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试讲稿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bfef8b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3.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91e36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d.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一等奖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08718e750e2524de5187ed2.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本课的地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一必修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生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教法分析: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
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教学目标的分析及依据: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28c603376a20029bd642deb.png)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剖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吊唁性散文。
全文七个局部,七个局部都是无机联络的全体。
第一、二局部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局部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局部探求这一次请愿运动关于未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绪:文章终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叙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化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指出这一惨案关于未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局部,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情肉体质量。
课文第二局部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卒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局部是依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布置思绪的。
在第三、四、五局部,作者先回想与刘和珍的最后相识,再详细表达其遇难的经过。
表达遇难又分两步,从事情概略到遇害细节,是依照时间顺序来布置思绪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剖析高一先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协助作用。
高一先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才干,具有一定的理性看法,但理性看法缺乏,逻辑思辨才干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先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实质难;知思绪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才干难。
三、学习目的依据下面对教材、学情的剖析,并结合先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干目的:(1)从第二节归结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依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情、肉体、质量。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a6e110fad6195f312ba658.png)
记念刘和珍君一、导入:上学期曾学过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他在其中说道:“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来缅怀柔石、白莽等很多青年。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写的纪念另一位青年(刘和珍)的文章。
(板书)或者由题目入手,君为何意?22岁的女子为何让鲁迅尊称为君?问:这篇文章是鲁迅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课件展示)为何要知道背景?(鲁迅文章不同于他人的,多与当时政治背景紧密相关。
了解背景能够更好理解文章。
)补充:作者介绍(ppt):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5、散文集:《朝花夕拾》6、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写作背景:1、大沽口事件2、三〃一八惨案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1926年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当时死了47人,但鲁迅单单写到刘和珍。
刘和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直观认识(课本插图或幻灯片展示):质朴、面善鲁迅在文中如何描写的?集中朗读一下1~5节,找出描写的有关句段,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和珍?(标出有关语句,加以评注)(温和、勇敢、有责任感、爱国热忱、追求进步)这样的一位青年却死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之下,作者心里的悲痛无以言表。
10分钟《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0分钟《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8616f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c.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学法、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过程的安排构想,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1. 《记念刘和珍君》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精神力量,带领学生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的篇章。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人文性。
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和其他几个爱国青年,深刻地揭露反动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抨击了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卑劣行径,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的感情。
2.对教材的处理:目标、重难点、课时依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掌握鲁迅及其作品特点的文化常识,背诵文章第二第四部分,掌握重点,难点字词。
②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概括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感受作者笔下的爱国青年形象。
③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写作技能。
针对本课目标,我准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重点分析”,第二课时“夯实重难点,总结全文,提升能力”。
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二)说教法和学法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基础层次也不同。
所以教学设计我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梯度设计。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阅读教学与问题讨论法,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
阅读教学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语感;讨论法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能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
学法上,我贯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做法是:①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体味文章的情感线索。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d55cb60650e52ea55189891.png)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
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
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三、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能力目标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②.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演示文稿定稿
![记念刘和珍君演示文稿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b5acaa5f852458fb770b568c.png)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6、“我还有要说的话”
7、“呜呼,我说不出话”
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为“她(们)” ——纪念烈士,寄托哀思
4、“中国军人的屠戮(lù )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 这几缕血痕抹 (mǒ )杀了。”
语 段 品 析
(五)
