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实现决策树cart算法
决策树 cart最佳分割点算法
决策树是一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它通过对数据集进行分割来构建一个预测模型。
在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寻找最佳的分割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它使用基尼系数来确定最佳的分割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CART最佳分割点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1. 基尼系数的定义在CART算法中,基尼系数是衡量数据集纯度的指标。
对于一个包含K个类别的数据集D,其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Gini(D)=1-Σ(p_i)^2其中,p_i 表示类别 i 在数据集 D 中所占的比例。
当数据集完全纯净时,即只包含单一类别的样本时,基尼系数为 0;当数据集的样本均匀分布在各个类别中时,基尼系数最大为 0.5。
2. 基尼指数的计算在决策树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最佳的分割点,使得基尼系数最小。
对于一个二分类的问题,我们可以遍历每个特征的取值,对数据集进行分割,并计算基尼系数。
最终选择使得基尼系数最小的特征和分割点作为最佳的分割点。
3. CART最佳分割点算法CART算法使用递归二分来构建决策树,其最佳分割点算法基本流程如下:1. 遍历每个特征的取值,对数据集进行分割;2. 计算每个分割点的基尼系数;3. 选择使得基尼系数最小的特征和分割点作为最佳的分割点;4.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满足停止条件(如树的最大深度、节点的最小样本数等)。
4. 实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使用贪心算法来寻找最佳的分割点。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1. 对于每个特征,对其取值进行排序;2. 遍历每个特征的取值,使用一个指针来指示当前的分割点;3. 维护一个变量来存储当前的基尼系数最小值,以及相应的特征和分割点;4. 在遍历过程中,不断更新基尼系数最小值和最佳的特征和分割点;5. 最终得到使得基尼系数最小的特征和分割点作为最佳的分割点。
5. 结语CART最佳分割点算法是决策树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有效地寻找最佳的分割点,可以构建出具有良好泛化能力的决策树模型。
matlab实现的ID3 分类决策树 算法
function D = ID3(train_features, train_targets, params, region)% Classify using Quinlan's ID3 algorithm% Inputs:% features - Train features% targets - Train targets% params - [Number of bins for the data, Percentage of incorrectly assigned samples at a node]% region - Decision region vector: [-x x -y y number_of_points]%% Outputs% D - Decision sufrace[Ni, M] =size(train_features); %·µ»ØÐÐÊýNiºÍÁÐÊýM%Get parameters[Nbins, inc_node] = process_params(params);inc_node = inc_node*M/100;%For the decision regionN = region(5);mx = ones(N,1) * linspace(region(1),region(2),N); %linspace(Æðʼֵ£¬ÖÕÖ¹Öµ£¬ÔªËظöÊý)my = linspace (region(3),region(4),N)' * ones(1,N);flatxy = [mx(:), my(:)]';%Preprocessing[f, t, UW, m] = PCA(train_features,train_targets, Ni, region);train_features = UW * (train_features -m*ones(1,M));flatxy = UW * (flatxy - m*ones(1,N^2));%First, bin the data and the decision region data [H, binned_features]=high_histogram(train_features, Nbins, region); [H, binned_xy] = high_histogram(flatxy, Nbins, region);%Build the tree recursivelydisp('Building tree')tree = make_tree(binned_features,train_targets, inc_node, Nbins);%Make the decision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tree disp('Building decision surface using the tree') targets = use_tree(binned_xy, 1:N^2, tree, Nbins, unique(train_targets));D = reshape(targets,N,N);%ENDfunction targets = use_tree(features, indices, tree, Nbins, Uc)%Classify recursively using a treetargets = zeros(1,size(features,2)); %size(features,2)·µ»Øfeatu resµÄÁÐÊýif (size(features,1) == 1),%Only one dimension left, so work on itfor i = 1:Nbins,in = indices(find(features(indices) == i));if ~isempty(in),if isfinite(tree.child(i)),targets(in) = tree.child(i);else%No data was found in the training set for this bin, so choose it randomallyn = 1 +floor(rand(1)*length(Uc));targets(in) = Uc(n);endendendbreakend%This is not the last level of the tree, so:%First, find the dimension we are to work ondim = tree.split_dim;dims= find(~ismember(1:size(features,1), dim)); %And classify according to itfor i = 1:Nbins,in = indices(find(features(dim, indices) == i));targets = targets + use_tree(features(dims, :), in, tree.child(i), Nbins, Uc);end%END use_treefunction tree = make_tree(features, targets,inc_node, Nbins)%Build a tree recursively[Ni, L] = size(features);Uc = unique(targets);%When to stop: If the dimension is one or the number of examples is smallif ((Ni == 1) | (inc_node > L)),%Compute the children non-recursivelyfor i = 1:Nbins,tree.split_dim = 0;indices = find(features == i);if ~isempty(indices),if(length(unique(targets(indices))) == 1),tree.child(i) =targets(indices(1));elseH =hist(targets(indices), Uc);[m, T] = max(H);tree.child(i) = Uc(T);endelsetree.child(i) = inf;endendbreakend%Compute the node's Ifor i = 1:Ni,Pnode(i) = length(find(targets == Uc(i))) / L; endInode = -sum(Pnode.*log(Pnode)/log(2));%For each dimension, compute the gain ratio impurity delta_Ib = zeros(1, Ni);P = zeros(length(Uc), Nbins);for i = 1:Ni,for j = 1:length(Uc),for k = 1:Nbins,indices = find((targets == Uc(j)) & (features(i,:) == k));P(j,k) = length(indices);endendPk = sum(P);P = P/L;Pk = Pk/sum(Pk);info = sum(-P.*log(eps+P)/log(2));delta_Ib(i) =(Inode-sum(Pk.*info))/-sum(Pk.*log(eps+Pk)/log( 2));end%Find the dimension minimizing delta_Ib[m, dim] = max(delta_Ib);%Split along the 'dim' dimensiontree.split_dim = dim;dims = find(~ismember(1:Ni, dim));for i = 1:Nbins,indices = find(features(dim, :) == i); tree.child(i) = make_tree(features(dims, indices), targets(indices), inc_node, Nbins); end。
