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 2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文字艺术知识: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艺术是一种以材料塑造形体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风貌。
在中西方的艺术文化中,雕塑作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本文将从材料的使用、题材的选择以及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一、材料的使用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以大理石、铜、铁、铸铜等金属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优越性能使得西方雕塑在比例、纹理、质感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中国雕塑则以陶瓷、玉石、青铜等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的使用重点在于形似,神像形体以及事物本身的形状等,因此中国雕塑的形态常常比西方雕塑要复杂得多。
此外,在雕塑的材料选择上,西方雕塑多呈现出抽象、现代化的特征,而中国雕塑则强调象征、附会的含义。
二、题材的选择在题材的选择方面,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雕塑强调对人体的雕塑表达,以人物雕塑和人体雕塑为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而中国雕塑则强调对自然的表现,被称为“自然主义”。
这种表现形式强调的是雕塑作品的附会式含义,即通过对物体、事物的脱离、变形等方法,把他们作为象征、形式的表现阐释出来。
因此,中国雕塑往往运用动物、植物等自然图像来诠释生命之美,尤以龙、凤、狮为主的形象广泛应用,卓尔不凡。
三、风格的表现在风格的表现上,中西方的雕塑艺术也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雕塑的风格多呈现出现代主义色彩,追求线条感、形式感、未来感,强调的是现代和新的审美标准。
而中国雕塑的风格则更加注重表现传统审美价值。
不论是哪种题材,作品都呈现出古朴、流畅、优雅、端庄等风格,以及庄重、恢宏等的气势感受。
中国雕塑大多数都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和文学上,注重意蕴和情感的表达,以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雕塑艺术都是后人们不断探索、发展得来的文化遗产,两者在艺术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各具特色的独立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代建筑时期的对比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代建筑时期的对比放眼世界建筑史,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七个主要建筑体系,这些体系所使用的主体材料不外石、木、土三大类。
其中,古埃及建筑、古代欧洲建筑、古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以石为主;而使用木材作为主体结构材料的,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建筑。
如今,东亚建筑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建筑体系。
他们当中,又以东亚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就也最为辉煌。
东亚建筑体系以古代中国为中心,影响遍及亚洲东部众多国家,如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做个体系的建筑既有统一风格,又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东、西方建筑特色鲜明、各有不同且时间延续都很长,下面我就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代建筑时期为出发点,通过时代背景,宗教与代表建筑,建筑技术、结构与施工,建筑类型与服务对象,建筑装饰,建筑师及著作,园林,建筑体量、空间与造型,感性、理性与理论传承,建筑与环境关系等多方面的阐述与对比,总结两者的特点,让我们以小见大,了解东西方建筑史的不同。
1时代背景“文艺复兴”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本意为再新或复兴。
13——14世纪,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悄然崛起。
在文化艺术领域,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知识分子开始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才是文明发达的典范。
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鼎盛。
在这期间,人们力争通过“复兴”古典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来发扬新的时代精神;以人性的复苏来反对中世纪的教会禁锢一切的统治。
提倡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鲜明宗旨。
这场运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对人类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和再生创造。
中国明代1368~1644年,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族地主阶级政权。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较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建筑)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建筑之性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属于实物结构上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的活动。
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通过分析中西方某一特定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进而明确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基本处于同一时期,都产生了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明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在建筑、造船、制瓷、纺织等诸多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
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后波及至欧洲各国,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要素,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整体的和谐和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
一、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建筑中国明代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都是在继承早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杰出的建筑作品。
(一)享誉世界的中国宫殿——紫禁城。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兴建,始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虽已历尽沧桑,却依然可见当日的壮丽与辉煌。
故宫的建筑外围构成一个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的矩形,矩形平面内,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
