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教育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重点资料).doc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迅速且充满变化,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幼儿在学前阶段,认知能力开始逐渐发展。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通过感官来探索和理解一切。

例如,用手触摸不同质地的物体,用眼睛观察色彩斑斓的事物,用耳朵倾听各种声音。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但对新鲜、有趣的事物能够迅速产生兴趣。

这个时期的幼儿,想象力丰富得如同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

他们可以把一个小凳子想象成一匹骏马,骑着它驰骋在想象的草原;也能把一块积木当作美味的蛋糕,假装品尝。

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他们创造力的源泉。

情绪情感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们的情绪表达直接而真实,高兴时会哈哈大笑,伤心时会哇哇大哭。

然而,他们还不太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瞬间发脾气。

比如,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小伙伴拿走,可能会立刻大哭大闹。

幼儿的自我意识也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

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会说“我要”“我不要”,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

但同时,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依赖于他人的反馈,比如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会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批评则可能让他们感到失落。

在社会交往方面,幼儿开始渴望与同伴玩耍和交流。

他们会在游戏中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但有时也会出现争抢玩具、互相推搡等行为,这其实是他们在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过程。

针对学前教育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教育者和家长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比如,设置科学角、图书角、艺术区等,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探索。

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不批评他们看似荒诞的想法,而是给予肯定和引导。

当幼儿出现情绪问题时,教育者和家长要耐心倾听和理解,帮助他们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比如深呼吸、数数字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重点必背

学前儿童心理学重点必背

学前儿童心理学重点必背《学前儿童心理学:探索小宝贝们的奇妙内心世界》嘿,你知道吗?学前儿童心理学可太有意思啦!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小宝贝们神奇内心世界的大门。

咱先来说说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你能想象小小的他们怎么去认识这个大大的世界吗?就像小探险家一样,一点点地摸索、发现。

他们的眼睛就像超级摄像机,看到啥都觉得新鲜。

比如说,一个彩色的球,在咱们眼里可能普普通通,可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个超级神奇的宝贝!他们会盯着看半天,心里肯定在想:“这是啥呀?怎么这么好看?”还有他们的语言发展,那简直就是一场奇妙的进化之旅。

一开始,可能就只会咿咿呀呀,像在唱着谁也听不懂的歌。

慢慢地,能蹦出一个词,“妈妈”“爸爸”,哎呀,这可把家长乐坏啦!这不就像小种子一点点发芽,最后长成大树吗?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他们的情绪情感。

小宝贝们的喜怒哀乐那可真是说来就来。

玩具被抢走了,哇的一声就哭了,眼泪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

得到一颗糖,马上就笑开了花,那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这不就跟天气似的,一会儿晴一会儿雨?说到这里,我想起我表妹小时候。

有一次,她非要自己穿衣服,那小手笨笨的,半天也穿不好,急得直跺脚,小脸憋得通红,嘴里还嘟囔着:“我能行!我能行!”最后好不容易穿上了,那得意的样子,好像完成了一项超级大工程。

还有我邻居家的小弟弟,有一回大家一起在公园玩,他看到一只蝴蝶,就追着跑啊跑,边跑边喊:“别跑,小蝴蝶,和我一起玩!”那兴奋的劲儿,别提多可爱了。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也很重要哦。

他们一开始可能不太会和小伙伴分享玩具,就紧紧抱着自己的,生怕被抢走。

可慢慢地,他们学会了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互相帮助。

这是不是就像搭积木,一开始乱七八糟,后来就搭成了漂亮的城堡?你想想,要是我们能懂学前儿童的心理,那教育他们不就更得心应手啦?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让他们的小脑袋里充满快乐和知识。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学真的是超级重要,咱们得好好研究,才能更好地陪伴小宝贝们长大呀!。

语音语句 儿童心理

语音语句 儿童心理

语音语句儿童心理
1、预备期(0-1岁):是咿呀作语和初步理解阶段,故又称“先声期”。

到孩子8个月时发声练习达到高峰,会开始开始说叠音字,如爸爸、妈妈,并会逐渐改变音量和音词以模仿真正的语言。

2、语言发育期(1-2岁):说话较晚的孩子到1.5岁时基本都会说了,这段时期能用手势、表情辅助语言来表达需要,能听懂大人说的话。

3、语言发育第二期(2-3岁):能说短句,如吃饭、我饿了、爸爸回来了、我们走吧等。

4、完备期(3-6岁):说话流利,讲话清楚,会用很多词类,接近成人说话能力,会说句子。

对话言语,幼儿与方人的交际主要是对话形式,他们的对话言语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单地回答成人的问题。