经典算法CART
经典算法CART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是一种经典的算法,用于建立分类和回归树模型。
它是由Leo Breiman在1984年首次提出的,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
CART算法基于决策树的思想,可以将输入数据集分割成多个小的子集,每个子集代表一个决策树节点。
通过对特征的选择和分割,可以使得每个子集的纯度更高,即同一类别的样本更多。
最终,CART算法会生成一棵满足纯度要求的决策树模型。
CART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 特征选择:CART算法使用其中一种准则来选择最佳的特征。
常用的准则包括基尼指数(Gini index)和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基尼指数衡量了数据集的不纯度,而信息增益衡量了特征对数据集纯度的贡献程度。
选择具有最大基尼指数或信息增益的特征作为当前节点的划分特征。
2.划分数据集:根据划分特征的取值将数据集分成多个子集。
对于离散特征,每个取值对应一个子集;对于连续特征,可以选择一个划分点将数据集分成两个子集。
3.递归建立子树:对每个子集,重复步骤1和步骤2,递归地建立子树。
直到达到停止条件,例如达到最大深度或纯度要求。
4.剪枝处理:为了避免过拟合,CART算法会对生成的决策树进行剪枝处理。
根据其中一种评估准则,剪去部分子树或合并子树。
CART算法具有一些优点,使得它成为一种经典的算法。
首先,CART算法可以处理离散特征和连续特征,非常灵活。
其次,CART算法生成的决策树易于理解和解释,可以用于预测和决策解释。
此外,CART算法还能处理多分类和回归问题。
然而,CART算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CART算法只能生成二叉树,即每个节点只有两个分支。
这可能会导致决策树过于复杂,需要更多的分支来表示复杂的决策边界。
其次,CART算法在处理高维数据和数据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总结起来,CART算法是一种经典的算法,用于建立分类和回归树模型。
cart决策树 案例
cart决策树案例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既可以用于分类问题,也可以用于回归问题。
下面是一个使用CART决策树解决分类问题的案例:
案例背景:一家电商网站想要预测用户是否会购买某商品,以便更好地进行商品推荐。
为此,他们收集了一些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购买历史、浏览历史等。
数据准备: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数据规范化等。
例如,对于年龄这一特征,可以将数据规范化到0-1之间。
特征选择: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特征进行建模。
例如,在本案例中,可以选择年龄、性别、购买历史、浏览历史等特征进行建模。
模型训练:使用CART决策树算法对数据进行训练,生成预测模型。
在本案例中,目标变量是用户是否购买某商品,因此这是一个二分类问题。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等指标。
如果模型表现不佳,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
应用场景:生成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实际的电商推荐系统中,根据用户的历史数据和浏览行为等信息,预测用户是否会购买某商品,并据此进行商品推荐。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CART决策树分类案例,实际应用中可能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细节。
matlab决策树案例与代码
matlab决策树案例与代码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它通过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和划分,构建一个树形结构的模型,用于预测和分类。
在matlab中,我们可以使用自带的Classification Learner App来构建和训练决策树模型,也可以使用代码来实现。
下面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案例来介绍如何使用matlab构建决策树模型。
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包含了一些水果的特征和它们的分类(苹果、橙子、香蕉)。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特征来预测水果的分类。
首先,我们需要加载数据集。
假设我们的数据集保存在一个名为"fruits.csv"的文件中,包含了三列数据:水果的颜色、形状和分类。
我们可以使用matlab的readtable函数来读取数据集。
```matlabdata = readtable('fruits.csv');```接下来,我们需要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训练集用于构建决策树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
我们可以使用matlab的cvpartition函数来实现。
```matlabcv = cvpartition(data.Class,'Holdout',0.3);trainData = data(training(cv),:);testData = data(test(cv),:);```然后,我们可以使用matlab的fitctree函数来构建决策树模型。
fitctree函数的输入参数包括训练集和特征列名。
```matlabtree = fitctree(trainData,'Class');```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matlab的view函数来可视化决策树模型。
```matlabview(tree,'Mode','graph');```最后,我们可以使用matlab的predict函数来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并计算模型的准确率。
matlab决策树代码例子
matlab决策树代码例子当涉及到决策树的代码示例时,MATLAB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称为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Toolbox。
下面是一个使用MATLAB的决策树分类器的简单代码示例:matlab.% 导入数据。
load fisheriris.X = meas;Y = species;% 创建决策树模型。
tree = fitctree(X, Y);% 可视化决策树。
view(tree, 'Mode', 'Graph');% 预测新样本。
newX = [5 3.5 1.4 0.2; 6 3 4.5 1.5];predictedY = predict(tree, newX);disp(predictedY);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导入了经典的鸢尾花数据集(fisheriris),其中包含了鸢尾花的测量数据(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以及对应的鸢尾花种类。
然后,我们使用`fitctree`函数创建了一个决策树分类器模型,其中`X`是输入特征矩阵,`Y`是对应的目标变量。
接下来,我们使用`view`函数可视化生成的决策树模型,可以以图形方式展示决策树的结构。
最后,我们使用新的样本数据`newX`来预测其所属的鸢尾花种类,并使用`predict`函数进行预测。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决策树代码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更复杂的决策树模型构建和预测。
MATLAB的决策树工具箱提供了更多的选项和功能,例如控制树的最大深度、最小叶节点数等参数,以及交叉验证和剪枝等技术来优化模型。
matlab分类器算法
matlab分类器算法Matlab是一种常用的科学计算工具,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
其中,分类器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集对新的数据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Matlab分类器算法,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一、K近邻算法K近邻算法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器算法,其原理是找出与待分类样本最相似的K个训练样本,然后根据这K个样本的标签进行投票决定待分类样本的类别。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fitcknn函数实现K近邻分类器。
