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基础2-1
环境检测系统操作手册
![环境检测系统操作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2fb6b04f5335a8103d22033.png)
环境检测系统操作手册试用版目录1 登录系统及操作界面说明 (3)1.1 主菜单 (4)1.1.1 地图监控 (4)1.1.2 仪器监控 (4)1.1.3 数据管理 (4)1.1.4 运维管理 (5)1.2 显示区 (5)1.2.1 地图 (5)1.3 操作区域 (6)1.3.1 搜索 (7)1.3.2 地区 (7)1.3.3 图层选择 (7)2 仪器监控 (11)3 运维管理 (13)3.1 通知公告 (13)3.1.1 刷新 (13)3.1.2 更多 (13)3.2 短消息 (14)3.2.1 发消息 (14)3.2.2 短消息 (15)3.2.3 刷新 (15)3.3 运行维护 (16)3.3.1 客户看板 (16)3.3.2 项目和运维力量的新建 (16)3.3.3 项目和运维力量的导出 (16)3.3.4 运维调度 (18)3.3.4.1 故障和任务管理 (18)3.3.4.2 人员监控 (18)3.3.5 我的任务 (18)3.3.5.1 查询 (18)3.3.5.2 删除 (19)3.3.6 统计查询 (19)4 数据管理 (19)4.1 数据管理和统计 (19)4.2 基础信息维护 (20)4.2.1 信息维护 (20)4.2.2 通知公告 (21)4.2.3 其他维护 (22)4.3 文档 (22)4.4 耗材与备用 (23)4.4.1 耗材查询与管理 (23)4.4.2 耗材 (24)4.5 备品备件 (25)1登录系统及操作界面说明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里输入地址(http://192.168.1.117:8010/platformNew2/login/login.jsp),点击回车后进入到环境监测系统的登陆页面,如下图所示:图 1-1在上面输入用户名,密码,点击“登陆”按钮,登陆到系统中。
如果有输入错误的或者重新输入可以点击“重置”按钮。
以管理员为例,下面是登陆后系统的初始界面:图 1-2系统的初始页面分为显示区,操作区域和主菜单三个区域,首次进入系统默认显示的是地图监控页面。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解读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ecfe1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8.png)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解读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背景下,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解读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数据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价值。
一、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环境状况、掌握环境变化,并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方面的监测指标。
1. 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收集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采集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浓度数据。
利用各类气体监测仪器,可获得二氧化硫、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浓度值,以及风速、风向等气象参数。
这些数据可反映出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2. 水质监测数据的收集通过水质监测站点和流域监测网,采集水体中的各项指标数据。
包括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水质指标,以及溶解氧、水温等环境参数。
这些数据有助于了解水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3. 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的收集通过土壤监测点和农田监测网,采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数据。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土壤质量,为农业生产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旨在发现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并从中获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数据质量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
1. 数据质量分析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等。
通过统计方法和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验证和拟合,剔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趋势分析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例如,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年度或季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可以了解污染物排放和减排的效果,评估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3. 相关性分析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水质和土壤质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水体和土壤的相互作用,为跨界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90ba32bcd126fff7050b2a.png)
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几种常用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说明了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several common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method of monitoring data,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very important.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浓度;数据;分析;方法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ss concentration; data analysis; method;一、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和作用环境监测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的直接产品就是监测数据。
监测质量好坏集中反映在数据上,准确、可靠、可比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依据。
一个环境监测站每年可提供成千上万的监测数据,但这些数据本身是孤立的、离散的,必须从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出发,把环境监测所获得的资料、数据,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分类、统计、转化、汇总,找出其本质的东西,获取环境管理所要求的各种综合数据。
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是完成监测数据、信息资料向环境质量定性和定量结论的转变,通过监测数据、信息资料的深加工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因素的综合分析,实现为污染防治决策和环境建设决策的转变。
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环节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综合分析技术的水平高低,代表着监测站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监测站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或对区域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价时,都是以一定数量的监测数据和资料为依据的。
