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罃对楚王问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目录1.楚王问原文概述2.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3.楚王问的翻译及解读4.楚王问的启示和影响正文楚王问,又称“楚王问鼎”,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楚庄王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左传·宣公十三年》,后来被《史记》等史书收录,并流传至今。
楚王问鼎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故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楚王问原文概述楚王问鼎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楚庄王想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意图取代周朝成为天下共主。
楚庄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特意派遣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图借此试探周天子的反应。
九鼎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尊严,周天子对九鼎的重视程度代表了他对国家权力的看重。
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楚庄王想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周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削弱,各诸侯国纷纷崛起,互相争霸。
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实力逐渐壮大,因此有了挑战周天子权威的野心。
楚王问鼎的故事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楚王问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加剧,同时也表现了楚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这个故事还反映了当时诸侯对国家权力的争夺和周天子权威的动摇,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生动的历史画卷。
楚王问的翻译及解读关于楚王问鼎的故事,最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周。
王孙满见楚子,楚子问九鼎之大小轻重。
王孙满曰:‘在德不在鼎。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楚庄王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回答说,九鼎的重量大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国家的德行。
王孙满的回答意味着,周天子并不担心楚庄王夺取九鼎,因为他相信楚国没有足够的德行来取代周朝。
楚王问的启示和影响楚王问鼎的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现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素材。
其次,楚王问鼎的故事也具有哲学意义,它提醒统治者要重视国家的德行,而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摘要:1.楚王问的原文内容2.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3.楚王问的翻译及解析4.楚王问的启示与应用正文:【楚王问原文内容】楚王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乎?”孔子曰:“夫人君之道,不以其所以养人而费其财,不以其所以使人而难其令,不以其所以接下而丧其礼。
故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
”楚王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之道,有终始乎?”孔子曰:“君子之道,其为仁矣,而所以行之者,恕也。
其为恕矣,而所以为之者,礼也。
故君子之道,有终始。
”楚王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之道,可以终始乎?”孔子曰:“敢问其所以为终始者。
”楚王曰:“其所为终始者,殆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孔子曰:“是故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
”【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楚王问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春秋时期楚王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的问题。
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对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的关注,也展示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智慧和教诲。
通过楚王问,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于君子道德的崇尚,以及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阐述。
【楚王问的翻译及解析】楚王问:“请问君子之道是否消耗财富且难以实践,混乱而丧失其行为准则?”孔子回答:“君主之道,不应因供养人民而耗尽财富,不应因治理国家而难以执行命令,不应因对待臣民而丧失礼仪。
所以君子之道,虽然消耗财富且难以实践,但不会混乱而丧失其行为准则。
”楚王问:“请问君子之道有始终吗?”孔子回答:“君子之道,以仁为核心,实践仁的方法是恕。
以恕为核心,实现恕的方法是礼。
所以君子之道,有始终。
”楚王问:“请问君子之道可以始终吗?”孔子回答:“请问实现始终的方法。
”楚王回答:“实现始终的方法,大概就是君子之道,从自身做起,对庶民进行教化,参照夏商周三王的德行而不背离,建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质询于鬼神而无疑问,传承百世等待圣人出现而不迷惑。
对楚王问文言文翻译
楚王问于智者曰:“吾闻子明智,能解吾国之疑,愿闻其详。
”智者对曰:“臣闻之,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是以君王宜以民为重,求贤纳士,广开言路,使天下归心。
”楚王曰:“然则吾国之民,何故不安?”智者曰:“民不安者,有四患。
一曰贪欲,二曰愚昧,三曰傲慢,四曰懈怠。
此四者,皆足以乱国家。
”楚王曰:“吾欲除四患,使民安居乐业,当如何为之?”智者曰:“除四患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王宜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修身者,修己之身,使之高尚;齐家者,治家之道,使之和睦;治国者,治国之策,使之繁荣;平天下者,平治天下,使之安宁。
