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导读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第一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五课时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手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

4、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5、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3、赏析片段,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2、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方法:指导读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走近鲁迅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2. 《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及主题思想3. 《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4. 散文的阅读方法5. 对比分析《朝花夕拾》与其他文学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掌握《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学会散文的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运用散文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朝花夕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分析与讲解:教师讲解《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

4.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和感悟。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他们对《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XXX在《朝花夕拾》中描绘了许多人物,其中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2.学生自由提问: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或不解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教师进行解答: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阅读整本书,提高阅读能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阅读整本书时,你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方法可以克服?(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分发《朝花夕拾》的部分篇章,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简单的赏析评价。

3.学生分享: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1.XXX在47岁时出版了《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

这部作品不仅是怀念过去,还有其他目的。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

2.在介绍《朝花夕拾》时,学生可以介绍XXX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老师也可以补充一些信息。

3.《朝花夕拾》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通过了解XXX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

4.在《朝花夕拾》中,XXX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

学生可以分享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的理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长妈妈的性格特点,包括她的愚昧迷信和朴实善良的爱。

通过分析长妈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

5.在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收获,回顾研究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6.布置作业:细读《五猖会》,完成研究任务。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狗·猫·鼠》章节导读2.1 教师讲解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狗、猫、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2 学生分享对文中狗、猫、鼠角色的看法,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现象。

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章节导读3.1 教师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长妈妈对“我”的影响。

3.2 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阿长的人物,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章节导读4.1 教师讲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4.2 学生分享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讨论童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五章:《二十四孝图》章节导读5.1 教师讲解孝道在文中的批判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封建社会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2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孝道。

公开课总结:教师总结本次公开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五猖会》章节导读6.1 教师解读《五猖会》中反映的民间风俗和封建束缚,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6.2 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无常》章节导读7.1 教师分析文中无常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7.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讨论如何在面对生死时保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八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续篇章节导读8.1 教师讲解文中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中的问题。

8.2 学生讨论如何改进现代教育,使之更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

第九章:《父亲的病》章节导读9.1 教师解读文中对封建医德的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医疗道德和人文关怀。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朝花夕拾》作品概述主要人物介绍重点情节分析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相关论文和评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鲁迅作品集、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课时:共计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课程结构:介绍鲁迅生平与作品背景(2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情节(4课时)、小组讨论与分享(2课时)、总结与反思(2课时)。

3.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PPT展示鲁迅生平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作品背景和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讨论:引导学生对重点情节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分享与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要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过程。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分析能力。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小组合作: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分析深入。

作业完成: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表达流畅。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教学指导书。

多媒体辅助教学:PPT、视频、音频等资料。

苏教九下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3篇

苏教九下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3篇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10-01-10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2、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教学重点: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课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鲁迅其人与时代背景1、指名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

2、指名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1881——1936,先后在南京、日本、北京、厦门等地学习、教书;1927年10月到上海,直到逝世。

肺病,55岁。

几十万人自发为其送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

一共10篇。

后来又加了“小引”和“后记”。

基本写于1926年。

当时鲁迅在北京工作,北洋军阀政府镇压进步学生,发生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受到通缉,四处躲藏,后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备受保守势力的排挤。

苦闷,愤懑,正如《小引》中所说:“浪迹天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

”于是便想起了往事。

)二、《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小引》§4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③《狗·猫·鼠》§9(喜欢小动物)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

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赫胥黎《天演论》②《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范爱农》;列出对鲁迅有重要影响的人。(我认为寿镜吾先生对鲁迅先生影响最大,所以选择寿镜吾先生进行探究。)
d.画出相关段落,提炼关键词句;(再找到和寿镜吾先生相关段落,画出能表现他性格特点和对鲁迅先生有影响的语句,总结之后,形成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形成思维导图。
多媒体,ppt
四、合作探究:
1、回顾探究流程
多媒体,ppt
三、引领探究,点把拨师范
1、学生分组,每人提出一个打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确定其中一个
话题后,找出相关的信息。
a.要求:锁定相关篇目,画出相关段落,提炼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2、老师示范。选择“人”这个话题;
c.确定探究的问题:对鲁迅先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锁定相关篇目:《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②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②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思路明确,层层递进,重点难点突出。
教学意外:歌曲不能播放。
应急备案:全班一起合唱(会唱的同学领唱)
备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参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修改创新。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帮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o教授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

