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课堂教学道与术
有效课堂的道与术
二、能否充分体现“四个保证”
1、保证课型定位的_____。课型决定教学目标 准确性 1)按教学发展的阶段分,课型可分为:新课、 强化复习课(讲练课)查漏补缺课等。 2)按教学内容来分,课型(以英语为例)可分 为:词汇课、语法课、阅读课、作文课、听 说课等(包含语言的“三要素”及“四会 力”)。
准确性 2、保证教学目标的_______。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 课堂的前提。设计目标前是否思考了如下问题: 1)本目标是否与具体的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为依据? 2)本教学目标的描述是具体还是太过宽泛、含糊? 3)本目标描述是否考虑到了阶段性的定位? 目标描述的准确性的内涵: 阶段目标、终极目标 学习、领会……概念,学会……知识点; 巩固……知识点,强化……知识; 通过复习……内容,学会创造性使用……知识。 新内容目标的描述:“理解……概念、基本结构”或 “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结构的含义及结构”等; 第二轮复习 (“终止性”): “把握……技巧”、 “掌握……并能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 等。
有效课堂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 (“道”与 “术”)
英才学校 吴昌铭
一、能否准确把握“四个关系”
1、教与学双方的辩证关系: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 内涵:发挥程度;体现程度 2、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辩证关系: 量变与质变 内涵: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讲与练的辩证关系: 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究 内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培养能力(包括思考问 题、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等方面) 4、教材与教辅资料的辩证关系:主要地位与次要地位 挖掘 巧用 内涵:教材要_____;教辅要______
创造能力:加小标题 人去楼空——别有洞天——思之再三 ——重拾信心——好戏开始——柳暗花 明——冤家聚头——渐入佳境——喜结良 缘(肥瘦配)。 其相应的英语小标题可以这样设计: An Empty Silent Dining-room That’s the Secret/ A Different World Thinking Twice Before an Action Making an Comeback The Biggest Part Has Just Begun等, 其中汉语小标题不妨由学生提供。
高校教学的道与术学习心得标准
高校教学的道与术学习心得标准在高等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教学的道与术,即教学理念与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此,我愿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以期对提升教学水平有所裨益。
教学之道,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富有创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多样化和互动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但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
因此,教师应结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互动交流深化理解,增强记忆。
此外,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应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项目评价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只有深入理解教学之道与术,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教育科研“道”和“术”(全文)
教师教育科研“道”和“术”(全文)教师教育科研的“道”和“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2月25日,我有幸在美丽的华师聆听了三位教授的精彩讲座——杨小微教授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透视与观念重建》,王建军教授的《教育科研的一般思路与设计》。
沉浸于听课的点点滴滴,回想课堂的缤纷多彩,细细品味专家的教诲,我逐渐感悟到,这两堂课的内容也分别指向教师教育科研的“道”和“术”两种境界。
境界一:基础教育改革之道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规律,是视野,是理论。
杨小微教授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透视与观念重建》,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基础教育改革之道。
1.整合与选择:课程改革的再出发。
课程整合的意义与目标为什么要“整合”?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今天所学课程的分科性与学生将来所面临问题的综合性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分科课程体制难以撼动,体现学科关联只能靠整合3.清华附小的1+X:系统整合知识结构。
对照课程标准,把课标的要求消化,转换为具体的知识素养,再将其细化到每个年级段,形成能力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就据此而来。
于是,知识点被整合,学科体系被再造。
课程被重新整合为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按课程性质,“X”系列也整合归类到板块里。
课程整合的路径与切入点:课程统整的三条途径:(1)相关课程两个以上学科相关联,其领域的关系成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但各自的学科界限得以保留。
如,同是以“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森林破坏”的时事为教材,英语教师会偏重修辞和语法,而地理教师会强调生态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2)生成(emerging)课程和广域课程生成课程是指从一个主题里引出另一个主题,如学习河边一座小城的历史这一课,引发该城的经济(成为下次学习的主题),而经济的学习又引向地理的研究。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摘要】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通过对“道”与“术”的概念概述,探讨了它们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道”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而“术”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上。
