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医十问歌详解

合集下载

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辨寒热,看病不愁!

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辨寒热,看病不愁!

掌握中医问诊《十问歌》,自辨寒热,看病不愁!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1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
1.“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
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
也须明哲毋招怨。

2.后见于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

3.后又据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通知精神,改编为:
问诊首当问一般,
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族当问遍,
妇女经带病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
痧痘惊疳嗜食偏。

十问歌详解

十问歌详解

十问歌详解求医须知和必答的十问,我们经方家的问诊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为读者说明一下,如何找经方家看病,如果不知道方法将会变成鸡同鸭讲,病人说了半天我们也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些什么,请读者记住用下列方式来回答问题。

1.问睡眠,你的睡眠如何是否一觉到天亮?是否每天定时会醒,如果会醒,是几点会醒?是否多梦?或与此问相关的其它不适等等。

2.问胃口,你感觉饿吗,有欲望想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或是喜爱什么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饿,完全没有胃口。

3.问大便,你便秘吗?每天有大便吗?大便颜色是什么?是下利吗?很臭?还是无味?或与此问相关的其它不适等等。

4.问小便,你的小便是什么颜色?频尿吗?还是小?不出来?还是没有尿意?平均一天几次?或与此问相关的其它不适等等。

5.问口渴,你很渴吗?如渴,最想喝什么温度的水?如不渴,时常会忘记喝水吗?还是再怎么喝也不能止渴呢?6.问寒热,你平时觉得身体很热?还是很?冷手脚冰冷吗?7.问汗,你容易出汗吗?会半夜盗汗吗?会时常流汗不止吗?还是不出汗的身体呢?8.问体力如何,精神好吗?还是一直疲惫中?早上起床时,是精神奕奕呢?还是无法起床呢?精神能够集中吗?9.问性功能,你性功能好吗?或与此问相关的其它不适等等。

10.问女子月经,无论妳有无月经,都要详细说明妳的月经情形,是延后?还是每次都提前呢?痛不痛呢?生过小孩吗?读者只要按照以上的问诊来说明你身体的感觉,经方家就可以不用看到你,而依据这些主要症状来开出处方,但是要开方时,我们须要知道你体重多少?身高多高?或与此问相关的其它不适等等。

因为体格不同就会出现剂量不同的处方。

经方是在真正的治病中,因此病人服用经方时身体在恢复时,自然会产生一些变化,可能每天都不同,有时会下利,有时会晕眩、呕吐、手脚发麻等等,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我们在治病,所以会有很多因人而异的反应出现,此时不须要每天向经方家报告,你只要问你自己看看,是不是这些反应都出现在你的病兆所在呢?你就知道你如何了。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一、问寒热“问寒热”就是问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有没有寒热感觉,通过患者的寒热感觉,我们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

人体是恒温动物,而要把人体的体温维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状态下,就需要有产热和散热两个系统协调地工作,当疾病影响到这个体温调节系统(如外界的寒热刺激或是体内物质的亏损等),人体就会产生或寒或热的症状。

通过这些寒热症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我们也就可以判断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失调的原因和根源,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

人体在疾病下的寒热感觉一般可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以及寒热往来四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四种寒热的表现和意义。

恶(音“勿”)寒发热。

人体有怕冷的感觉,即使是多穿衣服,多盖被子、烤火取暖或是提高居室温度仍无法缓解机体的寒冷感,这种怕冷的感觉,中医称为“恶寒”。

恶寒的感觉常和发热一起出现,热度越高,恶寒越明显,甚至会出现寒战,所以我们常合称为恶寒发热。

西医上大多数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见到这种恶寒发热的症状,为什么细菌、病毒等邪气侵袭人体会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呢?这就又要提到人体的气。

气具有护卫机体、开合毛孔、温煦机体的作用,外邪要侵袭人体,势必首先要和气作一番较量,当人体正气旺盛时,邪气无法对人体造成影响,人也就不会生病。

当人体正气亏损或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受凉),气对人体的护卫作用就会下降,这时邪气就会乘虚侵入人体,从而和体内的正气发生“争斗”。

争斗过程中,气温煦机体和开合毛孔的作用就会受到阻碍,使肌表汗腺闭塞,这就导致了恶寒的出现。

正气和入侵的邪气发生争斗,产生热量,这就导致了发热。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性发热的产生机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被白细胞吞噬后释放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改变而导致发热;二是白细胞完成吞噬作用后,在死亡裂解时会产生热量而引起人体发热。

综合这两个因素,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医的解释,竟然十分吻合。

十问歌

十问歌

十问歌
?
"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后见于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后又据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通知精神,改编为: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中医教你“十问歌”轻松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教你“十问歌”轻松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教你“十问歌”轻松自辨寒热虚实每个人都会生病,但不是每次生病我们都会去医院寻求帮助。

