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
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whole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目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血液安全性检测要求 (4)5 血液质量控制要求 (4)前言本标准的第 4 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一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8469 一2001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与GB 18469 一2001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英文名称由“Standards for whole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quality ”修改为“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whole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 ;―调整了标准的框架结构,对血液的要求分为血液安全性检测要求和血液质量控制要求两部分阐述;―增加了去白细胞全血、冰冻红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混合浓缩血小板、辐照血液和速冻的定义;―将血液制剂、成分血、红细胞成分血、单采成分血、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单采粒细胞的定义进行修订;―将GB 1 8469 一2001 中少白细胞血液制剂的名称修订为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增加了去白细胞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要求;―删除全血及成分血标签的相关内容,由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衔接;―增加了300 ml 规格全血和相应成分血的质量要求;―将全血和成分血外观要求中“无黄疽”改为“无色泽异常”;―将全血和成分血外观要求中“储血容器无破损”改为“血袋完好”;―将全血外观要求中导管的长度由“20 cm ”调整至“35 cm " ;―将全血的容量要求的表述方式调整为“不包括保养液的容量”;―删除了全血中K +、Na +、pH 和血细胞比容的质量控制项目;―在全血中增加了“血红蛋白含量”的质量控制项目;―将全血中“血浆血红蛋白”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储存期末溶血率”;―将悬浮红细胞外观要求中“上清呈无色透明”改为“无色泽异常”,并将导管的长度由“20 Cm " 调整至“35 cm " ;―在悬浮红细胞中增加了“血红蛋白含量”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的质量控制项目;―将洗涤红细胞外观要求中“保留注满洗涤红细胞的转移管”的内容改为“保留注满洗涤红细胞或全血经热合的导管”;―将洗涤红细胞中“红细胞回收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血红蛋白含量”; ―删除了洗涤红细胞“白细胞清除率”质量控制项目;―将洗涤红细胞“血浆蛋白清除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上清蛋白质含量”; ―在洗涤红细胞中增加“溶血率”要求;―在洗涤红细胞中增加“无菌试验”要求;―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红细胞回收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血红蛋白含量”; ―删除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残留血小板”和“体外溶血试验”的质量控制项目;―在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中增加了“无菌试验”要求;―将浓缩血小板的pH 由“6 .。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解读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解读输血,作为一项医疗行为,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对血液的采集、制备和贮存等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确保血液的安全和有效。
质量控制,即血站根据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血液实施常规抽检,抽检结果的符合情况是血站进行血液质量回顾性评价的重要客观依据。
而我国现有血液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中,均未对血液质量控制实施的频率、数量和检测结果的可接受度进行明确地要求。
因此,制订行业性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是我国血液标准体系的一部分,是对标准体系的完善。
本行标的编写,首先是作为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配套性标准,是确保国标正确实施的方法指南;其次本标准对各个质量控制项目的检测方法进行规定,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同一个质量控制项目罗列了平行的多种检测方法,各采供血机构可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进行选择,以确保不同采供血机构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对《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具有完善和补充作用。
制定本标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采供血机构开展有效的血液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偏差调查,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现血液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缩短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全国血液质量稳步持续发展。
标准编写项目组收集、参考了国外的相关标准,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质控实验室的实验数据,确定了标准的框架结构、不同种类血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判定指标。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专业术语的解释、抽样方法、检查方法、结果分析和利用。
在抽样方法上,给出了采供血机构实施血液质量控制的频率和每次抽检血液数量,本标准主要参考了欧盟血液质量控制指南、英国血液质量控制指南中对于血液检测频次、检测数量的要求,同时结合各地血站实际情况,规定各种血液成分的抽样方法。
在检查方法上,根据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给出的19种全血及成分血,按照不同的质量检查项目,规定相应的检查方法,同时为便于专业人员查找和节约标准篇幅,所有的检查方法均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列举在标准的最后部分。
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