本文还分析了“道”与“术”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二者在教育中的应用。
总结了当代教育中“道”与“术”的重要性,强调二者的结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教育中“道”与“术”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教育、道、术、意义、重要性、结合方式、学生发展、平衡、重要性总结1. 引言1.1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概述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是指教育中的理念与方法。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道”与“术”的认识和运用。
所谓“道”,是指教育的宗旨、目标、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价值所在;而“术”,则是指具体的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操作。
在教育实践中,“道”与“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在二者的结合下,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全面的发展。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理解和把握“道”与“术”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当代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需要“道”和“术”的有机结合。
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结合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道”与“术”更好地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道”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在当代教育中,"道"的意义是指教育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追求。
"道"包括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修养、思维品质、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
在当代社会中,"道"在教育中的意义变得愈发重要,因为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当代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关系着每个孩子的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往往会涉及到教育的“道”和“术”。
“道”指的是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原则,而“术”则是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技巧。
这两者在教育中起着不可分割的作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本文将从“道”与“术”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我们来谈谈“道”。
教育的“道”,指的是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原则。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道”应当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追求全面素质的提升。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古人云:“教育者,所以立志也。
”这句话包含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当代教育中,“道”应当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德育的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还应当是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不拘一格,多样化发展。
我们来探讨“术”。
教育的“术”,指的是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技巧。
在当代教育中,“术”应当是以创新为主导,注重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体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的“术”还应当是以互动式教学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当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更加生动、直观和有趣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术”还应当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必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中的“术”与“道”
、
重新认 识教 学内容
教材是 “ 死 ”的 ,教师是 “ 活 ”的。教科书是教学 的基本
内容 。语文 教学资源无时不有 ,无 处不 在,而且会不断再 生。 作为新课改 的实 践者 ,要有开发语文教育 资源 的意识 ,有整合
包括教科书在 内的语 文教育资源 的能力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 、 调查 、查 阅相关资料 ,为学 习课文 做好 准备 ;课 中引进相 关文 字 、音像 资料 ,特 别是适时 、适 当地 结合课 文进行补充 阅读 : 课后适 当拓展 、延伸 ,或 引导进行 实践活动 。教师 ,不应 是照 本宣科 的教 书匠,而应 当是语文课程 资源 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
满 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
“ 道 ”的价 值追求 。在课程 改革 中强 调学生 学习方式 的转变, 倡导建立具有 “ 主动参与 、乐于探 究、交流与合作 ”特 征的学
习方式 ,即 “ 主动 ・ 探 究 ・合作 ”的学 习方式 ,充分 体现 了着 眼于学生 自我人格—— 价值观—— 的发展与形成。 培养 目标的优化 过程 ,意味着 培养 实施者的适应过程 。那 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 如何面对这次课 改呢 ? 首先 ,要从 “ 道 ”着眼 ,从 “ 术 ”着 力 。努力研 究 新课
过 程 。即从 单纯注 重传 授知 识转 变为 引导学 生学 会学 习 ,学
会合 作,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 目标 在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
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 教师,在教学 中树立 学生是教学主
体 的思想 。教学 的参 与者 是教师和学生 ,其 中学 生应为主角 。
