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太空一日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增强思维素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a.能够分析航天员在太空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拓展对航天科学的认知,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3.培养文化素养: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a.了解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航天员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太空生活是航天员在宇宙空间中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它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航天员如何克服失重、孤独等困难,在太空中完成各项任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和航天员心理状态的描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航天员太空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失重状态下的运动。这个操作将演示失重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c.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d.体会作者对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太空一日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导学案1.易错字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ǐng)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千钧重负(jūn)(fù)舷窗(xián)2.多音字荷载屏模重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侧重强调“忍住呼吸”,全神贯注地注视着。
连呼吸都不敢呼吸,看的集中“屏息凝神”;注意力高度集中,“聚精今神”。
聚精会神集中。
原指集思广益。
后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侧重强调精神非常集中。
5.词语释义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轮廓:①名词,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②(事情的)概况。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
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概率:表示某事在某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作概率。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
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文题解说】“太空一日”是指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一天,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2太空一日 学案及答案
22太空一日基础积累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负荷.(hé)赫.兹(hè)瞬.间(shùn)B.无虞.(yú) 轮廓.(kuò) 俯瞰.(ɡǎn)C.叮嘱.(zhǔ) 询.问(xún) 棉絮.(xù)D.烧灼.(zhuó) 遨.游(áo) 炽.热(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摩擦步骤耐人寻味B.幅度验证千钧重负C.确凿捕捉屏气凝神D.稠密概率五赃六腑3.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经过分析______,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随后他们______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______。
A.研究改善改进B.研究改进改善C.探究改善改进D.探究改进改善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父爱像一本厚重的书,耐人寻味....;父爱像一杯甘醇的酒,回味无穷。
B.一般人一旦做了亏心事,自然每天惊心动魄....,害怕被人发现。
C.他在落水的一瞬间醒了过来,只感觉身上有千钧重负....,身子径直往下坠着。
D.针对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的现状,不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减少雾霾的产生,而是给户外劳动者发放“雾霾津贴”,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5.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不属于动宾短语的一项是()A.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B.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
C.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
..感觉D.6时14分,距离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我的解答,使他茅塞顿开。
B.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这一天,向学生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课文中也穿插了一些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太空和科学的知识,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太空的奥秘和宇航员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空的美丽和神秘,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太空探索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太空中的重力、氧气供应等。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细节,如宇航员的日常生活、太空站的构造等。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内容。
2.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宇航员的生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太空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想象。
2.准备一些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和拓展。
3.准备一些太空主题的游戏或活动,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太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太空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经历和感受。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2 太空一日》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杨利伟在太空中的所见所感。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生活,感受科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文章语言生动,描述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但他们对太空生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空生活的基本情况,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难点:理解作者在太空中的感受,体会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太空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太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教学展示。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学过程的设计,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课文原文、注释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太空生活的课文,大家猜猜作者在太空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的哪些见闻?请大家找出来,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22 太空一日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浏览,把握文章内容,
2、探寻人物,学习英雄精神;
3、展望航天,激发科学兴趣。
一、导入:
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于人类来到了太空。
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我拿起了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
——杨利伟《天地九重》二、教学过程:
(一)抓住标题浏览
关注标题快速获取信息
跳着读
(二)抓住关键词浏览
关注意外搜寻关键信息
聚焦读
(三)抓住人物浏览
关注人物捕捉精神品质
探索读
三、结束语
你听说过他们吗?
加加林阿兰.谢泼德阿姆斯特朗人杨利伟
……
也许不久的将来还有一个你!。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太空一日》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太空一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太空一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ǐng)无虞(yú)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千钧重负(jū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ī)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无虞:不用忧虑。
22太空一日预习导学案
22.太空一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炽热、千钧重负、惊心动魄、俯瞰、屏息凝神”等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负荷.( ) 载.人( ) 屏.息凝神( ) 无虞.( ) 炽.热( ) 弧.度(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稠.密( ) 烧.灼( )千钧.重负.( )( ) 舷.蜀( )3、解释下面词语。
(1)无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屏息凝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炽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轮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俯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钧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耐人寻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课文】1.整体感知,划分段落。
2.请说说小标题的作用?3.杨利伟在太空一日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意外?他是如何应对的?【合作探究】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
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紧张和意外?会不会有损他的英雄形象?【拓展延伸】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2《太空一日》(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时的内容,本篇文章是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一篇科普文章。
文章详细介绍了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太空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航天专业知识较为陌生。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掌握相关航天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和坚毅,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2.难点:航天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太空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航天知识卡片:准备一些关于航天知识的卡片,用于学生互动环节。
3.作业本:提前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太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航天员杨利伟的生平事迹,为学生进入正文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航天员的训练、飞船发射、太空生活、太空实验和返回地球的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例如:通过组词、造句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空一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想象过自己在太空中的生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空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结构分析和语言表达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结构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太空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太空食物、太空行走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太空失重的状态,体验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虽然我努力通过课文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尊重航天员的精神品质,但感觉学生们对此还不够深刻。可能我需要设计一些更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这种精神。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出现偏题现象,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帮助他们聚焦主题。此外,实验操作环节,虽然学生们兴趣浓厚,但在安全意识方面还需加强,今后我要在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学生们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宇宙空间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
