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通论作业
南开16秋学期《宗教与文化》在线作业
B. 佛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
11. 第一个建立以色列人君主制国家的人是()
A. 摩西
B. 雅各
C. 扫罗
D. 大卫
正确答案:
12. 以下哪一项是印度婆罗门教所没有的观念()。
A. 种姓
B. 众生平等
C. 梵天
D. 神我
正确答案:
13. 下列对中国佛教宗派的哪一项概括是正确的()
D. 救世主
正确答案:
20. “四法印”不包括哪一项()。
A. 互为因果
B. 诸法无我
C. 有漏皆苦
D. 涅槃寂静
正确答案:
21. 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系统一神教是()。
A. 佛教
B. 犹太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
22. 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6. 宗教是超越人类的现象,具有永恒性。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7. 古代苏美尔人,神庙的祭司实际上是城市国家的建立者和统治者。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8.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具有独立的教团体系。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
A. 神性和信众具有普世性
B. 有相对明确的创建过程
C. 宗教的神权和君权结合在一起
D. 宗教组织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答案:
3. 古代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不包括()
A. 婆罗门
B. 沙门
宗教作业
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他的1873年出版的《宗教学导论》是宗教学科问世的标志.我们研究宗教学推荐大家采用我国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的“宗教要素说”。
吕大吉先生认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
一类是内在因素,一类是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有两部分:宗教观念或思想、宗教感情或体验。
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行为或活动、宗教组织或制度。
这四个要素在宗教体系中实际上是四个层次。
基础层或者核心层是观念或思想(具有超人间、超自然的神或神性物的观念),第二层是感受或体验,第三层是行为或活动,最外层是组织或制度。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本质,揭示宗教规律的一门科学。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①分析宗教构成要素;②揭示宗教规律(探索规律、预测演变);③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④研究宗教对象与人的关系。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与其他人类社会文化形式一样,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衰落和消亡的历史过程。
神灵观念与宗教礼仪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宗教的形成。
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处于“自然的奴隶”的地位。
原始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并视为不可理解的神秘力量;灵魂不死以至于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
原始宗教的特点:1、宗教观念非常朴素,崇拜对象非常直观2、神灵崇拜具有个别性和多样性3、信仰目的主要是为了现实生活在宗教起源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目前主要呈现这几样观点:自然神话论(认为宗教源于自然神话)、图腾论(源于人类图腾崇拜)、巫术论(源于巫师巫术活动)。
古典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后古代、中古代、近古代这几个时代的宗教的通称。
在宗教历史进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民族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当今的伊拉克)、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波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和古代希腊等,它们是世界上拥有最早宗教盛典的国家或者说民族。
宗教学作业
宗教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对社会的教化作用论点:宗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宗教会加强法律对人们的约束作用。
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为能否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论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
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
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
“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得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
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