在 对 话 的 过 程 中 ,师 生不 仅 是 平 等 的 ,而 且 应 凸 现 学 生 主 体 的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摘要】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是一个重要话题。
在教育中,"道"代表着理念、价值观和目标,而"术"则指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这两者在教育中的概念和应用。
"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塑造学生的品格和思维方式,而"术"则帮助实现教育目标。
平衡"道"与"术"的关系是关键,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当代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技术发展的影响,需采取相应措施。
重视教育中的“道”与“术”,并探索新的教育发展途径是当务之急。
这将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教育,道与术,重要性,应用,平衡,挑战,应对策略,发展新途径1. 引言1.1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实践。
在教育中,“道”代表着教育的精神内核、价值取向和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而“术”则是指教育的具体方法、技巧和技术,是教育的具体操作手段和手段。
教育中的“道”与“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在正确理解和运用“道”与“术”的关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当代教育对“道”与“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注重“道”而忽视“术”的情况很常见,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难以落地。
而过分强调“术”而忽略“道”也会使教育变得功利化、缺乏人文关怀。
当代教育需要找到“道”与“术”的平衡点,既注重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培养,又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和发展。
在探讨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时,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只有在重视“道”与“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2. 正文2.1 教育中的“道”与“术”概念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常常听到“道”与“术”这两个概念。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培养和修养,强调学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调节和修正。
而当代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果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和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道”与现代的“术”之间产生了一种妥协和交融,具体表现为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平衡“道”与“术”的关系。
在当代教育中,如何平衡“道”与“术”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道”。
“道”即是修养、品德、文化的内在素养,是人的内质的修养。
传统的“道”在当代教育中依然有其重要性。
因为只有拥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文化涵养、深厚的人格修养等内在素质,学生才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才能够对社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培养,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术”。
在当代社会中,技术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现代社会需要各类专业人才,需要各行各业的工程师、医生、教师、企业家等人才。
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培养。
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现实问题进行解决。
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促进“道”和“术”的结合。
实践教育是“道”与“术”结合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素质的提升。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自己的内在品质,这样“道”与“术”两方面才能够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当代教育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培养,更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3.1.5 提问
(1)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激化知识矛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收集反馈信息,便于及时调控教学 增加培训教师与培训对象的交流,相互启发 给予学生的表现机会,锻炼表达能力
3.1.5 提问
提 问
技 巧
精心
构思
评价效果
注意诱导
巧妙
提问
3.1.5 提问
注意提问的层次性
注意提问过程中教师的态度
通过目光、表情、手势、姿态、服饰等方式传递信息的方式 强化口语的教学信息,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印象 基本构成 ——手势:象形、指示、情意、象征 ——表情:面部、目光 ——姿态:站、行、走 ——服饰: 服装、饰品 注意事项 ——体态语的协调一致 ——让培训对象明白体态语的含义 ——注意纠正不良的无意识的体态语
讲授技巧基本要求 内容正确,语言规范 讲授目标具体,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层次清晰,逻辑性好,各环节内容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启发性强,举一反三 以情动人,课堂气氛活跃 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合理
组织学员活动
组织学员活动的作用 培训学员 ——主体、实践、探索意识 ——动手、学习、创造能力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有利于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考虑师生双方的条件、物质条件和时间的局限性 ——注意各种方法的合理使用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
采取何种方法突破重难点?
采用哪些方法培养学员的能力?
