园的美丽地区。
作为城市扩建的第一批新住宅区
50年代末规模较小的城市扩建作为封闭的整齐划一的城郊 住宅区的先行措施被首先采用,以便满足迫切的住房需求。这 些地区的建设方案既不注重整齐行列式的现代周边式建筑方式, 也没有意识地追求田园城市的活泼风格。
初始阶段绝大多数住房为略带倾斜平顶的一至四层建筑, 后来则完全建成了平顶,公共设施的配备大多仅停留在希望中, 因为住房建设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特维戈住宅区的建筑方式, 通过斜置的行列及横列住宅构 建内院。
作为城市扩建的第一批新住宅区
带西部沙龙高层住房的 红色之路住宅区的周边 式行列式建筑。
这一战后住宅区通过绿化区隔开,向东延 伸与祖芬豪森城区的“老斑点”小区相连。
作为城市扩建的第一批新住宅区
慕尼黑博根豪森
公园住宅区1954-1956年按照弗朗茨.鲁 夫为汉堡公益房建公司及巴伐利亚新家 园信托管理处制定的方案,由众多建筑 师共同建造。在费希特尔山大街和戈特 赫尔夫大街间的22公顷土地上建了一个 主要为真正朝向街道的周边式住宅区, 住宅行列之间还应该有集中的绿地,以 符合“住在公园”的要求,并建有节俭 的环形封闭街道。这一着眼于“有组织 的城市设想”的“公园式住宅设施”共 有约2000套从四层,五层至八层的行列 式住房及十二或十五层的五座T形塔式高 层建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二战后德国第一次城市扩建及新住宅区
“新城市”的住房供应及城市规划
新的更好的城市预言应该在旧的非人性的城市边缘新 规划的住宅区内成为现实,但住房缺乏首先决定了城市扩 建的形式和住房的建筑风格。
现有建设的完善并没有着眼于有一个“城市规划的大 格局”及一个统一的居民区模式。这种住房建设的实用主 义在以后较大住宅区内也被普遍采用。大多是四层的带有 平缓的马鞍形屋顶的建筑,这在立法中也有相应条款。
作为城市扩建的第一批新住宅区
波恩罗伊特
1949-1952年间按照马克斯.陶特方案 在韦努斯山和罗伊特大街之间建成。这 一位于交通线旁的小型住宅区建有不同 的住宅类型,带有平缓的脊状屋顶,行 列式住宅楼从一层到三层不等。
式样简单的住宅楼或建在街道两旁,或 建成与街道垂直的行列,围绕着向外的 私人绿地。住宅区建筑密度很低,与 “适于家庭的邻里关系”相适应。这一 理想模式在有礼貌的波恩人北城的郊区 显得极具农村乡土气息。
迈试图废弃历史上钢筋水泥的城市,而建立开放 的,带有公用绿地的城市,对于绿地城市他于 1955年写道:“既然没有适宜于构建邻里关系的 天然地形,设计者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努力,可 以突出绿地以创造一个适宜于居住的环境……可 通过挖土方案改变地形——即使经济效益很低— —创造公园风景。”样板为瑞典住宅区,赖肖在 他“有机的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也介绍了这一 范例。
“新城市”的住房供应及城市规划
1957年在柏林以“未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建筑展览会为这一“规划 合理,充满生气的城市”起草了一些基本原则:
未来的城市应这样规划,即通过工作场所、住宅和休闲场所的合理布局尽可能地减少城 市的交通。尽可能地将工厂、住宅区和疗养区隔开。 应防止各市区通行过路的载重汽车。 未来城市的居住单元应是一个步行城,距离学校或购物商场至多2公里的路程。 无车辆交通的街区应无噪声、无灰尘、无震动、无废气。 步行区内儿童们应该在安全中成长、学习和玩耍。 各街区之间的市区交通道路旁不应有加减的建筑物。 市中心区的公共交通应广泛地采用浅层地铁或地铁及高架路。 街区间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连接道路应通过住宅建筑用绿地屏蔽起来。
作为“新城市”的城市边缘住宅区
1945年后城市扩建或“新城市”建设第一批产物中有以下一些特征需要提 及: —住宅、社会保障机构、商业设施及工作地点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紧凑和采 用步行联系。 —建筑布局绿化自然并与整体风景协调。 —与过去的城市及以后的“新城市”相比较,建筑及居住密度较低。 —混合多种建筑形式,如高层建筑、低层建筑、楼层式居室及独幢家庭住 房等。 —小学、幼儿园及日用品商店相邻,中间用绿化带隔开。 —步行道与机动车行驶道位于同一平面,并列平行隔开。 —住房,中央建筑及近距离公共交通的停车点间最大步行距离为700-1000 米。距幼儿园及小学则仅为300-500米。
由不同街道空间及穿过行列式 建筑物的绿色内院构成的概貌。
作为城市扩建的第一批新住宅区
斯图加特罗特维戈
住宅区由斯图加特重建中心和市规划 局共同规划,大约25家建筑合作公司 于1948-1959年承建,这些社会福利 住宅解决了战后严重的住房危机,同 样也是行列式建筑直角的排列,块状 的,这样就能产生封闭的外部空间。 根据住宅建设法的标准这些三至五层 带有马鞍脊宽阔屋顶的住宅楼的平面 布置都极为节省。这一至少有18000 居民的住宅区后来又通过高层建筑, 教堂,以及沿着主要街道的七所学校 及商业建筑物得到了完善。
E.迈的田园城市瓦尔的规划, 位于新瓦尔西南部。不莱梅边 缘的“绿色之城”。
作为“新城市”的城市边缘住宅区
作为“新城市”的城市边缘住宅区 大约20世纪50年代末在建造了一系列延伸得很广的住宅区,住房紧 缺状况暂缓一段落后,第一批城市边缘住宅区设计完成,这批住宅 区完全能够被称作是“新城市”,并且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沙原城, 就已经成为了“新城市”。这些新城市中的大多数不仅仅在空间上 有边界,而且在时间上也是完成的住宅区。在将来和任何时间都不 会过时,也就是说处于集体和完整性上永不过时的状态,对历史的 变迁来说没有设计上的开放性。 绝大多数的大住宅区源于理想城市的构思,因此也应该满足城市规 划者和建筑师们美学上的要求。这首先涉及到城建方案,因为建设 还承担着很大的解决住房紧缺的期限压力,因而从外观上看布满这 些住宅区的大多是些“中等产品”,如供出租的带有平缓马鞍脊屋 顶的建筑群等。20世纪60年代则出现了新一带的住宅区,这些住宅 区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建筑风格都着眼于首批“新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