独白言语,幼儿期独白言语的发展还很初步的,由于词汇不够丰富,表达会显得不够流畅,在正确教育卞就能清楚地首声有色地描述看过或听过的故事!。

幼儿心理课知识点总结

幼儿心理课知识点总结

幼儿心理课知识点总结幼儿心理发展是心理学中的重要领域,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幼儿心理课是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幼儿心理发展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系列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 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立亲密的依赖关系和探索周围环境。

- 幼儿期:从2岁到6岁,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语言能力、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逐渐建立自我意识和自主性。

- 学前期:从6岁到学龄前,幼儿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为进入学校做好准备。

2.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这些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 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4. 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发展对于其整个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幼儿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亲子互动和情感培养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5. 幼儿的社交发展幼儿的社交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幼儿社交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幼儿的社交发展。

6. 幼儿的自我发展在幼儿心理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幼儿的自我发展,包括自我意识、自尊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当我们谈论学前儿童心理学时,其实是在探索一个充满奇妙和变化的领域。

这门学科致力于理解和解释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感知觉逐渐变得敏锐。

他们开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比如,新生儿可能只能看清距离自己 20 厘米左右的物体,但随着成长,他们的视力范围不断扩大。

他们对声音也非常敏感,轻柔的音乐或者父母的呼唤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注意力方面,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他们时,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避免单调和冗长。

记忆力的发展也很有趣。

婴幼儿时期,他们主要以无意记忆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比如,他们可能会更容易记住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次欢乐的游戏经历。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最初,他们主要是通过直观动作思维来理解世界,比如用手触摸、摆弄物品来认识其特性。

之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形象,如图片、玩具等来思考问题。

语言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最初的哭声、咿呀学语,到逐渐能够说出单词、短语和简单的句子,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不断提升。

这个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语言输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越多、越丰富,孩子的语言发展就越快。

接下来,我们谈谈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他们的情绪情感丰富而直接,高兴时会大笑,不高兴时会哭闹。

而且,他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一个小小的表扬可能会让他们开心一整天,而一次小小的挫折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沮丧。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出现最初的道德感和美感。

比如,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时,可能会表现出内疚;当看到美丽的花朵或者漂亮的衣服时,会表现出喜爱。

再来说说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他们逐渐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互动和合作。

在与家人、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分享、合作和关心他人。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前教育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则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迅速,他们正在逐渐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模式。

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一个独特的阶段。

他们主要通过直接的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事物,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比如,一个简单的玩具,他们可能会反复摆弄,通过触摸、观察、摆弄来理解其功能和特点。

这个阶段的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学习。

在情感方面,幼儿的情感体验丰富而直接。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开心大笑,也可能会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大哭大闹。

他们对于亲近的人的情感依赖很强,比如父母、老师等。

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而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安抚和处理,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交往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幼儿开始与同龄人接触和交流,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有些幼儿可能比较外向,主动与他人交往;而有些幼儿可能比较内向,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通过与小伙伴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发展自己的社会技能。

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有其特点。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

而记忆力则以无意记忆为主,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事物更容易记住。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

比如,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直观、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幼儿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学习。

教具的选择要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活动安排上,要注意动静结合,避免长时间让幼儿处于一种状态,以保证他们能够保持较高的参与度。

对于幼儿的情感需求,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回应。

当幼儿遇到挫折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学会应对负面情绪。

同时,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和幼儿园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安全。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学前教育阶段是至关重要的起点。

而在这个阶段,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任务。

幼儿的心理世界犹如一座神秘的花园,充满了好奇、幻想和纯真。

他们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开始萌芽,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无尽的探索欲望。

比如,一个小小的玩具车能让他们研究半天,试图理解它为什么会动,怎么动。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这并非是他们调皮或者不听话,而是其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的。

情感方面,幼儿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真实。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颗糖果而开心大笑,也可能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瞬间大哭。

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情感依赖非常强烈,一句表扬能让他们心花怒放,一个批评的眼神则可能让他们感到失落和不安。

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应,要求我们在与幼儿相处时,要格外关注自己的言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想象力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可以把一个普通的纸盒想象成城堡,把自己想象成英勇的骑士。

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去发挥,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和束缚。

幼儿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形成。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

然而,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不断完善。

比如,当他们穿上自己挑选的衣服,会期待得到别人的称赞,以此来确认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那么,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呢?首先,要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安全的环境。

