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消息二则

合集下载

2024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

2024年度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
报道背景
主要内容
重要意义
概述《消息一》的主要事件、涉及人物、地点等关键信息,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消息的核心内容。
阐述《消息一》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它对于后续事件发展的推动作用。
03
02
01
8
2024/2/3
介绍《消息二》发布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与《消息一》进行对比,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6
2024/2/3
04
CHAPTER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
17
2024/2/3
01
0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
通过对《消息二则》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如对胜利消息的喜悦、对英勇战士的崇敬等。
26
2024/2/3
鼓励学生提出在预习和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学生提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教师解答
通过师生问答、生生互问互答等方式,促进课堂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消息写作的理解。
互动交流
27
2024/2/3
28
2024/2/3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夸张
讲解课文中的夸张手法,如“歼敌人数,无法计算”等,使学生感受其强调作用。
15
2024/2/3
新闻特点
消息结构
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结新闻的特点,如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等,帮助学生了解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
概括消息的语言风格,如客观、简洁、明快等,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运用。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二新闻的相关知识: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

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

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

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

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教案#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

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教案#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教案#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 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 了新闻语言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 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3.“国民党的 广大 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不能去掉。“大约”是 概数 ,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 的 准确性 ;如去掉,则说明是具体三十万人,过于绝对。
《消息二则》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 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 动派依然负隅顽抗,他们对长江防线苦心经营3个 月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 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 则消息,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 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 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新闻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应是中立、客观的,不带 作者主观倾向和看法的。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你从两则消息中看 到作者的主观看法和情感没有?
词语集锦
•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 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 锐不可当 • 泄气 督战 歼灭 要塞 业已
解题——何为消息
报道事情 概貌 而不讲述详细经过和细节,以 简要 的 语言文字传播新近事实。
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 内容准确真实(客观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0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 雪》《七律• 长征》《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 1949 年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 20 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 日 2 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 指枯草,“朽” 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点+练习

知识点0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 “开国领袖” 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 • 雪》《七律 • 长征》《七律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二、故事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24 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 1949 年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 20 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 日 2 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理解词义1.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2. 摧枯拉朽:“枯” 指枯草,“朽” 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四、问题归纳1.“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这里用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课文最后
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何事: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 何故: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中国 如何:取得作战胜利,封锁长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
1.找出消息的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 2.勾画出这则消息的几个要素: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 3.思考电头有什么作用?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知识卡片: 消息
1.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 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短小。 4.写作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来自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 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约三十 万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也从 侧面反应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整体感知
自学任务
自读课文,完成:
1.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2.找出消息的六要素。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课件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 ,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议论。从两方面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 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 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考点: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文章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 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 什么好处。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最美的流星 包利民
①天黑透了,枪炮声已渐渐停止,战士们蜷缩在战壕里,暂时放松一 下紧张的心情。经过一天的激战,两翼的阵地已落入敌手。这个营所 在的阵地已被分割合围,情势非常危急,而且伤亡惨重。如果天亮敌 人发起进攻,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的,大家都很担忧。 ②李小豪仰卧在战壕里,剧烈的心跳好长时间才平缓下来。他望向黑 沉沉的天空,这本是一个很晴朗的夜,没有月亮,星光都点点地闪现 出来。蓦地,一颗流星拖着一条光尾划破夜空,消失于远方。身旁的 战友张南也看着星空,说:“天上一颗流星,地上就会死一个人,不 知谁又要牺牲了!”李小豪说:“迷信!咱们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友, 那流星还不下成雨?”张南躬起身子,说:“那是白天,你能看见吗 ?”说完又重重地躺下,叹了口气说:“要是明早敌人再发起进攻, 可怎么办呢?”李小豪亦是无语。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概括内容——胜利渡江 主体:阐述具体内容 时间地点 敌军溃败 我军竞渡 结语:热情赞美——英雄式战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总述渡江战役概况 主体 中路军:取得大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披靡(稍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主旨点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 了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 靡的英勇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 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6张PPT)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 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 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活动设计
活动二:学做播音员
点我放消息播报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节奏播报这两则消息。
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 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 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 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 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 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 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 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品析语言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 个地方。
写法探究
1.议论性强。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 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 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 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段议 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 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 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整体感知
1.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何__时__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何地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_何__故__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为中、西、东路横渡长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
),军无斗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 )。
(3)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 都很xiè qì ( )
(4)战犯汤伯恩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zhàn ( ),不起丝毫作用。
(5)我已歼灭及溃退一切抵抗之敌······并控制江阴yào sài( ),封锁长江。
3.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产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 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找一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 下,说说理由。
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纷纭溃退 不到 即已
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在文中凝聚自己 的感情。 ②本文中的“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纭溃退”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 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不到”“即已”两个词前一个表明时间短,后 一个表明速度快,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势如破竹。这两组词 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的情感 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渡江战役照片展示
自学指点一 读准字音


