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音乐中的形式美

合集下载

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讨论

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讨论

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讨论作曲是音乐艺术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属于一度创作,如若缺少作曲,则音乐演唱、音乐演奏则无从谈及。

可见,作曲对于音乐的作用影响较大。

音乐作曲具有形式美,且具有一定的组合法则,要求音乐作曲人员应遵循形式美组合法则而积极开展作曲活动,有利于增强音乐作曲的旋律感,给受众以深刻的启迪。

相关人员应加强对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的研究,并有效把握总法则和分法则,促进音乐作曲工作顺利开展。

一、音乐作曲形式美与其组合法则的内涵形式主要指对多种元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安排,不仅能够表现事物本身,而且蕴含深刻的运动规律。

对于音乐作曲而言,其形式主要是对音乐元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主要包括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形式美法则等内容。

就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而言,是音乐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连接音乐基本要素、组织手段的关键性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艺术美感,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作曲是音乐作品完成的必经途径,使音乐作曲环节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形式美原则,有助于指引人们对音乐作曲形式美进行深入的探索,创造更为优质的音乐作品。

在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都存在着差异性,但在组合形式方面必然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与此同时,音乐艺术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人们思想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延续,使音乐作曲形式组合法则具有一定的变化。

二、研究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的必要性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作曲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不断受到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作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因而作曲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为作曲创作提供有利途径。

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对音乐作曲形式美组合法则进行有效研究。

其次,通过对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研究,能够使作曲家对音乐形式美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可以在作曲过程中遵循形式美原则而开展工作。

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感召人、吸引人,在遵循形式美组合法则的基础上,作曲家可以在音乐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审美内容,并充分彰显音乐美。

论音乐形式美的法则(精简版)

论音乐形式美的法则(精简版)

论音乐形式美的法则论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发现美、创造美是音乐艺术的起点和归宿,透过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借助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等环节来阐释音乐形式中的和谐美,才能更好的指导人们发现和创造美。

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一、音乐形式美的法则所谓形式。

就是构成事物的各种元素之组织或安排,它虽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却蕴含着内在的运动规律。

作为音乐形式,它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

音乐形式的构成包括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发现美、创造美是音乐艺术的起点和归宿,透过音乐形式美的法则,借助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等环节来阐释音乐形式中的和谐美,才能更好的指导人们发现和创造美。

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一、音乐形式美的法则所谓形式。

就是构成事物的各种元素之组织或安排,它虽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却蕴含着内在的运动规律。

作为音乐形式,它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

音乐形式的构成包括基本要素、组织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三个方面。

如图所示:形式美的法则不仅是音乐形式构成的一部分,更是连接音乐基本要素与组织手段的关键纽带。

世间美好的事物,展示给人们的是形式上的特征。

尽管事物的形式组成的基本要素或质料不尽相同,但是在组合形式上有共同内在规律。

这些体现形式要素组合方式的原则或规律,则称之为形式美的法则。

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对美的形式进行了探索和概括,在不断更新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形式美的法则。

二、音乐创作中形式美的法则作曲家创作具有音乐美的乐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是艺术创新实践。

通常创作过程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形式美的法则始终贯穿于各个环节,起着关键的作用。

感受音乐创作之孕育阶段。

作曲家通过接触现实生活的原始素材,再经过熟悉、认识、提炼等感性及理性活动,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触发自己的创作欲望。

作曲家注重从生活中获取感受与启示,掌握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领悟某种意境、神韵和魅幻。

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

音乐语言“三美”

音乐语言“三美”

音乐语言“三美”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以声音作为媒介传达情感和思想。

它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可以通过声音表达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在音乐语言中,有一种被称为“三美”的概念,指的是旋律美、和声美和节奏美。

旋律美是指音乐中的旋律线条和音高的组合。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通过连续的音高变化和音符的排列组合,将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听众。

一个美丽动人的旋律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旋律要有流畅性和连贯性,同时也要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一个好的旋律可以让人在音乐中迷失,产生一种愉悦和享受。

和声美是指音乐中不同音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

和声是指多个音符同时发声,形成和谐和共鸣的效果。

和声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感和厚度,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好的和声可以让音乐更加丰满和饱满,让人陶醉其中。

和声要求音符之间的关系和谐平衡,同时要有一定的变化和张力。

一个好的和声可以让人感觉到音乐中的变化和转折,带来一种愉悦和兴奋的感觉。

节奏美是指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感。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确定了音乐的整体结构和形式。

节奏的变化和强度可以让音乐显得更加有活力和生动。

一个好的节奏可以让人产生共鸣和感受到音乐中的激情和力量。

节奏要求有稳定性和规律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

一个好的节奏可以让人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动,产生一种愉悦和欢乐的感觉。

这三美在音乐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应该在旋律美、和声美和节奏美上都有相应的表现,才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完整、和谐和平衡的美感。

作曲家和演奏者在创作和演奏音乐时,都需要注重这三美的平衡和统一,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美”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旋律美、和声美和节奏美的感知和理解,让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 讲稿

