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摘要: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更是如此。
本文拟就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揭示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文化意境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它要求译者克服源语和译语在音,形,义等美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准备把握译作和原文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
诗歌一系列自身的独特性都构成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因为翻译旨在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
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映出来,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rthur C ooper所译: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So that it seemsLik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I watch the bright moon,Lowering my head,I dream that I’m home.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
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由此可见,“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汉诗英译过程中意境的传达方式
典 故 的运 用在 诗 歌 当 中比 比皆是 ,这 是 诗歌 创作 的一大 特 色 ,同时也 给诗 歌 翻译 者设 置 了一 道 不 小 的障碍 。这些 典 故大 多含 有 深 厚 的文化 内涵 ,如果 采取 直译 加 注 的方 式 未免 显得 拖 沓 。聪 明 的 译 者 已经 意识 到这 一 点 ,他们 在 诗 歌 翻译 中会 采 取 浅 化 意象 的方 式 来 解 开 这 道 难 题 。 如刘 禹锡 的
收 稿 日 期 :0 0 1 — 5 2 1 ~ 2 1
作者 简 介 :  ̄
( 9 1 )男 , 1 8 - , 四川隆 昌人 , 州 交通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2 0 兰 0 8级 硕士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 翻译学 。
・
5 ・ 3
可以看 出 ,先 有 “ 意象 ”而后才 能产 生 “ 境 ” “ 意 , 意境 ”可 以说是 由 “ 意象 ”衍 化而 成 的。它 们之 间的 关 系可 以 用一 个 比喻 来形 象地 概 括 :意 境 好 比一座 完整 的建 筑 .而 意 象 就是 构 成这 座建 筑 的砖 石 。 1 是 ,意境 有赖 于意 象的生成 与组 合 ,却 不是意 象的简 单相加 , 《 净沙 ・ [ 4 但 天 秋思 》就是 很好 的证 明 ,全诗 由十二 个 色调 灰 暗 的意象 构 成 ,但 它 的总体 意境 却不 是 这 些 意象 的 简单 累 积 ,而是存 在 于 这 些意 象所 构成 的整 体 画面 中。 朱 光 潜 先 生 曾说 : “ 座 山或 一 个人 如 果 不美 ,仍 不 失其 为 山为 人 ;一 件 艺术 作 品如果 不美 , 一 就 失其 为艺 术作 品 。 嘲 就是 说 ,美 是 一切 艺术最本 质 的特征 ,当然 也 是诗 歌的本 质特 征 。虽 然诗 歌 ”也 同时具 有认 识 功 能 、教 育功 能和 审美 功 能 ,但 只有 审美 功 能才 是最 重 要 的 。离 开 了审 美功 能 ,教 育 功 能和 审 美功 能 既无 从谈 起 也无 法 实现 ;离 开 了审美 功能 ,读 者 就会 对诗 歌 的教育 功 能和认 识 功 能 产 生 审美疲 劳 ,进 而对 诗歌 失去 兴 趣 。其 实 , “ 首 诗的胜 利 ,不仅 是 它所 表 现 的思 想 的胜 利 ,同 一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4月 第25卷第2期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5No.2Apr.2024收稿日期:2023-11-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YY035);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YY026);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1KC11)作者简介:杨嘉卉(2000—),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非遗翻译、典籍翻译;赵祥云(1979—),男,河南省漯河市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政治话语翻译、典籍英译、非遗翻译与传播。
许渊冲诗词英译的双重境界:审美再现与文化重构杨嘉卉,赵祥云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许渊冲在诗词翻译实践与理论方面造诣颇深,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译诗观,将诗词翻译提升到新的境界,其诗词翻译意、音、形皆美且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许渊冲诗词翻译在进行审美再现时,主要采用释意性翻译、创造性翻译和等化翻译法等策略来分别再现原作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对于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典故和意蕴,许渊冲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倾向于使用选择性翻译、阐释性翻译和创造性翻译来实现诗词的文化重构,以推动中国诗词走向世界。
关键词:许渊冲;诗词英译;审美再现;文化重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4.02.011文章编号:2096-9864(2024)02-0086-0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散发着灿烂的文化之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歌意境传译论文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歌意境的传译摘要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意境审美联想审美再现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问题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标准和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等等。
中国诗歌的美在于其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和思想美。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文学最美的部分是诗歌。
那么在全球化轰轰烈烈发展,各国交流如此紧密,如此全方位化的今天,中国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应该为世界所知,在世界文学艺苑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之美。
在文学领域,诗歌的翻译是摆在诸多文学家,翻译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诗歌翻译难,中诗意境的传译尤其困难。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红楼梦》中《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诗歌意境的传译问题,希望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霍译”)的翻译审美过程以及翻译方法中,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二中国诗歌的意境美及传译障碍意境一词最初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辞海》对于意境的释义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从诗词意境观古诗词英译的含蓄美
W h o n w o y a n f rme i ha g n he e o do n tk o t e r o n c n a r .