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尽管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紧张,但任何一方的繁盛发达都离不开另外的一方。
没有(我所谓)宗教的法律,会退化成一种机械的法条主义。
没有(我所谓)法律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
”论证:一.宗教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宗教这一强势人物视之为“鸡肋”的东西,在现实中却对世俗生活起着不可小看的影响。
如“十字军东征”以及现在的“中东问题”。
宗教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然的不了解甚至是恐惧,认为这世上有着人类永远不能企及的神灵存在,当然这是相对于人类文明不发达的时代而言的。
而在经历过现代文明的冲击之后,宗教并没有丧失活力,我们在现在还不能看到它有要退出历史的舞台的迹象。
宗教在原始时期还单纯是人类无知与恐惧的产物,但过渡到奴隶社会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封建社会是已被很多人认识到是稳定统治秩序的最佳柔性工具,比起冷冰冰的国家机器,这种方式更容易让被统治者接受。
宗教作业
天津农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宗教文化命题教师:李竹评分项一二三卷面总分分项分考试试题:请设计两条宗教旅游线路。
基本要求及评分标准如下:一、内容全面,专业性强,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90)应包括如下内容:考核项权重得分考核项权重得分线路1 线路2线路基本情况(名称、主题、报价、行程)25线路基本情况(名称、主题、报价、行程)25线路的目标市场及宣传促销20线路的目标市场及宣传促销20二、A4纸打印装订,排版规范、美观,文字准确、简练,无语法错误(10)姓名:学号:班级:评语:一、线路一1.线路基本情况:(1)名称:探秘藏传佛教的神圣(2)主题:朝圣祈福(3)报价:6280 (包含机票,大巴,导游,食宿全包价)(4)行程:日期路线交通工具入住地点用餐D1 天津站早6:40分,乘c2202次列车赴北京7:18到达北京转站北京机场程9:00飞机至拉萨火车飞机无无D2 15:00到达餐后集中游览:布达拉宫(门票100,游览时间约1小时) “布达拉”是普陀罗的译音,即菩萨住的宫殿。
集宫殿、寺院和灵塔殿三位一体的建筑;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是旧时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
(在广场可以拍布宫全景);大昭寺(门票85,游览时间约1小时)自由活动---八角街,是拉萨乃至整个藏区人文景观的缩影,他汇聚着来自各地的朝拜者,还有那些令人眼晕的摊点,围绕在四周的众多建筑,也暗藏着众多古迹,它们述说着拉萨的历史。
(景点均在市内,行驶时间5—10分钟)大巴拉萨中晚D3 早上驱车前往西藏第一大圣湖---纳木措(门票:120元/人,参观时间为1小时),湖畔遥望,水天一色、碧空蓝湖浑然一体,连绵不断的念青唐古拉雪大巴拉萨早中晚山,一望无垠的藏北草原,迎风飘扬的五彩经幡,妩媚动人的纳木措构成了这令人震撼的美丽。
沿途还可眺望海拔7717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
下午前往羊八井,在这里可自费参观羊八井地热温泉区,(羊八井门票30元/人羊八井温泉98元/人自费,参观时间约30分钟,如泡温泉,约需1-1。
宗教社会学作业
浅谈高材生出家摘要:北大“数学才子”柳智宇到龙泉寺出家,受到人们的广泛争议。
同时,名校高材生隐遁空门,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本文将从这件事为出发点,浅谈宗教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出家、宗教、社会影响一、事件回顾北京大学数学系高材生柳志宇今年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其并支付全额奖学金,柳志宇放弃去美国,他选择到西山千年古刹龙泉寺出家,遁入空门。
据说,柳志宇的智商高达260。
龙泉寺里,已经有数位清华北大高材生在此剃度出家。
尽管他的家长、老师、同学都有相劝的声音,但还是未能改变他坚定的出家的心。
龙泉寺证实柳智宇出家的消息后,还透露龙泉寺有许多名校的高材生。
这里既有北大的研究生,也有清华的研究生。
目前寺内排队等候剃度的净人众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专门来这里寻找优秀人才。
其中有位北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寺里当了3年多义工,一手建起“龙泉之声”网站,去年正式剃度。
有媒体报道,“北大耕读社出家有传统,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
耕读社的第一任社长叫邓文庆,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后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2006年来到龙泉寺。
他父母先规劝他还俗,后也成为龙泉寺居士,跟在儿子身边。
不过显庆法师现已离开龙泉寺,在另一家寺院挑大梁。
较早隐遁空门的应是明海法师。
他于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2年9月,于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剃度出家,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柏林禅寺住持,已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
柏林禅寺的明影法师也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曾经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但优越的生活并不能阻止他对人生的思考,他爱探究许多问题,越探究却越困惑,后来到柏林禅寺出家。
王小能拥有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成为北大法学院的一名学者。
她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嘉宾。
然而,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工作顺利、经济宽裕、身体健康、家庭美满的女法学家却到寺庙隐修,法名衍能。
她曾在一篇文章中称,“在学民法的过程中,我的感触有四点,一是民法的法律主体的平等与佛法的众生平等,二是民法中的自由与佛法的解脱或涅磐的相近,三是民法中的诚实信用与佛法中的博爱的相近,四是商法的赢利与佛法中的自利、利他的联系。
