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tps://img.taocdn.com/s3/m/e72c6ecfbb4cf7ec4afed02e.png)
目录论文提纲 (1)论文摘要 (1)关键词 (2)正文 (2)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2)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 (3)三、如何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参考文献 (6)论文写作提纲论点的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阐述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其次,根据《民法通则》分析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
那么,怎样才能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口号的提出(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1、法律人格的平等2、法律权利的平等3、法律义务的平等4、法律对待的平等(三)坚持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状1、从法制建设的发展史,看我国由“人治”走向法治。
2、用事实说明建立法治社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几点建议怎样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抓好三个环节摘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原则。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之时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法律人格,权利,义务,对待的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法律虽然规定了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着“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和外资,民营,个体等。
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对执法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抓好法律制定,内容,实施的平等。
关键词:公民、法律、平等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原则。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6813ae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e.png)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无论贫富、年龄、性别、种族和宗教信仰,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对待。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法律是公正的裁判者,在法律的保护下,每个人的权利和底线都能得到保障,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意味着法律对待每个人的方式是不偏不倚的。
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老人还是孩子、男人还是女人,法律都要对每个人进行公平的对待。
法律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身份背景而对其有所偏袒或者歧视,而是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对待每个人。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每个人都有权利得到公正的审判,也有义务遵守法律。
无论你是哪个阶层的人,你都不能躲避法律责任。
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你成了受害者,你可以依靠法律来维护你的权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提醒了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人格。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贫穷而歧视嘲笑他们,不能因为别人的身份而摆出高姿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有些人因为地位高,能力强,他们在法律面前享有特权。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违背了我们追求公正和平等的原则,更加需要我们弘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从小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无论贫富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我们要遵纪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我们社会的真实写照。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fd5a5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4.png)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更是保障公民权益的保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身份还是地位,每个人都应该受到
同等的对待。
法律不应该有任何偏袒或歧视,它应该公正、公平地惩罚犯罪行为,保护无
辜的人免受伤害。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市民,在法律面前都应该一视同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它
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规则。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法
律的重要性,并且积极配合、遵守法律。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序运行,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才能更加和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公正的审判。
无论是被告方还是原告方,每个人都有权利提供证据、申辩、辩解。
法庭应该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对每个案件
进行审理,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裁判。
这样一来,人们才能对法律有信心,才能相
信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不论是社会地位高低,贫富差距大小,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对待。
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也是维护社
会稳定的基本要求。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法律,尊重法律,共同建设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e78791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d.png)
【四年级作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250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句经典的话语。
它告诉我们,无论贫富、年龄、性别、种族和国籍如何,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在我们的国家,我们有很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权益。
我们有《宪法》、《刑法》、《劳动法》等等。
这些法律不仅仅是给我们指明了阻止违法行为的界限,也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保护。
无论是贫穷的农民工,还是富裕的老板,都必须遵守法律规定,不能进行违法行为。
法律不仅仅是为了约束我们的行为,还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权益。
根据《刑法》规定,盗窃是犯罪行为,如果有人偷了你的东西,你可以报警,法律将会为你讨回公道,保护你的权益。
再根据《劳动法》规定,雇主必须给员工支付正当的工资,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如果雇主不履行这些规定,员工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法律将会为员工争取到应得的权益。
法律的实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为维护社会法律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我们可以主动提醒对方。
如果看到有人欺负弱小,我们可以挺身而出,维护弱者的权益。
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守法律,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权,没有歧视,没有阶级。