这首诗是李煜被 囚汴京 后期所 作 。潺 潺 的春 雨 , 孤寂 的夜 晚, 寒气袭人 。梦里梦外 , 云变幻 , 风 天上 人 间之隔 。不 敢 回望故土 , 只能 对着 落 花 流水 , 叹那 即将 逝 去 的 春天 。 感 尊贵 、 欢乐 的一 国之君变成 了卑贱 、 屈辱 的敌 国之 囚 , 种 此 痛苦怎是用言语表达得 出来 的呢? 只有在梦 中 , 还在 金 他 碧辉煌的宫殿里过着 笙歌 阵阵 、 语盈盈 的生 活。在梦 中 笑
美也 就是 作者的思想感 情不是 直接流露 出来 , 而是 用凝练
的语 言点染出气韵 生 动 的种种 画面 , 万 顷之汪 洋 , 四 纳 收
时之浪漫 , 给读 者的感 官 以 自由翱翔 的天 地。正所 谓 “ 片 语明百意 , 坐驰役万景 ” 也 即刘勰所谓 “ , 隐秀” 之美 。 仔细研读 中国古代 诗词 , 们不 难发 现 , 多诗 人 拟 我 许 物叙事 , 看似 自然 寻常 , 实则 意在 言外。或喜 或悲 , 或抑 或 扬 , 人 的感情如 水 中花 , 中月 , 诗 镜 只有细 细寻 味 , 才能体 会诗 中真意 , 人真情 。因而 , 分析 诗词 意境 的 同时 来 诗 在
古典诗词西班牙语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
押韵方式:采 用平仄相间的 押韵方式,形 成优美的韵律
感。
节奏感:通过 运用叠词、反 复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节奏鲜 明,富有音乐
美。
语言优美:李 清照的《声声 慢》语言质朴 自然,意境深 远,给人以美
的享受。
情感表达:通 过抒发离愁别 绪和孤独寂寞 之情,表达了 诗人对人生的 感慨和思考。
情感表达:细腻、婉约,充满愁绪 意象选择:选用独特的自然意象,营造出凄美、哀怨的氛围 语言运用:运用叠词、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意境创造: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语言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意境
翻译者对原诗词意境的准 确理解
保留原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色彩
传递原诗词的意境美感和 艺术效果
结合西班牙语的语言特点 和表达习惯
保留原诗词的韵 脚和节奏,以呈 现原作的韵律美
注重音节和音韵的 协调,以传达原诗 词的情感和意境
在翻译中运用修辞 手法,如排比、对 仗等,以再现原诗 词的韵律和节奏感
保持与原诗词相应 的行数和每行字数, 以体现原作的整齐 美
注重保持原诗词的 韵律和节奏,尽可 能地再现原诗词的 意境和美感。
关注目标语言的表达 习惯和文化背景,使 译文更符合西班牙语 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 美需求。
不断探索和创新翻译 技巧和手法,以更好 地传递古典诗词的文 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汇 报 人 :
XX
古典诗词的韵 律特点:平仄、 押韵、对仗等
《声声慢》的 韵律分析:如 何通过音韵、 节奏等表现情
感
西班牙语翻译 中的韵律处理: 如何保持原诗 韵味,同时适 应西班牙语表
达习惯
审美再现的意 义:通过韵律 美的再现,提 升西班牙语翻 译的艺术价值
情感表达:古 典诗词通过细 腻的情感表达, 展现出深沉而 真挚的人性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
2013.02学教育7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张婵(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各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水调歌头;翻译美学;语音;形式;意象一、引言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国外读者朋友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不少翻译大家将其翻译为英语,让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不少海内外翻译大师倾其所力在保持原作的诗词魅力的基础上进行了英语翻译。
本文将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林语堂、John ·A ·Turner 等的英译本来分析翻译美学在其中的具体呈现,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二、翻译美学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面完全一样。
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作者:杨旭霞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
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翻译美学英文诗歌版本比对审美体验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
(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
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
艾梅将“fairy vats”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
“fairy vats”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
“Fairy”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
当你翻译的诗歌和诗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时候,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诗词翻译技巧
诗词翻译技巧在诗词翻译过程中,诗词的特殊性和韵味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如何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这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诗词翻译的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忠实于原文在进行诗词翻译时,首先要尽量保持对原诗的忠实。
尊重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意境,力求准确地传达原诗的内涵与意义。
究其目的,诗词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诗所展现的美。
2. 传神再现在翻译诗词时,要善于捕捉原文中的意象和形象,尽量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以达到传神再现的效果。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通过对词句的精细选择和排列,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情感。
在翻译时,我们可以运用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手法,以及恰当的修辞和表达方式,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诗所蕴含的生动意象。