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是指在进行输血前,收集、处理、保存和输注全血血液成分时需要符合的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以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性。
全血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凝血障碍等病情的重要血液制品。
在收集、加工和保存全血成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其在输注时的安全和有效性。
首先,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的关键是要符合相关的质控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由国家卫生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制定,旨在确保全血成分在收集、处理和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操作,如采血、血液分离、洗涤、保存等步骤都要按照规范进行,确保制备的全血成分符合质控标准。
其次,全血成分的质量要求还包括对血液的检测和筛选。
在收集全血成分的过程中,需要对捐血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和筛选,确保其血液符合安全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相关检测,如传染性疾病标本的检测、血型鉴定等,以确保输注的血液是安全的。
此外,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还包括对血液制品的保存和运输。
在制备好的全血成分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保存和运输,以保证其质量不受损害。
如红细胞需要在4摄氏度的条件下保存,血小板需要在室温下保存,新鲜冷冻血浆需要在-18摄氏度保存等。
同时,在血液输注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输血的设备和环境进行消毒和质量控制,以确保输注的全血成分符合质量要求。
总之,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全血成分的收集、处理、保存和输注等环节都严格控制和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在接受全血成分输注时不会出现感染、过敏、输血反应等不良事件,同时也能够提高输血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因此,医疗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全血成分输血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质量要求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1]
四、机采血小板优点
1.容易达到所规定的治疗剂量
2. 只需1个献血者就够1个治疗剂量,甚至2个治 疗剂量; 3.白细胞混入少,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红细胞混入少,只需 ABO同型输注,不必作 交叉配血试验;
5.所需供者数少,减少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 险性; 6.选用适当的分离管道,血小板可保存5天,便 于急诊时应用; 7.无效输注(难治状态)出现迟,发生率低; 8.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 血效果好); 9.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 有的血细胞分离机所配备的管道上有4只 袋子,儿科病人可根据年龄大小分成2~4袋, 分次输用。
适应症
• • • • • 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 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需要输血患者 心、肾、肝功能不全需要输血患者 小儿和老人需要输血者 妊娠后期并发贫血需要输血者
剂量及用法
• 一位60-70kg体重的成年人,1u悬红可提高 Hb 5g/L 或 Hct 0.015 • 儿童: 增加Hb X g/L 所需的血量(ml) =0.6X×体重(kg) • 婴儿: 每kg体重输红细胞10ml可使Hb升高 约30g/L
禁忌症
• 输注血浆后发生1次以上原因不明的过敏反 应或已知对血浆蛋白过敏的患者 • 血容量正常的重症婴幼儿、年老衰弱的患 者、慢性严重贫血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注意事项
(一)FFP不宜用于补充血容量和营养; (二) FFP不能在室温下自然融化,而要在37 ℃水浴中融化;
(三) 融化后的FFP应尽快输用;
血小板(PLT) (1)非手术科室 PLT>50×109/L,一般不需输注 PLT10-50×109/L,根据临床可以考虑输注 PLT<5×109/L,应立即输PLT防止出血 (2)手术科室 PLT >100×109/L 可以不输 PLT <50×109/L 应考虑输入 PLT 50-100×109/L 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 口渗血决定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的渗血,确定PLT功能低下,输 PLT不受上述限制
结合新版《医疗机构临床用管理办法》解读《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红 细 胞 血 液 种 类
悬浮红细胞
移去上层血浆加入添加剂(35天)
去白细胞红细胞
滤除白细胞( 35天)
洗涤红细胞
生理盐水洗涤3-4次(24小时) 20%甘油 -120℃、 40%甘油-65℃以下 (24小时)
冰冻红细胞
辐照红细胞
25-30Gy r-射线照射(72小时)
储存全血血液保存损害
血浆中
葡萄糖、ATP、2,3-DPG、PH、血钙等的降低; 血钾、乳酸、游离Hb、血氨增加;
2.抽取患者血样、尿样送输血科、检验科 3.对输血器进行封存
•
• • • •
输血毕,对输血反应者,填写输血 反应回报单,返还血库保存。血库 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输血毕,将输血记录单(配血报告) 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血库至少 保存1天(密封防漏) 本规范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2000年10月1日实施
冷沉淀
ABO相容 室温4h 立即快速 输注; 1020mL/ (kg.h)
•
ABO同型 RhD同型或相容 交叉配血 2-6℃洗涤、解冻红细胞24h 每袋输注不超过4h; 前15分1-2mL/min(20-40滴); 后2-5mL/min(40-60滴);大量 失血快输;年老体弱、心肺功能障 碍慢10-20滴/分;开放型制备的 (手工洗涤红细胞)要尽快输。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 若怀疑溶血或细菌污染,立即停止输血,以生理 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报告上级医生,及时处理,并 核对: 申请单、血袋标签、配血记录 供、受者血型、并重测血型(保存血样、新采 血样、血袋血样)、抗体筛选和配血(盐水和 非盐水介质) 立即采血肝素抗凝,观察血浆颜色 抽受者血液测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抗 试验及相关抗体效价 怀疑细菌污染,取血袋血作细菌培育 尽早查血、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2018年全血与成分血标准