该函数可以设置K值、距离度量方法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分类任务。
二、支持向量机算法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经典的二分类算法,其目标是找到一个超平面,将两个不同类别的样本分隔开来,并使得超平面到最近样本的距离最大化。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fitcsvm函数实现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该函数可以设置核函数、惩罚系数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分类任务。
三、决策树算法决策树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类器算法,其原理是通过对特征的逐次划分,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子集,直到子集中的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或无法再进行划分为止。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fitctree函数实现决策树分类器。
该函数可以设置最大深度、最小叶节点数等参数,以控制决策树的复杂度和泛化能力。
四、朴素贝叶斯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和特征条件独立性假设的分类器算法,其原理是通过计算待分类样本属于每个类别的概率,并选择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分类结果。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fitcnb函数实现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该函数可以设置类别先验概率、特征条件概率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分类任务。
五、神经网络算法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适应性。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patternnet函数实现基于多层感知器的神经网络分类器。
该函数可以设置隐藏层数、神经元个数等参数,以控制神经网络的复杂度和性能。
cart算法
cart算法
cart算法,全称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即分类与回归树算法,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的机器学习算法。
cart算法可以用于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
在分类问题中,cart算法根据特征值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子集,并通过选择一个最佳划分特征和划分阈值来构建决策树。
在回归问题中,cart算法根据特征值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子集,并通过选择一个最佳划分特征和划分阈值来构建回归树。
cart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递归地选择最佳划分特征和划分阈值来构建决策树。
在每个节点上,通过计算基于当前特征和划分阈值的Gini指数(用于分类问题)或平方误差(用于回归问题)来评估划分的好坏,选择最小的Gini指数或平方误差对应的特征和划分阈值进行划分。
划分后的子集继续递归地进行划分,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如节点中的样本数小于预设阈值或达到最大深度为止),然后生成叶子节点并赋予相应的类别标签或回归值。
cart算法具有较好的拟合能力和可解释性,可以处理混合类型的特征和缺失值。
然而,cart算法容易过拟合,需要采取剪枝操作或加入正则化项来降低模型复杂度。
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评估标准和剪枝策略来改进cart算法,如基于信息增益、基尼系数、均方差等评估标准和预剪枝、后剪枝等剪枝
策略。
此外,也可以使用集成学习方法(如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
基于MATLAB的手写体数字识别算法的实现与分析毕业论文
基于MATLAB的手写体数字识别算法的实现与分析摘要手写体数字识别是利用计算机自动辨认手写体阿拉伯数字的一种技术,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一个分支。
手写体数字识别在邮政编码、财务报表、银行票据、各种凭证以及调查表格的识别等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由于数字识别经常涉及财会、金融领域,其严格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对识别系统的可靠性和识别率要求很高,构成了手写体数字识别面临的主要困难,大批量数据处理对系统速度又有相当高的要求。
本文基于MNIST数据集,通过Matlab平台,对决策树算法、SVM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算法进行实现,并对分类算法的准确率进行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准确率最高,为99.69%,SVM算法次之,准确率为94.53%,决策树算法的准确率为83.53%。
三种分类算法中,决策树算法的速度最快,SVM算法的速度最慢。
另外,针对每一种分类算法在MNIST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本文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MNIST数据集的归一化与否对决策树的分类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对SVM的分类效果影响较大,未归一化时的准确率为11.35%,归一化之后的准确率为94.53%;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效果影响较小,未归一化时的准确率为82.11%,归一化之后的准确率为99.69%。
这说明三种分类算法对数据的不平衡分布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
第二,对于SVM分类算法,当训练数据集的样本容量小于60000(MNIST训练数据集的最大样本容量)时,该算法对测试数据集分类预测的准确率随样本容量的增大而增大。
第三,针对人工神经网络,数据类标签的表示形式对分类预测的准确率的影响较大。
使用10位数据表示类标签是的准确率为99.69%,远远高于使用1位数据表示类标签时的准确率60.24%。
关键词:手写体数字识别;决策树算法;SVM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ABSTRACTHandwritten numeral recognition is a technique that uses computer to recognize handwritten Arabic numerals automatically and is a branch of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ndwritten numeral recognition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postal codes, financial statements, bank notes, various kinds of voucher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rvey forms. Since digital identification often involves accounting and finance, its strictness is self-evident. The demand for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reliability and recognition rate is very high, constituting a handwritten digital identification facing major difficulties, high-volume data processing on the system speed and a very high demand.In this paper, we use Matlab to implement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SVM algorithm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lgorithm based on MNIST dataset, and the accuracy of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i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real data tag.