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 讲稿

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讲稿
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如下几点:
一、音乐形式美
音乐通过旋律、节奏、乐曲结构的组合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

优美动听的音乐形式能够打动人心,产生审美愉悦。

音乐形式上的丰富多变也体现了音乐的发展。

二、音乐表达美
音乐能够抒发人的思想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充分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内涵。

听众通过音乐也能体会到这种情感,产生美的感动。

三、音乐语言美
音调的组合变化形成音乐语言。

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声的协调,展示音乐语言的美。

音乐语言的新颖独特也体现音乐创作的创新。

四、音乐表现美
演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诠释,将音乐表现得更丰富生动。

表现手法的丰富
性也是音乐审美的一个方面。

五、音乐习惯美
听众长期对某种音乐形式的欣赏也会形成一种审美习惯。

熟悉的音乐方式容易产生共鸣,也会成为一种美的体验。

六、音乐想象美
音乐能唤起人的想象,把听众带入音乐描绘的景象中。

音乐描绘的想象世界也成为一种美的领域。

通过多角度理解音乐美学原理,能更深刻地领悟音乐之美,提高音乐鉴赏力。

这需要听众持续地音乐学习与实践。

音乐语言“三美”

音乐语言“三美”

音乐语言“三美”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它可以表达出无数种情感和意境。

在音乐中,有一
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三美”,即旋律美、和声美和节奏美。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三个
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一、旋律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旋律美是指旋律的曲调优美动听,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旋律美是音乐中最基本的美感,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思
维和感受。

一个好的旋律不仅可以让人们情感澎湃,还可以启发人们的灵感,让人们感受
到愉悦和满足。

二、和声美
和声是指不同音符的同时发出,使得音乐更具有美感的技巧。

和声美是指和声的表现
形式和结构美感,即由不同声部的声音组成的和声结构及其内在的协调和谐,是音乐中不
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声能够为音乐注入更加深邃的情感和内涵,能够让人们感到音
乐的丰富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让听众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三、节奏美
节奏是音乐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是指音乐的节拍、节奏感和节奏形式。

节奏美是
指音乐的节奏感和形式上的和谐美感,是音乐中最具有节奏感和动感的元素。

良好的节奏
能够让音乐更具有活力和力量,能够让听众随着节奏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让人们感到快乐
和舒适。

同时,好的节奏也可以让音乐更加完美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音乐中的“三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这门艺
术的核心。

对于一个音乐作品来说,三美的结合和平衡非常重要,只有当三美达到最佳状
态时,音乐才能真正地让人们感受到它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浅谈音乐之美

浅谈音乐之美

浅谈音乐之美浅谈音乐之美一、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达力。

它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手段,更是诗意、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音乐的美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二、音乐的定义1、音乐的起源和历史:介绍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形式和风格。

2、音乐的要素:详细解释音乐包括的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并阐述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音乐的分类:介绍音乐按照不同的风格、流派和目的进行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三、音乐的美学1、音乐对情感的表达:深入探讨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方式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音乐的情感表达效果。

2、音乐的审美标准:分析音乐作品的审美标准,包括创新性、和谐性、表现力等方面,讨论不同人群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音乐对意识和思维的影响:研究音乐对人类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影响,包括记忆、注意力、创造力等方面。

四、音乐的社会价值1、音乐的社交作用:探讨音乐在社交场合中的作用,如音乐会、舞会等活动中的社交交流效果。

2、音乐的文化传承:分析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介绍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传统和保护措施。

3、音乐的治疗作用:讨论音乐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音乐疗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对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儿童的帮助等。

五、音乐与法律1、音乐版权法:对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进行介绍,并解释音乐创作的法律流程和合法使用音乐作品的规定。

2、商业合约与音乐:探讨音乐人与唱片公司、音乐平台等商业实体之间的合同和版权租赁,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3、乐器和演出场所的法律规定:对乐器销售、演出场所及音乐活动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说明,并强调各方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附件:1、音乐专辑推荐列表:列出一些经典和现代的音乐专辑,供读者参考和欣赏。

2、音乐相关法律条文:提供一些与音乐领域相关的法律条文,供读者了解和参考。

注释:1、音乐版权法:指保护音乐作品创作者的作品权益的法律法规。

漫谈音乐中的形式美

漫谈音乐中的形式美

漫谈音乐中的形式美浅谈音乐中的美论文字数:4000关键词:音乐美学和谐美整齐一律美变化统一美中国论文职称论文内容摘要:在音乐教学与评论中,常常需要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解释其动人之处。

本文试图从和谐美、对比美、整齐一律美、对称均衡美、变化统一美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些不为常人所见的音乐现象,以开拓在教学等领域的音乐美学的应用视野。

音乐美的体现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现实美作为音乐的反映对象,它不是直接被再现,而是一种通过人的主观感受上的折射,间接地得到表现。

因此,所谓“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音乐是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特定情感起伏的对应关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关系,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

音乐利用自然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但它并不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摹拟。

