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学》复习题
1-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管理的二重性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活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要按照社会劳动或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毕竟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
1-2管理的人本性: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1-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管理的一般规律,人们可以研究总结出管理的一般原理、一般原则、一般程序和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只有按照这些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管理之所以是一门艺术,主要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是统一的。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
1-4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要使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主动支配的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一定的权力;有一定的能力。管理主体的权力来源:①由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②由某种法律程序或特定标准所赋予的地位和职权;③由某种传统制度所获得的继承权;④由某种威信和声望所获得的影响权。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能使管理效果比较好的还是来自于第二方面的权力。
1-5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
①政治素质。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管理者的素质有不同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拥护改革开放;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公仆意识。②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
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③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④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以上四点只是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般素质。此外,不同的管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对于管理者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一班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⑤联系实际:
1-6管理机构的设计类型管理学对管理机构的划分,按管理职能主要有:①直线制(管理的全部职能由单位的各级领导人负责,不另设职能或参谋机构。单位内各级组织只接受上一级领导人的指挥);②职能制(单位内各级管理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职能机构在其所管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③直线职能制(各级领导人直接向上级负责,职能机构只是该级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无权对下级负责人发号施令,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不应越级进行指挥);④矩阵制(又称目标规划制,是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机构的基础上,增加横向的领导机构);⑤事业部制。
1-7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①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②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③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④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原则;⑤精简效能的原则。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就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
1-8管理客体:是指能够被一定的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分类:①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国家、地区、部门、企业、学校等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和事业单位;②从管理领域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不同领域和不同产业部门;③从管理资源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④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各种不同社会活动范畴;⑤从管理性质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制度和不同所有制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实体和活动领域。
1-9管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规律性和可控性。管理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目标运行,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其次取决于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的能力;再次,管理客体的可控性必须要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为前提。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对于管理主体的控制或管理能力来说,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样就使许多过去只能凭感性经验管理的客体,变为科学管理的对象,使原来不被认识、力所不及的客体,变为可以认识,可以管理的对象。由此可见,管理客体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1-10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①从政治、经济、法律上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都是同样的劳动者,因而其地位是平等的;②从管理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虽然具有行使管理职能或参与管理的一面,但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相比,他们则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也就是被管理者;③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主动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②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时,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③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要素、资金要素、时间要素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1-11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①科学预测的原则。管理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科学的预测为前提。因为只有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准确掌握管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才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②民主参与的原则。发动群众参与目标的制度,不仅可以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从而增强管理目标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管理目标的贯彻和执行。③方案选优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中,首先要制定多个选择方案,然后通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