这些数据和资料包括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环境条件数据、污染源调查监测数据、现场调查数据和实测数据等等。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39300c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3.png)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引言概述: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旨在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它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和数据保护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制度。
一、数据采集1.1 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和远程监测等。
1.2 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建立标准操作程序:制定标准操作程序,明确监测人员的操作要求和流程,确保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数据存储2.1 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录入、存储、查询和备份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2.2 规范数据命名和编码:统一规范数据的命名和编码方式,便于数据的管理和检索。
2.3 定期备份数据: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及时恢复。
三、数据分析3.1 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3.2 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的检查。
3.3 生成数据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生成相应的数据报告,提供给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支持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四、数据共享4.1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合作,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4.2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在数据共享过程中,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4.3 加强数据交流和沟通:通过定期的数据交流和沟通,促进各方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数据保护5.1 建立数据保护政策:制定数据保护政策,明确数据的保护责任和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a4528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d.png)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各种物质、能量和生物的定性和定量观测、记录和评价,旨在了解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是对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
本次作业指导书将为你提供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指导方法和步骤。
二、数据处理1. 数据清洗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的分析非常重要。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异常值可能是由于设备故障或人为因素引起的,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和处理。
对于缺失值,可以通过插值法进行填补,如线性插值、多重插补等。
2. 数据转换某些数据的分布可能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为了满足分析的前提条件,可以对数据进行转换。
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包括对数转换、平方根转换、指数转换等。
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三、数据分析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方法。
通过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统计指标,可以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进行描述。
此外,还可以通过绘制直方图、箱线图等图表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用来研究环境监测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如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等),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此外,还可以利用散点图来直观地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可以利用回归分析来研究环境因素对某个指标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回归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逐步回归等。
四、结果解释与评估在进行数据分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解释分析结果时,要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
环境统计-1.统计基础知识
![环境统计-1.统计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9996ca7b0717fd5360cdc6b.png)
统计学的 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经济 现象的数量方面, 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例如: 例如:对我国人口状况进行研究 人口规模有多大? 人口构成情况怎么样? 人口规模有多大? 人口构成情况怎么样? 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人口数量有何变化? 人口数量有何变化? 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何变化? 人口的平均寿命有何变化?… 人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人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统计学研究 社会性 对象的特点
法
第三节
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 1、总体: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 总体: 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物结合起来的整体。简言之总体是同质个体所 组成的整体。 组成的整体。 • 总体有三大特点: 总体有三大特点: • ①同质性 • ②大量性 • ③差异性
21
• 2、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也成为个 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体)。 二者关系: • 3、二者关系:
6
各商业企业某月销售额资料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10,60,40,80,130,70 , , , , , 50,98,200…… , ,
统计学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 关系的科学 应当怎样搜集所需的资料? 应当怎样搜集所需的资料?
