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

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认为,痿证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久病 体虚等。病机主要为脾胃受损, 气血生化不足,或湿热内生,阻
滞经络。
治疗原则
古代中医主张以调理脾胃、补益 气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常 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二妙散等。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痿证的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 肉萎缩。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 、恶寒、出汗、神疲乏力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 象等体征,以及病史和相关检查,可 以做出诊断。
痿证与相关疾病鉴别
与痹证鉴别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以肢体 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
现代中医认为,痿证是一种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与古代中医基本一致,但更加注重现代医学的检查和 诊断。
现代中医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主张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 查和诊断,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痿证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治疗痿证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 、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等方法,达到治疗痿证的目的。同时 ,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
优势
中医治疗痿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价格低廉等优势。 同时,中医治疗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治法
补益肝肾。
方药
痿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对本病较少专题讨论。张 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 痿作了鉴别。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 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 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蹩”O其临床表现为“四末 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邪毒、 湿热为主,多属实证;内伤则以脾胃虚弱、肝肾亏损 等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为 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为内脏虚损,精血津液亏耗, 肌肉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胃 关系最密切,病久可累及五脏。
【辨病思路】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 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 辨治。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阐明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 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机 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 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以示 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发病原因上,《素 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焦虑太 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过度等。
第二十三节 痿证
内容
【病因病机】 【辨病思路】 【辨证论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 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日:“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临床 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蹩”。“痿”是指 肢体痿弱不用,“蹩”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之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 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 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在治疗上,《素 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 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于阳明,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在《素问·痿论》中,有关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
因此,治疗痿证除了某些有湿热者必须清利湿热之外,一般多采用滋补精血津液,调养后天,使化源充足,宗筋得以濡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自愈。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根据痿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益五脏,同时注重调整经络气血,使之平衡。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1.滋补精血:通过食用具有滋补精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当归等,以滋养身体,恢复痿证患者的体力。
2.清热利湿:对于湿热所致的痿证,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选用黄芩、黄连、薏苡仁等药物。
3.通络活血:运用通络活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以促进气血
运行,改善痿证症状。