宗教文化作业
佛教的报应论因果报应思想在古代印度和中国都早已有之。
印度婆罗门教就有业报、轮回理论,《奥义书》宣扬人死后通过灵魂转移获得再生,而再生的去处由生前的行为(“业”)决定。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吸收了业报轮回观。
佛教认为,行为必然产生后果,即“业”;人必须为其行为负责,会受到与其行为相应的因果报应。
这种果报由“业力”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称为客观的、必然的规律,即使生命终结了也不能消除业力,人会在来生继续受到善报或者恶报。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生生世世就是业报轮回。
人的前生决定今生、今生决定来世的因果规律,被称为“三世二重因果”。
佛教采用报应论,有重大的伦理意义。
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否相信因果报应,直接关系到其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一个不相信果报的人,除非找到其他道德依据,在法律管不到的情况下,其行为很容易突破道德的界限。
有些人不信因果,主张死后一切断灭,一了百了,不会为生前行为负责。
佛教称这种见解为“断见”或“断灭见”,是邪见、“边见”,佛教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向恰恰是要认识人生之苦,寻求解脱之道。
解脱方法是通过修行来破除无明,使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没有自性,消除执著贪恋,最终达到涅槃境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诸法无我”的思想成为佛教与其他学说的根本区别之一。
“无我”说从根本上取消了轮回报应主体的实体性存在,灵魂不灭被佛教视为“常见”而予以排斥;而否定认业报轮回的观点又被斥为“断见”。
既讲轮回,又否定轮回主体,这是理论难题。
释迦牟尼不主张进行关于生死灵魂的有无之辨。
但是,宗教实践者又必须说不可言说。
为了解决这一理论问题,小乘佛教的犊子系等部派用“补特迦罗”(梵文Pudgala的音译,即“我”)作为轮回载体,实际上是承认了作为实体的主体的存在。
然而顾忌到“无我”说,对“补特迦罗”的表述语焉不详,闪烁其辞,用“双谴”的手法作了调和。
据《异部宗轮论》记载,“犊子本宗同义……谓补特迦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诸法若离补特迦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迦罗可说有转移。
北语17春宗教与文化作业1
一、判定题(共 15 道试题,共 75 分。
) V 1. 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神学信条。
A. 错误B. 正确2. 《箴言》利用了格言体。
A. 错误B. 正确3. 世界宗教都产生于奴隶社会。
A. 错误B. 正确4. 《以西结书》属于基督教的先知书。
A. 错误B. 正确5.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最多、散布最广的是基督教。
A. 错误B. 正确6. 依照拉特兰条约,教皇在国际活动中以“圣座”为其正式名称。
A. 错误B. 正确7. 《创世纪》记载了洪水传奇等神话传奇。
A. 错误B. 正确8. 《列王记》表达了大卫身后列王的情形。
A. 错误B. 正确9. 天主教提出,人一辈子活着只有一件大事,即恭顺天主。
A. 错误B. 正确10. 目前基督教各派公认的圣礼包括洗礼与圣餐。
A. 错误B. 正确11. 《摩西五经》中不包括《出埃及记》。
A. 错误B. 正确12.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其中的《新约全书》是圣父耶和华的启发。
A. 错误B. 正确13. 基督教奉行的十诫是基督教的道德原那么。
A. 错误B. 正确14. 教皇不可能是世俗国家的君主。
A. 错误B. 正确15. 天主教启发教义来源是圣经。
A. 错误B. 正确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 V 1. 《新约全书》的内容包括A. 《福音书》B. 《使徒书信》C. 《使徒行传》D. 《启发录》B2. 基督教的组织制度形式大致包括___。
A. 教皇制B. 主教制C. 长老制D. 公理制B3. 基督新教的主流宗派包括A. 安立甘宗B. 加尔文宗C. 路德宗D. 浸礼宗B4. 《福音书》的四部福音包括A. 马可B. 马太C. 路加D. 约翰B5. 《旧约全书》的内容包括A. 经书B. 史书C. 先知书D. 诗文集B。
宗教学作业攻略
宗教学作业攻略宗教学是一门探讨宗教现象、信仰体系以及人类宗教行为等内容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信仰、宗教文化、宗教与道德伦理、宗教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习宗教学的学生来说,完成相关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如何有效地攻克宗教学作业却是一个让学生头疼的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宝贵的宗教学作业攻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前期准备在开始完成宗教学作业之前,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对作业要求进行仔细阅读,确保自己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要对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出自己所学知识的框架,以便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展开论述。
最后,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与作业主题相关的信息,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支持。
二、选题与提纲在进行宗教学作业的选题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且熟悉的话题。
这样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积极性,并且能够深入思考和探索。
在确定了作业主题后,可以依据主题进行提纲的拟定。