2.教学难点o理解鲁迅作品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精神。

o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视频短片,引出《朝花夕拾》。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讲述他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

o展示《朝花夕拾》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浏览。

o教师讲解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骊歌(lí)”“确凿(záo)”等。

o学生简要谈谈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4.方法指导(10 分钟)o介绍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o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的前几篇文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阅读的进度和感受。

2.内容探讨(15 分钟)o学生分组讨论自己阅读的篇章,分享印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

3.主题探究(10 分钟)o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o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和分析。

4.阅读分享(5 分钟)o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第三课时1.总结归纳(10 分钟)o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o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收获。

o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内涵。

(2)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3)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汇报、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创作背景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3.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 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汇报、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的视频短片,介绍鲁迅的生平、成就和影响。

- 视频中可以展示鲁迅的照片、故居、作品手稿等,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配上解说词,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提问学生: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学生可能会回答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读过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

你知道吗?师生交流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二、合作交流(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

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

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1926年间。

回忆性散文集。

共10篇。

3、这十篇分别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教学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认识《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课时:概述《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

3. 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体会作品主题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学习《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5. 第五课时: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 读书笔记法: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提高阅读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鲁迅及《朝花夕拾》的了解程度。

2. 阅读测试: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3. 读书笔记:评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心得体会。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朝花夕拾》原著或改编教材。

2. 参考书目:有关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研究资料。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文学作品集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六、教学进程设计第六课时:深入了解鲁迅生平及文学成就1. 教师通过PPT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重点介绍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 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原著,了解鲁迅的生平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第七课时:探究《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朝花夕拾》这部作品的背景、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朝花夕拾》的文学地位及创作背景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主题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章:鲁迅生平与创作风格2.1 鲁迅生平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重要经历,使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为理解其作品奠定基础。

2.2 鲁迅的创作风格分析鲁迅作品的独特风格,如尖锐的讽刺、深沉的反思、平实的语言等,帮助学生认识鲁迅文学艺术的特点。

2.3 作品欣赏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使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魅力。

第三章:《朝花夕拾》的故事梗概3.1 作品简介概述《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2 人物分析详细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3.3 故事情节分析对作品中的重要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四章:《朝花夕拾》的主题探讨4.1 作品主题探讨《朝花夕拾》所反映的主题,如对童年的怀念、对人性的剖析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2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3 主题写作第五章:阅读与欣赏5.1 自主阅读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全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2 作品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欣赏,感受作品的文学价值。

5.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六章:作品解析6.1 篇章结构分析分析《朝花夕拾》的篇章结构,包括引子、和尾声等部分,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布局技巧。

6.2 写作技巧解析探讨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抒情等,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的艺术表现力。

6.3 语言特色解析分析《朝花夕拾》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使学生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宣布本节课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第二章:《朝花夕拾》的文学特色2.1 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2.2 探讨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3 学生分享对文学特色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小组讨论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故事情节解读4.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

4.2 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高潮。

4.3 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第五章:主题探讨与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所探讨的主题。

5.2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

5.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6.2 学生找出文中的文学技巧实例,并进行分析。

6.3 小组讨论文学技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七章:作品中的情感表达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7.2 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冲突。

7.3 小组讨论作品情感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八章:作品与现实的联系8.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的联系。

8.2 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8.3 小组讨论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九章:阅读理解训练9.1 教师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朝花夕拾》的理解。

9.2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9.3 小组讨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10.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10.3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阅读建议和拓展阅读材料。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课题:七年级上册语文《朝花夕拾》导读课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何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在本单元的经度课文中有此文集中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共包括小引、十篇散文和后记。

十篇散文中前两篇写于北平,中三篇为流离中所作,后五篇写于厦门。

该书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

作者虽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文章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亦有对某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投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曾经学过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也曾经读过整本书,如《草房子》,但以往所学所读都比较浅显易懂。

《朝花夕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整部作品,其所描述的时代与学生现在的生活时代相差甚远,作品中部分词语晦涩,表达寓含深意,学生阅读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知识激增,很多学生感觉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阅读经典,他们更习惯“快餐式”阅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l.教法:激发兴趣、依标导学、问题引领、全员参与、游戏、漫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

2.学法:自主阅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汇报提升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了解《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