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论中西方绘画雕塑的差异林雅尔摘要:古今中外艺术的产生都有自己的文化土壤,一种文化的特殊性格不通过比较很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通过相互对比看出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从而理解影响中西方艺术发展的差异性有多种因素。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雕塑;差异在美术教学中,常常有学生发出疑问,西方艺术的造型能力是否比东方艺术的造型能力更强,比如雕塑绘画西方更写实、逼真,所以,西方艺术更高一筹。
针对这个问题本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雕塑方面的差异本人在选择古罗马雕塑和汉雕塑这两个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他们当时属于那个历史阶段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如果将二者作为比较,并力图发现内在的文化含义,可以知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汉代时期中西方雕塑内容不同古罗马是人物,但被雕塑者是统治者和贵族。
如《奥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在这些雕刻中酷似的写实手法成为雕塑的追求目标。
中国往往是平凡的人和世俗的人,以及塑造人物之间活动的场景,如,山东出土的《杂技陶俑盘》,生动地展示出众多杂技演出的.场面,记录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奢华片段。
2.中西方雕塑的材料不同材料的不同影响技法的运用,古罗马是青铜和大理石材料,如《马克奥利略骑马像》是青铜雕塑,青铜具有延伸性,可以更加细致地表现神情。
汉代则用花岗石、陶土材料,如《击鼓说唱俑》《马踏匈奴》,花岗石比较易碎,难以雕琢细腻的变化。
《马踏匈奴》则用写意手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雕塑的外轮廓简约有力,形象生动朴实。
3.在造型上,所表现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写实,追求细节,在人物塑造上又超越了古希腊,更接近自然主义,注重性格特征的刻画,不像希腊雕塑采用理想主义脸型,在风格上追求高贵雄伟和写实个性化的精神面貌。
前者如《奥古斯都像》表现出帝王一种崇高的气质和雄健刚毅的性格。
后者以《卡拉卡拉像》为代表,在这尊雕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性格鲜明的脸:方的脸庞,嘴角内收,头部低斜,紧锁的双眉,多疑而凶残的眼睛流露出凝滞的眼神。
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
中西古代雕塑之异同对于雕塑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老师讲的也不错,在这里我想对老师说几句心里话: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课,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听的。
所以老师不要觉得没经,我们有很多人喜欢听你的课。
以下内容是我结合老师讲课内容、上网查的资料和自己的感受总结的。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其次,由于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中西雕塑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
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雕塑的产生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甚至更早。
社会中的雕塑,是受社会自然形态的影响,受人们思想局限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原始雕塑的一种对于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古朴的艺术形态。
到了封建社会,中西方的雕塑形态才开始有了分化,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联系了,中西方雕塑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没有特别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雕塑形态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雕塑意识在统治阶级的意识下变成了宗教化形态,这种形态其实也正反映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的.所谓中西雕塑最大的区别,其实更反映在其对于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西方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所以我们看来,在西方雕塑中,对于人体的把握十分到位,达芬奇自己就解剖过10几具人的尸体,因此,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真实的把握基础之上的,而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在中国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是却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所谓中西雕塑差异最大,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才产生的.这时候的西方艺术形态,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形态并存的一个局面,既保存了以神为主题的雕塑,同时产生出来后现代一些以人的思想为主题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态的雕塑作品,罗丹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义的,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神为主题的雕塑的格局,同时加入了人文思想,让雕塑作品更加鲜活.而此时的中国雕塑,仍然是以佛教雕塑为住,不过形态仍然是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形象是以印度传入时候的形象为主,而到了这时候,人物的形象基本已经中国化,与印度雕塑也已经相去甚远了.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这与社会历史形态有着本质的联系.中国雕塑的形,神,韵,涵仍然可以被西方雕塑所借鉴,而西方雕塑的写实也可以被当代雕塑所吸收,所以,对于中西放雕塑的异同,无非是从社会历史形态,统治者的意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主题,以及宗教形式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单独找一个方面进行比较就比较复杂了。
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对比
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对比【摘要】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的异同,通过介绍中世纪前中西方家具雕刻装饰概述、西方和东方家具雕刻特点,以及对比分析影响因素等内容,揭示两种文化在家具雕刻装饰上的差异。
西方家具雕刻强调线条简洁、图案繁复,而东方家具雕刻则注重细节和寓意。
本文还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家具雕刻装饰的影响。
通过对比中西方家具雕刻装饰,可以启示人们不同文化对艺术的理解与表现方式,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间艺术差异的认识,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对比,雕刻艺术,中世纪前家具,西方家具,东方家具,装饰特点,比较分析,影响因素,启示,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是中世纪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智慧。