提纲是作文的骨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组织思路和论证逻辑。
在拟定提纲时,可以按照自己的主题进行分段,每段论述一个具体的观点或者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链条。
通过提纲的拟定,可以使作文的逻辑更加清晰,结构更加有条理。
三、深入研究与批判性思考宗教学作业往往需要深入研究与批判性思考。
深入研究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宗教文献、学术论文以及专业书籍等方式实现。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对于宗教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为作文提供更充分的论证依据。
而批判性思考则是对于宗教现象进行质疑和反思的过程。
在撰写作文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相关的学术研究,以及对于宗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规范的写作风格在完成宗教学作业时,要注意保持规范的写作风格。
首先,要遵循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包括标题、摘要、引言、主体、结论等部分。
其次,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逻辑严密。
要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尽量使用正式的学术语言。
宗教学作业
宗教学作业
学院:商学院
学号:20151940354
两个小和尚
从前在一座山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庙,庙里有一位得道高僧,他有两个徒弟,老大憨厚正直,一直都很听从师傅的话,老二则心思多样,常常有自己的想法,不按照师傅的路子来。
一天山下来了一位落难的村民,他家受到灾害,粮食都没了,现在村民没有食物难以生存,来到庙里请求协助,高僧对村民深表同情,即刻来到寺堂为村民祈祷,求佛祖保佑村民,老大见状也坐下与师傅一起祷告,老二则认为师傅的做法不对,有着自己的做法。
他与村民一起下山,先从寺庙里提供了一些粮食给村民,然后下地帮助村民改造了农田里的设施,使得农田以后遇到灾害能够增加一些抵抗能力。
村民得到了老二的帮助,成功度过了困难时期。
后来高僧去世了,这座思庙交给了老大与老二打理。
每当有人去庙里请求帮助,老大都是延续高僧的方法为大家祈祷,老二则是以实际行动帮助大家,久而久之,大家都认可了老二,老二远近闻名,老大则一直默默无闻。
北语17春宗教与文化作业4
一、判定题(共 9 道试题,共 45 分。
) V 1. 密教时期的开始标志为《金刚经》的显现。
A. 错误B. 正确2. “南能北秀”指称的是禅宗。
A. 错误B. 正确3. 天台宗的创建标志着佛教南北学风异趣现象的终止。
A. 错误B. 正确4. 取得“在家佛”之称的指小乘。
A. 错误B. 正确5. 禅宗名称来自其主张。
A. 错误B. 正确6. 华严宗的大体理论以为真如佛性为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本质,以法界缘起说明各类现象之间的关系,证明一切皆空。
A. 错误B. 正确7. 三论宗的实际开创人为僧肇。
A. 错误B. 正确8. 大乘以为要达到最高目标,必需落发。
A. 错误B. 正确9. 禅宗的北宗被称为“顿悟派”。
A. 错误B. 正确二、多项选择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 V 1. “六度”包括A. 布施B. 忍辱C. 精进D. 般假设2. 以下哪些内容属于伊斯兰教的信条A. 信真主B. 信天使C. 信前世D. 信仰前定BD3. 在中国历史上阻碍较大的佛教宗派要紧包括___。
A. 三论宗B. 禅宗C. 净土宗D. 法相宗B4. 西藏佛教中的“三大法王”指___。
A. 松赞干布B. 赤松德赞C. 热巴巾D. 赤得祖赞BC5.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称呼有哪些A. 回回教B. 回教C. 清真教D. 天方教B6. 世界三大宗教是指A. 道教B. 佛教C. 伊斯兰教D. 基督教三、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 V 1. 世界三大宗教中信徒最多的宗教是A. 道教B. 佛教C. 伊斯兰教D. 基督教2. 回族形成是在哪个时期A. 唐宋时期B. 元朝C. 明代D. 清朝3. 我国佛教最兴盛的时期为A. 两汉B. 南北朝C. 隋唐D. 两宋4. 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人信仰以下哪一种宗教A. 道教B. 佛教C. 多神教D. 基督教5. 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年轻的宗教是A. 道教B. 佛教C. 伊斯兰教D. 基督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平时作业--宗教观
1001111111 好人我的宗教观任何一个组织、团体都既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我们应辩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一、宗教之积极:1.宗教给人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它给人们的信仰。
人是需要有信仰的,尤其是一个对生活有高要求的、积极上进的人更是如此,无论其信仰大或小,也不分信仰的内容,有信仰的人就有克服一切的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用不消失的意志力,有强大的斗志,信仰可以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我认为这是宗教给他的教徒最重要的东西。
2.宗教给人约束力。
一个人对宗教的忠诚使他对自己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能够慎独。
最常见的例子,便是穆斯林对他们饮食的注重以及他们每周甚至每天都要虔诚的做礼拜。
3.宗教使人团结。
宗教将各种各样的人,以同一个信仰召集在一起,使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让彼此陌生的人因此消除距离与障碍而团结成为一个强大的集体。
二、宗教之消极:1.宗教有时会使人盲目或者过度地追求或相信某一事物或者理论,从而使之失去理智与判断力。
例如,经常看到,有人在穆斯林面前对伊斯兰教进行一些消极或者否定的评价时,无论该评论是否客观,穆斯林都经常会群起而攻之。