幼儿只有在感到安全和被爱的情况下,才能够放心地去探索和学习。

教室里的布置应该温馨舒适,老师和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关爱。

其次,教育方式要生动有趣。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枯燥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歌曲等形式,将知识融入其中,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幼教网整理了幼儿园案例分析与反思《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期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关心,仅供参考。

学龄前的小孩天真可爱,常常“语出惊人”,让人忍俊不禁。

小孩那些给我们带来许多欢愉的“童言稚语”,也反映出了小孩的心理进展特点。

下面就亲小孩成长中的几个案例对幼儿心理进展做简要分析。

从“童言雅语”看幼儿的明白得水平【案例1】“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舅舅和我生活在一个都市,中秋节前夕,我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亲小孩说:“今天咱到舅姥爷家串亲戚去。

”亲小孩一听串亲戚,专门快乐。

突然亲小孩来了句:“舅姥爷是谁?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案例2】“我们不是沙子呀!”一日下午接亲小孩从幼儿园回家,途中亲小孩不解地问:“老师什么缘故说我们不要像沙子?我们(本来就)不是沙子呀!”翌日经询问我才明白,原先老师上了一节课“粘土和沙子”,终止时,老师说了句:“我们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样团结一致,不要像一盘散沙。

”【分析与建议】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亲小孩对“舅老爷”、“散沙”的明白得具有表面化、简单化的特点,他只是从字面上明白得词义,而不能明白得词的内在含义。

我们明白,幼儿对事物的明白得,取决于他们的生活体会和思维水平。

亲小孩刚上幼儿园小班,他的生活体会不丰富,思维具体形象,明白得常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属于直截了当明白得水平。

因此,要促进幼儿(专门是小班幼儿)明白得水平的进展。

第一要为幼儿提供大量能够直截了当感知的活动材料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同时,要注意加强语言指导,鼓舞幼儿积极摸索,关心幼儿明白得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信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知识体会的不断积存和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断进展,小孩的明白得水平将会不断提高、进展。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把握【案例3】“奶奶变成妈妈了”一日,皓皓的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来看小孩。

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她们倒水。

幼儿园学前教育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重点资料).doc

幼儿园学前教育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重点资料).doc

各阶段幼儿心理发育特征1、13~15个月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注意力更加持久和有目的性,能逐渐集中注意力看书、图片、电视、听儿歌及故事等。

(2)记忆力能记住自己的东西,以及几个好伙伴的名字,对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保持记忆的时间增加,能再认几天到十几天前的事物。

(3)思维开始出现抽象思维能力,但仍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概括能力很低。

(4)情绪和情感出现同情心,当多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如果一个孩子哭了,其他孩子也会一起哭,以表示同情。

这个时期的孩子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感最强,也是分离焦虑情绪最强的时期。

(5)意志出现最初的意志状态,但控制能力仍很差。

2、16~18个月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能根据大人的要求,服从一定的活动需要,注意某些事物。

(2)记忆力对曾经记过的事物,保持记忆的时间进一步增加。

(3)思维仍以直觉行动性思维为主,具体的形象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

(4)情绪和情感主要特征为同情心、分离焦虑和怕生人或陌生环境。

(5)意志力能按大人的吩咐完成一定的动作,如拿东西等,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3、19~21个月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某一事物达5~8分钟。

(2)记忆力能记住大人一些简单要求,以及记住一些短小歌曲或诗歌。

出现回忆的能力。

(3)思维能分析简单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4)情绪和感情情绪分化更为明显,如愉快的情绪分化为高兴与喜悦两种情绪;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中,又分化为厌恶、恐惧和愤怒等不同的情绪。

(5)意志力在行动中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如桌子上的东西太高,拿不着时,孩子会搬凳子,爬上去拿。

4、2岁幼儿心理发育(1)注意力能集中注意10~15分钟,能精确、更主动地听故事。

(2)记忆力能记住简单的儿歌,出现再现的回忆。

(3)情绪和感情对亲人发出微笑,对陌生人、物或环境有恐惧感。

能爬或走向特定的人,并尾随其后表示欢迎或再见等喜悦情绪。

(4)意志力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服、吃饭等。

学前教育心得体会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心得体会幼儿心理

学前教育心得体会幼儿心理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进入正式学校之前的早期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幼儿心理的重要性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学前幼儿心理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了解幼儿心理是有效教育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需求,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提供适应性的教育和关怀。

在我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认知、情感和社交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特点。

例如,3-6岁的幼儿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他们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并且乐于通过触摸、尝试和模仿来学习。