这也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 谴责。“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 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屠 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有意与“三· 一八”屠 杀女学生这件事作比较来说的。 意思是说, 在帝 国主义唆使下,反动派在 “三· 一八” 事件中屠杀 徒手请愿学生的凶残无耻,远远超过了那些“伟绩” 和“武功”。
语 段 品 析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爱 爱国青年 似人非人世界 愤怒 庸人 警示
第二部分:进一步点明写作本文的最主 要目的:悼念难者 控诉反动 唤醒麻木
第三部分 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 (三)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作者对 她的哀悼和崇敬。
(3)“我实在无话可说” 这是一句无比愤激的话。四十多个 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 压在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 的卑劣行径,“尤使我觉得悲哀”。一 个人在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说不出 话来,所以必须“出离愤怒”,写文章 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 这个“非人间”,让反动统治者们对我 的苦痛去“快意”吧,我将以此作为 “祭品”,奉献在烈士的灵前。这种看 似矛盾的说法,实质是感情无比深沉的 (二) 表达方式。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试讲稿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944c19650e2524de5187ea3.png)
记念刘和珍君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1、导入我们对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并不陌生,我们之前就学过他很多的作品。
大家来说说,都有什么呀?看来大家平时还挺注意积累的,我听到很多同学的回答呀,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这些出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同学说孔乙己啊,这出自他揭露社会现实的小说集《呐喊》,还有风筝和雪出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来看一看他是怎样为正义、为革命、为青年呐喊的。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鲁迅2、标题解析我们首先来看这个标题,纪念,现在我们写的纪念都是脚丝旁,为什么这里的却是言字旁呢?是不是鲁迅先生写错了呢?其实不然,五四时期是中国白话文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很多字还没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这个记当时也写作言字旁,是明显带有当时时代印记的一个词。
我们再看君用在这里,是对人的尊称,鲁迅先生用这个字表明他对刘和珍的尊敬。
为什么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巨人,要尊敬这样一个人呢。
3、介绍写作背景下面先请一位同学来对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一个介绍。
我相信大家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都已经有所了解了。
来这位同学你回答一下,恩,很好,这位同学说的很详细,其实课文的注释一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这里我就不再重复。
我们通过注释一和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也能够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民众,刘和珍就是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一名中国学生。
4、梳理结构,分段这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呢?有同学说作者已经给我们分好了7节。
好,那我们先一起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我们看下这篇文章在第一节写了什么,好,请这位同学来说一下。
恩,请坐。
第一节写了惨案发生以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遇害的学生开追悼会,鲁迅先生去参加,他的学生正告他为刘和珍写一点纪念的文章,第一节就写了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我们再看第二节又写了什么呢?请你来回答,好,请坐。
第二节说这个惨案过去已经快两周的时间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念刘和珍君》逐字稿
![《记念刘和珍君》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debdb82af90242a995e563.png)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本次面试的23号考生雷科,我今天抽到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歌,请认真的听,“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歌曲唱完了,有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吗?没错,就是《国际歌》。
有谁能说说你听完这首歌以后的感受吗?哦,你说你听出了被压迫的人民反抗的决心,很好,还有吗?你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为了追求真理而抛洒热血的人们,你的想象力真的丰富。
同学们说的很不错,同样的在我们中国,也有着一群为了真理,为了革命,甘心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个人的事迹,她敢于斗争、敢于追求真理,甚至于她的牺牲都让鲁迅先生动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首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大声的朗读,也可以快速的阅读,还可以静静的默读,边读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画出文中的生字词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好的,开始阅读吧。
大家的声音渐渐的小了下来,看来是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那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生字词。
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生字词,整理到我们的PPT上了,有哪位同学想要挑战读一下呢?恩,课代表先举手了,好的,就你吧。
好的请坐。
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啊?老师听到有人说他读错了,哪个字词读错了呢?哦,那这个词应该怎么读呢?踌躇,吃藕抽,赤乌除。
这两字呢是升调,一定不要读错了,来,我们再读一遍。
好的,挑战完生字词,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好,那边戴眼镜的同学,就你了。
哦,你说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先生在得知刘和珍牺牲的消息后,出于对她的尊敬和悲痛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同时呢还表达出自己对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厌恶和痛恨。
回答的非常好,一看你就在课下做足了功课,请坐吧。
确实,刘和珍追求进步和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反动统治者镇压革命,不惜向学生开枪,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谁也想不到的,所以当鲁迅先生得知这样的事后,大家觉得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恩,有悲伤,有愤怒,还有哀痛,好的,在本文中鲁迅先生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刘和珍以及她的同伴们,大家知道是哪个词吗?对,就是“真正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724c7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a.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寓意;(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3)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和平的珍贵;(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写作练习:(1)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3)分享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以“纪念某位身边的人”为主题,完成一篇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能力;3.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认识和体现;4. 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https://img.taocdn.com/s3/m/07d82b4aa300a6c30d229f03.png)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二、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6、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211c09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2.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课文,出自鲁迅先生之手。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所写,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战斗精神。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散文。
文中既有对刘和珍等烈士牺牲经过的叙述,又有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强烈的批判。