因为在他们眼里,伊斯兰教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和质疑的。
这些时刻,他们是没有理性而只有信仰的。
2.有些宗教利用其广泛的教徒,在某些政治等敏感问题上散步某些言论,强加某些思想,从而影响甚至操纵其教徒。
这些宗教会利用这点来引发一些极端甚至恐怖事件。
例如,伊斯兰教的本拉登利用伊斯兰教而笼络某些技术人员,一起策划实施了911事件,这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
3.一些宗教的教规腐朽落后,始终保持其成立之初的一些思想模式和组织形式,墨守成规,没有体现出一个强大组织的先进性。
一个组织的很多想法与规定并不是一直都与现实社会相符合的,就像马克思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某些想法也与现实不太契合,所以宗教更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来给教徒的前进与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
宗教文化概论作业
宗教文化概论作业1、通过对宗教文化概念的学习,整体上来说,如何认识和理解宗教什么是宗教?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
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
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含义。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政治环境中,无数统治阶层都会扶持宗教,程度或多或少,这是为了统治的需要。
宗教与政治关系之复杂,现代在许多国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认定的宗教必须以爱国为思想教条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虽然封建迷信也是作为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但不能将宗教看成为封建迷信。
从社会作用上看,宗教是一种世界观,而封建迷信则是一部分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它来危害人或自觉地作为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
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不科学的,但它在人类历史上已有漫长的时间。
宗教世界观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支配着亿万教徒的精神世界,它要求人们虔诚地信仰上帝,并按照宗教教义、教规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宗教观并不直接危害人的生命财产。
从组织形式上看,宗教有完整的、系统的宗教哲学和宗教教义,有其不同程度的宗教组织和团体,并规定有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从宗教和封建迷信的比较中,我们看到宗教也是有一定的积极做用。
作为一种个人的精神信仰,对上帝的虔诚和崇拜,对宗教的教义、教规的严格遵守,能够更好的约束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行为,规范自己的意志,能够有效的减少社会中暴力、凶杀等等罪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发展,比如西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不可脱离的关系。
复试《宗教学通论新编》
复试《宗教学通论新编》
但是我知道这是很重要的复试内容,就硬着头皮开始看。
书里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呢。
比如说,它讲到不同宗教里关于世界是怎么来的。
就像我们听神话故事一样,有的宗教说世界是神用手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就像我们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把世界搭好。
神把泥土捏成了高山,把水聚成了大海,这个画面我想起来就觉得特别神奇。
我看书的时候,还会想象自己是书里的小探险家,在宗教的知识海洋里探险。
每翻一页,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
我会看到不同宗教的人们穿着不一样的衣服,做着不同的仪式。
有的宗教的人们穿着长长的白色袍子,在很宏伟的寺庙里诵经,那声音嗡嗡的,感觉特别神秘。
我在准备复试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急得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可是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就像我们在操场上跑步,跑累了也不能停下来,要坚持跑到终点。
我就重新再读那些忘记的部分,还做了好多小笔记。
我把那些重要的故事和内容,都写在小卡片上,这样我就可以随时拿出来看啦。
我觉得这个复试准备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很有趣的旅行。
虽然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是当我发现自己又懂得了一些新知识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吃到了甜甜的糖果一样开心。
我知道,只要我认真对待这本书,认真准备复试,就像农民伯伯认真种地一样,最后肯定会有好结果的。
练习17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我国的宗教政策作业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一、选择题1.宁波市现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可统计信徒约14万人,有经批准登记的宗教场所916处,教徒每年组织和参加的各类宗教活动无数。
由此可见,宁波市政府( )A.鼓励公民信仰宗教B.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C.依法管理宗教事务D.保护宗教,促进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解析:C 材料中政府批准登记宗教场所,属于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项内容与材料无关。