解决一切 问题所用的 对搜集到的数字资料应 方法均由统 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数字资 当进行怎样整理才能反 料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反映 计学提供 映资料的真实分布特征? 映资料的真实分布特征? 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三种涵义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手册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0a1c0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6.png)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手册一、引言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处理和分析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该技术手册旨在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帮助环境保护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从而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处理技术1. 数据采集与录入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过程是确保数据质量的基础。
该技术手册介绍了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提供了录入数据的示例。
2. 数据校核与验证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校核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该技术手册详细说明了校核和验证的流程,并介绍了常用的校核方法和验证技术。
3. 数据清洗与去噪环境监测数据中常常存在异常值和无效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与去噪是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
该技术手册介绍了常用的数据清洗方法和去噪技术,并提供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4. 数据存储与管理为了方便数据的后续分析和应用,合理的数据存储与管理至关重要。
该技术手册探讨了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和管理策略,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三、数据分析技术1.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体概括和描述的重要方法。
该技术手册阐述了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介绍了常用的统计指标、图表和假设检验技术。
2. 趋势分析通过趋势分析可以评估环境参数的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决策提供依据。
该技术手册详细介绍了趋势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并提供了实例分析。
3. 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可用于评估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发现潜在的影响因素。
该技术手册解释了关联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并介绍了关联规则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4. 模型建立与预测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可以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未来变化进行预测,从而为环境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技术手册介绍了常用的模型建立方法和预测技术,并给出了相关案例。
四、案例分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该技术手册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涵盖了不同环境参数的处理和分析过程,以及相应的结果和应用。
环境监测数据报告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报告
![环境监测数据报告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3606a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0.png)
环境监测数据报告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报告【环境监测数据报告】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报告一、引言近年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报告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报告将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旨在为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二、目的与意义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与报告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可以全面了解环境状况,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其次,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最后,通过环境监测数据的报告,能够向社会公众传达环境状况和污染情况,引起公众的重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整理环境监测数据1. 数据获取环境监测数据的获取是整理工作的基础,包括数据的来源和获取途径。
数据来源可以是现场监测、实验室检测、远程监测等多种方式,获取途径可以是网络、监测设备、上报记录等渠道。
2. 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的特征和用途,将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时间分类、空间分类、指标分类等。
时间分类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进行整理,以观察环境变化趋势;空间分类按照不同地区或不同监测点将数据进行整理,以比较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指标分类按照不同污染指标将数据进行整理,以研究各项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3. 数据整合与清洗根据整理的数据分类,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和清洗。
整合数据时,可以采用表格、图表、曲线等形式进行展示,以便于观察和对比;清洗数据时,需要对异常值和错误值进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分析环境监测数据1. 数据统计与描述对整理后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常见的统计指标。
同时,用文字和图表等形式对数据进行描述,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2. 趋势分析根据整理后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进行趋势分析。
环境监测 第九章第三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_OK
![环境监测 第九章第三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_OK](https://img.taocdn.com/s3/m/e9e8a119910ef12d2bf9e757.png)
14.2
14.4546
14
10
可疑数据的取舍
• 离群数据:与正常数据不是来自同一分布总体,明显 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
• 可疑数据: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没经检验断定 其是离散数据的测量数据
• 离群数据的统计检验方法:
• 狄克逊(Dixon)检验法 格鲁勃斯(Grubbs)检验法
11
❖适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
中位数:将各数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数.若为偶数 取中间两数的平均值,适用于一组数据中出现少数呈“偏 态”分散在某一侧,使均数受个别影响较大. 众数:一组数中出现数据最多的 当监测数据是正态分布时,其算术均数、中位数和众数7三 者重合
正态分布
正态概率刻度函数:
式中:x——由此分布中抽出的随机样本值 μ ——总体均值,是曲线最高点的横坐标,曲线对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μ ——总体均值