4.针灸疗法:根据痿证的病程和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1.预防: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调养: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新鲜蔬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痿证的治疗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痿证的辩证施护

痿证(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1、痿证:因邪热至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上以双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均属于此范畴。
2、临床表现2.1肺胃津伤证双足突然痿软,甚至腰脊手足痿软不用,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
2.2 湿热浸淫证双足痿软,或微肿发热,恶热喜凉,面红身重,胸脘满闷,小便短赤热痛,舌苔黄腻,脉脉濡数。
2.3肝肾亏虚证双足渐痿疲肢体拘急,遗精早泄,腰脊酸软,头目眩晕,舌红无苔,脉细数。
2.4脾胃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神疲气短,腹胀面浮,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细。
3、临证护理3.1多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发展,甚至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应注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
3.2卧床休息至病情稳定,做好安全防护,防止跌伤。
3.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压疮和垂足。
发热腿肿者,可抬高患肢,用冷热湿敷法效果较好。
3.4肢体拘急可每日按摩2-3次并配合电刺激,或采用捏脊疗法本症患者可配合艾灸疗法,每日按摩痿废肢体2-3次,配合舒经活络熏洗双足以疏通经络,神经电刺激治疗肌肉萎缩肢体。
4、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中医辨证属“痞证”范畴,故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忌过咸,肥甘厚味、辛辣、动风之品,讲清戒烟酒的重要性。
5、用药护理5.1中药汤剂宜温服。
5.2.纳饮呛咳给与鼻饲用药,5.3向病人介绍中西药物的服法与注意事项。
静脉输液的速度是根据药物性能和病情需要调节的,不可自己随意调速,以免影响疗效。
6、并发症的护理6.1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
6.2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爪形手等后遗症。
指导病人积极锻炼患肢,及时协助并督促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痿证

辅助检查—自身抗体检查
只在炎性肌病中出现的肌炎特异性 自身抗体,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
成酶抗体
抗合成酶综合征
炎性肌病特异性自身抗体 :抗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成酶抗体 。 临床症状 :起病较急的PM和DM, 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 氏现象,技工手。 治疗反应 :反应中等,疾病持续
辅助检查—肌酶谱检查
炎性肌病的分类
特发性炎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儿童皮肌炎或多发性肌 炎 肌炎伴发胶原血管病 肌炎合并恶性肿瘤 包涵体肌炎 其他类型炎性肌病 肌炎伴嗜酸细胞增多 症 骨化性肌炎 局限性肌炎 巨细胞肌炎 感染引起的肌病 药物和毒素引起的肌 病
流行病学
我国肌炎和皮肌炎并不少见,但发 病率尚不清楚 年发病率: 美英 0.1--0.6人/10万人; 日本 0.5人/10万人. 发病年龄: 儿童期 5--15岁;成人期 40--60岁. 男女比例: 男:女为 1 : 2
免疫抑制剂-1
在激素副作用大,或疗效不佳,或多次减 量后疾病复发的情况下,可用免疫抑制 剂。 MTX口服、静脉或肌肉注射,7.5∼25mg/ 每周。 硫唑嘌呤1∼2.5mg/kg/d,必要时可与 MTX合用
诊断及鉴别诊断
以下肢痿弱不用最多见,但也手足并见, 严重者足不任地,手不能握,后期肌肉瘦 削。 与痹证鉴别:后者以四肢肌肉关节疼痛, 关节肿胀甚则变形为主,但后期肢体废用, 见肌肉瘦削无力。 古云“痹可兼痿,痿不兼痹”并不正确, 二者可并见称为“痿痹”。如皮肌炎/多 发性肌炎。
辨证论治
分虚实:凡其病急,发展快,多属实证;病史 久,起病缓慢,多属虚症;但实证日久转虚, 造成虚实夹杂。 实证以祛邪为主,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化痰 通络;但勿忘扶正;虚症补益肝肾,补中健脾, 填精益髓,但勿忘活血化瘀,以达到筋脉气血 通达。
痿证的中医书籍 -回复

痿证的中医书籍-回复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肉无力、肢体无力或失去活动能力。
在中医中,痿证的治疗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各家医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因此,本文将围绕痿证的中医书籍展开讨论,并逐步回答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痿证?痿证是指由于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体质弱,或后天劳损过度等多种原因导致肌肉力量减退、功能障碍的一种病证。
痿证可分为外感痿和内伤痿两大类。
二、经典医书中对痿证的论述?在经典中医医书中,有许多对于痿证的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这些书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三、《伤寒论》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关于痿证的论述。
书中指出,痿证多由于外感邪气入侵,阻碍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肌肉失去力量。
治疗上,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选取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金匮要略》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医学书籍,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书中对痿证的论述相对较为简明扼要,其中提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等方面。
根据病情特点,可选用一些具有祛风除湿、温阳活血、补益气血等功效的方剂进行治疗。
五、《温病条辨》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温病条辨》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该书专门讨论了温病病证及其辨证治疗。
其中,对于温病致痿的论述相对较多。
书中提到,温病致痿多由湿热邪气阻滞经络所致,治疗上主要选用清热、祛湿、通络活血等方剂进行治疗。
六、痿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特点,中医对痿证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体质,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力,从而加速痿证的康复过程。