在中世纪前,中西方文化在家具雕刻装饰方面各有其特点和风格。
西方家具雕刻装饰精致细腻,常常采用华丽的图案和壮丽的浮雕,展现出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而东方家具雕刻装饰则更注重简洁的线条和朴实的造型,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典雅和内敛。
通过对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的对比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在艺术表达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也能够揭示出中世纪前社会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民俗风貌等多方面因素对家具雕刻装饰风格的影响,从而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轨迹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视角。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比较和分析中西方中世纪前家具雕刻装饰的异同之处,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世纪前中西方家具雕刻装饰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融合了哪些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进一步揭示中西方家具雕刻装饰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特色。
通过对比分析还可以探讨中西方家具雕刻装饰所反映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品味,以及这些差异对于当时社会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
透过雕塑看世界西方与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审美情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文化、历史和思想的传承。
本文将通过比较西方和东方雕塑艺术的异同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独特之处。
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时代。
典型的西方雕塑作品以强调人体的解剖结构和比例感为特点,塑造出带有丰富动态感的形象。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展示了男性的肌肉线条和激情表情,形象逼真且富有力量感。
西方雕塑追求对人体的精确描绘,注重表面细节和肌理,体现了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的美。
而东方雕塑艺术更注重对心灵境界的表现,强调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的佛教雕塑就是东方雕塑的代表之一。
佛教雕塑追求的是灵性的表现,凝聚了佛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寓意着超越尘世的追求。
佛像常常被塑造得庄严肃穆,身体线条流畅,面部表情安详,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东方雕塑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平衡,以静止和空间感为主导,给人以深思和冥想的感受。
此外,西方雕塑注重个体的塑造,强调塑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通过雕刻《大卫像》,将他塑造成青年英雄的形象,展示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勇气。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协调,强调作品与环境的融合。
中国的石刻在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雕以巧妙利用自然材料和整体布局而著称。
如世界文化遗产——大禹庙石刻,通过整体的石雕构筑出庄严肃穆的场景,给人以庄重和庄严的感觉。
在表现题材上,西方雕塑更为多样化,以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主题等来展示内容。
西方雕塑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而东方雕塑则更注重寓意和象征意义,常以动物、植物和自然元素等为主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西方和东方的雕塑艺术在风格、表现手法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雕塑注重外在的形象及表面细节,突出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化;而东方雕塑则注重内在的意境和神秘感,追求的是内心的和谐与超越。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雕塑一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西方雕塑在表现形式、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创作动机、主题选材、风格特点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进行比较。
一、创作动机古代中国雕塑往往是为了纪念重要人物、宣扬政治理念或供奉神明而创作的。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帝陵墓中的陪葬品,目的是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彰显其永恒的权威。
另外,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像的创作成为重要的宗教艺术形式。
而西方雕塑常常是为了美学追求或者装饰而创作。
在古希腊,雕塑是为了表达美的理念和体现人体的完美而存在的。
雕塑家借助于雕塑技巧和材料的特点,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真实感和比例完美的人体雕塑。
二、主题选材古代中国雕塑的主题选材广泛。
其中,人物题材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尊奉先贤和历史名人是中国雕塑创作的常见题材,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勇精神和高尚品德的礼赞。
此外,动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等也是中国雕塑的常见题材。
相比之下,西方雕塑的主题选材相对较为狭窄。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体雕塑是主要的题材之一。
这些雕塑以展现人体的线条和比例为主,强调对肌肉、骨骼和神态的准确表现。
此外,西方雕塑也涉及了宗教、神话和历史等方面的题材。
三、风格特点古代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丰富多样。
从技艺上看,中国雕塑注重细腻的雕琢和自然的造型。
在艺术表达上,中国雕塑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和神态自然。
这种风格特点在汉代的石刻和唐代的石窟造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中国雕塑中还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则更多地呈现出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追求,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模仿和描绘。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借鉴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传统,使雕塑作品更加精确地还原了人体的形态和动态。
中西雕塑比对研究报告
中西雕塑比对研究报告1. 引言雕塑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创造三维形体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和西方在雕塑艺术方面有着各自的传统和风格。