A、D违背我国宗教政策。
2.在西藏,随处可见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和各族群众,到处悬挂着经幡,堆积着刻有经文的玛尼堆,信教群众几乎家家设有小经堂或佛龛。
目前西藏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有一千七百多处,僧、尼四万六千多人。
这说明( )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支持和鼓励发展宗教事业②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③国家尊重和保护西藏人民的人权④政府应要求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
通过材料中的宗教活动及信教人数可以看出,②③符合题意;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不支持和鼓励发展宗教事业,①说法错误;④不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3.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国只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③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④制止和打击与宗教有关的一切活动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B 我国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①说法错误;“制止和打击与宗教有关的一切活动”说法错误,舍去④;②③符合题意,故应选B。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据此回答4~5题:4.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宗教学通论作业
读梁启超《佛教教理纲要》《佛教心理学》梁启超谈修养姓名:杜建林专业:哲学系伦理学学号:10420111152200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佛的答案极简单——只有一个字(词)——“因缘”。
因缘这个字(词)怎么解呢?佛典中的解释,不下几百万言,今不必繁征博引。
试用现代通行的话解之,大约“关系”这个字和原意相去不远。
佛自己解释“因缘”最爱用的几句话是:“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无此则无彼,此灭则彼灭。
”(这几句话《四阿含》里头不下百数十见,今不必注出处)这几句话又怎么解呢?他是表示宇宙一切现象都没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
依存关系有两种:一同时的,二异时的。
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此为因而彼为界。
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
此为主而彼为从。
但是,从某一观点看,固可以说此因彼果、此主彼从;换一个观点看,则果又为他现象之因,因又为他现象之果。
主从关系亦然。
所以不惟没有绝对的存在,而且没有绝对的因果主从,一切都是相对的。
由此言之,所谓宇宙者,从时间的来看,有无数之异时因果关系;从空间的来看,有无数之同时主从关系。
像一张大网(注释:原误作“纲”,今改正。
),重重牵引,继续不断,互相依赖而存在。
佛教所谓“因缘所生法”,就是如此。
再详细点讲,佛所谓“同时依存关系”者,最主要之点是:“主观的能认识之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之对象相交涉相对徒而成世界。
佛经里屡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这两句便是因缘论的根据。
今引《杂阿含经》卷十二的一段如下:“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束芦系印度一种植物,中国像没有。
)互相依倚才能植立。
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此。
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地根,这根也竖不起来。
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此。
”(注释:两根束芦相倚,绝难竖立:此“两”字应为“三”。
北语16秋宗教与文化作业2
一、判断题(共 9 道试题,共 45 分。
)V 1. 东正教教义与天主教教义有共同基础,均以“圣传”作为教义的基本来源。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2. 东正教的主要信条是尼西亚信经。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3. 1246年,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士皮安·卡尔皮诺首次来到中国。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4. 多明我会因创始人为多明我而得名。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5. 加尔默罗会因创始人为加尔默罗而得名。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6. 天主教人士把佛提乌称为“分裂之父”。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7. 基督新教不是基督教的三大支派之一。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8. 东方正教又称正教、东正教。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9. 参加东正教会的礼仪活动是人们信仰该教的主要标志。