总结起来,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对于痿证的治疗,各科学家和医书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痿证的中医书籍

痿证的中医书籍"痿证的中医书籍",是指关于痿证(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的中医学方面的书籍。
中医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痿证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早在古代就有专门的医书进行论述。
本文将从痿证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一步一步地回答有关痿证的中医书籍的问题。
一、痿证的定义和分类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指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表现,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书中,已有痿证的定义和分类。
1. 阳痿:指男性无法勃起或勃起时间短暂、勃起度不够硬,无法完成正常的性行为。
2. 遗精:指男性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夜间或白天梦遗或滑精,甚至在性行为前或后出现滑精现象。
3. 早泄:指男性在开始后很短时间内即出现射精,无法维持足够长时间的。
二、痿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痿证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等方面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有下列几点:1. 肾虚:肾主藏精,肾虚是痿证的重要病因。
包括肾阳虚(阳痿多见)和肾阴虚(遗精、早泄多见)。
2. 脾胃虚弱:脾胃是生化水谷精气的主要器官,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精气的生成和输布。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不足会影响到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导致痿证的发生。
三、痿证的诊断中医诊断痿证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
1. 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等,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情况和脏腑功能,例如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可以判断气血不足引起的痿证。
2. 问诊: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等,了解病人的病因、发病过程等,例如询问是否有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
3. 切诊:通过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了解病人的脉象,例如脉弦细、脉沉弱等,可以判断肾虚导致的痿证。
4. 闻诊:通过嗅闻病人的气味等,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例如嗅出一种特殊气味,可能反映出体内湿热之气。
布精起痿汤治疗痿证的奥秘

布精起痿汤的组成与功效
• 炙黄柏与炙甘草:炙黄柏清热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者合用既能清除湿热,又能缓和其 他药物的副作用。
6/12
药方的功效
• 调节机能:通过药物的配伍运用,平衡人体内的气血,促进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达到调和 阴阳的效果。
• 濡煦血气: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滋养血液,增强气血的生成与循环,改善因血气不足引起 的各种症状。
8/12
成功案例分析
• 病例背景:牛先生患有痿证,表现为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经过详细诊断确定为适宜采用中 药治疗。
• 治疗方案:采用自拟方 “布精起痿汤”,该方剂由黄芪、当归、川芎等多味药材组成,旨在 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 疗效观察:经连续服用 “布精起痿汤” 三个月,牛先生的肢体力量显著增强,活动能力得到 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9/12
注意事项与建议
药材处理细节
• 白术蒸制:将白术洗净切片,置于蒸笼中,用武火蒸至表面微黄,取出晾凉,可增强健脾燥 湿之效。
• 黄柏蜜炙:取黄柏片,均匀涂上适量炼蜜,文火炒至不粘手,色泽加深,以增强其清热燥湿 作用。
• 药材存储:蒸制或蜜炙后的药材需存于干燥通风处,避免潮湿和光照,以防药效降低。
布精起痿汤治疗痿证的奥秘
Overview
1. 痿证概述 2. 布精起痿汤的组成与功效 3.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享 4. 注意事项与建议
2/12
痿证概述
痿证的病因
• 温热病后遗症:温热病后,体内余邪未尽,耗伤津液,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痿证。 • 温证误用辛温药物:不当使用辛温药物加重体内热势,损伤阴液,致使肢体无力,形成痿证。 • 情志内伤:长期情绪抑郁,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肌肉筋骨失养,出现痿证症状。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痿证是指人体肢体、躯干或身体某一部位的功能丧失或无力现象,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
根据《素问·痿论》所述,痿证的治疗原则主要有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治疗原则及其具体应用。
首先,调理阴阳是痿证治疗的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痿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调理阴阳可以促进机体的整体平衡。
针对阴虚或阳虚的痿证,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调理,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中药,如熟地黄、枸杞子等;而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中药,如肉桂、干姜等。
其次,益气固表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
痿证通常伴随气虚,导致肢体无力或功能丧失。
因此,通过益气固表可以增强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肢体活动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可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应用。
温补肾阳也是痿证治疗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弱是引发痿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温补肾阳可以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缓解痿证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肉桂、菟丝子等,可通过内服或者外敷的方式使用。
