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上课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贴近作者心灵,
感悟作者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 言和情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 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白居易《琵琶行》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秋天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 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笔下的秋天 ,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 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 《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 的秋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
课堂小结
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 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 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 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 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 眷恋之情。文章首尾照应,层次井然, 浑然一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
门屋 上
口角 给
,、 尘墙 沙头 灰、 土茅 的房 世边
人 一 种
清 、 静
“ 淡 绿 微 黄 ”
界、 之视
(
悲 凉
灶 房
感 。

讨论:故都的秋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
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 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 的秋景呢?
这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郁达夫 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 活的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 到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 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些伤感的、 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 变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 反动统治,国家经济的萧条,民不聊生,衰败的 现状使他忧郁、悲观、痛苦,所以他赞美秋天也 选择些冷色的景物来写,流露出他心灵深远的忧 思和孤独者的落寞之感。惟其如此,才真正做到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 句子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 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30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 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 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 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 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 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 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 31
总写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8
自主 合作 探究
阅读全文,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有怎样的特点 ?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章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 的秋?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景观的 内容?
10
秋 晨 院 观
1111
秋 槐 落 蕊
1122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扫帚的丝纹

落寞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悲凉
秋蝉残声
“秋蝉的衰 弱的残声。” 柳永有诗句 “寒蝉凄切”
这里用反衬的
手法,以有声 写无声,以动 写静,写出了
故都秋的悲凉 和静的特点。
秋雨话凉
灰沉沉(视) 凉风(触) 悲凉 息列索落(听) 天晴 清静 一层秋雨一层凉 悲凉
秋果胜景
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
的语言。
自主 合作 探究
讨论:作者通过怎样的 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 静,悲凉的特点? (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 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清晨静观:
破屋 悲凉 日光 清 牵牛花 悲凉 秋草 悲凉 天色 清 鸽声 静
23
秋槐落蕊
铺得满地
秋晨院观图
故 都 的 秋
记 叙 分写(3—12)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叫图 清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悲凉
议论: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总结(13、14):总结全文,抒发眷恋之情
思考: 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
秋,在秋院的每一间破屋里 , 在 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 在 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 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 在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
3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秋 蝉 残 声
1133
秋雨话凉
1144
秋 果 胜 景
1155
思考: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
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 为什么?
作者借南国的秋的Baidu Nhomakorabea、润、慢,
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
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
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向往和眷 恋之情。
课文结构
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 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 《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 上》,散文《故都的秋》,《北 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 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 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7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 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 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 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思考: 4、第12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 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 底。
29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 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