2018年全血与成分血标准全血是指从供血者体内采集的血液,包含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而成分血是指将全血经过离心分离成各种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用于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
全血与成分血的采集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供血来源的限制和各种传染病的风险,制定科学的血液采集和使用标准势在必行。
2018年,全血与成分血的标准经过广泛讨论和严谨研究,在国内外血液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出了以下的标准。
首先,关于全血的采集标准,主要包括供血者的选择和采集方法的规范。
供血者要符合年龄、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和血液相关疾病的要求,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采集方法上,一般常用的是直接采血法,即将供血者的血液通过穿刺直接取样,然后进行抗凝和保存处理,使其保持活性和功能。
其次,成分血的制备和使用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将全血经过离心等处理,分离出不同的成分。
红细胞可用于贫血治疗、手术输血等;血小板则用于全血和成分血的补充,防止出血等;而血浆则可用于输注失血严重的患者。
制备过程中需保证血液的无菌和洁净,以及各成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此外,全血与成分血的保存和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在保存时,需要对血液进行冷藏、冷冻等处理,保证其质量和活性的稳定性。
在使用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指南操作,并遵循输血适应症和补充量的要求,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结来说,2018年全血与成分血的标准主要包括供血者的选择和采集标准、成分血的制备和使用标准,以及保存和使用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血液采集、制备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为医学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血液学专家的不懈努力和科学研究,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也为患者的康复健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血液采集和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献血后献者体力不佳、过敏反应、感染等。
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
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全血成分是指由新鲜血液经过分离和处理而获得的血液成分制剂。
全血成分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浓缩物和新鲜冷冻血浆。
这些血液成分在临床使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患者的治疗和救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全血成分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下面详细介绍全血成分的质量要求。
首先,对红细胞悬液的质量要求如下:1.红细胞悬液中红细胞应当达到一定浓度,并且要保持良好的生理功能,以确保输血后能够有效携带氧气。
2.红细胞悬液中应当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颜色应当接近于正常的红细胞悬液。
3.红细胞悬液中应当没有明显的异物或沉淀物,悬液应当清澈透明。
4.红细胞悬液中应当没有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的污染,以确保输血后不会引起感染。
其次,对血小板浓缩物的质量要求如下:1.血小板浓缩物中血小板应当达到一定浓度,可以提供有效的止血功能。
2.血小板浓缩物中应当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颜色应当接近于正常的血浆。
3.血小板浓缩物中应当没有明显的异物或沉淀物,悬液应当清澈透明。
4.血小板浓缩物中应当没有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的污染,以确保输血后不会引起感染。
最后,对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要求如下:1.新鲜冷冻血浆中应当含有足够的凝血因子,以确保输血后可以有效止血。
2.新鲜冷冻血浆中应当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颜色应当接近于正常的血浆。
3.新鲜冷冻血浆中应当没有明显的异物或沉淀物,悬液应当清澈透明。
4.新鲜冷冻血浆中应当没有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的污染,以确保输血后不会引起感染。
此外1.质控体系应当建立和实施,对血液成分的制备、存储、运输和使用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献血者历史调查和血液筛查,以确保血液成分的安全性。
3.全血成分的制备和使用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要进行相应的文书管理和记录。
总的来说,全血成分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需要确保血液成分的浓度、颜色、悬浮物、病原污染等方面都符合标准,以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全血成分的制备和使用也需要建立和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全血成分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证。
2019年新输血制度解读
4、冷沉淀
使用范围 扩大
更新前
补充VIII因子、 XIII因子
血管性血友(vWF) 纤维蛋白原 纤维结合蛋白
更新后
补充VIII因子、 XIII因子
血管性血友(vWF) 纤维蛋白原 纤维结合蛋白 大量输血 DIC 其他治疗方法无效
的尿毒症出血
禁忌症:有特异性浓缩制剂可供使用时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宜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三)各成分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冷沉淀
输注指征
ü 大量输血或DIC伴纤维蛋白原水平<1.0g/L或疑有凝血因子 FⅧ、ⅩⅢ缺乏或低下时,可输注。(其中创伤、产科和心脏 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维持在1.5g/L~2.0g/L)
ü 血栓弹力图(TEG)显示K 值延长、α角缩小并伴有明显出血 时,可输注。
2、红细胞
输注指征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注:高海拔地区及婴幼儿患者可依据病情适当提高Hb阈值。
压积 Hb水平 建议
临床表现
>0.30 0.180.30
<0.18
>100g/L 80g/L100g/L
70g/L80g/L <70g/L <60g/L
不推荐输注 特殊情况可考 虑输注
综合评估后可 考虑输注 考虑输注 推荐输注
前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三项新的输血相关卫 生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台不仅进一步促进了输血 治疗规范和标准化的发展,更进一步提高了安全和合 理用血的水平。 输血相关编号和名称如下:
WS/T 622-2018 内科输血 WS/T 623-2018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 WS/T 624-2018 输血反应分类。
特殊情况的输注指征 ✓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在有创操作前,考虑预防性输注。 ✓ 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出现关键部位出血或重大手术前,应 预防性输注。 ✓ 血栓弹力图(TEG):显示MA值降低伴有明显出血,应输注;
全血和成分血标准
全血和成分血标准血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维持着身体的正常机能。
为了保障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采血和输血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全血和成分血是两种常见的输血形式,下文将对它们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全血标准全血是指从健康人体中采集的未经任何处理的血液。
全血输血适用于维持全血量、红细胞数量或凝血因子水平的情况下,如大量出血导致的休克、贫血等。
1. 供血者资格标准为了确保全血的质量和安全性,供血者需要符合一定的资格标准。
常见的供血者资格标准包括:(1)年龄限制:通常要求供血者年满18岁,健康状况良好,无禁止疾病。
(2)体重限制:供血者的体重一般要求在50公斤以上,以确保采血过程对其本身不会造成过大的健康负担。
(3)疾病限制:供血者需完全无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等。
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一定的限制。
(4)禁止药物:供血者需要在献血前一段时间内停用某些特定药物,如抗凝药物等。
2. 采血和保存标准全血的采集和保存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主要标准包括:(1)采血量和采血速度:根据供血者个体情况和身体状况,采集的全血量通常在400-500毫升之间,采血过程要控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2)血袋保存条件:采集的全血需存放在特定的血袋中,并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
同时,要对血袋进行标识和记录,以确保血液的追踪和管理。
3. 输血标准全血输血需要严格按照接受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一般遵循以下标准:(1)血型匹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要相容,以避免发生血型不合反应。
(2)输血速度和血量:输血速度要根据受血者的情况,平均每小时输注不超过10-15毫升。
同时,输注的血量要根据受血者的需要进行调整。
(3)输血反应:传输全血时,要密切观察受血者的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产生的输血反应。
二、成分血标准成分血是将全血按照一定的工艺和程序进行分离和提取得到的血液成分。
全血及成分血高质量要求GB18469-2012(优质参考)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whole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目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血液安全性检测要求 (4)5 血液质量控制要求 (4)前言本标准的第4 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 一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8469 一2001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与GB 18469 一2001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英文名称由“Standards for whole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quality ”修改为“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whole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 ;―调整了标准的框架结构,对血液的要求分为血液安全性检测要求和血液质量控制要求两部分阐述;―增加了去白细胞全血、冰冻红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混合浓缩血小板、辐照血液和速冻的定义;―将血液制剂、成分血、红细胞成分血、单采成分血、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单采粒细胞的定义进行修订;―将GB 1 8469 一2001 中少白细胞血液制剂的名称修订为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增加了去白细胞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要求;―删除全血及成分血标签的相关内容,由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衔接;―增加了300 ml 规格全血和相应成分血的质量要求;―将全血和成分血外观要求中“无黄疽”改为“无色泽异常”;―将全血和成分血外观要求中“储血容器无破损”改为“血袋完好”;―将全血外观要求中导管的长度由“20 cm ”调整至“35 cm " ;―将全血的容量要求的表述方式调整为“不包括保养液的容量”;―删除了全血中K +、Na +、pH 和血细胞比容的质量控制项目;―在全血中增加了“血红蛋白含量”的质量控制项目;―将全血中“血浆血红蛋白”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储存期末溶血率”;―将悬浮红细胞外观要求中“上清呈无色透明”改为“无色泽异常”,并将导管的长度由“20 Cm " 调整至“35 cm " ;―在悬浮红细胞中增加了“血红蛋白含量”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的质量控制项目;―将洗涤红细胞外观要求中“保留注满洗涤红细胞的转移管”的内容改为“保留注满洗涤红细胞或全血经热合的导管”;―将洗涤红细胞中“红细胞回收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血红蛋白含量”;―删除了洗涤红细胞“白细胞清除率”质量控制项目;―将洗涤红细胞“血浆蛋白清除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上清蛋白质含量”;―在洗涤红细胞中增加“溶血率”要求;―在洗涤红细胞中增加“无菌试验”要求;―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红细胞回收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血红蛋白含量”; ―删除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残留血小板”和“体外溶血试验”的质量控制项目;―在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中增加了“无菌试验”要求;―将浓缩血小板的pH 由“6 .。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解读
商洛市中心医院 输血科 2020年1月7日
2000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红细胞输注指标
bbvb
问题 1
●消化道大出血的输血阈值? ―内科? ―外科?