活血化瘀是治疗痿证的辅助原则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痿证常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因此,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肢体的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最后,扶正祛邪也是痿证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痿证通常与外邪入侵有关,因此,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清除体内的病邪,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促进康复。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总之,素问痿论中提出的痿证治疗原则包括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这些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指导痿证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具体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关于“痿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痿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痿证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症的疾病。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
“痿”是指机体痿弱不用;“”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西医学中的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瘫痪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痿证”的古医书摘抄1.《黄帝内经》对痿证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都有详细论述。
“痿”之病名首见于《素问·痿论》,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思想无穷、热伤五脏、有渐于湿、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病机是“肺热叶焦”,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异。
在治疗上,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认为湿热也是痿证的成因之一2.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曰:“痿则属五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
”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近世差玄说》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躄”,并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
3.元·朱丹溪认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
”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则,创二妙丸、虎潜丸等方剂,沿用至今。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痿证》谓:“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
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指出痿证并非尽是阴虚火旺。
5.清代《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曰:“夫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创有振颓汤,以补气健脾、活血通络之法治疗痿证。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1. 痿证的概述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四肢不收、行走困难等症状。
根据《素问·痿论》的记载,痿证可以分为阳痿和阴痿两种类型。
阳痿是指男性由于精气不足或肾阳虚弱而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性生活质量。
阴痿则是指男性或女性由于精气亏损或肾阴不足而导致的性欲减退、生殖功能减退等问题。
2. 痿证的治疗原则中医学认为,治疗痿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治疗原则。
2.1 补益肾气肾主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对于阳痿和阴痿来说,补益肾气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
常用药物有人参、淫羊藿、杜仲等,这些药物具有温补肾阳、补益肾阴的作用。
2.2 活血化瘀痿证的发生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因此,活血化瘀也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
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红花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供氧情况。
2.3 调理气机气机调理是中医治疗任何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痿证也不例外。
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气机,增强体内的阳气和阴精。
2.4 理顺心态心态对于治愈任何疾病都非常重要。
对于患者来说,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可能会加重痿证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3. 治则与举例根据痿证的不同类型和具体症状,中医学制定了相应的治则和举例。
3.1 阳痿的治则阳痿是由于肾阳虚弱导致的,因此治疗上需要补益肾阳。
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
例如:方名:金匮肾气丸组成: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萸肉、牡蛎、枸杞子等。
功效:补益肾气,温补阳气。
用法用量:每次9克,每日2次。
3.2 阴痿的治则阴痿是由于肾阴不足导致的,因此治疗上需要补益肾阴。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例如:方名: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茯苓、泽泻、牡蛎等。
功效:补益肾阴,滋养精气。
用法用量:每次9克,每日2次。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痿证

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肺热伤津
主症:病起发热,或温热病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 力