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官员,都应该平等地接受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这也是体现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只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公正,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进步和繁荣。
让我们每个人都自觉遵守法律,珍惜法律给予我们的保护,共同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
法律人人平等论文案例(3篇)
![法律人人平等论文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26966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17.png)
第1篇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宪法的重要规定。
本文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探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现,以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一、引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任何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原则是我国宪法的重要规定,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几个典型案例,探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现。
二、案例分析1. 张某诉李某名誉权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与李某系邻居,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
李某在网络上散布张某有不正当行为的言论,严重损害了张某的名誉。
张某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判决李某在网络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张某精神损失。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作为公民享有名誉权,李某作为侵权人,在法律面前与张某平等。
法院依法判决李某承担侵权责任,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 郭某诉某市人社局劳动争议案案情简介:郭某在某市人社局工作,因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郭某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仲裁委员会裁决郭某胜诉,但单位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合法有效,驳回单位上诉,维持原裁决。
案例分析:本案中,郭某作为劳动者,在劳动争议中与单位平等。
法院依法保护了郭某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 王某诉某县教育局招生歧视案案情简介:王某因家庭经济困难,向某县教育局申请助学金。
然而,教育局以王某父母有工作为由,拒绝给予其助学金。
王某将教育局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教育局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受教育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规定,判决教育局给予王某助学金。
案例分析:本案中,王某作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与教育局在法律面前平等。
法院依法保护了王某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d9d33ef770bf78a652954c8.png)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现代意义摘要: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我们在分析国内外学界各种不同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予以详尽的分析,从而达到对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法原则;平等对待一、概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近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作为一个原则被资产阶级以宪法的形式确立,如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刑法中予以重申的是在97年新刑法修订时。
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不是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刑法所特有的,而不是和其他部门所共有的”,即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原则,而不能将它同部门法的特殊原则相混淆。
另一种观点认为;“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的,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应该首先是部门法的基本原则然后才能上升为一般原则的,进而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同后者的观点。
刑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其含义是既包括立法平等又包括司法平等两方面;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含义仅包括司法平等,也就是说是刑法适用上的平等,这种适用上的对立法平等有很大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含义是立法平等和司法平等的辩证统一。
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应为;“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二、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与区别对待的关系刑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不应跟区别对待相对立。
以“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为材料,写读
![以“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为材料,写读](https://img.taocdn.com/s3/m/414a816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3.png)
以“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为材
料,写读
一、“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实现人人平等,不能仅仅只依靠法律,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平等,社会都会产生各种阶层的人士。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法律真的能够使人人平等,那么我们现在社会上就不会存在各个阶层的人士,也不会有所谓的穷人区和富人区。
这也能够简单地说明法律只是法律而已,他只能够维系人人平等的一个方面,在法律这个方面,他能够让人人都获得平等,但是在其他方面法律不可能完全做到。
因为人人平等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状态。
二、“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人在面对法律的情况之下出现的违法犯罪的行为,那么他们都一样受到处罚。
比如说,一个高官犯的法律和一个普通的居民犯了法律,那么他们在法律面前都同样会获得相应的惩罚,没有任何人可以因为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而改变他们违法犯罪的事实。
不管任何人犯了法,那么都只能按照法律条文的标准来实行,这也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状态。
现在我国也在一直努力向这方面靠近,并且持续性做到最好。
三、一个法律是不能够完全改变这个社会的平等关系,虽然现在已经在提倡人人平等,但是各个阶层、各种经济条件、各种教育情况等都是无法完全依靠法律去改变。
法律之所以不能使人人平等,是因为想要达到人人平等太难了,社会在不断维持的情况之下,就基本上不能够达到这种状态,除非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了各种
阶层,达到了一种大和谐的状态,大家都没有竞争关系。