科学问题? 分类标准?
问题 2
●非活动性出血儿童患者的输血阈值? 1、开放性策略 2、限制性策略
科学问题? 分类标准?
The Eed
谢谢!
科学问题?
问题 6
问题 7
问题 7
问题 7
问题 5
·去白细胞血液的作用有: ―防止GVLD的发生 ―减少PTP ―减少HLTV的传播
科学问题?
问题 5
·去白细胞血液的作用有: ―防止GVLD的发生 ―减少PTP ―减少HLTV的传播
科学问题?
问题 5
·去白细胞血液的作用有: ―防止GVLD的发生 ―减少PTP ―减少HLTV的传播
问题 3
●去冷沉淀血浆(冷上清)不含凝血因子?
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 4
大量输血输血顺序的原则? ―先输血小板? ―先输红细胞?
问题 4
大量输血输血顺序的原则? ―先输血小板? ―先输红细胞?
问题 4
大量输血输血顺序的原则? ―先输血小板? ―先输红细胞?
问题 5
·去白细胞血液的作用有: ―防止GVLD(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减少PTP(输血后紫癜) ―减少HTLV(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的传播
科学问题?
问题 5
·去白细胞血液的作用有: ―防止GVLD的发生 ―减少PTP ―减少HLTV的传播
科学问题?
问题 5
·去白细胞血液的作用有: ―防止GVLD的发生 ―减少PTP ―减少HLTV的传播
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内容
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内容全血和成分血是医疗机构经常使用的血液制品,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进行全血和成分血采集、加工、存储和输注的过程中,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要求内容。
一、全血质量要求全血是指从献血者采集到的未经分离的血液样本,其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集质量要求:全血的采集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采集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和无菌操作。
献血者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应符合要求,并做好相应的病史检查,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2. 检验要求:针对全血样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验,包括血型、传染病标志物、抗体筛查等。
这些检验项目需要在专业实验室中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贮存和运输要求:全血在采集后需要及时贮存和运输,以保持其活性和可用性。
采用适当的贮存介质,如抗凝剂和保养液,确保全血在贮存过程中不会发生凝固或变质。
4. 灭菌要求:在进行全血输注前,需要对全血样本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可能存在的细菌感染。
灭菌方法可以采用紫外线照射、过滤器过滤等,确保全血的无菌状态。
二、成分血质量要求成分血是从全血中分离出的不同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不同成分的质量要求略有不同,下面将分别介绍。
1. 红细胞质量要求:红细胞是一种血液成分,主要用于治疗贫血患者。
红细胞的质量要求包括血型相容性、红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在进行红细胞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等检验,确保红细胞的质量符合标准。
2. 血小板质量要求:血小板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一种血液成分。
血小板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血小板的数量和活性。
在进行血小板采集和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血小板计数和活性测定,确保血小板的质量和功能正常。
3. 血浆质量要求:血浆是血液中除了红细胞和血小板之外的液体成分。
血浆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传染病标志物的筛查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在进行血浆采集和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病毒筛查和蛋白测定等检验,确保血浆的质量安全和可靠。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解读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解读输血,作为一项医疗行为,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因此采供血机构应对血液的采集、制备和贮存等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确保血液的安全和有效。
质量控制,即血站根据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血液实施常规抽检,抽检结果的符合情况是血站进行血液质量回顾性评价的重要客观依据。
而我国现有血液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中,均未对血液质量控制实施的频率、数量和检测结果的可接受度进行明确地要求。
因此,制订行业性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是我国血液标准体系的一部分,是对标准体系的完善。
本行标的编写,首先是作为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配套性标准,是确保国标正确实施的方法指南;其次本标准对各个质量控制项目的检测方法进行规定,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同一个质量控制项目罗列了平行的多种检测方法,各采供血机构可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进行选择,以确保不同采供血机构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对《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具有完善和补充作用。
制定本标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采供血机构开展有效的血液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偏差调查,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现血液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缩短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全国血液质量稳步持续发展。
标准编写项目组收集、参考了国外的相关标准,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质控实验室的实验数据,确定了标准的框架结构、不同种类血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判定指标。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专业术语的解释、抽样方法、检查方法、结果分析和利用。
在抽样方法上,给出了采供血机构实施血液质量控制的频率和每次抽检血液数量,本标准主要参考了欧盟血液质量控制指南、英国血液质量控制指南中对于血液检测频次、检测数量的要求,同时结合各地血站实际情况,规定各种血液成分的抽样方法。
