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诗歌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一)《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里,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2、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任选一个角度)。
本联写莺燕,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用“争”和“啄”生动地写出了莺争向暖树上去唱歌;新燕衔泥筑巢的情景,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本联写花草,画面极富情感色彩以生命力。
马在前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沉醉于美景的春游的人们的感受。
3、请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春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其妙处。
答:这两句诗抓住了早春的特点,用词生动准确:“渐欲”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次第开放,渐渐使人哈哈眼花缭乱的情景,“才能”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刚刚萌发的情态。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外,用字也十分生动准确。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用得非常好,是因为它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竞相飞到向阳的枝头上欢歌的情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7、“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行不行?答:不行,因为这首诗写的是初春景象,此时莺还没有完全出来活动,所以不能用处处。
课外古诗鉴赏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菜园中生长着碧绿的葵菜,叶上的晨露待阳光一照就干了。
春天的太阳向大地散布着恩惠,万物就可充满生机勃勃的光辉。
但时常担心秋天的到来,使花叶都变黄枯败。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1、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
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2、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有相同含义的诗句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劝导世人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4、请写出两则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句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惜时劝学)。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不知归依何方。
每一棵树上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峰都洒满了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的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彷徨、抑郁。
4、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课外古诗词鉴赏摘抄
课外古诗词鉴赏摘抄好的,以下是一篇课外古诗词鉴赏,希望您能够满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古代诗歌鉴赏课外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课件ppt优质精选
古代诗歌鉴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木兰诗(节选)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晚春 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约客
示例:喜欢“千雷震”。“千雷震”比“千家吼”的声响更大,气势更壮,以此设喻,更能表现钱塘潮 奔腾而至的雄壮景象;打雷与“云阵”都属于天气现象,由云阵到雷声,联想自然、贴切。 3.“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二)欣赏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咏牡丹(其二) 卜元亨① 草堂松菊晚凋残, 独有西园旧牡丹。
(四)欣赏下面古诗,回答问题。(5分)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
堂堂溪水出前村。
1.指出并赏析“万山不许一溪奔”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3分)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万山”赋予人的活力,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
山阻着溪水不让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的一幅画面。 2.诗中寄寓了什么哲理?(2分)
专题训练
(一)欣赏下面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潮 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胥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释】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 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初中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一)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毛毛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赶。
1.这首诗经过描述_______、小雨翻萍、_________的春日情形,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好的画面。
(2分)2.三、四句中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过山村[ 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如何的特色(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谈谈幸亏哪里。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低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腾而去。
一、二句写出了“雨”如何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梦令(6分)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述了如何一幅画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怀方式,抒发了如何的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泛吴淞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夕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1.采桑子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
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清】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答案:(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3.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中考语文 提升作业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C.五六句的意思是“宴会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到高树之后,银 河消失在拂晓之中”,并没有“朋友已经远去”之意,故理解有误。
2.诗歌的最后两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4分) 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别离的依依不舍之情,强调再会难期,流露出离人之 间隐隐的哀愁。
十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6分) 秋江送客
【解析】C.颈联只体现出杜甫获得了天伦之乐,并没有体现杜甫一家生 活的富足。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示例:①描绘了一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 相近、相伴相随的幽静怡然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7分)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① 【唐】孟浩然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 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瀑布不满足于小小溪涧式的安乐,一往无前,最终东归大海,寄寓了作 者不甘平庸,思有作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情怀。
鹧鸪天①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释】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 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3分)
A.首句描绘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
【解析】B.颔联中“是日”的意思是“这一天”,并非“明日”,故理 解有误。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50首必背诗歌中课外古诗赏析
“50首必背古诗”中课外附录诗歌简析1.《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表达技巧:首联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
诗歌想象奇特,意蕴丰富。
主要内容:此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役:北方的游牧民族向黑云一样向南攻击雁门关,守将率队出关迎敌。
战斗到秋日的夜晚,鲜血满地,逐渐凝结,象紫色的胭脂一样。
将军半卷着红旗来到河边,战鼓声声催促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蛟龙一样的名将就这样战死沙场。
思想感情:本文写朝廷和北方藩镇之间的战争,写危城将破,敌兵压近,激战奔袭,战争艰苦卓绝,十分惨烈,表现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表达技巧:借景抒情,首联借“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暮春时节的悲凄之景,让人顿生飘零离恨之感,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担心。
尾联想象奇特,借明月寄去对朋友的思念、关切、担忧,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表达对朋友的深挚情感。
思想内容: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
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会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3.《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达技巧:巧用重复,构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首联“期”字两次出现,把友人盼归,诗人思归的心情写了出来,同时表达了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颔联尾联“巴山夜雨”的重复,想象超越时空,写出了将来欢聚的情景。
思想内容:通过无法确定友人询问的归期,表达盼归不得、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通过设想未来的相聚来诉说今日的离情,表达了离情之愁之苦。
课外诗歌鉴赏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2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阅读答案:21.清幽,宁静。
(2分)2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月夜留别李冶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1.“离人无语月无声”这句诗勾勒出怎样的环境气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分。
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问题】(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以摧毁的精神。
(3分。
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生命赋。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古诗,需要熟读,也需要鉴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古诗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一)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全不怕)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二)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清代: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诗歌鉴赏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诗歌鉴赏知识点这份文档旨在提供对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9页的课外四首诗歌鉴赏知识点的解析和总结。
1. 诗歌一: [题水仙](#题水仙)- 作者:南宋 - 辛弃疾- 内容:描绘了作者对花的热爱和感叹人生短暂的情感。
2. 诗歌二: [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 作者:唐代 - 王之涣- 内容: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抒发了对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感慨。
3. 诗歌三: [赤壁](#赤壁)- 作者:唐代 - 杜牧- 内容:描绘了作者对赤壁之战的感叹和对荆州的怀念之情。