. 错误. 正确标准答案:二、多选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拜占庭礼仪的特点是. 装饰性很强. 华美庄严. 复杂冗长. 简洁明了标准答案:2. 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罗斯的分裂派中最主要的是哪两个派别. 教堂派. 北方沿海派. 救世主派. 反教堂派标准答案:3. 3个相对独立、部分受独立教会管辖的自治教会是. 波兰正教会. 西奈东正教会. 芬兰东正教会. 日本东正教会标准答案:4. 路德宗突出强调的信条有. 唯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 基督徒一律平等. 三位一体标准答案:5. 加而文宗具有的独特教义内容有. 预定论. 共和制的教会组织. 圣礼观. 教会观标准答案:6. 下列属于东正教的节日的是. 圣母圣诞节.圣三主日. 圣诞节.主领洗节标准答案:三、单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V 1. 325年在尼西亚召开的是第几次普世主教会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标准答案:2. 罗马教皇和拜占庭牧首之间第二次发生争端的原因是. 教区的管辖问题. 信仰问题. 领导人问题. 意大利教会的归属问题标准答案:3. 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的时间是. 1053年. 1054年. 1055年. 1056标准答案:4. 下列属于东正教大斋的是. 彼得斋. 每星期三和星期五. 荣举圣诞节. 施洗约翰砍头日标准答案:5. 西奈东正教会归属于. 耶路撒冷牧首. 君士坦丁堡牧首. 莫斯科牧首. 美国牧首标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佛教教理纲要》《佛教心理学》梁启超谈修养姓名:杜建林专业:哲学系伦理学学号:10420111152200从认识论出发的因缘观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佛的答案极简单——只有一个字(词)——“因缘”。
因缘这个字(词)怎么解呢?佛典中的解释,不下几百万言,今不必繁征博引。
试用现代通行的话解之,大约“关系”这个字和原意相去不远。
佛自己解释“因缘”最爱用的几句话是:“有此则有彼,此生则彼生;无此则无彼,此灭则彼灭。
”(这几句话《四阿含》里头不下百数十见,今不必注出处)这几句话又怎么解呢?他是表示宇宙一切现象都没有绝对的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
依存关系有两种:一同时的,二异时的。
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此为因而彼为界。
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
此为主而彼为从。
但是,从某一观点看,固可以说此因彼果、此主彼从;换一个观点看,则果又为他现象之因,因又为他现象之果。
主从关系亦然。
所以不惟没有绝对的存在,而且没有绝对的因果主从,一切都是相对的。
由此言之,所谓宇宙者,从时间的来看,有无数之异时因果关系;从空间的来看,有无数之同时主从关系。
像一张大网(注释:原误作“纲”,今改正。
),重重牵引,继续不断,互相依赖而存在。
佛教所谓“因缘所生法”,就是如此。
再详细点讲,佛所谓“同时依存关系”者,最主要之点是:“主观的能认识之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之对象相交涉相对徒而成世界。
佛经里屡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这两句便是因缘论的根据。
今引《杂阿含经》卷十二的一段如下:“佛说:譬如有两根束芦(束芦系印度一种植物,中国像没有。
)互相依倚才能植立。
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此。
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地根,这根也竖不起来。
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此。
”(注释:两根束芦相倚,绝难竖立:此“两”字应为“三”。
《杂阿含经》卷十二云:“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出依,而得竖立。
若去其一,二亦不立。
若去其二,一亦不立。
展转相依,而得竖立。
识缘名色亦复如是。
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我们想了解这段话,不能不先把“名色”两个字解释一下。
佛说一切众生之存在,都是由“五蕴”的因缘和合。
五蕴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
色蕴谓之“色”,受、想、行、识四蕴谓之“名”。
色者指宇宙间一切物质及人身上眼、耳、鼻、舌、身诸器官,名者指心理活动的状态。
简单说,色是指物质的和生理的现象,名是指心理的现象。
这两项把人生活动之全部,都包含尽了,实为认识之总对象,佛家给他一个总名叫做“名色”。
我们何以能认识这些名色呢?那种本能就叫做“识”。
主观的要素——识,与客观的要素——名色,相对待相接触,名之曰“因缘”。
但最当注意者,主观客观两要素,并非有现成的两件东西如两个球呆呆相碰。
依佛所说,主观即构成客观之一条件,客观亦即构成主观之一条件。
离主观则客观不能存在,离客观则主观不能存在。
故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宇宙万有,皆藉此种认识论的结合,而得有存在之相以供我们研究。
佛所谓“因缘所生法”者如此。
所以极端的唯物论家说万有不过物质集散布现象,与极端的观念论家说万有不过人心幻影构成,由佛看来,都非“如实”之相。
所谓“异时依存关系”者,即佛成道前七日在菩提树下所发明之“十二因缘观”——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人生一期,到老死而终结。
老死总是人世最悲哀的事,故印度所有宗教和哲学,都以脱离老死为目的。
——佛教是否亦以此为目的,另一问题。
但佛以为若想脱离老死,不可不先知老死之来源,于是即以此为观察之出发点。
“为什么有老死?有‘生’故有老死。
为什么有生?有‘有’故有生。
……乃至为什么有识?有‘行’故有识。
为什么有行?有‘无明’故有行。
”如是像剥蕉一般,层层剥进去,剥到尽头,以“无明”为最初的动因。
从无明到老死这十二件,都是以因果连锁的关系,组织成人生之一期。
其中最主要之枢纽,则尤在“识”与“名色”。
今列举十二件之梵文及其略释,并示其相缘之关系如下:(1)无明(avidya)无意识的本能活动(2)行(samskara)意志之活动(3)识(vijnna)能认识主观要素(4)名色(nama-rupa)所认识之客观要素义已详前(5)六入(sad-ayatana)感觉的认识机关——眼耳鼻舌身意(6)触(sparsa)感觉(7)受(vedana)爱憎的感情(8)爱(trsna)欲望(9)取(upadana)执着(10)有(bhava)世界及各个体之物理的存在↓(11)生(jati)各个体之生存(12)老死(jara-marana)各个体之老死佛在菩提树下作如是思惟:(1)老死及与老死连带而起的忧悲苦恼,是人类所不能免的。
这些都缘何而来?当然因为有这(2)生命。
生命从哪里来呢?这问题便是“缘起观”(即因缘观)的出发点。
人之所以生,条件很多。
依佛说,最主要的条件是“有”。