其次,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

幼儿心理的发展与他们的情感体验密不可分。

幼儿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关怀,在交往中建立起安全、稳定的情感基础。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始终尊重幼儿的情感感受,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我会倾听他们的心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激励。

通过与他们的情感交流,我发现他们的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再次,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心理世界中的学习需求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更善于通过参与和游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因此,提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我的实践中,我尽量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场景,提供富有情境和互动性的学习任务。

比如,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动植物,我会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观察、摸索、尝试,让他们通过亲身经验探索并建构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最后,积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家庭是幼儿第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学校是他们对外界的第一个社交环境。

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可以为幼儿提供更稳定、连贯的成长环境。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会保持密切的家校沟通,与家长分享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共同探讨幼儿的发展需求和问题解决方案。

学前心理学部分要点梳理1

学前心理学部分要点梳理1

学前心理学部分要点梳理1学前心理学部分要点梳理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阶段的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的学科。

本文将从儿童的身心发展、个体差异、认知发展、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梳理学前心理学的重要要点。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1.生理发展:学前儿童身体器官逐渐成熟,如大脑、视听器官等,身高、体重增长迅速。

2.感知运动发展:学龄前儿童在感知方面逐渐形成空间、时间、颜色等概念,动作协调性也得到提高。

3.语言发展:儿童逐渐发展出听、说、读、写的能力,开始学习语言,并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二、个体差异1.遗传差异:儿童的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遗传影响,不同基因对儿童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2.环境差异:儿童在成长环境中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因素会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父母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等。

三、认知发展1.感知和运动:学前儿童通过感知器官对世界进行观察和认知,发展出了一定的感知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

2.注意力和记忆: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逐渐增强,可以关注和记住重要信息。

3.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操作性思维向抽象、符号思维过渡,开始学会使用符号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情绪管理1.情绪表达:学前儿童在感受到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时,通过言语、表情和身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情绪表达。

2.情绪调节:学前儿童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控制愤怒、表达快乐等,在社交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情感。

五、社会交往1.同伴关系: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开始与同伴进行交往,发展了友谊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2.家长教育: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对其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综上所述,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学科,涉及儿童身心发展、个体差异、认知发展、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了解学前心理学的要点,利于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学前教育情境中如何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学科。

它对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感知觉迅速发展。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周围的世界。

例如,幼儿可能会对色彩鲜艳的玩具更感兴趣,因为他们的视觉发展还处于较为直观和表面的阶段。

幼儿的注意力特点也值得关注。

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以无意注意为主,很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记忆方面,学前儿童的记忆以无意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

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

比如,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他们可能会记住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接下来,我们谈谈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易冲动、不稳定和外露的特点。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也会因为得到一个小礼物而开心不已。

教师和家长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学前儿童开始逐渐与他人建立关系。

他们从最初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关心他人。

例如,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会一起玩耍,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再说说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幼儿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单词到句子,再到较为复杂的语言表达的过程。

教师要多与孩子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前教育心理学还强调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通过游戏,他们可以锻炼各种能力,如身体协调能力、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

另外,学习动机对于学前儿童的学习也至关重要。

内在的学习动机,如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兴趣,能够激发孩子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外在的奖励和表扬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要注意适度,避免孩子过度依赖外部奖励。

幼儿教师学习笔记: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教师学习笔记: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教师学习笔记: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他们。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吧。

一、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幼儿期是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感官体验,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如颜色、形状、声音等,以促进他们的感知觉发展。

2.注意力发展: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我们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逐渐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3.语言发展: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

我们应该多与幼儿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通过阅读、讲故事等活动,丰富他们的语言经验。

二、儿童的情感发展1.自我意识发展:幼儿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2.情绪管理: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我们需要教会他们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如深呼吸、冥想等。

三、儿童的行为发展1.自律性:幼儿开始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和纪律,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规定,并通过正向激励和适当惩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

2.适应性:幼儿需要适应各种新环境和情境,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逐步适应,并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3.坚持性:幼儿往往容易放弃,我们需要通过有趣的活动和任务,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教会他们如何坚持完成。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孩子们总是能迅速地投入到角色中,用他们的方式去表达、去创造。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儿童的心理发展不仅与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发展密切相关,还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角色扮演为例,通过模仿和扮演,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学龄前的孩子天真可爱,常常“语出惊人”,让人忍俊不禁。

孩子那些给我们带来许多欢愉的“童言稚语”,也反映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下面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案例对幼儿心理发展做简要分析。

