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2教学文档
《第五课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和方法。
3. 培养举世视野和合作认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掌握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等。
3.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4.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举世性问题的图片,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困、冲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 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和内涵:强调各国之间的互相依存性,以及共同应对举世性挑战的重要性。
2. 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国际合作,包括经济、科技、文化、环保等方面的合作;(2)推动举世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使之更加公正合理;(3)增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举世化经过;(4)加强国际法律体系,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内政策与国际接轨等。
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内地区、本学校、本班级中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具体行动方案。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安置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从个人角度出发,阐述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3. 提示学生关注时事,继续关注举世性问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的主题是“守望精神家园”。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认识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以及如何做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学会做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做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案例等。
2.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传统文化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守望精神家园。
2.呈现(15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表现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做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人音小学音乐-2年级上册《5第五课童趣》教学设计(2)
第3课《童趣》(三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并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音乐知识:反复跳跃记号教学目标:
1、学会唱并即兴表演《一只短笛轻轻吹》。
2、掌握反复跳跃记号。
3、通过学唱歌曲、即兴表演体验其童趣。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
2、节奏问答并创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猜调》和《木偶的步态舞》体验其童趣。
2、通过节奏问答活动,培养孩子节奏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中速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创编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摇船调》。
2、猜谜活动交流。
教学目标:
1、学唱并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
2、通过收集谜语,把谜语修改创编成《摇船调》的歌词。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把谜语改编歌词
教学准备:课件、收集谜语、白纸、笔等
2019年6月27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第2课
时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讨论,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确定主题取舍,听懂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锻炼逻辑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课文相关图片及素材
3.白板、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故事背景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0分钟)
–教师或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情节。
3.分析课文(15分钟)
–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结构,重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4.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5.展示成果(15分钟)
–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6.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故事要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六、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练习。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展示材料。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使学生在沟通和协作中学到了更多。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堂课中有所收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精品教案(2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1课时让友谊之树常青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知道如何使友谊之树常青教学难点:掌握理解和宽容他人时要讲原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周华健的歌曲《朋友》。
2.师: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心灵的交流,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真金,是精神世界宝贵的财富。
我们播种了友情,更希望能让我们的友谊之树常青!一起来吧!为我们的友谊之树保鲜。
(板书课题)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建立友谊1.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自己建立友谊的经过,了解建立友谊需要具备的心态、应掌握的策略和方法。
(1)营造氛围:可以先请学生写好剧本并分组拍摄,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反思分享:在良好、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回到自己:我们如何与我的朋友开始建立一段友谊的?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聚焦主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建立新的友谊,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开始交友智慧的探索之旅。
2.探讨有关建立友谊的困惑(1)交朋友,任何时候都需要主动吗?(2)交朋友,怎样做才算是主动?(3)我采取主动,但是对方不理我,这是不是很尴尬?(4)小强一直内向又安静,他能不能交到朋友?(5)学生分小组选择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6)全班交流,小组发表观点。
提示:(1)交朋友需要主动,这是我们建立友谊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朋友是否任何时候都主动,这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该主动时才主动,掌握交朋友的艺术,友谊才更加牢固。
(2)对同学要做到热情和关心,主动帮助同学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事;主动与他人寒暄;等等。
教师总结: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无论怎样,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在行动前要有恰当的期待,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
目标导学二:呵护友谊1.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1)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样做?(2)让学生填写卡片,并通过自己与朋友的具体事例进行分享。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二框《社会历史
的发展》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5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第五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讲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历史的观点。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总趋势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目内。
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五粒豆不同的命运,以及它们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五粒豆的命运变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五粒豆命运的象征意义。
2. 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 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相关资料。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五粒豆的命运。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五粒豆的命运变化及其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五粒豆命运的理解,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4.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共同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5.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6.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珍惜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生活、积极向上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课时2. 正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五粒豆命运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2. 课后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五粒豆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第5课《走近我们的老师》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走近我们的老师》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中的第五课,这一课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第2条“尊重教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而编写的,本课和第四课《说说我们的学校》分别从教室层面和学校层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学校,理解学校的教师及工作人员,对学校形成全面的、立体的、深入的认识。
本课有两个课时——《我和老师的故事》、《老师,您辛苦了》。
第二课时《老师,您辛苦了》其核心主题是理解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辛苦,学会为教师分忧,珍惜和尊重教师与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本课的编写主要针对小学生对老师工作了解的模糊化与碎片化问题而展开。
教材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涂一涂。
教材呈现的是老师的任课表。
此图包含着教学活动的暗示:1.可以先让学生采访某个教师,填写老师的工作时间表,了解老师的日常工作有哪些,感受老师的忙碌和辛苦。
2.一位老师日常工作上的辛苦是比较直观的,教师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了解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关心学生生活、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情况,体会教师在心理上、精神上的付出。
教学这部分时,要着重定位于使学生具体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全面认识教师工作的辛苦。
第二部分:想一想。
教材呈现的是五位小学生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的画面,承接上一教学环节,正文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教师这么辛苦,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图中同学说的话给出两个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主动性,用自己的方式为教师分忧减负。
教学本栏目我们还应让学生懂得,这些行为首先要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其次才是在客观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不能把学生的表现都解释成了减轻教师负担。
第三部分:小小故事会。
教材呈现的是一份采访提纲。