5
极差:R=xmax-xmin
总体、样本和平均数
• 总体和个体: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其中的一个单 位称为个体
• 样本和样本容量:总体中的一部分叫样本,样本中含有个 体的数目叫此样本的容量,记作n。
• 平均数:代表一组变量的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
6
算术均数(均数):最常用
几何均数(等比)
21
方差分析
• 通过分析数据,弄清和研究对象有关的各个因素对该对象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性质。
• 方差分析中的统计名词
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试验 水平
平间差方和
交互作用
总变差及总差方和 随机作用差方和 水
22
单因素试验:一项试验中只有一种可改变因素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8de99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9.png)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环境监测是指通过采集、分析和评估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噪声等各类环境要素的数据,用以判断环境质量以及评估环境影响的过程。
而数据分析则是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更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和结论。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在现代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评估环境质量,了解不同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以及识别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常见的环境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和噪声监测等。
1.大气污染物监测大气污染物监测是为了掌握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评估空气质量,并对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2.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为了评估水体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判断水体是否受到污染并进行水质保护和治理。
水质监测的指标包括pH 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
3.土壤监测土壤监测是为了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湿度等指标,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以及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
常见的土壤监测指标包括土壤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等。
4.噪声监测噪声监测是为了评估环境中的噪声水平,了解噪声来源和分布,为噪声控制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噪声监测包括道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噪声等。
二、数据分析环境监测采集到的数据具有大量、复杂、动态变化等特点,需要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数据分析可以应用各种统计和模型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技术。
1.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为了消除环境数据中的误差和异常,并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正、空缺数据处理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对环境数据进行概括和统计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趋势和分布规律。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分析等,用于研究指标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3.数据建模数据建模是为了对环境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6e23d4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c.png)
空白试验又叫空白测定,是指用蒸馏水代替试样的测定。其所加试 剂和操作步骤与试验测定完全相同。空白试验应与试样测定同时 进行,试样分析时仪器的响应值(如吸光度、峰高等)不仅是试 样中待测物质的分析响应值,还包括所有其他因素,如试剂中杂 质、环境及操作进程的沾污等的响应值,这些因素是经常变化的, 为了了解它们对试样测定的综合影响,在每次测定时,均进行空 白试验,空白试验所得的响应值称为空白试验值。
③根据测定次数n和要求的置信度在表中查相应的G值,若G的计
适算用值于大一于组表数值据,中G则有舍两去个可或x疑以可 值上疑,可否疑则数x应据保留。
举例
s
小结
可疑数据检验方法:
1. 仅有一个可疑数据(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可用D法和G法。 与D法比较,G法不但能处理一个可疑数据,还能适用于2个或 多个的情况
03
02
04
第三节 校准 曲线及表格绘制
第五节 实验室 用水
本章完
点击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202X
第二章 环境 监测基本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 阐述你的观点
环境监测基本知识
1
第一节 数据处理基础
3
真值:
5
约定真值
7
误差:
9
偏差:
2
概念
4
理论真值
6
标准器(包括标准物质)的相对真值
8
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测量结果都具有一
定误差;存 在于一切测量过程中
2、误差分类
▪ 系统误差(包括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人员误差、 环境误差) 特点:具单向性(大小、正负一定 ) 可消除(原因固定) 重复测定重复出现
2、可疑数据的取舍 (1)“4d”检验法
环境监测行业数据分析
![环境监测行业数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8e19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d.png)
环境监测行业数据分析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
数据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对于了解环境状况、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环境监测行业的数据分析进行探讨,以期为行业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环境监测数据搜集与整理环境监测数据的搜集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
环境监测行业涉及大量数据来源,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多个方面。
各类监测数据的有效搜集需要建立高效的数据采集系统,将监测仪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的自动化获取和传输。
同时,对于已有的历史数据,需要进行整理、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库,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比对。
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方法在环境监测行业的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时空分布分析、趋势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等。
1. 统计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数量统计、频率分布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得到环境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统计特征。