3. 保持韵味和押韵诗词中常常使用韵律和押韵的形式进行表达,在翻译时能否保持这些韵味对于保持原诗的美感至关重要。
虽然在不同语言中实现押韵可能会有困难,但可以通过使用对应的音韵技巧,比如采用适当的节奏、韵脚和音调,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的韵味和节奏感。
4. 文化背景的综合考虑在进行诗词翻译时,要综合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习俗、取向和审美观念,在翻译时要注意与目标读者的文化素养相契合,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认知和感知。
此外,还可以适度融入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让诗词在翻译中发展出新的风采。
5.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实际的诗词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借鉴等方式,根据原诗的特点和意图进行选择。
对于难以准确转译的词句,可以灵活运用解释说明或者注释的方式来传达细节和背景知识。
6. 不拘泥于字面意义诗词的翻译不应该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是要从整体上理解原诗的内涵,追求意境和情感的传递。
如果仅仅追求字面的准确性,可能会使得译文变得僵硬和生硬。
7. 合理运用注释在诗词翻译中,可以适量添加注释,对于一些具有深远文化内涵或者特定背景的诗句进行解释。
从诗歌的诗趣与意境谈诗歌翻译
从 诗 歌 的 诗 趣 与 意 境 谈 诗 歌 翻 译
李 凯 付 瑞 阳
72O ) 1 10
春 晓
孟 浩 然
( 凌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西 杨 凌 饧 陕
摘 要 :诗 歌 翻 译 不 是 纯 语 言 转 换 和 内 容传 递 , 应 将 还 原诗 中所 包含 的 审 美艺 术 与 价值 也 传 递 出来 ,使 译 文读 者获 得 与原 文 读 者近 似 相 同的 审 美 感 受 本 文 从 分 析 翻 译 与 美 学 的 关 系 出发 . 讨 在 诗 歌 翻 译 中 , 音 应 发 挥 主 观 能动 性 , 探 译 挖 掘 原诗 中的 美学 艺术 与 审 美价 值 , 并在 译 诗 中成功 转 换 。 关键词 : 歌翻译 诗 诗趣 意境
春 眠不 觉 晓 , 处 闻啼 乌 。 处 夜 来 风 雨 声 , 落知 多少 。 花
吴钧 陶先 生 将 其译 为 :
TheSprngD a i wn Sl umb rng, o n tte s rn a sp pi e i Ikn w o h p i gd wni ee ng,
长 于两 方 , 于 巾国 的 文 化 背景 知 识 , 解认 识 得 然 不 如 杨 对 了 充 分 , 译时 难 免有 意无 意 地 漏 译 、 译甚 至误 译 。 之 , 向 翻 转 总 取 不 同, 果也就不同。 结 因 此 , 有 浓 厚 民族 文化 色彩 的古 典 文 学 的 翻 译 . 充 分 带 要 展 示 它 的 原 貌 , 以说 是 文 化 翻译 中 的难 中之 难 。 可 它要 求 译 者 根 据 不 同 的 翻译 目的 , 向 不 同 的读 者 , 源语 及 译 语 均 能 作 面 对 多 层 次 、 维 度 的分 析 , 到 既 能 准 确 地 传 达 语 意 , 能 尽 可 多 做 又 能 地 保 留民族 色彩 , 这便 是 对 广大 翻译 1 作 者 的 巨 大挑 战 . 二 更 是 对 译 者 提 高 文化 素 质 、 强 文 化 意 识 及 语 言 知 识 , 增 以更 好 地 发 挥 主 体 作用 、 弘扬 中华 文 化 的 希望 。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
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英译本《夜雨寄北》中诗歌翻译的意境体现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的伤感诗人,45年的人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歌瑰宝,他的诗歌现存世约有600余首。
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分为咏史类、咏物抒怀类、交友应酬类和夫妻情感类等,这几类中,当属夫妻情感类的诗歌最具特色,不仅辞藻清丽、意蕴深刻,而且独具鲜明的艺术特色,被后人广为传颂。
赏析《夜雨寄北》,可以得窥其情感诗“措辞婉而寄托深”之风貌。
这首诗是诗人远在异乡寄居时写给爱妻的情感诗,因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语言而被传颂至今。
这首爱情诗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刻骨柔情让人不禁想到他的另一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在《夜雨寄北》中借景抒情,将无数的柔情融合在细腻而朴素的词语中,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一、《夜雨寄北》赏析诗人在第一句用夫妻问答的形式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称妻为“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夫妻相互挂念的款款深情的画面,视角独特而鲜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你一直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但是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从审美的角度赏析,这句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画中有诗,情在画中,情与景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交融,定位了整首诗的意境。
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表面是写妻子盼望夫君回家的急切心理,其实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相思。
这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与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杜甫在这首诗中就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表面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用简单的问答形式传达了思念爱妻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字中都流露出思念之情,不仅形象动人,而且深情、婉约。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诗人当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的现实处境。
诗人对特定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语言简单而凝练。