音乐作品必须与特殊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具有意义。

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外在技巧的表象美和思想情感的内涵美。

音乐是一种“造型”艺术。

“美声”不仅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也是器乐艺术所追求。

“美声”不仅是音色的美,也是音质,音准,音量以强弱,高低,快慢等诸因素结合的美,表现的美。

从古至今,不是有许多人为演奏家的高超演奏技艺所倾倒吗?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也以他们作品优美的曲调,流畅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音乐艺术的表象美是不能否认它本身的美学价值的,否认音乐艺术有技巧的表象的美,等于否认了音乐首先要有“悦耳”的功能。

当然,音乐不仅要“悦耳”,更重要的还要“动情”,这就是音乐的内涵美所在。

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把“音”加以艺术的组合而为“乐”,是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艺术。

“绕梁三日”不是音响的物理现象,而是“一曲难忘”的心理现象。

使白居易“青衫湿”的是什么力量,当然不仅仅是表象的技巧美,而主要是音乐内在的感染力。

《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就形式美而言,《无词歌》采用了简洁明快的旋律,节奏感强,如行云流水般的音符一个接一个地奔腾而过。

整首曲子没有词句的束缚,音乐完全自由地表达,并以极高的技巧展示了作曲家的才华。

作品的结构合理,旋律变化多样,音阶上、下行的变化和高低音的对应烘托了音乐的层次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内容美来看,《无词歌》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曲子起初是轻快明朗的,音乐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洒下了无限的欢乐。

在音乐的走向中,曲调逐渐变得忧伤起来,似乎带着一丝无奈和离愁。

这种由欢乐转向忧伤的变化,使曲子具备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音乐将作者的情感一一道来,触动着听者的心弦,引起共鸣。

《无词歌》所展现的还有一种超越文字的语言,是一种纯粹的音乐艺术。

因为没有词句的束缚,它没有固定的歌词主题,也没有明确的叙述对象。

相反,它把真挚的情感直接地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听者的情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达到了一种纯净的境界。

正因为没有文字的限制,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自由,让听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无词歌》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呈现
出鲜明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形式美方面,无词歌以“无词”作为其最显著的特征,即无言,无文,以纯音来表达
情感。

这种形式不同于其他曲艺形式,使得听众不会被歌词所束缚,反而可以更加聚焦于
音乐本身,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增强了人与音乐的情感交流。

同时,无词歌根据曲式不同,也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孔雀开屏”采用高亢、激
昂的曲调,表现出盛大、热烈、舒展的场景;“阳关三叠”则采用弱化、缓慢的曲调,表
现出小清新、细腻的情感场景。

这种曲式的分配和表现手法,更加突出了无词歌的形式美。

在内容美方面,无词歌所表达的情感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高山流水》表现了两位好友相逢的难舍难离之情,笛箫吟唱间,两人的内心感情也得以
表现;《阳关三叠》中所表现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离愁别绪,也
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加了听众对于音乐的喜爱。

此外,无词歌还通过音乐特色,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敏锐感知,如
《孔雀开屏》中表现出的孔雀展翅、舞蹈的情景,给人一种自然景观的美感,让人感受到
了被自然环境所包围的情感。

总之,《无词歌》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其纯音所表达出的情感,又在内容美的展现下,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使得这一古代音乐作品,至今仍受到广泛的欣赏和推崇。

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研究

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研究

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研究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组合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在创作过程中形式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式美是指音乐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组合和统一,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和谐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探讨音乐作曲形式美的组合法则,对于理解和创作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对比与平衡的原则对比和平衡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

对比通过结构上的差异和冲突,产生一种张力和动态感,给音乐作品带来丰富性和变化。

而平衡则通过相似性和重复,在差异和冲突之中寻求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

在音乐作曲中,对比和平衡的原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主题的对比与平衡音乐作品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主题,在不同的部分中进行对比和平衡。

对比可以通过形式、音乐素材和音乐情感的差异来实现。

例如,在交响乐中,第一乐章通常采用两个主题进行对比和发展,而最后一乐章则会回顾之前的主题,并通过变奏等手法进行重新解释。

平衡可以通过主题的重复、反复和发展来实现。

主题在不同部分中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一种整体性和连贯性。

2.音乐结构的对比与平衡音乐结构是音乐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

对比和平衡的原则在音乐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奏鸣曲中,通常分为三个部分:Exposition(呈示部)、Development(发展部)和Recapitulation(再现部)。

在Exposition部分中,通常会呈现两个对比的主题,在Development部分中,对主题进行发展和变奏,最后在Recapitulation部分中,重复呈现Exposition部分的主题,并进行一定的变奏和发展,形成一种对比和平衡。

3.节奏、速度和动态的对比与平衡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和动态对比与平衡同样重要。

通过改变节奏的快慢、速度的快慢和动态的强弱,可以产生一种对比和平衡的效果。

例如,在交响乐中,速度的快慢可以表达紧张和安静的对比,动态的强弱可以表达激情和柔情的对比,从而增加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魅力。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无词歌》是一首以音乐表达情感和意境的作品,它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谈谈《无词歌》的形式美。

这首诗歌采用了无词歌曲的形式,通过纯粹的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境,没有文字,没有语词,充分发挥了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在《无词歌》中自由流动,没有句子和段落的限制,从而使得音乐语言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表达情感和意境。