本研究报告旨在比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探讨它们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2. 中西雕塑的历史渊源2.1 中国雕塑的历史渊源中国雕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在中国古代,雕塑主要用于宗教和宫廷建筑中,被视为神圣的艺术形式。
在随后的周、汉、唐等朝代,雕塑艺术逐渐发展,创作主题也趋于多样化。
2.2 西方雕塑的历史渊源西方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雕塑强调人体的完美比例和运动感,而古罗马雕塑则更注重描绘个人形象和历史场景。
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雕塑开始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复兴影响,逐渐形成了以人体为主题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
3. 中西雕塑的风格特点对比3.1 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中国雕塑注重形象的象征性和神圣性,尤其在宗教雕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中国雕塑作品追求意境的表达,注重线条的简洁和形体的韵律感。
它们通常具有柔美的曲线和细腻的表情,给人以静谧、祥和的感觉。
3.2 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西方雕塑以人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强调解剖结构和动态感。
西方雕塑艺术家注重塑造肌肉、皮肤的细节,力求刻画出逼真的人体形象。
他们通过雕塑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作品多样且富有个性化。
4. 中西雕塑的艺术思想比较4.1 中国雕塑的艺术思想中国雕塑注重表达意境和哲学思想,强调“神与形”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雕塑作品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含义,反映出人们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4.2 西方雕塑的艺术思想西方雕塑强调个性的表达,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独立的创作精神。
他们通过雕塑作品传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注重表达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冲突。
5. 中西雕塑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5.1 中西雕塑的融合与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西雕塑在当代艺术中得以融合和交流。
中西方雕塑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雕塑的审美差异中西方雕塑的审美差异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
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不断断裂,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这就为中华文化自身的融汇,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
在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西高东低的阶梯状,从资源分布上也为牧业、农业、农牧业做出了明确的地理划分,为黄河、长江中下游成为古代文明的摇篮奠定了客观的条件,同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了重要依托。
从文化的形成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从整个欧洲讲,多处温带,地理差异相对较小,但阿尔卑斯山的重峦叠嶂,西班牙的群山连绵,冰岛的茫茫冰川,也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封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连绵不断;欧洲人的开放及形成了欧洲人的迁徙和商贸,也促发了政治的民主和国家的分化。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
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
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
文艺复兴与中国的明清时代:文化复兴的对比
文艺复兴与中国的明清时代:文化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欧洲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的明清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着文化活力的时期。
本文将对文艺复兴和明清时代进行对比,探讨两个时期文化复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一、社会背景及历史环境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商业和城市的兴起带来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
宗教改革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对自由思想和个人表达的重视,这也为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相较之下,明清时代的中国被称为封建社会的巅峰之时,由于儒家思想的统治和封建专制的加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然而,明清时期的中国也面临着层层官僚机构的压迫和社会固化的问题。
二、艺术与文化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以自由、人文主义和艺术创新为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的艺术表达,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和文化,重视个体的艺术才能,强调人的价值。
艺术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注重逼真表现,追求人体、空间和透视的完美再现。
在明清时代,中国的文化着重注重传统、稳定和秩序。
明代的儒家思想尤盛,崇尚礼教和伦理道德。
画家以李时中、仇英、唐寅等为代表,强调传统绘画技法,注重规矩,讲究押韵与行气。
明代文人更加注重诗文的创作,注重修身斋戒,为三绝(绝机、绝情、绝尘)之想。
而到了清代,文化氛围更加趋于保守。
清代宫廷画坛兴起了“徽派”和“扬州八怪”,强调绘画的透视效果和写意风格。
诗文创作上,清代文人着重写意、咏史、田园等题材,强调修身养性。
三、科学与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欧洲学者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和哲学进行了研究。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科学革命的兴起,从传统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始探索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规律。
与此不同,明清时代的中国知识界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科学和哲学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少数学者如李时中、郭守敬等倡导西方的科学知识,但他们的学术成果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与中国古代艺术题材等级的系统化及其比较
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题材等级的系统化——无法逾越的历史画绘画题材的选择,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状况。