只要这个社会在不断发展,那么就会有不同经济的人群、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这些不可能依靠法律去解决。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在法律援助中的实现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在法律援助中的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7dc8221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4.png)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在法律援助中的实现肖晓署朱锡新(1.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2.江西泰方律师事务所;江西景德镇333000)内容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前提,但由于每个公民的出身、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差别,这种平等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民主法治国家的标志。
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保障,应当将法律援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法律援助,培养好法治土壤,号召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帮助,让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让公平正义洒满人间。
关键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概述人人生而平等,平等即正义,不平等即不正义。
‚哪里没有平等,哪里就没有自由‛,‚什么都不能战胜你们对正义的感情,这种感情并非其他,而是对人类平等的信仰‛。
①我国《宪法》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据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一是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二是任何人的合法权利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三是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也不得强加任何人法律之外的义务,并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四是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由于每个公民原初状态,即出身、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并不总是平等,贫富差距造成权利受害侵害时寻求司法保护上的不平等就是不公平的,因此,对某些制度做出看似不公平的差别待遇,是正义的内在要求。
罗尔期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每一个人对与其他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2)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aabf1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2.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意味着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保护。
在该原则的指导下,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其社会地位、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背景。
下面将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意味着法律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
在法律面前,人们不应被特殊群体或特权阶层所优待,也不应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对待。
这个原则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权享受法律保护和公正审判的权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意味着法律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不能因为一些人的特定要求或特殊利益而对待他们更加宽容或严厉。
法律对于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样的,无论是罪犯还是正直的公民,都应该根据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还意味着法律应该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法律应该保障每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基本权利,并且保障他们在法律程序中的公正和公平。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没有人应该因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而被剥夺这些权利。
此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还要求法律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要符合公正和合理的原则。
法律机关和司法机构在应用法律、审判案件时,应该遵循客观、公正、公平、透明和无私的原则。
法律机关和司法机构应该在独立、中立和公正的基础上执行法律,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并且应该对每个案件进行详细的审查和判断,以保证审判的公正性和正确性。
最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还要求法律应该满足社会多样性的需求。
法律应该尊重和保护不同人群的权益,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
法律应该制定保护这些人群权益的特殊规定,并提供相应的救济机制,以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享受法律权益。
总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保证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的适用和执行应该符合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和无私的原则。
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看法
![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8d6a4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d.png)
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看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公正正义的重要手段。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须受法律
的约束,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理。
首先,法律是一种社会公正。
社会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政
治稳定的基础,是司法公正的支柱。
只有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证社会公正秩序,消除民众非法干涉社会秩序的任
何类型的不平等,维护人权政治全部平等,维护社会正义。
其次,法律是一种法治秩序。
只有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放置
到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独立的司法行政体系,使制度正
义和社会正义在法律面前有效执行,形成有权威性的司法社会正义,有效的社会法治秩序,有效的减少社会矛盾的可能性,有效
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使社会公正
得以实现,而且有利于创造一种法治秩序,以促进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发展。
最后,法律是一种保障。
大家都要享受司法权力的保护,只要律
法实施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能够得到实现,“任何人不得
以职务之便使群众受上门限止但犯罪嫌疑人”,“任何人不得以
任何理由逃避法律的追究”的原则可以实施,建立之后可以尊重
人权、实现公平正义,并保护公民在法律面前的权利。
总而言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每一个人都受法律的保护,每一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秩序的社会,一个平等正义的社会都需要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价值取向,加强对司法公正的注重和设法实施,必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向影响。
司法启示: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司法启示: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tps://img.taocdn.com/s3/m/d226751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1.png)
在司法体系中,有一条宝贵的原则被广泛认可和奉行:“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个原则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它追求的是一种公正和平等的法治社会。