人教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杨利伟在太空的实际经历。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及宇航员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航天科技知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太空一日》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在太空中度过一天会是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太空生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学生们对航天科技的基本概念掌握得还不错,但当我深入讲解航天员在太空的情感体验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意识到,对于他们来说,太空的孤独和挑战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用更多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创设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
在新课讲授和实践活动环节,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他们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航天科技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思想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航天事业的尊重。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展现太空生活的独特体验,如“我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那样的美丽、宁静、祥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5.通过分析课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优美语句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太空一日》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但从成果分享来看,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口头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我深感教学之路漫漫,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举例解释:
-在深度理解课文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例如分析“太空一日”背后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词汇的准确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区分并正确使用近义词,如“遨游”与“漫游”的区别,以及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在航天知识的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频资料或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宇航员太空生活的描述。
2.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及说明方法。
3.学习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如:“遨游”、“神秘”、“璀璨”等,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新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2课《太空一日》 自读学案
22 《太空一日》自读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探究作者在太空中所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或举动。
3.学习杨利伟的优秀品质,培养敢于探索的精神。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并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作者、作品简介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
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
一级飞行员。
1983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
驾驶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
1996年8月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预备航天员。
经过五年多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综合考核,最终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经过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时25分安全返回地面,自主出舱,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同年11月7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2008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
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
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亲人、朋友的关爱。
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2.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弧()炽.热()轮廓.()俯瞰.()模拟..()遨.游()严谨.()稠.密()概率..()五脏六腑:千钧.()重负:耐人寻味:惊心动魄:目标导学二: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探究作者在太空中所遇到的困难。
七下第22课学案-太空一日(学生版)
备课时间2020-3-3主备人钟德勇班组号姓名
课题
太空一日(第一课时)
时生字词。2、能运用快速浏览课文并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环节预设
导学2分钟独学16分钟探学6分钟展学15分钟小结1分钟
学习步骤
知识链接
一、快速浏览课文。(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也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2003年11月07日,杨利伟获得“航天英雄”的称号。
2004年02月12日,荣获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4年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12月0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05年03月16日,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二、给划线字注音,解释指定的词语:
炽热()轮廓()俯瞰()
遨游()严谨()稠密()
烧灼()五脏六腑()一刹那()
无虞():
屏息凝神():
三、问题探究,筛选信息:
1.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2、“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在太空飞行中,“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008年08月0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2010年10月31日,入选《2010首届王顺利百年中国人物榜》。
2011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3年3月24日,杨利伟获澳门科技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太空一日》学案22
班级:姓名:编制时间:3.16 使用时间:3.18~3.24
预(40分钟)
1、快速浏览课文两遍,在课文中勾画生字词,标注拼音;(参考早读材料)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作者信息、写作背景;(参考《5·3全解版》、《狂K重点》)
3、根据《中考必备》各考点内容,完成预习检测。
【知识链接】
1、《天地九重》
这部书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
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成为军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的经历,以及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为航天员的经历,同时讲述了自己乘坐大空飞船时的感受。
2、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截至到2018年12月,神舟飞船载人飞行概览: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16日(乘组)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17日(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28日(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17日(乘组)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29日(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26日(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神舟十一号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乘组)景海鹏、陈冬
1、作者简介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2、写作背景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 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为了告诉人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息的结果,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了自传《天地九重》。
3、标题解读
(《中考必备》P194考点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太空”点明地点,“一日”点明时间。
“太空一日”即在太空中一天的生
活。
标题简洁明了,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极具吸引力、震撼
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第 1 页共3 页
力。
(2)小标题的作用:四个小标题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提示了文章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赏析第3段,并说说这段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中考必备》P200考点11,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模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情感、心理、性格))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比作一块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身体僵硬的状态,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极度紧张。
(2)“神舟五号”飞船升空过程中,“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中考必备》P196,考点5,概括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的变化,详见P197(三)解答指导)
答:“我”的感受变化: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解脱出来,感到从所未有的轻松和舒服。
作用: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飞船升空过程中的感受,表明航天工作的危险,也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3)第15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中考必备》P191人物描写的特点或作用)
答: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大声喊”的语言和“鼓掌欢呼”的动作,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所有人为“我”挺过艰难的共振而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为什么要写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写这表现了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
答:写飞船上看不到长城,是为了证明“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说法的不真实性。
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并与其他航天员反复确认,表现了他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5)第30段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中考必备》P193,特殊段落的特点及作用及P197考点7,段落作用分析)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叙述。
(6)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他遇到的哪些未知的状况?他是如何面对的?(《中考必备》P194,考点1,概述故事情节)
答:①由于失重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
全靠自己的意志克服这种错觉。
②听到了神秘的声音。
努力观察,试图找到声音所在未果,回地球后实事求是确认声音来源,最终无果。
(7)49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中考必备》P191人物描写的特点或作用)
答: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真切地描写了归航途中遇到险情时“我”的心理,表现了“我”极度紧张的心理活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8)第56段这段话体现了杨利伟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体现了杨利伟沉着冷静、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的性格特点
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第 2 页共3 页
(9)第65段中,时间交代得如此精确有什么用意?
作者交代精确的落地时间与文章开头”9时整“相照应。
另外也表示我国”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平安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想。
这一可以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理应被准确记载。
总
1、文章中心
本文主要写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升天、邀游太
空、胜利归来的过程,表现了杨利伟沉着镇定的心理素质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赞扬了航天人英勇无畏、敢于探索、不怕牺牲、求实严谨、无私
奉献的精神。
2、考点归纳
(1)《中考必备》P194考点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2)《中考必备》P200考点11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3)《中考必备》P196,考点5概括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的变化
(4)《中考必备》P191人物描写的特点或作用
(5)《中考必备》P193特殊段落的特点及作用
(6)《中考必备》P194考点1概述故事情节
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第 3 页共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