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the highest accuracy rate for 99.69%, SVM algorithm, followed by 94.53 percent accuracy rate,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accuracy is 83.53%. In terms of speed,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is the fastest, SVM algorithm is the slowest. In addition, for each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e also concluded that:Firstly, whether or not the MNIST dataset is normalized has no effect in the classification tree; While 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SVM classification. When it is not normalized the accuracy is 11.35%, and after normalized the accuracy is 94.53% ;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is less affected, and when it is not normalized the accuracy is 82.11% while after normalized the accuracy is 99.69%. This show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three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s to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data.Secondly, for the SVM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hen the sample size is less than 60,000(maximum size of MNIST test data set), the accurac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ample size.Thirdly, for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e impact of class label representation is larg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When using 10 bits to represent class labels, the accuracy is 99.69%, far higher than the accuracy of 60.24% when using 1 bit to represent data labels.KEY WORDS: Handwritten numeral recognition; Decision tree algorithm; SVM algorithm;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目录ABSTRACT (II)1. 引言 (1)1.1 手写数字识别 (1)2. 分类算法 (1)2.1 决策树算法 (2)2.1.1 ID3算法 (2)2.1.2 C4.5算法 (3)2.1.3 CART算法 (3)2.1.4 SLIQ算法 (3)2.1.5 SPRINT算法 (3)2.1.6 经典决策树算法的比较 (4)2.2 支持向量机 (4)2.3 人工神经网络 (6)2.3.1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 (6)2.3.2反向传播网络(BP) (6)2.3.3 Hopfield网络 (8)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10)3.1 实验环境 (10)3.2实验数据集 (10)3.3数据预处理 (10)3.4决策树分类实验 (11)3.4.1实验过程 (11)3.4.2实验结果 (12)3.5 SVM分类实验 (13)3.5.1实验过程 (13)3.5.2实验结果 (14)3.6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实验 (14)3.6.1实验过程 (14)3.6.2实验结果 (15)4 结论 (19)4.1 三种分类算法的比较 (19)4.2 决策树算法的分析 (19)4.3 SVM算法分析 (19)4.4 神经网络算法分析 (20)参考文献 (21)1.引言1.1手写数字识别手写数字识别是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人手写在纸张上的阿拉伯数字。
matlab实现的C4.5分类决策树算法
function D = C4_5(train_features, train_targets, inc_node, region)% Classify using Quinlan's C4.5 algorithm% Inputs:% features - Train features% targets - Train targets% inc_node - Percentage of incorrectly assigned samples at a node% region - Decision region vector: [-x x -y y number_of_points]%% Outputs% D - Decision sufrace%NOTE: In this implementation it is assumed that a feature vector with fewer than 10 unique values (the parameter Nu)%is discrete, and will be treated as such. Other vectors will be treated as continuous[Ni, M] = size(train_features);inc_node = inc_node*M/100;Nu = 10;%For the decision regionN = region(5);mx = ones(N,1) * linspace(region(1),region(2),N);my = linspace (region(3),region(4),N)' * ones(1,N);flatxy = [mx(:), my(:)]';%Preprocessing%[f, t, UW, m] = PCA(train_features,train_targets, Ni, region);%train_features = UW * (train_features -m*ones(1,M));;%flatxy = UW * (flatxy - m*ones(1,N^2));; %Find which of the input features are discrete, and discretisize the corresponding%dimension on the decision regiondiscrete_dim = zeros(1,Ni);for i = 1:Ni,Nb = length(unique(train_features(i,:)));if (Nb <= Nu),%This is a discrete featurediscrete_dim(i) = Nb;[H, flatxy(i,:)] =high_histogram(flatxy(i,:), Nb);endend%Build the tree recursivelydisp('Building tree')tree = make_tree(train_features,train_targets, inc_node, discrete_dim,max(discrete_dim), 0);%Make the decision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tree disp('Building decision surface using the tree') targets = use_tree(flatxy, 1:N^2, tree, discrete_dim, unique(train_targets));D = reshape(targets,N,N);%ENDfunction targets = use_tree(features, indices, tree, discrete_dim, Uc)%Classify recursively using a treetargets = zeros(1, size(features,2));if (tree.dim == 0)%Reached the end of the treetargets(indices) = tree.child;breakend%This is not the last level of the tree, so:%First, find the dimension we are to work on dim = tree.dim;dims= 1:size(features,1);%And classify according to itif (discrete_dim(dim) == 