兼症:皮肤枯燥,呛咳少痰,心烦口渴,咽干不利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 若出现上述证候,可参考本篇进行治疗
证候特征
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轻者仅上眼泡下 垂,重则四肢瘫痪)
筋脉弛缓不收(软瘫) 肌肉萎缩
证候特征
病因病机
肺热津伤 津液不布
《素问·痿论篇》指出:“肺热 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
痿躄也”
脾胃虚弱,精微不运
《医宗必读·痿》:“阳明虚则 血气少,不能濡润宗筋,故弛纵, 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
苡仁、谷芽、石斛 • 若高热、口渴、汗多为热蒸气分,加金银花、连翘,重用石膏 • 呛咳少痰,加全瓜蒌、川贝清润肃肺;咽干不利,加天花粉、百合、芦根滋
阴清润 • 疫毒伤肺致痿者,可用犀角桔梗汤。
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湿热浸淫 ➢ 主症:肢体痿软,身体重着,足径热蒸,小便赤
涩热痛
➢ 兼症:倦怠或麻木、微肿,以下肢多见,或有发 热,脘闷
不用”
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 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肝肾亏虚,髓枯筋痿
《景岳全书》:“痿证之义······元 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
营养者亦不少矣。”
瘀血阻络,血行不畅
病因病机
• 初起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阴津亏耗不甚,以邪热偏 重故属实证
实证: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肌肉萎缩尚 不明显,属肺热津伤(温病)或湿热侵淫。
痿证护理总结

痿证护理总结1. 引言痿证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痿证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痿证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从痿证的定义、病因、症状以及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 痿证的定义和病因痿证是指肢体无力、肌肉无力或肌力下降的病症,常伴有衰弱、疲倦等症状。
痿证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神经肌肉系统的病变、代谢障碍、缺血缺氧等因素。
常见的痿证病因有神经源性痿证、肌源性痿证、获得性痿证等等。
3. 痿证的症状和分类痿证的症状主要包括肌肉无力、行走困难、肌肉酸痛、脱力感等。
根据临床表现,痿证可分为肌力缺乏型、全身性痿证、纯运动痿证等。
不同类型的痿证症状有所不同,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护理措施4.1 痿证患者的生活护理痿证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坐卧不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适当参与轻度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
定期进行腿部的按摩或理疗,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和酸痛感。
4.2 营养护理痿证患者需要合理的饮食安排。
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
同时,患者要限制高盐、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以防止肥胖和加重痿证症状。
4.3 康复训练痿证患者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这些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4.4 心理护理痿证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自卑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定期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
5. 护理效果评估对痿证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肌力是否增强、行走是否更轻松等,可以判断出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以全面了解护理效果。
痿证的中医书籍

痿证的中医书籍摘要:一、痿证的中医书籍简介1.痿证的概念2.中医对痿证的认识3.中医痿证书籍的发展历程二、中医痿证书籍的主要内容1.痿证的病因病机2.痿证的辨证方法3.痿证的治疗原则与方法4.痿证的预防与调养三、中医痿证书籍的现代价值1.对现代医学的启示2.痿证研究的进展3.中医痿证书籍在现代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正文: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和运动障碍。
中医对痿证的认识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对中医痿证书籍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痿证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痿证的中医书籍简介痿证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
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痿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挥,形成了丰富的痿证中医书籍。
痿证的中医书籍大致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内容逐渐完善和丰富。
二、中医痿证书籍的主要内容1.痿证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痿证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外感邪气、内伤积损、脏腑功能失调等。
在中医痿证书籍中,详细阐述了这些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痿证的辨证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在中医痿证书籍中,详细介绍了痿证的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诊断痿证的指导。
3.痿证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中医痿证书籍中,详细介绍了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和气血、滋养肝肾等。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
这些治疗方法和原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治疗痿证的参考。
4.痿证的预防与调养中医痿证书籍还强调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主要包括: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养、保持心情舒畅等。
