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文化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2 国外学者对社区的认识综述表

现象的综合,具体表现为宏观的文化现象和微观的文化现象。宏观的文化现象是居民的信仰、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微观则表现为本社区居民的方言、风俗习惯、道德心理以及生活方式等。

(二)我国社区文化内容的演变阶段

社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影响因素有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外部环境、居民素质及现代科技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社区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历经了一条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的发展过程。

1、早期的社区文化以亲情文化为主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农耕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团结,邻里和睦,是早期的社区文化外在的表现。人们习惯于以亲情关系聚居生活,如汤家桥就以汤姓居民为主。

2、20世纪50年代的社区文化是亲情文化的延续。

20世纪50年代的许多社区办起了为居民服务的公共食堂、托儿所、洗衣组、缝纫组等,密切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一些业余剧团到社区演出,宣传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受到群众的欢迎,对配合当时政策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文革”年代,社区文化遭到摧残

在红卫兵造反行动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遭到破坏,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社区文化失去了依靠。

4、改革开放以来,以文体活动为主的社区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家庭小型化,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表现出对安定、健康的期盼。为满足居民健身愿望,社区修建了文化服务中心,组建了晨练队、秧歌队、腰鼓队等,文体活动成为这一时期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

5、新世纪新特点:学习型的社区文化。

进入21世纪,社区文化加入了新的内涵,这便是网络信息、科技进社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的学习有了更高要求,社区文化变得更加丰富,读书会、知识竞赛、科技培训等活动纷纷开展起来。

三、乡村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的比较

社区文化的终极目标是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使社区成为居民的温馨港湾,因此,乡村社区文化那种浓厚的亲情是值得珍视的,而在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这种情感正在渐渐远去。本文将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加以比较,以求找到在城市社区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乡村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构成要素的比较

第一,村民往往通过血缘关系形成一种内在联系;第二,在一些小型的村落,人们的职业、受教育方式和教育程度、交往圈子甚至家庭背景等相对一致,容易形成同质性较高的社区;第三,村落文化单一,居民容易形成社会共同体;第四,农村的祠堂是社区成员的公共活动间;第五,道德的外在约束力量是村落文化的权威;第六,村落文化主要受到来自同一民族文化内的城市文化冲击。(见图2)

再看城市社区,就会发现:第一,城市社区居民因工作关系而生活在共同地域内;第二,城市社区内人口规模较大,居民的职业、受教育方式和教育程度、交往圈子甚至家庭背景等都不一样,难以形成同质性较高的社区;第三,城市社区的文化极为复杂,不易形成共同的精神目标;第四,城市社区内缺乏公共空间来处理社区内文化道德事务;第五,城市社区内,道德仅是人们的一种修养,不再具有裁决社区文化是非的外在权威;第六,城市社区文化所面对的主要是外民族文化的冲击。(见图3)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

1、城市社区文化的形成因素中缺少内在联系,只剩下外在的、经常变动的业缘关系。

2、本来属于社区内在的道德裁决权威已被外在的法律权力所代替。

3、农村社区虽然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但这种城市文化还是属于本民族内部文化冲击,而城市社区所受到的文化冲击已经是外民族文化的冲击。

4、城市社区内的社会习俗大致和全

国性的习俗趋同,乡村社区的社会习俗往往还较多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四、城市社区文化中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构建策略

人文地理学中把语言和宗教作为划分民族最重要的因素,人们会因为语言和宗教的相同,对自己的民族产生深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样,要想形成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要从能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最重要的文化构成要素来做。

城市社区内,广义社区文化中的文化现象是较易形成的,第一,普通话的推广使得人们在交往时基本上只使用这一共同语言;第二,在中国,宗教信仰不足以成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依托;第三,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的现实状况有密切的联系;第四,虽然城市社区居民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都不一样,但是居民的生活需求一般能在社区周围得到满足,所以存在着一定的消费文化空间,这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空间;第五,从宏观角度看,整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是社区风俗习惯的基础;从微观角度看,社区的形成演变及其风俗习惯是形成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最重要的文化构成要素;第六,社区内的设施、服务及管理机构也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培育社区精神,形成社区生活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是构建社区文化的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培养城市社区内居民对本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应以社区内的文化设施、服务及管理作为平台,着重从社区的形成演变历史和培养共同的风俗习惯入手。具体策略是:

(一)把社区形成的时间过程和地域空间变化过程,作为形成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历史和空间基础。

(二)重视和培育社区内特有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作为居民共有的文化财富,从而打下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内在基础。

(三)建立小区居民家庭档案,作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地理空间符号象征。

(四)建立本社区社会知名人物的专题档案,以此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建立社区文化中心,修建各

种文化设施,丰富居民文体活动,开展

互帮互助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

信任感。

(六)强化道德和伦理的裁决权

威,把道德从内心的自我修养变成社区

公共行为的约束力。

(七)从娃娃抓起,培养归属感与

认同感,开辟儿童的玩耍空间,让孩子

成为邻里之间联系、交流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刘君德.中国社区地理.科学出版

社,2004

.

cn/gwal/show_gwal.asp?id=3

章人英.普通社会学.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0.146

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新视角-社

区新论.知识出版社,1991.2-3

吴铎.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1.169

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奚从清,沈庚方.社会学原理.浙江

大学出版社,1996.209

袁秉达,孟临.社区论.中国纺织大

学出版社,2000.3

张友勤,童敏,欧阳马田.社会学概

论.科学出版社,2000.224

刘君德.中国社区地理.科学出版

社,2004.2-3

李伟梁.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的几个问题.理论界(双月刊),2003

(1)

社区文化的演变.中国文化

报.2006-02-16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

■ 责任编辑:欧阳忠伟

社区文化的终极目标是营造和谐

的社区氛围,使社区成为居民的温馨港

湾,因此,乡村社区文化那种浓厚的亲

情是值得珍视的,而在高度发达的城市

社区,这种情感正在渐渐远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