这些统计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环境因子的波动情况和分布特征,为后续的数据解读提供基础。
2. 时空分布分析:将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相结合,通过空间插值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可以揭示环境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环境问题的热点区域、受污染程度较高的区域,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划定提供依据。
3. 趋势分析: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的长期变化趋势,可以预测环境指标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
例如,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标的长期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污染物排放控制的效果,以及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
4. 关联性分析:环境监测数据中的多个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通过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可以揭示不同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例如,通过分析水质监测数据中的多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了解污染源的类型和可能的来源。
三、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应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的应用范围广泛。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6cebf3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7.png)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是指采集、处理、分析和解释环境因素及其影响资料的一项工作,旨在了解环境质量与变化,为环境管理决策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中,数据处理与分析是环境监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一、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环境监测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非常庞大,复杂度也很高,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问题。
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以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结果。
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掉错误数据和异常值。
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汇总。
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如误差分析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数据规约化处理对于不同的采集设备所得数据格式各异,需要将这些数据规约化为标准数据格式,以便于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
对于复杂的环境监测数据,还需要进行数据仓库建模和数据立方体处理等。
3.数据平滑处理数据平滑是对周期性或不周期性数据进行平滑化处理,以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抖动,从而使数据更加平滑和连续。
数据平滑可以采用移动平均法、低通滤波法、中值滤波法等。
二、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1.数据统计分析环境监测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随机的、非正态分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可行性分析法、散点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
2.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环境变化。
数据挖掘可以采用聚类分析、分类预测、关联规则挖掘、决策树分析等方法。
3.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用GIS技术对采集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掌握环境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
空间分析可以采用插值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空间关联度分析等方法。
三、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1. MATLABMATLAB是一种数学计算软件,可用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MATLAB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和科学计算函数,可以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图像处理等。
环境监测及数据分析方法
![环境监测及数据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21a17f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a.png)
环境监测及数据分析方法导语: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对于我们了解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的步骤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
一、环境监测的步骤:1. 确定监测目标:在进行环境监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
例如,是监测空气质量、水质污染还是噪音水平等。
2. 设定监测方案:监测方案是监测的详细计划,包括监测的时间、地点、监测项目等。
根据监测目标和所在地区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监测方案。
3. 选择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
例如,如果是监测水质,就需要选择水质监测仪器;如果是监测空气质量,就需要选择空气质量监测仪器。
4. 实施监测:按照监测方案,将选择好的监测设备安装到监测地点,并进行监测。
监测的时间和频次要根据监测目标的需求来确定。
5. 数据采集:监测设备会不断地采集环境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浓度等。
监测人员需要及时记录这些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6. 数据存储和备份:监测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需要进行存储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可以将数据存储在云端或专门的数据库中,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
7. 数据分析和报告: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监测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或公众进行通报。
二、数据分析的方法: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和描述,包括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这些统计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3. 趋势分析:趋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如,可以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来拟合数据,并预测未来的趋势。
4.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对地理数据的分析,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进行。