在检查方法上,根据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给出的19种全血及成分血,按照不同的质量检查项目,规定相应的检查方法,同时为便于专业人员查找和节约标准篇幅,所有的检查方法均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列举在标准的最后部分。
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GB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目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血液安全性检测要求 (4)5 血液质量控制要求 (4)前言本标准的第4 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 1.1 一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18469 一2001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与 18469 一2001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将英文名称由“”修改为“ " ;―调整了标准的框架结构,对血液的要求分为血液安全性检测要求和血液质量控制要求两部分阐述;―增加了去白细胞全血、冰冻红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混合浓缩血小板、辐照血液和速冻的定义;―将血液制剂、成分血、红细胞成分血、单采成分血、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单采粒细胞的定义进行修订;―将 1 8469 一2001 中少白细胞血液制剂的名称修订为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增加了去白细胞全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要求;―删除全血及成分血标签的相关内容,由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衔接;―增加了300 规格全血和相应成分血的质量要求;―将全血和成分血外观要求中“无黄疽”改为“无色泽异常”;―将全血和成分血外观要求中“储血容器无破损”改为“血袋完好”;―将全血外观要求中导管的长度由“20 ”调整至“35 " ;―将全血的容量要求的表述方式调整为“不包括保养液的容量”;―删除了全血中K +、+、和血细胞比容的质量控制项目;―在全血中增加了“血红蛋白含量”的质量控制项目;―将全血中“血浆血红蛋白”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储存期末溶血率”;―将悬浮红细胞外观要求中“上清呈无色透明”改为“无色泽异常”,并将导管的长度由“20 " 调整至“35 " ;―在悬浮红细胞中增加了“血红蛋白含量”和“储存期末溶血率”的质量控制项目;―将洗涤红细胞外观要求中“保留注满洗涤红细胞的转移管”的内容改为“保留注满洗涤红细胞或全血经热合的导管”;―将洗涤红细胞中“红细胞回收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血红蛋白含量”;―删除了洗涤红细胞“白细胞清除率”质量控制项目;―将洗涤红细胞“血浆蛋白清除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上清蛋白质含量”;―在洗涤红细胞中增加“溶血率”要求;―在洗涤红细胞中增加“无菌试验”要求;―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红细胞回收率”质量控制项目调整为“血红蛋白含量”; ―删除了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残留血小板”和“体外溶血试验”的质量控制项目;―在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中增加了“无菌试验”要求;―将浓缩血小板的由“6 .。
临床合理用血与成分输血
Ⅲ:利尿期 特点:尿量逐渐↑↑,水肿多在3~4天内消退。 治疗:限制钠盐和液体
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扩容(而不是输血)。
(三)失血性休克输液输血原则
第一步:迅速补充血容量
第二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第三步:纠正可能存在的止血或凝血障 碍
“晶”或并用“胶”扩容,加红细胞输 注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所用的液体量取决于病人的临床状态和 估计的失血量。
1.首批晶体液扩容:(20~30ml/kg)
早期有效扩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失 血性休克时,补充血容量和组织间液都 很重要;组织间液近似于晶体盐溶液, 如不用晶体液补充这种“额外”减少, 将导致严重后果(如:急性肾衰)
经验证明首批扩容液应“先晶后胶” ;晶体液用量至少为失血量的3~4倍; 20-30ml/kg体重 。
注意:纠正低蛋白血症首的首批选制2剂0是0白0蛋m白,l林扩容格首选氏应用乳晶体酸液和钠胶体液液 已作为常规复苏措施,
有些胶体液的COP>血浆,把组织间隙的水分 吸入到血管内发挥扩容,加重组织间隙脱水 ;
人造胶体分子量大小不等,大分子扩容,小 分子利尿,容易误导医生认为血容量已补足 。
4.正常血容量再建的征象:
心率下降/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减短/周 围脉搏恢复/尿量增加/动脉血pH值正 常化/正常血压恢复/意识水平改善/ CVP缓慢上升
一方面:组织间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自身 输液),组织间液↓↓
(二)失血量和休克分度: 失血量<15%血容量,心率↑,无休克症状。 失血量>20%血容量,早期休克 失血量>30%血容量,明显休克 失血量>40%血容量,重度休克
诊断的难点在于发现早期(代偿期)休克症状 : 1.因失血早期血液未稀释,Hb和Hct(红细胞 容积)可正常; 2.失血伴有功能性细胞外液转移到第三间隙 而使血液浓缩。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解读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无偿献血和血液安全工作,分阶段地制定无偿献血和血液安全工作的政策和目标,把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原卫生部门牵头,宣传、教育等多部门协作,新闻媒体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全国无偿献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自愿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5%上升到2009年的99%以上。
GB 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是在2001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其规定了临床输注用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要求。
但该标准从颁布以来未进行过修订,已不能完全与近年来无偿献血事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和人民群众对血液质量提高的需求相适应。
本标准修订实施后,将规范各级血站的操作,为各级血站提供回顾性血液质量控制标准,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可操作准则和技术支持。
本次修订收集、参考了国外的相关标准,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汇总的征求意见、质控实验室的实验数据,确定了标准的框架结构、不同种类血液的主要技术指标。
本标准修订后将涉及血液安全的相关检测要求作为强制性要求颁布,突出了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性。
本标准在修订时广泛参考了美国、英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并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有技术水平,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将血液质量控制要求作为推荐性条款颁布。