这些内容对于痿证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痿证书籍的现代价值1.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中医痿证书籍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现代医学研究痿证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痿证的中医书籍 -回复

痿证的中医书籍-回复什么是痿证?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指的是人体的某个或多个器官或组织功能受损而出现失调的状况。
痿证分为内痿和外痿两种类型,内痿指的是内脏的功能障碍,外痿则是指四肢或全身肌肉功能障碍。
痿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痿证的病因可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都可能导致痿证的发生。
痿证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运输障碍、气滞血瘀、湿热痰浊等等,最终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受损。
中医书籍与痿证的关系中医书籍作为中医学知识的集大成者,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痿证相关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这些经典著作为中医师提供了诊断痿证、辨证施治的重要参考资料,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下面将介绍几本经典的中医书籍,它们在痿证的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黄帝内经》对痿证的病因、发病机制有着深入的研究。
书中提到,痿证多由肾虚、脾虚、肝阳亢盛、心血不足等因素引起。
同时,《黄帝内经》强调调整脾胃功能、补益肾气是治疗痿证的关键。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病与疑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在痿证的治疗中,《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即通过加强患者体质的调整,同时消除引起痿证的病因和邪气。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是明代李东垣创作的医学著作,该书系统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在治疗痿证时,《丹溪心法》强调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采用疏散、温通、健脾益气、补肾滋阴等方法进行治疗。
如何应用中医书籍进行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相关的中医书籍的知识,进行辨证论治。
首先,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辩证分型,即确定患者是属于哪种痿证类型以及具体的病因是什么。
然后,根据中医书籍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采用适当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中医内科学痿证》课件

痿证的预防与保健
1
合理饮食
注重均衡营养,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
适当运动
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增强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
3
心理调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压力,预防情绪紧张。
痿证的特点
常伴有肢体无力、乏力、神衰、语音无力等症状。
痿证的病因与病理
1
病因
阳虚火衰、肾阳不足、心脾虚弱等因素可能导致痿证的发生。
2
病理
痿证的发生与组织活力减退、经络阻塞等因素有关。
3
病理变化
常表现为气血不足、肌肉萎缩等症状。
痿证的临床表现
乏力
患者常感到疲倦无力,无法进行 正常的日常活动。
肌肉无力
祛邪
清除体内的湿热毒邪,消除病 灶,促进病情好转。
活血
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养分供应, 促进组织修复。
痿证的常用中药方剂
四神汤
方剂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桂枝。
八珍汤
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白术、黄耆、桂枝、 炙甘草、半夏、生姜。
健脾消湿汤
方剂组成:白术、茯苓、法半、白术、黄芪、炙甘草。
言语不利
患者的肌肉力量减退,动作迟缓。
患者的声音微弱,难以与他人流 畅交流。
痿证的辨证要点
1 观察病情
注意患者的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等体征。
2 了解病史
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变化等。
3 辨别病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痿证的病因。
痿证的治疗原则
扶正
调理身体的阴阳,增强气血, 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内科学痿证》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中医内科学痿证》PPT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痿证的定义、 病因、病理,以及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痿证(教材)-针灸治疗学

【附注】
1.明确诊断,多种方法配合治疗
痿证所包括的现代医学病种很多,其严重程度及 预后大不一样。针灸治疗痿证的疗效与病种关系 密切,对痿证中某些疾病有较好疗效,对某些疾 病针灸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
2.预防与护理
痿证发病的外因以感湿多见,故平时应居住干燥 环境,若为水上作业,应及时换去湿衣。痿证患 者应加强肢能,防止积 湿生热。
配穴
• 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 • 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 • 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 • 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 • 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 • 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
主穴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 补平泻法,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 泻法操作。
2.《内经》对痿证的论述
《内经》论述痿证的病因、分类及针灸治疗原则,对现代临床仍有参考 价值。 在病因上指出悲哀、入房、水湿、劳倦、湿热等皆可导致痿证。 《素问·痿论》说:“五脏使人痿”,将痿证分为皮毛痿、脉痿、筋痿、 肉痿、骨痿五类。 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及“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的治疗原则。 记载了痿证的针刺方法,如《灵枢·根结》说:“故痿疾者,取之阳明, 视其有余不足”。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实则厥,虚则痿躄,坐 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痿证