难点:指导学生掌握读整本书的方法,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语:激趣导入1.同学们,能过五关斩六将的你们认为是什么人?(武功高强、高手、英雄)2.今天你们也能成为英勇,阅读高手,阅读方面的英雄。

(课件出示)1.指名学生读:作者知多少背景我知道方法要记牢朝花夕拾妙读书计划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了解本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做到学习有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新人教版

《朝花夕拾》名著(míngzhù)导读一、导读(dǎo dú)目的: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鲁迅,通过《朝花夕拾》了解他童年的快乐生活,以及对旧社会的一些学习(xuéxí)、规矩等的批判;通过导读,使学生对历史,对名家名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了解鲁迅,了解《朝花夕拾》的思想(sīxiǎng)内容。

二、难点:了解(liǎojiě)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课时:2四、导读过程:两个最大限度--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群众、争取凝聚人心;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三股势力。

一、导入1、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隶体“一”字。

(出示画像)他是谁?(生答:鲁迅)2、对,他就是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

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生介绍,幻灯片出示)师补充介绍: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电影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精神的觉醒。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3、在人们的记忆(jìyì)中,鲁迅似乎总是一位“怒目(nùmù)金刚”似的英雄人物,一位总是在向着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冲锋陷阵的斗士。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 教案公开课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和意义。

1.2 阐述本节课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学生分享对《朝花夕拾》的初步了解和阅读感悟。

第二章:作品梗概2.1 教师详细介绍《朝花夕拾》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作品脉络,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3 学生分享对作品梗概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礼教、人性的扭曲等。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元素和表现手法。

3.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手法、人物描写等。

4.2 学生通过阅读选段,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3 学生分享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朝花夕拾》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5.2 学生提出对《朝花夕拾》的疑问或建议,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鲁迅作品、写一篇读后感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章:人物形象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6.2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6.3 教师点评学生分析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七章:文学手法鉴赏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朝花夕拾》中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通过阅读选段,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7.3 学生分享对文学手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章:作品背景与文化8.1 教师介绍《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如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8.2 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8.3 学生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3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3
教学内容
《朝花夕拾》导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确定阅读专题。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确定阅读专题。
教学方法
交流、指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要细心呵护儿童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2.批判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荼毒,提倡保护孩童的天性。
3.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2.记录整理:可以把梳理的《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典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方面的内容记录整理,构建自己的名著阅读知识库。还可把自己在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写成读书笔记。
1.鲁迅童年时有哪些兴趣爱好?
2.你觉得鲁迅童年时期的哪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专题三:鲁迅对真理和救国之路的探求
梳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经历。感悟作者对真理的探究与追求救对儿童教育的内容放在一起研读,思考鲁迅对儿童教育有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专题一: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从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鲁迅先生对人物的感情。
如:长妈妈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外貌】黄胖而矮。
【性格】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善良真诚,无知,淳朴,爱护关心孩子。
【相关情节】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懂得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共3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25篇文章,其中更多的篇目见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

《朝花夕拾》是一部颇受词人、散文家喜爱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也是一本必读的名著之一。

如何将《朝花夕拾》更好地引入课程教学并浅析教学设计,是本文着重探讨和探索的问题。

一、《朝花夕拾》的特点和价值《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创作散文的代表作,它通过对人生的回忆和感悟,从一个更为微观的角度深入探讨社会问题。

《朝花夕拾》所包含的记忆,发人深省的思想,以及对我们的历史与时代的反思,都是书中的亮点之一。

《朝花夕拾》以传统文化精华为主旨,探索人性的深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案例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围绕《朝花夕拾》展开,主要以“人的记忆和传统文化”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学会品味散文,开阔思维,培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情怀。

教学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并描述散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了解人的记忆和传统文化,从而建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提供一些有益的阅读技巧,如朗读等;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教学步骤:1)导入:老师播放一段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文化保护的话题;2)课内阅读:进行朗读,引导他们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内容架构和重点要素,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散文的阅读感受,分析作品主题和文化内涵。

4)个性写作:让学生进行个性写作,结合自己的想法,体验散文的感受,并从中学到如何写出优秀的散文。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开展本节课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工具:1.多媒体设备:播放器2. 演讲设备:麦克风3.白板、黑板和粉笔教学反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资料和作文的批改,意见反馈等多种方式,能够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和反省,提高学习动力和效率。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