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和审美取向创作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
欧洲文艺复兴是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注重人在现实中的个性解放。
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大胆融入自己的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流行于意大利的历史画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历史的问题,描绘历史上值得纪念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其主要特点是叙述性和真实性。
著名艺术家阿尔贝蒂在其著作《论绘画》中提出了“h i s t o r i a”一词,认为画家最伟大的作品就是“h i s t o r i a”。
这个特殊术语具有特殊性和不可译性,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世学者将这个特殊术语理解为历史画。
二、中国古代艺术题材等级的系统化——“山水打头,界画打底”元人汤垕语:“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山水画确立于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发展臻于成熟。
展子虔的《游春图》以青绿设色为主,描绘风景山川,以人物点缀其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江帆楼阁图》和《春山行旅图》中进一步完善对山水的描绘,以墨笔勾线,青绿设色,偶以金碧勾填,人物隐于山林,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五代的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又将山水画推向另一个高峰,分别开创了南北山水画派。
南派山水画清丽婉约,浑然天成;北派山水画取景广阔,大气磅礴。
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称青绿山水的代表作,画面既有雄伟之概,又有精细巧整的刻画,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
元代画家赵孟頫既擅青绿山水,又擅水墨山水,开创了元代新的画风。
之后的元四家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其作品注重抒发逸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以书入画,使山水画具有更高的美学和文学价值。
明清山水画沿袭宋代院体和文人画的传统,构置平面化的水墨写意,谋求创新、抒发个性。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明人十二肖像册》,其构图和技法与传统程式化、理想化的人物画大相径庭。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的美术作品差异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的美术作品差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朝在历史时间上属于同一时期,它们在中西艺术史上都具有代表性,且对后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朝在美术题材、表现形式、造型、色彩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与不同之处,这种中西对碰的异同主要是由中西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习俗、审美及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怀所致。
本文通过浅析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朝在美术作品上的差异,希望能给现代艺术家、教育者以启示,给现代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带来新思路。
标签:文艺复兴;明朝美术;中西美术差异1.文艺复兴与明朝历史背景的对比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浪潮瓦解了长达千年控制的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艺术家在这场浪潮中开始怀疑和推翻中世纪神学,提倡尊重人权、解放人的思想,主张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
中国明朝是1368-1644年,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立国,明朝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发展,经济较繁盛,社会风气逐渐从俭朴到开始出现奢侈情形;文化方面:由于明朝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再加上朝廷对文化的重视,明朝出现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大量的民间书院也涌现,用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
在美术绘画代表人物方面,它们分别出现了各自代表的画家。
文艺复兴有“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明朝有“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2. 美术题材的对比意大利从中世纪一直到17世纪,几乎所有的美术题材都是以宗教为主,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倡导,美术题材方面明显具有了世俗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美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更加人性化。
圣母玛利亚形象是最为被画家喜欢和用来描绘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作品与中世纪圣母作品相比,明显的具有了凡间的人性、母性的特点。
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母与圣婴》,达·芬奇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二、选取世俗的人物形象为绘画对象。
中西古代雕塑艺术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2023年 第7期- 65 -中西方艺术文明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绚烂多彩又迥然不同的特点。
它们源自不同的生活风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的雕塑艺术在题材、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形式美感等方面时而趋向融合、相互借鉴,时而又显现出明显的对立冲突。
[1]雕塑艺术作为文明的物化实体,记录了中西方审美精神、造型艺术方式与效果、文化生存情境的演变过程与显著区别。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更注重灵动和神韵,擅长以平面方式表现空间,它追求抒情表意,通过简约而富有象征性的形象传递情感和意义。
而西方古代雕塑则更加注重主客相分,强调写实和描摹的能力,它更多以立体的方式存在空间之中。
一、题材差异从农耕文明中孕育出的中国雕塑艺术,自然而然地走上了与生态、自然的融合之路,在题材上初期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为主。
而西方雕塑艺术则以宗教、神话题材为多。
早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与石器、陶器、青铜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雕塑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融入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想象与憧憬,多具有巫术的神秘色彩,造型稚拙粗放,视觉效果追求夸张与恫慑力。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春秋莲鹤铜方壶,壶腹部有龙角竖立的蟠龙纹,壶体四面装饰有两角卷曲的双翼神兽,圈足下盘踞着两条鳞纹枝角的卷尾兽,壶体还装饰有向上攀缘的龙、兽,两者相互呼应。