0),%Continuous featurein = indices(find(features(dim, indices) <= tree.split_loc));targets = targets +use_tree(features(dims, :), in, tree.child(1), discrete_dim(dims), Uc);in = indices(find(features(dim, indices) > tree.split_loc));targets = targets +use_tree(features(dims, :), in, tree.child(2), discrete_dim(dims), Uc);else%Discrete featureUf = unique(features(dim,:));for i = 1:length(Uf),in = indices(find(features(dim, indices) == Uf(i)));targets = targets +use_tree(features(dims, :), in, tree.child(i), discrete_dim(dims), Uc);endend%END use_treefunction tree = make_tree(features, targets, inc_node, discrete_dim, maxNbin, base)%Build a tree recursively[Ni, L] = size(features);Uc = unique(targets);tree.dim = 0;%tree.child(1:maxNbin) = zeros(1,maxNbin);tree.split_loc = inf;if isempty(features),breakend%When to stop: If the dimension is one or the number of examples is smallif((inc_node > L) | (L == 1) | (length(Uc) == 1)), H = hist(targets, length(Uc)); [m, largest] = max(H);tree.child = Uc(largest);breakend%Compute the node's Ifor i = 1:length(Uc),Pnode(i) = length(find(targets == Uc(i))) / L; endInode = -sum(Pnode.*log(Pnode)/log(2));%For each dimension, compute the gain ratio impurity %This is done separately for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featuresdelta_Ib = zeros(1, Ni);split_loc = ones(1, Ni)*inf;for i = 1:Ni,data = features(i,:);Nbins = length(unique(data));if (discrete_dim(i)),%This is a discrete featureP = zeros(length(Uc), Nbins);for j = 1:length(Uc),for k = 1:Nbins,indices = find((targets == Uc(j)) & (features(i,:) == k));P(j,k) = length(indices);endendPk = sum(P);P = P/L;Pk = Pk/sum(Pk);info = sum(-P.*log(eps+P)/log(2));delta_Ib(i) =(Inode-sum(Pk.*info))/-sum(Pk.*log(eps+Pk)/log(2));else%This is a continuous featureP = zeros(length(Uc), 2);%Sort the features[sorted_data, indices] = sort(data);sorted_targets = targets(indices);%Calculate the information for each possiblesplitI = zeros(1, L-1);for j = 1:L-1,for k =1:length(Uc),P(k,1) = length(find(sorted_targets(1:j) == Uc(k)));P(k,2) =length(find(sorted_targets(j+1:end) == Uc(k)));endPs = sum(P)/L;P = P/L;info = sum(-P.*log(eps+P)/log(2));I(j) = Inode - sum(info.*Ps);end[delta_Ib(i), s] = max(I);split_loc(i) = sorted_data(s);endend%Find the dimension minimizing delta_Ib[m, dim] = max(delta_Ib);dims = 1:Ni;tree.dim = dim;%Split along the 'dim' dimensionNf = unique(features(dim,:));Nbins = length(Nf);if (discrete_dim(dim)),%Discrete featurefor i = 1:Nbins,indices = find(features(dim, :) == Nf(i));tree.child(i) = make_tree(features(dims, indices), targets(indices), inc_node,discrete_dim(dims), maxNbin, base);endelse%Continuous featuretree.split_loc = split_loc(dim);indices1 = find(features(dim,:) <=split_loc(dim));indices2 = find(features(dim,:) >split_loc(dim));tree.child(1) = make_tree(features(dims, indices1), targets(indices1), inc_node,discrete_dim(dims), maxNbin);tree.child(2) = make_tree(features(dims, indices2), targets(indices2), inc_node,discrete_dim(dims), maxNbin);end。
利用Matlab进行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的训练和测试
利用Matlab进行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的训练和测试使用Matlab进行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的训练和测试引言:在机器学习领域,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算法。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中,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可解释性。
而Matlab作为一款强大的科学计算软件,在机器学习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Matlab进行决策树和随机森林的训练和测试,以及一些实际案例的应用。
一、决策树训练与测试1. 数据准备在训练和测试决策树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数据集。
数据集通常包括特征和标签两部分。
其中,特征是用来描述样本特点的属性,标签则用于标识样本的类别或值。
Matlab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和函数用于数据集的准备和处理,如csvread、xlsread等。
2. 特征选择特征选择是决策树训练的关键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对目标变量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特征。
在Matlab中,使用featureSelection函数可以进行特征选择。
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有信息增益、方差选择、卡方检验等。
通过设定合适的阈值,可以筛选出对决策树训练更加重要的特征。
3. 决策树训练在数据准备和特征选择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决策树的训练了。
Matlab提供了fitctree函数用于训练决策树模型。
可以根据需求调整不同的参数,如决策树的深度、分裂准则等。
训练完成后,可以使用view函数可视化生成的决策树模型。
4. 决策树测试训练好的决策树模型需要进行测试验证其性能。
Matlab提供了predict函数用于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并计算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准确度。
通过分析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可以评估决策树模型的质量。
二、随机森林训练与测试1. 数据准备与决策树相似,随机森林的训练和测试也需要准备好数据集。
同样需要包括特征和标签两个部分。
Matlab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集准备函数,如csvread、xlsread 等,方便用户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处理。