”楚王曰:“吾欲修身,当如何为之?”智者曰:“修身之道,在于克己复礼。
克己者,克己之私欲,使之无过;复礼者,复周公之礼,使之有序。
”楚王曰:“吾欲齐家,当如何为之?”智者曰:“齐家之道,在于和睦亲族,关爱邻里。
亲族和睦,则家庭和顺;邻里关爱,则乡里安宁。
”楚王曰:“吾欲治国,当如何为之?”智者曰:“治国之道,在于赏罚分明,法制严明。
赏罚分明,则民不敢犯;法制严明,则国无乱象。
”楚王曰:“吾欲平天下,当如何为之?”智者曰:“平天下之道,在于推恩布德,广施仁政。
推恩者,使天下归心;布德者,使百姓安居乐业。
”楚王闻言,恍然大悟,曰:“吾闻子之言,如获至宝。
自今而后,吾当竭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解民之苦,安民之心。
”智者对曰:“君王明智,国家幸甚。
愿君王慎思明辨,善自为之。
”自此,楚王励精图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智者之言,传为千古佳话。
译文:楚王向智者请教说:“我听说您很聪明,能解决我国的问题,希望您详细告诉我。
”智者回答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以人民为根本。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
所以君王应该以人民为重,求贤纳士,广开言路,使天下归心。
”楚王说:“那么我国的百姓,为什么不安宁呢?”智者说:“百姓不安宁的原因,有四个问题。
《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译文与赏析楚归晋知罃楚归晋知罃《左传·成公三年》【题解】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最后楚胜而晋败。
楚国活捉晋国大夫知罃,而晋国也生擒楚国公子谷臣。
八年后,晋、楚两国互换囚徒。
知罃身为徒囚徒,但在楚王面前,没有半点卑躬屈膝,对楚王的无理问话予以有力的反驳。
【原文】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26],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27]。
执事不以衅鼓[28],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注释】[26]中军:古代军事编制,分为左、中、右三军,一般为主帅亲率中军。
[27]俘馘(guó):俘虏。
馘,战争中割下敌人尸首的右耳朵,来记战功。
[28]衅鼓:古代的一种祭礼,用牲畜的血来涂抹钟鼓,这里是杀掉的意思。
【译文】晋人计划将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遗体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换回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升任晋国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楚王在送知罃回国的时候,问他说:“您怨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没有才能,不能担当重任,所以做了俘虏。
您的兵将没有杀掉我,并且让我回晋国去接受诛戮,这是您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原文】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29],各惩其忿,以相宥也[30],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注释】[29]纾:宽舒,这里是解除苦难的意思。
[30]宥:原谅,宽恕。
【译文】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了国家大业,希望能减轻百姓痛苦,所以彼此抑止自己的愤怒而互相原谅,双方都释放战俘,以结成友好。
两国的友好,下臣不曾与谋,我又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以后,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
楚归晋知罃
楚歸晉知罃[1](左傳•成公三年)【《左傳》簡介】見《鄭伯克段于鄢》。
晉人歸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以求知罃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爲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爲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爲之禮而歸之晉人歸公子穀臣[2]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3],以求知罃[4]。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5]。
注釋[1]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晉出師救鄭,與楚在邲(鄭地,在今河南鄭州市東)發生正面交鋒。
楚大夫熊負羈俘獲了當時的下軍大夫荀首的兒子知罃(荀首後來受封於知,故以邑爲氏),荀首率其家兵射殺了楚連尹襄老,並擄獲了楚莊王的公子穀臣。
八年後,晉提出用楚公子穀臣和襄老的屍體交換當時已升爲晉中君副帥荀首的兒子知罃,楚國考慮到晉雖有邲地之敗,但無傷其元氣,且又提拔了年輕幹練的荀首作副帥,於是就答應了交換俘虜的條件。
本文描述了晉貴族子弟知罃忠君愛國,對敵對國果君不卑不亢的言行舉止。
其熱愛自己祖國和在敵人面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值得今人鑒借。
[2] 穀臣:楚莊王的兒子。
在晉楚邲之戰中被荀首所俘。
[3] 連尹:楚官名,射官,取射相連屬之意。
襄老,連尹之名,楚臣,在晉楚邲之戰中被荀首射殺。
[4] 以求知罃:以歸還楚國一活俘、一死屍的條件來換取知罃回國。
以,介詞。
賓語“之”省略。
[5] 於是:在這個時候。
佐中軍:輔佐中軍統帥,也就是任副帥之職。
故:因此,連接因果複句的連詞。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①?”對曰:“二國治戎②,臣不才,不勝其任③,以爲俘馘④。
【优质】《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 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古文观止·宋玉对楚王问-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宋玉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楚王问原文概述
2.楚王问原文翻译
3.楚王问原文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1.楚王问原文概述
《楚王问》原文选自《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是关于楚王与孔子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记录。
在这段对话中,楚王向子贡提出了一些关于孔子的问题,子贡则给予了精彩的回答。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力,还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楚王问原文翻译
原文如下:
楚王问子贡曰:“孔子者,何如人也?”