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如何检查、自查、评价学习效果
设计课堂环境
——物质环境(教室布置、电教手段、设备等) ——课堂社会心理环境(教学气氛、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在教育领域,常常提到“教育的道”和“教育的术”,这两个概念围绕着教育的本质和方式展开讨论。
在当代社会,面对着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瞬息万变的知识体系,教育者在思考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时,对于“道”与“术”的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来谈谈“道”。
在教育中,“道”指的是教育的目标、理念、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学科的研究而不断深化和更新。
教育的目的,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智慧、有品质的人。
这些“道”的表达可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师生风气等方面。
教育的道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和谐等,都是教育的“道”所追求的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活在这个文化语境中的,应当受到这些令人尊敬的价值观的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教育的道也要关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理想,教育者不仅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国家的有用之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公民,这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们来说说“术”。
在教育中,“术”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
它是实现教育“道”的手段和方式,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行动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各种课堂活动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都属于教育的“术”。
今天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理论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教学“术”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实践利用适合的教育术来促进学生成才。
“道”与“术”的关系是互为支撑的。
没有正确的“道”,再先进的“术”也会流于形式;而没有灵活的“术”,再美好的“道”也很难实现。
教育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教育“道”,并且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教育“术”,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的使命。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教育的“道”,而且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才能更好地运用各种教育“术”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行业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分享
教育行业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分享在教育行业中,课堂教学是最为核心的环节之一。
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教育行业中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帮助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并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准备与规划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取决于事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应该在本节课中学到什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科要求,设定适当的目标,以便学生能够合理有效地掌握知识。
(2)选择合适的教具与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具和教材。
例如,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兴趣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提问学生、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引入故事与案例: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通过故事与案例,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1)问题导向的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四、及时反馈与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及时反馈与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至关重要。
以道驭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以道驭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的重要平台。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高效教学,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程问题。
本文将结合以道驭术的观念,探讨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以道驭术,培养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以道驭术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语言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感想和体验的表达,鼓励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情感色彩和启发意义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以道驭术,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艺术的灵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道驭术的理念,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引入一些音视频资料,展示一些名人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当代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而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更需要在教育的“道”与“术”上取得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道”和“术”这两个词在教育领域经常被提及,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取向和方法。