matlab多分类方法
matlab多分类方法Matlab是一种常用的科学计算软件,广泛应用于工程、数学、物理等领域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在机器学习中,多分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Matlab多分类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1.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逻辑回归是一种广义线性模型,常用于解决二分类问题。
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线性组合并经过sigmoid函数映射(将输出限制在0到1之间),可以得到分类结果。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fitglm函数实现逻辑回归,并利用分类评估指标(如准确率、查准率和查全率)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2.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算法,在多分类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找到一个最优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分开,从而实现分类。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fitcecoc函数实现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其中cecoc表示错误纠错输出码。
支持向量机在处理高维数据和非线性问题上表现较好,但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可能计算复杂度较高。
3. 决策树(Decision Tree)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分类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特征判断逐步分类数据。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fitctree函数实现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易于理解和解释,但容易产生过拟合,并且对于噪声较大的数据可能不稳定。
4. 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集成学习通过组合多个基分类器的预测结果,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常见的集成学习方法包括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Adaboost。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TreeBagger函数实现随机森林,在fitensemble函数中选择Adaboost算法。
集成学习适用于高维数据和复杂分类问题,能够有效地减少过拟合。
5.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系统工作原理的机器学习算法。
简述cart算法
CART算法简述1. 什么是CART算法?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算法是一种基于决策树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它通过构建一棵二叉树来对数据进行划分,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特征,每个叶子节点表示一个类别或者一个数值预测。
2. CART算法的原理CART算法基于递归分割的思想,通过选择最优切分点将数据集切分成两个子集,使得切分后的子集纯度增加(分类问题)或者方差减小(回归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选择最优特征和最优切分点:遍历所有特征和可能的切分点,计算每个切分点的纯度增益(分类问题)或者方差减少(回归问题),选择纯度增益最大或者方差减少最大的特征和切分点。
•判断停止条件:如果当前节点样本数小于预设阈值,或者当前节点纯度已经达到100%(分类问题)或者方差已经达到最小值(回归问题),则停止继续切分。
•创建子节点:根据选定的特征和切分点将数据集划分成两个子集,分别作为左子树和右子树的数据。
•递归调用:对左子树和右子树分别执行上述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3. CART算法的优缺点CART算法具有以下优点:•可解释性强:决策树可以直观地表示特征的重要性和判断规则,易于理解和解释。
•非参数化:决策树不对数据分布做任何假设,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
•对异常值和缺失值不敏感:决策树使用多数投票原则进行分类,对异常值和缺失值不敏感。
然而,CART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容易过拟合:由于决策树可以无限切分直到纯度为100%,容易把训练数据中的噪声也当作信息进行学习,导致过拟合问题。
•不稳定性:数据的微小变动可能会导致生成完全不同的决策树。
4. CART算法在分类问题中的应用CART算法在分类问题中通过构建决策树进行预测。
以下是应用CART算法解决分类问题的步骤:1.收集训练数据集,包括特征和标签。
2.选择最优特征和最优切分点,将数据集划分成两个子集。
简述cart算法
CART算法简述1. 引言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它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CART算法通过将数据集分割成不同的子集,构建一棵二叉树来进行预测和决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CART算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2. 原理CART算法基于二叉树结构,每个非叶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从而形成一个树状结构。
在分类问题中,每个叶节点代表一个类别;在回归问题中,每个叶节点代表一个数值。
CART算法通过递归地选择最佳切分特征和切分点来构建决策树。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选择一个特征和切分点,将数据集分割成两个子集。
•计算每个子集的纯度或误差。
•根据纯度或误差选择最佳切分特征和切分点。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3. 步骤3.1 特征选择在CART算法中,特征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常用的特征选择指标包括信息增益、基尼系数和均方差等。
信息增益用于分类问题,基尼系数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均方差用于回归问题。
3.2 切分点选择在选择特征后,需要确定切分点。
对于连续特征,可以通过遍历所有可能的切分点,并计算纯度或误差来选择最佳切分点。
对于离散特征,可以遍历所有可能的取值,并计算纯度或误差来选择最佳切分点。
3.3 停止条件CART算法在构建决策树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停止条件。
常用的停止条件包括:达到最大深度、节点中样本数量小于某个阈值、节点中样本属于同一类别或具有相似的数值等。
3.4 剪枝为了防止过拟合,CART算法通常会进行剪枝操作。
剪枝是指从已经生成的决策树中去掉一些子树,使得整个决策树更加简洁而泛化能力更强。
4. 应用CART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领域:4.1 金融风控在金融风控领域,CART算法可以用于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通过构建决策树,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和财务状况来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违约概率。
4.2 医学诊断在医学诊断领域,CART算法可以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决策树cart算法原理详解
决策树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已有数据的特征属性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CART算法基于“递归二元切分”的方法,通过将数据集逐步分解为两个子集来构建决策树。
在CART中,每个节点都包括一个数据子集和一个分裂规则,每个分裂规则都由一个特征和一个阈值组成,用于将数据子集分裂为两个较小的子集。
CART算法通过递归的方式将数据子集和分裂规则分解为一个二叉树,其中叶节点表示具体的类别,非叶节点表示需要进一步分裂的子集。
CART分类树适用于预测结果为离散型数据的情况,主要是计算每一组特征的Gini系数增益来确定决策树划分的优先规则。
当一列特征有K个类别,第k个类别概率为pk时,其计算Gini系数系数的公式为:对于样本D,如果根据特征A的某个值a,把D分成D1和D2两部分,则在特征A的条件下,Gini系数计算公式为:公式(请在此处输入公式)。