短短七个字,诗人为大家展现出一个秋雨绵绵的巴山景象,将异乡的景象和漂泊的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绵绵巴山,不可断绝,冰凉的秋夜,大雨淋淋,不仅有天上之雨,还有池中之水。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第1篇示例:诗歌翻译是一门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诗人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翻译方法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翻译方法1. 精细阅读原作:在开始翻译之前,诗人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并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意象、象征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作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2. 保持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尽量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3. 注重词语选择:诗歌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后的诗歌与原作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意义。
4. 注重语法和结构:诗歌的语法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至关重要,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5. 保持忠实于原作: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偏差,但译者仍需尽可能保持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在保持忠实的前提下,诗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魅力。
1. 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和特点,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训练:除了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诗歌翻译的能力,掌握诗歌翻译的技巧。
3. 诗歌赏析: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翻译练习外,还应该进行诗歌赏析。
通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4. 合作交流: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同样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同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因此要将诗歌的意境再现于外国读者面前,使他们能充分感悟诗歌内涵,给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诗歌翻译的特殊艺术性,所以将翻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提高诗歌翻译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积淀的不同,中西美学观必然形成差异,因此以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美学在中国和西方自然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作为译者,应该通过中西方对比,更多的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学习借鉴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诗歌翻译研究。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初探(一)中国翻译美学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佛经翻译。
早在汉代的佛经翻译就已经脱离不了美学这条主线。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质后文”的美学论述,“质”即指实质内容,“文”意为作品的感性形式。
文、质之争由此发源。
而后渐渐有了“文质统一”论,然后二者的统一调和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将其作为翻译活动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对我国的翻译活动及译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做到不歪曲事实,不遗漏信息,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容;“达”指的译文要通顺明了;“雅”则指译文要有文采,选词要生动、形象。
此说将翻译美学推向了致,在译论美学中始终保持着中心思想的地位。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标准的“神似”与“形似”也是翻译标准之一。
将“神似”与“形似”作为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引入译学并以翻译实践之的第一人当属傅雷。
他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所强调的是避免译文的机械生硬,应还原作以神韵。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种将古代中国的诗歌和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的过程,旨在保留和传达原诗的意象、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等。
翻译者应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
这包括原诗的韵律、对仗、用典等方面。
例如,在翻译唐诗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本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同时也要注意声韵的规律。
在传达原诗意思的也应当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象和美感。
翻译者应当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翻译者应当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传达这种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应当尽可能地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仅仅翻译成一首普通的抒情诗。