这种自由流动的音乐语言给人一种空灵、抽象的感觉,让人们陷入一种无形的美感之中。

《无词歌》的内容美也是令人难以抗拒的。

虽然没有具体的词句,但是音乐通过其旋律、节奏、音调等元素来创造一种情感和意境,使人们沉浸其中。

这种情感和意境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唤醒人们对美的感悟。

无词歌中的音乐往往带有一种抽象和梦幻的色彩,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使人们可以跳脱日常琐事的束缚,进入一个纯粹、和谐、美丽的境界。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无词歌》的和声、旋律等方面都是非常精妙的。

和声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和弦进行,通过和弦的变化和音符的组合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使得整个作品的声音更加丰满、饱满。

旋律则运用了各种音乐手法,如高潮、降调、升调等,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要深入理解《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还需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背景。

据了解,《无词歌》是著名作曲家肖邦在创作时受到了希腊古代诗人萨福的影响,萨福曾写过一部分以音乐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诗歌作品。

肖邦在创作《无词歌》时也试图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无词歌的形式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这首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无词歌》(Instrumental music)是一种只有音乐并没有歌词的音乐形式。

它通过音乐本身的表现力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无词歌》不受语言和国界的限制,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在形式美和内容美方面,《无词歌》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特性。

形式美在《无词歌》的形式美方面,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音乐艺术《无词歌》是一种纯音乐,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传统上,音乐就是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并且它有着独特的审美品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词歌》的形式美就在于它所带来的音乐艺术的感受。

2.丰富的表情由于没有歌词,每个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来感受和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情感和意义可以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引起某种共鸣和反响,因此,《无词歌》具有更多的表情,可以激发出听众自身的印象和情感。

3.多样性《无词歌》的多样性体现在它的音乐元素上,例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它可以从不同的文化和音乐传统中汲取灵感,使得这种音乐形式与众不同,并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4.自由的演奏因为没有歌词的限制,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音乐感觉进行创意演奏。

这意味着演奏者可以随意或改变一些音乐元素,如增加或减少某个小节,以及使用不同的乐器和效果。

这种自由的演奏使得每一场演出都变得独特和特殊。

内容美1.抽象化的情感表达由于没有歌词,音乐成为唯一的表达形式。

相比有歌词的音乐,它可以形成更抽象化的情感表达。

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2. 发散的思维由于没有歌词的限制,每个听众可以在头脑中自己想象出一种与音乐相关的情景,这意味着听众可以将音乐与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宽了个人的思路和创造力。

