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无衣》教案
《无衣》教案
《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难点:把握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观大略1.导入课题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让我们也来听听两千多年前的战歌---《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二、初步朗读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抒发一定情感的艺术活动,诗歌尤其是这样。
请全班同学自由朗诵全诗,疏通文意,初步体会情感。
朗读过后,我们发现当初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背景)三、研读1.我们看过《荷花淀》中为支持抗日战争,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们,我们看过《药》中义无反顾为唤醒人民群众而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
《无衣》中的战士们在大战来临之际,又有着怎样的气势呢?请你来说一说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穿着:“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行为:修理“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2、作为出征前鼓舞士气的战歌必须一鼓作气,绝不能再而衰,三而竭,所以《无衣》必须呈现出语势,情感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秦风·无衣》教案篇1课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一、复习:《诗经》有关内容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不是歌总集,回忆《诗经》有关的内容?答案:略。
2、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3、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氓》,我们一起背诵1、2节,要求背诵。
1)、七倍。
2)、每位派代表背。
4、通过学习《氓》我们大家知道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的?一位漂亮、和善、可爱、大方、痴情的女子自由恋爱――婚变――决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剧烈愿望。
5、表达这一内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答案:略。
二、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邶风?静女》,看看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运用生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1、老师范读课文2、同学自由读课文3、齐读4、1)、读了三边凭直觉这首诗歌谢什么内容的?答: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幽会的情景。
2)、是以男子口吻写的还是以女子口吻写的?答:女子。
3)、给以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叙述一下这对青年男女由幽会的过程?(男生说)一个漂亮女孩子,和我相约于城角。
那女孩子特别的可爱,观察那我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我特别的焦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
那个淘气的姑娘,观察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最终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给了男子面前。
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的特别。
姑娘又将那从牧场带来的小草送给我,我更加如痴如醉。
5、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
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由于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颜色,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
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
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6、翻译:(每排预备好自己的段落)。
7、翻译成现代诗歌:娴静少女真漂亮,等我在那脚楼里。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秦风文化的背景。
2.理解《秦风·无衣》的主题和诗意。
3.掌握词汇和语法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听懂《秦风·无衣》的音乐演绎,并对音乐节奏、情感表达等有初步的体验。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介绍《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民歌,传唱至今。
它表达了农民对生产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文中主要描述一位贫苦农民在生活中遭遇了困难,但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而赢得了自由和尊严。
诗句朴实自然、深情动人,表达了人们在艰难险阻中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言表达要素•词汇:包括生词和熟词,如“赤裸”“败衣”“空巢”等。
•诗句:学习掌握《秦风·无衣》的诗句,理解它们的意义。
•语法:学习掌握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法点和语调等,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演绎本节课将听到由知名音乐家演奏的《秦风·无衣》的演绎版本,学生需要听懂音乐中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从而对这首古代音乐进行感性体验。
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法本节课将采用整合教学法,将语文、音乐、历史等多学科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数字多媒体教学法采用数码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将语言、音乐、图形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创造出更为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1.课堂教学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资源。
2.《秦风·无衣》音乐演奏版本。
3.课前准备好的课件、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运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了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历史文化。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习打下基础。
感知环节让学生前置收听《秦风·无衣》的音乐演奏版本,并对歌曲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无衣》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教学设计①《无衣》产生于秦地。
该诗反复咏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衣服跟你共享。
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一同奔赴战场。
诗歌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②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
诵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1.了解《诗经》有关的基础知识,积累文化常识;2.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鉴赏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感悟诗歌情感。
情景导入大家印象中的军中战歌是什么样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一将功成万骨枯!正是千千万万普通战士们的团结一致,才有那些将领们的高光时刻,一将功成,万众努力。
环节一:知人论世1.走近《诗经》《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内容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无衣》教案 优秀
《秦风•无衣》(教案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教学目标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第一篇:《秦风.无衣》教案《无衣》说课教案【总说教材】《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5、背诵课文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教学设计】本课安排一课时一、导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激昂、雄壮的基调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板书:秦风·无衣(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2、重复的旋律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二解题出示投影:介绍《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两篇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篇诗歌内容简洁,语言优美,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因此,这两首诗歌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必备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意义和内涵。
2.掌握《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启示,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学习《秦风·无衣》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首先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步:请学生分组,让同学们分别朗读《秦风·无衣》,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朗读,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和特点。
第三步: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和自我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秦风·无衣》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2)思想教育: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们了解《秦风·无衣》是一首表达贫民苦难的诗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我们能从《秦风·无衣》这首诗歌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信仰和生活哲学。
第三步:教师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并进行分享。