无论我们的经济状况如何,无论我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法律都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这个原则的意义远超出了字面上的含义。
它不仅是司法体系的灵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在一个真正以法律为尺度的社会中,个人的财富和地位不应该影响他们在法庭上的地位。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权贵还是普通百姓,在法律面前都应该享有同等的保护和公正对待。
面对贫穷的人,法律的平等应当给予他们公正的辩护和裁决。
贫穷并不意味着缺乏权益,也不代表人的价值低于其他人。
法律的平等意味着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让他们在法庭上表达自己的声音,并得到公正的审判。
只有通过平等的司法系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富有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在法律面前,富人不能凭借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获得特权,也不能用金钱来买通正义。
无论财富多少,法律都应该对每个人保持公正和中立的态度,确保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正当性。
这个原则还告诉我们,法律的平等并不仅仅适用于刑事案件。
在所有法律事务中,无论是商业纠纷、民事诉讼还是家庭纠纷,人人平等的原则应该得到贯彻。
没有谁可以凭借自身的特权和优势来践踏别人的权益。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公正对待,法律应该为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司法系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法官应该秉持公正、中立的原则,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
同时,各级法院应该加强对司法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和裁决。
无论富贵贫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要求,更是社会公正和和谐的基石。
只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并且要求法律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保护和待遇。
论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论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76cc80d524de518974b7da3.png)
论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作者:邢博琰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几乎老少皆知。
而刑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即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要通过学习,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的刑法理论进行学习与研究,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刑法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这句话的意义。
关键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法原则;适用平等;区别对待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188-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06.120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起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最先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的。
现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则是由资产阶级运动的兴起而开始的。
尤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确立。
法国的代表人物卢梭曾经说过一句富含哲理性的话语“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自由的”。
但是这句话却很难实施,因为它的前提是以维护等级制度平等,与现代所提倡平等原则相反。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习惯了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也把它作为国家的根本原则来使用,而且在联合国宪章中也有所体现。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修订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从1954年最开始确立平等这一原则,到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原则被删除,再到后来又在1982年宪法中进行恢复,这个过程百折千回。
直到1997年,在刑法中对这一平等原则给予重申。
很多人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不是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原则,而不能将它同部门法的特殊原则混为一谈,它是“刑法的唯一性,不能和其他部门共有”。
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各部门法的共存后的体现。
中国法律规定人人平等(3篇)
![中国法律规定人人平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e4c8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9.png)
第1篇引言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高度重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本文将从中国法律规定的角度,探讨人人平等的原则及其体现,旨在展示中国法律在保障人民平等权利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1. 定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在国家法律面前,无论个人的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因素如何,都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2. 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它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有利于消除歧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1.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平等原则的最高体现。
2. 法律规定(1)平等保护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等价、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这一规定明确了民事主体在法律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原则。
(2)平等承担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承担平等的义务。
(3)平等适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规定明确了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对任何人都应平等适用法律。
3. 诉讼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人民法院参加诉讼,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证据,有权请求调解,有权提起上诉,有权申请执行。
”这一规定确保了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平等地位。
4. 反歧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歧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任何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残疾、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职业、财产状况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题班会演讲稿)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题班会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1582b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c.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题班会演讲稿)第一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题班会演讲稿)主题班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演讲稿第1张ppt 大家好!今天的主题班会由我们来主持,我们班会的题目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2张ppt 说到“法律”这个名词,大家可能并不熟悉。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例如,国家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每个人都要遵守,如果不遵守,交警就要处罚。