3.间接的表达方式音乐是一种无语进行的艺术,因此它的表达方式是间接的。

它引导听者通过音乐元素本身,以及与个人思想和情感相关的联想来理解音乐的意义和情感。

这样的表达能够创造出与歌词不同的琐碎、更具诗意的情感表达方式。

浅论音乐的形式美

浅论音乐的形式美

复调 ,意味着 同时出现 ,彼此具有一 定关系 的两条 以上 的旋律,各 自独立又相辅相成。毫无疑 问,复调也体现 了形式美 的法 则 ,一方 面 存 在 着 各 旋 律 之 间 的对 比 ,另 一 方 面 存 在 着 旋 律 中 音 与 音之 间 的对 照 关 系 ,即它 们 之 问 的 和 谐程 度 。复 调 有 三种 :支 声 复 调 、对 比复 调 及 模 仿 复 调 ,支 声 复 调 表 现 为 一 个 旋 律 对 另 一个 旋律 的丰 富 、润饰 ,肯 定 它 又发 展 了它 ,体 现 了 形 式 美 中 多样 统 一 的法 则 ;对 比复 调 表 现 为 另 一 因 素 与 主旋 律 的配 合 ,甚 至 有 冲 突 的 体现 ,但 是 两 个 对 比的 因 素都 是为 了表 现 一 个 内容 ,因 此 ,对 比 复调 体 现 了调 和 对 比 的原 则 ;模 仿 复 调 表 现 为 主 旋 律在 另一 层 次 中再 现 ,这 明 显 反 映 了 整齐 一 律 的
是 由有 选 择 的 、经 过 组 织 的 乐 音体 系所 构 成 的 一 种 的 感性 的 艺术 形 式 ,通 过 音 乐特 有 的 形 式 表 达 情 感 .引起 人们 的共 鸣 。它 的 内涵 可 说 是 看 不 见摸 不 着 ,而 这 种 不 明 晰性 会 带 来对 于 同一 音 乐的 多种 理 解 的可 能 性 , 而 音 乐的 形 式 本 身就 能 给 人 带 来 直 接 的 美感 ,可 以说 音 乐是 一 种 形 式重 于 内容 的 艺术 形 式 ,音 乐的 形 式 比其 它 艺 术 中 的形 式 更具 有 相 对 独 立 的 审 美价 值 。王 次
关 键 词 :音 乐 :外 形 式 ; 内形 式 ;形 式 美 法 则
所谓形式, 是指事物 内在要素 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 形 式美 ,是指独立于具体 内容的, 以结构组合 出来的美,它 以千变万化 的形态 ,引起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的美感,是诸审美因素中最为普 遍的审美形式。形 式美在美 学中 占有极重要 的地位 ,美 学家柯莱夫. 贝尔在其著作 《 艺术》 中提 出了 “ 有意味的形式 ”这一美学主张,此主张中的形式指的就 是艺术 的形式 ,意味 是什么呢 ?美学家张法教授用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解释 如下:“ 从 中西美学的 比较看 ,贝尔的意味就是中国美学上讲的可意得 而不可言宣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 当 形 式确 立 的 时候 , 意味 就 带 出来 了 … …形 式 即意 味 ,形 式 即 本 体 。 ” 由 此可见 ,形式美具有 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 。研 究形 式美 ,理解和发掘形式美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 ,并能给 美的事物 的创 造 打 下 坚 实 的 基 础 。 事物都包含着 内容和 形式两个方面 ,音乐也不例外。音 乐形式是具体运动 的音响 ,而音乐内容则是 指作 曲家在创作时 力 图通 过 音 响 所 传 达 的 思 想 内涵 。二 者 密 不 可 分 ,音 乐 内容 不 能脱 离音 乐形 式而 存 在 ,音 乐 形 式 是 音 乐 内 容得 以具 体 存 在 的 方 式。 但 音乐不像 同为 听觉艺术 的语 言艺术那样有准确的概念涵义,也不像造型艺术那样能给人们直观的视觉感受,它 的内涵 可 说 是 看 不 见 摸 不着 ,而这 种 不 明 晰性 会 带来 对 于 同一 音 乐 的 多种 理 解 的 可 能 性 , 而 音 乐 形 式 本 身 就 可 以 唤 起 人们 直 接 的 审 美 感 受 ,可 以说 音 乐 是 一 种 形 式 重 于 内 容 的 艺术 形 式 ,音 乐 的形 式 比其 它 艺 术 中 的形 式 更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的 审 美 价 值 。 柏拉图认为 ,形式包含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方面 。外形式是指构成或表现事物 内容的形式外观 或事物显露于外的形式: 内形式是指 内容诸要素的 内部结构 和组合。音乐形式也同样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音乐所呈现 出来的 ,能为我们 具 体 感 知 的音 响 ( 这 音 响 在 音 乐 中 以音 乐 语 言 为 外 形 ) ,这 是 音 乐 的外 形 式 ;另 一 方 面 是 由音 乐 语 言 所 构 成 的 各 种 具 体 细 部 之 问 的关 系 、组 织 和 结 构 方 式 ,也 称 音 乐 结 构 ,这 是 音乐 的 内形 式 ,音 乐 结 构 又 是 通 过 一 定 的 音 乐 逻 辑 将 音 乐 语 言 的 各 种 要 素 加 以合理地安排 ,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形式整体 。 音 乐 的外 形 式 由 音 乐 语 言 构 成 , 它也是一种传达手段, 人 们 感 知 音 乐 就 是 通 过 音 乐 语 言做 到 的 。那 么 ,什 么 是 音 乐 语 言 呢 ?音 乐利用 自然的音响为物质手段,但它 既不是 自然音响的简单模拟 ,也不 同于语 言传达思想 。音乐要求乐音按照一定的 规律进行组合和运动 ,才能构成 “ 音乐语言 ” 。构成音乐语 言的主要 因素有 :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力度等 。它 们 就 是 塑 造 音 乐 形 象 的 特 殊 材 料 和 手 段 。对 每个 音 乐作 品而 言 ,是 必 不 可 少 的美 的形 式 。 节 奏 ,是 指 事 物 有 秩 序 地 交 替 或 运 动 。它 是 音 乐 的 骨 架 ,通 过 节 奏 能 把 音 乐 组 织 起 来 ,音 乐节 奏 由 声 音运 动 的 长 短 、强 弱组织而成 ,是一种 时值对 比的关 系。一首乐 曲往往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型,乐 曲中所有 的节奏都是在这个基本节奏型的基础 上不断地变化 、对 比、发展而来 ,体现 了多样统一 的形式美法则 。节奏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具有节奏性的强弱秩序 有 规律地再现 ,这在十九世纪末 以前的音乐中 占主要地位,另一种 是 自由式、相对无规律 的节奏 ,这是近现代音乐的一个明显 的特点 。由于形式美来源于社会实践 ,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 发展 ,过 去的音 乐经常从乡村舞 曲和大 自然风光中获取节奏 , 所 以有 一 定 的规 律 性 ,而 现 代 音 乐 是 从 城 市 生 活 ,从 工 厂 和 机 器 声 中 获 取 节 奏 ,它 更 有 动 力 ,更 有 现 代气 息 ,也 有 的 从 非 欧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无词歌》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被认为是德彪西最
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没有歌词,但是通过音乐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可以从音乐结构、音色运用和情感传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无词歌》展现了德彪西独特的音乐结构。

这首曲子采用了自
由的、无拘束的形式,不受传统的乐曲形式限制,没有明确的主题、副主题和发展段落等。

曲子以连贯的、流动的方式展开,音乐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一种自由、放松的感觉。