子贡对曰:“圣人也,丘陵之战,孔子不战而胜,奔者不射,逐者不迫,弟子不战而胜,何如人也?”
楚王曰:“善哉!孔子圣人也。
”
翻译如下:
楚王问子贡:“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子贡回答说:“孔子是圣人。
在丘陵之战中,孔子没有参战就取得了胜利,他让逃跑的敌人不射,追击的敌人不逼迫,他的弟子没有参战就取得了胜利,这样的一个人你说他怎样?”
楚王说:“孔子真是圣人。
”
3.楚王问原文的意义和影响
《楚王问》原文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影响力。
在这段对话中,子贡通过讲述孔子在丘陵之战中的表现,突显了孔子的圣人地位。
这段对话的意义在于,它为后世留下了孔子智慧的例子,让人们更加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此外,《楚王问》原文还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及其学说成为了一种道德力量,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段对话的流传,有助于后世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译文赏析
宋玉《对楚王问》原文|译文|赏析《对楚王问》是宋玉面对他人的谗毁所作的自我辩解。
此文以宋玉回答楚王提问的方式,通过设喻和比喻,表现宋玉的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的气质与品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楚王问》原文先秦:宋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译文及注释译文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
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
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
楚归晋知罃
弗敢违(30)。其竭力致死(31),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32)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
为之礼而归(33)之。 (20)虽然:虽,连词;然,代词,这样 (21)以:靠 (22)灵:福 (23)戮:动词用作名词,指杀的对象
(27)次及:次,按次序;及,担任职务
(28)帅:通“率” (29)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修:治理;封疆:边界 (30)违:躲避 (31) 竭:尽 (32)所以:用来· · · 的方式 (33)归:使动用法,使· · · 回去
(24)外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呼本国的臣
(25)戮于宗:在宗庙里杀死 (26)嗣宗职:继承宗族的职务
译文: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知蓥回答说, “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等于说我的国君把我杀 了,我死了也很光荣。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荀 首,荀首向我们国君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 们国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事的职务, 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 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 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给知罃举行 礼仪,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10)德我乎:为动用法,德,名词用为动词,感恩;对我感恩吗
(11)图:谋划,为动用法;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谋划 (12)纾:缓和,解除
(13)惩:戒,克制。忿:怒气,怨恨
(14)宥;宽恕,原谅。
(15)释:释放;纍囚:被捆绑起来的俘虏
(16)与及:参与其中,相干。及:赶上