2.学习《邶风·静女》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邶风·静女》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感。
第二步:通过阅读文字版诗歌,让学生感受到《邶风·静女》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分析令人动容的情感表达。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音频或视频资源,用于朗读示范。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呈现诗歌内容和讲解。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服饰,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导入:1. 呈现《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先读原文,然后了解诗歌的基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发展: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音律。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巩固:1. 分组进行小组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解读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秦风无衣》的读后感,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表现、讨论参与度等。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秦风无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结合音乐,让学生创作一首配乐或歌曲,将《秦风无衣》的诗歌内容与音乐相结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将《秦风无衣》的情节和意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诗经·秦风》无衣讲课教案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 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
是共同的敌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jǐ )。与子偕(xié)作!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 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
同战斗!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xié)行!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 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
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
一同前进!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 一边行军,一往向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 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 用一件战袍。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无衣
《诗经·秦风》
《秦风·无衣》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传统 解释写晋武公请求周王封他为诸侯,希望得到七章 之衣的诸侯常服。也有人以为是感谢别人赠衣的作 品。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 义诗篇,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 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 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 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 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 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tà)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 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家卫国、团 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 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 代军歌。
《无衣》教案
课题:《无衣》【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1.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2.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学习方法】朗诵、合作交流【学习流程】一、导入: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二、知识链接(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
(2)内容:风、雅、颂。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并把握主人公的人物形象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及结构美,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情境式微写作任务,描述和评价诗歌主人公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构建诗歌所蕴含的协作友爱、昂扬向上等精神与红色文化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有机联系,品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点拨法、情景设置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兴趣播放《无衣》的歌曲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其诗1.请一名学生正读字音,其余同学思考思考这首诗的抒情主体谁?处境如何?明确:场上的士兵;破衣烂衫,处境艰难。
2.全班齐读。
(三)、边学边悟,通其义1.结合教材注释,疏通字词含义,教师答疑。
2.合作探究(1)从文本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预设:每章都有重复,重复中又有变化(重章叠句)。
(2)分析本诗重章叠句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作用:①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②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③主题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
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
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
秦风无衣讲课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无衣》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什么了解?你们对秦风有什么了解?呈现:1. 分发《无衣》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2. 解读课文的背景:秦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体裁,反映了秦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分析《无衣》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秦国的人民贫困,生活艰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讲解:1. 分析《无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排比、对仗等。
2. 解读《无衣》中的重要词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讨论: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无衣》中的某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各自的解读结果。
拓展:1. 邀请学生以《无衣》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贫困人民的理解和关怀。
2.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总结:1. 总结《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堂展示。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体会《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3)学习诗歌,深刻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并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判定《无衣》使用“赋”的表现手法,《静女》使用“比”的表现手法;2.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三首的另外两首《无衣》、《静女》。
二、研习《无衣》1. 学生阅读诗歌2. 教师点拨明确: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补充: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闻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入侵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制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大方战歌。
3. 思路梳理(全诗共三章)(1)统一思想。
“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仇”大伙儿统一思想,预备上战场。
(2)统一行动。
大伙儿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于征战中。
(3)同赴战场。
“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
4. 摸索: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都以反问开头;每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第三、四个字,第五句的第三、四个字不同。
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5. 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形;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形;最后一句,写“同仇”、“同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无衣(秦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无衣(秦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秦风《无衣》的诗意以及作者的背景;
•掌握较难的词语及句子的解释;
•能够感知并理解《无衣》表达的深邃思想;
•能够根据诗歌理解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风《无衣》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较复杂语言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秦风《无衣》的歌词,以及作者简介,让学生先自行品读一遍,整理自己的理解。