如果我们想在家自查疾病,要怎么办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医问诊《十问歌》了!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四诊之一——问诊的要领,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具体如何应用《十问歌》来自查疾病的寒热虚实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一问寒热二问汗在外感病的初期,恶寒与发热常常同时出现,主要分为表寒症与表热症。

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等临床表现,多为外感风寒的表实寒证,治疗时要用辛温解表的药物;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临床表现,治疗时应使用辛凉解表中药。

但若是见到只怕冷不发热,多为里寒证。

其中新病畏寒多为里实寒证,久病畏寒多为里虚寒证。

单发热不怕冷一般则为里热证,其中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属于里实热证;潮热、微热多属虚症。

人体出汗的情况与健康也大有关系。

汗证多属虚证。

病人白天出汗,活动后尤甚,多属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时汗止为阴虚。

三问头身四问便头痛有虚实之分。

头部胀痛、刺痛、固定痛等多属实证;头部空痛、隐痛多属虚症。

头晕亦分虚实,实证大多由肝火、痰湿、瘀血所致,虚证多由气血亏虚或肾虚精亏所致。

在出现头痛、头晕症状时,总会有其他伴随症状,我们可以通过伴随症状区分寒热虚实。

周身、四肢为十二经络循行之处,气血之所荣,所以周身、四肢异常也反映了疾病的寒热虚实。

若自觉身体困重乏力,伴见舌苔腻等湿滞之象,这大多是因为水湿泛溢所致;若身重疲乏,多为肢体筋络失于濡养所致。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

若见小便色黄赤而短少者,多属热证;尿色白而清长者,多属寒证。

便秘按寒热虚实可分为:实热者,多腹胀满闷,痛而拒按,苔黄燥裂;实寒者,多腹痛拒按,苔白身冷,为寒邪阻遏阳气,腑气不通。

中医十问详解

中医十问详解

中焦及肠道有水饮

阳明腑实
下利清谷
脾阳虚
4
小便
淡黄

肠道仍有燥屎

里寒,小肠热度不够。
5

天热或运动皆易流汗
汗流不止
表阳虚,不能固表
无汗
心脏功能受损,导致心不主五液
6
口渴
时而有之
不渴
水饮停上焦或胃中仍有不洁食物残留
渴,喝千杯不解
阳明经热或肾阳虚以致金不能生水
渴,想喝冰水
里热
渴,想喝温水
里寒
7
脚的温度
温的
冰的
心阳不足,心脏移至小肠之热不足
8
睡时身体的寒热
没特别感觉
全身冰冷
阳虚
上热下寒
阴阳分格
寒热并结
阴阳相搏
全身燥热
阳不入阴(长期性的低烧)
9
月经-à女人一定要问月经
每月规律,没有不心阳不足时,停留于肺的乳水就没办法全部或按时的下达子宫而排出,经期往后是里寒,提前是热证,痛经或瘀块是里寒现象
月经延后
里寒
经痛或有瘀块
里寒
10
体力

不好
天阳不足以致肺阳无法下达至肾。先天的肾阳不足。故觉得全身疲乏
十问详解
分类
十问
正常人的标准
太过或不足
受病的脏腑
1
睡眠
一觉到天亮
断续睡眠,睡不安稳
肝不藏血或心血虚,魂魄不归心,
持续1à3点醒来
肝阴实形成过程中或已成
3à5点醒来
肺阴实形成过程中或已成
2.
2
胃口
有食欲,
食之有味
过大
阳明经腑热或受类固醇药物影响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问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护理评估中,询问患者的睡眠状况是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一环 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会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睡眠状况,帮助他们调整睡眠环境和作息时间,改善 睡眠质量 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的患者,可以指导他们进行睡前放松训练、温水泡脚等助眠方 法 对于打鼾、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睡眠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 睡眠问题
在中医护理评估中,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以指导他们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缓解情绪的方法 对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
演讲完毕 感谢聆听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问头身
头痛眩晕多与肝火、痰饮有关;项背强痛多 与太阳经受邪、颈椎病有关;身体困重疼痛 多与湿邪有关
中医护理评估十问歌
问便
大便正常与否是判断脾胃功能的重要指征 ,大便燥结或泄泻为肠胃不和;大便带血 或纯血便可能有肛肠疾患;大便失禁或秘 结多属虚证。小便短赤或清长、遗尿或癃 闭等均属异常情况,需进一步检查治疗
总之,中医护理评估中的十问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护士全面了解患 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十问歌的询问,还可以加 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凝聚了古老中医诊断、生理精华的十问歌,都被历代医家重视,大家都知道倪海厦老师吧,他就是解读十问歌、利用十问歌的医林高手。