(17)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18)何以:用什么
楚归晋知罃
惩(懲),克制;制止。《诗·小雅·沔水》: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毛传:“懲,止 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懲違改忿 兮,抑心而自彊。”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 五》:“懲,止也;違,恨也。言止其恨, 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彊勉也。”
本義:繩索,如:《汉书·李广传》:“禹從落中以劍斫絶 纍,欲刺虎。” 颜师古 注:“纍,索也。” 引申义:缠绕。《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 之。”郑玄笺:“纍,纏繞也。”
甲骨文
金文
说文
《说文·人部》:“軍所獲也。从人孚聲。《春秋傳》 曰:以爲俘馘。 ”
本义:作战时擒获的狄人。
课文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 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 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注释
然则:这样,那么。 德我:感激我。德:名词用为动词。 图其社稷:为国家利益考虑。图:谋虑。 纾其民:解除人民的痛苦。纾,缓和,解除。 惩其忿:克制自己的怨恨。 相宥:互相原谅。 释累囚:释放被俘的囚犯。累囚:被捆绑的俘虏。 成其好hao4:成全友好。 与及:参与,赶上。 其谁敢德:感激谁呀?疑问句宾语前置。
注释
重为之礼:隆重地举行礼仪。
音形練習
• 一、讀音
• 一、讀音
• 1以為俘馘 2臣不才, • 1guó 2shēng
不勝其任 3執事不以 釁鼓 4而求紓其民
• 3 xìn 4 shū
主要内容:表现晋知罃忠君爱国,对楚王 不卑不亢的态度。
第一段:交代两国交换人质的缘故 第二段:楚共王和知罃的对话
一)就“怨恨”而问答 二)就“感恩”而问答 三)关于“报答”的问答 四)针对楚王的追问,知罃答复 五)楚共王表示赞许、敬畏。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摘要:1.楚王问原文概述2.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3.楚王问原文及翻译4.楚王问的启示正文:1.楚王问原文概述《楚王问》原文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一段对话记录。
这段对话以楚庄王提问、孙叔敖回答的方式展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国力逐渐强盛,他励精图治,希望能够使楚国更加繁荣富强。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向贤臣孙叔敖请教治国之道。
《楚王问》原文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治国经典。
3.楚王问原文及翻译原文如下:楚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之国,西有黔中之地,东有夏人之国,北有魏人之地,南有楚人之国。
寡人欲有所征,何国可先?”孙叔敖对曰:“夏人之国可先。
夏人之国,国小而民多,田少而粟多,寡人以为可先。
”楚王问曰:“善。
然则黔中之地,夏人之国,寡人欲有所征,何国可次?”孙叔敖对曰:“黔中之地,夏人之国,可次。
黔中之地,山陵起伏,林木茂盛,夏人之国,国大而民少,田多而粟少,寡人以为可次。
”楚王问曰:“善。
然则魏人之地,寡人欲有所征,何国可次?”孙叔敖对曰:“魏人之地,可次。
魏人之地,川泽肥美,民多而粟多,寡人以为可次。
”楚王问曰:“善。
然则楚人之国,寡人欲有所征,何国可次?”孙叔敖对曰:“楚人之国,不可次。
楚人之国,国大而民多,田多而粟多,山陵起伏,川泽肥美,寡人以为不可次。
”翻译如下:楚庄王向孙叔敖请教:“我国西边有黔中的土地,东边有夏国的领土,北边有魏国的领域,南边有楚国的疆土。
我想要发动战争,哪个国家应该首先被征伐?”孙叔敖回答说:“夏国的领土应该首先被征伐。
夏国的领土虽小,但人民众多,土地虽然少,但粮食丰富。
我认为可以首先征伐夏国。
”楚庄王问:“好。
那么黔中的土地,夏国的领土,我想要发动战争,哪个国家应该排在第二位?”孙叔敖回答说:“黔中的土地,夏国的领土,可以排在第二位。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小题1】①同“缧”,捆绑②感激③继承④往、到【小题2】d【小题3】您(您的手下)不杀我(把我的血涂在鼓上),让我回到晋国被杀(接受惩罚),这是您的恩惠。