平等,从字面上看,“平”就是没有高下之分,“等”就是没有大小之别,因此“平等”的本义就是没有差别。
而法律平等就是在法律上没有差别。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原则。
在我国古代,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说的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3张ppt 为了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
第4张ppt 说到黑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就自然会想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和1963年8月28日他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第5张ppt(这张ppt有动画,奥巴马的图片点一下才出来)在演讲中,马丁·路德·金说到“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经过艰苦旧约的斗争,推动了美国反种族歧视的立法,今天,在美国,黑人的权利得到了极大保障,连总统奥巴马都是黑人。
第6张ppt 把人人平等用法律进行规范下来,用法律保障人人平等,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对我国来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高中600字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高中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86b199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c.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高中600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比如说,有一个坏人偷了东西,不管他是大人还是小孩,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就像我们学校里,如果有同学欺负别人,老师一定会批评他,不会因为他学习好或者家里有钱就不管啦。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一个大老板开车闯红灯,警察叔叔看到了,就把他拦下来,给他开了罚单。
大老板说:“我这么忙,这么有钱,你就不能放过我这一次?”警察叔叔严肃地说:“不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闯红灯就是不对,就得接受处罚。
”
所以呀,法律是公平的,它不会偏向任何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法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更安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你们看,如果有两个小朋友打架,不管是谁先动手,老师都会批评教育他们,不会因为其中一个小朋友长得可爱或者平时表现好就只批评另一个,这就是平等。
再比如,在电视里,我看到一个很有钱的叔叔做了坏事,警察叔叔也把他抓走了。
不会因为他有钱,法律就放过他。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超市,看到一个人偷偷把东西藏在衣服里不付钱。
后来被发现了,不管他怎么求情,还是被警察带走了。
这就说明,法律不会因为他说几句好话就不惩罚他。
法律就像一把尺子,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谁也不能违反。
我们都要做守法的好孩子哟!。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tps://img.taocdn.com/s3/m/4acbf46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c.png)
论法律⾯前⼈⼈平等题⽬:论法律⾯前⼈⼈平等摘要:要不要和能不能实⾏“法律⾯前⼈⼈平等”,是⼴⼤⼈民群众普遍关⼼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事。
⽬前,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不同观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诸如怎样评价资产阶级的“法律⾯前⼈⼈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的“法律⾯前⼈⼈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实⾏“法律⾯前⼈⼈平等”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已经消失等等。
本⽂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法律、平等、法治社会、事实平等正⽂:法律⾯前⼈⼈平等。
法律⾯前⼈⼈平等是现代法制的⼀项重要原则。
我国1954年宪法曾经庄严地规定了这⼀原则。
但从50年代中期,这⼀原则被当作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东西遭到批判,成为⽆⼈敢于问津的禁区。
“⽂化⼤⾰命”中,这⼀原则⼜最终被从宪法中删除。
1978年12⽉6⽇《⼈民⽇报》发表了《坚持公民在法律上⼀律平等》的署名⽂章,12⽉22⽇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届三中全会公报庄严宣布要保障⼈民在法律⾯前⼈⼈平等。
从此开始了法律⾯前⼈⼈平等的⼤讨论。
这是⽂化⼤⾰命结束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法学界所开展的第⼀次冲破禁区的⼤讨论。
讨论⼀直延续到1981年。
尽管在讨论中对如何理解法律⾯前⼈⼈平等以及法律平等适⽤的范围,学者们有不同理解,但在⼀些基本问题上⼤家的认识是⼀致的。
1.法律⾯前⼈⼈平等虽然是资产阶级⾸先提出、并以宪法加以规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但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在资产阶级民主⾰命中,⽆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道,为废除封建特权、争取法律平等⽽浴⾎奋战,法律⾯前⼈⼈平等的旗帜上凝结着⽆产阶级的鲜⾎;在⽆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法律⾯前⼈⼈平等更是⼀个贯彻始终的最低纲领。
2.社会主义⽣产资料公有制和⼈民民主专政的建⽴,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真正实现法律⾯前⼈⼈平等创造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法律⾯前⼈⼈平等原则,每个公民都应当既是权利主体,⼜是义务主体,既不容许存在“⽆义务的权利”(即特权),也不容许存在“⽆权利的义务”(即役使)。
浅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浅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tps://img.taocdn.com/s3/m/d32aa01369eae009581bec7e.png)
浅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者:贺小桐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10期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烂熟与人们心中,在过去大力的推动了法律的发展的进程。
在当今社会,此种积极意义与其他相比显得有些苍白,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批评。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著名案例,进一步阐明何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关键词:平等;公平;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各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制定法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实现“相同情况相同对待”,把法律看作是一个规则,我们就应当在这个规则的指引下处理相同的情况,这就是一种公平。
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后来引申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某些人可以超越法律之外。
在“人人”之中自然包括统治者。
在西方,这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策略的确使一些总统、首相之类的统治者陷入法网,最典型的就是1972年发生在美国的“水门事件”。
尼克松总统准备竞选连任,其手下助选人员求胜心切,竟采取“偷鸡摸狗”的办法在竞选总部安装窃听器,试图截获有关情报,不料,没多久窃听器被人发现。
事发后,检察官快刀斩乱麻,立即将几名窃听分子送上法庭。