血液制品安全和成分输血
血液制品安全和成分输血1. 引言在现代医学中,输血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医疗技术。
而血液制品则是输血中重要的来源之一,它们包括血浆制品、红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凝血因子制品等。
尽管血液制品的应用已成为临床医学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但其安全性仍然是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将从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成分输血方面进行阐述。
2. 血液制品安全性血液制品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输血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从血液制品的质控和不良反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血液制品的质控在生产血液制品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一定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血者的选择和筛查。
供血者在采集血液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确保不带有任何感染性疾病。
•血液采集和处理。
血液在采集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以避免外界的污染和不良影响。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确保血液中各种成分的质量和纯度。
•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
血液制品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和运输,以保证其质量和活性。
2.2 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对于血液制品来说,不良反应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敏反应。
由于一些患者对血液制品的成分过敏,所以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过敏症状,如皮肤红肿、呼吸急促等。
•药物反应。
血液制品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在输血过程中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伤等。
•病毒感染。
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难以排除病毒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染某些病毒,如艾滋病病毒等。
3. 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治疗所需要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单独输注给患者,以达到更精确定位的治疗效果。
成分输血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输血方式之一,下面将从优点和局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成分输血的优点成分输血相较于全血输注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更准确地治疗疾病。
在成分输血过程中,可以针对患者实际的病情,单独注射所需要的血液成分。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
方法:总结我国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要求、输血技术规范上存在的差异。
结果:在国标和规范中,对于血液的品种、名称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论:在血液的品种、名称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上,国标和规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影响到血液使用以及人们对血液质量和内涵等方面的理解。
【关键词】成分血;全血;质量要求;输血技术规范;差异我国在2000年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也就是规范[1]。
而我国在2012年发布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也就是国标[2]。
国标主要是规定了全血、成分血的质量要求、安全以及定义,同规范中相关内同存在很大差异性[3]。
为了探讨和分析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此次研究是总结总结我国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要求、输血技术规范上存在的差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规范同国标的差异1.1 质量要求差异对于规范来说,简单的描述了质量要求,而国标中明确要求了血液质量要求,差异主要见表1:表1 规范同国标上的质量要求差异1.2 名称差异在规范中,名称是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血液制剂、冷沉淀、冰冻红细胞;在国标中没名称是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制品、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
1.3 品种差异在国标中,血液有19个品种,为全血、少白细胞全血、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单采血小板、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单采粒细胞以及单采新鲜冰冻血浆等;在规范中,血液有13个品种,比国标少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少白细胞全血、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300ml的血液制剂,多了新鲜液体血浆。
浅议加强和规范临床输血及成分输血
浅议加强和规范临床输血及成分输血摘要】临床输血被视为现代医学治疗中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重症患者的必要措施之一。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临床输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一旦方法不当,将会产生不良反应发生,严重时患者产生生命危险。
在现实工作中如何做好临床输血及成分输血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关键词】临床输血血样采集交叉配血试验成分输血临床输血是抢救过程中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
作为输血的重要部门输血科的主要职责是为患者提供安全、合格的血液制品,保证临床输血的需要,同时给予临床治疗安全、合理的用血指导。
输血科应当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各种要求,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并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保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追查。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何保证临床输血以及成分输血,确保其规范化尤为重要。