从“童言雅语”看幼儿的理解水平案例1“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舅舅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秋节前夕,我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儿子说:“今天咱到舅姥爷家串亲戚去。

”儿子一听串亲戚,很高兴。

突然儿子来了句:“舅姥爷是谁?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案例2“我们不是沙子呀!”一日下午接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途中儿子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说我们不要像沙子?我们(本来就)不是沙子呀!”第二天经询问我才知道,原来老师上了一节课“粘土和沙子”,结束时,老师说了句:“我们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样团结一致,不要像一盘散沙。

”分析与建议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儿子对“舅老爷”、“散沙”的理解具有表面化、简单化的特点,他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而不能理解词的内在含义。

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

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他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具体形象,理解常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属于直接理解水平。

因此,要促进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

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同时,要注意加强语言指导,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信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理解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发展。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掌握案例3“奶奶变成妈妈了”一日,皓皓的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来看孩子。

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她们倒水。

这时听姑姑说:“妈,把买的那些好吃的给皓皓拿出来吧。

”奇怪的是,儿子这次听到“吃的”没什么反应,而是吃惊地看着姑姑和奶奶,愣了一会儿,儿子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姑姑喊奶奶妈妈呢,奶奶变成妈妈了,姑姑变成孩子了。

幼儿心理_精品文档

幼儿心理_精品文档

幼儿心理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了解和理解幼儿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心理是指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模式。

了解幼儿心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和互动,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幼儿认知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0-6岁的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

刚出生的幼儿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形成简单的概念和思维模式。

例如,他们能够开始理解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和颜色分类。

同时,他们的注意力也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同样重要。

幼儿对于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在这个阶段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会经历各种不同的情绪,如开心、生气、害怕等,并逐渐学会了表达这些情绪。

理解和响应幼儿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建立情感的连结,并从中学习如何处理和管理情绪。

同时,成年人的情绪也可以影响幼儿的情绪,因此,在与幼儿互动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状态。

社交发展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部分。

在幼儿期,他们开始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并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幼儿会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交技能。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对于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幼儿的行为发展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控制和调节他们的行为。

但是,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理性思维和冲动控制的能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

因此,成年人需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给予关注和理解。

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的整体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提供支持和积极的互动环境,鼓励他们的积极行为和成就,同时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和困难。

学前心理学重点必背

学前心理学重点必背

学前心理学重点必背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和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知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学前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一、儿童认知发展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儿童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方式和能力。

2. 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儿童认知发展中存在许多关键问题,如对象恒常性、符号意义、逆推思维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掌握。

二、儿童语言发展1.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儿童语言习得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掌握母语之间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听觉感受、语音辨别、词汇习得等多个方面。

2. 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儿童语言发展具有敏感期、快速习得、语法规则掌握等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儿童的语言学习。

三、儿童社会情感发展1.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阶段划分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可分为信任与不信任期、自主与羞怯期、倡导和罪恶感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表现。

2. 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都是影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情感发展。

四、儿童游戏行为1. 儿童游戏行为的类型儿童游戏行为包括自由游戏和规则游戏两种类型。

自由游戏是指没有明确规则和目标的游戏,而规则游戏则要求玩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

2. 儿童游戏行为的作用儿童游戏行为对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了解这些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游戏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五、儿童情绪管理1. 儿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儿童情绪管理是指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

这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2. 儿童情绪管理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鼓励表达感受等方式,帮助儿童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学前心理学详细资料整理

学前心理学详细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成熟期:0—18岁学前时期: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关于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领域。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关键,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儿童成长。

礼仪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儿童如何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社交能力。

儿童学会礼仪,有助于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出彬彬有礼的性格。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强调,培养儿童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我意识对儿童的自尊心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引导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社会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分享和合作。

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对礼仪教育、情绪管理、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关心和教育学前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
本文幼儿园案例分析与反思《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内容如下。

学龄前的孩子天真可爱,常常“语出惊人”,让人忍俊不禁。

孩子那些给我们带来许多欢愉的“童言稚语”,也反映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下面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案例对幼儿心理发展做简要分析。

从“童言雅语”看幼儿的理解水平
【案例1】“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舅舅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秋节前夕,我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儿子说:“今天咱到舅姥爷家串亲戚去。

”儿子一听串亲戚,很高兴。

突然儿子来了句:“舅姥爷是谁?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案例2】“我们不是沙子呀!”
一日下午接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途中儿子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说我们不要像沙子?我们(本来就)不是沙子呀!”第二天经询问我才知道,原来老
师上了一节课“粘土和沙子”,结束时,老师说了句:“我们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样团结一致,不要像一盘散沙。