芜湖 督战
zhū
sài
诸城 要塞

摧枯拉朽

kuì
荻港 溃退
xiè jiān
泄气 歼灭
dānɡ
锐不可当
自学检测一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cuī kū lā xǐu (
志,纷纭kuì tuì (
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
可 息的核心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2.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 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结语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 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 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 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 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及其作用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 敌人的气势。
2.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用:高度概括事件主要内容、从作战 兵力、作战区域及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 文,引起下文。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强,及时准确。
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标题 主标、副标
可 少 的
导语 常为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
三 部 分
主体
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大
背景 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历史背景等。
结语
5、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 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去世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 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 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
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
提要。
2、导语: 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
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 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 一是简明扼要概括文章主要 内容,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3、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 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 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 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4、背景:是消息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 境。
5、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电头的作用:(交代了什么内容)表明材料真实,报 道及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 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 文体之一便是 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 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的报道,它 使我们足不出户,便遍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来了解两则 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 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 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6、电头
1、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作用:1、简明扼要(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
内容(核心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
思考题
❖1、分析这则消息6要素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消息的结构并说明作 用? ❖3、文章题目为百万,确实是百万人民解放军吗? ❖4、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这是什么顺序。 ❖5、文章详写哪路军?略写了哪路军呢? 6、语言特色:哪里体现了,请分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共42张PPT)

导 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
主 体
二十日夜 起,……课 文最后。
整体感知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 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
精读细研
作者在文中第一次 提到“汤恩伯”的目的 是什么?
精读细研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 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 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 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 。
精读细研
“我已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 的“歼灭”和“击溃” 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
精读细研
不行。“歼灭”是把 敌人消灭掉,“击溃”是 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 全丧失战斗力,连用这两 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 果。去掉任何一个则不合 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
精读细研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 万人渡过长江。”“已” 和“大约”能否去掉?
精读细研
不能去掉,“已”是 “已经”,表明解放军三 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 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精读细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 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 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 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 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 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 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 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渡江战役相关信息目录资料链接一:渡江战役 (1)资料链接二:揭秘60年前“渡江战役”始末 (2)资料链接一:渡江战役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沉重打击下,国民党政治、经济、军事陷入总崩溃。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伺机卷土重来,企图依托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一方面宣告“引退”,由“代总统”李宗仁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加紧部署长江防线。

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

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

同时,以海军2个舰队和空军4个大队支援陆军作战。

1949年二三月间,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100万人,统归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

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津地区南下武汉以北、以东地区,归第二野战军指挥,牵制白崇禧集团。

3月31日,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将第二、第三野战军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然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

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毛泽东提出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人民解放军为此数度推迟渡江南进的时间。

当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已达成的和平协定上签字后,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于1949年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0日晚至21日晚,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发起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渡江作战。

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

22日,国民党军实施总退却,分别向浙赣路、杭州和上海撤逃。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突破江防之后,由第三野战军组成的中、东两集团东西对进,29日将由南京、镇江撤逃的国民党军5个军8万余人围歼于皖南的郎溪、广德地区。

5月3日第7兵团解放杭州。

与此同时,由第二野战军组成的西集团渡江后向南疾进,先后解放九江、南昌,斩断了浙赣路,割断了汤恩伯与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

随后,第9、第10兵团指挥8个军(后增加2个军)及特种兵纵队近30万人,于5月12日向上海发起攻击,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以吴淞口为目标向心突击。

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作战中尽量不使用重武器。

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

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

6月2日,解放崇明岛。

至此,渡江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第7兵团解放了浙东、浙南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解放了闽北、赣中大部地区。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完成牵制白崇禧集团,不使其向东增援汤恩伯集团的任务后,于5月15日发起渡江作战,17日解放武汉三镇。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资料链接二:揭秘60年前“渡江战役”始末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此役就是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

渡江战役历时40多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毛主席在当时的北平双清别墅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辉的史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负隅顽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

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

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

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

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

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

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

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

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若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部署渡江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

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于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

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

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攻陷“首府”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

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

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

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

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

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国民党军芜湖以西地段的长江防御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布置堵击,但已无济于事。

当晚,人民解放军东、西两突击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

东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3、第28、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第21、第123军的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之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

同时,争取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

第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

西突击集团也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

中突击集团则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国民党军第88军大部。

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

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

国民党集团鉴于江防已全线被突破,部队有在沿江一线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围歼的危险,于22日下午仓促部署总退却,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铁路沿线撤退,芜湖以东、常州以西的部队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图在浙赣铁路沿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