这种自由的形式给了作曲家更大的创作空间,使得音乐既有组织性,又具有足够的变化
性。

从音色运用来看,《无词歌》在音色的运用上展现了德彪西独特的审美观念。

德彪西
运用了丰富的和弦变化和琶音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

他善于运用柔和、细腻
的音色,通过轻柔的触键和细微的音色过渡,使得音乐更加柔和、细腻,给人一种温暖愉
悦的感觉。

德彪西还巧妙地运用了不同音区的音色对比,通过高低音区域的配合,形成丰
富的音响效果,增加了音乐表现力。

从内容美的角度来看,《无词歌》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曲子起初
以缓慢、柔和的节奏开始,表现出一种宁静、梦幻的氛围。

接着,音乐逐渐加快,节奏增强,表现出一种活力四溢的情感。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音乐变得高亢激昂,充满激情,展
现了一种豪放、激烈的情感。

而在曲子的尾声部分,音乐逐渐减缓,最后以柔和、宁静的
方式结束,给人一种平静、舒缓的感觉。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无词歌》是一首经典的器乐作品,由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于1913年。

它是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展现了新音乐语言的创新和突破。

《无词歌》既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又蕴含丰富的内容美。

谈及《无词歌》的形式美,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旋律与和声的结构。

整个曲子没有固定的旋律主题,没有明确的节奏感,也没有可辨别的和声。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声音色彩和音色的变化。

斯特拉文斯基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乐器的特色,通过运用不同的奏法和音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在这首曲子中,乐器的发声方式和音色的变化是使作品具有高度变化和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这种新的音乐语言为后来的现代音乐作品奠定了基础,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及《无词歌》的内容美,它通过音乐的构思和创作表达了丰富的内容。

从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背景来看,《无词歌》可以被视为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拒斥与反叛。

在当时的俄国,传统的音乐形式受到了束缚和压抑。

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这样一首没有固定形式的器乐,意在突破传统艺术的束缚,表达自我、自由创作的精神。

通过《无词歌》,斯特拉文斯基试图传达一种无形、无语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作品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它不再依赖于简单的旋律和和声,而是通过复杂的声音效果和音符的组合来表达情感。

通过听觉的感受和体验,观众可以沉浸在这种新颖、前卫的音乐形式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愉悦。

《无词歌》挑战了人们对音乐的传统认知和审美观念,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斯特拉文斯基以这种抽象的方式,传达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和意境,使人们沉思和感悟。

《无词歌》是一首具有独特形式美和丰富内容美的器乐作品。

它以全新的音乐语言挑战了传统,突破了音乐的束缚,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音乐形式。

通过音色的变化和效果的运用,表达了斯特拉文斯基对于自由创作的追求和对于音乐的思考。

它也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感受。

《无词歌》对于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音乐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浅谈《无词歌》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无词歌》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杰作之一,其形式美和内容美是不可分割的。

形式美包括曲式、节奏和声部配合等方面;而内容美则表现在其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沟通上。

首先,从形式美方面来看,《无词歌》采用的是七段结构,每段冠以一个字,分别为“清、和、雅、怀、哀、思、幽”,这种结构规整有序,层次分明,以及音乐节奏明快且变化多样,使得整个曲子形式美感极为出色。

此外,在声部配合上,《无词歌》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首先,主旋律演奏的笛子所创造出的清冽悠扬的音色,有着极大的表现力,能直接引人入胜,因此在整个乐曲中起到了统领和主导的作用。

其次,在主旋律的引导下,其他乐器所演奏出的衬托音也与主旋律十分协调,增强了乐曲的动感与魅力。

其次,从内容美方面来看,《无词歌》从音乐情感沟通上体现了其内容美之处。

首先,《无词歌》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这种思想主张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强调使命与担当,传递出人文精神的核心。

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乐曲之中,通过表达音乐旋律、节奏转动,令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受,仿佛被音乐的力量引领到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状态。

此外,此曲也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华内容。

在中国音乐史上,《无词歌》是一首被广为认可的代表性作品,其音乐风格和韵味对后世音乐影响深远,也有着深厚的艺术渊源。

总而言之,无论是《无词歌》的形式美,还是内容美,都是其得到青睐和赞誉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曲子里,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也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深远影响。

同时,这也是一个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好典范,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体验到一种文化精神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音乐中的美论文字数:4000关键词:音乐美学和谐美整齐一律美变化统一美中国论文职称论文内容摘要:在音乐教学与评论中,常常需要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解释其动人之处。

本文试图从和谐美、对比美、整齐一律美、对称均衡美、变化统一美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些不为常人所见的音乐现象,以开拓在教学等领域的音乐美学的应用视野。

音乐美的体现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现实美作为音乐的反映对象,它不是直接被再现,而是一种通过人的主观感受上的折射,间接地得到表现。

因此,所谓“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音乐是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特定情感起伏的对应关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关系,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

音乐利用自然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但它并不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摹拟。