2. 理解语言
针对学生在品读中不太理解的语言,教师进行词语解释和语句的解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3. 分享感悟
对《无衣》抒情自然的表达方式进行探究,探讨它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悟。
4. 小组讨论
教师安排小组讨论,以列举多种“得和失”的例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分享给同学,从而进一步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5. 课堂总结
教师对课堂知识做一个总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四、孩子拓展
根据秦风《无衣》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得与失”的问题,比如深入思考“得与失”的关系,让学生关注人生本质和价值,进行自我思考以及对知识的加深。
五、板书设计
无衣秦风
牵牛蒲葵
诸侯思无邪
牵衣循环
轻舟已过万重山风之舞者
六、家庭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诗歌《无衣》;
2.思考并写下你个人对“得与失”话题的理解和看法。
七、总结链接
通过对秦风《无衣》的分析和思考,学生们接受到了有益的知识和心灵上的指引,在日后的人生中能够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无衣》教案
《无衣》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2.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二、作品简介(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内容:风、雅、颂。
风(160篇):民间乐歌,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105篇):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是歌功颂德之作(宫廷乐歌),《小雅》多讽刺之声(部分民歌)。
《无衣》精品教案
《无衣》精品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观大略1.导入课题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2.作品介绍(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内容:风、雅、颂。
(3)形式:赋、比、兴。
风(160篇),民间乐歌;雅(105篇),宫廷乐歌;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3.写作背景《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完整版)《无衣》教案
【教学目标】(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设计】导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激昂、雄壮的基调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板书:秦风·无衣(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2、重复的旋律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二解题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比——打比方、比喻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明确:疑问反问语气升调肯定语气降调感叹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板书:同袍。
《秦风无衣》电子教案
《秦风无衣》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秦风无衣》的出处和作者。
分析《秦风无衣》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解读《秦风无衣》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秦风无衣》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阅读《秦风无衣》原文,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秦风无衣》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1.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秦风无衣》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题目。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和思考。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案目标让学生掌握《秦风无衣》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对古文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中的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题来理解和应用词语。
2.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词语理解和应用的练习题目。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和解释词语。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秦风无衣》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提高学生对古文句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中的重要句子,包括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重要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题来理解和应用句子。
3.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句子理解和应用的练习题目。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和解释句子。
第四章:文本解读4.1 教案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解读《秦风无衣》的文本内容。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秦风无衣》的文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来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4.4 教学评价学生完成对《秦风无衣》的深度解读和分析题目。
《无衣》教案 优秀
《秦风•无衣》(教案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教学目标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衣》说课教案
【总说教材】
《秦风·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唐以前诗歌单元)第一课《诗经三首》里面的第二篇,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教学目标】
(一)本篇文章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1、加强诵读,通过节奏的感受,语气、语调的把握来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2、主意用比较法比较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
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宋诗词打下基础。
(二)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5、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2、运用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伸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
【教学设计】
本课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
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激昂、雄壮的基调
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
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选自《诗经三首》
板书:秦风·无衣
(设计说明:本段音乐和所学文章有三个共同点,1、基调相同,都是激昂、雄壮的 2、重复的旋律 3、都是战歌由它引入课文可以使课文更加生动可感,同时也能为课堂烘托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意境另外音乐中的重复和诗歌当中的重章复唱也可以作一个比较)
二解题
出示投影:
介绍《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总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内容分为:风——民间歌谣,15国风,共160篇
雅——朝廷的正统歌谣,分《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分:赋——铺排陈诉,增强气势
比——打比方、比喻
兴——由他物引起所讲内容,引子,联想,烘托氛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
2、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明确:疑问反问语气升调
肯定语气降调
感叹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
板书:
同袍。
戈矛,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同裳。
甲兵,偕行!
(设计说明:诗最早是用于吟唱的,需要反复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a.识记字音、字形、释义
衣袍裳
b.通假字
泽通()
c.疏通诗歌意思
五、分析诗歌
(请同学看到板书)
1、提问:从板书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提问: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生: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3、提问: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
明确:“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4、提问:本文分为三小节,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这种表现手法叫做什么这样的手法我们在哪篇课文中学过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生:铺陈排比,《阿房宫赋》中学过,
这么写有增强气势,渲染氛围的作用
师:这种手法在《诗经》当中叫做什么
生:赋
师:是的,这种表现手法叫做“赋”
同时这种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的手法,在章法结构上这种手法叫做重章复唱。
(重复能够增强气势,使得文章节奏感很强,并能烘托一种氛围,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
变化又能使得诗歌富于变化,这样的一种手法就像音乐中的重复一般,但是在诗歌当中叫做重章复唱。
)
板书:
重章复唱
六、背诵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一遍,巩固所学内容,然后背诵课文
2、指定一名学生起来背诵
七、课堂小结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
表现了士兵们的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最后在英雄的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