例如,可以将监测数据在地图上进行可视化,以便更直观地观察空间分布。
5. 模型建立和预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研究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badb6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b.png)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问题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作为一项严肃的社会问题,环境监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的相关知识。
一、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跟踪、监测、预测、评价和协调管理的系统工程。
它是维护环境质量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测,并获得一系列环境质量参数的实时数据。
这些参数包括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声环境、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环境监测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下列几种:1. 实时在线监测设备中获得的实时数据;2. 定时或不定期的现场采样分析数据;3. 监测站点长时间运行的自动记录数据;4. 全民环境监测数据,包括环境调查、统计数据等;5. 数模模拟分析数据,采用模拟方法对环境进行分析。
二、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生成环境质量分析报告。
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不仅限于单个站点的参数分析,还包括设备间的数据对比和抗干扰性分析。
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数据聚合数据聚合是指将来自多个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以形成更全面和细致的数据集,用于评估环境质量。
对于环境监测来说,数据聚合指的是将来自多个监测站点的数据进行整合,以形成全局性的环境状况评估报告。
数据聚合的主要步骤包括:1) 确定数据要素和数据源;2) 设计数据聚合算法;3) 进行数据聚合;4) 分析聚合结果。
2.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指对大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有价值的知识。
它可以用于探索有关环境质量的数据规律性,并帮助决策者进行预测和分析。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挖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集的清洗和转换;2) 模型选择和学习;3) 模型评估和选择。
3. 时序分析时序分析是指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变化规律。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3ed2f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2.png)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检测事业单位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监测和评估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是确保环境数据真实准确、科学可靠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进行探讨。
一、环境监测数据的来源环境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现场采样与分析、仪器设备监测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等。
现场采样与分析是最常见的手段,通过采取不同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得相应的监测数据。
仪器设备监测依靠各种专业的监测设备,实时记录环境参数,从而得出环境质量数据。
无人机遥感监测则通过航拍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环境信息,进一步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方法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统计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可用于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和推断。
时间序列分析则是通过对连续观测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周期性分析等,从而揭示环境变化的规律性。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则结合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
三、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过程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模型建立和数据评估。
数据预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与整合,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数据模型建立是将环境监测数据与相关因素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支持向量机等方法,预测环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数据评估是对统计模型进行验证,比较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的差异,并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四、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与价值环境监测数据的应用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其次,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降低环境风险,提升企业社会责任。
再者,环境监测数据可以为环境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开展相关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与统计方法的运用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与统计方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019ac0449649b6649d74775.png)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与统计方法的运用发表时间:2018-12-24T16:15:38.0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作者:梁振国[导读]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方法主要为环境要素质量监测数据,如水、大气等。
佛山市南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在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质量控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而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可以通过数据统计信息分析,确定环境污染、保护程度,从而为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文以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环境监测重要性。