正文部分指出这一环节的主题:指出教师不怕苦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精品教案(2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体验友情的快乐与美好;通过设置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交友技巧,锻炼交友能力,启发交友智慧,树立理性、积极、健康的交友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他人、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交友的基本技巧,锻炼交友能力,能正确理性地处理朋友间的矛盾。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交友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学会理解和尊重朋友、启发交友智慧。
三、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案例讨论。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
提问:你是否也有这样一个Ta?“我和Ta的故事”分享。
提问:提起好朋友,你最先想到的是谁?Ta的什么特点最吸引你?你们是怎么认识成为朋友的?学生看图,并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与朋友同行的路,有时并不平坦。
不管是结交朋友还是维护友谊,都会遇到各种困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交友,又该如何呵护友谊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贴合学生实际的漫画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体会友谊的美好。
)[讲授新课]第一目建立友谊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活动:晓强的交友二三事。
晓强的困惑1:马上就上初中了,我也想和新同学做朋友,可是我一直都等别人找我,上初中了我想主动些,可是我该怎么做呢?大家来支招。
(出示同学们的评论)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看材料并思考问题。
教师: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
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晓强的困惑,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并积极地探寻解决方法。
)2.建立友谊,需要持续行动晓强的困惑2:前两天我鼓起勇气和同学聊天,可是他们对我爱搭不理的,我觉得很尴尬。
提问:你有类似的经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学生看材料并思考问题教师: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即使对方拒绝,也并不意味着自己不好,只要真诚待人,就有机会交到朋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琥珀》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琥珀》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的琥珀故事,理解琥珀的由来。
–掌握词语“透明”、“黯淡”、“晨曦”、“赞叹”的含义。
–读通课文,感悟琥珀的美丽和情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理解文学作品的美。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并学会珍惜琥珀这样的美好事物。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掌握生词和难点词语的含义。
–阅读课文并能理解琥珀故事。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琥珀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琥珀的样子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展示琥珀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琥珀的外观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理解故事(15分钟)•具体讲解琥珀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
•解释生词和难点词语的含义,让学生掌握。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情感。
3. 分组讨论,展示想象(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琥珀的神秘之处,并展示自己的想象成果。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来展示琥珀的美丽和魅力。
4.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10分钟)•布置生词造句、画出琥珀的形象等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言和展示成果。
5. 课堂小结,激励学生(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对琥珀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琥珀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还需加强对难点词语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表达。
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增加一些相关的拓展活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琥珀这一美好事物。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三单元第五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三单元第五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成就与变化、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事件有所了解。
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补充。
学生对我国取得的成就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身边的成就和变化感受较为直观,但对国家层面的成就和变化认识不足。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普遍具有爱国情怀,但需要培养做自信的中国人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成就与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做自信的中国人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认识国家的成就,培养做自信的中国人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2.案例教学法:选取身边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国家的成就。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讲: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
《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第二讲《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一、教学目标:1. 理解顺境与逆境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掌握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3. 了解积极面对人生境遇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逆境适应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顺境与逆境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 积极面对人生境遇。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理解顺境与逆境对人生发展的影响。
2. 图像展示法: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逆境适应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开场:引入顺境与逆境对人生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顺境和逆境对人生发展的影响。
3. 图像展示:通过图片和图表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逆境适应能力和思辨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积极面对人生境遇的重要性。
五、教学建议:1.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3. 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逆境适应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图像展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解顺境与逆境对人生发展的影响,并培养了学生的逆境适应能力和思辨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五课《这些事我来做》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五课《这些事我来做》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这些事我来做》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的主题。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了生活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学会主动去完成这些事情。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对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执行力和自我约束力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各有不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学会主动去完成这些事情。
2.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学会主动去完成这些事情。
2.难点: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培养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3.教学场地和环境布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如整理书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整理桌子、收拾书包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领会课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悟生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智慧和勤劳劳动的尊重,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导读,课文教学,课文赏析。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提炼课文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利用图片或道具预习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复习巩固•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点,回顾生字词。
•通过口语练习、游戏等方式复习学生前面所学内容。
3. 新课呈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整体氛围。
•解释生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梳理课文•导读课文结构,理清主线和分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5.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6. 课文赏析•分析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和价值,发表个人见解和感想。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个人心得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搭石》•生字词•课文主题•感悟智慧五、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为《搭石》第2课时的教学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古代民间智慧和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五课 守护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护精神家园》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护精神家园”主要讲述了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深思的问题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民族精神的伟大,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对民族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守护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守护精神家园的方法。
2.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案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民族精神的力量。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图片,如长城、黄河、毛泽东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如杨利伟载人航天、抗震救灾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
通过讨论,总结出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课第2框《凝聚价值追求》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核心价值观(授课时间:年月日)
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告诉我们什.共同总结: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一个民
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
2.师生共同总结:(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
.问题: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值观的内涵
?