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先生不仅表达了对烈士的哀悼和敬意,更对反动势力的凶残和无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对国民的麻木和冷漠进行了反思和警醒。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爱国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对鲁迅先生的文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较为久远,时代背景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议论和批判可能难以完全领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体会鲁迅先生对烈士的崇敬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473487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8.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课文,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杂文。
这篇文章以悲愤的感情,控诉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罪行,深刻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本质,赞颂了爱国青年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独具特色,既有犀利的批判,又有深沉的悲痛;既有强烈的情感,又有冷静的思考。
同时,文章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层次分明,线索清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会感到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较为深刻、含蓄,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可能了解不多,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2ffc82360cba1aa811dab3.png)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记念刘和珍君》完整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完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fbf17802768e9950e73804.png)
2.刘和珍是怎样遇难的?
• 根据四、五部分讨论小结: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 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 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 击两棍,牺牲。
作者运用特写镜头,详细记叙了刘和 珍君遇难的具体过程。目的在于: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 就是虐杀; 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 救助的精神。
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来想像中国人
的坏,足见其坏之劣; 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杀人者会如此 凶残; 第三层是尽管事实已在眼前,却依然难以接受,不
敢相信。
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同 情,对杀人凶手的愤恨。
•4、探究鲁迅先生的感情 变化(线索如何展开)
•
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 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 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 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 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 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 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我 们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
请 愿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 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刘和珍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军 阀三 残一 酷八 屠惨 杀案 群中 众
•
1.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 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 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 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 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 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 年22岁。
【公开课优质课件】《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公开课优质课件】《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3e7c29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0.png)
君
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 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念:思念 怀念 悼念,也体现出本文 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对刘和珍的尊称
整体感知
读题设疑,览文自答
●(1)刘和珍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3—5节
●(2)为什么要记念她?
1—2节
●(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6—7节
探究分析
【活动一】认识刘和珍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魏士毅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杨德群
【资料链接】
●资料二: ●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
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 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 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 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 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 土匪学生……”
资料3:三·一八惨案
不支持。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 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 子。”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大量的木材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社会才能前进一小步
叙 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 述
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
三
议 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 论 支持
者 结
抒 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
合
情 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
课堂小结
●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 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 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活动二】探讨刘和珍惨案 ●1.看惨象
●(1)刘和珍等人是怎样遇难的?作者为什么“目不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1、导入
我们对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并不陌生,我们之前就学过他很多的作品。
大家来说说,都有什么呀?
看来大家平时还挺注意积累的,我听到很多同学的回答呀,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这些出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还有同学说孔乙己啊,这出自他揭露社会现实的小说集《呐喊》,还有风筝和雪出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鲁迅先生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来看一看他是怎样为正义、为革命、为青年呐喊的。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2、标题解析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标题,纪念,现在我们写的纪念都是脚丝旁,为什么这里的却是言字旁呢?是不是鲁迅先生写错了呢?其实不然,五四时期是中国白话文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很多字还没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这个记当时也写作言字旁,是明显带有当时时代印记的一个词。
我们再看君用在这里,是对人的尊称,鲁迅先生用这个字表明他对刘和珍的尊敬。
为什么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巨人,要尊敬这样一个人呢。
3、介绍写作背景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来对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一个介绍。
我相信大家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都已经有所了解了。
来这位同学你回答一下,恩,很好,这位同学说的很详细,其实课文的注释一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这里我就不再重复。
我们通过注释一和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也能够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民众,刘和珍就是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一名中国学生。
4、梳理结构,分段
这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呢?