在教育中,“道”指的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目标,是指教育应该达到的终极目的和追求的价值观。
而“术”则是指教育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包括教学技巧、课程设计、教材选择等。
在当代教育中,教育的“道”和“术”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建起一个高效、全面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道”是指教育的根本理念和目标。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道”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有智慧、有创造力的未来公民。
在实现这样的教育“道”上,教育者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当代教育中,教育的“道”与“术”之间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过于注重教育的“术”,而忽视了教育的“道”。
他们过分关注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教育应该达到的终极目的和追求的价值观。
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成为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一些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过分强调教育的“道”,而忽视了教育的“术”。
他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价值观的灌输和思想观念的引导上,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优化。
这样的教育体系容易成为僵化的、单一的,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为了实现教育的“道”与“术”的平衡,我们需要做一些努力。
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需要更多地关注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的价值观,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他们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创造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让“术”与“道”在语文教学中齐飞
1 舴兜蠛劬惠鼯
究性学 习的重 点 ,是要 结合语文教 材 的学 习和 学生生 活实 际 ,不仅 仅让 学生掌握 “ 是什 么”和 “ 有什 么”等凝 固 了 的 知识 ,更重 要 的是 使 学 生在 寻 求 “ 为什 么 ”和 “ 怎 么 样”的过程中 ,获得语言和思维的锻炼 。 二 、课堂教学之 “ 道” 1 . 熟练之 道。 “ 庖 丁解牛 ”是大 家熟知 的故事 ,它所 讲 的就 是熟 能生巧 的道理 。庖 丁说 : “ 臣所 好者 ,道也 。 进 乎技 矣 。 ”庖 丁在 宰 牛 这 件事 上 已经 超越 了技 术 的层 面而 达到道 的水平 ,所 以他 的刀用 了1 9 年 而如新 的一般 。 如 果我 们 的 课堂 教 学也 能 熟 练到 如 此程 度 ,那 么这样 的 课堂 也许不如 某些 优质课那 么精彩 ,但必 然是踏实 的 、有 效 的。对于新 老师来 说 ,最关 键 的任务就是 对教材 、教 法 的熟 悉 ,只 有对教 材文本 、教学媒 介 、教 学技能做 到非 常 熟练 之后 ,才能在课 堂上 有更 多 的精力关 注学生 ,注意 与 学生 的互动 ,这时候 课堂 才能成 为师生 交流的场所 ,而 不 仅仅 是教师 的一言 堂 。有 人说教学 就是一 个熟 练功夫 ,这 话有 一定 的道 理 。因为不管做 什 么事 ,熟 练之后 才会有 创 新 ,熟练之后才会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 。 2 . 变化 之 道 。虽 然我 们 可 以从 系统 的 角度 来 把握 课 堂 ,但具 体到每节 课的情 况却是干 变万 化的 。前 几天的 一 节课 让我再 次体会 到课堂 的变化之 道 。因是考试前 的最 后 节 课 ,我 的计划 是讲完两 个知识 点后 让学生 自主复 习。 上课 后 ,我直 接进 入例题 的讲解 ,但学 生反应有 些迟钝 , 我想 可能是 题 目难度 稍大 。于是我 又讲一道 类似 的题 目加 以强 化 ,但 效果仍 不尽如 人意 。讲 完例题 后 ,我安 排学 生 自主 复 习 ,但有些 学生显得 无所事 事 ,就 这样一 节课结 束 了。课 间我 立 即进 行 了反 思 ,为什 么会 出现这种状 况呢 ? 首先 ,周一学生刚返校 ,离上节课的学 习已有 4 天时 间 ,知 识生 疏; 其次 ,初一学 生学 习习惯未 养成 ,不知 如何复 习。 于是 第二节 课我立 即调整教 学方案 ,教学 效果大有 改观 。 同样 的教学 内容在 不同班 级上课 ,采用 的方案应是 不一样 的 ,因为场 地变 了 、学生 变 了、课堂氛 围也不 同了 ,教师 要顺 应这种 变化来 调整 自己的教 学 。即 使在一节 课上情 况 也是 瞬息万 变的 ,用一个教 案来应 对课 堂的种 种情况显 然 会 力不从 心。 因此 需要教师 随时调 整 自己的教学策 略方 能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 3 . 平衡 之道 。理 想的课 堂追求 的是一 种平衡 :教 与学 的平衡 、师与生 的平衡 、动与静 的平衡 、讲解 与探 究 的平 衡 等等 。在听课 中发现有 的课堂学 生活 动很多却 忽略 了教 师 的主导作 用; 有 的课 堂教师讲解 条理 、语 言强 势 ,但 忽视 了学生 的主体地 位。这些 都是制 约课堂 平衡的 因素 。优 秀 的教 师会 合理把握 课堂 中各种要 素的对 立统一 关系 ,努力 让 课堂处 于一种 动态平衡 之中 ,这样 的课堂也 一定是 让师 生都 感觉到和谐温馨 的好课 堂。 总之 ,人 无 完人 ,课 无 完 课 ,课 堂教 学是 缺 憾 的艺 术 。理 想课堂 的实现需 要合理 技术手 段的支撑 ,也 需要先 进 教 育 教学 思想 的 引领 。只要 我 们不 断 体 悟课 堂 教学 之 “ 道 ” ,充分 利用课 堂教学之 “ 术 ”。让 “ 术 ”与 “ 道” 齐飞 ,课堂高效 自然就会渐 “ 飞”渐显。
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之“道”与“术”
文化研究WENHUA YANJIU教师•TEACHER2020年8月Aug.2020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之“道”与“术”周暖(长沙幼儿师范学校,湖南长沙410116)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科学地把握教学规律,变教学技术为教学艺术,是职业院校课堂教学革命重大而永恒的课题。
有鉴于此,文章探索了课堂教学之“道”与课堂教学之“术”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教学之道;教学之术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4-16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 23-0094-02一、课堂教学之“道”何为“教学之道”?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有言: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