通过神兽与纹样的装饰,铜方壶摘 要:中西方古代雕塑艺术在萌芽时期便显现出了差异性,在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抒情写意,追求意象性和诗意表达,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体验与感受;西方古代雕塑则注重形体写实性,追求客观与理性的表现。
差异的形成源自两者文化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多重因素的不同。
本文从题材、功能、表现风格、造型与材质几个方面对中西方古代雕塑做出比较分析,挖掘雕塑艺术形成差异的相关原因,旨在帮助创作者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艺术的沿革,激发创作灵感,审视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浅谈中西方雕塑差异
浅谈中西方雕塑差异作者:李鑫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摘要】社会中的雕塑,是受社会自然形态的影响,受人们思想局限性的影响,所谓中西雕塑最大的区别,其实更反映在其对于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西方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所以我们看来,在西方雕塑中,对于人体的把握十分到位,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真实的把握基础之上的,而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在中国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是却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
【关键词】东西方雕塑;艺术;差异引言:所谓中西雕塑差异最大,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才产生的,这时候的西方艺术形态,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形态并存的一个局面,既保存了以神为主题的雕塑,同时产生出来后现代一些以人的思想为主题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态的雕塑作品,罗丹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义的,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神为主题的雕塑的格局,同时加入了人文思想,让雕塑作品更加鲜活。
一、秦汉时期中西雕塑艺术的差异秦汉时期,中国的雕塑在内容和主题上以人物为主,兼有动物和事物的雕塑。
举两个例子,秦始皇兵马俑是以人物为主的军阵,中间夹杂着战车和马匹。
人物雕塑不仅仅表现着人物本身,而是在人物雕塑的背后隐藏着诸如胜利、和平、疯狂等一些抽象的观念。
比如说阿帕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雕像就是胜利的象征。
这在中国的雕塑中是没有的,中国的雕塑都是表现着活生生的、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人物。
在雕塑的风格方面,秦汉时期中西雕塑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总体说来,中国雕塑的风格是朴实、庄重的;而西方雕塑的风格是奔放和外向的。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从将军俑到士兵俑,脸上的神色都是深沉而朴实的,“具有典型的古代中国人的氣概。
”汉俑也基本如此。
但是古希腊罗马的雕像却不是如此。
比如,在著名雕塑《拉奥孔》中,三个人物赤身裸体被两条巨蟒缠住,脸上的神情恐惧得十分夸张,这是作者有意为之。
浅析中外雕刻艺术差异
浅析中外雕刻艺术差异――对比赏析《马踏飞燕》与《掷铁饼者》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有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式的总称。
雕刻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载体,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雕刻的创造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
中西方由于各自的社会组织结构、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的不同,雕塑艺术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直观系统的比较,中西雕刻作品中,刻画的对象往往不同,所寄托的思想存在差异。
如《马踏飞燕》这件青铜作品中,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
那只飞行速度疾如闪电的燕子正展翅翱翔,突遭马蹄踏中脊背,本能地并起双翅,吃惊地回首反顾。
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四蹄翻飞,正驰骋于蓝天。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掷铁饼者》是著名希腊雕刻艺术家米隆的作品,也是古希腊雕刻艺术的里程碑。
雕塑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变现力的瞬间,尽管在形体上是紧张的,可是整个雕像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感觉。
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位运动员的动态,这位年轻的运动员有弹性似的弯着腰,同时用脚安稳地站在地上,把拿着铁饼的手伸向后方。
而只要一瞬间,他那像弹簧似的形体就会立即伸直,而铁饼将从他手中飞向远方。
作品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包含的生命力。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
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
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在中西雕塑作品中也同时存在着细节特性的不同。
从制作工艺上浅谈中西方雕塑
从制作工艺上浅谈中西方雕塑以《xxx》和《xxx》为例,来分析中西方雕塑作品的差异。
众所周知,雕塑.与绘画的平面式不同,它是一种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
严格的说,雕塑分两类,雕为-类,塑为一类,雕做减法,比如说在-块岩石.上雕一个佛像;塑呢,就做加法,比如说用泥巴把它捏出来。
雕塑艺术,它将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两者相结合,用静态的美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念。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东西方在社会制度上有着相同的起源,都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到了相似的经济基础制约,但由于地域人文不同,造就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地方特色差异。
而这在雕塑艺术上呈现的尤为明显。
接下来,我们组将以中西方具体的雕塑作品为例,从作品的使用材料、表现手法和用途性质三个方面,对作品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
三彩骆驼载乐俑,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它为著名的唐三彩作品,出土于西安郊区中堡村一座普通的唐墓中,为三彩技乐俑中的罕见珍品。
该作品题材新颖,风格独特,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骆驼的比例,表现出盛唐社会风俗及其高超艺术成就。