十问歌的起源历史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原版十问歌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其实,“十问歌”对每一个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是一个整体。

某一器官的病变必是许多方面失调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说到许多儿童患上肾结石,其结石的治疗并非取石那么简单,你吃进去的不是石头,为什么会形成石头呢?那就是机体代谢出了问题,排泄出了问题,仅仅取了石,是只治了标,而没有治到本。

同样是结石,服的药物是不同的。

许多的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也就会产生共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有许多医生忽略询问病人饮食情况,女性病人忽略询问经带胎产等情况,其实这些基本的情况有时会给你提供最本质的疾病信息。

问寒热。

寒是病人自觉怕冷,有恶风、恶寒、畏寒之别。

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恶寒是外感的表现,而畏寒则多为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肌表而产生的怕冷感觉。

因此同为怕冷,病情轻重不同,表里病位有异,外感内伤有别。

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一个“汗”字,反映出人体阴阳两方面的变化,汗多汗少有不同;汗出当风,转归不同;汗之部位不同,属性有异;汗之有无,更显阴阳之虚实、津液之荣枯之不同。

汗症总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或为甲亢,或为糖尿病,或为更年期综合症等等。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编者按中医有四种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

其中,问诊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将问诊经验总结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提示医生接诊时,要全面、详细地询问患者信息,以免漏诊、误诊。

而且,患者了解一些中医问诊常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寒热是区分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培民解释,“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假设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区分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病症: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那么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那么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那么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景岳全书》中记载:“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之荣。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 十问歌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 十问歌

中医问诊的十问歌解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寒热:有寒热的多为表证、外感证,无寒热的多为里证,内伤杂证;发热恶寒的为病在阳,无热恶寒的为病在阴。

寒热起伏定时,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为疟疾。

2.汗: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人里。

虚证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

更有表证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

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3 .头:头痛无休止、有寒热的多为外感,头项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

痛有间歇,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

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

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证,不满不胀的为虚证;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澹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粘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 .小便: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

频数不禁为虚证;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证;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

中医十问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十问歌”便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十问歌通过询问病人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来全面了解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以下是根据“中医十问歌”的内容,整理出的一份详细的诊断指南。

1. 问寒热:首先要询问病人是否有发热或怕冷的症状。

发热可能是体内有炎症或感染,而怕冷则可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2. 问汗出:了解病人是否有出汗的情况,汗出过多可能是阴虚内热,汗出过少可能是阳气不足。

3. 问头身:询问病人头部和身体是否有不适,如头痛、头晕、身体疼痛等,这些症状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4. 问胸胁:了解病人胸胁部位是否有不适,如胸闷、胁痛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肝气郁结或气血瘀滞有关。

5. 问饮食:询问病人的饮食情况,包括食欲、口味偏好、消化情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脾胃功能和体内湿热状况。

6. 问睡眠:了解病人的睡眠质量,如入睡难易、睡眠深浅、梦多与否等,这些情况可以反映心神是否安宁。

7. 问大小便:询问病人的大小便情况,包括次数、颜色、气味、质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脏腑功能和体内水湿状况。

8. 问妇女:对于女性病人,要特别询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痛经等,这些信息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9. 问小儿:对于儿童病人,要询问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智力发育等,以及是否有夜啼、惊风等症状,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儿童的健康状况。

10. 问既往病史: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包括既往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当前病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这十问,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十问歌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工具,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

中医十问歌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

中医十问歌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

中医十问歌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
中医十问歌
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问证诗》: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改编为: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十问歌详解
中医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此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

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误施治耳。

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

学者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

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辨其在表在里也。

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

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疼身痛,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症若是者,多因外感。

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

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症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

……其病必外症多而里症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症相应,而其来也渐。

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为喘息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憹,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

然必倏然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

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

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

凡内伤积热者,在症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

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

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

此寒热之在表在里,不可不察也。

注:此外尚有内外伤发热辨!
二问汗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

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

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

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

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全者,犹有邪也,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因脉症而详察之。

凡温暑等证,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证也。

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

在表在里,有症可凭,或紧或数,有脉可辨。

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

凡全非表证,则或有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

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

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

过饮而汗者,清之可宁。

此汗症之有阴阳表里,不可不察也。

诸汗详证载伤寒门。

佛山-布医(123270938) 15:45:47
四问便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寒热虚实。

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

凡患伤寒而小
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

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

……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

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

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

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

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

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

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

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

……所以凡病不足。

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营卫调和,自将通达,即大便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佛山-布医(123270938) 15:49:16
六问胸胸即膻中,上连心肺。

下通脏腑。

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

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辨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

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法也。

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不运者有之。

病者不知其辨,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日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此在疑虚疑实中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

……凡势在危急,难容少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

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