六十篇古文注音
六十篇古文注音赵忠敏一、《无逸》厥(jué)父母勤劳稼穑,自度(duó)治民,祗(zhī)惧,爰(yuán)暨小人,弗敢侮鳏(guān)寡,昃(zè),弗遑(huáng)暇食,时人丕(pī)则有愆,猷(yóu)胥训告,嚋(zhōu)张为幻,怨女(rǔ)詈(lì)女,永念厥辟(bì)。
二、《郑伯克段于鄢》克段于鄢(yān),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生,遂恶(wù)之,亟(qì)请于武公,为(wèi)之请制,虢(guó)叔死焉,京城大(tài)叔,祭(zhài)仲,焉辟(bì)害,具卒乘(shèng),请以遗(wèi)之,繄(yī)我独无,其乐也泄泄(yì),施(yì)及庄公,孝子不匮(kuì)。
三、《宫之奇谏假道》寇不可翫(wán),大(tài)伯,不唯偪(bī)乎,享祀丰絜(jié),惟德繄(yī)物,神所冯(píng)依,晋不更(gèng)举矣,取虢之旂(qí),鹑(chún)之贲贲(bēn),天策焞焞(dùn),以媵(yìng)秦穆姬。
四、《祁奚荐贤》祁(qí)奚(xī)荐贤,称解(xiè)狐,其讎(chóu)也,不为谄(chǎn),不为比(bì),夫(fú)唯善。
五、《子产不毁乡校》执政之善否(pǐ),岂不遽(jù)止。
六、《知罃对楚王问》知罃(yīng),以为俘馘(guó),求纾(shū)其民,臣不与(yù)及。
七、《苏秦始将连横》说(shuì)秦惠王,北有胡貉(hè),战车万乘(shèng),涿(zhuō)鹿,蚩(chī)尤,驩(huān)兜,车毂(gǔ)击驰,文士并餝(shì),杖戟相橦(chōng),诎(qū)敌国,皆惛(hūn)于教,羸(léi)縢(téng)履蹻(jué),负书担橐(tuó),形容枯槁(gǎo),妻不下絍(rèn),陈箧(qiè)数十,朞(jī)年,未绝一絃(xián),炫熿(huáng)于道,棬(quān)枢之士,伏轼撙(zǔn)衔,廷说(shuì)诸侯之王,张乐(yuè)设饮,嫂虵(shé)行匍伏。
六十篇古文注音
六十篇古文注音赵忠敏一、《无逸》厥(jué)父母勤劳稼穑,自度(duó)治民,祗(zhī)惧,爰(yuán)暨小人,弗敢侮鳏(guān)寡,昃(zè),弗遑(huáng)暇食,时人丕(pī)则有愆,猷(yóu)胥训告,嚋(zhōu)张为幻,怨女(rǔ)詈(lì)女,永念厥辟(bì)。
二、《郑伯克段于鄢》克段于鄢(yān),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生,遂恶(wù)之,亟(qì)请于武公,为(wèi)之请制,虢(guó)叔死焉,京城大(tài)叔,祭(zhài)仲,焉辟(bì)害,具卒乘(shèng),请以遗(wèi)之,繄(yī)我独无,其乐也泄泄(yì),施(yì)及庄公,孝子不匮(kuì)。
三、《宫之奇谏假道》寇不可翫(wán),大(tài)伯,不唯偪(bī)乎,享祀丰絜(jié),惟德繄(yī)物,神所冯(píng)依,晋不更(gèng)举矣,取虢之旂(qí),鹑(chún)之贲贲(bēn),天策焞焞(dùn),以媵(yìng)秦穆姬。
四、《祁奚荐贤》祁(qí)奚(xī)荐贤,称解(xiè)狐,其讎(chóu)也,不为谄(chǎn),不为比(bì),夫(fú)唯善。
五、《子产不毁乡校》执政之善否(pǐ),岂不遽(jù)止。
六、《知罃对楚王问》知罃(yīng),以为俘馘(guó),求纾(shū)其民,臣不与(yù)及。
七、《苏秦始将连横》说(shuì)秦惠王,北有胡貉(hè),战车万乘(shèng),涿(zhuō)鹿,蚩(chī)尤,驩(huān)兜,车毂(gǔ)击驰,文士并餝(shì),杖戟相橦(chōng),诎(qū)敌国,皆惛(hūn)于教,羸(léi)縢(téng)履蹻(jué),负书担橐(tuó),形容枯槁(gǎo),妻不下絍(rèn),陈箧(qiè)数十,朞(jī)年,未绝一絃(xián),炫熿(huáng)于道,棬(quān)枢之士,伏轼撙(zǔn)衔,廷说(shuì)诸侯之王,张乐(yuè)设饮,嫂虵(shé)行匍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罃對楚王問(成公三年)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則德我乎?”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
兩釋累囚,以成其好。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王
曰:“雖然,必告不穀。
”對曰:“以君之靈,累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修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王曰:“晉未可與爭。
”重為之禮而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