断臂的维纳斯,是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德罗斯在希腊文化时期,表现爱与美之神一阿弗洛狄德女性人体美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们将从这里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生命,感受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从中西方雕塑作品来看,中方雕塑的使用材料比西方更为丰富,像土、木、玉、石、铜等都可作为使用材料,其中以吐为代表的泥塑、陶塑、陶瓷以及建筑的木刻,木雕居多。
中国雕塑有个独特的习惯,喜欢吸收绘画中的线条色彩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这也就使得雕塑更接近二维的绘画艺术,成为中国雕塑独有的民族特色。
就以典型的唐三彩作品一三彩骆驼载乐佣为例,该作品是以“士”为使用材料的陶塑,整个作品施以黄、绿、蓝等单色釉,产生色彩艳丽的视觉之美,运用精湛的技术,将人物和骆驼的表情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被誉为唐三彩技乐俑中的压卷之作。
而在西方,由于艺术家不喜欢上色,讲究“原汁原味”,大多以石为主,如石育,大理石等。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
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我们将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艺术世界——雕塑。
雕塑就是一种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雕塑的物质基础。
明显中国的雕塑材料要比西方的要丰富许多。
中国人的雕刻对象有土、玉、石、木、铜,可见中国人对于各种自然材料都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创造,不分对象。
但是明显西方的雕刻对象要单调一些,基本都是以石雕为主。
看来在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上中国人是要技高一筹的。
但是,中国雕塑习惯吸收绘画上线条色彩的特点,在雕塑上进行绘色描线,也就让雕塑更接近二维绘画的艺术,而缺少对三维空间的把握和展现。
这一特点我们之前在绘画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几何透视中没有西方人先进。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色彩的恰当应用,也让雕塑呈现出光彩绚丽的效果,更显华美,算是弥补了空间真实感不足的缺点。
而相反,西方雕塑家则尽力排除绘画技巧的使用,他们不上色,直接由石头本身的肌理,加上立体的雕刻,让雕塑呈现出纵深感、立体感、真实感。
石刻单纯的色调更加展现出古朴的艺术魅力。
那么不论是雕塑材料还是外表饰色,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肤浅的物质基础。
中西方雕塑艺术的另一重要区别就是创作题材。
中国古代雕塑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陵墓雕塑。
像最为知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陵墓雕塑是中国传统思想厚葬的流行产物,是中国人对于礼教的推崇的产物。
中国人相信灵魂不灭,于是那些统治阶级就妄想着去世后仍旧享受无上的权力和奢华的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就成了陪葬品,寄托了一种贪恋的帝王梦,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终极物欲梦想。
而且我们会观察到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陵墓雕塑群,气势宏大,给人神圣、庄严、崇高的敬畏感、威慑感。
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封建王朝统治下一直强调的王权思想,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念。
不同于中国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西方的雕塑则更多的为活人欣赏。
而且不管是比较原始的古希腊雕塑、古罗马雕塑,还是后来中世纪雕塑、文艺复兴的艺术、巴洛克、洛可可风格雕塑、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等,西方的雕塑一直核心的主题就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先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14世纪后, 腐败的教会利用基督教为他们的权利扩张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因而对基督教产生失望情绪。
与此同时, 由于商业经的发展, 在与外界的交往中, 发现了许多的现世生活的乐趣, 对苦行生活方式产生厌烦情绪。
人们意识到1000多年的基督教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苦难也是个悬案。
他们从上帝那里空手而归后, 便返回人间寻找出路。
具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意大利人, 又怀念起古希腊人的自由生活, 开始像古代人那样追求世俗享乐, 争取个人生活的健全和完美。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整体的艺术特点即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这个时期的雕塑也不例外。
我们在这些雕塑作品中看得到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子: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古希腊神话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艺术家们都按现实中的人的形象来塑造神。
古希腊人爱好体育,运动员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竞赛,健美的身体得到观众的赞美。
因此对男女人体美的欣赏爱好便自然地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培养起来,融合成了精心表现人体美、将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雕塑艺术。
这一点在文艺复兴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塑造的人体形象健美、匀称, 全身肌肉处在绷紧鼓胀状态, 加强了力量感。
在此基础上,文艺复兴的雕塑还对古希腊罗马进行了发扬光大。
其创作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表现出与在宗教神学思想笼罩下的中世纪雕塑截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对人体美的歌颂。
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这些大师们创造了一尊又一尊完美的人体雕像,一次来肯定人多存在,赞美人的力量。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世俗化。
尽管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仍取材于《圣经》,但他们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得热爱。
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使作品饱含生命的激情。
在艺术处理上,雕塑家们以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求实精神,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观察的写实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等,使雕塑艺术无论在圆雕还是浮雕方面都达到古典艺术之后的一个新的高峰。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以完美和规范化为原则,追求对称、协调、均衡、稳重。
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雕塑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而与此同一时间正是中国的明清时期。
中国明清雕塑艺术的制作活动,在空前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上和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条件下,首先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宗教的、精神的以及奢侈豪华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普遍地活跃起来。