在翻译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到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西游记》中的角色名称时,不能将其翻译成西方文化中的妖魔鬼怪,而应当根据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进行翻译。
在翻译批评方面,应当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于翻译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译者的背景和局限性等因素。
同时也要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不要过于苛刻地追求完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原诗的本来面貌、传达原诗的精神内涵、尊重文化差异等方面。
同时也要注意批评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尊重译者的劳动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和研究。
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而这种思想在叠词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强调“三美论”,即保持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认为,诗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他主张保留原诗的文化背景、情感内涵和艺术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视角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美学再现—以《天净沙·秋思》四种译本为例
On th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Take the Four Versions of AutumnThoughts as Examples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AbstractAs a special branch of art,poetry translation is similar to literature creation but has its own particular aesthetic principle.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vey the original artistic concept in another language and enable the reader to undergo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languag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characterized in implicit meaning, concise expression and rich artistic conception, so the translation of it not only is faithful and equal to the original language, but also reproduces beauty in the target language.Chinese poetry is concise in language, distant un mood, clear in rhythm and strict in the building of verse-lines. It is a shining pearl in Chinese culture, To convey the beauty in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and let the English readers tend to have the same appreciation as we Chinese do, translating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Therefore, it is of positive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erms of translating practice to adopt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exploring how to repres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t the original beauty that the classics Chinese poems show from artistic perspective.In addition, it also attempts to make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Mr Xu’s poetry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ummarize how he represents and displays the beauty and charm of the classic Chinese poems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that he has made Mr Xu’s translating experiences and three-beauty doctrine, to a large extent and in practical sense, will guide translation beginners to set foot on a correct track and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 beginners. What’s more, one point of view is put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greatly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Key words: aesthetic reproduction; poetry translation; Autumn Thoughts;Xu Yuanchong;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摘要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 既与文学创作相似, 