【分析与建议】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儿子对“舅老爷”、“散沙”的理解具有表面化、简单化的特点,他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而不能理解词的内在含义。

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

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他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具体形象,理解常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属于直接理解水平。

因此,要促进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

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同时,要注意加强语言指导,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信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理解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发展。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掌握
【案例3】“奶奶变成妈妈了”
一日,皓皓的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来看孩子。

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她们倒水。

这时听姑姑说:“妈,把买的那些好吃的给皓皓拿出来吧。

”奇怪的是,儿子这次听到“吃的”没什么反应,而是吃惊地看着姑姑和奶奶,愣了一会儿,儿子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姑姑喊奶奶妈妈呢,奶奶变成妈妈了,姑姑变成孩子了。


【案例4】“黑色的小白兔”
一日,回到老家,儿子看到姥爷养的兔子很高兴。

他兴奋地一个一个兔窝挨着看,突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喊:“妈妈,妈妈,快来看,这有好多黑色的小白兔呢。

”我一听这“黑色的小白兔”忍不住笑了:“到底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呢?”儿子头也不回,继续看着那些可爱的兔子依然固执地答道:“黑色的小白兔呀!”“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怎么能又是黑的又是白的呢?”听我再次这么一说,孩子似乎有点明白了,用手指了指:“哦,是黑色的小兔子,那边有白色的兔子。


【分析与建议】
案例3中,儿子使用了“奶奶、妈妈、孩子”等词,但并不等于他真正掌握了这些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

如在孩子脑中,“妈妈”就是和自己的妈妈
年龄相仿的女性;“孩子”就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

而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奶奶突然变成了妈妈;几乎和妈妈一样大的姑姑突然变成了孩子。

这和孩子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发生了冲突,因此孩子既吃惊又费解。

但这也正说明了孩子掌握的这些概念,只是对“奶奶、妈妈、孩子”等事物形象外部的、非本质特征的概括,所概括的概念内涵很不精确,而且外延也大大缩小了。

案例4中,孩子为什么会脱口说出“黑色的小白兔”呢?难道孩子黑白都分辨不清楚吗?显然不是。

因为过去孩子只是在电视上、图画书上见到过兔子,而且见到的多是红眼睛的小白兔形象。

另外有首名为“小白兔”的儿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对小白兔的认识,一说“兔子”,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小白兔”的形象。

也正因为如此,孩子脱口而出“黑色的小白兔”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不仅进一步说明幼儿掌握的概念内涵不够精确、外延不够适当,而且说明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变式和比较,引导幼儿对事物有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较为准确的、科学的概念。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的自我意识水平
【案例5】“妈妈,推推‘你’吧!”
儿子一岁半多时,经常推着他在婴儿时坐的童车玩。

有一天,不知是好奇,还是想重新体验坐车的感觉,儿子扶着墙壁、借助小凳子终于自己坐进小车了。

然而,此时的儿子并不知道坐在车里的自己是推不了自己的,只见他使劲地用双手推着车的两侧,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车子依然停在原地不动。

儿子急得面红耳赤,最后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而且还一边哭一边朝站在不远处静静观望的我喊着:“妈妈,推推‘你’吧!妈妈,推推‘你’吧!”
【分析与建议】
案例5中,孩子所谓的“妈妈,推推‘你’吧”,其实际想表达是“妈妈,推推‘我’吧”。

为什么一岁半的儿子“你、我”不分呢?这和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婴儿期的孩子往往会像玩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手指、脚,甚至啃自己的脚趾、扯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脸等。

孩子为什么要“虐待”自己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开来,因此,常把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东西看作是同样的物体来玩弄。

到近一岁时,孩子开始把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和周围的“物”区分开来。

一岁以后,随着孩子动作的发展,孩子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逐渐增大,在和周围人们的交往中,孩子开始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
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刚开始,孩子在提到自己时,往往用自己的名字或父母等成人对他的称呼来谈论自己。

如我们经常听到这一时期的孩子说“宝宝要喝水”、“宝宝不哭”等,而这里的“宝宝”正是他自己。

案例5中儿子用别人和他交流时的人称“你”来称呼自己,也正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

此后,在成人的指导下,孩子才逐渐会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要睡觉”、“我要喝水”等,明确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

心理学上把正确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作为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的自我意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满足孩子活动与交往的需要,使孩子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