值准则。
”,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
构筑中国价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搭石》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本文记叙了搭石的技巧,以及搭石所体现的村民之间的和谐美好的相互关爱。
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搭石的技巧,以及村民们在搭石上行走的景象,展现了村民之间的友好互助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生活场景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解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搭石的技巧以及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村民之间的友好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搭石所体现的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所展现的美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2.课文朗读音频。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感。
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提到的搭石的技巧以及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搭石所体现的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爱。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学习绘制“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1、中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频频深入、不断蚕食中国领土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展现在了地图上。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在这些地图上都看到些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结束了;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主权慢慢丧失,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多,并不断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2、结合地理课堂学习的知识,说说历史地图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素?与一般的地图相比有何不同?(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图例、注记、比例尺、正方向等,历史地图由于对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是太高,大多被省略,历史地图上有古今地名不同的现象……
3、你知道常用的历史地图有哪几种?
政区图、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经济分布图等。
教学设计初备稿
课题
第5课画地图讲历史
计划课时
1
项目
内 容
补充或修改意见
教学内容分析
历史教科中的图片很多,如果我们在讲课时能合理运用、充分发掘,必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左史右图,充分说明了文字与图片之间的关系,文字叙述说理,图片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合理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极大地提高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历史地图具有直观和立体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习中的时空转换的困难。
2、通过所绘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培养运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熟悉“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⑷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由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前,边在黑板上画地图,边讲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大致经过。
活动三感悟历史
媒体展示:“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回答:
4、教师黑板上画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轮廓
5、讨论并回答:
⑴你是用什么方法绘制这幅历史地图的?你认为绘制和运用历史地图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临摹、描摹、方格放大……;
除了上述绘图方法外,还有投影放大法、缩放仪放大法、摹映法等传统方法,有条件的同学还可利用扫描仪、数码拍照、电脑制作打印等方法。
⑵根据所绘地图,说说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致趋势。这一趋势说明了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4、准备二张较大的纸和三四支颜色不同的笔,绘制地图。
教学设计思路(含
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本课的活动内容是“画地图,讲历史”,重点是学习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和利用地图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即需要具有历史,地理,美术,文学等多学科方面的综合知识,又需要动手,动口,动脑,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比较分析,实际操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理想途径。广大师生要给予足够重视,精心准备,力争达到理想效果。
活动一:画地图
1、在白纸上,仿照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画一幅简易历史地图。
2、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笔用“箭头”指示法在自己画好的地图上标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略者的大致侵略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
3、同样用四种不同颜色笔标明《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地点和开放的通商口岸及侵略者所占地点。
活动二:讲历史
1、以小组活动为单位,个人自愿在小组内讲述相关的历史知识。
⑴可以结合地图课列强侵略中国的情况或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⑵可以讲述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约时的故事。如《马关条约》签订者李鸿章
⑶也可以讲述中国人民抗击列强侵略的斗争故事如邓世昌、左宝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或修改
导
学
过
程
导
学
过
程
导
学
过
程
活动过程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局势图”、“秦朝疆域图”、“金、南宁对峙形势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地图。
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地图,讨论:
1、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有助于了解战争双方及其战争行进路线,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形势;能清楚地看到重要战场和重大战役的发生地点;能使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记忆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2、介绍绘制历史地图的主要方法:投影放大法、方格放大法、缩放放大法、摹映放大法。讲明使用历史地图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4、设计“学生活动评价表”,课前发放给学生
学生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
由东南沿海到北方沿海,由沿海再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后到达清政府的心脏北京。说明近代中国是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⑶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版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在轮廓上有何主要区别?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及华北地区版图有重大变化。造成东北和西北地区版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