又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一、本文概述《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这首词的英译版本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英译版本中,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作备受推崇,他们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词的意义,更在音韵、意境和形式上实现了“三美”论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许渊冲和林语堂的《声声慢》英译本,探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美”论,以期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原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使译文在传达原作意义的同时,也能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和林语堂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作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许渊冲的译文以忠实于原作、注重音韵和形式美而著称,而林语堂的译文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翻译家的《声声慢》英译本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他们在“三美”论方面的处理方法和特点,以期揭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许渊冲和林语堂《声声慢》英译本的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同时也为翻译实践中的“三美”论应用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质量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声声慢》原作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全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双声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更好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声声慢》的韵律和节奏也极为讲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深沉。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从《登高》的英译本看翻译美学
《登高》是李白的著名诗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诗歌表达
了“尊拜天地”的精神,直抒胸臆之情。
既有热情的执着和自由的宁静。
传
统的中国翻译会把诗歌译成贴近原文的整体,保留一个整体的语感。
近年来,英文译本的翻译美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翻译者不再局限于“翻译”一
词的传统有效性,而是倾向于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感情融入其中,从而反映
出新的审美性。
在其英文译本中,翻译者以简洁语言将动态意象贯穿整首诗:“The towering clouds around my head / Higher, still higher I ascend,
以展示出昆仑山的奇观。
他用“The brilliant singing and the gentle breeze / How again could I be brought to ease?”来呈现诗人赞美自
然风景的情致和心境的安宁。
用“ the moon above majestic and round,How simply so delightful to be found!”来表达诗人醉心无穷的冥想。
通过这样细腻而朴实的表达,翻译者把诗中朴实和宁静之情融入其中。
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翻译者通过这首诗把原文的句式、抒情性和韵律
特点传达到英文,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文表达中,激发人们对诗歌的
共鸣。
相比于传统的中文译本,这一英文译本则格外动人,使读者更能体会
到李白的情感流露。
翻译者的娴熟与心胸的宽容,使这首诗带给读者更多元
的审美和美感,也体现出新型的翻译美学追求和理念。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以艾梅与周英雄的《Thestolenchild》翻译版本为例
- 231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以艾梅与周英雄的《The stolen child》翻译版本为例南京林业大学/杨旭霞【摘要】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
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翻译美学 英文诗歌 版本比对 审美体验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 》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 》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
(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
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 ’ve hid our fairy vats ”。
艾梅将“fairy vats ”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
“fairy vats ”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 ”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
“Fairy ”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
诗词审美信息的艺术传译——以《声声慢》的两种译文为例
主 轴 .但 同时选 择保 留原 文 与译 文之 间差 异性 的 立 场 .按 照译 语 规范发 挥 个人 主观 能动 性 笔 者此 处 援 引宋 代词 人李 清 照 的 《 声慢 》 声 ,从 音 韵 、同意 、
形 式 和意境 四个 审美 角 度来 阐释徐 忠杰 和许 渊 冲两
泽诗 原 则 是 “ 其 旨而 易其 辞 .意并 不 亡 失 ” 严 存
异性 决定 了翻译 过程 的复杂性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孔 子 主 张 “ 子 和而 不 同 .小 人 同而 不 和 ” 君 .说 明一
生认 为 . “ 是 文学 的精华 .真 正文 学都 必须 有诗 诗 的特 质 … …” 17 词无 不 投射 出 中国文 化 的 博 大 12 1诗 1
凡 .颇 具 代表 性
一
、
诗 词 翻 译 的 原 则
会 学》 一 书 中指 出 : “ 说翻译 是 叛逆 ,那 是 因为 它 把 作 品置 于一 个 完全 没有 预 料 到 的参 照 体 系里 f 指
中国诗 词犹 如 中 国水 墨 画 .往往 情 景交融 .淡 雅 隽 永 而 义 意境 无 限 闭 于 诗词 的 翻译 .译 者历 对 来 就 有 “ 诗 难 .写 诗 难 .译 诗 更 难 ” 的深 刻 体 读
的 艺 术 之 美
关 键 词 :诗 词 英 译 ; 《 声 慢 》 声 ;审 美 信 息 ; 传递
中 图 分 类 号 :H3 59 1 .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7 —1 5 ( 0 1 4 O18 0 6 1 3 1 2 1 )0 一 1 — 3
诗 词 以鲜 明 的节 奏感 .典 型 的韵 律 语 言 为 特
在 审美信 息传 递 过程 中的差异 性 限度 呢 ?