广西中医药大学
【概述】
01
1. 含义 痿,同萎,犹如草木枯萎不荣。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 活动,或伴有麻木、肌肉萎缩一类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软弱 无力,肌肉失去收缩功能,呈松软状态,无疼痛感觉,抬举、起坐、 行走、蹲站、持物软弱无力,不能运动,日久则肌肉萎缩,肢体瘫 痪废痿不用,概言之肢体无力、瘫痪、萎缩是其临床特征。因多数 发生于下肢,故古人也称本病为“痿躄”、“软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概述
(三)范围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急性骨髓炎、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急性骨髓炎、 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 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 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按本篇论治。 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按本篇论治。
二、证候特征
以手软弱无力、 筋脉驰缓不收、 以手软弱无力 、 筋脉驰缓不收 、 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 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
六、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润肺,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 方药: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桑叶——清宣肺金燥热; 生石膏、桑叶 清宣肺金燥热; 清宣肺金燥热 麦冬、火麻仁、阿胶——润肺滋阴; 润肺滋阴; 麦冬、火麻仁、阿胶 润肺滋阴 枇杷叶、苦杏仁 宣肺止咳化痰; 枇杷叶、苦杏仁——宣肺止咳化痰; 宣肺止咳化痰 人参、甘草 益气生津。 人参、甘草——益气生津。 益气生津
一、概述
(一)定义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驰缓,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驰缓 , 软弱无力日 久 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一、概述
(二)源流
●
素问生气通天论 生气通天论》 因于湿,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 云 “ 因于湿 , 首如裹湿热 不 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 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 为痿。 为痿。”
六、辨证论治
治法:补益肝肾,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 方药:虎潜丸 虎骨——壮筋骨利关节; 壮筋骨利关节; 虎骨 壮筋骨利关节 锁阳——温肾益精; 温肾益精; 锁阳 温肾益精 当归、白芍 养血柔肝荣筋;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荣筋; 养血柔肝荣筋 黄柏、知母、熟地、龟版 滋阴补肾清热; 黄柏、知母、熟地、龟版——滋阴补肾清热; 滋阴补肾清热 干姜——温中和胃。 温中和胃。 干姜 温中和胃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 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 实: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 急麻木,肌肉萎缩不显。 急麻木,肌肉萎缩不显。 病程长,病情渐进发展,肢体驰缓, 虚:病程长,病情渐进发展,肢体驰缓, 肌肉萎缩明显。 肌肉萎缩明显。 2.辨病位 . 病起发热、咽干、呛咳, 肺:病起发热、咽干、呛咳,或热后出现 肢体痿软不用; 肢体痿软不用; 脾胃:四肢痿软,食少,便溏,腹胀; 脾胃:四肢痿软,食少,便溏,腹胀; 肝肾:下肢痿软无力,甚则不能站立。 肝肾:下肢痿软无力,甚则不能站立。
十、小结
(一)本病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房劳饮食所 本病因外邪侵袭、情志刺激、 伤、致肢体筋脉失养而成。 致肢体筋脉失养而成。 (二)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胃肝肾关系密切。 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胃肝肾关系密切。 (三)临床上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 临床上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 肝肾亏损四个证型多见。 肝肾亏损四个证型多见。 (四)治疗上以“治痿者取阳明”和痿病不可妄作 治疗上以“治痿者取阳明” 风治而用风药为基本原则。 风治而用风药为基本原则。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热甚者——去锁阳,干姜; 去锁阳,干姜; 热甚者 去锁阳 面色萎黄不华——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 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 面色萎黄不华 加黄芪 怕冷,阳痿,小便清长——加紫河车粉。 加紫河车粉。 怕冷,阳痿,小便清长 加紫河车粉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5.淤血阻络 . 症状 (1)肢体痿软无力日重,肌肉消瘦,肢体麻木; )肢体痿软无力日重,肌肉消瘦,肢体麻木; (2)舌质暗淡有瘀、瘀点,脉细涩。 )舌质暗淡有瘀、瘀点,脉细涩。
八、预防与调摄
(一)凡病起于其它疾患之中或病后,要固护阴津,防潮湿、 凡病起于其它疾患之中或病后,要固护阴津,防潮湿、 适寒温、远房帏、调情志。 适寒温、远房帏、调情志。 (二)突然发病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缓慢起 突然发病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病者,应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病者,应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三)瘫痪不能随意活动者,应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以防止 瘫痪不能随意活动者,应加强患肢的功能锻炼, 肢体肌肉痿缩。 肢体肌肉痿缩。 (四)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少食辛辣、生冷、肥甘之品,避 饮食要清淡富有营养,少食辛辣、生冷、肥甘之品, 免烟酒,以防助热生痰,损伤脾胃。 免烟酒,以防助热生痰,损伤脾胃。
● ●
《痿论篇》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 痿论篇》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 《丹溪心法》明确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 丹溪心法》明确指出: 痿证断不可作风治, 而用风药。 而用风药。”
一、概述
(二)源流
●