音乐作品必须与特殊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具有意义。

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外在技巧的表象美和思想情感的内涵美。

音乐是一种“造型”艺术。

“美声”不仅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也是器乐艺术所追求。

“美声”不仅是音色的美,也是音质,音准,音量以强弱,高低,快慢等诸因素结合的美,表现的美。

从古至今,不是有许多人为演奏家的高超演奏技艺所倾倒吗?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也以他们作品优美的曲调,流畅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音乐艺术的表象美是不能否认它本身的美学价值的,否认音乐艺术有技巧的表象的美,等于否认了音乐首先要有“悦耳”的功能。

当然,音乐不仅要“悦耳”,更重要的还要“动情”,这就是音乐的内涵美所在。

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把“音”加以艺术的组合而为“乐”,是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艺术。

“绕梁三日”不是音响的物理现象,而是“一曲难忘”的心理现象。

使白居易“青衫湿”的是什么力量,当然不仅仅是表象的技巧美,而主要是音乐内在的感染力。

《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这当然不是指自然的音,而是指心灵的音。

荀子在其《乐论》中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免也。

”发自作曲家、演奏家内心的音乐,也正是为了通过音的艺术组合的美,作为一种心灵相通的“信息”,从听觉器官传导给听众,让听众产生心灵共鸣,以达到感染、感动听众的目的。

这才是音乐动人魅力的根本所在。

尽管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音乐美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音乐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特色等等,但这些涵盖的仅是音乐的审美外延。

子曰:“文质彬彬,而后君子。

”只有在表象的“文”和内涵的“质”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时,音乐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意象。

1.听觉比眼睛的视觉更深刻,所以一首美妙的音乐更让人记忆犹新。

而文字却达不到这个效果。

2. 音乐的旋律是动感的。

抑仰顿挫,对于人的心灵冲击比其他方面更直接。

3. 音乐的抒情性在意识里更清晰,与人的心灵共鸣性更好。

一首短小的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受,比读一本书更快。

美是真正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所有的具有了音乐的属性的乐曲可以说都是美的,特别是人类音乐史上公认的一些经典曲目,更值得我们去探究它们本身具有的美的原因。

审美则是个体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层次。

总的来说,美是音乐自身的,审美则是欣赏的人的行为。

正文音乐美学研究的“贵族倾向”和“高高在上”,致使其应用研究至今仍属凤毛麟角,这使我们在音乐操作的实践层面少了一双重要的眼睛——音乐的审美眼睛。

此种状况的突出表现,就是在音乐教学、评论、作品分析中,常常不能解释一部优秀音乐作品之所以动人的原因,完全回答这原因,远不是本文、甚至也不是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能胜任的,此处不过是从音乐的“狭义形式美”的角度分析这原因的零星尝试罢了。

和谐美这是音乐在骨子里就追求的一种美。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声音,仅有为数极少的音才为音乐采用。

这是因为它们不刺、不噪、不吵,而是圆润、谐和、悦耳(有稳定规范的数理根据,如小字一组的a1,每秒振动440次;小字二组的a2,每秒振动880次等),能促进血液循环、胃液分泌、心情向好……旋律写作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流畅,也就是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和顺。

如旋律音程大跳后,旋律线通常会反向进行,来填充大跳留下的空档,以消除大跳的紧张不安;又如不谐和和弦总是倾向于向谐和和弦解决等。

这些正是和谐美要求的结果。

还有二拍子转三拍子(或反之)时,总是要先进入散板、流水板,或突然休止,以此过渡来避免转换之突兀不适。

与此相仿,和声作远关系转调时,往往需要几个近关系调性和弦作中介;在奏鸣曲式的主部与副部之间总要有个连接部;歌剧序曲中的不同形象间也常少不了一个音乐过渡……为什么?就是出于对和谐美的追求,故而调和各种对立因素间的矛盾。

再如一部曲式中的起承转合四句头,那么自然地顺势而行,流淌而去,正是和谐美在音乐结构上的一大表现(如《孟姜女》《乌苏里船歌》的主体部分等)。

另外,音乐的一个独特现象——强调重复,某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和谐美的一种体现——维护稳定。

对比美由于多次重复会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中枢的疲倦,这便催生了音乐进行中对比因素的出现。

它导致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的生成(另一方面造就了变奏曲式及中国式“散慢中快”的音乐布局。

后述)。

这时的所谓对比因素,是指这两种曲式中的中段、中部或插部、展开部等。

它们的出现常给人以新鲜美感,也就是由对比美所引起的美感。

除在曲式上外,对比美还广泛表现于音乐构成的各个要素上:如旋律线的起与伏(见《红梅赞》的开头两句);音区的高与低(《我为祖国站岗》中的第一部分与在高八度出现的再现部分);音色的纯与杂(合唱中的音色对比、配器里的所谓“调色”);节拍的形态改变(《祖国颂》里中部的到再现部的突变);节奏的抑扬与扬抑(《歌唱祖国》的第一部分与中段);力度的强与弱(莫扎特第41交响曲的开始四小节);速度的快与慢(笛子曲《扬鞭催马送粮忙》中第一部分与中部);调式调性之转换(《祖国颂》中的大小调交替、《大地飞歌》里的同主音大小调交替);性格的相反或相异(柴可夫斯基交响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主部“仇恨”主题与副部“爱情”主题);纵向对位中的对比式复调(《闪闪的红星》第二部分两声部旋律线的相反走向与深化;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之六中犹太的穷人颤抖旋律与富人傲慢旋律的同步交织)。