笔者根据《临床输血规范》要求,并通过临床治疗现将工作体会阐述如下:一规范临床输血1临床输血适应证及输血申请1.1临床医生应对需输血患者的适应人群熟练掌握。
输血相关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输血程序,及各种技术要领,准确应用于临床实践。
请输血的要求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检查无误后签字,并将受血者血样标本一同发往输血科,准备相关血液制品。
1.2 在医生确认输血措施后,应当向患者及相关家属说明情况,并将输血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如血液传播疾病,不良反应等,给予说明,必须经过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通过《输血治疗同意书》进行签字确认,存入患者病历中。
如果遇到紧急输血情况没有患者及家属签字的情况发生时,应当向本院主管部门汇报备案,同时记入患者病历当中。
1.3 针对稀有血型或Rh(D)阴性患者,应采取配型、同型输血或自身输血。
2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2.1确定为患者输血后,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核查输血申请单与试管标签,并且当面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等进行核对,进行血样采集。
2.2专门的医护人员将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一同送往输血科,再次进行信息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
发表时间:2018-08-29T11:06:57.54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作者:王业坤[导读] 探讨和分析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
郴州市中心血站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
方法:总结我国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要求、输血技术规范上存在的差异。
结果:在国标和规范中,对于血液的品种、名称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论:在血液的品种、名称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上,国标和规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影响到血液使用以及人们对血液质量和内涵等方面的理解。
【关键词】成分血;全血;质量要求;输血技术规范;差异
我国在2000年颁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也就是规范[1]。
而我国在2012年发布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也就是国标[2]。
国标主要是规定了全血、成分血的质量要求、安全以及定义,同规范中相关内同存在很大差异性[3]。
为了探讨和分析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此次研究是总结总结我国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要求、输血技术规范上存在的差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规范同国标的差异
1.1 质量要求差异
对于规范来说,简单的描述了质量要求,而国标中明确要求了血液质量要求,差异主要见表1:表1 规范同国标上的质量要求差异
1.2 名称差异
在规范中,名称是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血液制剂、冷沉淀、冰冻红细胞;在国标中没名称是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制品、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
1.3 品种差异
在国标中,血液有19个品种,为全血、少白细胞全血、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单采血小板、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单采粒细胞以及单采新鲜冰冻血浆等;在规范中,血液有13个品种,比国标少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少白细胞全血、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300ml的血液制剂,多了新鲜液体血浆。
2 讨论
血液制剂主要的使用单位就是医院,而血站属于制备血液制剂的单位,所以只有两者使用同一个质量标准嗯才能确保有效发挥出血液制剂作用,在最大限度上使血液资源得到利用,避免输血副作用的发生[4-5]。
国标充分考虑了血站实际工艺流程以及制备能力,并借鉴了国外的血液制剂标准,可良好指导血站工作。
规范是我国医疗机构用血惟一的现行规范,属于用血惟一的依据[6]。
国标和规范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对于血液制备以及使用等标准并不统一,影响到血液输注效果,所以应引起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规范、标准的统一和完善,确保充分合理利用血液[7-8]。
综上所述,在血液的品种、名称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上,国标和规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影响到血液使用以及人们对血液质量和内涵等方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邓杰梅.输成分血及全血的质控及其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4,23(z2):359-360.
[2]冉茂香,郭强,胡冰灵一.采集全血发生不合格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5,30(24):31-31,32.
[3]杨梅.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成分血与传统方法比较[J].医疗装备,2016,24(22):30-30,31.
[4]Libin Chen,Chong Sun,Jingjing Miao,et al.Preparation,Blood Compatibility and Anticoagulant Effect of Heparin-loaded Polyurethane Microspheres and Their Bioapplication[C].//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dvanced materials(AM2013)第二届国际先进材料会议论文集.%%,2013:1-1.
[5]Runkel,Stefan,Hitzler,Walter E.,Hellstern,Peter.The impact of whole blood processing and freezing conditions on the quality of therapeutic plasma prepared from whole blood[J].Transfusion: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2015,25(4):796-804.
[6]徐蓓,邱颖婕.趋势分析方法在血液成分质量控制中的探索和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30(2):167-170.
[7]周静宇.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3,25(2):265-266.
[8]张先魁.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9(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