佛家对于有的解释,所谓“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类及其他生物),必须有些世界,然后生命有所寄托,故列为第三件。
“有”从哪里来呢?佛说“有缘取”。
取者执着之意。
佛以为苟无执着,则三界不过物理的存在,和我不生关系(例如戏场只管热闹,我不打算看戏,那戏院场便不是我的世界)。
执着从哪里来呢?佛以为由于有爱——即欲望。
欲望即生命活动之发源也。
欲望从哪里来呢?由于领受外界现象而发生爱憎的情感,故“爱缘受”。
怎么能领受生情感呢?由于与外界接触而有感觉,故“受缘触”。
必有感觉机关才能感觉,故“触缘六入”。
感觉机关以何为依存呢?由于五蕴和合,故“六入缘名色”。
名色便是生命组织体之全部。
“名”指受思想行识四蕴,包含一切心理状态,前义已经说过。
“识”本是四蕴之一,属于名之一部分,但佛从认识论的立场特提出“识”为能认识之主观要素,其关系略如一家族中的主人,主人本家族之一员,但以主人治家,主人与家便立于对待的地位。
佛之别“识”于“名色”,意盖在此。
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如前表所示”名色←→识”之关系,是为因缘论最主要的关键。
再往上追求,我们的识——即认识活动,从何而来?由于有意志,佛谓之“行”。
行又众哪里来呢?佛以为是由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叫做“无明”。
以上十二因缘,为佛教一切原理所从出。
若详细解释,则七千卷《大藏经》皆其注脚。
我现在所说,不过粗举其意而已。
要之,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并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
现在的生命,乃由过去的“无明”与“行”所构成。
当生命存在其间,“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刹那刹那,展转相缘,增长“无明”的业力,又造出未来的生命。
于是乎继续有“生”,有“老死”。
后此说一切有部详细解释,谓这“三世两重因果”。
这些道理,要懂得“业”与“轮回”的意义之后,方能明了。
业与轮回依一般人的常识,所谓生命者,以出生之日起,到死亡之日止,截头截尾,无来无去,从佛家的眼光看,人生若果子是如此,那么,我们之出生乃偶然间突如其来,这便是“无因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这便是“断灭论”。
佛以为两种论都不合理,于是用他的智慧观察,发明“业力轮回”之一大原则。
“业”梵名Karma音译为“羯磨”。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的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柢,支配自己的运命。
从支配运命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
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活动停止。
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
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这“色身”——物质所构成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由聚而散。
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所造业,并不因物质的身体之死亡而消灭。
死亡之后,业的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别的方面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
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
业的形相究竟怎么样呢?诸君听见过那些收藏宜兴茶壶的人的话吗?茶壶越旧越好,旧茶壶而向来所泡都是好茶则更好。
为什么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
茶吃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来什么也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
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
如此泡过二次三次乃几百几千次,每次渍一点,每次渍一点,久而久之,便不放茶叶,拿开水冲进去,不到一会,居然有色有味、可以当茶喝。
吃鸦片烟的人亦然,他们最讲究用旧枪、旧斗,非此不过瘾,因为上枪、旧斗渍有无究的烟精。
这种茶精、烟精,用佛家话,便可以说是茶业、烟业。
我这个比喻虽然不十分确切——拿无生命的茶、烟比有生命的人当然不能确切——但循此着想,对于业的形相也可仿佛一二了。
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停留。
但是每活动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不能磨灭,除非所得果报已经和他对冲抵销。
这便是业力不灭的公例。
一种活动,能惹起别种活动而且能令种活动生影响起变化,这便是业业相引的公例。
每一次活动所留下的魂影,便形式成自己性格之一部分,支配自己将来的命运。
这便是自业自得的公例。
业又有“自分别业”“同分共业”之两种。
茶壶是死的、呆的、各归各的,这个壶渍下的茶精,不能通到那个壶。
人类不然,活的、整个的、相通的,一个人的活动,势必需品影响到别人,而且跑得像电子一般快,立刻波荡到他所属的社会及人类全体。
活动留下来的魂影,本人渍得最深,大部分遗传到他的今生他生或他的子孙,是之谓“自分别业”;还有一部分,像细雾一般,霏酒在他所属的社会乃至全宇宙,也是永不磨灭,是之谓“同分共业”。
例如我们说“清华学风”,说“中国国民性”,这两句怎么解呢?你想叫清华学校拿出他的学风给你看,那是拿不出看不见的,然而“清华学风”这样东西是确实有的。
问他从哪里来呢?当然不是上帝赋予的,当然不是无因而生的,全是自清华成立以来,前后全部师生各个人一切身心活动所留下的魂影,霏洒在清华学校这个有机体上头,形成他的一种特别性格。
例如我今晚在堂上讲两点钟书,便也替清华造了一部分的业,诸君刚才在运动场打了半点钟的球,便也替清华造了一部分的业。
所有种种活动,都能引起清华里头自己或别人同时或将来的别种活动,且能规定其活动方向之几分。
这些活动魂影,一点一点积起来——像宜兴壶里茶精一般,便成了所谓清华学风者。
中国国民性亦然。
所谓同分共业,其意义大概如此。
以上所说,业的意义大概可以明了了。
以下请说“轮回”的意义。
轮回,梵文Samasara,直译之则流转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