最后还有上述诸方面的综合对比,如舞剧《白毛女》中山洞里“相认”一段,先是长笛和大提琴以各自“思索”性独奏旋律作对比式复调结合,紧接着是幕后纯单音色的女声独唱,整个过程音量轻弱、和声清淡、猜想揣测,然后突然转为爆发性全奏音响,极强的力度、远关系的转调、尖锐的和声、无比激动的感情波澜……无不是对比性原则之美的淋漓尽致之发挥。

整齐一律美音乐材料(音、音程、和声等)的特殊性,使它无法像造型艺术、语言艺术那样去与被表现的客体取得直接联系,而较为自由。

为避免这自由流于散漫,音乐特别讲究规范。

这使整齐一律的美在音乐中十分突出。

且不说进行曲这个典型了,就是“反面形象”的音乐,也因节奏节拍的周而复始的规律而给人整齐一律的艺术美感(见舞剧《白毛女》中地主狗腿子的音乐主题;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鬼子音乐主题)。

再就是绝大多数的伴奏织体,可说都是在这种审美追求中所进行的周期运行(见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的《月光》,及我国歌曲《大红枣儿送亲人》……中伴奏部分的分解和弦)。

在中国戏曲音乐、说唱音乐里,“紧拉慢唱”中的“紧拉”就是这种美的需要和体现。

还有一种以某个音、某种节奏型为支点、支撑来显现的整齐一律美,如《到敌人后方去》,前四句的每一句开头弱起的“5”音,即为支点音;《牵手》中从头至尾贯穿的“xxIx·”节奏型即为支撑。

它们在暗中体现着整齐一律美的原则,以及下面将要提到的变化统一美的原则。

这里或许有人会说,散板(或自由节拍)音乐应属例外,其实在其和声内部织体中,经常以固定音型的连绵持续来体现整齐一律的美(见歌曲《牧歌》)。

对称均衡美这种美在音乐中比比皆是,如大多数乐句的小节数都具有偶数的对称性,改成奇数常常会感觉别扭。

前文所言对比美,某个意义上也含有对称均衡美的意味。

对称均衡美最典型的状貌,就是在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与第三部分(再现部分)之间显出相似性。

当第二部分(中部、插部、展开部)对第一部分进行性格否定后,与第一部分相似的第三部分的出现,尤其令人喜爱。

这种“否定的否定”之美,即所谓对称均衡美之重要表现(在学生常见的作品中有《歌唱祖国》《弯弯的月亮》《瑶族舞曲》《喜洋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

不过这种美有时潜伏很深,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和肖斯(转第37页)(接第57页)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其再现部的最后都有很长的尾声,如舍去会觉“不舒服”,艺术上也大为减色。

为什么?因为中间部分(前者为展开部,后者为插部)剧烈动荡,紧张度极大,致使再现部无法释放其不安情绪,遂催生了长大的尾声予以平衡。

如不从对称均衡美的角度入手,便看不清这种良好处理和感觉的因缘由来。

变化统一美(或多样统一美)这种在又变化又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美,是贯穿于音乐始终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美,是事物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在音乐美学领域的感性显现。

旋律发展的一切有效手法,如移位、倒影、扩充、压缩……均属这种形态的美的具体表现。

有些独特之例也显出这种美的普遍性来。

如《春江花月夜》和《二泉映月》中的“鱼咬尾”(每一句的后一音即为后一句的前一音),这一奇巧手法将全曲的种种变化和出新统一得天衣无缝、美不胜收。

又如《百鸟朝凤》中千姿百态、声响各异的鸟鸣,如没有像现在这样一支首尾风格一致的风趣旋律贯穿挈领,便绝无你所听到的美的艺术效果。

还有在和声内部或低声部中常见的“持续音”,也具有同样的美学作用。

复调中的模仿复调,更是这种美的典型体现,舞剧《白毛女》中“扎红头绳”的末尾,通过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大提琴在不同高度上反复地相互模仿,不仅充分有效地表现了内容,而且绝妙地显示出音乐的变化统一美来。

还有上文提到的变奏曲式(及变奏手法)和“散慢中快”的结构,其实就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的美学原则下的又一表现形式,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目前对变化统一的美已有新的进展,如费邓洪研究员发现优秀旋律中隐有一条看不见的“中线”在控制实际可见旋律线的起起伏伏之变化统一;高为杰教授发现一切处理得好的和声……其张力值是从0到0结束的;华萃康教授从对和声色彩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茅原教授则从更广的范围发掘了这种“又偏离又回归”,即:又变化又统一的美学内涵(以上见费邓洪《弦外之音——隐内容初探》第62—63页,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第178—180页)。

总之,由上可见的音乐形式美之实践意义,应得到认识、重视、研究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