有同学说作者已经给我们分好了7节。
好,那我们先一起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我们看下这篇文章在第一节写了什么,好,请这位同学来说一下。
恩,请坐。
第一节写了惨案发生以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遇害的学生开追悼会,鲁迅先生去参加,他的学生正告他为刘和珍写一点纪念的文章,第一节就写了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我们再看第二节又写了什么呢?请你来回答,好,请坐。
第二节说这个惨案过去已经快两周的时间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们发现,其实第一节和第二节都是写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对吧?我们可以把他归为一个部分,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板书:纪念原因一、二
作者写这篇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谁?对,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这七节中哪些小结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呢?非常好,是三、四、五节
板书:纪念内容三、四、五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刘和珍的呢?对,是按时间顺序,先写刘和珍平时的品行,然后写她遇害时的情形。
最后两节作者又说了什么呢?最后六、七节起到什么作用呢?请你来说,请坐。
最后两节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但作者并未像其他人一样是一味的赞扬,而是说我们应当吸取教训,不应该徒手去做这样无谓的牺牲,同时又说明了这次活动对将来的影响和积极意义。
好,我们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已经有了一个梳理。
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缘由,第二部分是纪念的主体,第三部分写了纪念的意义。
5、暴徒
整片文章贯穿了鲁迅先生浓浓的悲情,这样可爱的青年,被执政府凶残地杀害了,鲁迅先生非常的悲痛,可是执政府却说这样可爱的青年是什么?
同学们从文章当中找到答案。
我给点提示啊,在文章的第四节有一句话给了答案,是什么,请一位同学告诉我。
恩,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
同学们,暴徒是什么意思?请翻开你手中的字典来查一查,谁来说一说。
你说,暴徒是运用暴力手段侵害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的人。
根据这个定义,你们觉得刘和珍是不是暴徒?恩,不是。
那在这篇文章当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来记叙刘和珍的呢?从他的记叙当中我们能不能够发现,他不是暴徒的证据呢?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把它找出来。
同学们都阅读完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好,你来。
他找了文章当中第一处出现刘和珍君的地方,是在第一部分,“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莽原是鲁迅先生编辑的一本杂志,为什么订一本杂志要用毅然这个词呢?订一本杂志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吗?我们来看前面一句话,“凡我所编辑的刊物,大概是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镇压一些当时的进步思想,鲁迅主编的杂志常常被政府查封,常处于有始无终的状态,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毅然预定一年,说明他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这样的一位学生,她是暴徒吗?当然不是。
我们继续找,看还有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呢?请你来说
他找的第三部分,刘和珍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当时她还是个学生,说明她是一个勇敢刚毅的人。
她只是一个勇敢刚毅的人吗?不是的。
我们往后看。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学习,和老师谈及她的母校时,刘和珍潸然泪下,说明她在内心真正关心她的学校和社会,说明她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
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她是不是暴徒,不是。
文章中还有证据吗?你说
他说还是在这一段,是对刘和珍性格和外貌的描写,“刘和珍常常微笑着,她的态度很温和”,证明她性格温和很有礼貌很有修养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她是不是暴徒?不是。
刚才我们从文本当中找了很多证据,证明她不是暴徒。
这么好的一个学生被杀害了,可想而知,鲁迅先生心中多么的悲痛,文章当中有哪些地方明显体现了他的悲情呢?
在第一部分,“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我已经出离的愤怒了”可见鲁迅先生是多么的伤心多么的愤怒啊。
这些词句明显表达作者的情感,其实我们阅读全文,每一个字都透露着鲁迅先生的悲情,这篇文章,就是鲁迅先生为刘和珍写的一首挽歌。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非常爱护进步青年的,他用这文章表达对青年的惋惜、悲痛,我们不能够忘记历史,也不能够忘记这样一些可爱的人,同时也不能忘记残害青年的统治者。
执政者说这些青年是暴徒,到底谁是暴徒呢?请同学们阅读余下的文章,来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明天就是周末了,大家可以利用周末去烈士陵园走一走,因为那里记录下了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名字,我们也该去缅怀和纪念这些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