具体例子:属性有3个,分别是有房情况、婚姻状况和年收入,其中有房情况和婚姻状况是离散的取值,而年收入是连续的取值。
首先对数据集非类标号属性(是否有房、婚姻状况、年收入)分别计算它们的Gini系数增益,取Gini系数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属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解释,建议咨询数学或计算机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书籍文献。
cart决策树matlab代码
cart决策树matlab代码在matlab中实现CART决策树的代码是一项重要的任务,CART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决策树算法。
它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并且具有良好的解释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针对CART决策树的matlab代码进行介绍和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CART决策树的基本原理。
CART决策树通过递归的二分分割数据集的方式构建树模型。
在每个节点上,CART算法通过衡量划分后节点的纯度来选择最优的分裂规则,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
然后,通过剪枝操作来减小过拟合风险。
接下来,我们将依次介绍CART决策树算法的关键步骤,并给出相应的matlab代码实现。
第一步:计算基尼系数(Gini Index)基尼系数是衡量样本集合纯度的指标,可以用于选择最优的分裂变量。
在matlab中,可以使用以下代码计算基尼系数:```matlabfunction G = gini(y)classes = unique(y);m = length(y);G = 0;for i = 1:length(classes)p = sum(y == classes(i))/m;G = G + p*(1-p);endend```第二步:选择最优的分裂变量在每个节点上,我们需要计算每个变量的每个取值作为分裂点时的基尼指数,并选择基尼指数最小的分裂点作为最优分裂点。
在matlab 中,可以使用以下代码选择最优的分裂变量:```matlabfunction [best_feature, threshold] = find_best_split(X, y)best_gini = inf;for feature = 1:size(X, 2)values = unique(X(:, feature));for j = 1:length(values)threshold = values(j);y_left = y(X(:, feature) <= threshold);y_right = y(X(:, feature) > threshold);gini_left = gini(y_left);gini_right = gini(y_right);gini_index = length(y_left)/length(y)*gini_left +length(y_right)/length(y)*gini_right;if gini_index < best_ginibest_gini = gini_index;best_feature = feature;endendendend```第三步:递归构建决策树通过选择最优的分裂变量,我们可以将节点分裂成左子树和右子树。
cart决策树matlab代码
cart决策树matlab代码【原创实用版】目录1.决策树概述2.CART 决策树的基本原理3.MATLAB 在决策树分析中的应用4.CART 决策树 matlab 代码实例5.总结正文1.决策树概述决策树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常用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
它是一种树形结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对数据进行分类或预测。
决策树可以分为 ID3 决策树、C4.5 决策树和 CART 决策树等。
2.CART 决策树的基本原理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决策树是一种二叉树结构的决策树,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CART 决策树的基本原理是递归地划分特征集,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在分类问题中,CART 决策树使用基尼指数作为停止条件;在回归问题中,CART 决策树使用平方误差(MSE)作为停止条件。
3.MATLAB 在决策树分析中的应用MATLAB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它提供了许多用于决策树分析的函数和工具箱。
在 MATLAB 中,可以使用 fitcnb、fitrtree 等函数建立决策树模型,并使用 plot 树视图函数绘制决策树。
4.CART 决策树 matlab 代码实例下面是一个使用 MATLAB 实现 CART 决策树的简单示例:```matlab% 载入数据集data = load("iris.txt");X = meas;Y = species;% 划分特征集T = fitcnb(X, Y);% 绘制决策树disp(T);```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使用 load 函数载入 iris 数据集,然后使用 fitcnb 函数建立 CART 决策树模型。
最后,我们使用 disp 函数绘制决策树。
5.总结CART 决策树是一种有效的分类和回归方法,MATLAB 提供了强大的决策树分析功能。
matlab决策树
Matlab决策树matlab版本: matlab r2010bmatlab决策树有两种:回归树Regrection Trees和分类树Classification Trees涉及两个最基本的函数,建立决策树classregtree,进行预测eval。
以前的版本会用treefit 建立决策树,用treedisp显示决策树,建议使用新的。
我们使用classregtree建立一个决策树模型t,然后其他操作可以使用t.function实现,非常方便。
详细信息在Browser中搜索classification tree和regression tree。
相关函数下面介绍一些关键函数。
classregtree——构造决策树语法t = classregtree(X,y)t = classregtree(X,y,'Name',value)X是样本特征值,y是样本类别,Name\value是成对出现的可选项,具体作用参见下表。
t是得到的决策树模型。
如果y是确定的数值,得到的是回归树。
如果y是分类变量、字符数组或者字符串数组,得到的就是分类树。
view()——画出决策树语法view(t)view(t,param1,val1,param2,val2,...) 也可以这么用t.viewprune——决策树剪枝语法t2 = prune(t1,'level',level)t2 = prune(t1,'nodes',nodes)t2 = prune(t1)说明t2 = prune(t1,'level',level),剪掉t1中的后level层,0不剪枝,1表示最底层,2表示最深的两层,以此类推。
t2 = prune(t1,'nodes',nodes)。
剪掉第nodes个分枝节点后的所有枝,如果nodes不是分枝节点就不会剪枝。
t2 = prune(t1)。
matlab随机森林方法
matlab随机森林方法【实用版】目录1.MATLAB 简介2.随机森林方法简介3.MATLAB 中实现随机森林方法的步骤4.随机森林方法在 MATLAB 中的应用实例5.总结正文一、MATLAB 简介MATLAB(Matrix Laboratory)是一款广泛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编程语言。
它拥有强大的矩阵计算能力,可以方便地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
同时,MATLAB 还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和函数库,支持各种领域的应用,如机器学习、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
二、随机森林方法简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集成学习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组合多个决策树的预测结果来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随机森林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过拟合问题。
它广泛应用于分类和回归分析领域。
三、MATLAB 中实现随机森林方法的步骤1.准备数据:首先需要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在 MATLAB 中,可以使用“train”和“test”函数完成这一任务。
2.构建决策树:随机森林方法中的每个决策树都是一颗 CART 树。
在MATLAB 中,可以使用“cart 树”函数构建 CART 树。
3.集成决策树:构建好 CART 树后,需要将它们集成起来。
随机森林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构建多个决策树,并使用投票法(如多数投票法)来决定最终的预测结果。
4.预测:使用训练好的随机森林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
