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模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渗透务本教育、

职业教育的模式研究点滴谈

嫩江县孙强

农村中小学加大三田一园的利用研究,加大务本教育、职业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从理论上由初级阶段向深层次研究拓展。我校所采用的办学模式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对于升学无望,又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学生因势利导,利用更多时间开设校本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以强化务本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校为适应当地社会发展所开展的务本教育、职业教育实验,都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推动了我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有效地促进了前进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务本教育、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就业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热情,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校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结合课改,积极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农村基础教育功能进行了初步拓展,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对学生开展务本教育:建设家乡心态的教育;艰苦奋斗的创业教育;振兴家乡爱我家乡的教育,建设家乡的本领教育以及有关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我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端正办学思想,坚决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办学与教学的着眼点放到多数学生的积极培养和指导;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坚决贯彻农村初中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坚持正常的教与学的规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真正学好各科文化基础知识。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多种规格人,真正做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与现代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相结合,与灵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要突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学业后,真正学到学习的本领和一定的实用技能,有一技之长,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我校在初一、初二年级十分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务本教育、职业教育,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创新教学内容,更多更好地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如: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好教材,编写适应当地特点的补充教材,采用有经验的专职教师,保证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并组织他们认真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学习外校外地的先进经

验,强化教学实践,重视技能训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着重学习使用实用的生产工具,为他们以后的职业课学习和毕业后所从事相关的生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它各学科也都结合本学科相应内容特点和当地生产与经济建设的实际,抓了教学内容环节,在保证学科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教材中理论联系实际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增补与当地关系密切的知识,有机地渗透了职业教育因素。如生物课结合讲授当地的农作物栽培和家禽畜饲养知识,物理课联系农村用电、家用电器使用,化学课渗透土壤检测、农药、化肥使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人文地理”等。

初三年级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兴趣、特长都有了较准确的了解,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与指导具有一定针对性,容易和家长及学生取得共识,并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已经学完,同时学习好差区分比较明显,学生能否升学基本明朗,一部分家长开始考虑学生的将来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在学生进入初三时开始实施分流。在对全体学生全面分析和家访的基础上,根据本人自愿原则,将实验班分流成为普通班和职教班,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普通班基本按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在重点进行文化课学习,职教班增设职业技术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分为不同层次和要求,普通班基本遵循各科大纲要求,职业班适当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在基础教学的同时,适当降低学科教学要求,删减部分内容,补充与实际相关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容,如农村应用数学、农村实用语体与实用文体、常见农业机械工作原理和农村用电常识、土壤、农药与化肥知识等,职业班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未来趋势,组织人力编写了《园艺技术》、《养殖衫技术》、《冰上技能训练》、《家电维修衫技术》、《家乡风物和学科纵横》等教材,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多媒体教学资源为依托,以农村经济建设为宗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学习理念上,由阶段向终身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观。

课程教学采用校内、校处相结合的办法,经常深入到专业户、乡镇企业等开展调查,请科技、勤劳致富的能人到校向学生介绍农村经济发展的光辉前景、发家致富靠科技和靠知识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激发建设家乡热情,尽快地投入到奔小康的致富路,对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在正常的教育教程中适度增大务本教育、职业教育比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教班进行专题实用技术培训,对于控制学生缀学方面有显著作用。

我校进行的是基础教育,但有的学生对文化课毫无兴趣,厌学心理严重;所以每个学期都会有一部分同学缀学,流失到社会从事各种本不应该他们应该去从事的工作和劳动。为了改变这种学生流失状况,为了适应新形式下农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也为了学生毕业之后有一技之长,结合我校的实际开

发校本课程,有针对性进行为“三农”服务。承担本课题以来,我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在必开的文化课的基础上,开发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增强能力的极具诱惑力的校本课程,我校现已开发的科目有:园艺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冰上技能训练、家电维修实用技术、家乡风物和学科纵横六套教材,通过职教班对学生进行务本教育、职业教育,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有各种学生愿望的孩子能够更多的去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留住学生,有效地控制了缀学率。

农村的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按照培养目标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我校通过开展校本课程,有效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固然应着重打好文化基础,但并不是纯粹的文化学习,而是素质教育。因为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要回到农村去,如果有一点手艺、技能或技术,不仅他们文化程度提高了,文明程度提高了,而且劳动力素质也提高了,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强了,这样有助于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村人口的素质,有助于尽快实现劳动致富。我校实行分流教育就是在初二学年后或初三学年第一学期后开始分流,把学生分成普通班和职教班,普通班基本按义务教育教学计划教学,以指导学生升学为主,同时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务本教育、职业教育。分流后的职教班的外语课和劳动技术课教学时间改为校本课,其它文化课程门类基本与普通班相同,但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职业班特点进行适当调整,适当降低各课程理论性知识要求,增加和强化与实际生产生活知识相关的应用性内容,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兴趣和发展个性特点,让他们都能学到所需知识,为所有学生的升学、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分流后的职教班,使那些不能升学的多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实用职业技术知识,从而使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克服了过去那种“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门”的消极失望心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农村初中学生的缀学现象。多数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毕业生既掌握了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专门的职业技术,能够很快地适应当地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推广具有一定现实性、前瞻性、渗透务本教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对推进我镇教育的发展,为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加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题研究和实践表明,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受过专门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型农业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经营范围更广,生产规模更大,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其他人要高。因此,目前阶段在农村学校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未来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的一项重要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