从lucy gray组诗的翻译看英诗汉译的审美情感
从lucy gray组诗的翻译看英诗汉译的审美情感《露西·格雷》是威廉·华兹华斯于1798年写的一首乡村抒情诗。
诗歌以一位年仅12岁的女孩露西·格雷为中心,讲述了她因家庭贫苦而不得不离开故乡,最终消失在雪原中,令人悲痛不已。
露西·格雷是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杰作之一,并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歌的翻译对于英诗汉译的审美情感影响重大。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艺术,英诗汉译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语法、辞藻、韵律等各方面的差异,英诗汉译从诗歌原文到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美感和情感,体现审美与翻译之间的紧密关系。
《露西·格雷》的翻译,凸显了英诗汉译的审美情感,体现了翻译的译者功夫和理解力。
首先,《露西·格雷》的翻译采用简洁明了的汉语表达,通过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表达,成功地传达了原诗中的情感与意向。
例如,“风似悲歌”、“山塔倒影般,天边高映的冰川”、“又如北极星的光辉”等,这些用词充满了韵律感,搭配上即使不了解英语也能感知到原诗意境的汉语词汇,让读者领略到清晰而有画面感的诗歌世界。
其次,翻译的文化背景广阔,体现出翻译的理解力。
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着浪漫主义代表的自然主义情怀和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思考。
而对于中文读者来说,对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需要对华兹华斯诗歌及其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露西·格雷》的翻译中,译者深度理解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将其贯穿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如“听雪”、“冰菊”、“青瓷”等,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露西·格雷》的翻译表现了英诗汉译的审美情感,译者在对原诗主题的理解和文化符号的把握上具有高超的功夫,成功地将文化传承与审美的元素融为一体,成就了一篇卓越的英诗汉译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张铁辉(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许渊冲和庞德两位文学巨匠,都对中诗英译作出了极大贡献,并且都提出了自己的译诗理论,本文通过对他们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译诗都是以美为原则和追求的创造性翻译;他们的创造性翻译观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于其文化背景和美学目的。
关键词:译诗;美;创造性翻译1 诗歌翻译首先是一种创造性翻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是个被公认为最讲究的语言艺术,亦即最能体现语言之微妙的艺术,因此,它常常被世人称作“文学中的文学”。
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歌存在着弗洛斯特所称的不可译性,任何一个译者都无法原封不动地把一种诗歌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诗歌语言。
然而,纵观诗歌发展的历史,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诗经》,还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无不体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共通情感,而这种人类所共有的最基本情感是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是不分东方与西方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歌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除了是可解、可赏得,也应该是可译的。
“翻译不易,译诗更难”(许渊冲语)是译界的共识。
诗歌的翻译除了要求译者精通译出语和译入语之外,还要求译者对这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有深入的研究并有深厚的诗歌文学造诣。
同时,诗歌翻译的难处还主要表现在诗歌具有特殊的结构形式,每种语言的诗歌都具有其内部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是非这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一旦语言种类发生变化,这种特殊表达就不复存在了。
正如茅盾先生在《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得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复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
原诗所具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
”在两难的处境下,译者势必在原诗信息的重新梳理后,进行二次加工,即第一次加工是把原文转换成译文,是转化的过程,第二次加工则是把译文转换成符合译语习惯的形式,是再创造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是决定诗歌翻译质量的关键所在。
奈瓦尔用法语翻译的《浮士德》,歌德读后的印象是其文字比原作的文字还要清晰。
弗赖利格拉斯(F·Freiligrath)用德语翻译的《草叶集》,连惠特曼也不否认可能胜过他的英文原诗。
无论是译作胜过原作,还是译作不如原作,都是创造性的结果。
2诗歌翻译要再现诗歌之美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美是美感的根源,美感是美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
所谓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形、音)有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属性。
形式美的法则(规律)主要有:齐一与节奏;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和谐。
这些法则是人类历时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但这些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易健德,《美学知识问题》,湖南大学出版社)。
诗歌翻译无疑应是客观上的形式美与主观上形成的美感的统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
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
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
3 以美为最高原则的译诗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译诗是创造美的艺术,所以他提出了“三美”的译诗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第二,形美第三。
