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科学》每课知识要点(第一单元)

教课版五上科学每课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绿豆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用(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水)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4、绿豆种子发芽实验中,放3粒种子是因为:(防止实验的偶然性)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1、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因为绿豆芽的根有(向水性);绿豆芽的叶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因为绿豆芽的叶具有(向光性)。
2、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是先长出(根),再长出(叶)的。
3、“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空气吗”研究计划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空气)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空气,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空气,叫对照组;)(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4、“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阳光吗”研究计划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有阳光)相同的条件:(空气、温度、水、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阳光)实验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阳光,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阳光,叫对照组;)(观察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研究计划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我们的推测:(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改变的条件:(阳光)不变的条件:(水分、土壤、相同的绿豆芽)实验的方法:(把一盆绿豆芽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叫实验组;) (把另一盆绿豆芽放在黑暗的地方,叫对照组;)(过一段时间,观察两盆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蜡烛、...电灯、点燃的打开的...手电筒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梳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课堂知识重现1.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 我们研究种子的发芽实验,一般采用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化,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3. 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对比实验的结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因此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施肥,但生长需要阳光。
5.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等。
6.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地蒸发水来适应炎热;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7.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 企鹅、雪狼为适应寒冷的环境而长有又浓又密的毛,天鹅为适应水中生活而脚上长蹼,大雁的迁徙,青蛙、蛇类的冬眠都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10.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11.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2.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4.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5.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食物,动物为植物提供养料,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16.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7.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8. 改变生态瓶条件的方法有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总结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自身条件:种子结构完整。
要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必须要阳光”的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光照即让一组种子得到光照,保持阳光照射,叫做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光照,保持黑暗,叫做实验组。
不改变的条件为绿豆种子大小和数量、水分、温度、空气等。
6.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膨大、种皮裂开、胚根长出(始终向下)、胚芽钻出、新叶长出、新叶张开。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阳光下的绿豆芽茎绿、直且粗壮,黑暗中的绿豆芽茎黄,弯曲且细)3.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种子的根都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但是靠近水分的种子长的最快最好,离水分最远的种子长的最缓慢,这说明了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请举例说明动、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植物生长有向光性,会往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仙人掌的刺适应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大雁适应环境变化向南迁徙;蛇、青蛙会冬眠适应寒冷的天气。
5.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长着宽叶,可以蒸发更多的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降水稍多、寒冷的高山,叶子是针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寒冷、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干燥炎热沙漠,叶子刺状,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同学们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还是明亮的环境中?”时,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神仙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枯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抽芽需求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本人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烛炬、......打开的手电筒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5、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6、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1)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2)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他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10、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3、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有食物关系,可以写出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
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树,消费者是蝉、螳螂、黄雀。
14、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资料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绿豆芽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阳光。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几个概念: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生产者: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求:空气、水、空间、食物等。
3.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要求能够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较典型实例★★★)。
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5.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观察实验●●●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这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应能够根据要求写出正确的食物链,能分清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3.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 教科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一、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和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4.在做水是否会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5.做种子发芽实验时,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一般在每个盒子里放三粒种子。
6.水是否会影响种子发芽实验的具体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盒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4)往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7.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8.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发生的第一个变化是种子膨大。
9.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0.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11.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靠近水源、水分充足的生长得最快最好,离水源最远的生长的最缓慢。
1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蚯蚓的选择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同学们设计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中,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3.在做“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实验时,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到大多数蚯蚓都爬向湿润的土壤一端。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如企鹅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候鸟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复习