并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从极差、总体均数估计、总体均数与样本均数、标准差等几个方面,对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方法运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前言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方法主要为环境要素质量监测数据,如水、大气等。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发达区域PM2.5超标问题频发,不仅对人们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区域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实际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及时、全面、准确的掌握社会生活污染及治理情况,是环境监测数据统计人员的主要目标。
1.环境监测重要性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可以为政府公众信赖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层群众对区域环境改善的满意程度。
2.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模块。
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监测工作高度重视。
在2017年05月,我国中央部门依据环境监测深化改革工作要求,颁布并推行了《关于进一步审核环境监测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
在上述文件中,要求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需要在反映环境污染、环境状况问题的基础上,推动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并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统计质量符合客观真实性及全面准确性。
其中全面性主要指功能全、指标全、定位全;而准确性主要是通过规范科学方法,进一步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监控体系。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基础2-1ppt课件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基础2-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43add46bb4cf7ec4afed089.png)
• 在对数计算时所取的位数(不包括首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 字位数一致
• 对于标准偏差等表示测定精度的修约,一般情况下最多只取 两位有效数字,测定次数大于50可多取一位。注意对标准差 等修约只进不舍,如计算出的标准偏差为0.213时,则应修 约为0.22而不是0.21,修约不会提高精密度的
第二讲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基础
1
2.1 概述
• 环境监测会收集到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 • 对同一环境样品多次重复测定得到的结果会
彼此不同。 • 我们的任务是去伪存真,认识和掌握误差产
生的原因及规律。 • 其是以概率为基础的分析法,是识别误差的
科学方法,是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的必须工具 • 统计分析包括统计叙述和统计推断两部分。 • 总体和样本的定义:有限总体,无穷总体,
相对偏差是绝对偏差与真值之比
相对偏差 d 100% x
平均偏差是绝对偏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
d
1 n
n i1
di
相对平均偏差是平均偏差与均值之比(常以 百分数表示) 相对平均偏差 d 100%
x
11
样本特征数的计算
• 有环境总体随机抽取的样本数据,可以代入一些 函数式通过计算得到一些计算值来描述该样本的 某些重要性,这些计算值成为样本特征数,又称 为统计量。
6
误差
• 误差指分析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根据生产的原因 可分为系统误差(可测误差)偶然误差(随机误差)及 粗差(过失误差)。
•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有时 人们对系统误差的复杂规律认识不清,往往把系统 误差当作偶然误差来处理。
第二章环境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二章环境数据统计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50171b04a1b0717ed5dda7.png)
2.2 常用的统计指标
• 2.2.1 平均数 • 2.2.2 变异数 • 2.2.3 相对数
第二章环境数据统计与分析
2.2.1 平均数
• 定义 平均数(average)是表示观测值的平
均水平的统计指标,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数 、几何均数及中位数。
第二章环境数据统计与分析
2.2.1.1 算术均数
常用相对数有率、比等。
第二章环境数据统计与分析
2.2.3.1 率
• 定义
率(rate)是某一现象发生的频度(频繁程度)或强度,通常指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次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次数之
比。
率= 可该能现发象生发该生现的象实的 数 际总比 例例例 数基数
• 率的比例基数可用100、1000、10,000、100,000等分别称为
由样本资料计算出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 statistic),用于描述样本特征 。
第二章环境数据统计与分析
2.1.3 变异与误差
• 变异(variation) 变异指观测结果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 误差(error) 误差指观测结果与真实值之差及统计量与参数
之差。
– 过失误差(gross error)——过失误差可以避免; –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系统误差可以减少; –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随机误差无法消除。
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或十万分率。
• 环境监测常用的率有:
检出率= 回收率=
某 某物 物质 质样 阳品 性测 检定 出总 次1数 数00% 加入标准 加物 入质 标得 后 准量 样 物- 品 质样 测 的品量原 1有 0% 0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乘除计算中,结果有效数字与各数中位数最少者相同。 在乘除计算中,结果有效数字与各数中位数最少者相同。 • 近似值的平方(根)、立方(根)或多次方(根)运算时, 近似值的平方( )、立方( 立方 或多次方( 运算时, 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原数相同。 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原数相同。 • 对有效数字的第一位等于或大于8的数值进行计算时,可以 对有效数字的第一位等于或大于8的数值进行计算时, 多算一位, 0.0894十分接近0.1000, 十分接近0.1000 多算一位,如0.0894十分接近0.1000,因此可以把该数认为 有四位有效数字。 有四位有效数字。 • 由于测定平均值的精度要优于个别测定值的精度,因此,在 由于测定平均值的精度要优于个别测定值的精度,因此, 计算准确度相同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测定值的平均值时, 计算准确度相同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测定值的平均值时,结果 有效数字位数可以增加一位。 有效数字位数可以增加一位。 • 对于计算式中的常数e等以及乘除因子如 3 ,1/6之类的数值 对于计算式中的常数e 1/6之类的数值 的有效数值位数可以认为是无限的。 的有效数值位数可以认为是无限的。 • 在对数计算时所取的位数(不包括首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 在对数计算时所取的位数(不包括首数) 字位数一致 • 对于标准偏差等表示测定精度的修约,一般情况下最多只取 对于标准偏差等表示测定精度的修约, 两位有效数字,测定次数大于50可多取一位。 50可多取一位 两位有效数字,测定次数大于50可多取一位。注意对标准差 等修约只进不舍,如计算出的标准偏差为0.213 0.213时 等修约只进不舍,如计算出的标准偏差为0.213时,则应修 约为0.22而不是0.21 0.22而不是0.21, 约为0.22而不是0.21,修约不会提高精密度的
21
偶然误差与概率关系
测定值或误差出现的概率95.5%,99.7%等称为置信概率或置信水平、置信度 (P).P=1-α, α称为显著性水平
22
环境监测数据场均按分布函数
• 两点分布 • 二项分布 • 泊松分布 应用在大气中颗粒数浓度进行监测,对 交叉路口的车流量进行统计、测定一个时间 间隔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数等。 • 正态分布和对数分布 • 几种抽样分布
7
基本概念 Ⅱ 误差和偏差
• 误差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误差与真值之比, 相对误差 误差与真值之比,百分数