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求形似,也可以不求音似。
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为了传达原文的“三美”,译文的“意似”有时只好浅显些。
也就是说,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求美。
庞德作为意象派和漩涡派的代表人物,十分注重意象的塑造,他在《诗刊》上发表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首先指出:“一个意象是在刹那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他的许多意象主义诗篇都是采用出人意外的名词意象的结尾,以达到瞬间所诞生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效果,增强读者的联想力与诗的开放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塑造了最贴切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美的意象。
4 实现意、音、形三美的结合4.1 意美:内容的再现中国古典诗词,以含蓄微妙见长,十分讲求形象思维。
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呈现给读者一种表达其强烈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物象,于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便融合成了一种“意象”。
这种意象往往体现在唯一的一个炼字上,可谓“画龙点睛”。
翻译诗歌同样也要对字词加以锤炼和推敲,若能在译文中选用精炼贴切的词,原文的意境便能生动地体现,传神地表达。
对于意象美的再现,李白《菩萨蛮》的译文是个好例子,这首词头两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译文:A flat-top forest stretches far in embroidered mist,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去而不归的心情。
这两句为远景,此处“漠漠”没有直接译出,但句中三个“f”起头的词(flat,forest,far)把“漠漠”表示出来了。
[f]是唇齿音,可以拖得很长,将树林“无边无垠”的感觉体现出来了;第二句“伤心碧”的“碧”字,译者用英美传统诗中的相关意象来替换这一色彩意象,将“碧”译成“blue”,巧妙运用了blue 一词多义的特点,既表达了山色碧,又传达了思妇的“忧郁”这一深层含义,一语双关,充分表现了李白用语奇特的特点。
其实“blue”这个意象和“碧”在颜色上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一个“蓝”,一个“绿”,但微妙之处在于译者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选用了同“碧”这个意象艺术效果十分相近的意象“blue”。
这就是翻译补偿法中的“功能替代法”。
同时用“heartbreak blue”来译“伤心碧”,不仅忠于原文,而且在用语上达到了双重强调的目的,符合英美读者的欣赏习惯;第二句可分两段:A cluster of mountains cool is tinged with heartbreak blue(寒山一带伤心碧),这里运用“变序法[6](P75)”,将cool mountains 调个头,变成mountains cool,是为使它同句尾blue相呼应:[u:]这个长元音在英语中常出现在表示“阴沉”、“阴郁”的词中,如gloom,doom,loom,brood等等。
这是通过读音加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忧伤感”。
如此两行译文一出,原词中行人之远与思妇伫望之深,尽在言中。
4.2 音美:音韵的处理诗歌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乐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音符有节奏的流动。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音韵节律之美,正如黑格尔曾说:“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或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词藻还重要”。
鉴于这一点,在诗词的英译中也绝不可忽视对音韵的处理。
在音美方面,古典诗词中的乐感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押韵来流露的。
尽管当前在诗词翻译界也有新诗体派,即散体派,但其诗行长短、顿数多少,都没有规范,韵式也不受原诗制约,因而很多译者还是主张以押韵来实现诗歌的音韵美。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原文的押韵在译文中是完全可以再现的。
如韦承庆的《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Coolly,cooly the river long rolls on;Sadly,sadly for a far place I’m bound.Our deep regret is shared by flowers blown,Off which fall mutely,mutely on the ground.这首五言绝句的翻译除了注意用隔行亚运和一轻一重的抑扬格来再现原诗的押韵之美和节奏之美外,还采用了以重复译重复的方法,以“coolly,cooly”和“sadly,sadly”来译原诗中的“淡淡”和“悠悠”,使得译诗仍然保持了原诗的叠字之美。
更可贵的是,译诗创造性的将原诗的末句中的“无声”二字也译为叠字“mutely,mutely”,除了使译诗在节奏上更和谐外,还渲染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在这一点上,译诗甚至深化了原诗的意境。
许渊冲说:“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押韵若用得得当能增强译文的感染力。
如李后主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How much sorrow,pray,can a person carry?Like the spring torrent flowing eastward without tarry.“without tarry”表现了江水不断东流,与上句carry构成押韵,十分有力,使人感到“愁”在诗人身上压得多重。
4.3 形美:形式的把握诗词的形美,即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都长短一致、工整对称。
既易于体现音韵之美,又有助于传达意境之美。
工整的对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也大量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通篇对仗,曾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许渊冲将这首诗译为: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Far from home in autumn,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译文中每两行之间都尽量做到语词和句式的对称,尤其是第三行与第四行的几乎完全对称,“无边”对应“不尽”,“落木”对应“长江”,“萧萧”对应“滚滚”,译文用boundless极恰当地传译出了“无边”壮观的景象和浓深的秋意,用endless传神地译出了长江之水的浩淼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