”如此说来,教学之道,乃传道、授业、解 惑之道,即课堂教学的一般法则、通用规则、普遍规律。
(一)张弛之道,把握铒奏孔子B:“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 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张弛之道运用于课堂教学 之中,就在于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张”,是指 节奏紧张、急促、强烈;课堂教学的‘’弛”,是指节奏放松、舒缓、平和。
‘‘张”是为了渲染气氛,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 "弛”是为了蓄势储能,乘势而为,待时而发。
心理学研究 表明,人在听讲时,其注意力每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总是处在周期变化之中,高潮过后便进入 缓冲阶段。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张”,学生就会应接不暇,感到吃力;如果一味地"弛",学生就 会疲沓松懈,感到萎靡。
正确的做法是:‘‘张"应当短时,“弛”应当有度,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相济。
(二>动静之道,调控状态在太极拳中,动与静是其两种状态:"动”即意动、气动、形动、劲动;“静’’即神静意和、形态怡静、内心淡然、气 息顺畅。
有效教学的“道”和“术”
有效教学的“道”和“术”作者:周伟于国红来源:《卷宗》2019年第31期摘要:开展有效教学,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都必须面对并且思考的问题。
从常规上讲,教师会本能的把提升课堂吸引力的重点放到教学内容的打磨上,内容作为课堂的灵魂,加强重视本无可厚非。
但是“灵魂”魅力的发挥,需要有相应的“道”和“术”的支撑。
所谓的“道”是指教学观,所谓的“术”是指教学方法。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发挥积极作用后,能够有效的发挥课堂的整体魅力,提升课堂“灵魂”高度。
在教学观上,要突破“教”与“学”的局限,良性的教学观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体现在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的重视。
第一堂课立规矩、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课堂管理、教学过程重视管理落地等都能够有效的将强对课堂的管理。
在教学方法上,最常规的方法并不意味着落后,方法要回归课堂交流的根本。
首先,追求对内容的熟练永远是方法上的王道;其次,锻造授课的语态、体态可以对课程的吸引力产生神奇的功效;第三,生动丰富能多角度的诠释课程的魅力;第四,授课中的“念”与“背”得当是课堂有效沟通的语言形式;第五,学以致用、重视案例,是知识传授的有效法则。
关键词:有效教学;“道”与“术”;教学观;教学方法1 突破教学观的局限大部分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教学内容上,然而,教师精心雕琢的教学内容却常常难以引起学生重视,其背后原因往往有课堂气氛散乱的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改进教学观。
但良好的课堂管理是创造课堂效率和效益的基础,课堂管理工作做的好,对于整学期教学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教师的重心只放在备课和讲课上,而忽视课堂的管理,一部分学生会对课堂渐渐的失去重视心理、而后演变成失去对课堂的敬畏心理,更严重的后果是引发“破窗效应”,一旦如此,教师再回头去着手课堂管理,已然不可收拾。
全面加强课堂管理,对于课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第一堂课立规矩。
课堂教学的“道”与术
1、高品质课堂意蕴的内在逻辑价值取向: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核心理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理支撑:彰显育人功能;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习规律基本要素:高尚;本真;丰厚;灵动实践主张:深化课程内涵;强化教师主导;活化教学方式;淡化模式流程操作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品质课堂旨在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走向科学化的境界高品质课堂导引教师抬抬头回回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误入歧途2、追问:课堂教学缺少些什么?教育立意与育人境界——不是那么高尚!教学内涵与教学机制——不是那么本真!课程目标与学习过程——不是那么丰厚!教学结构与学习活动——不是那么灵动!3、当前课堂突出问题——过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内涵窄化和教师主导作用弱化。
过分强调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学习活动固化和学生思维能力钝化。
过分追求创设生活化情境:课程内容本质淡化和课程育人价值蜕化。
过分追求教学的模式流程:学生学习过程伪化和教师教学智慧僵化。
学生独立思考的空场;课程育人价值的空场;教师教学智慧的空场。
4、课堂教学是什么?课堂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
①课程文化价值对学生生命的激活与浸润;②教师高尚道德对学生的示范与浸润;③师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与情感的交融互动;④学生思维、情感与个性的塑造与成长。
5、高品质课堂意蕴理论立足点:彰显教育功能,遵循教学规律,体现学习本质。
实践出发点:彰显育人价值,深掘课程内涵,强化教师主导,活化学习方式,淡化模式流程。
实践落脚点: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榜样、启迪和主导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文化价值,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文化资源,经历完满的学习过程,焕发积极的学习情感,展开深刻的思维活动。
6、彰显教育功能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
教育是教育者以受教育者为对象,让其唤醒超越意识、提升超越能力、振拔超越精神的过程。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摘要】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从概念、相互关系、重要性、实践应用和现状等方面,探讨了“道”与“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分析当代教育中“道”与“术”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教育中“道”与“术”的发展方向,指出结合“道”与“术”可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应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倡“以道为本、以术为用”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对当代教育中“道”与“术”的探讨,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当代、道、术、概念、相互关系、重要性、实践应用、现状、全面发展、发展方向1. 引言1.1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教育实践中,“道”代表着教育的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所在;而“术”则是指教育的具体方法、手段和技巧,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手段。