8
精密度的几种表示方法
• 精密度和淮确度:精密度指测得的数据之间 重复的程度,反映偶然误差的大小。准确度 指测定值与真实值(或多次测定平均值)符合的 程度,反映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大小。评 定分析数据的好坏,首先要考虑精密度,其 次要考虑准确度。一般来说在系统误差已消 除的情况下,精密度愈高分析结果愈准确。 但若有系统误差存在,则精密度高、准确度 不一定高。如图所示。
S=
m
∑∑ ( x
j =1 i =1 i
ni
2 ij
− Xj )
∑n −m
5、样本相对标准偏差:又称变异系数,是样本标准偏差在样 、样本相对标准偏差:又称变异系数, 本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数, 本均值中所占的百分数, 记为CV : 记为 6、极差:一组测量值中最大值(xmax)与最小值(xmin)之差, 与最小值( 之差, 、极差:一组测量值中最大值( 表示误差的范围, 表示,R=xmax-xmin 表示误差的范围,以R表示 表示
9
精密度与准确度图示
精密度好 准确度好
绿色圆点为真实值, 红色为测定值
精密度差 准确度差 精密度好 准确度差
首先要考虑精密度,其次要考虑准确度。 在系统误差已消除的情况下,精密度愈高分析结果愈准确; 若有系统误差存在,则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10
• 偏差 单次值与多次测量平均值之比(均值代真值) 单次值与多次测量平均值之比(均值代真值) 绝对偏差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绝对偏差是测量值与真值之差;d = x − x d 相对偏差 = × 100% 相对偏差是绝对偏差与真值之比 相对偏差是绝对偏差与真值之比 x 平均偏差是绝对偏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 是绝对偏差绝对值 平均偏差是绝对偏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
6
误差
• 误差指分析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根据生产的原因 误差指分析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指分析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可分为系统误差(可测误差)偶然误差(随机误差) 可分为系统误差(可测误差)偶然误差(随机误差)及 粗差(过失误差) 粗差(过失误差)。 •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有时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限, 人们对系统误差的复杂规律认识不清, 人们对系统误差的复杂规律认识不清,往往把系统 误差当作偶然误差来处理。 误差当作偶然误差来处理。 • 偏差指分析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反映数据之间的 偏差指分析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指分析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离散程度。偏差大小既与方法本身的精确与否, 离散程度。偏差大小既与方法本身的精确与否,也 与实验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关。 与实验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关。通常人们以平均值代 替真实值计算误差,严格说来应称作偏差。 替真实值计算误差,严格说来应称作偏差。
2
基本概念
• 总体(或称母体)指从研究对象得到的所有可能 的观测结果。样本(或称子样)指从总体中抽取 出来的一部分样品的测定值。样本中样品的个 数称为样本大小(或容量),当n>30时,称为大 样本。 • 必须指出,使用数理统计方法仅仅是分工作者 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它不能代替严格的试验 工作;而恰恰相反,它只能在可靠的分行测试 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
• 权 • 加权平均值
• 计算用不同方法或不同条件下对同一样本得到的测定位的平 均值时,因为方法及条件不同.其数值的精度与测定次数可 能不一致,可靠程度也有差异。要把这些因素反映出来,常 对不同的数据结以不同酌“权”,即是对一系列不同条件下 得到的测定值,用数学的方法对其印好的测定值给予大的信 任,在计算平均值时,使好的测定值占有较大的比例。所谓 加权就是对精度较高的测定值乘一个较大的系数,对精度较 差的测定值乘一个较小的系抵达个系数就称为“权”
4
有效数字一般运算规则
• 有效数字个数:第一位非零数字后的数字数目. • 一般来说,非零数字中间的“0”均为有效数字,如 2008;在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0”不作为有效数字 如0.0167和16.7都有三位有效数字. • 16.7毫升和16.70毫升代表了两种精密度,小数点后 的“0”不能随便加上和舍去. • “四舍六入五单双”的原则: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字 按照此原则修约,14.9241-14.92,14.9260- 14.93,14.9250-14.92,14.9150-14.92, 14.9251-14.93 • 加减计算中结果的误差限应与数中误差限最大的那 一个相同;如在运算会导致效数字变化较大,则要 考虑尽量避免此类运算。 5
i i
1 n d = ∑ di n i=1
相对平均偏差是平均偏差与均值之比( 相对平均偏差是平均偏差与均值之比(常以 是平均偏差与均值之比 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表示) 相对平均偏差 = d × 100%
x
11
样本特征数的计算
• 有环境总体随机抽取的样本数据,可以代入一些 有环境总体随机抽取的样本数据, 函数式通过计算得到一些计算值来描述该样本的 某些重要性,这些计算值成为样本特征数, 某些重要性,这些计算值成为样本特征数,又称 为统计量。 为统计量。 • 算术平均值 • 中位数Me 中位数 1 n为基数时候 为 为基数时候 当n为偶数时 2 (x + x ) 为偶数时 x • 众数M0 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众数M • 几何均数G n个变量值的几何数等于这些数的乘积 几何均数G n个变量值的几何数等于这些数的乘积 次方根,也可以用变量值的对数表示, 的n次方根,也可以用变量值的对数表示,例题见 书中P35 书中P35
3
2.1.1 数据整理和样本特征计算
2.1.1.1有效数字一般运算规则
• 不管测量仪器,还是数字显示仪表,其准确度都是 有限的,有“观测误差”,对结果进行数值计算会 存在“舍入”、“纳入”等误差。 • 得到的近似值与真实值R有一定的误差 • 测定误差为最小刻度单位的1/2,例如滴定管和米尺 的读数。如滴定读数19.23毫升-- [19.225,19.235],某人身高172.0厘米-- [171.5,172.5]
17
统计图表
• • • • • • 统计图 P43 A 条图 百分条图 百分位数条图 圆图和放射状图 线图
18
19
•Q值法
20
有关正态分布的定理
• 假设X为服从正态 N(µ x,σx2),Y为服从正态 N(µ y,σy2)而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随机变量,则随 机变量X+Y服从N(µ x+µ y ,σy2+σy2)而X-Y服从 N(µ x-µ y ,σy2+σy2). • 由正态N(µ x,σx2),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随机样本, 其独立变量为xi,则
n
d. 判断假设是否成立:t≤t0.05(f),则无显著性差异 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 t>t0.05(f),则有显著性差异 > , 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注: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统计检验有两类。通常我们只关心总体均值µ是否等于已知值 统计检验有两类。通常我们只关心总体均值 是否等于已知值 x,至于二者究竟那个大,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重要。这种情 ,至于二者究竟那个大,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重要。 况的假设为µ=x,否定假设为 况的假设为 ,否定假设为x≠µ。 。
第二讲
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基础
1
2.1 概述
• 环境监测会收集到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 • 对同一环境样品多次重复测定得到的结果会 彼此不同。 • 我们的任务是去伪存真,认识和掌握误差产 生的原因及规律。 • 其是以概率为基础的分析法,是识别误差的 科学方法,是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的必须工具 • 统计分析包括统计叙述和统计推断两部分。 • 总体和样本的定义:有限总体,无穷总体, 随机样本和样本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