在 MATLAB 中,可以使用“predict”函数完成这一任务。
四、随机森林方法在 MATLAB 中的应用实例以著名的鸢尾花数据集为例,我们可以使用 MATLAB 实现随机森林方法来对该数据集进行分类。
具体步骤如下:1.读取数据:使用“readtable”函数读取鸢尾花数据集。
2.划分数据集:使用“train”和“test”函数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3.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按照上述步骤,在 MATLAB 中实现随机森林方法,构建随机森林模型。
决策树的matlab实现(处理名词性类型)
声明:这个实验以下所用的函数全部都是matlab工具箱里面所自带的此次试验仍旧以手写数字为实验对象,只是把决策树构建起来,并没有测试部分的实验。
一、试验数据准备将实验数据文件夹添加到matlab搜索路径中。
采用以下代码准备数据:%%载入试验数据load images_0load images_1load labels0_trload labels1_tr%%对数据处理X=[images_0 images_1]; %训练样本,每一列为一个样本。
Y=cell(12665,1);Y(1:5923)={'为0'};Y(5924:12665)={'为1'};%准备训练样本相对应的名词性类别标签。
也可以直接载入‘决策树实验2’文件夹中的X和Y的mat文件二、构建决策树和决策树剪枝(1)利用熟悉的treefit函数等来进行实验。
t=treefit(X',Y);%构建决策树t。
view(t);具体可见‘决策树实验2’文件夹的t.jpg图片下面对该决策树进行剪枝(应该属于后剪枝)[c,s,n,best] = treetest(t,'cross',X',Y); %计算该决策树进行交叉验证时错误率最小的k倍交叉验证,best就是要求的k值。
tmin = treeprune(t,'level',best); %对该决策树进行后剪枝。
view(tmin)具体可见‘决策树实验2’文件夹的tmin.jpg图片.(2)利用classregtree函数来进行实验。
首先对该函数的格式进行说明:classregtree(X, Y,'names',{'SL' 'SW' 'PL' 'PW'},'prune','on');%X是训练样本,一定要注意是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_right = indices(find(eval(tree.Raction)));
in_left = indices(find(eval(ction)));
Ltargets = use_tree(features, in_left, tree.left);
train_features = UW * (train_features - m*ones(1,M));;
flatxy = UW * (flatxy - m*ones(1,N^2));;
%Build the tree recursively
disp('Building tree')
% region - Decision region vector: [-x x -y y number_of_points]
%
% Outputs
% D - Decision sufrace
[Ni, M] = size(train_features);
%Get parameters
MLlabel = find(N == max(N));
else
MLlabel = 1;
end
tree.Raction = Nt(MLlabel);
ction = Nt(MLlabel);
else
function D = CART(train_features, train_targets, params, region)
% Classify using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
% Inputs:
% features - Train features
tree.right = [];
tree.left = [];
if (length(Nt) ~= 1),
MLlabel = find(N == max(N));
else
MLlabel = 1;
end
%Build a tree recursively
if (length(unique(targets)) == 1),
%There is only one type of targets, and this generates a warning, so deal with it separately
I(i) = feval('CARTfunctions', split_point(i), features, targets, i, split_type);
end
[m, dim] = min(I);
loc = split_point(dim);
end
end
% targets - Train targets
% params - [Impurity type, Percentage of incorrectly assigned samples at a node]
% Impurity can be: Entropy, Variance (or Gini), or Missclassification
Nt = unique(targets);
N = hist(targets, Nt);
if ((sum(N < Dlength*inc_node) == length(Nt) - 1) | (M == 1)),
%No further splitting is neccessary
%So, the split is to be on dimention 'dim' at location 'loc'
indices = 1:M;
tree.Raction= [',indices) > ' num2str(loc)];
tree.right = [];
tree.left = [];
tree.Raction = targets(1);
ction = targets(1);
break
end
[Ni, M] = size(features);
tree.Raction = Nt(MLlabel);
ction = Nt(MLlabel);
else
%Split the node according to the splitting criterion
deltaI = zeros(1,Ni);
[split_type, inc_node] = process_params(params);
%For the decision region
N = region(5);
mx = ones(N,1) * linspace (region(1),region(2),N);
if isnumeric(tree.Raction)
%Reached an end node
targets = zeros(1,size(features,2));
targets(indices) = tree.Raction(1);
else
%Reached a branching, so:
targets = use_tree(flatxy, 1:N^2, tree);
D = reshape(targets,N,N);
%END
function targets = use_tree(features, indices, tree)
%Classify recursively using a tree
Rtargets = use_tree(features, in_right, tree.right);
targets = Ltargets + Rtargets;
end
%END use_tree
function tree = make_tree(features, targets, Dlength, split_type, inc_node, region)
split_point = zeros(1,Ni);
op = optimset('Display', 'off');
for i = 1:Ni,
split_point(i) = fminbnd('CARTfunctions', region(i*2-1), region(i*2), op, features, targets, i, split_type);
if isempty(in_right) | isempty(in_left)
%No possible split found
tree.right = [];
tree.left = [];
if (length(Nt) ~= 1),
ction= ['features(' num2str(dim) ',indices) <= ' num2str(loc)];
in_right = find(eval(tree.Raction));
in_left = find(eval(ction));
tree = make_tree(train_features, train_targets, M, split_type, inc_node, region);
%Make the decision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tree
disp('Building decision surface using the tree')
my = linspace (region(3),region(4),N)' * ones(1,N);
flatxy = [mx(:), my(:)]';
%Preprocessing
[f, t, UW, m] = PCA(train_features, train_targets, Ni, region);
%...It's possible to build new nodes
tree.right = make_tree(features(:,in_right), targets(in_right), Dlength, split_type, inc_node, region);
tree.left = make_tree(features(:,in_left), targets(in_left), Dlength, split_type, inc_nod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