在当代教育中,“道”和“术”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教育中的“道”与“术”相互交融、相互贯通。
没有正确的“道”,就无法指导“术”的实践;而没有高效的“术”,“道”也无法得以实现。
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道”与“术”之间的合理关系,既注重教育理念和目标的树立,又关注具体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努力实现教育的综合发展。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道”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术”也不可或缺,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必须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教育中的“道”与“术”的概念在当代教育中,“道”与“术”被视为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础。
在教育中,“道”往往指的是教育的宗旨、理念、价值取向,强调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
当代教育中的“道”与“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当代教育中,人们更加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实用价值,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教育中的“道”与“术”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成为探讨的重要话题。
首先,教育的“道”指的是教育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
教育的“道”是一个人类追求智慧和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它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教育的“道”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多种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道”是一种对人的高度尊重和关注,是对未来社会的有益准备。
然而教育的“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育的“道”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在当代教育中,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教育的“道”也在逐渐转向国际化、多元化和应用化。
教育的“道”应该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也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方向。
与教育的“道”相对应的是教育的“术”。
教育的“术”指的是教育的方法、策略和具体实施操作。
教育的“术”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教育的实际效果和质量与教育的“术”密切相关。
教育的“术”要求灵活多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学科和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应该指出,教育的“道”和“术”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密不可分的。
“道”和“术”互为依存、互为支撑。
教育的“道”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是教育的追求和目标;而教育的“术”是具体实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在教育的实践中,教育的“道”和“术”都至关重要。
教育的“道”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育的“术”是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实现的保证。
如果教育的“道”与“术”不得当,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即使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教学实施,也无法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
因此,当代教育中,教育的“道”与“术”应该高度配合、相互协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
★ 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
1/2+1/3=2/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自
主
发
学会学习
展
健康生活
社
会
责任担当
参
实践创新
与
全面发展的人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文化基础
★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乱花渐欲迷人眼
★ 高品质课堂的实践框架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课核
问
程心
题
内问
解
容题
决
★ 立足育人本位——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习规律 ★ 深掘课程价值——凸显学生主体——强化教师主导 ★ 精化教学结构——活化学习方式——淡化模式流程
➢ 高品质课堂是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
★ 关于“核心问题”的内涵与提炼“核心问题”的策略
★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存在意义上是相依关系,在发展意义上是相长关系,在人格意义上 是相等关系,在情感意义上是相融关系。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双主体”关系。
“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动态统一
教师要把促进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适当和适切的“导”的前提下进行
➢ 你是否为了保持你预设的教学设计和进程而让一个好学生顺畅地回答问题, 却放弃了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想让老师发现自己而高高举起的努力的小手, 以及那小手所表达的涌动的生命宣言? ➢ 你是否对没有顺畅和正确地回答出问题的学生还以一个冷冰冰的态度甚至赋 予一份“贬损式”的评价,而不给他温暖温馨的鼓舞启发和让他继续思考修正 的机会? ➢ 你是否关注到,在课堂上,几乎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地投入学习,其实还有一 个躲在角落里甚至是存在于你身边的那个不知为什么而寂寞孤独的孩子?