其中的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塑,特别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产生的作品,规模大,材料贵重,制作精细,但大多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的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各种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两朝跨越了600多年的时间,国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因而用于陵墓、寺庙、道观建设的雕塑需求很多,现有大量的实物存世。
明清两代雕塑虽仍沿着古代传统发展,但作品大多面貌单一,式样多模仿前人或用固定模式,缺乏创造性和内在生命力。
雕塑创作不复有汉唐时期的雄伟气势,而呈现衰微之势。
皇家的仪卫性大型雕塑缺乏创造,逐渐走向定型。
其中的陵墓雕刻与宗教雕塑,特别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产生的作品,规模大,材料贵重,制作精细,但大多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的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倾向,以平庸水平者占据大多数。
自宋代,建筑上的装饰逐渐出现了较多的彩绘,元代的建筑构件装饰以木雕或砖雕为多,而这些方法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
由于明代中期以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活跃,世俗性的案头小件雕塑和附着于民居建筑、家具器物上的装饰雕刻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有着突出的成就,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
就总体艺术风格而言,明清时期的宗教雕塑作品多趋于程式化,世俗雕塑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时期的雕塑品各自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关于文艺复兴的雕塑作品,我主要选取了两位著名的雕塑大师多纳泰罗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
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在这件作品中,《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
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
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
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多那泰罗文艺复兴时期公认的第一位雕刻大师和文艺复兴之父。
他是米开朗基罗以前最杰出的雕刻家被称为“文艺复兴的雕塑之父”。
他在1430年左右,用青铜制成的《大卫站在被杀巨人旁边》像,是继古代之后首次创作的真人一般大小的裸体雕像,这尊划时代作品有些使当时的人感到不安,所以数年间没有同样作品出现,其实它并非全裸,还穿着靴子和帽子。
他把大卫表现为削瘦结实的青年,他虽没有希腊雕刻的发达肌肉和运动家的体型,但确依旧传递了古典精神。
同一时期中国的雕塑,主要以宫廷、陵墓、佛像、家具、小工艺品等为主。
以 HYPERLINK "/view/17598.htm" 北京故宫 为代华表,以多种雕刻手法雕造。
华表柱身缠以浮雕龙纹,柱头横贯透雕云朵,顶端为莲瓣石盘上的圆雕“坐吼”,下面围以龙纹栏板和饰有狮子的望柱,整个石华表浑厚挺拔。
御花园钦安殿的龙凤纹御路石、踏垛石以及栏板也都是明代工匠的作品。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三台玉阶雕刻装饰华丽,特别是保和殿后巨大的九龙戏珠御路石是清代宫廷建筑雕刻中的代表作品。
琉璃雕塑作为明清建筑装饰被广为采用。
山西省大同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府前的琉璃九龙壁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于北海的双面起突的九龙壁以及故宫皇极门前的九龙壁,都以龙的变化多姿、色彩的绚丽而著称于世。
山西洪洞县明代的飞虹塔(通高47.31米),塔身内部用青砖砌成,外部以五彩琉璃砖瓦包砌,各层塔身均有丰富的琉璃佛像、菩萨、 HYPERLINK 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花纹,整个塔身色彩斑斓,保存完整。
大型圆雕如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明或清初造)、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及文庙门前洪武(1368~1398)年间的铁狮等也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明清时期较多的是已经定化的藏传佛教雕塑。
佛教雕塑除继承唐宋以来造像风格而有所变化者外,一部分作品则融合了西藏□嘛教雕塑样式,还有一些则完全是□嘛雕塑样式。
其中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庙里的佛、菩萨、明王等形象最为显著。
小型鎏金铜佛、菩萨像几乎全是□嘛教造像样式。
明清佛教雕塑有不少生动而有特色的创造,如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观音等3身菩萨像(1383~1391)。
清代的城市工商业进一步走向繁荣,手工业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工艺性雕塑艺术得到了发展,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精神特征。
在明清时期的雕塑艺术领域里,宫廷设立专门机构,督促、组织生产,雕漆、石雕、牙雕、木雕以及瓷塑、金属铸造等艺术门类都有一些优秀作品问世,并出现了我很多优秀的雕刻名家。
尤其是以贵重原材料雕刻的小型作品,如象牙、翡翠、水晶、玉石等,受到了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普遍喜爱。
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
浙江东阳的木雕艺术兴于明代,而清代的当地富豪们更是以细致的建筑装饰引以夸耀,使木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
总的来看,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的明清时期虽说在时间上相近,但是社会性质差了很多。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萌芽,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文化对人的压抑和禁锢,提倡人权和一种人的自我觉醒和再生。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者和艺术大师,他们通过艺术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例如那些雕塑艺术也是包含了雕塑师的个人情感,引起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共鸣。
这些雕塑品不仅仅是工艺的美,还是思想的美,也涵盖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因此才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珍贵的艺术品。
反观中国的明清时期,正是腐朽的封建阶级统治的全盛时期,人民大众的思想已经被禁锢了几千年,皇权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当时的雕塑大多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例如宫殿的装饰,陵墓的装饰,精美的家具装饰等。
雕塑师们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只是按照官方制定的图样来完成自己的工作,纵然技术精美,但是没有感情的融入,这样的作品也缺乏了内涵和生动的美,只能称之为精美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