令美国人气愤的是,尼克松不仅没有对手下人训斥,反而纠集谋士商讨对策,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谁料尼克松与谋士就如何掩饰丑闻的谈话被白宫内的录音装置录了下来,这些录音无疑成了重要的证明材料,联邦最高法院执意要向尼克松问罪,尼克松不得不宣告辞职。
通过“水门事件”,我们会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威慑力。
那么,美国在最初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否意味着平等呢?在美国建国之初,宪法中是否应采纳奴隶制产生分歧,最后衍生出五分之三妥协。
后,奴隶制废除,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不得拒绝给予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以平等的法律保护。
然而,在各个州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种族隔离现象。
那么,隔离但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吗?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只概括的规定了给予任何人以平等的保护。
但,如何保护,怎么保护均为体现。
论从“准五服以治罪”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转变
![论从“准五服以治罪”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b2215a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9.png)
论从“准五服以治罪”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转变从“准五服以治罪”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转变,是中国法治历史上的重要进步和成就。
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演进,更是社会制度和文明观念的进步。
如今,人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这是中国社会秩序稳定和法治环境不断改善的重要标志。
一、“准五服以治罪”的历史渊源“准五服以治罪”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源自《周礼》中关于刑法的规定,主要包括五种刑罚:笞、辟、逮、杖、剁。
在这一刑法体系下,地位不同的人受到的刑罚也不同,这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下的法律思想。
在这种体系下,地位高的人享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地位低的人则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这种刑法体系显然是不公平的,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伟大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观念的进步,中国的法律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现代法治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逐渐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项重要的价值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发生巨大变革,废除了“准五服以治罪”的不公平刑法体系,推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在新的法律体系下,每个人都享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应当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和制裁。
这一转变,是中国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这一原则的确立,意味着社会制度正义的根本保障,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享有公平的法律权利和保障。
这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推动社会的公正与进步。
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四、构建法治中国的未来展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未来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将更加注重法治建设,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夯实法治基础,建设法治中国。
谈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doc
![谈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doc](https://img.taocdn.com/s3/m/080d8b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f.png)
谈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平等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当代各国宪法普遍的原则,该原则是法律适用上的平等、是一项宪法原则,是机会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体。
关键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宪法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时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示任何人不论其身分地位为何,在法律之前皆平等,而不会因为其身分地位而获有差别待遇。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为本原则的具体规定。
世界人权宣言乃是联合国于1948年12月10日第217A(III)号决议通过的一份世界性人权保障文件,其中的第7条规定: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
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曾经提出过,但作为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1776年7月4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8月27日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提及了这一原则。
资产阶级确立这一法治原则,是对封建阶级特权的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巨大的进步。
但是,资产阶级的法律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它的所谓的法律上的平等,掩盖着实际存在的人们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理解可以从三个个方面进行: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适用法律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法律适用上的平等是指公民在遵守法律和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立法上的平等是指制定法律本身的内容必须贯彻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则。
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由写论文的好帮手.提供, .的原则究竟是指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还是立法上的平等,或者是既指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同时也包括立法上的平等,一直存在不同观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ttps://img.taocdn.com/s3/m/f278a29ef121dd36a32d8278.png)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它作为一个口号,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正式提出的。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提出来的,清末民初传入中国。
1954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文革期间,这一法律原则遭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直到1982年,法律平等原则才被重新提出并被再次写入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当今世界各国关于权利的平等保护的基本原则。
从字面上看,“平”就是没有高下之分,“等”就是没有大小之别,因此“平等”的本义就是没有差别。
而法律平等就是在法律上没有差别。
笔者认为,所谓法律平等,就是指法律地位的平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法律人格的平等、法律权利的平等、法律义务的平等和法律对待的平等。
法律人格的平等,指每个人作为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法律应该承认并保护这种尊严。
我国的宪法、刑法以及民法通则都承认并保护公民的人格平等。