学生基于课程知识和教师调控进行主动认知
课程 知识系统
教师 调控系统
课程知识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理解生成新课程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依托和 关照课程。如果教学过程搁置了课程,仅仅成为师生的自由活动,这不仅导致课程文化价 值的空场,也将导致学生精神成长的虚空。
★ 基本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 基本策略:导学案--小组合作 ★ 杜郎口:“10+35”课堂教学模式 ★ 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法则
➢ 高效课堂之“效”不能准确和完整地刻画教育宗旨追求之意蕴。 ➢ 先学后教不符合教学基本规律。 ➢ 导学案极容易剥夺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 ➢ 小组合作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不能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 用时间和比例分割和刻画本是活生生的教学过程,这是愚蠢的!
以至于忘记了: 究竟该从哪里出发? 到底为什么而出发?
课堂教学的原点究竟在哪里?
➢ 教育是教育者以受教育者为对象,让其唤醒超越意识、提升超越能力、振拔超越 精神的过程。 ➢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 一片云,一个心灵召唤另一个心灵。 ➢ 教育是让一个个单调、稚嫩、柔弱的天真心灵成长为一个个充实、挺拔、灵动的 更天真的心灵。
★ 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 学生被学习:没有激情兴趣被动学;没有课程抓手空泛学;没有教师引导茫然学; ② 教师被闲置:缺少真爱情怀;缺少对课程价值的挖掘;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调控; ③ 课程被悬空:忽略课程对教学功能;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科的核心素养。
★ 育人是课堂的命脉——课堂教学必须从立足学生本位走向立足育人为本! ★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必须从追逐经验模式走向遵循规律!
❖ 课程的学科内涵不能得到完满体现 ❖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得到科学规范 ❖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得到深刻历练 ❖ 学生的学习收获停留在浅表化层次 ❖ 学生的道德成长--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创造能力被贻误
价值追求出了问题; 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实践方法论出了问题!
其实走的已经太远! 其实走的很茫然!
课堂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活生生历程。
① 课程文化价值对学生生命的激活与浸润; ② 教师高尚道德对学生生命的示范与浸润; ③ 师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与情感的交融互动; ④ 学生思维、情感、品德、个性的塑造与成长。
学生 认知系统
教师基于课程知识和学生认知进行过程调控
★ 塑造“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高品质课堂
★高尚——课堂育人的核心动力源
➢ 你的精神脉搏是否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欢跳?你的心中是否装着学生的 喜怨哀愁?你的眼里是否常含一份真挚的亲善?你的脸上是否长挂一泓温馨 的笑颜?你的语言是否流淌一股温暖的清泉? ➢ 你是否流露了对所教学科的如醉如痴,以此“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 热爱火花”?你是否能够“努力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 意识,把他从智力和情感的惰性状态中拯救出来” ,让他鼓舞起自己的人格 与精神,并最终能够真正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的敞亮心情?
➢ 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 ➢ 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
❖ 新课程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习与合作学习
❖ 建构主义思潮陡然间在中国中小学课堂翻云覆雨 ❖ 花样繁多的各种教学模式被广为传唱并趋之若鹜 ❖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宣言里教师主导地位被迷失 ❖ 凯洛夫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被断然推下历史舞台 ❖ 模式化的教学操作流程使课程的教育价值被消解
➢ 从内容属性看:就是反映课程内容的最为本质的问题 ➢ 从教学目标看:就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 从学生学习看:就是能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
通透内容——由表及里——反复追问
★ 高品质课堂教学的备课技术
① 通常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流程;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策略作为教学环节; ② 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力图创设生活化情境;往往不对课程内容做更深入的挖掘; ③ 教案往往按固定的环节流程做简单“填空题”,而无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内容做创造性地展开。
★ 高品质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