4. 诗歌四: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 作者:唐代 - 王之涣- 内容:通过描绘楼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名胜遗迹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详细解析题水仙辛弃疾的《题水仙》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对花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诗。
诗中描绘了水仙花的美丽和香气,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对水仙花的生命短暂和易逝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是一首抒发了对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感慨的诗。
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现了人生短暂的感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寄托了人们对时间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短暂的认知。
赤壁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抒发了对赤壁之战和对荆州的怀念之情的诗。
诗中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叹和对那段时代的向往。
同时,对荆州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表达了对名胜遗迹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的诗。
诗中通过描绘楼阁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作者的骄傲和对历史的敬仰。
同时,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事如梦的思考。
以上就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9页课外四首诗歌的鉴赏知识点的解析和总结。
希望对您有帮助!。
课外古诗赏析2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7小题)1.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2.桃夭《诗经·国风》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叶蓁蓁④。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于归:指姑娘出嫁。
③蕡(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④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
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夜有怀【唐】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注】①除夜:除夕。
②三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课外古诗文鉴赏
1. 赠从弟(其二)——[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山上高耸挺拔的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当冰霜一片凄惨凄凉景象之时,而松柏却依然终年端正挺直。
难道松柏不怕严寒吗?那是松柏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
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
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
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
中考单项训练古诗词赏析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照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样不同的情态?六、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七、送友游吴越杜荀鹤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高中课外诗词 高中课外诗词积累鉴赏
高中课外诗词高中课外诗词积累鉴赏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课外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课外诗词积累鉴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高中课外20首古诗及翻译赏析有哪些?高中课外20首古诗及翻译赏析有哪些?高中课外古诗及翻译赏析:1、江上王安石(宋代)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2、蚕妇张俞(宋代)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昨天进城卖蚕丝,回来的时候眼泪沾湿了汗巾。
那些身上穿着绫罗绸缎的人,都不是养蚕的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3、东栏梨花苏轼(宋代)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译文: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段让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春愁丘逢甲(清代)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译文: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流淌。
台湾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初中 课外 诗歌鉴赏教案
初中课外诗歌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品味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2. 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诗歌进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鉴赏方法的讲解: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品味诗歌的语言和形式。
3. 诗歌鉴赏实践:选取一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鉴赏。
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是对课内诗歌的延伸,也可以是自己的原创。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诗歌鉴赏实践中的表现。
3.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教材或相关书籍。
2. 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诗歌朗诵视频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美,如韵律、节奏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对象初中学生九、教学难点1.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2. 诗歌情感和主题的分析。
十、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诗歌鉴赏教材或相关书籍。
3. 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诗歌朗诵视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答:2、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少,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像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幕,秋云暗几重。
〔注〕1绿绮:古代名琴。
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
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的好不好?为什么?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觉梦,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0、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赤壁杜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1、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2、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3、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件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件事。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12、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共同特点是:②全诗重点在写景,最后两句才写人。
请你具体描述一下“农人”劳动的情景。
13、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侄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就创作时代来说,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明显不同。
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诗的开篇第一联就显出了这一特点;第二三联描写眼前景物,又写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体现了作者的心境。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戏为六绝句(其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请说说“江河万古流”的意思。
15、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望月寄杜朗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本诗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的情景?②“树栖鸦”是诗人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③请你分析一下“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的表达效果。
答:16、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第一句中的“刺”字写出了小松的外形特点,但它也暗喻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答:1、第三四句讽刺的内容是什么?答:17、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战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绝句写的对象同是哪一个历史人物?2、这两首诗观点迥然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城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1、诗题为楚城,但只有第一句写了楚城,第二句和三四句写了和,在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
2、就表现手法而言,“江上荒城猿鸟悲”采用了的手法。
3、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往往使用反衬的手法,请结合本诗说说它的反衬手法的运用。
诗人在替屈原倾吐千古怨恨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问题。
月上瓜州(南徐多景楼作)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1、词的上阕,词人“愁”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2、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了“渔翁”这一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2、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3、1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调动频繁;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4、参考答案: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5、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的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6、参考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7、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8、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9、参考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有理亦可。
10、参考答案:1对仗2兵销炬影东风猛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11、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12、1、平淡质朴。
2、在山清水秀的村庄,“农人”一家老小快乐的在田地里劳动,有说有笑,欢乐之声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13、答案:1、幽静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境。
14、答:“四杰”的诗文像江河一样万古长流。
15、1、中秋节2、是听到的,月明之夜,稍微有些距离就不能看到鸦雀栖宿。
3、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好像那秋思随着月光的清辉一起洒落到人间。
16、1、答:坚强不屈,勇敢战斗的精神品质。
2、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17、1、项羽。
2、杜诗认为项羽如果忍辱负重,说不定能卷土重来,王诗则认为项羽失去人心,大势已去,江东子弟即使还健在,还会替他卖命吗?18、1、屈原祠和江中滩声 2、拟人和侧面烘托3、用滩声依旧,反衬人间万事皆成空,作者石吊古伤今,为南宋时“屈原式”的人物鸣不平。
19、1、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2、答: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好百般无奈去做瓜洲钓翁,空有英雄古今泪。
2009古典诗歌鉴赏百题精炼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