法律权利的平等,指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平等权利是法律平等的中心内容。
在宪法和法律中通常有两种权利,一种是所有公民都享有的普遍权利,另一种是宪法和法律部分人甚至是少数人规定的特殊权利,即法定特权,如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外交人员的外交豁免权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庭二胎生育权等。
对于这种权利,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人也都是平等的。
当然,宪法和法律做出这种规定,必须有充分合理的根据。
法律权利的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的平等,在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在具体进入权利领域的时候,公民能否依据自已的能力获得所需要的权利,是权利主体自身的事情。
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是法律无力解决的问题,因此法律只能承认它的存在。
正是由于行为能力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公民享有权利的千差万别,公民不能因此而抱怨法律的不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摘要:要不要和能不能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大事。
目前,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不同观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诸如怎样评价资产阶级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已经消失等等。
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法律、平等、法治社会、事实平等
正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
我国1954年宪法曾经庄严地规定了这一原则。
但从50年代中期,这一原则被当作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东西遭到批判,成为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
“文化大革命”中,这一原则又最终被从宪法中删除。
1978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署名文章,12月22日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庄严宣布要保障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此开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大讨论。
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法学界所开展的第一次冲破禁区的大讨论。
讨论一直延续到1981年。
尽管在讨论中对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律平等适用的范围,学者们有不同理解,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是资产阶级首先提出、并以宪法加以规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但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道,为废除封建特权、争取法律平等而浴血奋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旗帜上凝结着无产阶级的鲜血;在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最低纲领。
2.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创造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每个公民都应当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既不容许存在“无义务的权利”(即特权),也不容许存在“无权利的义务”(即役使)。
4.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正当主张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应受到追究和处理。
5.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公民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尚局限于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在非基本权利和义务领域,公民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缩小以至消灭这种差别需要相当长时期的努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讨论,对我国的立法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其后制定的其他法律,特别是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地宣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场讨论也极大地激发了法学理论工作者冲破禁区、探索真理的热情,为法学领域其他重大讨论揭开了序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写入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中,那么,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冉井富:平等一词,最直接的含义就是相同的情形相同对待。
比如说,对于公务员的职位,大家都有权竞争,并且都根据一个既定的、合理的标准竞争,这就是一种平等;再比如,在买卖关系中,一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强买强卖,这也是一种平等。
当法律宣称并维护这种社会关系时,这就构成了法律平等。
更具体地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完整理解。
我个人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实施法律时,即司法、执法、守法上的平等,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在立法上也一律平等。
首先,在我国,那些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无权参与法律的制定;其次,社会主义法律是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表现,我们在制定法律时,明确保护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都是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不反映少数敌对分子的利益和意志。
社会主义的法律剥夺少数敌对分子的政治权利,也表明法律本身并不是对所有公民一律平等。
也就是说,并非任何人都享有立法权。
至于法律平等与事实平等的关系。
我认为,法律平等与事实平等在现实中是有一定差距的,比如说,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却不能完全平等地享有这种权利,通常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儿童要比一个出生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儿童能够更好地享受这些权利。
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之间的不一致。
一方面是法律虽然平等地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被严格地执行。
另一方面,这种不一致是由法律平等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地位的平等,一种权利和资格的平等。
在这种平等之下,所有的权利、机会、利益都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人们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资格去竞争这些权利、机会和利益。
有人将这种平等称为机会平等。
但是机会平等只能保证在权利争取中的起点相同,而不能保证人们实际获得的利益和地位相同,即不能保证结果平等,因为要使权利和机会变成现实的利益,还需要一定的手段和途径,而个人所具有的手段和途径是受各种现实因素影响的。
由于机会平等不能保证人们获得事实上的平等,所以马克思说,资产阶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只是形式上的平等。
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实现事实平等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目前,一方面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形式平等,这是实现事实平等不可逾越的阶段;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差别对待原则,对那些由于市场竞争而受到损害的各种“困难群体”和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的贫困地区,在法律上和政策上给予特殊待遇和特殊保护。
参考文献:《新华文摘》、
宪法条例、
李光灿《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8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