(3)学会与他人合作,开展小组讨论,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名著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2)感受作者关爱弱势群体、倡导民主平等的思想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朝花夕拾》中的复杂人物关系。

(2)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掌握《朝花夕拾》的内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介绍《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第2课时:梳理《朝花夕拾》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第3课时:分析《朝花夕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4. 第4课时:探讨《朝花夕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第5课时:总结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中的相关章节,注意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阅读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梳理作品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初探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朝花夕拾》导读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2.通过指导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3、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4、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5、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1至2课时(可根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
【教学步骤】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生: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鲁迅的颁奖词
1.出示: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子——鲁迅。

这是一份颁奖词。

大家在电视里见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吗?颁奖词应该怎么读?推荐一个同学读读吧!(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鲁迅)
2.考考你
你能说出这份颁奖词中,暗含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代表作吗?
《狂人日记》(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精神胜利法的代言词《坟》杂文集《彷徨》《呐喊》小说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3. 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曾经这样形容鲁迅,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

”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

”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匕首,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尖刀。

有人称他为魔,有人称他为神,有人称他为狼,甚至有人称他为鬼,可是他就不是“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鲁迅先生当作“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审视。

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来解读他的生命轨迹。

二、我眼中的鲁迅
1.出示孟子说过的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

对本书的作者鲁迅又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信息与同学们分享。

成长经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

鲁迅真是幸运,他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

但是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经常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
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也因此多少年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童年的经历,家庭的变故让鲁迅看到了很多世态炎凉,也养成了他爱憎分明的性格,使他早早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作品一针见血)关于爱情:鲁迅先生的实际婚姻状况:他有一个包办婚姻下的封建原配朱安,又有一个深受新思想影响的现代进步女青年许广平。

鲁迅至孝,母亲用病危骗鲁迅回国成婚,不忍伤及母亲感情,他黯然接受。

至善,成名后没有提出离婚要求,比起让朱安觉得鲁迅休了自己而轻生,鲁迅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婚姻而保全朱安的性命。

关于爱好:读书、看戏文、吸烟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鲁迅先生是人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


正如鲁迅说的:(出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鲁迅
强调”顾全作者的全人”,那么除了了解作者本人以外,还得了解什么?(书的时代背景)
三、写作背景我知道
一般的写作背景会在哪里有交代?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部。

因为当时这样的社会背景,有些散文写得就带有杂文的特点而且也反映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所以了解一本书要了解作者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或者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四、感受名著魅力
(出示后读)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一)浏览目录,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①小引
②狗·猫·鼠
③阿长和山海经
④二十四孝图
⑤五猖会
⑥无常
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⑧父亲的病
⑨琐记
⑩藤野先生
范爱农
⑿后记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再次学习探究它们。

2. 小组讨论,畅谈你最想读的篇目或者你读过的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二)读书方法我掌握:
1.略读:趁热打铁有效率
2.精读:含英咀华品文章
3.摘抄:博观约取勤积累
4.研读:管中窥豹细研读
5. 撰写读书报告:厚积薄发展才华
第一遍粗略的读完名著。

名著第一遍时间上不要放长,要尽快将名著读完,不然读读停停,之前看到的情节也都忘了,再反过来读,会浪费时间。

读名著的时候,要趁热打铁才好。

第二遍认真品味名著。

第一遍的略读,让我们对整个故事梗概有了了解,甚至我们对其中的细节部分还记忆犹新。

那第二遍呢,我们就要开始仔细品读了,弥补的就是第一遍为了追情节而忽略的细节。

品味名著中生动的语言、巧妙地写法。

第三遍摘抄名著内的精华。

第四遍研究名著内的各种关系和背景。

第五遍品味名著中讲述的生活,参透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思考作者留给读者的问题。

撰写读书报告。

俗话说一般好的艺术作品都讲究“留白”,意思就是说要留下一点空白,供读者思考,名著也不例外。

有的名著还留下了一些疑问,值得读者认真思考。

五、制定阅读计划
六、推进式任务链
1、把鲁迅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看,青少年时期的“小”鲁迅有哪些和我们类似的经历和情感,又有哪些与我们不同之处。

你能看出作品中大鲁迅的影子吗?
2、《朝花夕拾》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你喜欢谁?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七、结束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今天起,让我们做一个爱书的人,走近《朝花夕拾》,踏着小鲁迅成长的足迹,加油吧,老师在不远的地方等你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