痿证》 《景丘全书痿证》强调“非尽为火证 景丘全书 痿证 强调“非尽为火证……而败 而败 元气者亦有之 。 ” 并强调精血亏虚致痿 : “元 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 气败伤 , 则精虚不能灌溉 , 血虚不能营养者 , 亦不少。 亦不少。” 临证指南医案痿 指出本病为“ 《 临证指南医案 痿 》 指出本病为 “ 肝肾肺胃 四 经之病。 经之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辨证论治
治法:益气养营,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方药: 方药:圣愈汤合补养还五汤加减 人参、黄芪 益气; 人参、黄芪——益气; 益气 四物——养血和血; 养血和血; 四物 养血和血 红花、桃仁 活血化淤。 红花、桃仁——活血化淤。 活血化淤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手足麻木加木瓜、僵蚕、鸡血藤; )手足麻木加木瓜、僵蚕、鸡血藤; (2)下肢痿软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下肢痿软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3)肌肤甲错加大黄蟅虫丸。 )肌肤甲错加大黄蟅虫丸。
痿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痿病的定义。 .了解痿病的定义。 2. 熟悉痿病的病因病机 , 认识 “ 治痿独取阳明的意 . 熟悉痿病的病因病机, 认识“ 义”。 3.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3.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4.掌握痿病各证的证候特特点,治疗方法,常用方药。 .掌握痿病各证的证候特特点,治疗方法,常用方药。
三、病因病机
肺热津伤, 肺热津伤,津液不布 湿热浸渍, 湿热浸渍,气血不运 脾胃受损, 脾胃受损,化源不足 肝肾亏损,髓枯精痿 肝肾亏损, 四肢筋脉 肌肉失养 痿病
四、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 下肢或上肢, 一侧或双测筋脉驰缓, ( 一 ) 主要依据 : 下肢或上肢 , 一侧或双测筋脉驰缓 , 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 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 起病方式:有突然发病, (二) 起病方式:有突然发病,亦有缓慢起病具有感 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 神经系统检查见肌力降低,肌萎缩, (三) 神经系统检查见肌力降低,肌萎缩,甚则出现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实验室:肌电图、肌活检、血及脑脊液的检查、 (四) 实验室:肌电图、肌活检、血及脑脊液的检查、 CT、MRI。 、 。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育阴清热, 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育阴清热,不妄 用风药。 用风药。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1.肺热伤津 . 症状 (1)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 )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 (2)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 )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3)舌红苔黄,脉细数。 )舌红苔黄,脉细数。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3.脾胃亏虚 . 症状 (1)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2)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 )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 (3)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六、辨证论治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若湿盛: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浑泻; 若湿盛: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浑泻;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 热偏甚伤阴:去苍术加生地、麦冬; 热偏甚伤阴:去苍术加生地、麦冬; 若夹瘀: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若夹瘀: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六、辨证论治
(一)起病急者,若诊治无误,部分病例可获治 起病急者,若诊治无误, 愈,预后亦佳。 预后亦佳。 (二)若失治或治之不当,以及缓慢起病者,虽 若失治或治之不当,以及缓慢起病者, 经多年治疗,效果多不佳,预后差。 经多年治疗,效果多不佳,预后差。 (三)痿病重证,若出现呼吸、吞咽困难,预后 痿病重证,若出现呼吸、吞咽困难, 亦差。 亦差。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壮热,口渴,汗多者:重用生石膏,加银花、 壮热,口渴,汗多者:重用生石膏,加银花、 连翘; 连翘; 身热退净,口燥咽干甚者:用益胃汤加薏苁仁、 身热退净,口燥咽干甚者:用益胃汤加薏苁仁、 生山药、谷麦芽。 生山药、谷麦芽。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证 2.湿热浸淫 . 症状 (1)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 )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 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 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 (2)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 )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 (3)舌红体大,苔黄厚腻,脉细数而濡。 )舌红体大,苔黄厚腻,脉细数而濡。
复习思考题
1.《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有何 . 素问 痿论 提出“治痿独取阳明” 痿论》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2. 痿病与痹病如何鉴别? . 痿病与痹病如何鉴别? 3. 痿病四个证型的治法以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 痿病四个证型的治法以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治法: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 方药: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山药、 人参、白术、山药、 扁豆、莲子肉 扁豆、 健脾益气
茯荟、薏苡仁 健脾渗湿; 茯荟、薏苡仁——健脾渗湿; 健脾渗湿 陈皮、砂仁 醒脾和胃, 陈皮、砂仁——醒脾和胃,调气行滞。 醒脾和胃 调气行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