训练: 单元试卷
空气、 阳光、 水、 温度、 土壤 等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并且会去适应环境
生 态 瓶
种子发芽实验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阳光?空气?土壤?水分?温度? 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对试验中要研 究的条件进行比较,没有对照组,实验的结 果将无法确定。
绿豆幼苗生长
幼苗生长需要: 水分、空气、温度、阳光、土壤;
有无阳光下的幼苗生长实验记录
不同的生长 条件 阳光下的幼 苗 无阳光下的 幼苗 茎、叶的颜 色
茎:淡绿色; 叶:绿色。
茎的粗细软 硬
茎:比较硬、 比较粗 茎:比较软、 比较细
实验结论
说明绿豆幼苗 的生长需要阳 光。
茎:白色;
叶:黄色。
1
2
3
4
5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 根向着有水的一端生长
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
有什么关系? 香蕉 生活在热带,亚热带.那里水分充足,气候 炎热,所以它的叶子比较宽大. 松树 生活在温带和亚寒带,寒带, 它的叶子呈 针状,可防止叶子被冻伤,减少水分的散失. 仙人掌 生活在沙漠等缺水的地方,它的"叶''比 较厚,有利于水分的储存. 其实,仙人掌上的刺才是它真正的叶,别的是它 的茎.这是环境和基因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我们的发现:
阳光下的绿豆芽茎粗壮、茎叶颜色翠绿; 阴暗处的豆芽茎较细小,茎叶颜色偏黄。 说明在阳光下的绿豆芽生长的较好
绿豆芽对水的需求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 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每天在纸的同一段 滴水,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生物与环境》知识整理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生物与环境》知识整理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水、空气。
制订实验计划:(在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条件设计实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控制不变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要改变的条件:水。
实验过程: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
两个小组同时进行,观察记录进行比较。
2、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各种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当环境不适合动物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难以生存。
动物在形态、构造、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特点。
4、食物链: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
(能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判断食物链是否正确)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能正确书写或判断食物链,并能正确区分生产者和消费者)5、食物网: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6、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个海洋、一片草地、一个湖泊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7、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科版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生物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环境〕,只要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求的时分,它们才可以生活上去。
2、植物的终身是从〔种子发芽〕末尾的。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求〕阳光,但生长〔需求〕阳光。
4、植物的生长需求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动后它们会努力顺应〔环境〕的变化。
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域,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少量的水,同那里缺水、炎热、枯燥的环境有关。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湿润〕的环境中。
6、生物的生活除了需求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7、〔食物〕是植物生活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直接或直接消费他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末尾,到〔凶猛的肉食植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植物吃掉,同一种植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像池塘里的〔物和非生物〕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全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1、制造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④放上鱼虾。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构成一个平衡谐和的全体叫做〔生态群落〕。
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维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度公园〕。
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维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维护区〕。
〔三江源自然维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维护区。
实验一:种子发芽能否必需有水?〔见课本3页〕我们提出的效果:绿豆种子发芽必需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要有水。
用到的资料: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反条件:温度、空气、各3粒大小相反的绿豆种子。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总结复习生物与环境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 , 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 , 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像池塘里的(物和非生物)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1、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②铺沙装水③种植水草④放上鱼虾。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
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实验一: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见课本 3 页)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 6 粒、不漏水的盒子 2 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 3 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精品)

制作生态瓶
生态瓶中各物的作用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空气、水、泥土、 阳光等 植物作用: 为动物提供了氧气、食物。
动物作用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料(二氧化碳、
粪便)、防止植物的大量生长。 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 水、泥土、空气、阳光等 非生物对生物作用: 水、泥土、空气、阳光是 水生生物生存必需的。
怎样让已经发芽的绿豆芽生长得更好一些
我们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猜测 相同的条件 不同的条件 实验方法
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怎样让已经发芽的绿豆芽生长得更好一些
我们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猜测 相同的条件 不同的条件 实验方法
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空气、土壤、水分、相同的温度 (其他条件均相同) 实验组有阳光、对照组无阳光
说明绿豆幼苗 的生长需要阳 光。
茎:白色;
叶:黄色。
绿豆幼苗生长
幼苗生长需要:
水分、空气、温度、
阳光、土壤;
绿豆芽对水的需求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 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每天在纸的同一段 滴水,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1
2
3
4
5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 定的环境。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 会努力的适应环境 的变化。
生 物 群 落
生 态 系 统
非生物
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操作 生态瓶的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 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 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知识汇总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实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横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列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于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
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
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经济发展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发。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
五、制作生态瓶
答:①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的一部分。
②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瓶自然水域中的水。
③在瓶里中上几颗水草,在水面放些浮萍等植物。
④植物存活后,在放入小鱼或泥鳅,螺等小动物。
六、实验分析
1、在“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中,仔细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分析出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我发现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减少生态评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水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
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就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付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4、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答:在植物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兵不是越多越好。
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5、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的更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
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答:①生态瓶里的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